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补天裂-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借地的居民布道吗?”
  “不,不是,”骆克笑笑,说,“最迫切的并不是帮他们建立信仰,而是如何管理他们。为此,我在炎热潮湿的季节对新租借地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当时深感人手不足,非常需要会讲汉语、熟悉中国民情的人做我的助手,首先就想到了你……”
  “真是对不起,骆克先生!”林若翰说,想到劳而无功的北京之行耽误了这件大事,不禁懊恼不已,“我为自己失去了这次为你效劳的机会深感遗憾!”
  “你倒不必遗憾,”卜力总督把话题重新接过去,“在接管新租借地之前还有很多事要做,今天在座的这两位都是这项工作的主力:骆克先生主要致力于对新租借地的行政管理,而治安保卫则是梅上尉的事了,这一文一武,是我伸向租借地的两只手。”说到这里,卜力张开两手,然后合拢在一起,“而有意思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了你……”
  “我?”林若翰怦然心动,向这两位投以感激的目光,心想:骆克先生作为我的老朋友,自然在总督面前会为我美言,但这位梅上尉素无来往,竟然出以公心,荐贤举才,倒是令人感佩!但他现在还没有听明白,这两位把他推荐给总督,是要他做什么呢?
  “你协助骆克先生工作,”卜力说,正好回答了他的疑问,“目前,新租借地的边界还没有勘定,我们和中国方面还存在一些分歧,谈判、争论都是不可避免的。鉴于你对中国问题的丰富阅历和深入研究,所以请你参加这项工作,并且相信你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教会方面,政府会和他们打个招呼,除了重大的宗教活动你必须参加之外,其余的时间你听从骆克先生的安排!”
  “是,阁下!”林若翰庄重地接受了总督的命令,心中激动不已:上帝啊,三个多星期以来我一直惴惴不安地害怕得罪了总督,而总督好像根本没有在意,反而给予我如此的信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由于骆克先生和梅上尉的推荐,还是因为我赠给总督那三本书,凭借自己的实力博得了总督的赏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上帝的安排,“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林若翰苦苦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有了英雄用武之地!感谢主,衷心地感谢主……
  “林牧师,”总督打断了他的遐想,伸手从身旁的茶几上取过一叠厚厚的文件,递给他说,“这是骆克先生的调查报告,你拿回去,仔细地研究一番,然后再开展工作。”
  “是,阁下!”林若翰双手接过来,心想,这也许是总督最后的交代,接见要结束了吧?
  正当他犹犹豫豫地不知道应该主动告辞,还是等陪同接见的骆克先生提醒,却看见总督朝骆克先生看了一眼,好像在示意他做什么事。
  骆克随即站起身来,走到总督办公桌前,拿过几张纸来,递给了总督。
  卜力把手里的那几张纸向林若翰递过来。林若翰不知道那是什么,刚要伸手去接,卜力的手却又停住了。
  “林牧师,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卜力说,“我准备新任命一批太平绅士,目前正在考虑人选。你是本地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是我所考虑的候选人之一……”
  “我?!”林若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得浑身发抖!上帝啊,为什么昨天晚上你让我彻夜难眠?为什么今天一早你引导我虔诚地祈祷?原来是有总督召见这件大事等着我!刚才交代我协助骆克先生工作已经让我激动不已,哪里想到后面还有天大的喜讯:太平绅士这顶光荣桂冠就要降临到我的头上了!多少年了,这样崇高的荣誉一直可望而不可及,连迟孟桓那样的人都仗着他父亲的“太平绅士”头衔向我耀武扬威!现在,他有的我也有了,再也不必对他有所顾忌了,苍天有眼啊!
  这时,卜力才把手里的那几张纸递过来。
  林若翰双手战战兢兢地接过来,这是一份太平绅士候选人资格审查表。
  “你当然明白,”卜力继续说,“太平绅士这一职位具有崇高荣誉,并且对于维护本殖民地的和平和治安承担着重大责任……”
  “我明白,阁下!”林若翰捧着那份表格,双手在颤抖,薄薄的几页纸仿佛有千钧重量。
  “这项任命将在明年适当的时候宣布,”卜力交代道,“请你把这份表格逐项填写,以供政府对你进行必要的考察。”
  “是,阁下!”林若翰眯起眼睛,仔细地看着手中的那份表格,上面列着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国籍、职业、家庭成员、履历、历任职务、成就与贡献等等栏目,全部填写之后就是一部完整的林若翰档案了……
  望着林若翰那虔诚的神情,骆克微笑着朝坐在旁边的梅轩利看了一眼,而梅轩利却没有笑,望着正在低头看表格的林若翰耸了耸肩。
  在如何对待林若翰的问题上,骆克和梅轩利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梅轩利在接到迟孟桓提供的情报之后,立即向总督卜力提出报告,要求传讯林若翰,对他藏匿中国逃犯的行为进行审查,并且请总督签发驱逐令,将易君恕驱逐出境。但是,按照政府的公文旅行程序,这项报告不可能直接递交总督,而必须通过辅政司转交,于是遭到骆克的坚决反对。这倒并非因为他是林若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骆克清清楚楚地记得,就在两年前,孙逸仙因为发动广州起义失败而避难来港,旋即转赴日本。而当时的第十一任总督威廉·罗便臣却在孙逸仙去后发布了驱逐令,自1896年3月4日起,五年内不准来港。令下之后,孙逸仙从横滨来信表示抗议,罗便臣总督命令辅政司骆克给予回答:“我奉命通告你,本政府决无意使大英帝国的香港殖民地作为从事阴谋反抗友好邻邦大清帝国之人士的避难所之用,基于你对于此等事项所负之任务,如你自己婉曲所说,拟从残酷的满清桎梏之下解放你的可怜的同胞,你如在本殖民地登岸,你即将因1896年向你所颁发之驱逐出境令而遭受拘捕……”但是那件事并没有到此为止,不但香港舆论哗然,甚至在英国本土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著名人士和报章对香港政府的这一做法表示不满,直至今年4月5日和7月8日,英国下议院议员戴费特还曾两次提出质问:孙逸仙博士在该殖民地对于英国当局所犯或被控告的罪行是什么?他被逐出境是否出于中国政府的要求?如果他在英国领土内并未触犯任何英国法律,香港政府对他的驱逐令是否应予撤销?面对这样的质问、骆克感到汗颜,因为他明明知道孙逸仙在香港并没有触犯任何英国法律,中国政府也没有提出驱逐他出境的要求,罗便臣总督的决定实在是不够慎重。现在他虽已卸任,而那一事件却余波未息,骆克难道愿意再惹一次这样的麻烦吗?不,不应该再做那种蠢事了!他认为,易君恕潜逃香港,中国政府既未发觉,当然也未要求引渡或驱逐出境,如果易君恕本人不触犯英国法律,那么目前就无须去触动他,以免造成被动。而对于林若输这样一位知名人士,不但不要轻易伤害他的感情,而区还应该充分利用他,如果把他摆在负有治安责任的太平绅士职位上,将发挥重大的作用,难道还用担心管不好自己家里的“治安”吗?
  这场争论的结果,骆克占了上风,卜力总督接受了骆克的建议。但是,总督对此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修正:不必急于实授林若翰为太平绅士,但可以把“太平绅士”头衔作为一个看得见而又抓不着的诱饵,悬在他的面前,吸引着他为政府做些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接管新租借地的准备工作,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中国通”参预,等到他的表现令人满意的时候,再把那顶桂冠套在他的头上也为时不晚。总督实在是聪明绝顶,技高一筹,他的这一决定使骆克和梅轩利两方都能够接受,虽然各自仍然有所遗憾。梅轩利认为:林若翰不受惩罚倒也罢了,现在却因祸得福,未免太让他占了便宜;骆克则觉得这样对他的这位老朋友似乎残酷了一点儿,但总督既已决定,他也就只好服从,惟愿林若翰能够不辜负他的推荐,对新租借地的接管作出贡献,太平绅士的这顶桂冠才不至于成为水月镜花……
  林若翰已经看完了那份表格,诚惶诚恐地抬起头来。
  “总督阁下,这表格……就在这里填写吗?”他问。
  “哦,不,”卜力站起身来,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你拿回去,尽可以从容地填写,然后交给骆克先生。”
  “好的,”林若翰颤巍巍地站起来,无限感激地仰望着总督,喃喃地说,“谢谢你,总督阁下,愿主赐福给你!”
  林若翰坐在回家的轿子上,像是腾云驾雾。他双手拿着骆克的那份《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太平绅士候选人审查表就夹在这报告书里,像宝贝似地捧回家来,怀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急于要把天大的喜讯告诉女儿倚阑,告诉易先生,告诉家里的每一个人,让他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和荣耀。
  而当他回到了翰园,却发现家里似乎有些异样,大门口停着别人的轿子,从院子里就看到客厅里坐着陌生人。
  “家里有什么事情吗?”他一边朝里边走着,一边问阿宽。
  “有客人来了,牧师。”阿宽回答说。
  “客人?什么客人?”
  “是易先生的客人……”
  林若翰心中泛起一丝微微的不快,易先生初来乍到,竟然和本地人士也有交往?他怎么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心里这么想着,他已经走进了客厅,迎面就看见易君恕正在像主人似地招待客人,连倚阑也在一旁陪坐,而那位客人——一位长袍马褂的年轻士绅,咦,竟然就是下山时擦肩而过的那个人!他是谁?
  看见他进了门,易君恕、倚阑和邓伯雄便站起身来。
  “翰翁,”易君恕指着邓伯雄说,“这位就是我的朋友邓伯雄先生……”
  “贸然登门,打扰了!”邓伯雄说,向林若翰深深一揖。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向高鼻蓝眼的“鬼佬”行礼,完全出于对易君恕的情谊,“翰翁对我兄长有救命之恩,而且盛情款待,邓某至为感谢!”
  “哪里,哪里,邓先生不必客气,请坐!”林若翰手里拿着文件,仅向他点点头,就算还了礼。心想:此人说得好听,明知“贸然”,还要“登门”,这在英国人的礼仪中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老牧师毕竟是个修养深厚的人,纵使心中不快,也极力不表现在脸上,对易先生的朋友仍然以礼相待。宾主重新落座之后,他面带笑容,问道,“邓先生府上是在……”
  “敝乡新安锦田。”邓伯雄答道。
  “噢?”林若翰想起易君恕刚刚到达香港的时候就要去锦田看一位朋友,显然就是这个人了。当时他极不赞成,固然首先是担心易君恕的安全,但其中也不乏自己的感情成分,不想招意乡下人,给翰园带来麻烦。但是,“新安锦田”这四个字在今天听来,却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刚刚在总督府领受了使命的林苔翰,此时对那片即将展拓的土地充满了兴趣,脸上绽开了笑容,说:“节上在新租借地?太好了,你们那里很快就要脱离新安县,划归香港,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嘛!”
  这番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他对客人的热情,但是,邓伯雄听了,却陡然变色,心想:什么救命恩人?鬼佬就是鬼佬,说出话来味道就不对!
  “不敢当!”邓伯雄冷冷地说,“林先生是英国人,而邓某是中国人,哪里做得了‘一家人’?”
  “哎,邓先生,”林若翰说,暗想自己即将荣任太平绅士,屈尊接待这个乡下人,而他竟不识抬举,心中已经不快,但顾及自己的身分,仍作作不察,侃侃而谈,“中国有句古话:”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都是兄弟,无分尊卑嘛!“
  “‘四海之内皆兄弟’?”邓伯雄微微一个冷笑,“果真如此,善莫大焉!可惜啊,以邓某所见,当今世界只有弱肉强食,列强各国何曾把中国当成兄弟?贵国对中国打了两次鸦片战争,割占了香港、九龙,犹未满足,而今又强行‘拓界’,这恐怕算不得兄弟情谊吧?”
  谈话刚刚开始就话不投机,使坐在一旁的易君恕感到不安。他客居翰园已近两月,远离自己的同胞,今天见到邓伯雄,听到他痛快淋漓的议论,心中十分畅快;但现在毕竟是住在林若翰家里,而且眼前有翰翁在座,如果宾主之间引起争论,伤了情面,却怎么好?倚阑眼见得自己的一番好意成了泡影,这两个人一见面便谈不拢,又不便劝说,一颗心不禁悬了起来……
  林若翰的笑容也收敛了。长期以来,他和中国人接触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形,当彼此谈论中国文化时似乎很容易沟通,一旦涉及中、英关系则往往尴尬,他和易君恕的初次见面就是一例,如果没有后来的扶危济难,他们之间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友谊;而面前的这位不速之客邓伯雄却比易君恕还要倔强,刚刚交谈就已经剑拔弩张!
  “邓先生,中、英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题目,原非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林若翰说,他不想和这个乡下人再多费唇舌,就把话题往回收,“香港拓界的《专条》已经由两国政府签字、换约,港府接管在即,你我之间就无须议论它了……”
  “这是先生首先提起,邓某自然要作回答!”邓伯雄却说,“我愿奉告先生,李鸿章把新安县大片土地租给英国,但那里的土地不姓李,他一手遮不了天!新安县的百姓并不以划归香港为荣,更不愿意做英国人!”说着,站起身来,拱了拱手,“林先生,邓某告辞了!”
  邓伯雄此言一出,易君恕和倚阑吃了一惊,倏然站起身来!
  “伯雄,且慢!”易君恕急忙叫道,但想到自己在这里并非主人,却又不好出面挽留,“你……”
  “邓先生,”倚阑明知易先生为难,上前拦住邓伯雄说,“你和易先生好久不见,何必走得这么急呢?请再坐一坐……”
  “谢谢林小姐的好意,”邓伯雄说,“我还要赶几十里的山路,早些动身,心里才踏实!”说罢,大踏步迈出客厅。
  易君恕和倚阑一直把邓伯雄送到大门外的轿子前。
  “伯雄,你远道而来,就这样不欢而散,我……”易君恕握着邓伯雄的手,不知说些什么才好,“我深感惭愧啊!”
  “君恕兄,”邓伯雄说,“我看得出来,你住在这里,心情也并不舒畅!我还是想接你到舍下去住。锦用虽没有高楼大厦,毕竟是自己的家,你跟我走吧?”
  易君恕听得怦然心动,说:“我也久有此意……”
  “先生,你要走?”倚阑不安地说,“这怎么能行呢?”
  “是啊……”易君恕沉吟道,“没有料到伯雄和翰翁之间会发生不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若再随之而去,对翰翁也不好交代,他毕竟有恩于我……”
  “唉!”邓伯雄一声叹息,看他左右为难,便说,“既然如此,小弟也不便勉强,兄长暂且在此委屈一些时日,何时感到不便,只须给小弟打个招呼,锦田吉庆围就是你的家!”
  易君恕把他送上轿子,意犹未尽,依依而别。龙仔挑着空担跟在轿子旁边,沿着松林径下山去了。
  “咳,少爷,”龙仔一边走着,一边嘟嘟哝哝地诉着委屈,“我们大老远地来看你的朋友,水也没喝一口,倒受了一肚子气!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我看易先生已经对你变了心,投靠了鬼佬了!”
  “你胡说什么?”邓伯雄梗着脖子,朝旁边的龙仔瞪了一眼,“他有他的难处,我不能疑心自己的兄弟!”
  山道崎岖,轿影远去。
  翰园的大门前,易君恕和倚阑目送着邓伯雄消失在丛林掩映之中,两个人都默默不语。
  林若翰步出客厅,踏着草坪徐徐踱步,回味着刚才那不愉快的一幕。他心里一动,看了一眼还捧在手里的那份骆克撰写的报告书,这位未来的太平绅士已经预感到,港府接收新租借地也许不会那么顺利……
  次日便是冬至。如果不是邓伯雄的提醒,寄身于欧人居住区的易君恕手边又没有“皇历”,几乎忘了这个节日。冬至在京师也是一个大节,每年的这一天,皇帝都照例要到天坛圈直台祭祀苍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官进表朝贺,为国之大典,有诗纪胜:“冬至郊天礼数隆,鸾旗象辇出深宫。侍臣宠锡天恩大,鹿脯羊膏岁岁同。”仕宦绅耆,乃至平民百姓,也要庆祝一番,祀祖羹饭,一碗馄饨是必不可免的,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相沿成俗。此外,从禁苑深宫到百姓人家还流传着一种《九九消寒图》,图中画素梅一枝,有花九九八十一瓣,从冬至这一天起,每天染色一瓣,而且染法因天气变化而异,“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等到全图染遍,已是严冬过去,大地回春,“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易君恕幼时,每年的冬至之日,父亲都要在书房贴一幅《九九消寒图》,不过那不是梅花,而是“庭前杨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大字,朱笔双钩,字留空心,这九个字每字都是九画,父亲命他每天用墨笔描写一笔,等到九九八十一笔写完,窗外恰好春风拂面,杨柳依依。往事不堪回首!遥想数千里之外的京城,报国寺前的小院如今应是大雪封门,老母、妻女生死未卜,何谈祀祖羹饭?瀛台四周的碧水被坚冰覆盖,幽禁中的皇上朝不保夕,逞论出宫祭天!国耶,家耶,都似残荷败柳,生机全无,怎生消得九九严寒,冬尽春回的希望又在哪里?
  林若翰的半山别墅,一派节日景象,却并不是为了这个冬至,而是在为迎接另一个节日而忙碌。再过三天就是圣诞了,基督徒虔诚信仰的主,上帝的独生子耶稣的诞生之日,那才是西方世界最盛大的节日,何况这里又是一位牧师之家。其实,《圣经·新约》中对于耶稣的生辰并没有记载,早期的基督教徒纪念圣诞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日期,从每年的12月一直到翌年4月都有人庆祝。到了罗马帝国时代,从四世纪开始,西方国家逐渐把圣诞节定在12月25日。这是因为远在基督教兴起之前,古罗马人和欧洲的其他民族大都在每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冬至这一天前后举行年头岁尾的庆祝活动,寄托人们送走严寒、迎接新春的美好愿望。基督教会接过了这一民间传统,把圣诞确定在冬至后第三天,于是宗教和民俗融为一体,圣诞节正是由冬至节演化而来,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渊源却被忽略了。直到现在,东欧一些地区还是在1月6日庆祝圣诞,残留着古老风俗的痕迹,而英国和西方多数国家的圣诞节则从12月25日开始,一直狂欢到翌年1月6日的“第十二夜”。
  1898年的12月25日正好赶上星期日,圣诞和主日礼拜一并举行,将比以往更为隆重,到了那一天,林牧师将身穿庄重的圣袍,亲自到圣约翰大教堂主持这一盛典,唱诗班将演奏完整的《弥赛亚》,唱到《哈利路亚》时全场起立,合唱那雄浑昂扬的赞歌,浓郁的宗教气氛使信徒们如醉如痴。说不定,不,几乎可以肯定,卜力总督也会莅临圣约翰大教堂,和林若翰牧师,和信徒们一起共庆佳节。
  按照林若翰的吩咐,阿宽和阿惠已经采购了圣诞树、蜡烛、酒和名目繁多的食品。如果依据英国的传统,圣诞餐中最重要的菜肴是一只孔雀,事先要把它那美丽的皮毛完好无损地剥离下来,待孔雀肉烤熟之后再原样装上、缝好,庄重地端k餐桌。当然,并非所有的英国人都能够像王公贵族那样奢华,但即使一般人家总也要在这一天吃一只大型的家禽,比如火鸡,自从十六世纪从墨西哥传入英国,也成为圣诞餐的首选之物。在香港的市场上不易买到火鸡,那么,鸡、鸭、鹅也都可以替代,自然是越大越好,于是,邓伯雄送来的家禽便正好派上用场。
  12月24日夜幕降临,圣诞前夕的“平安夜”到了。翰园灯火通明,大门正中悬挂着用松枝和冬青枝编织的花环,上面镶着用彩纸剪贴的英文“圣诞快乐”,挂满了松果、小铃铛和用棉絮制作的雪花。客厅里,壁炉和窗台上都燃起了蜡烛,圣诞树被妆扮得五彩缤纷,烛光和金银星交相辉映,树枝上挂满了苹果、糖果、圣诞贺卡和包装精美的小礼物。这座宁静而古老的房子突然变得热闹而年轻,充满了童话色彩,当信徒们一年一度纪念耶稣的诞辰之时,他们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
  林若翰结束了教堂里的崇拜仪式,回家来欢度“平安夜”。
  餐厅里,雪白的桌布上燃起了过节才用的银制烛台,布好了全副餐具,摆上了形形色色的糕点、糖果和水果,以及圣诞节必备的美酒“潘趣”,圣诞晚餐就要开始了。
  林若翰和倚阑、易君恕一起走进餐厅,坐在餐桌旁。老牧师身穿在最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精心修剪了胡须,神采奕奕,喜气洋洋。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年年圣诞,今年是他最愉快、最难忘的一次,在圣诞前夕意外地得到自己将要荣任太平绅士的喜讯,这是卜力总督送给他的最好的节日礼物,是他大半生旅程的光辉顶点,大值得庆祝了。获得了这项荣誉,将为林氏家族增添一道耀眼的光环,当年少小离家的英格兰青年在须发皆白之后终于事业有成,总算没有辱设祖先的高贵血统;就任了这一职位,他在香港就不再只是一位传经布道的牧师,一位皓首穷经的学者,一位无职无权的民间绅士,而正式成为一位官员了,尽管只是“非官守太平绅士”,但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也已是出人头地,拥有了堂而皇之地参与政治的权利,他长期以来那种骚动于心、难以压抑的强烈渴望终于得以实现;登上了这一地位,他才第一次感到在险恶的人生旅途之中自身和他的家庭有了安全感,至少可以更有力地保护他的女儿了。
  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浸润着老牧师的心,美酒还未沾唇他已经微微地醉了,脸颊泛起红晕。
  “感谢仁慈的主在过去的一年里赐给我们的恩宠,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端起斟满“潘趣”的酒杯,动情地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一千八百九十八年前那个寂静的夜晚,在犹太小城伯利恒的一座山丘上,露宿的牧羊人看守着羊群,黑暗中可以听到他们彼此的呼应和幽幽的笛声。山洞裹住着一对旅行者,那是木匠约瑟和他的妻子玛利亚,他们是按照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命令,从偏僻的加黎利省群山之中的纳匝肋乡村前来原籍犹太省伯利恒郡大卫城进行户籍登记的。玛利亚在和约瑟订了婚而尚未迎娶的时候已经怀有身孕,天使告诉她,她腹中的胎儿是上帝的儿子。约瑟是个义人,他不愿意公开羞辱未婚而孕的玛利亚,只想私下里解除婚约。可是,约瑟在梦中看见了天使,天使对他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尽管娶玛利亚作你的妻子,因为她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将自己的民族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谦逊、缄默的约瑟听从了天使的启示,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忧郁苦闷,娶了玛利亚为妻,并且陪着她长途跋涉回到故乡。就在他们到达伯利恒的那个夜晚,玛利亚分娩的时候到了,在牧羊人空置的山洞里,耶稣诞生了,玛利亚把他用布里起来,放在马槽里。这时候,天使的光辉出现在空中,对惊惧的牧羊人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就在今夜,在大卫城为你们生了一位救赎者,他是主基督。你们如果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耶稣!’就这样,我们的主,那位将称自己为‘善牧者’的耶稣,来到了人间!上帝为了爱人类而把他的独生子赐给了我们;耶稣贵为上帝之子,竟甘愿采取奴仆的形象,降生为人,他在地上遵守了天父命令,使天父的名得到荣耀;他对人的爱与怜悯,对罪恶的憎恶与愤怒,彰显了父的慈爱与公义,结出了丰富的圣灵果实,充满了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和节制,在人间留下了永远的榜样。啊,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阿门!”
  老牧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述说着他对主的崇敬和感激,他并没有一个字说到主给予他个人的恩赐,而一切却都包含在其中了,当他饮下那杯醇厚香甜的“潘趣”酒,那双被层层皱纹包裹的灰蓝色眼睛已经泪花莹莹。
  阿惠把圣诞主菜烤鹅端上来了,这只鹅硕大肥腴,鹅腹中还事先填装了栗子馅,经过厨子的精心烤制,金黄油亮,香气袭人。
  “啊,太好了!”林若翰耸了耸鼻子,兴奋地赞叹道,“感谢主,赐给了我们这么美妙的烤鹅!”
  易君恕看见这只鹅,立即想起那天的邓伯雄来访。现在,翰翁大概早把携鹅来访的人忘了吧,这只鹅已经变成“主的恩赐”了!也许,按照翰翁所经常宣讲的理论,这也是没有错的:上帝创造了人。创造了飞禽走兽、世间万物,连饲鹅的、赠鹅的、烤鹅的人都是“主的恩赐”,何况这一只鹅呢?
  “噢,我来给大家分开!”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倚阑探过身子,拿起刀叉,亲自来切割烤鹅。
  倚阑沉浸在节日的兴奋之中。自从她记事起,年年都有一个快乐的圣诞,一年一年伴随着她长大,在她心目中,这是最重要的节日,最快乐的时光,当又一个圣诞到来之际,过节的欢愉把她心中的阴影冲淡了。1898年就要过去,即将跨入十八岁的少女恰恰在人生关头经历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使她几乎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但是。悲惨的童年已不可追寻,她已经在这座翰园生活了十四年,和dad朝夕相处了十四年,这里就是她的家,她已经无法割断自己的历中,如果她改换了自己的面目,离开了这里的一切,将向何处去!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痛定思痛之后,她默默地咽下泪水,又继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她不忍心伤害情同骨肉的dad,无沦如何也要陪伴他终老,让这位老人在人生暮年不至于失去希望;而且,她的身边还有一位慈父般的宽叔,一位兄长般的易先生。为她分担忧愁、抵御孤独,不幸的倚阑也算是幸福的了。她感到遗憾的是,在这阖家团聚的平安夜,宽叔碍于主仆身分之别而不能和她共进晚餐,因为dad并不知道那个保守了十四年的秘密已经揭穿,所以在他的面前还要继续保守。为此,她已经事先向宽叔赠送了圣诞礼物,还有阿惠的一份,这样一她才能心安。
  “请吧,dad;请吧,易先生,”倚阑把烤鹅切割完毕,说,“让我们来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