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诸侯争霸-第3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也无余力再在中原进兵。

大秦皇国,一个以法家为尊的法制之国,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治下显然要平静的多,大秦皇国所处的位置已经是中原偏西,加上秦国实施严苛的大秦律法,黄巾在大秦生存的土壤可以说远比中原其他诸国要稀薄的多,在秦国虽然也有黄巾,但几乎这些黄巾刚一露头,就被秦军绞杀的干净,而且秦国有着恐怖的连坐法,一户反杀左右邻里十户,十户反屠一村,在秦国这种严酷的杀伐之下,摄于秦始皇的威名,敢造反的还真没有几个,不过大秦皇国也没有趁机经略中原,而是加大步伐攻打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

中原西南的西汉皇国,比自己的兄弟东汉要好的多,毕竟不是黄巾爆发的核心,不过内部黄巾依旧让西汉自顾不暇,至少向西扩张的步伐不得不中止,而中原江淮的大隋日子也还算是过得去,不过烽火十四年的夏,大隋却是爆发了数次的洪涝,淮河泛滥,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尽管隋国开仓放粮,但还是让黄巾趁势坐大,井然成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相比起中原大乱,居于长江以南的各个诸侯却是要悠闲的许多,因为黄巾军主要势力都在中原地区,江南虽有波及,但却都不成多大气候,所以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在这一年中,黄巾起义的浪潮就被镇压了下去,只有少数的黄巾好像小强一般的苟延残喘,但大的局势上却没有多少影响。

就在中原因为黄巾之乱而势弱的时候,江南的诸侯却是在进行着一次大的发展跃进,而这次的发展要究根追底的追究起来,却还是因为江南吴王国的大夏贸易集市引起的,大夏自从打通了与江南贸易的海贸通道之后,南北两地的贸易几乎是以几何式的暴增,起初还只是一些胆大,底子厚的大海商南下贸易,但随着一船船的江南特产,大批财物的运回,这无疑刺激了大夏本就饱和的海贸市场,可以说多年的海贸让大夏内部的商人及富有冒险精神,何况这南下贸易的风险并不如传说的那么夸张,至少至今南下的商人各个都是赚的钵满。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而与江南航道的开通无疑是刺激了大夏海贸的第三次扩张,大批的北货南下,对于大夏国内也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在北地价格不高的货物也因为南下海贸而成了抢手货,本来已经饱和的内部市场,也被这海贸拉动,而大夏大批的海商南下,并没有造成货物大批量的积压,而造成滞销,减价。

江南有多少人口,没有人知晓,就算是江南的各个诸侯怕也很难详细的说出境内究竟有多少人,也许在烽火年开始,中原人口要远比江南多,但十来年下来,江南的人口却绝对要超过中原,原因很简单,江南乃是水乡泽国,虽有战争但却多是水战,而打水战注定了死伤不及陆战,所以江南诸侯战争虽然一直持续着,但因为战争而减少的人口却远不及中原,而且水泽地形也让江南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所以江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中原地区,成为富饶之地。

大夏南运的货物很多,但比起江南那庞大的市场,却又不值得一提,吴王国虽然在江南还排不上前列,但实力也不可小觑,尽管大夏的货物运到了吴王国,但吴王国的消化能力也是不错的,何况吴王国的商人也都不是白痴,要知道这北货如今只有吴王国才有,其他国家可没有这贸易集市,这年月带上垄断两字还赚不来钱的那都不用活了,所以大夏南运的货物很大一部分都是刚下船就被抢走,被吴王国的商人运上小船然后顺着那四通八达的水道运往其他诸侯地界,在抬高价钱卖出去,这转手就是加上一两成也是暴利了,何况很多货物都被抬高了三四成,甚至成倍,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做的交易么。

吴王国在开通与大夏贸易两年时间,吴王国的财税税收就呈直线递增,就算是周瑜每日也是笑的眼睛眯缝着,睁都睁不开,而大批的金钱入账,吴王国自然有钱大规模的打造战船,吴王国的实力快速的膨胀。

吴王国如同暴发户一般的实力激增无疑也刺激到了江南其他的诸侯,众多诸侯一追究,才知道海上贸易这么赚钱啊,江南也许打陆战不行,但说起造船,那可是从来都不曾落下,毕竟江南以水战为主,而且沿着大江大湖,到处都是优良港口,于是南宋皇国,大明皇国加上其他大小诸侯纷纷开始研制大船,可以说大夏的海贸刺激了江南诸侯集团,在大夏大笔赚取的金银的同时,也间接的制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不过那都是很久远之后的事情了,在黄巾大乱一年之后,整个东方大地的势力在重新的洗牌,对于一些诸侯,或许这个洗牌是一种残酷的淘汰,但对于一些诸侯来说,这次洗牌却是一个崛起的时机。

五柳原,吴国天兴城东北百余里的一个地名,这里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在这片地方,曾经有五个柳姓的村子,而历经十余年,早先诸侯崛起时代的五个柳姓诸侯早已经灰飞烟灭,没了痕迹,但是这块土地却继承了当年五家诸侯的名姓,成了如今的五柳原。

五柳原是一块平整的土地,内部也有一些河流通过,就算在京畿之地这一块肥沃的土地也算是排的上号的,不过随着吴国大乱一年,昔日一眼无边的金黄稻浪早已经消逝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几场雨后窜起老高的杂草,三十七万大夏兵马如今就扎营在五柳原北部的桑柳镇,军营连十里,吹角荡青天。

而距离桑柳镇南二十余里外的宗柳城,百万黄巾则是联营数十里,与大夏对峙五柳原,大有一决高下的意图。

宗柳城,乃是一座中型的城池,最繁盛的时候,这里拥有人口十余万,然而如今走在宗柳城街道上的却不是商旅百姓,而是一队队的黄巾士卒,不过街道两侧的店铺上,依旧可以看到一些刀痕血渍,尽管已经有了一段日子,但依稀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宗柳城内依旧还有百姓,不过这些百姓大多都躲藏在家中,很少走上街头,尽管看着街上的秩序井然,那些巡逻的黄巾各个一脸的正义,但城中的百姓忘不了数个月前黄巾攻入城内带给他们的恐惧。

城内的城守府,如今已经是黄巾的大本营所在,马家店五万精锐全军覆没的消息并不能瞒得住天兴城内的黄巾军,大夏识破了他们的计策,并且汇合了另一路兵马,大军犹如铁桶一般滚滚而下,这无疑让几家黄巾倍感压力,但是这个时候却不是躲避的时候,毕竟他们始终都要面对南下的大夏,一旦化作鸟兽散,固然可以暂避锋芒,但是很容易被大夏各个击破。

而在眼下的四路黄巾中,平城黄巾项雷已经是丢失了东北部几州的地盘,可以说已经是无根之萍,当初放弃平关之后,项雷就知道自己视为根基之地的几州都守不住了,所以项雷才会南下攻打京畿,一来是贪图京畿的富饶,神器,二来就是躲避大夏的兵锋,而眼看着大夏占据了东北四州,洪承畴北部三州也已经降了大夏,加上京畿北部,西北部的几州,大夏不知觉间已经吞并了吴国三分之一的疆域。

而以这个速度下去,他们就算是让出已经被掠夺一空的京畿,怕也满足不了胃口大开的夏军,而平城黄巾如今也是退无可退了,在退还能退往哪里,继续南下,别的不说南面可是东阳黄巾和南卞黄巾的地盘,在往南那就是南边督师卢象升的几州之地,虽然在吴国三边督师中,这个卢象升似乎排名在最后,但在三边督师内,卢象升坐拥四州,而且比如北部的洪承畴控制的三州,南部的四州无疑更加富裕,加上卢象升乃是文官当武职,治理地方的本事也不低,尽管名声不比洪承畴,甚至比起西边督师的左良玉都要差上一筹,但是谁要是小瞧了卢象升那可就是大错特错。

南下面对卢象升,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在京畿一带与大夏打上一场,至少还有其他三家黄巾共同分担,要是南下,可就是自己一家,而且还要面对其他两家黄巾的虎视眈眈,他可不会因为大家同为黄巾就没了半点的防范,瓦山黄巾的例子可就在眼前。

而余下的三家黄巾也都是各有各的考虑,总之在一番商讨之后,四家一致决定要与大夏一决雌雄,否则几家都没好日子过,如今黄巾正是士气高昂的时候,四家黄巾主力就有五十余万,如果算上那些附庸,炮灰,至少有两百余万,他们就不相信用人堆还堆不死对面的大夏。

“各位,如今的局势我想就算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了,大夏近四十万兵马扎营在北面二十余里外的桑柳镇,这四十万可以说是夏国精锐主力,大夏纵横北方数年,远非我黄巾可比,不过我百万黄巾健儿也不会怕了他,大夏狼子野心,对吴国可谓是窥觑良久,这一次南下可不是夺了京畿几县就能让其满足的,各位,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罗毅目光闪烁,声音很是洪亮的说着。

“如今西面的左阎王投了清国,在清国的支持下,不断的攻占州县,西部十余州县以及大半沦落,而南方的卢象升也是急速扩张,盘踞了南方数州,加上北面占据了北方和东北的大夏,我们已经被三面包围了,可以说是退无可退,所以我们必须要放弃暂时的分歧联合起来,抵挡大夏,这个时候谁还藏私,搞小动作,那可是自取灭亡!”

“罗方将说的不错,我们几路黄巾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无路可退了,不如大战一场,虽然我黄巾军装备比不上夏国兵马,但是我黄巾却有百万热血男儿,我就不相信大夏军队是铁打的。”项雷也随声附和的道。

“这个时候,就如同两位所言,我们是时候联合起来了,这一次决战,关系到我黄巾命数,如果胜了,那谁都无法在奈何我们,如果败了,大家的一番基业可就全都败了,所以既然选择了战,那大家就都拿出全部的实力来,如果这个时候谁还藏着掖着,可就别怪其他几家不讲情面了!”

“这个是自然,不知道袁军师是不是又有什么良策了!”

“呵呵,良策谈不上,袁某手上有一天卷残篇,乃是大贤良师送与我东阳黄巾的,这一次袁某将其奉上,以对付大夏之用!”袁易说着从怀中拿出一卷天书残篇,太平天书分上中下三册,也就是天,地,人三卷,而其中天卷的威力最大,可呼风唤雨,改变天时,乃是天书之中威力最大的一卷,而这残篇乃是张角耗费精血道术撰写而成,可以说数量极少,在座的人中虽然都有得到太平道术残篇,但多是奇门遁甲之术,或者是下卷人篇之法,而袁易拿出这天卷残篇来,无疑让在座的人都是一惊。

天卷残篇(雾):大贤良师张角耗用道术和精血所撰,具有呼风唤雨之效,使用此残篇可改变方圆百里之气候,制造大雾天气,时限一个时辰,使用之后,焚毁。

“哈哈,看来袁军师手中好东西真多,我们可没有这种好东西,不过我手中也有几样东西或许可以发挥些作用!”看着这改变气候的天卷之书残篇,罗毅也不在藏私,拿出两篇奇门术残页。

这两页残页同样也是奇门遁甲中十分强大的道术,一页记载了幻化之术,可让人多出一个残像,一万变成两万,持续时间半个时辰,幻化残像不具备攻击力,受到攻击后消失,这道术看似无大用,但是却可以让黄巾军声势大阵,尤其是在迷雾的时候,让人很难分辨,除此之外,另一篇却是八卦之震,可制造范围为百米范围的地震,持续时间三十秒。

袁易和罗毅两人拿出了东西,余下两家也不甘示弱,纷纷掏出压箱底的宝物,不多时一个针对大夏的计划就新鲜出炉。

就在黄巾们商讨着怎么对付大夏,大夏这边也在算计着黄巾,贾诩坐在侧座,对着厅堂内的武将们,道:“黄巾内乱,瓦山黄巾被其他四家联合打压,不过瓦山黄巾的唐周却是机灵的家伙,见势不妙就及时逃走,并没有伤及筋骨,而其他四路黄巾的折损也并不算大,至少主力是如此,根据我们的分析,黄巾军核心主力大约在四十万到六十万之间,余下的尽数都是裹挟的百姓,这部分黄巾数量庞大,至少在两百万人,其中老弱妇孺也夹杂其中,战斗力虽然不强,但这么庞大的数字也不是轻易能对付的。”

“此番黄巾军驻扎在宗柳,明显是要与我大夏决一雌雄,因为这些黄巾目前的局面并不容乐观,尽管占据了京畿之地,但是西面左阎王,南面的卢进士趁着几路黄巾围攻京畿的时候,也是大肆扩充着辖地,如今黄巾已经被我们三路挤压在吴国中部,所以黄巾军现在已经没有的选择,这一战在所难免。”

“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什么好的法子对付南面的黄巾大军,唯一的机会就是暂时坚守,让黄巾自己露出马脚,或者等西面的左阎王和南面的卢进士给黄巾造成足够大的压力,迫使南卞黄巾以及东阳黄巾不得不后撤。”

听的贾诩的分析,在座的众将也只是点头,说起来,两百余万黄巾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尽管真正的黄巾军主力数量不比大夏兵马多多少,但是这两百万从数字上就足以让他们慎重,毕竟那是两百万人,就算站在那里让你砍,也足够砍上一两天的,这种人数上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夏还是有一定的压力的,至少在当前,黄巾军扎下了坚固的营盘,大夏去攻就很不明智,所以大夏采取按兵不动,毕竟两百多万人的吃喝拉撒也不是一个小数字,对峙对于大夏有力而无害。

天,微明,大夏巡逻士卒巡视着营地四周,哨塔之上,哨兵不断的扫视着周围,然而就在天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若有若无的雾色悄然降临,能见度非但没有因为天亮了就大大的提高,反而因为这渐渐浓厚起来的雾色也越发缩小,下雾了,这也许只是一个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不过这雾如果是八月的天气下的,那可就不正常了。

雾一般在秋末,冬初才会有大雾天气,而雾色形成很程度是水凝成冰晶,导致形成雾,但夏日炎热,是不可能有雾气形成,但是在清晨,这场大雾却是来的莫名其妙,同样也让人心生警觉。

“大雾天气?”果然当这个消息传开,贾诩几乎是从床上跃起,来到外面,这个时候的雾已经十分的浓厚了,能见度不足十米,贾诩一看这雾色就知道不好,其实在谋士的技能中也有一些强大的可以呼风唤雨的技能,不过却需要外物借持才能发动,这雾明显不是自然的雾,难道是对方的谋士的技能,但又有些不像,谋士的技能覆盖范围有限,这么大范围的雾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六百八十七章包围,迷雾混战

大规模的浓雾笼罩了整个大夏军营,而在大夏军营外,迷雾之中却是影影绰绰,罗成从怀中拿出一卷太平道术残篇,正是罗毅昨日拿出的那一卷幻化残影,这一卷奇门之术可以将方圆百米以内的士卒复制出一个与本人一样的残影,不过这个影子不具备任何攻击力,但是用来吸引大夏的攻击已经足够了。

在昨日商议了一个下午之后,一入夜,黄巾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调动,当然,这个调动主要是调动黄巾军主力,而且还要避开大夏斥候巡逻范围,几路兵马几乎是绕了一个大圈子,这才绕到大夏两翼,侧后,不过距离也足有二十余里,而作为炮灰的普通士卒却依旧在军营中。

黄巾军数量庞大,但是这些黄巾军并非全都是主力,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农民,甚至还有许多妇女,孩子夹杂期间,这些所谓的黄巾大多都是村庄,城镇被毁不得不随着黄巾而动,还有就是一些黄巾士卒的家眷,可以说黄巾军在快速的扩大的过程中,几乎是快速的吸收着一切可以用的人,根本就是来者不拒,而这么大群的黄巾造成的规模效应效果是明显的,至少打顺风仗的时候,黄巾军几乎所向披靡,只要想想上百万人犹如蝗虫一般的扫过,就绝对让人倒吸冷气,头皮发麻了。

战争就是用人堆起来的,四路黄巾中,除了南卞黄巾还保持着精兵策略,只招收精壮入伍,严格限制兵马数量外,其他三家黄巾中,东阳黄巾还好一些,虽然也有大肆收人的迹象,但是编制兵马的时候,还是优先从投靠的青壮中选拔,而象那些女人,家眷之类的大多负责一些后勤上的事务,这样也是为了争取人心,所以这两路黄巾军,罗家兵马只有不到二十万,十万主力,十万青壮,不过经过连番的大战,这十万青壮倒也成长了起来,而东阳黄巾差不多有四十万,核心主力只有八万余,余下尽数为青壮黄巾以及家眷,而这核心主力比起罗家兵马也是相差不少。

这两家还算正常,但是平城黄巾和西风黄巾可就是完全的人海战术了,尤其是平城黄巾在失去了根基之后,黄巾家眷都跟随主力之后,随着平城黄巾的不断游动南下,四处掠夺,那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纷纷加入力量被削弱许多的平城黄巾中,可以说光是平城黄巾就足有八十万,西风黄巾同样如此,但是两家兵马庞大无比,但是战斗力可就跟人数多寡成反比了,真正核心的兵马也不过十万左右,余下的大多与农夫无异。

而庞大的兵马造成的可不光光是战斗力的问题,这些人可都是要吃饭的,两人靠着庞大的兵力基数确实是走一路抢夺一路,几乎没有对手,但这一路也是如同蝗虫一番,走一路,抢一路,说过之处,不说片草无存,也绝对是没粮可食,而田地也随之荒废,没有出产,光靠吴国以往的存粮,这支庞大的黄巾注定了要不停的掠夺才能得以维系,占领天兴城,确实是缓解了黄巾大军的一部分粮食危机,但是天兴城内的存粮可无法支撑两百多万大军多久,所以与大夏的作战不可能拖延下去。

所以几个黄巾主将制定了这个计划,以主力围住大夏四周,然后驱动那些普通黄巾以人数碾压大夏军营,这个计划可以说是把无数的人往火堆里推,用句不客气的话说,就是用人命填,不过这个计划想要实施也有几个麻烦,一来这些普通的黄巾装备奇差,别说铠甲,就是兵器也还有许多是使用农具扒犁之类的,平素这些人都是跟着主力后方壮壮声势,打打顺风仗,光靠那人数就足以将对手吓的丢了胆子,但是真正面对精锐之军,却绝对打不过,而这些兵马一旦受挫,溃势也足以让黄巾彻底大败。

所以面对面的大战,黄巾军是敌不过大夏的,所以就必须巧用天时,袁易拿出来的天卷残篇,显然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尽管袁易没有将这个计划说出,但在座的几人却都是聪明人,只要一点拨就立刻明白了袁易的打算。

以大雾的天气笼罩大夏军营,这样双方的视野都被限制,也就是说双方都无法纵观全局,而这样的大雾天气无疑对于黄巾一方是利大于弊,因为他们拥有人数上的优势,而且大雾天气影响全盘指挥,让大夏的装备优势,纪律优势无法发挥出来,却能让黄巾军的人数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而且还有一点,黄巾军中普通的黄巾大多都是不堪一击的,如果正面对抗,很可能面对大夏犀利的箭雨,整齐的战阵会心有胆怯,一旦一处溃败,很可能会引起连锁,全军溃败,而在迷雾之中就全然不用担心这一点,因为大雾遮挡了人的视线,上百万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指挥,就算是溃败,也不会牵连到全局。

而他们将自己的主力布置在大夏四周数十里外,则是在外线控制整个局势,如果是大夏兵马要突围,则纠缠上去,如果是普通黄巾,则挡回去,两个时辰当雾色散去,面对上百万黄巾的冲击,大夏军营不可能还岿然不动,一点损失都没有,到时候主力黄巾在趁势而攻,以达到目的。

战术很简单,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人数上的优势,混战,打乱大夏的一切布置,百万黄巾杀上去,对于大夏军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无法辨别是否是黄巾主力,所以为了阻挡冲上前的黄巾,大夏肯定会大量消耗军资器械,甚至是体力,而这就给了黄巾军胜利的一个可能。

而在冲锋攻击大夏军营的黄巾普通士卒内也安插了不少精锐,这些人作为一支黄巾的指挥,目的只有一个,前进,前进,再前进,直到死光为止,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以说这一战就是用死人堆砌起来的,但最后谁胜谁负,还无法判断。

上万虚幻的黄巾士卒高声喊着杀,冲向大夏营地,而大夏军营外,这种喊杀声似乎已经惊天动地,整个天地之间几乎都被充斥,那无数人践踏着地面,发出的地面颤抖让大夏军营内的将领,士兵全都从清晨的梦乡中惊醒,不过放眼望去,他们却根本就看不透那浓浓的雾色后面究竟有什么,但这些士兵们知道,外面肯定已经充满了黄巾。

大夏军士卒不愧是久经训练的精锐老兵,很快就从惊慌中恢复了过程,并用声音大声的召唤麾下将士,而普通的士卒也没有人吵杂,每一个什,每一队,每一卫被快速的聚集了起来,并逐级向上层报告,尽管雾色让军旗等传讯方式都失效了,但是各军仍然在略显混乱的协调中进入了战斗位置。

“这古怪的雾肯定是那些该死的黄巾整出来的,看样子这次黄巾军打算来是浑水摸鱼了!”田光明挥舞着拳头,大声的道。

“黄巾军中果然有人才,我大夏军之所以能纵横阖闾,所向披靡靠的就是我大夏军严格的军纪,令行禁止的号令和纪律,如果是正面对战,我大夏的军阵足以让黄巾军损失惨重,而且我军马军很多,而黄巾军却多乌合之众,正面对战,黄巾军几乎没有胜算,但在这种大雾天气则不同,统帅无法指挥全局,指挥上要受到影响,而且因为大雾的阻隔,相距远一点都无法目力相识,防线很容易出现漏洞,而黄巾军本身就是一群号令不严的乌合之众,只是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这种大雾天气,反而对于黄巾有很大的优势,对方这是扬长避短,果然是精妙啊!”贾诩感叹的道。

“是啊!这还不算,这大雾让能见度不及十米,我们根本就无法分辨敌人的主力方位,黄巾军完全可以虚虚实实,重点突破,而我军的防御却没有针对性,很容易被黄巾突破,情况对我们非常不利啊!”薛仁贵也是皱起眉头道。

“咱们还是看看该如何应对吧,听这声音,黄巾军怕是出动不少,居中指挥肯定行不通了,我看还是划分兵马,各守一方,各军随时联合,汇总以方便了解全局,并作出调整!”苏定方对于黄巾军居然出了这么一个狠招也有些心有余悸,这黄巾军果然不是善于之辈,而创造了黄巾的张角果然也不是普通的人。

“也只能这么办了,我守西面,天将军守东面,苏镇守负责南面,赵将军就负责北面吧,军师居中策应,进行调派兵力!”薛仁贵提议道。

“就这样吧,大家随时联系!”三十七万大夏精锐,算上后勤辎重的兵马足有近四十万,四十万大军联营可谓是连绵十数里,几乎是以桑柳镇为核心,周边都是大夏的军营,四人分别守御一方,也是眼下最合适的应对之策。

“指挥,来了,好像有不少的人影!”尽管大雾天气遮盖了人的视野,但是大夏士兵自然有自己的法子,在营地四周布置一些小东西,都可以作为发现敌人行踪的手段,而且在外围点燃篝火,用轻油点燃,能让视野大上不少。

不用身边的士卒提醒,站在营寨后方的卫指挥使也发现了那些人影:“弓箭手,给我狠狠的射!”一排排的弓箭手隔着营寨纷纷张开弓弦,一支支锋利的箭矢飞射而出,射向靠近营寨的人。

密密麻麻的箭矢不断的攥射而出,但那指挥却是一脸的疑惑,因为对面虽然喊杀声震天动地,但是却没有发出一声惨叫声,这显然并不对劲,就算箭雨密集,只要不是射中要害,人很难快速的死去,虽然不排除前方的人在密集的箭雨下被射成了筛子,但不可能全部的人都死透了,却连个声音都没有。

“停,都给我停下!”毕竟是隔着大雾,十米以外的情况很难看清,而且三国里诸葛亮草船借箭可是但凡读过书的人都晓得,莫非对面的人使用的是稻草人,这个指挥不由地想到。

嗖,一道箭矢突然从浓雾中射出,显然这一箭也是没有什么准头的,毕竟隔这十米以外,除了能看到个影,几乎看不到人,所以这一箭很大程度上属于乱射,但就算这样,这一箭也是插着那指挥的脸颊飞射过去,划出一道血痕,疼痛的让这卫指挥不由地的蹙眉。

“娘的,刀盾兵给我守住营寨栅栏,弓箭手暂停射击,能看到人之后,在射!”虽然让黄巾靠近营寨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但军营内的弓箭也不是无限的,如果对方只是在骗取箭矢,那就得不偿失了,这仗真他娘的郁闷。

就在浓厚的雾色之中,无数的黄巾士卒被指挥着向着前方前进,而他们对于前方有什么也是一头雾水,毕竟这大雾不光是影响了大夏这一边的视野,黄巾军这边也同样如此,而这一次,黄巾军可以说是孤注一掷,足足动用了一百三十余万普通黄巾,除去一些女人和孩子,几乎都被组织了起来,分成了无数的百人,千人在精锐的黄巾带领下,冲击大夏军营。

地面上,不少来自草原的牧民纷纷趴在地面之上,耳朵伏在大地之上,静静的倾听着,听声辨位,甚至是估算对方人数这种本事并不算是多强大的能力,只要是有经验的老牧民都能做到,通常草原人都是靠着这种地听之法来追踪或者是躲避敌人追击,而眼下却也是发挥了作用。

“大帅,前方大约三百米,脚步声杂乱无章,似乎有好多,根本就无法分辨究竟有多少!”

一个四十余岁的草原汉子抬起头,对着一旁的苏定方道。

“我们这边也是一样,好像都是人,根本就听不出有多少人!”

苏定方听言,冷笑一声道:“命令,投石车给我使劲的砸,没有目标,没有方位,弓箭手,准备箭阵,等待命令。”苏定方知道这一次黄巾军是打算来一场大混战了,想要靠着人数上的优势彻底的压倒大夏,尽管无法看到对面的敌人,但是这些人的地听之术就跟人的眼睛差不多,绝对不会错。

第六百八十八章大夏铁骑,冲锋

大夏军营内的投石车并不是大型的攻城所用的大型投石车,而是易于携带的车载式的中小投石车,自从大夏大力提升匠人在大夏国内的地位,并成立并列于尚书省下辖六部的匠作院,在各类工匠技术上,大夏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比如如今使用的攻城车就是其中一种改进,将投石车放置在大型马车之上,更加方便运载,移动,尽管大夏的火炮发展已经有了喜人的成绩,但火炮高昂的价格让其无法大行其道,投石车这种相对廉价,而且仍然能发挥出不小作用的器械,自然还有很大的市场,尽管投石车无法进行精准打击,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