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第7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贫,吾抚之不暇,尚恐其惊;鄂地险民杂,夷俗剽狡为奸,非用威刑,不能致治。政贵知变,盖谓此也。”
'8'秋季,八月,戊寅(十三日),唐文宗任命陕虢观察使崔郾为鄂岳观察使。鄂岳含有众山,长江从这里流过,该地处于百越、巴、蜀、荆汉等地的交界,多有盗贼,剽掠行人舟船,不管老人儿童,一旦抓住就全部杀死。崔郾上任后,训练士卒,制造兵器和战船,分兵追击讨伐,不到一年,就全部讨灭。崔郾在陕虢时,为政宽厚仁慈,有时一个月都不鞭打惩罚一人。但到鄂岳后,却严刑峻法。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崔郾说:“陕虢土地贫,百姓穷困,我整天安抚都来不及,惟恐惊扰百姓;鄂岳却不大相同,这里地势险要,民族杂居,夷族风俗崇尚剽掠狡诈,不用重刑,就难以治理。为政贵在通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9'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蜀兵羸疾老弱者,从来终身不简,臣命立五尺五寸之度,简去四千四百余人,复简募少壮者千人以慰其心。所募北兵已得千五百人,与土兵参居,转相训习,日益精练。又,蜀工所作兵器,徒务华饰不堪用;臣今取工于别道以治之,无不坚利。”
'9'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上奏:“西川对老弱病残的士卒,从来终身不进行精简。现在,我下令按照五尺五寸的标准,淘汰四千四百多人,同时,从淘汰的士卒家属中招募年轻身壮者一千人,以便安抚他们。又在北方各道招募兵士一千五百人,和西川士卒掺杂在一起,进行训练,日益精强。另外,西川工匠制造的兵器,只讲究装饰而不堪使用。现在,我在其他藩镇招募工匠制造,兵器无不坚韧锋利。”
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帅其众奔成都;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庚申,具奏其状,且言“欲遣生羌三千,烧十三桥,捣西戎腹心,可洗久耻,是韦皋没身恨不能致者也!”事下尚书省,集百官议,皆请如德裕策。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彼若来责曰:‘何事失信?’养马蔚茹川,上平凉阪,万骑缀回中,怒气直辞,不三日至咸阳桥。此时西南数千里外,得百维州何所用之!徒弃诚信,有害无利。此匹夫所不为,况天子乎!”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其城归吐蕃,执悉怛谋及所与偕来者悉归之。吐蕃尽诛之于境上,极其惨酷。德裕由是怨僧孺益深。
九月,吐蕃国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投降唐朝,率领他的全部人马奔赴成都。于是,李德裕派遣代理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维州城防守。庚申(二十五日),李德裕将以上情况奏报朝廷,并且说:“我打算派遣三千没有开化的羌族人,焚烧十三桥,随后出兵直捣吐蕃的腹心之地,洗刷安史之乱以来吐蕃侵占我边防疆域的耻辱,这是西川前节度使韦皋终身努力而未能达到的目标。”文宗将李德裕的奏折交付尚书省,召集百官商议,百官都请求批准李德裕的建议。宰相牛僧孺说:“吐蕃疆域广阔,四面边境各达一万里,失去一个维州,无损于它的国力。近年来唐与吐蕃和好,双方约定共同罢减边防戍守兵力。朝廷对戎夷族的政策,一贯以信义为上。如果批准李德裕的建议,那么,吐蕃国就会派人来责问朝廷说:‘为什么要失信?’同时,他们在原州的蔚茹川蓄养战马,出兵直上平凉原,然后,用一万骑兵布置在回中,怒气冲冲,不到三天就会抵达咸阳桥头。这时,京城长安危急,即使在西川收复一百个维州,又有什么用呢!按照李德裕的建议,只能使我国丢弃诚信,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一般百姓也不会这样做,况且陛下作为天子呢!”文宗认为僧孺言之有理,下诏命令李德裕将维州归还吐蕃国,同时把悉怛谋和随同他一起降唐的人员全部逮捕送还。吐蕃国把悉怛谋等人在边境上全部斩首,手段极为残酷。李德裕由此更加憎恨牛僧孺。
'10'冬,十月,戊寅,李德裕奏南诏寇州,陷三县。
'10'冬季,十月,戊寅(初四),李德裕奏报:南诏国出兵侵犯州,攻陷三个县城。
六年(壬子、832)
六年(壬子,公元832年)
'1'春,正月,壬子,诏以水旱降系囚。群臣上尊号曰太和文武至德皇帝;右补阙韦温上疏,以为:“今水旱为灾,恐非崇饰徽称之时。”上善之,辞不受。
'1'春季,正月,壬子(十八日),唐文宗下诏,鉴于各地水旱灾害严重,凡监狱中关押的罪犯,一律予以减刑。群臣为文宗上尊号,称为太和文武至德皇帝。右补阙韦温上疏认为:“现在,各地水旱灾害严重,恐怕不是推崇美饰陛下美好名声的时候。”文宗称赞韦温的规劝,辞去尊号而不受。
'2'三月,辛丑,以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兼侍中,充忠武节度使;以宁节度使李听为武宁节度使。
'2'三月,辛丑(初八),唐文宗任命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兼任侍中,充任忠武节度使;宁节度使李听为武宁节度使。
'3'回鹘昭礼可汗为其下所杀,从子胡特勒立。
'3'回鹘国昭礼可汗被部下杀死,可汗的侄子胡特勒被立为可汗。
'4'李听之前镇武宁也,有苍头为牙将;至是,听先遣亲吏至徐州慰劳将士,苍头不欲听复来,说军士杀其亲吏,脔食之。听惧,以疾固辞。辛酉,以前忠武节度使高为武宁节度使。
'4'李听在以前担任武宁节度使时,提拔自己的一个家奴为牙将。这时,李听接到任命后,先派自己的一个亲信官吏到徐州去慰劳将士。李听的家奴不愿让李听再到武宁来担任节度使,于是,游说军士杀死李听的亲信官吏,接着,残酷地把尸体切成碎块吃掉。李听得知后大为恐惧,借口自己身体有病,再三请求辞去武宁节度使的职务。辛酉(二十八日),唐文宗任命前忠武节度使高为武宁节度使。
'5'夏,五月,甲辰,李德裕奏修邛崃关及移州理台登城。
'5'夏季,五月,甲辰(十二日),李德裕奏报,本道修补邛崃关,同时把州刺史的驻地移到台登城。
'6'秋,七月,原王逵薨。
'6'秋季,七月,原王李逵去世。
'7'冬,十月,甲子,立鲁王永为太子。初,上以晋王普,敬宗长子,性谨愿,欲以为嗣;会薨,上痛惜之,故久不议建储,至是始行之。
'7'冬季,十月,甲子(初五),唐文宗立鲁王李永为皇太子。最初,文宗鉴于晋王李普是唐敬宗的长子,性情诚实,打算立为皇太子,不巧李普去世,文宗十分痛惜,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考虑此事。直到这时,才决定册立。
'8'十一月,乙卯,以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西川节度使。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8'十一月,乙卯(二十七日),唐文宗任命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这时西川监军王践言入朝担任枢密使,多次上言说:“朝廷命令西川把吐蕃降将悉怛谋捆绑送还,使吐蕃人心大快,以后无人再敢来降。这种处置办法实在有害。”文宗也感到后悔,埋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依附李德裕的官员于是乘机上言说:“牛僧孺和李德裕有矛盾,所以,他故意阻碍李德裕立功。”于是文宗更加疏远牛僧孺。牛僧孺内心十分不安。这天,文宗亲临延英殿,对宰相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你们是否也有意向这方面努力?”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固定的标准。现在,周边夷蛮族不至于来侵犯,百姓不至于流离失所,虽非天下大治,也可谓小康了。陛下如果还不满足,在此之外追求什么太平,那就不是我们所能考虑到的了。”退朝后,他对同僚说:“皇上对我们如此责备抱怨,我们岂能久居宰相的职位!”于是,接连上表请求辞职。十二月,乙丑(初七),文宗加封牛僧孺同平章事的头衔,充任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上令下从,俊良在位,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刑清政平,奸宄消伏,兵革偃戢,诸侯顺附,四夷怀服,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臣司马光曰:君主圣明而臣下忠正,上司发令而下司服从;德才兼备的人被委以重任,而奸邪小人被黜贬流放;国家的礼乐制度都能严格遵守执行,刑罚清明,政令平允;犯上作乱的行为都被清除干净,国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地方诸侯无不服从朝廷诏令,周边夷族都被安抚而顺服,百姓家给人足,这就是天下太平的景象。然而,就在唐文宗和宰相讨论什么是天下太平的时候,宦官专权,在宫廷中胁迫皇上,却未能黜贬流放。藩镇叛乱,在朝廷外凌辱皇上,却未能讨伐制服。士卒驱逐杀害主帅,抗拒朝廷命令而自立为节度使,却未能严加斥责。战乱连年不断,征税天天紧急。原野中横遍男人的尸骨和鲜血,村庄里不见女人的踪影。牛僧孺却认为这就是天下太平,难道不是在公然欺骗吗!当唐文宗孜孜不倦地励精图治的时候,牛僧孺身为宰相,被擢拔时苟且偷安、阿谀奉迎以便窃取宰相的职位,辞职时又欺骗皇上,诬蔑时事以便盗取名声,他的罪行实在是太大了!
'9'珍王诚薨。
'9'珍王李诚去世。
'10'乙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入朝。
'10'乙亥(十七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来京城朝拜。
'11'丁未,以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兵部尚书。
'11'丁未(疑误),唐文宗任命前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兵部尚书。
初,李宗闵与德裕有隙,及德裕还自西川,上注意甚厚,朝夕且为相,宗闵百方沮之不能。京兆尹杜,宗闵党也,尝诣宗闵,见其有忧色,曰:“得非以大戎乎?”宗闵曰:“然。何以相救?”曰:“有一策,可平宿憾,恐公不能用。”宗闵曰:“何如?”曰:“德裕有文学而不由科第,常用此为慊慊,若使之知举,必喜矣。”宗闵默然有间,曰:“更思其次。”曰:“不则用为御史大夫。”宗闵曰:“此则可矣。”再三与约,乃诣德裕。德裕迎揖曰:“公何为访此寂寥?”曰:“靖安相公令达意。”即以大夫之命告之。德裕惊喜泣下,曰:“此大门官,小子何足以当之!”寄谢重沓。宗闵复与给事中杨虞卿谋之,事遂中止。虞卿,汝士之从弟也。
当初,李宗闵和李德裕有矛盾,这时,李德裕从西川调来朝廷任职,文宗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急于任命他为宰相,李宗闵千方百计阻止而未果。京兆尹杜是李宗闵的党羽,一次,往见李宗闵,发现他面有忧色,就问:“是不是忧虑兵部尚书李德裕即将被拜为宰相?”李宗闵说:“是,但又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他呢?”杜说:“我有一计,可以消除您以往对他的仇恨,只是恐怕您不能采纳。”李宗闵说:“什么计策?”杜说:“德裕擅长文学,但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获得进士的出身,常常为此而感到不快。如果能让他掌管科举考试,肯定会喜出望外。”李宗闵沉默了一会儿,说:“是否再考虑其他的办法。”杜说:“如果您不愿意让他掌管科举考试,那么,就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李宗闵说:“这条计策可以。”于是,杜再三和李宗闵约定,不得泄露消息,然后,去见李德裕。李德裕作揖欢迎杜,说:“您为什么事情来到我这个被人遗忘的地方?”杜说:“靖安相公李宗闵让我来转达他关于安排您职位的意向。”随即把将要任命李德裕为御史大夫的意向透露给李德裕。李德裕听后惊喜不已,不由得流下泪来,说:“御史大夫是朝廷举行大礼时在宫门纠察百官班列的重要职务,作为晚辈,我怎敢担当!”连连请他转达对李宗闵的感谢。李宗闵又和给事中杨虞卿进行商议,结果,停止了这项计划。杨虞卿是杨汝士的堂弟。
七年(癸丑、833)
七年(癸丑,公元833年)
'1'春,正月,甲午,加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同平章事,遣归镇。初,从谏以忠义自任,入朝,欲请他镇;既至,见朝廷事柄不一,又士大夫多请托,心轻朝廷,故归而益骄。
'1'春季,正月,甲午(初六),唐文帝赐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兼任同平章事的荣誉职务,让他返回本镇。最初,刘从谏以忠义为己任,来京城朝拜文宗,本来打算请求朝廷把自己调到其它藩镇。但抵达京城后,发现朝廷政出多门,事权不一,士大夫大多通过行贿走门路才能做官升迁,于是,从心底里轻视朝廷。回到昭义后,更加骄横跋扈。
'2'徐州承王智兴之后,士卒骄悖,节度使高不能制;上以为忧。甲寅,以岭南节度使崔珙为武宁节度使。珙至镇,宽猛适宜,徐人安之。珙,之弟也。
'2'武宁在王智兴担任节度使以后,士卒骄横无礼,新任节度使高无法控制,文宗十分担忧。甲寅(二十六日),任命岭南节度使崔珙为武宁节度使。崔珙上任后,处理问题宽严适宜,因此,武宁人心逐渐安定。崔珙是京兆尹崔的弟弟。
'3'二月,癸亥,加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志诚检校吏部尚书。进奏官徐迪诣宰相言:“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辞气甚慢,宰相不以为意。
'3'二月,癸亥(初五),唐文宗任命卢龙(幽州)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杨志诚为检校吏部尚书。幽州驻京城的进奏官徐迪面见宰相说:“军中将士不懂朝廷的制度,只知道由尚书改为仆射是升官,不知道工部尚书改为吏部尚书也是升官,如果朝廷派往幽州宣布任命书的敕使到达那里,恐怕就会被拘留。”徐迪言辞蛮横无礼,宰相却毫不责怪。
'4'丙戌,以兵部尚书李德裕同平章事。德裕入谢,上与之论朋党事,对曰:“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时给事中杨虞卿与从兄中书舍人汝士、弟户部郎中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浣等善交结,依附权要,上干执政,下挠有司,为士人求官及科第,无不如志,上闻而恶之,故与德裕言首及之;德裕因得以排其所不悦者。初,左散骑常侍张仲方尝驳李吉甫谥,及德裕为相,仲方称疾不出。三月,壬辰,以仲方为宾客分司。
'4'丙戌(二十八日),唐文宗任命兵部尚书李德裕为同平章事。李德裕前来拜谢,文宗和他讨论朋党的问题,李德裕说:“现今朝廷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参予了朋党活动。”这时,给事中杨虞卿和他的堂兄中书舍人杨汝士,他弟弟户部郎中杨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浣等人相互交结,关系亲密。他们依附于朝廷中的权贵,在上层攀附宰相,在下层干扰有关部门,为读书人求取官职和科举考试中榜及第,无不达到目的。文宗得知后十分憎恨,所以和李德裕先说起这方面的事。此后,李德裕因此而得以排挤他所不喜欢的人。当初,左散骑常侍张仲方曾经驳斥过朝廷礼官给李德裕父亲李吉甫拟定的谥号太优,这时,李德裕被任命为宰相,张仲方于是借口身体有病,请假而不上朝。三月,壬辰(初五),朝廷任命张仲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5'杨志诚怒不得仆射,留官告使魏宝义并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甲午,遣牙将王文颖来谢恩并让官。丙申,复以告身并批答赐之。文颖不受而去。
'5'杨志诚由于没有得到仆射的职务而大怒,于是,拘留了朝廷派来的官告使魏宝义,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甲午(初七),杨志诚派遣牙将王文颖来京城拜谢并辞让朝廷所授予的吏部尚书的职务。丙申(初九),文宗再次将吏部尚书的任命书和对杨志诚辞职的批答授予王文颖,王文颖拒不接受,离开京城返还幽州。
'6'和王绮薨。
'6'和王李绮去世。
'7'庚戌,以杨虞卿为常州刺史,张元夫为汝州刺史。他日,上复言及朋党,李宗闵曰:“臣素知之,故虞卿辈臣皆不与美官。”李德裕曰:“给、舍非美官而何!”宗闵失色。丁巳,以萧浣为郑州刺史。
'7'庚戌(二十三日),朝廷任命杨虞卿为常州刺史,张元夫为汝州刺史。过了几天,文宗又谈起朋党的问题,李宗闵说:“朝廷中究竟谁朋比为党,我历来清楚。所以,现在杨虞卿等人都不授予好的官位。”李德裕说:“他们在这以前担任的给事中、中书舍人的职务难道不够好吗?这又是谁给他们授予的职务?谁在朋比为党!”李宗闵听出李德裕是讥讽自己,大惊失色。丁巳(三十日),萧浣被任命为郑州刺史。
'8'夏,四月,丙戌,册回鹘新可汗为爱登里罗汩没密施合句禄毗伽彰信可汗。
'8'夏季,四月,丙戍(二十九日),唐文宗册立回纥国新立可汗胡特勒为登爱里汨没密施合句禄毗伽彰信可汗。
'9'六月,乙巳,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载义为河东节度使。先是,回鹘每入贡,所过暴掠,州县不敢诘,但严兵防卫而已。载义至镇,回鹘使者李畅入贡,载义谓之曰:“可汗遣将军入贡以固舅甥之好,非遣将军陵践上国也。将军不戢部曲,使为侵盗;载义亦得杀之,勿谓中国之法可忽也。”于是悉罢防卫兵,但使二卒守其门。畅畏服,不敢犯令。
'9'六月,乙巳(疑误),唐文宗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李载义为河东节度使。以前,回鹘国每次派人来唐朝贡奉,凡是经过的地方,纵兵残暴掠夺,州县官吏不敢责问,只是布置兵力,加强防守而己。李载义上任后,适逢回鹘使者李畅前来贡奉。李载义对他说:“可汗派您来朝廷进贡,目的是巩固两国的舅甥关系,不是派您来践踏我国百姓的。如果您不约束士兵,放纵他们掠夺百姓,那么,我只好出兵诛杀他们。你们不要认为大唐的法律可以随便轻视而不遵守。”于是,下令全部撤除州县的防卫兵马,只派两个士兵把守城门。李畅畏惧而顺服,不敢再违犯唐朝法令。
'10'壬申,以工部尚书郑覃为御史大夫。初,李宗闵恶覃在禁中数言事,奏罢其侍讲。上从容谓宰相曰:“殷侑经术颇似郑覃。”宗闵对曰:“覃、侑经术诚可尚,然论议不足听。”李德裕曰:“覃、侑议论,他人不欲闻,惟陛下欲闻之。”后旬日,宣出,除覃御史大夫。宗闵谓枢密使崔潭峻曰:“事一切宣出,安用中书!”潭峻曰:“八年天子,听其自行事亦可矣!”宗闵愀然而止。
'10'壬申(十六日),唐文宗任命工部尚书郑覃为御史大夫。当初,宰相李宗闵憎恨郑覃在宫中经常对文宗议论朝政得失,因此,奏请文宗罢免郑覃的翰林侍讲学士职务。一次,文宗不慌不忙地对宰相说:“殷侑精通经学,水平类似郑覃。”李宗闵说:“郑覃、殷侑的经学水平的确很高,但议论朝政却不足以听取。”李德裕反驳说:“郑覃、殷侑议政,别人不愿听,但陛下却想听。”后来,过了十来天,朝廷宣布文宗的诏令,任命郑覃为御史大夫。李宗闵对枢密使崔潭峻说:“现在,朝廷对官员的任命都由皇上直接决定,还要中书门下干什么!”潭峻说:“皇上即位已经八年多了,应当让他自己决定!”李宗闵听后神色忧惧,不再说了。
'11'乙亥,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11'乙亥(十九日),唐文宗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以同平章事的头衔,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12'秋,七月,壬寅,以右仆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
'12'秋季,七月,壬寅(十七日),唐文宗任命右仆射王涯为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
'13'宣武节度使杨元卿有疾,朝廷议除代,李德裕请徙刘从谏于宣武,因拔出上党,不使与山东连结;上以为未可。癸丑,以左仆射李程为宣武节度使。
'13'宣武节度使杨元卿身体患病,朝廷商议由其他人前往替代,李德裕请求任命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为宣武节度使,这样,就可以把刘从谏从昭义调出,以免他和崤山以东的割据藩镇相互交结。文宗认为不可。癸丑(二十八日),任命左仆射李程为宣武节度使。
'14'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论议,不试诗赋。德裕又言:“昔玄宗以临淄王定内难,自是疑忌宗室,不令出阁;天下议皆以为幽闭骨肉,亏伤人伦。使天宝之末、建中之初,宗室散处方州,虽未能安定王室,尚可各全其生;所以悉为安禄山、朱所鱼肉者,由聚于一宫故也。陛下诚因册太子,制书听宗室年高属疏者出阁,且除诸州上佐,使携其男女出外婚嫁;此则百年弊法,一旦因陛下去之,海内孰不欣悦!”上曰:“兹事朕久知其不可,方今诸王岂无贤才,无所施耳!”八月,庚寅,册命太子,因下制:诸王自今以次出阁,授紧·望州刺史、上佐;十六宅县主,以时出适;进士停试诗赋。诸王出阁,竟以议所除官不决而罢。
'14'唐文宗对近年来的文人学士不精通经学感到十分忧虑。李德裕请求按照唐代宗时宰相杨绾的建议,在科举考试时,进士科只考策论,不再考诗赋。李德裕又说:“过去,玄宗在当临淄王的时候,平定宫内的变乱,因此,即位以后,怀疑猜忌皇族子弟,不让他们出宫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职务。于是,天下人都议论说,这样做是囚禁自己的亲生骨肉,损害儒家关于父子有亲的伦理准则,假如在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和建中初年的朱叛乱时,皇族子弟都散处各州做官,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够帮助朝廷平定叛乱,但是至少可以各自保全自己的性命。结果都被安禄山、朱杀害,原因在于都居住在十六宅宫。陛下实在应当利用册立皇太子的机会,下诏让皇族子弟中年纪已大而且亲属关系疏远者出宫,任命为各州的僚佐,让他们携带自己的子女,出宫后各自结婚成家。这样,从玄宗以来沿袭了近百年的弊法,就会由陛下断然革除,那么,天下无论什么人都会感到欢欣喜悦的!”文宗说:“这件事朕很久以来就知道不好,当今十六宅宫诸王中岂能没有德才兼备的人,只是还没有下决心革除罢了!”八月,庚寅(初七),唐文宗正式册立皇太子,于是下制:十六宅宫诸王从今以后按照辈份高低逐渐出宫,授予紧和望一级的州刺史、僚佐,十六宅宫的县主,也根据她们的年龄大小,出宫嫁人;进士科停考诗赋。诸王出宫的事,竟由于朝廷在商议任命他们职务时,意见不一,议而不决而中止。
'15'壬寅,加幽州节度使杨志诚检校右仆射;仍别遣使慰谕之。
'15'壬寅(十九日),唐文宗任命幽州节度使杨志诚为检校右仆射,同时,另外派人出使幽州加以安抚。
'16'杜牧愤河朔三镇之桀骜,而朝廷议者专事姑息,乃作书,名曰《罪言》,大略以为:“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无敢窥者。齐、梁、蔡被其风流,因亦为寇。未尝五年间不战,焦焦然七十余年矣。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最下策为浪战,不计地势,不审攻守是也。”
'16'杜牧对河朔的幽州、成德、魏博三个藩镇割据跋扈和桀傲不驯而感到愤怒,而朝廷商议对策时,以姑息迁就作为唯一对策。于是,他撰写一篇文章,名叫《罪言》,大意认为:“国家从天宝末年安史之乱以后,对河朔三镇的一百多座城池,一直不能收复一尺一寸,人们看待那里,就好像是回鹘国、吐蕃国一样,没有人敢窥测并希望收复。淄青、宣武、淮西也受他们恶习的影响,对抗朝廷而割据叛乱。从那时到现在,兵慌马乱七十多年,没有哪五年之间不发生一次战争的。现在,朝廷要想收复河朔三镇,上策是首先整顿内部,中策不如首先出兵攻取魏博,最为下策的是轻率出兵讨伐,既不顾地势是否有利,也不慎重地制定攻守方略。”
又伤府兵废坏,作《原十六卫》,以为:“国家始踵隋制,开十六卫,自今观之,设官言无谓者,其十六卫乎!本原事迹,其实天下之大命也。贞观中,内以十六卫蓄养武臣,外开折冲、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储兵伍,有事则戎臣提兵居外,无事则放兵居内。其居内也,富贵恩泽以奉其身;所部之兵散舍诸府。上府不越千二百人,三时耕稼,一时治武,籍藏将府,伍散田亩,力解势破,人人自爱,虽有蚩尤为帅,亦不可使为乱耳。及其居外也,缘部之兵被檄乃来,斧钺在前,爵赏在后,飘暴交,岂暇异略!虽有蚩尤为帅,亦无能为叛也。自贞观至于开元百三十年间,戎臣兵伍未始逆篡,此大圣人所以能柄统轻重,制鄣表里,圣算神术也。至于开元末,愚儒奏章曰:‘天下文胜矣,请罢府兵。’武夫奏章曰:‘天下力强矣,请搏四夷。’于是府兵内铲,边兵外作,戎臣兵伍,湍奔矢往,内无一人矣。尾大中乾,成燕偏重,而天下掀然,根萌烬然,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由此观之,戎臣兵伍,岂可一日使出落铃键哉!然为国者不能无兵,居外则叛,居内则篡。使外不叛,内不篡,古今以还,法术最长,其置府立卫乎!近代以来,于其将也,弊复为甚,率皆市儿辈多赍金玉、负倚幽阴、折券交货所能致也;绝不识父兄礼义之教,复无慷慨感概之气。百城千里,一朝得之,其强杰愎勃者则挠削法制,不使缚己,斩族忠良,不使违己,力一势便,罔不为寇;其阴泥巧狡者,亦能家算口敛,委于邪幸,由卿市公,去郡得都,四履所治,指为别馆;或一夫不幸而寿,则戛割生人,略匝天下。是以天下兵乱不息,齐人乾耗,靡不由是矣。呜呼!文皇帝十六卫之旨,其谁原而复之乎!”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