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投机者-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泽传来的情报并非直接情报,就是说并非日军的作战部署,而是日军的后勤,兵力集结地,情报探查方向。一零六师团集结在镇江,第三师团集结在芜湖,第九和第六师团集结在南京浦口地区。南京集结的日军很有迷惑性,这两个师团既可以向左走,也可以向右走,但日军集结的后勤以及情报探查方向却暴露了他们的企图。
李宗仁点点头表示同意庄继华的见解,但他的神情却有些忧虑,南线兵力部署是按照日军来两到三个师团布置的,现在日军兵力比预测的增加了一个师团,南线兵力就显得比较薄弱。
“文革,看来南线要增兵,二十二集团军全军调往南线。”李宗仁提出了他的办法,庄继华想想后点点头,南线若挡不住日军,北线的一切部署都是空话。
可二十二集团军调走后,临沂方向就暴露出一个空当:“等五十九军到后,增强到临沂方向。”
除非放弃北翼反击,将四十九集团军增强过去,否则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无论庄继华还是李宗仁都不愿放弃北翼反击,北线日军的情况还不清楚,不过南线日军兵力比预想的要多,那么北线日军也完全可能比预想的要多。
“最好让庞炳勋,抽调有力一部,最少两个团,驻防临沂。”徐祖贻补充道。
在场的几个高级将领神色都充满忧虑,北线日军的情报还不明显,滞留江南的日军第五师团没有出现在南线日军攻击名单上,这支部队会出现在那呢?
漫长的海岸线,到处都是日军登陆点;李宗仁看着地图,默默的算计,感到兵力还是不足,南线的兵力配置左重右轻,右翼的三个军,只有于学忠的五十一军战斗力稍强。
“命令五十一军移防海州,十一集团军移防淮安。”
李宗仁从左翼调走一个集团军,不过左翼的防御却没有削弱,二十二集团军的战斗力要超过十一集团军,而且,二十二集团军是整整三个军,十一集团军只有一个三十一军。
“把敌情通报李品仙司令官,告诉他,要做好迎战三个日军师团的准备,必要时可以放弃蚌埠,但不准将日军放过淮河。”李宗仁神色严厉。
情况开始迅速明了,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中国军队的迅速调动,特别是十一集团军大张旗鼓的向右翼移动让日军认为中国军队更看重右翼防线。
北线的情况也陆续传来,三个日军师团和两个旅团在沧州德县集结,十四师团在磁县邯郸一线集结,这里集结的日军肯定是对一战区的牵制性部队,用不着五战区担心,真正让李宗仁和庄继华操心的是沧州集结的三个师团两个旅团。
战争的空气越来越浓,连市民都已经感到那股沉重的气氛,徐州的空气中开始有了火药味,这个火药味在驱逐市民离开的同时,又吸引了不少喜爱战争的人到来。
大批中外记者赶到徐州,梅悠兰也再次来到徐州,这次她是与一伙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一同到来。
梅悠兰是在武汉遇上的史迪威率领的观察小组,当时她正准备与欧美记者一同到徐州,而史迪威的观察小组也要到徐州,华盛顿观察家报的韦伯与史迪威相熟,双方便结伴而行。
梅悠兰则抓紧时间采访史迪威:“史迪威先生,您对此次津浦线作战的前景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您应该去问李宗仁将军。”史迪威的回答很圆滑。
“那么如果你指挥这场战争,您认为结果如何?”梅悠兰没有放弃,而是换了个方式问道。
“NO,NO,”史迪威微笑着一挥手:“作为军人,在战斗结束前是不能评价另一位军人的指挥,军人也不能靠想象打仗。”
梅悠兰心中暗骂老狐狸,滴水不漏,她作了个可爱的笑容:“将军,我听说您去了重庆,您在重庆有哪些发现呢?”
说起重庆,史迪威有些兴奋:“我认为,重庆是中国最有组织的城市,与其他地方的古老相比,重庆完全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是中国除上海之外最有接近现代的城市,他的组织很有创造性。另外他的工业能力是中国最强的,可以这样说,没到过重庆,不能评判中国的工业能力。”
“可很多人认为,重庆的管理过严,违背了民主精神。”这一刻梅悠兰完全是个记者,重庆管理过严是很多国民政府官员和记者的感觉,在重庆,有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有严格的迁移管理办法,没有临时户口,根本找不到工作,可一旦办了临时户口,要迁移就变得比较困难,首先要取消临时户口,然后开具迁移证,然后才能办新户口。
让新闻记者最大的抱怨是,重庆的新闻管理,要比南京还严格,整个重庆,甚至四川都没有私人报社,所有报社都属于国家,每一篇新闻都要接受检查,内容不合格的一律封杀,严重的吊销从业资格证,从此不能在重庆和四川从事新闻工作;还有外地报纸不能进入重庆,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在记者们惊讶重庆的工业和生活之后,立刻感到他的严厉。
“这,我不好评论,您应该去问问这项制度的创造者,庄继华将军。”史迪威又玩了句外交辞令。
“呵呵,”梅悠兰嘻嘻一笑然后调侃说:“将军,您与传说中的情况不一样啊。”
“哦,传说,什么传说?”史迪威纳闷的问。
“传说中,您是一位非常直率的将军,可我发现,您的性格更像一位外交官。”
“哈哈。”史迪威哈哈大笑,站起来说:“那是在部队中,现在面对一位漂亮的女士,我不能太直率。”
梅悠兰有些苦恼,这个史迪威,真拿他一点办法没有。这时泰晤士报的记者罗根过来了。
“哈罗,史迪威将军,感觉怎样?梅小姐可是出名的难缠。”
“哦,我们谈得很愉快。”史迪威斗败了梅悠兰,心中十分得意,脸上满是笑容。
“徐州附近的战争恐怕就要开始,军队在频繁的调动,就是不知道日军在那里发起进攻。”罗根叹口气。
“那还用说,要是我的话,就从南北两个方向,沿津浦路发起进攻。北面攻济南,南面攻宿县。”史迪威一下就上当了。
“我有些奇怪,日军为何等了这么久才发起进攻?整整三个月。就算休整,也太久了。”罗根疑惑的问:“要知道如果他们早两个月发起进攻,中国军队的准备肯定没这么充分。”
“根据我得到的消息,有两个原因,日军在南京作战中损失很大,虽然他们没承认,但却是事实,他们急需休整;其次,日本方面一直存在扩大与不扩大的争论,不扩大派反对扩大战争,本来扩大派已经占了上风,所以他们进攻了南京,可在南京城下的巨大损失,让不扩大派重新振作起来,近卫首相发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和谈对手的讲话后,不扩大派非常愤怒,他们反对这个讲话,便有意挑起政争,而扩大派最大支持力量,中国派遣军的军官却因为南京的惨重损失,他们的话语力量变弱,近卫首相好不容易才压制住反对派,继续扩大战争。”史迪威的消息来自美国驻日大使馆的分析报告,美国国务院将这个报告通报给驻中国大使馆。
罗根摇摇头:“看来日本感到战争恐怕很难顺着他们的想法走下去了,他们现在恐怕希望结束战争了。”
“如果这个时候结束战争,日本将获得最大利益。”史迪威平静的说。
“中国会同意和谈吗?”梅悠兰问。
“我没看到中国有这方面的意向,蒋先生现在依然坚持他的条件,按照这个条件,日本将一无所得,这接近一年的战争等于白打了。”史迪威无所谓的耸耸肩。
“可惜,这本来还是个机会,中国方面要是同意和谈,他们收回南京和华北的可能性很大,毕竟他们在南京展示了力量。”罗根接着说。
“是的,南京之战,按照庄继华将军所说,那是日军轻敌了,这场津浦路战役才是他们的真正考验。”史迪威也很惋惜,在他看来,中国方面在南京取得了胜利,不过这个胜利很勉强,毕竟他们丢了首都。在史迪威看来,什么歼灭日军有生力量,那不过中国方面用来掩饰丧失国土的借口。
“我认识一个战区司令部的参谋,据他说,日军在南京镇江芜湖集结了四个师团,另外北线也集结了大约四个半师团的部队,这已经有二十多万人了,这已经超过了南京之战时日军总兵力。”罗根显然不看好津浦路战役的前景。
“这次战役是个关键,”史迪威说:“如果日军能顺利功课津浦路,那么中国刚鼓起的一点信心就会荡然无存,日本又会继续抬高和谈条件。”
“您是军事专家,您看日军能顺利打通津浦路吗?”罗根适时抛出他的问题。
“应该会,”史迪威丝毫没有上当的感觉,罗根前几句话已经解除了他的戒备:“日军来得装备和训练都远远超过中国军队,中国的精锐部队在南京消耗很大,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实力,据说这个战区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是从四川调来的,中央军几乎没有,用他们所说的杂牌部队来抵抗日军的精锐之师,胜败已经不言而喻。”
难怪别人能在泰晤士报任职,梅悠兰很佩服罗根的谈话水平,刚才她费尽心思也没从史迪威口中掏出几句真话,可罗根却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史迪威说出了他的看法,这份本事她还真得学学。
“听说中国从美国买了一百五十架飞机,这批飞机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作用吗?”罗根一副闲聊的表情,可问题却很实在。
“已经全部到了,肯定能给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提供巨大帮助。”史迪威很自信,淞沪抗战时,中国空军的辉煌战绩已经证明P40的卓越空中性能。
“这是不是说明中美之间达成秘密协议,共同对付日本?”罗根立刻在后面追加了一个问题。
梅悠兰却紧张的看着史迪威,这个消息她不知道,无论庄继华还是宋美龄都没告诉这个样的消息。
“没有,绝对……”史迪威矢口否认,话说了一半又停下来,疑惑的看着罗根,忽然笑道:“罗根,你太狡猾了,我上了你的当。”
罗根却没管这些,而是微微一笑继续的他的问题:“将军,中美之间时候有这样秘密协定?否则为何在这个时候违反中立协定,卖武器给中国呢?”
“NO,NO,中美之间没有任何秘密协定,至于那批飞机,这不过是个谣言,据我所知,中国的飞机制造厂能够生产战斗机,那是中国飞机制造厂的第一批产品。”史迪威矢口否认,飞机雷达交易是中美的秘密交易,根本没有对外宣布,否则国会议员们早就吵起来了。
梅悠兰心中暗自发笑,重庆的飞机制造厂还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生产飞机,庄继华早就给她说过了,但这时她却不愿点破,只是含笑看着史迪威。这些年当记者采访这个采访那个,其实别人大都是看着庄继华和宋美龄的面子给她方便,大都正面回答她的问题,今天她才明白,一个高明的记者如何扰乱被采访者的警惕,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他的圈套。
罗根没有继续追问,以他的经验这种事情就算存在也不会公布于众,不过他也知道中国的飞机制造厂还不能制造P40这样的战斗机。
“如果中国向日本屈服,您认为日本的下一步行动方向会是南进吗?”罗根继续问道。
“这您要问问日本天皇了。”有了警惕性后,史迪威又开始耍滑头了。
罗根一笑,也不为意,仍然问道:“将军,您观摩了淞沪战争,现在又到徐州来观摩津浦路战争,您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怎么评价?”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钦佩中国士兵的英勇,这种英勇在很多战场上都能看到,”史迪威严肃起来:“不过,中国将领的指挥能力我不敢恭维,严格的说,他们辜负了士兵的英勇,在淞沪他们本应该打得更好,在南京,中国军队的组织更好,所以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他们的将领能组织得更好一些,说不定已经把日军阻挡在南京以西。”
“另外,我认为中国军队中严重的贪污腐败,损害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史迪威忽然又补充了一句。
史迪威的确四个中国通,对中国军队的了解超过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军队和行政系统的弊端也了解很多。
不过他的这番话却引起梅悠兰的反感,她感到这个史迪威有点狂妄,南京的胜利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获得,可他居然有否认这个胜利的意思,而且看不起把欧哦打个庄继华在内的所有中国将军。
梅悠兰张张嘴想要反驳史迪威,可话到嘴边又改了,记者职业的特点就是不要在采访过程中评论被采访者的观点,只报道他们的观点,至于评论那是获得采访结果之后的事情。
“史迪威将军,如果您有机会指挥中国军队,那么您将会如何指挥他们作战呢?”梅悠兰委婉的问道,罗根忍不住盯了她一眼,他敏锐的感到她的不满。
但史迪威却没有,他有些豪气的说:“如果是我指挥的话,绝不会打出淞沪那样的结果。”
三人继续谈话,罗根取代了梅悠兰的采访位置,梅悠兰更像他的助手,过了一会,韦伯进来了。
“我刚得到消息,日军开始行动了,南线日军从镇江,南京,芜湖出发,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了。”
史迪威站起来有些兴奋的挥挥拳头:“我们来得太及时了,津浦路战役开始了。”
梅悠兰抬脚就向外走,罗根叫住她,问她去那里。梅悠兰回头说:“战区司令部,看看有没有什么消息。”
史迪威的兴奋迅速消失了,他这次来徐州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见见庄继华和李宗仁,特别是庄继华,国内来得指令要求他与庄继华谈谈,指令中特别注明,这是总统的个人要求。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二章 津浦路防御战 第五节 友人(二)
让史迪威有些意外的是,不但庄继华,而且李宗仁都很快接受了他的请求,俩人一起接见了他,这让史迪威有点受宠若惊,同样作为军人他深知,这个时候俩人会有多忙。
“李将军,庄将军,十分感谢,能在白忙中抽出时间来见我。”史迪威适时表示感谢,然后介绍了他的随员:“这位是我的随员尼普顿少校,迈克中尉,翻译郑扬先生。”
坐下之后,庄继华笑着说:“史迪威上校,日本人离我们还远得很,他们还打扰不了我们的工作。”
史迪威咧嘴一笑:“将军,我听说南线日军已经发起进攻,不知现在战况如何?”
“还在我们预计之内,”庄继华神态平静,顺手拿起一支香烟递给史迪威,史迪威伸手接过来,庄继华本不吸烟,这抽烟是在南京养成的,庄继华点上香烟后说:“日军已经接近滁县,进展还是挺快的,我想畑俊六大将应该为感到满意。”
李宗仁喷出口烟雾呵呵笑道:“换我,我也满意,这才两天时间,左翼快到滁县了,右翼也攻克六合。”
史迪威见俩人很轻松,好像是在谈论一场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战争,他有些奇怪的问:“将军,您难道一点不担心?”
“没什么好担心的,”李宗仁说:“畑俊六来势很凶,四个师团,十万之众,只好先避避风头。”
“说得对,史迪威上校,您是个中国通,当然知道中国有句俗话,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庄继华插话道:“上校,您作为中立国军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
史迪威沉默一会说:“我是外交人员,不好发表评论,请将军原谅,不过我倒很想知道,您对这场战争的发展的看法。”
“您多虑了,今天我和李司令不是对待外交人员,我们是在接待外国同行,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庄继华呵呵一笑,然后摇头说:“您大概知道,我曾经在美国生活过很长时间,与罗斯福总统有过交往,不过那时他还是纽约州长,我看他虽然不是军人,可比您爽快,从不隐瞒自己的想法。”
“NO,NO,将军,”史迪威摇头表示反对,来之前看过庄继华的材料,知道他所言不虚:“那时他还不是总统,自然可以说话,如果您现在问,他的回答与我差不多。”
李宗仁和庄继华交换个眼色,忍不住哈哈大笑,庄继华开始有点喜欢这个美国上校了,他开玩笑的说:“其实,你们的想法我都知道,你们认为我们打不下去了,以前说我们三个月战败,然后又说半年,现在又说最多还有一年,这一年时间又快到了,我想问问下次要说多长时间了?”
“哈哈,”史迪威和两个随员都大笑,史迪威摆手说:“我承认当初我们的预测错了,不过说实话,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明显,中国能打到现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中国士兵非常勇敢,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之一。”
“嗯,这点我同意,”庄继华站起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国力差距,但国力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上校,您在中国很久了,应该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实国外也有,俄国战胜拿破仑不就是以弱胜强,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不是同样比美国强大很多吗?”
“可战争的形式变了,”史迪威提醒说:“以前是火枪,现在是飞机大炮坦克,人数多少没用。”
“错了,”庄继华毫不客气的反驳:“战争的武器虽然变了,但战争的原则没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永远不会脱离孙子十三篇的范畴,无论武器怎么变化。”
“将军,”史迪威摇头说:“孙子十三篇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距离现在很远了。”
他的两个随员却面面相觑,不知道他们说的孙子十三篇是什么,旁边的翻译便轻声向他们解释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写的一本兵法书,类似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俩人听后也不以为然的摇摇头。
“将军,我很佩服您在南京采取的战略战术,但用两千年前的书来指导今日的战争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尼普顿摇头说。
“呵呵,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庄继华冲他笑笑:“你们认为两千年前的东西没用了,可中国军人却把它奉为最高原则,就说南京之战吧,日军就违反了其中的谋攻,军行,发动中日战争,日军则违反了始计。我们就用始计来分析中日战争的走向吧。”
史迪威和尼普顿同时紧紧身体,坐直身体,仔细倾听这位总统点名要求面谈的中国将军。
“始计篇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战争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关系到国家存亡,必须仔细考虑,怎么考虑呢?要从五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道,在中国,道这个词有很多解释,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可以解释为进行战争的原因,这个理由若正大光明,才能使人民与国家领导者同心同德,一同锐身赴难。目前的中日战争,日本侵略我国,我国军民上下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具备了第一条;对于日本来说,他们是侵略者,是强盗,你见过强盗吗?在有利时一哄而上,在失利时,一哄而散;现在他们在顺利中,所以还能聚合人心,可随着战争进行,损失增大,他们内部就会动摇,就会分裂。所以在这一条上我们占上风。……”
庄继华一条一条的分析,刚开始史迪威还有些不以为然,抱着姑妄听之的心态,可随着庄继华分析深入,他却感到非常惊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的是什么呢?是外交,日本发动战争,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日本违反了九国公约,国联协议,轰炸英国大使的汽车,炸毁美国军舰,如此肆意妄为;中国有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到时候美英自然会和他算账。”
“说得对,”李宗仁插话说:“所谓的国家实力仅仅是战争胜利的一个要素,日本的行动已经公然违背国际法则,英美现在对它采取纵容手段,殊不知,这正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李将军的判断因何而来?”史迪威问道,他心里有些警惕,中国政府很希望西方力量支持,为此在大肆宣传,认为如果日本在中国得手,那么日本下一步行动方向就是南洋。
“日本自中国的行动,以及美英法的软弱,让欧洲的德国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希特勒将趁机在欧洲进行扩张,比如对捷克,对波兰的要求,一步步挑战英法底线,最终会挑起欧洲战争,一旦欧战爆发,英法在南洋的力量空虚,日本就会必然南进,那时美国是否还能置身事外?所以今天对日本的纵容,就是明天的战争开了绿灯。”
“不,不,将军,”史迪威摇头说:“您错了,法国构建了马奇诺防线,而且以德国的力量与英法相比差得很多,他没有力量发动欧战,而且日本的目的只是征服中国,他完全没有必要南下,与强大的英美海军为敌?除非他们疯了。”
庄继华有点意外的看着李宗仁,他没想到李宗仁居然能看到这一步,党国人才何其多也,心中佩服不已。
“史迪威上校,愿不愿意与我打个赌?”庄继华笑着问。
“哦,将军想打个什么赌?”
“战争的发展将如李将军那样进行。”
“可以,我愿意打这个赌,不过赌注是什么?”史迪威大有兴趣,连声问道。
“就赌一瓶威士忌吧。”庄继华淡淡的说:“当年北伐时,李将军赢了苏俄的加仑顾问一打白兰地,将来我就赢你一瓶威士忌。”
“NO,NO,将军,赢的肯定是我,除非日本人疯了。”史迪威无论如何不相信日本人会向英美开战,日本与英美的实力差距就像中国与日本的差距那样大。
“将军,刚才我听了您对战争的总体看法,可我想知道,您怎么看待这场津浦路战役。”史迪威感到罗斯福的要求还没能满足。
“这场战役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我们大量消灭日军,却没有守住徐州;另一种是我们大量消灭日军,也守住了徐州。”庄继华郑重其事的说道,可史迪威却感到他好像什么也没说。一种是守住徐州,一种是没守住,这不是废话吗。
正说着,一个参谋进来在李宗仁耳边悄声说了几句,李宗仁点点头,参谋离开后,他对史迪威和庄继华说:“板垣出来了。”
“青岛?”庄继华不动声色的问。
“对,青岛。不过不是他一个,还有一个,番号是十六师团,在烟台登陆。”
这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日军居然在胶东投入了两个师团,这下韩复榘恐怕跑得更快了。
史迪威初始对他们这样平静感到有些惊讶,可很快他就反应过来,看来日军的行动就在他们预料之内,他对津浦路战役的信心陡然增添三分。
不过庄继华却不想与他谈了,日军在胶东登陆的部队是他们预计的一倍,这会产生那些影响呢?他们必须立刻进行预估。
“上校,看来我们的谈话不得不暂时停止了,欢迎你下次来徐州做客,到时我们再详细谈谈。”庄继华站起来向史迪威伸手告别。
史迪威也不以为意:“非常感谢,我会一直待在徐州,我想看看这场战役的全过程。”
“非常欢迎。”庄继华淡淡的说,李宗仁也随即与史迪威握手告别。
第三部 血火抗战 第二章 津浦路防御战 第五节 友人(三)
离开司令部后,尼普顿有些纳闷的说:“上校,真是难以想象,他们居然依靠两千年前兵书打仗,难怪……”
“听他们说起来,还头头是道,”迈克也难以置信的摇头,他忽然问:“上校,您在中国这么久,看过这部书吗?”
“NO,”史迪威摇头:“不过听他们说起还有几分道理,即便克劳赛维茨也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他的基本原则依然适用,有机会找找这本书看看。”
说完他拉开车门上车,迈克坐到副驾驶上,翻译看来是兼任司机的,坐到驾驶座上,汽车发动,缓缓驶出司令部的大门,车头的星条旗迎风飘扬。
走出一段距离后,尼普顿忽然说道:“上校,您认为日本真的会向南洋进攻吗?”
“除非希特勒挑起欧洲战争,那样的话,有三分可能性。”史迪威想想后说:“中国人现在很困难,如果日军进攻南洋,恐怕他们会大声为日本叫好,然后跟在我们屁股后面收拾小日本,所以他们现在拼命宣扬日本威胁,一方面将来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便可以说他们已经提醒了我们;另一方面,希望挑起我们对日本的防范之心,可以多卖点武器弹药给他们。”
“听说希特勒已经决定召回军事顾问团了,武汉的部分德国顾问已经走了。”尼普顿望着窗外,大捷上的行人很少,偶尔一个也是行色匆匆。
“两个盟友中,希特勒选择了日本。”史迪威淡淡的说,他的眼中忽然露出一丝忧虑,这会不会与德国在欧洲的行动有关呢?德国需要日本的舰队。
这个忽然萌生的想法把他吓了一跳,急忙抬头看看,见几人都没注意,他才暗中松口气,在心里嘲笑自己:“这是怎么啦,居然被两个中国人给蒙住了。”
“失去德国的支持,中国就只能指望苏俄人了。”迈克的语气很是惋惜,他对苏俄没有好感,一个老是希望颠覆其他国家政权的政府很难得到其他人的好感。
尼普顿淡淡的说:“除了苏俄他们还有选择吗?现在全世界都抛弃了中国人,只有苏俄。苏俄,他们也只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了。”
“不完全这样,他们走到一起更多的利害关系,日本占领东北后,苏俄感到威胁,两个国家走到一起来了,苏俄想借中国人的手削弱日本人,所以他注定不会坐视日本吞并中国。”史迪威不以为然的说,蒋介石打了十年共产党,最后还得靠共产党渡过难关,要是这个时候美利坚合众国伸出援助之手,蒋介石肯定忙不迭的抓住。
中俄在二月签订了航空协定,这是个公开协定,外交界更盛传中苏之间签订一系列秘密协定,但这些协定还只是传说,没见双方公布,但以外交界的常例,这种协定恐怕是存在的。
回到旅社,史迪威便开始动手写给总统的报告,他首先把今天的与庄继华和李宗仁的谈话写上去,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当参谋进来报告日军在青岛登陆时,庄继华和李宗仁两位将军没有丝毫奇怪,仿佛本就应该如此,可是据我所知,胶东地区的兵力不多,只有一些保安团,这种保安团类似美国的民兵组织。
庄继华让我非常惊讶,他让我再次感到中国古老文明的魅力,他用中国古老的兵书来分析今日的中日战争,这个举动让我很是惊讶,庄继华将军受过很高的西方教育,但他依然对中国古老文明充满信心。联想到近期在各地发生的举动,我认为这是个难以征服的民族,他们不会屈服于日本军队之下,即便中央政府有人想和谈,但也不敢公开违扭民心。
千百年来这块土地充满战争,徐州大街上人迹渺然,很多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