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财色-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也只是在正常生意的掩护下悄悄来搞的。
邱保华将范氏父子迎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范无病注意看了一下挂在门外的金属铭牌,上面写着“总经理助理”几个字。
第三十七章 大忽悠和崇拜者
“老板不在,一般的事儿我说了都算数。”邱保华笑着请范亨父子落座,然后将早已经煮好的咖啡端过来,为范氏父子各倒了一杯。
范亨抿了一口,顿时皱起了眉头,他以前可没有享受过这洋玩意儿,一时之间口中尽是苦涩的感觉,还以为邱保华弄来了什么过期的饮料。
回头一看儿子,却见范无病端着被子正在那里品着,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不错的咖啡,这是正宗蓝山的味道啊。”范无病喝了一口,顿时有些诧异。
范无病重生之前是喝过正宗的蓝山咖啡的,而且是在它的源产地,因此对于它的味道比较熟悉,这种咖啡拥有所有好咖啡的特点,不仅口味浓郁香醇,而且由于咖啡的甘、酸、苦三味搭配完美,所以完全不具苦味,仅有适度而完美的酸味,一喝之后,很难忘记。
没有想到重生之后,居然提前二十多年喝到了正宗的蓝山,范无病不由得有些感慨。
“小老弟以前喝过?”邱保华有些震惊了。
这点儿咖啡还是邱保华的老大收藏的,平时也没有拿出来招待过客人,今天还是邱保华有意在范无病父子的面前卖弄,才将这东西拿了出来摆谱儿的,原来也没有指望他们能品出什么味道来,谁知范无病只喝了一口,就道出了这咖啡的底细,怎么不令邱保华吃惊?
这家伙,真的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啊!联想到发生在范无病身上的种种现象,邱保华看着范无病的目光更是不一般了。
“呵呵,知道而已。”范无病当然不能说自己以前没有喝过,以后倒是喝过,因此摇着手中的杯子,哈哈一笑道,“听说过牙买加蓝山咖啡的人几乎都知道它是世界上最贵的咖啡,但并不是每个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如同劳斯莱斯汽车和斯特拉迪瓦里制造的小提琴一样,当某种东西获得世界上最好的声望时,这一声望往往使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变成一个永世流传的神话。”
范亨在一旁听得冷汗直流,这是我的儿子说的话么?怎么我有点儿听不懂啊?
而邱保华更是一副肃然起敬的样子,闻言虚心求教道,“我们老板以前也说过这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却不知道它为什么是最好的,小兄弟知道详情吗?”
范无病有意震住邱保华,便随口说道,“一七一七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下令在牙买加种植咖啡,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牙买加总督尼古拉斯。劳伊斯爵士从马提尼克岛进口的阿拉比卡的种子,并开始在圣安德鲁地区推广种植。直到今天,圣安德鲁地区仍然是牙买加蓝山咖啡的三大产区之一,到一九三二年,咖啡生产达到高峰,收获的咖啡多达一万五千多吨。
牙买加政府于一九五零年设立了牙买加咖啡工业委员会,该委员会为牙买加咖啡制定质量标准,并监督质量标准的执行,以确保牙买加咖啡的品质。委员会对牙买加出口的生咖啡和烘培咖啡颁予特制官印,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国家咖啡机构。目前能够代表蓝山咖啡原产地的,有马菲斯河堤中央工厂(M。B。C。E)、蓝山咖啡合作厂(M。H。C。C。T。)、波特兰蓝山咖啡合作厂(P。X。X。S。H。)、咖啡工业协会(华伦福特)、咖啡工业协会(圣约翰峰)和蓝丽(J。A。S)等六种标志。
后来的咖啡生产遭遇了一些困难,直到一九六九年,因为利用日本贷款改善了生产质量,情况才得到了改善,从而保证了市场供应。”
一番话说下来,邱保华和范亨两人都有些呆了,范无病见状,微微一笑道,“牙买加的天气,地质结构和地势共同为咖啡种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所以才会生产出最好的蓝山咖啡。他们的咖啡树全部长在崎岖的山坡上,采摘过程非常的困难,非当地熟练的女工根本无法胜任。采摘时选择恰到好处的成熟的咖啡豆非常重要,未成熟或熟透了都会影响咖啡的质量。采摘后的咖啡豆当天就要去壳,之后让其发酵。此后对咖啡豆进行清洗和筛选,之后的工序是晾晒,必须在水泥地上或厚的毯子上进行,直至咖啡豆的湿度降至一定范围内,然后放置在专门的仓垛里储存。需要时拿出来焙炒,磨成粉末。这些程序必须严格掌握,否则,咖啡的质量将受到影响。只是由于日本人始终投资牙买加咖啡业,现在的蓝山咖啡大都为日本人所掌握,他们也获得了蓝山咖啡的优先购买权。百分之九十的蓝山咖啡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一年也不过六百吨左右,因此这东西总是有价无市。今天能喝上一杯,倒是托了邱先生的福了。”
良久之后,邱保华才叹道,“听范小兄弟说话,真是一种学问啊!等到我们老板回来,倒是可以现学现卖,让他震惊一下子!只是真不知道范小兄弟这些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这算什么学问?”范无病晒然道,“平时多看点儿书报杂志,什么事情都能知道。”
邱保华却不这么认为,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不但深明经营之道,而且还有这么大的学问旁征博引地论述杯子里的咖啡的历史,这话说出去谁会相信啊?原本他也是不相信天才这种东西的,可是如今在范无病这个特例的见证之下,不由得他不相信,甚至他认为即使是天才这种说法,也不足以形容范无病这种怪胎了。
由于范无病的一顿忽悠,直接导致邱保华变成了范无病的FANS。
这种变化,却是谁也无法预料的。
第三十八章 服装生产线
范无病最关心的自然不是蓝山咖啡,这东西喝起来也不过如此而已,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他现在最为关心的,就是邱保华答应给自己搞的那条服装生产线,这可是一笔大生意。
邱保华久在商场厮混,自然知情识趣,哪里不会知道范无病的心思,于是三个人坐在一起闲聊了几句之后,就很殷切地请范无病父子去看看他要的东西。
成套的服装生产线,设备要多一些,最基本的包括缝纫机、裁剪刀、平车、绷缝车、拷克车、烫台、熨斗、空调等,还有一些设备范无病一时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毕竟他也不是专门搞这个的。零零总总的设备合在一起,占地是不小的,邱保华将这些东西统统地装了箱,放在一个大仓库里。
“这可是从日本弄过来的全套设备,国际最新款式。”邱保华将一些箱子打开,颇为得意地对范氏父子说道。
“这是最新的款式?不是二手的吧?”范无病嘴角一撇,拈着一张说明书问道。
“自然是最新款式!”邱保华怎么能任由范无病诋毁自己的辛苦成果,有些眼急地反驳道,“虽然不是直接从厂家拉回来的,但也绝对不是二手货!”
“哦?”范无病有些好奇地看着邱保华。
邱保华解释了一下后,范无病才明白过来。
原来香港方面有一家小公司,正打算上服装加工项目,就从日本那里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最新式服装生产线,就在机器还未到岸的时候,忽然投资商那里出了些变故,资金无法到位,因此这项目就没有搞成,还倒欠了财务公司一屁股债,最后不得不将这些设备抵押给财务公司作价变卖来偿还债务。
一时之间,财务公司很难未这些设备找到买主,正为这事儿感到发愁的时候,邱保华听到了这件事情,于是就通过香港方面的分部跟对方搭上了线儿。
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邱保华以原价的六折得到了这批机器。
“六折是多少钱?”范无病问了一句。
“不到二十万而已。”邱保华洋洋得意地回答道。
“不到二十万——而已?”一旁的范亨听得连连倒吸冷气。
他光知道儿子搞得很大,却没有想到随便一个项目都是几十万说话,要知道自己一个车间四五百人一年的工资才二十万左右啊!
“嗯,价格差不多,毕竟人家小鬼子要赚些钱的,以年产十万件服装的规模来看,算是比较便宜了。”此时范无病已经将邱保华递过来的设备详单看了一遍,心中合计了一下,不算吃亏,因此便说了一句公道话。
“这东西有什么用呢?”范亨见儿子如此托大,不由得有些生气。
要知道现在的国内,大家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从市面上买布料,然后找裁缝去裁剪加工,有些为了省钱,都是按照一些书上的例子自行裁剪修边缝纫的,最后借个家用熨斗平整一些,就算成衣了。
国内也是有很多服装厂的,但是生产的服装种类相当有限,一般限于军装运动服或者是中山装之类的衣服,非常单调,厂子里面的职工一年当中是要发两套衣服的,春秋装和夏装,样式千篇一律,数十年如一日,冬装一般是两年一套,色调以深蓝深灰为主。
范亨很难想象这种大型的机器设备运回去,能够做什么?而且,这东西要好几十万?!范无病哪里有这么多钱?就凭他那个刚刚办起来的养猪场?笑话啊!
邱保华虽然常年在广东,眼光不同,见识很广,却也不觉得服装业在国内会有什么大发展,但是他知道一点,这东西的效率高,如果大批量地承接一些制服任务,还是能够维持生计的,小赚一点儿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指望这个发大财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但是这些无须他来操心,反正范无病要这东西,他给弄来了,任务就完成了,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如果范无病将他收藏的东西拿一些出来交换,还是很值得的,邱保华记得很清楚,当初自己上门收购的时候,可是见到范无病有不少珍藏的,绝对抵得上这套设备。
而且,大家的合作主要是在后面的嘛!如果范无病能够配合自己将大量的文物转移过来,这可要比几十万的设备合算多了!而这个服装厂子,完全可以成为中转文物的一个隐蔽窝点!
正是考虑到以上几点,邱保华的老板才愿意为这套设备买单,无偿地提供给范无病使用,要知道磐石市的周围,可是有很多国宝级的文物的,同盛公司是下了决心要将这块儿风水宝地给圈下了。
可是为什么会找上范无病这个小孩子呢?其实邱保华也很无奈,当初他知道磐石市有个收购文物的摊子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范无病是个孩子,可是一单生意做下来之后,却被范无病给震住了,此后再接触时,只觉得范无病越发深不可测,能力大的出奇,胆子更是大的出奇,在他想来,这样的人才是干大事的,果然一谈之下范无病就答应了合作事项。
“这套设备,就算是预付的订金了,到时候你小子想反悔也来不及了。”邱保华自然不是什么善茬儿,看着范无病在那里审视清单,心中暗自得意。
范无病此时却想得更远一些,他依稀记得,耐克就是今年正式进军服装业的,他们正是在这一年投资了一条服装生产线,专门搞运动装。
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服装生产路子,此时介入其中,正是树立自己的品牌的大好时机,运气好的话,弄出来一个国际品牌也说不定呢。
想到自己的脑子里面有今后三十多年的服装流行趋势,范无病怎么可能放过服装业这个潜力超级巨大的市场?这条凭空得来的生产线,正是他进军服装业的基础啊!
第三十九章 范亨的任务
在广州的这几天里,范亨显得有些心事重重。
原因之一自然是被范无病弄的,原因之二则是几天来考察同丰公司,心有所感。
最近几年,国企的日子举步维艰啊!
就以范亨所在的平原机械厂为例,它是一家军工企业,相对来说还好一些,军方的订单基本上就可以维持厂子的基本运营,但是要大发展却是很难,毕竟从前几年起,国家对外的主要宣传基调就是和平共处,因此这个军备问题就不能太过放松,以免授人口实。
平原机械厂是为海军提供舰载武器的企业,简单地说,就是专门生产一种鱼雷。
鱼雷是海战中在水中使用的武器,发射后可自己控制航行方向和深度,遇到舰船,只要一接触就可以爆炸。它具有航行速度快、航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水中导弹”。
鱼雷的攻击目标主要是战舰和潜水艇,也可以用于封锁港口和狭窄水道。其前部为雷头,装有炸药和引信;中部为雷身,装有导航及控制装置;后部为鱼尾,装有发动机和推进器等动力装置,动力系统能源分别为燃气和电力等。根据不同的需要,鱼雷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直径为533毫米以上的为大型鱼雷;直径在400~450毫米之间的为中型鱼雷;直径为324毫米以下的为小型鱼雷。鱼雷主要用舰船携带,必要时也可以用飞机携带。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鱼雷已被公认为是仅次于火炮的舰艇主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总吨位达1366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舰艇达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
相对于导弹而言,传统的鱼雷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只适合于攻击海面舰船或者是岸基防御工事,或者用于海下潜艇的进攻方式,而不像导弹那样天上地下水面都可以应用,其作战半径也比导弹小很多,如果不是深水作战的特殊性以及价格低廉的话,这东西估计是要处于淘汰阶段了。
国内的鱼雷武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基本上还是与苏俄所研制的鱼雷一脉相承的,其技术性能也仅仅是停留在二十世纪初的热动力鱼雷上,也就是俗称的蒸汽瓦斯鱼雷。
而在国外,鱼雷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
一九三八年,德国首先在潜舰上装备了无航迹电动鱼雷,它克服了热力鱼雷在航行中因排出气体形成航迹而易被发现的缺点。一九四三年,德国研制出单平面被动式声自导鱼雷,它可接收水而舰艇的噪声自动导鱼雷,提高了命中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又发明了线导鱼雷,发射舰艇通过与鱼雷尾部连接的导线进行制导,不易被干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制成双平面主动式声自导鱼雷(又称反潜鱼雷),它可在水中三维空间搜索,攻击潜航的潜艇。一九六零年,美国又首先研制出“阿斯罗克”火箭助飞鱼雷(又称反潜导弹),它由火箭运载飞行至预定点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潜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鱼雷采用了微型电脑,改进了自导装置的功能,协强了抗干扰和识别目标的能力,其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时,航程达4。6万米,尽管由于反舰导弹的出现,使鱼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军的重要武器。特别是在攻击型潜艇上,鱼雷是最主要的攻击武器。
以前的时候,范亨限于身份级别,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负责鱼雷武器的总装而已,如今级别提升了,看到的内部资料相应地也多了一些,在了解到国内国外的巨大差距后,心里面的震撼之大是无法形容的。
国内军工企业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也不是范亨这个层面的干部所能够决定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用自己的头脑来思索这个问题。
平原机械厂的鱼雷技术自然是源自苏联,后来自主研发了一部分,由于中苏关系自六十年代以后一直处在敌视状态,因此技术上的进步非常有限,跟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今年以来,中美关系渐渐升温,在得到一部分技术解禁后,国内也在自行发展电动力鱼雷,效果还不错,可是跟人家最新式的鱼雷比起来,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
今年年初的时候,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一个月的持续打击使越南安分了不少,而在海面上的战斗也获得了一定的战绩,尤其是捕获了一条完整的苏制新式鱼雷。军方对此如获至宝,立刻将鱼雷拉回了广州的同丰公司进行解剖研究,以期获得关键性的核心技术。
范亨为首的考察团,主要就是来同丰公司进行接触,吸收先进经验的,同为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军工企业,在保密问题上自然没有什么好纠缠的,关键就是看那方面的技术力量更加雄厚一些,获得的成果自然就更丰盛一些。
虽然范无病的事情给范亨造成了一些困扰,但是工作当先,自己可是带了厂里最拔尖儿的技术力量出来的,怎么也不能让身为兄弟单位的同丰公司的同行们看了笑话。
因此范亨一进入状态之后,也就顾不上管范无病的事情了。
第四十章 范氏父子的关键问题
范无病忽然发现一个问题,他对于开办服装厂的事情还是有些估计不足。
原来按照他的想法,办厂子嘛,只要土地、设备、资金、人员、技术、原料到位,其他的都可以不计较,此时看来却有些毛糙了。
他错误地忽略了最大的问题,现在是一九七九年,关于民营企业这个问题,虽然上面已经确定了他的合法性,但是在具体的实现上,却有着非常多的障碍。
改革开放的主基调自然已经确定下来了,而且在深圳那边也开始了特区的建设,但是磐石市并不是深圳,更不是特区,只是一个北方内地城市,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人们在思想上还远远没有迈进改革开放的坦途上。
范无病要办厂子,首先要解决批文的问题,他几乎可以想到,如果是自己去弄这个事情,恐怕一年下来也未必能搞到批文,当地政府对于上面的意图的把握,未必就会很明晰,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民营企业的批文问题上,肯定是能拖就拖,非得拖到周围的范例出现之后,才有可能开出许可证。
即便是拿到了批文,后续的问题也是一大堆,比如税务问题,工商问题,相关的各种收费问题,以及在雇佣人员数量的问题上,都是有很多纠结的。
须知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木桶原理来解释的,要做成一件大事,往往并不是由最有能力的那个人来决定的,而是由多数没有能力的人来决定的,也就是统一大多数人的思想之后,才有可能确定一条前进的路线。
对此,范无病是深恶痛绝的,他坚定地认为,人民大众在很多时候都是被忽悠的对象,跟风观望的执行者,对于真理这个问题,基本上属于旁观者,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的天才,才可能发现并提出真理,进而亲身验证之。
如何为自己的厂子找到一条快速进入市场的捷径,是范无病最为头痛的事情,在他充分开动脑筋琢磨了一下午之后,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引进外资,或者说合资,是目前最为合理的途径了。
邱保华的公司就有香港分部,相信这方面的事情很容易解决,由他在香港那边儿或者收购一个壳公司,或者申办一个新公司,然后以合资的名义进入内地创办新公司,再以新公司的名义到磐石市办厂,搞来料加工,提供原材料与技术设备,雇佣当地人员,把产品直接外销,这样的话,从政策层面上就不存在障碍了。
因为范无病很清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创办实业不是没有,但是规模都不大,多数人都是挂靠在国有企业的招牌之下,并非独立的法人实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创业者对于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而是对于政策方向缺乏信心,更主要的,是缘于国内的大环境所致。
老话说的好,不招人妒是庸才,但是还有一句话更是一针见血,出头的椽子先烂。
出人头地自然风光,但是这风未必就是细雨和风,也可能是骤雨疾风,是八级以上大风,是要命的台风!台风过后的光景是什么样子,谁的心里都清楚。
反观外资在内地发展,就没有了这么多的问题,反而会处处得到政策性的倾向扶持或者保护,这倒是又符合了一句老话,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虽然范无病觉得自己这种思想有点儿消极或者偏激,但是凡事小心为上,多想想还是好的,考虑成熟之后,范无病立刻联系邱保华,说了这个事情。
邱保华一听之后,倒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在香港那边开办壳公司的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自己弄个香港人的身份充当范无病服装厂的法人也不是什么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服装厂到底有没有搞头?
“当然了,我办的厂子怎么可能没有产出?”范无病对于自己的信心是非常充足的。
“既然你如此有信心,那我怎么能不全力支持?这事儿,我包下来了。”邱保华一口答应下来,不过他心里面考虑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对于范无病他是非常看好的,甚至觉得仅仅限于走私文物方面是有些大材小用了,此时范无病提出的点子足以说明他在商业上的敏感,而且,这事儿也是拉近两人关系的一条捷径。
没有过几天,邱保华就搞定了香港那边儿的各种关系,将新开办的公司的各种凭据亲手交给了范无病。
范无病给新公司取了名字,就叫作香港建华国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总部设香港,对外事宜由同盛公司香港分部代为处理,本部经理由邱保华担任,至于下属的磐石市服装加工厂,由邱保华担任法人代表,业务方面则由范无病全权负责。
关于股权方面的问题,则二八分成,香港总公司的股权,范无病占了八成。
邱保华虽然股权较少,但他基本上是坐等分钱,所以也没有什么怨言,当然前提就是范无病真的能够盈利,在他看来,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搞定了自己的事情后,范无病很快就注意到自己老爸的问题。
最近几天以来,范亨的脸上的褶子就没有舒展开过,看来他的心事很重啊。
“老爸,最近心烦什么呢?”吃饭的时候,范无病问了一句。
范亨因为带了孩子出来,所以并不方便跟考察团的同事们一起在招待所的餐厅用餐,他直接买了饭带回客房来,父子两个人一块儿吃,也是避免有占公家光的嫌疑,而且,范无病是个有钱人,也不屑占这个光。
“你这孩子,懂个什么,好好吃饭就是了。”范亨给范无病夹了一筷子菜,堵上了他的嘴。
“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肯定是在破解人家的新式鱼雷吧?”范无病的嘴里被饭菜塞得满满的,有些含糊地说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范亨闻言大惊,顿时蹦了起来,差点儿把饭碗给打翻了。
第四十一章 新武器的构思
范亨如何能够不大惊失色?
自己从事的可是高度保密的工作,就算是在家中也不随便说关于单位的事情,更没有满嘴跑马地乱说什么鱼雷武器,虽然全厂子的人都知道自己厂子是干什么的,但是公开谈论这件事情却很少,范无病他是怎么知道自己在搞新式鱼雷的?
“这事儿你是听谁说的?”范亨感到必须把这事情搞清楚,如果是有人走漏了消息,就必须得让组织知道,有个相应的处置方案,毕竟新式鱼雷这个问题是高度保密的,不为别的,单是研究人家现成的东西这一条,传了出去就别提多丢人了。
“这有什么难猜的?”范无病撇了撇嘴,很是不以为然,“平原厂跟同丰公司向来没有业务上的合作,突然来个考察不是很奇怪吗?”
“单从这个上,还不足以让你得出那个推断吧?”范亨当然不信。
“当然还有别的。”范无病笑了起来,小手抚摸着光滑的下巴接着说道,“场子里面的现状我是知道的,瓦斯类一直是主导产品,虽然也在研制电动力鱼雷,但是多年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个是实情吧?”
范亨点了点头,这个是事实,也没有必要隐瞒,只是说起来有些惭愧。
“今年前半年的时候,中国对越自卫反击,同时在西沙那边也有海战,据说战果不错,接着你们就急急地南下广州,还把厂子里面的主要技术力量都抽调出来了,这能是什么原因?”范无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就是海军捕获了越南人的苏制先进鱼雷了!”
范亨顿时无言以对,范无病所言,宛如他亲身参与一般,思维之缜密,推理之清晰,使得范亨根本找不到反驳的话语,有这么一个怪物儿子,真的不知道是福是祸。
就在范亨万分感慨地时候,范无病忽然又开始大放厥词,“其实,不是我说你们,电动力鱼雷虽然好,却也是昨日黄花了,你们这么大动干戈,只不过是玩别人剩下的东西,实在没有什么建设性。”
“胡说八道!”范亨闻言,心中大怒,要不是看在范无病只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份上,非得狠狠修理他一番才解心头之气,胸口起伏了良久之后才怒斥道,“你一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这可是目前最先进的鱼雷!我们的海军损失了两条舰船才弄到的,你啥都不知道还要乱说,以后给我注意点儿,在外人面前不要随意谈论这件事情,这个可是军事机密,知道了吗?!”
范无病有些无聊地摆了摆手道,“知道了!也就你们拿这个当宝贝,我随便弄一个出来都比这个强!”接着忽然对范亨说道,“老爸,钢笔在身上不,我给你画个东西,绝对比这个电雷强上百倍!”
“小屁孩儿,又搞什么把戏?”范亨虽然嘴上有些不屑,可心里面对于范无病这个儿子还是非常重视的,以往的经验足以证明,范无病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是高瞻远瞩的,于是便从口袋里面掏出了一只英雄牌钢笔来,递给了范无病,还不忘问一句,“你会写字吗?”
范无病根本懒得跟他老子多费口舌,直接将客房墙壁上面挂的旅客意见簿取了下来,扯了两张纸下来,然后用范亨的钢笔在上面勾勾画画,不多时,一张草图就完成了。
“这是什么东西?”范亨拿着图纸认真地看了半天,发现范无病画出的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像是鱼雷,它的头部尖锐,后端也没有尾翼,而是有八个小喷头一样的装置,整个身体有点儿像圆锥体。
范无病画完草图之后,又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闻言头也不抬地回答道,“这是我设计的新式鱼雷,我把它叫作暴风雪鱼雷!”
这话如果让三十年后的军迷们听到,一定会在范无病的脸上吐上几百口,还不让他擦干,这小子随随便便地就把人家俄罗斯在十几年后开始研制的暴风雪鱼雷的创意给窃取了,还原封不动地抢了人家的名字,真是恬不知耻啊!
不过范亨显然是不可能知道这一点的,此时他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