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梅兰妮和常婶等人帮着收拾行李;忙了几天。到了二月底基本才忙定了。

常延过了年后跟船去江南;但是三妮没有跟去。一是;这时风俗;儿子不在眼前;媳妇要在公婆前替他尽孝。二是;因为;常延在南方没有安顿好。所以两人尽管依依不舍;也只得分开了。三妮婚后原是不需要再工作了。但是;她一个人呆在小院里没什么事做;再说;这年头与父母同住;财物都又是公公婆婆管着。虽然有常延给了点体己;她哪里舍得花掉。等常延离开后;她就又提出要回华家工作。

常婶他们也没有觉的不好;又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这家里的人和事又都简单。所以同意了。

倒是周家听说了;三天两头打发人来要钱。弄的常婶对他们愤怒不已;哪有总来要别家媳妇的钱。常周两家的矛盾;让周三妮很难为。一面是婆家;一面是娘家。三妮两可的态度也让常婶不满。

她对梅兰妮说;“不是常家人;总是有外心。养不家。”

这种家庭矛盾;梅兰妮不好介入。只能相劝;“等她有了儿女;自然会为自己的子女打算;要帮人家也只是有限了。”

常婶听了这话;若有所思;每日有空就盯着三妮的肚子看;看的三妮头皮发麻。还旁敲侧击地问着三妮的月事;当她知道三妮两个月没有来月事了;欣喜若狂;医生还没有来看过;华家诸人都知道三妮怀孕了。弄的三妮都不敢出门见人了。

常婶心里高兴;说话就没了防备;“我看人再准也没有了;三妮屁股大;就是个好生养的;你看;一成亲就坐了胎。不是我说;少奶奶那般纤细;好看是好看;但是不易生养。”

这话;让梅兰妮想起多年前和边峰去无锡;在一个茶水摊头听人讲鸽子的事来。对于中国日后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有了深切体会;民间对于人口的生养;不用任何仪器;已经有了完善的标准。

梅兰妮问;“听说还能看出所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常婶说;“那有经验的稳婆是一看一个准。三妮月份轻;还看不出来。她没什么反应;可见是个体贴的孩子。我看你家的几个少爷都好;想来你当初也没有什么反应吧?”

话题转到了怀孕经验上去了;梅兰妮心就虚了。她哪里有什么经验?说不好就要露马脚的。赶紧转了话题。

常婶在为她家添人加口高兴;金掌柜等人在为推出葡萄酒做准备。

葡萄酒在唐朝时就流行了;但是由于后来的战乱;丝路的中断;使得这酒成了诗词里的名词。

为了推销葡萄酒;他们想先办一个酒会;从天津把办酒会要用的玻璃制品运了过来。

为了路上减少损耗;他们特地用船运来。

这些玻璃器皿运到了;就找人来相帮清洗干净;请来的人一看这些玻璃制品;知道名贵;小心翼翼的。

事情就是这样;越是紧张越容易出错;头两天;倒是每天有人打碎了两;三个;打的大家心里都吊起来。可是没见东家骂人或打人;也没有扣工钱。渐渐放松了心情。倒也不再打坏东西。

梅朵指导人在种暖房植物;还没有很多植物可以种植;暖房大块的地方空着;他们要借用这地方筹办酒会。

二月会试结束二十多天后;名单出来了;那榜上有名的;自然是高兴。要打点祝贺;要忙着拜访老师;很是忙乱。虽然有商户前来拉关系;投资些银两。很多考生家里也是贫寒久了;就是得了银子;也舍不得乱花了。又要准备殿试。根本是也没时间打点这一切。

华记的客栈中;早就发过小广告;上面说;如果要庆贺;可以和华记登记了;写明要请多少人;华记免费帮着办酒会。说是;“形式新颖;保证宾主尽欢;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所以很多住店的学子参加了华记的酒会;不但他们自己参加;还介绍了朋友参加。

后来参加酒会的人倒的确是难以忘怀。华记的酒会放在了三月初;华家也借着这借这个酒会为叶;屈二人告别。

酒会采取自助餐的形式。在一条长桌上放着一大盆一大盆的菜肴;旁边放着一大叠的玻璃小盆子;让他们自己取菜。又有一大排不同的玻璃杯里倒着红色的葡萄酒;黄色的橙汁;白色的椰汁;也有少量的米酒。另外有一些杯子里倒着香喷喷的花茶。

那天天气晴朗;他们在不同的玻璃房里还布置桌椅;还在露天也放了几张;给那些不畏寒的客人留着。

他们为了残园做了很多能折叠的桌椅。这时全拿出来使用。虽然都是异乡人;但是;一个酒会为了几个人一起举办;每个人都有一些亲戚朋友。

叶;屈两人也请了自己在翰林院的几个年轻的同事来凑热闹。所以;也有一百来人。

来参加酒会的人大都是文人。这样新颖的酒会的确使得到会的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哪些酒和饮料;及酒具餐具。

等金掌柜介绍了酒会的规矩;来宾开始还拘束着;觉着自己去取食品有些别扭。等有人带了头;又有些酒下了肚;也放开了;跑来跑去的取食品。酒会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大家也借着酒菜;写了些祝贺诗;文;也有人写了些离别的诗词。在写的诗文中;自然少不了“葡萄酒”;“夜光杯”,“琥珀盏”之类的词语。

三月的酒会出名了。特别是酒会上的的酒器和餐具。

华记的玻璃酒器借着这场酒会扬了名。

很快就有人来问价;买这些玻璃酒具。也有不少豪强来派了家人来赊取。第一个来的是果亲王的家人;算来;那果亲王也只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就会如此的敛财。

这种玻璃器具没有什么难度;不多时就有人山寨出来。华记的酒具开始卖的很贵。山寨品要比他们的便宜。只是山寨的酒具带着些绿色;没有华记的透白。但是用的人并不计较;后来很多人家;特别是旗人都置买了玻璃酒具。山寨版出现后;华记的酒具就渐渐停做了;改做琉璃扳指;琉璃文房用具等物。

京城里买了玻璃酒器的人家多了。这些酒器给人的初次印象就是用来喝葡萄酒的;有了酒器的人家;自然要用这样的酒具来盛葡萄酒招待客人。这样一来;葡萄酒就在京城里流行了。

酒具很容易山寨;等到葡萄酒山寨出来要几年以后了;而这时华记葡萄酒已经成为品牌被大家所接受了。

217 推广蜂窝煤

217 推广蜂窝煤

屈仪奉并不是一个人去的左云;而是带了个小厮一同前往。那小厕还是金掌柜帮着培养的。金掌柜早得到了边峰的指示;帮着叶;屈二人都培养了小厮;选得是那聪明伶俐的;还粗通了文墨。一路上主仆二人相处出了默契。

屈仪奉走的是华记的商路。那一条通道;这几年几经修建;又有人不断的维护;沿途还设了小亭及厕所为人提供歇脚;也有人在那里卖些食品茶水等;这条路已经不象几年前那般冷清;来来往往的商人和旅人多了。沿途大都种上了树;只是;在他上路时;那些树才有了些绿意。春风吹过来;虽然没有南方那么的温和;也没有严冬时的冷峻。

沿途;都有华记的客栈;很是方便。而且华记的马车行脚快;十天后;他就到了任上。

交接后;就有红花会和华记掌柜和他联系上了。

左云地处山西;那处的露天煤矿多;华记打算与红花会一起开发。

梅朵早就有指示给他;让他在位其间鼓励县里的人多种树木;防风沙。只是;那时人四季煮食取暖大多要用木柴;那山上的树也种不住。

华记的掌柜也早得到了指示;要大力发展蜂窝煤。因为前面有过王重家的悲剧;所以;再三告诉过他使用煤的注意事项。并还派人特意在左云的客栈里教他们怎样做蜂窝煤;和怎样做煤炉。及怎样使用它们。

很快;华记和红花会合营的蜂窝煤的店和煤炉店就出现了;开始并没有多少人来问津。他们大力宣传;鼓励红花会的人家使用;还给他们打了折。由于一斤蜂窝煤的价钱低于柴价;又加上柴没有蜂窝煤经烧。渐渐使用蜂窝煤的人家多了起来。

这样卖柴的人就没了生意;但是;煤行和炉行优先招樵人为工;帮着制煤饼和送煤饼。那些人赚的钱不比卖柴时少。

开始还有人抱怨他们推广蜂窝煤是“官商勾结”。后来因为使用蜂窝煤能省下三分之一燃料成本;大家也不反感使用煤炉了。当然;每次送煤时;都要让伙计们讲明安全使用的措施。

也有县中富户学着他们开了煤;炉行。他们也不打压。因为;红花会的人家在华记的煤行中享有打折的待遇;所以;华记的煤;炉行还是占主导的地位。

红花会和华记;又借着左云的成功;在右玉;怀仁;云中;大同等地也用左云的方法开设了煤行和炉行。经他们推广;也获得成功。而华记的沿途客栈是早已使用蜂窝煤了。

有一些人家为了享受打折待遇;还参加了红花会。红花会借以发展。

使用蜂窝煤的好处很快就被晋商看到。在他们的推广下;渐渐的山西境内用上了蜂窝煤。这当然是后话了。

因为;左云的地理环境干旱;所以;一般农作物难以种好;屈仪奉就推广土豆和玉米这样的耐旱植物。并向人免费提供种子。

红花会的人又将这件事优先了红花会的人家。红花会的人家得到了不少优惠待遇。

那个时间的县令还要判案;判的公不公都是看个人的才能了。

要说当时的治安还是很好;象左云这样的小地方;并没有什么强盗大案。那个地方早被红花会的势力所控。所以递上来的案子也都是邻里矛盾;家庭琐碎着样的小案。

屈仪奉虽然年轻;但也是个要上进的人;碰到这样的案子;并不武断乱判;也虚心请教;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后再判;倒也是得到了些口碑。

其中有一个案子非常蹊跷。

原告是个名叫叫王二狗的人;告的是自己的童养媳王娇娘;说她不愿意与自己圆房;而提出要分开。要求县官帮着判定婚姻。

屈仪奉叫了王娇娘来问缘由。

王娇娘却说;自己是二狗的亲妹子;而不是他的童养媳。如果与他圆房将要乱了伦理。

这事其实不难;只要找周边的知情人家询问就是了。

他家住的并不算远;屈仪奉亲自微服寻访;调查。

可是;访查的结果不尽人意。

原来;王家是在十二年前搬来此地;当时他家已经有了这两个孩子。也没人细问这两孩子之间的关系;邻居都将他们看作兄妹。

这两年;那夫妇相继去世;王二狗又说这妹子原是他的童养媳;所以;大家也是一头雾水的。

可是;又问起那王家是从何地搬过来?

邻居们也只是摇头。知情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

而王家的两孩子因为当时年纪小;更是说不清了。

这样;这个看似简单的案子却又不简单了。

屈仪奉想了几天后;判了他们分离;各自婚嫁。

有些好事的人来问缘由。屈仪奉也没有对他们隐瞒。

他说;“这个案子;无论如何判;都要担当一头的罪名。如果从了王二狗;担的就是乱伦之罪。要是从了王娇娘;那就是坏人婚姻。两个罪相比;坏人婚姻是轻;故而选了轻的那一个罪名。”

听的人也都点头称是。

当地的父老;倒是认为这个县令是“少年老成”。

这种事情;红花会会很快的传去给范家知道。十三娘听了自然有一番喜欢在心头。

屈仪奉是早就知道;这县里的校书院有的是红花会的耳目;所以;规规矩矩的;并不敢涉及那种烟花场地。加上他做县令不贪墨;不乱加税。反而;组织人修水利;整道路;鼓励工商。所以官名甚好;也得到了当地的父老承认。

亢承明也成了他的好友。他在左云发展了自己的交际圈子。

不久;有一个案子让他名声大增。

这也是一个民事案。

县中有秦姓的两兄弟。秦大常年在外经商;而秦二在家管理家务。秦大赚了钱;就拿回来让秦二买地置产。二;三十年的经营渐渐;这秦家也富了起来。颇有田产。

后来;秦大生病;回到左云养病;不料被秦二拒之门外。

秦大不服;告到了前县令前。在左云很多人都知道秦家是如何发家的。但是兄弟两人之间并没有留下什么契约书;或转帐的记录。秦二刻意赖帐。秦大拿他也没有办法。

而前县令虽然知道这秦二是无理;但是也没法子为秦大申冤。这案子就成了遗留案;放在了屈仪奉的案头。

屈仪奉仔细读了案卷;又问了知情人;都道那秦二为人不地道;吞了兄长的财产。

连亢承明也说那秦二贪心;“苦在这案子没有证据;那秦大如何知道自己的兄弟竟然是这种人!”

屈仪奉对这案子想了些时日;他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叫来了红花会的人;细细的问了周边县的大盗情况。

这日;他派人将秦二叫到了县衙。

拿出了一份状子;对秦二说;“现有某大盗在右玉县落了网;说是你家是他的窝藏;他将盗窃之物都送交与你;由你在这里置产。这张状上写的明明白白。”

将状子给秦二看。秦二见上面果然写的明白;还有画押和手印。顿时就着了慌。

直叫冤枉;“小民怎会通匪;我那财产都是自家所挣的;哪里与他相干。”

屈仪奉道;“你这些年来;在家乡并没有外出;这乡里乡亲的;都知道各家的家底;你家如何有钱能卖地卖房?自然是得到了横财所至。”

“这真真是天大的冤枉;我家的财产都是清清白白所来。还望青天明察。”

屈仪奉也放软了声音;“你是我县的子民;我也不希望你是通匪的。只是;人家这里条条有据。你让我如何信你?”

秦二道;“我也能将我的财产来历一一写明的。”

屈仪奉故作思考状;过了一会子才说;“如果;你能真的把自己的财产来源写明;我将说明拿去驳他;替你反告他诬告陷害。还你清白。”

那秦二听到屈仪如是说;哪里有时间想其他的;在书记官的帮助下;把那秦大何时拿钱回来;他们何时买的地产;一笔一笔的十分清楚。写完后;画了压;交给了屈仪奉。

屈仪奉接过状子细细看来。大体和自己所知的情况差不多。

他并没有放了秦二。而是让人请了秦大来。

秦大这几年因病住在左云;穷困不堪。又因为官司久判不下来。他也早就灰了心。新来的县令太过年轻;他对这事不抱有信心。

这天被唤到了到县衙;他还是象在梦里一样;等到年轻的县告诉他拖了几年官司判决。他久久不能相信。

这件官司的判定;让屈仪奉得到了好评;县中的父老对他也更加尊敬。屈仪奉的名声更是大增。

又因为;屈仪奉对外姓的是华。加上前年华记客栈曾经在这一带救灾;在当地已经是很有名望。大家得知他是华家子弟对他很是友好。

十三娘自然是知道他的各种情况的。通过了红花会在县府里安排了自家的王妈;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华记客栈原有菜园子;种些瓜菜供应客栈。每日也会让人送些蔬菜瓜果到县府;府上三两个人;开销也不多;有些重活;王妈出面让客栈的人来帮忙;那些人也很快就能替她做停当。根本就不用屈仪奉操心自己的生计。

他在公务之余;和当地的文人们谈诗论画;也在县里名胜古迹游玩;日子颇不寂寞。

随着;土豆和玉米的推广;人们的粮食也多了;还有县中水利的建设使得左云的用水得到了改善;有见黄土上日日的冒出了新绿。

虽然远离了家人和朋友;屈仪奉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218 南归

叶惟世带着一家人乘着华家的海船往南行。

这没有乘惯海船的人;第一次乘船;都吐的一塌糊涂。

相比起来;还是和娘的晕船比其他人要好一些。但是;苦于小脚;平衡差;自己行动都不方便;更别说照顾他人了。

几天后;船来到了琅琦。他们在海上漂了七;八天;上岸后;脚踩在地上竞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这是和娘和她的两人丫头第一次来到南方。南国春早;北地还未脱去棉衣;这里正午只需穿单衣了。这海景和岛上的建设和设施;比北京都不差。和娘和那两丫头见了都很满意。特别是温泉;泡后疲劳感顿失。

除了叶惟觉的乡音亲切外,其余的三个人听着闽地方言;那真是到了“鸟语之乡”。

环姐替她们准备好了房间。带着他们去了房间。

环姐原是叶家旧人;见了叶惟世满眼是感慨。

惟世也一眼就认出这位曾在祖母身边的丫头环姐。环姐曾经很得祖母的喜爱。祖母去世后;她去叶家族坟替祖母守三年孝;这样;逃过了那一劫。

当年;叶家在莆田也是一个望族。爷爷叶明心是叶家的当家。管着族里的事务。

后来;刘荣华查文字案;硬是把他家祖上的留传下来的文章;说成了反清复明的宣传。叶家的祖上的确是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活动;叶家与洪门的关系密切。

叶家受到了清查;掌门人要被砍头。当是;惟世的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他把族里的事物交代给了弟弟叶邦田;自己陪着父亲赴了死难。

在家族封查之前;叶家老太爷;就把佣人遣散;又想法把长孙送出去。

环姐和叶惟世谈到了往事;都凄然泪下。

和娘过来;见两人神色暗淡;问道;“什么事?”

叶惟世说;“没有什么事;长久离开了家乡;听到乡音;让人感慨。”

和娘惊讶道;“家乡?你不是苏州人吗?”

叶惟世道;“我从小和弟弟住在闽地;父母去世后才去了婶娘那里。”

环姐原就是个人精;加上和华家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听的懂官话。听的他们夫妇俩的对话;知道叶惟世并没有把自己的出身告诉和娘。再和叶惟世说话时就十分小心。只是照顾他很是用心。都按他当年的喜好行事。使得叶惟世真有归家的感觉。

惟世见到自家旧人;也是倍感亲切。两人说好一起去祖坟祭拜。

环姐告诉他;“我将你祖父母和你父母的牌位都寄放在了这里的妈祖庙里。可以先去祭拜。”

惟世应了。和和娘说了一声后;和环姐带着香烛锡箔往妈祖庙去了。

文碧对和娘道;“那环姐与姑爷分明是旧识。”

和娘也觉着奇怪;但是此地语言不通;没法打听详细。让惟世的小厮帮着打听;那小厮也听不懂闽话。

家里又没有其他的佣人;来帮忙的人也是一口南音;无法听懂他们说些什么。

倒是原来华家保安队的人听说了惟世带了新娘子过来;十分好奇;过来探望。

在一起生活了几年;特别是两个和自己一去从福建逃生的伙伴。大家相见更是亲切。

环姐治食招待众人。大家一起叙旧说今的热闹了一番。

惟世问起华家兄弟的去向。被告之楚源与楚濂带着徐雪樵等人去了德化;他们在那里等他。

听了这话;惟世更是放安了心。

三天后;叶惟世一行人起程继续向德化行。这次有环姐跟着去。过了江;乘马车向莆田而去。这条道路也已经修好;两旁种着树木;都已成荫。

到了莆田;找到华记客栈安住下了。惟世和环姐就出门;去城外叶氏祖坟祭扫了一番。

惟世见自家坟地十分干净;知道有人照料;环姐每年清明;冬至都要过来扫墓。心中十分的感动。

又和环姐一起去南少林寺拜见了莱山。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莱山在方丈室接见了惟世。两人谈话良久。请他们吃了素斋。还派了人护送他们去德化。

在莆田停留了两天后;他们起程去了德化。

德化地势已高;是山区。虽然是山区;但是因为自宋元起就做外贸瓷;所以交通还是方便。有道路进去。

德化县城四处围山;和娘等人见了心里叫苦不叠;怎么会被发配到了这个地方。

县府衙看上去也很有年代了。和娘自从嫁到华家;住房的设施都很好;一路上住的也是华记产业。这会看见这样的破房子;她心里真是绝望。

好在楚氏兄弟的出现;让她感觉好了一些。进了闽地;第一次可以和人说话。

和娘向他们打听了不少当地的事。

和楚氏兄弟一起出现的有一位老人;年龄已经六十了。

那老人一看到叶惟世就泪下了;“大少;想不到老奴今世还能与你相见。”

叶惟世抢上前去;扶住老人;认得是自己爷爷身边的旧人;“文伯这些年可好?”

文伯道;“能活下来就是好了。”说着老泪纵横;“想到老太爷我这心里一天都不好过。从我八岁就在他身边听差。怎么多年我就没有离开过他。那是个多好的人;怎就这样的收场?”哭完了老太爷;接着哭大老爷;“从小看着他长大;成家;多聪明的一个人;又厚道;孝顺。。。”

文伯的哭;让惟世也满脸的凄容。楚源见和娘满脸的疑问;便对环姐使了个眼色。

环姐急忙上前将他劝住。又用莆田话对他说了几句。

老人止了泪;“是我失态了。”

楚源把老人引见给了和娘;“嫂子;这是文伯;他曾在大哥家做过。后来大哥的父母双亡后;大哥去江南;他留在了此地。如今;我们找了他来;一是;原有的情分;二来;他会说官话;和你们交流没困难。”

文伯见过了和娘;为自己的失态道歉。

和娘因为来到岭南;方知与人沟通的困难。这些日子多亏有了环姐;但是环姐是女人家;出个门什么的还是不太方便。现在见了文伯;又知是家中老人;倒也是很喜欢。又见文伯人老实忠厚;心生好感。

这里;等前任知县交接完后;那知县搬走了;华记的掌柜让人先进去把房子略装修整理了一下。

德化的公署在城东;非常陈旧;东面是仓库;吏房。前为大堂;后为宅堂。西面原是仓库;如今坍塌了一半。

楚氏兄弟帮着惟世;和娘安顿了下来。

这时文伯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女眷有事通过他就极方便。

比起屈仪奉;叶惟世的家人要多了。连带文伯就有六个人。生活开销也要大。

好在德化县里也有华记客栈。客栈中有几亩菜园;每天有蔬菜瓜果供应县府。时常还送些鸡蛋;鱼虾等。粮食也由华记提供。

只是;两个丫头都不愿意做厨房的工作。每日的饭菜很糟糕。

楚濂问惟世是否需要为他提供一个厨娘。

叶惟世深知华家的家风;凡事都讲经济效益。所以坚决不同意。

他和和娘谈了后。和娘也明白;毕竟她也不是什么大富人家出身。

这是和娘第一次自己当家。家里人如果不听调配;自然知道该如何做。请了环姐调教自己的丫头。

环姐在大户人家中做过;那手段自然是要比常婶高。没过几天;文碧和书香都只有老实的份。

她教会她们使用柴爿炉。又带领着两丫头把厨房的积年油腻洗去。喊了华记的木匠来;在墙上做了些搁板;和纱橱。将个厨房收拾的干干净净。

惟世家里的日子也正常起来。

惟世的俸禄并不多。但是有华记的副食品补充。换季时还有布匹丝绸送过来;所以日子也不难过。加上和娘曾在金掌柜处学习了年余;对管理很不陌生。一个家被她打理的仅仅有条。只是;她为了文碧和书香的月钱伤了脑筋。

过去她在娘家时;娘家生活很算计;下人的工钱也是扣着时下的工钱算。一个丫头也不过是五百文一月。用的人也少。为了她出嫁;特地为她多准备了丫头;是为了到婆家提高身价。谁知她婆家的人都没有贴身丫头这回事。

当初为了面子;她为了她们的工钱少;还与人争。这两年她的丫头的工钱到了一两五钱银子一月。。在北京时;这些银子是由“公”中出;但是到了这里;总不好意思再要向北京去要钱吧。可是;惟世的俸禄一年也就四十五两银;加上其他收入;算下来也就是四;五两银一月。还不够付给两丫头的月钱。别说文伯和小厮李忠的月钱了。

到了初一;贸易栈的林掌柜让人送了十两银子给她;才算解决了她的难题。

但是;人都是这样;钱不过手的时候;要为自己人争多争少的。这钱过了手;又有另一番算计了。当地生活水平低;请一个厨娘也不过五百文一月。一两银能请两个能干的女佣了。能替她把家里的粗活重活都做了。而今三两银一月的供着两个丫环;经常还会为了做饭洗衣的事情争吵。

这时候;和娘倒是理解了梅兰妮当初为什么看的中周三妮了。人家是粗活细活都不挑剔;样样拿得起;干活又快又好。真真是一个顶了俩。

在京城时;为了两丫头争来的月钱。这会子都成了石头打在了她自己的脚上。

219 欺负

一次;她向惟世问起了华家宅子里佣人的情况。

惟世说;“婶娘用人讲究实效;不喜欢那些虚的。她管的宅里除了管家妈妈外;还真是很少有其他的人。在苏州;我们以前人多的时候;家里的佣人不过是三;四个。如今那里人一少;这些人都去做其他事情去了。真真守在那里的不过两;三人。”

和娘道;“如今你也是七品了;有些身价还是要的;家里总是要用几个人跑跑腿的。”

惟世道;“前面那个张县令你也和他家遇见过;你看他那一大家子人;也就只有一个老苍头;再就是雇了本地一个厨娘。所有的家事都是他妻子做。哪里讲得什么身价。如今我的俸禄就是这点;算下来;我们是入不敷出呢。”

“你们家总还应该有年例分吧?”和娘小心的问道。

“是有;去年仪奉的那份就比我多。”

“怎么是这样?厚此彼薄此?”和娘有些愤愤不平。

“这也很公平;他平时又没有什么开销;而我们光是两个丫头每年工钱带吃住就要用掉五十多两银子;比我现在一年的俸禄都多。”

讲排场是要付代价的。

“那我看京城宅子如今空关着;也是浪费了。”

“哪里会浪费;你不见那菜园子一年的收益是多少年来?养一座宅子还有多余。”

“你们苏州的宅子听说很大;如今等于空着;不也是消耗?”

“婶娘这人特别会打算;苏州那园子的出产比人家上百亩土地的收入还多。养那所宅子是绰绰有余。其实;我们也可以参考她那园子;这府内小竹园里也放养些鸡;多了还可以让文伯;李忠相帮拿去卖了。开源节流才是过日子的方法。”

和娘道;“这个提议倒是不错;我就让文伯帮着买些小鸡回来。”

和娘每日盘算着家用;安排些家务;有空还帮着惟世写写公文;当半个秘书。又因为此地的人语言不通;虽然也有些大户人家;但是女人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和娘管管家;抄写些公文;日子过的虽然清闲;但是也不无聊。

楚濂帮着在德化贸易栈安了电台;交给徐雪樵管着。这样;惟世有事与他们联系起来很方便。

华记和天地会得到了铁矿的开采权。很快;秦炼安排人开采铁矿。

楚氏兄弟见一切都正常;便告辞;与环姐返回琅琦。

环姐走时再三关照惟世要多注意身体;并有什么事多与她联系。惟世十分好脾气;都一一应了。

天地会又在华记的主持下;在贸易栈里添加上了瓷器贸易。鼓励当地人做瓷。

德化人原本就是靠瓷吃饭;因为泉州港的衰落;使得德化的瓷业受到了打击。如今有人收瓷器;这又让瓷业又见到了生计。当地人都奔走相告。

有些瓷窑开始整理出来;又点起火来。

当县令主要责任是要想办法让这个县的人民有生计。

德化县当时是个小县;县衙的公务员却不少。

登记的男丁是五千一百九十四丁。其中;有一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