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欢际呛蠡啊

五月初;华记在贸易栈西边的茶室建成了。那地方狭窄;整个建筑就是由一条走廊为主题。从西到东;弯弯曲曲的串着十几间小茶室。茶室与茶室之间的空间;安排些花草树木竹石。又从上塘河引了一股河水来;沿着走廊;或弯曲;或蜿蜒;曲曲折折再回去上塘河里去。每间茶间很迷你;不能放置家具。梅兰妮将后世的和式设计引入;地板上直接放上坐垫;围着茶几。后来考虑;中国人到底已经进化到了用桌椅的时代;从舒适的角度考虑;便在几前挖出一个坑;铺上了木板;用来放脚;坐起来和坐椅凳差不多效果。

茶室的布置讲究清雅;茶室里也没有什么家具;最多也就是有一矮几;小橱之类。

进这样的房间是要脱去鞋子的。苏州人把这样的房子叫做唐式屋。有时;园林中也会建一两间这样的唐式房。一般也是用来喝茶。

华记的茶室原是起了名;但是;来的人一看这清一色的唐式房间;便叫它唐式茶屋。所以这茶室就以唐风作了名字。

由于才被人砸过场子;华记的事都很低调。唐风茶室的开张;也是悄悄的。也只是附近的人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那里是商业区;寸土寸金。如今有了这样一个幽静的去处;不用广告;也有人光临。

开始几天还来了就有空间;一个月后;要预定了;否则不保证有空间。

茶室里挂的画;并不是什么名画。起先是羽绢求了李芸;李果等人画了画;或写了字;让人裱装后;挂上在了壁上。后来有人见那书画合心意;愿意买下;茶室也卖与他们。卖后;再与作者分钱。后来有些青年才俊;囊袋羞涩时;也把自己书画作品拿来挂。如有人看中;也卖与他。茶室的环境雅;那画又和环境相配称;自然比画坊里众多的画比着耐看;容易入人眼。所以;茶室的卖画;也成了一项生意;有了几分后世的艺术沙龙的味道。这年头大多数的文人还是羞于讲价的。由唐风做了中介让他们轻省很多;又都是明码标价;只是羽绢收画时眼界颇高。俗了的画作定是不肯要的。

茶室里还搭着一项生意;就是卖案玩植物。

羽绢受了华家园子里的绿叶植物的启发;让人做了些紫砂小盆;有仿竹篮;有仿竹节;还有仿青铜器具。各色小盆里面种了些绿叶植物;或吊或挂或放置。小巧能放入掌中把玩;很能得文人的喜爱。有时;一些文人来吃茶;见了这样的盆栽;愿意出钱买;茶室也卖。

除了茶室的正常生意外;这两项生意渐渐的也有了些小名气。茶室的画和植物都卖的很快;一幅画常常是没挂上几天;就被人看中了。每天的小盆栽也能卖上几盆。画和盆栽卖的并不贵。这两项的经营;使唐风茶室在文人中小有名气。

谈生意;总不能纯喝茶;中国人讲究在吃吃喝喝中谈些大事。唐风茶室就有了茶点这一项;吃茶点比吃饭便宜;所以;唐风的生意很好。

梅兰妮和席羽绢打点着华记的各项生意。

而华家的官司还在让长洲县令头痛着。倾向着满人;苏州的士子们不满。如果;帮着华家这边;满人真不好惹的。

不过;很快就让他想出了个法子。他是长洲县的县令;可是;那些满人住在元和县的地界。他不能到元和县去提人。这个案子就有借口上交给苏州府。

苏州知府傅椿接到长洲县令交来的案子;见是件打砸事件;斟酌后让那满人赔了茶馆十两银子。又重申了康熙旧令;不许满人到随便离开自己的地盘。

这件官司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了了。

那几个满人并不服气。但是;因为傅椿本人就是个满人。他们也不敢公然违抗。

苏州的士子们看到这个结果;认为还算公正。

但是;华家并没有拿到那十两的赔偿银。而那些满人压根也没有准备拿出来。

六月里的日子已经是很热了。

一天;那几个来砸场子的满人;在醋库巷的庙会上;被人胖楱了一顿。其中那个领头的;情况最惨;浑身上下并不见有何红肿之处;但是不能碰;一碰就痛的他鬼哭狼嚎。

家里人请了苏州最好的正骨医生马伯华替他看。

马伯华年已八十有六;但是身体还健康;一把白胡须;带着小童;飘然而至。

古代中国医术的绝技;用手就能察出里面骨碎的情况;不需要什么x光之类的帮忙。

马伯华惊喜道;“此乃柳腿所为;里面骨碎十几片;而外面不显。这等技艺已绝迹江湖几十年了。老夫最后一次见到这种骨碎乃是康熙二十三年;那时我师傅还在;想不到;今天我又能见识到。”

如果不是名医;早就让人给打了出去。听他那口气;竟为能再见到这种病例而感到欣喜。

那家人家;听他如此说;也没有动气;反说;“先生既能识的这症状;定是能治的了。”

马伯华手拈胡须沉吟着,“治是可治,所费不赀啊。”

老人被‘高人’指点过了,为那些在汉人土地上横行霸道的外来人看病,要让他们出些血。

最后讲定了五百两银子。

马伯华当下用双手替他正了骨。上了夹板;又开了几天汤药;给了一颗“祖传的,珍贵的”‘续骨丸’。吩咐了几句话。方才去了。

这家人家;忙着抓药;煎药;忙个不停。

等稍微有了空闲;想起;在自己的地盘上被人打;这口恶气难以下咽。向他们的旗主投诉。

这是件政治事件;竟敢打起满人来!跳过元和县;旗主直接告到的傅椿那里。(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208六月

六月里;骄阳似火;城里住宅逼窄;更让人懒散。苏州很多人都出城歇夏;城里显的比往日冷清。

这天是一丝风都没有;连狗都知道找个阴凉地伸着舌;爬着凉快。

苏州知府傅椿正烦躁的摔着公文。

“真的是无法无天了。竟然去打人;将王法至于何地。”

一旁的师爷劝道;“我看未必是华家叫人来打的。”

“不是他家;又是何人?元嘉最近就是到他家的茶馆里闹过事。本府都判了;他家不服气;找人打人。眼里还有没有王法?”

师爷好声劝道;“如今;并没有证据;拿了他家;如果拿不到证词;别人还说我们报复他家;不如先派人去查清楚了再说。”

“查;查!你安排人去好好查一查!”

师爷领命去办这事;交代了下去;要好好查呀查;看看究竟是何人所为。

下头的人领命去了。

没几日;那报告就到了师爷那里。

师爷去见了知府。报告了华家诸人的活动。

那三个小进士去游学去了。两个儿子在上海帮着建房子。他家新近在松江府买了土地。

看着情形;不象是他家所为。

“东翁;你想;他家现在忙着买地置产;又如何会做这样挺而走险的事?”

“近来有没有匪人与他家什么人有交往?”

“查的人说;他家门户甚严。平日里紧闭。家里除了两个女佣;也没见什么人来过。那华梅氏每日清早去山塘桥那边他家的商铺了看着生意。”

“他家不请掌柜?还要一个妇道人家自己抛头露面的?”

“他家的掌柜有事离开些时日。暂时生意由她看着。”

“那他家的掌柜去了何处?”

“问了;说是去了京城。”

“去京城做什么?”

“说是他家在那里开了个客栈;有事需要去看看?”

傅椿想了想;“查;看看他到北京到底做了什么;见了什么人。”

那师爷忙往北京写信。

停云阁因为天气热;生意也清淡了。当是唐风茶室生意却还是照常。天热生意总归是要谈的。只是;茶室的点心换成了夏季的冷饮冰食;没有冰箱;也没有冰块;江南人用的是井;把食物放到井下去冷却。井是江南人的天然冰箱。

那些盯着华家的人;只看到;华记近来在唐风开始买瓷器文房用品;有水盂;有笔洗;有印盒;有墨添;有笔搁;小瓶小罐的配成了套;或画了梅花;或画了竹兰;都是文人喜欢的款式。读书人最是喜欢这样的文房用具;所以;来买的人不少。也有些人;买了当礼品送人。天气虽然热;人也很热情;华记才到的文房用具几天后就脱销了。

知府师爷的眼光盯着着些文房用具;却没有留意到小乙带着一行人悄悄离开了苏州。

于立清的长子出生了;于立清没有赶回来。梅兰妮硬着头皮主持于沈氏的生孩子的各项事宜。

讲起来她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但是;她自己知道;她是这一行名正言顺的菜鸟。

还是沈氏自己有过生孩子的经验;倒也不慌乱;加上平日也多走动;所以;生的也很顺利。

梅兰妮的表现大失水准;到了产房;见这许多的血;她首先就头晕了。

还好事先请好了有经验的稳婆;加上沈氏的胎位很好;所以;孩子顺利出生了。

梅兰妮小心翼翼的接过新生儿;手都发抖;这是她第一抱这样的幼儿;抱的姿势生硬;让人觉的奇怪。

这时台风来袭;天气骤凉;梅兰妮赞道;“真是送凉童子!”

后来;竟以送凉做了那孩子的小名。

又去电;通知于立清;告诉他母子平安。

这里早安排了人手照顾那母子。

台风让苏州的炎热的天气退去;天气风凉了。华家园子里的荔枝熟了。

除了留下些送人;和自家食用;乔妈将大多数的荔枝卖了出去。

苏州很多人并没有吃过荔枝;初次看到这样的水果很是希奇。

其实;苏州种的荔枝肯定没有南方的荔枝好吃;味道偏淡。但是南方的荔枝运不过来;荔枝採下来最多三天;就要变味了。这年头的运输速度没有五;六天;根本运不过来。也有人尝试过;用开水烫过荔枝后;能多保持几天。但是;运到江南后;还是全部发黑;烂了;没法吃。

苏州人从书本上得知荔枝是佳果;但是真正尝到过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尽管华家的荔枝卖出了肉价;还是很好销。后来;华家的园子也因为出产荔枝被人称为‘荔枝园’。

去了琅琦的女孩子们;经常也有信息来。

梅兰妮和羽绢不会讲出电报的事情;只是告诉乔妈和金家是让人捎了口信回来。

两家家长常常能听到女儿的消息;也很高兴;只是对女儿们的懒惰很不满意。

金姆说;“小囡又不是不懂写信;只管捎口信;也不往家里写些字来。”

梅兰妮想;也许那些做女儿的正是因为家长们都不识字;写了信来;还要找人读;不如带些话过来便当。

乔妈征的梅兰妮同意;放过几次信鸽。华家的信鸽还是按期放;不过是些问候之语。

最近的信鸽明显被人拦下了。

那满人被打;秦炼等人早就警告过会有人监视。所以;早有了准备;信里除了平安问语外就不会有别的话。再说;鸽子本身也带不了多少字。

但是;那几个女儿还是让人带了东西过来。一些干海货和一些荔枝干;再有各种橄榄做的蜜件。

几个当妈妈的比着女儿带来的东西;都说人家的女儿能干;挑的好东西。

金家姐妹还带了一尊瓷观音。

把金姆高兴的特地跑来与乔妈鲁妈人诉说。

那两人也为她感到高兴。

梅兰妮这才知道;要请一尊好的观音造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金姆又说;观音到了她家;她家诸事如意;例如金伯前些日子人感不适;拜了观音后;很快就好了。

梅兰妮想;信仰的力量真是蛮大的。

苏州知府派人查了好多天;也没有查出什么可疑事宜。

旗主不乐意了;说是傅椿“敷衍塞责;拖拓延误;办事不力。”

上报到了镶白旗的旗长处;这也算能上达天听了。

果然;乾隆听了这些投诉;派人问了傅椿原委。

傅椿写明了事情的经过;和他处理的结果。又有近日来盯着华家的一举一动。送去了北京。

乾隆看后;直骂傅椿糊涂。

这摆明了是有人利用这件事挑起了满汉的纠纷;查华家何用?一屋的妇幼;连写个状子都不敢放声的人家;哪里象是买凶的主?

上位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看事物全面。他就象舵手一样;能在迷雾中为人指航向。

他说;“查苏州的反清活动和思想。看看有哪些人对这事特别有兴趣。别把眼睛盯在没用的人身上;那华家;鼓励着子侄刻苦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生财;哪里会为了小事毁了自家的前途。”

傅椿接到明确旨令后;着手查苏州的反清活动。

苏州人生活精致;哪里有时间反清;最多就是书坊里有些黄色书刊。

傅椿下令禁止少儿不宜的书在书坊里卖。

这使的色情小说转成了地下读物;在苏州更加好销。书坊的老板对人说;这书被禁了。意味着要的钱也比没有被禁的书多。

停云阁推出了新弹词;;把唐伯虎点秋香;祝枝山题诗;王老虎抢亲;等故事穿了起来。虽然大家都对这故事很熟悉;可是江雨楼抓牢个‘噱’字;引的大家开怀大笑。上午的茶馆生意又红火起来。

梅兰妮把后世的大纲和越剧唱词写了下来;拿去给李芸参考。

李芸近来有些稿费分成;虽然不多;但是也大大鼓励了她写作的热情。又加上她的画作在唐风挂卖。每月也有些收入;她写作画画的时间多了;消费的时间就少了。赚的钱竟能存了下来。

人一有事情忙;只有觉的时间不够用;情绪也有了地方宣泄;李芸哪里有时间作。

李果这日悄悄问梅兰妮;知不知道满人被打的事情?

梅兰妮神秘的反问道;“先生;你看谁会替我报仇?”

李果哭笑不得;“这不给你嫁祸就是好的了;谁还会帮你报仇?”

他把沈德潜信上说的关于乾隆的事说给了梅兰妮听。

沈徳潜近来是青云直上;这年又升了左春坊左中允。梅兰妮因为有三胞胎的提点;知道沈德潜成了乾隆的枪手;帮着他写诗歌。所以恩宠不断。

沈德潜的信本意并不是来通风报信;而是怕华家行为不检点;最后连累到了他;所以写信来告诫。

这年;沈家已经有人送了一座大宅子给他家;就在网师园旁边;阔家头巷里。

干将坊里的房屋早让他家人处理了。他家现住元和县;已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宅院。

梅兰妮对三胞胎的老师;多有回报;但独独不与沈家来往。逢年过节的孝敬;都让北京那里直接送去沈德潜处。

这是因为;沈夫人纵着独子沈种松;行为不端,经常作恶。读书不行;小妾成群。梅兰妮很看不上这种人。

209色拉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想避开的人;偏偏就是避不掉。

这天;沈种松来到了唐风;想要一套文房用具。

恰好是这种文具断货时。沈种松不信;吵着让老板来见。

伙计劝说不了;派人过来仓库的楼上请示梅兰妮。

梅兰妮听说;皱着眉头;对伙计们明令;文具一件也不给;如果要就让他花钱来买。不能惯出他毛病来;讨要顺了;一直来讨;还要不要做生意了?

那伙计道;“我也是这样说;但是他说是少爷们老师的儿子;总归不能像对其他人那样吧?”

梅兰妮说;“你去告诉他;少爷们孝敬的是自己的老师;不是老师那不争气的儿子。”

伙计道;“这样说话;不大客气了。”

梅兰妮说;“要什么客气;有种寿头你对他客气了;他当做是自己的福气。”

伙计为难的看着羽绢。

羽绢知道梅兰妮的脾气;对牢伙计说;“你去和那沈大爷说;文具真的没有了;能不能再弄到还两说;所以;不能轻易许诺。”

伙计听羽绢这样说;忙走了。

梅兰妮说;“对这种纨绔这么客气做啥;这种人看了使人触气。一生不事生产,只会讨小老婆。啃老啃到让他爹替他养众多小老婆的地步;也算是极品了。”

羽绢笑笑没有言语。她发现梅兰妮最是反感男人纳妾。在大清的王朝里;男人纳妾是天经地义的事。偏偏她看不惯。

羽绢说;“那沈老师总还是做过三胞胎的老师;怎么你这么不喜欢他的家人?”

“你看看那沈种松是个什么做派;五十多岁的人了;镇日里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没有正业的男人最可怕。”

“他总算还是有个爹可以靠了。”

“他爹今年多大了;就算能靠着;又能靠几年呢?”

梅兰妮知道沈德潜要活到九十岁;七十多岁的人在后世都是退休的人了;可是他还要养一大家子的人;实在不能说他是命好。即使当前他是风光十足。

到了收工时间;梅兰妮和席羽绢乘船回家。到家里;发现那里的气氛不对。

乔妈和鲁妈都绷着脸;宛娘脸上挂着泪珠儿。因为沈氏坐月子;宛娘被接来住些时日。天香正在愤怒的说着什么。

看见梅兰妮她们;又都不说话。

梅兰妮知道这两位常常会闹些小矛盾;并不放在心上。

一问;原来是宛娘要帮着端面条;人小力薄;打翻了。

“这点小事值得生气吗?”梅兰妮劝道;“再做一份就是了。”

“鲁妈就不应该让宛娘端;她多小啊;能端的动这一大盆吗?原来打算吃冷面;现在也吃不成了。”乔妈道。

“怎么是我让她端的?是她自己端的;我一个眼错;就翻在了地上。”鲁妈也说。

到点没饭吃;谁的心情都好不了。

“好了;都别争了;”梅兰妮心烦了;“争来争去都是小事。宛娘;别哭;把眼泪擦了;帮孃孃一起做饭。”

梅兰妮检查厨房;有几个馒头;还有些土豆。

她想了想;说;“今天我们吃个新鲜食品。我教你们做色拉。”

两位妈妈听了也不再吵了;期待的看着梅兰妮。

她让乔妈去摘了几根黄瓜和一些青豆来;让鲁妈把土豆洗干净和豆;鸡蛋一起用水煮了。

教宛娘用一根筷子;在蛋黄上戳了一个洞;往里面加了些油;搅拌;调色拉酱。调色拉酱的关键就是油要一点一点的加进去。

黄瓜和土豆;鸡蛋切成丁块;青豆剥出豆荚煮熟。然后用色拉酱加盐和几滴醋调拌。

“这就能吃了?”乔妈问。

梅兰妮给每人盛了一小碗。众人开始还是小口的尝着;几口后;发现还不错;就都大口吃了起来。加上些剩馒头;一顿晚饭也尽够了。

席羽绢又有了新点子;“如果加上些孙春阳的茶腿丁;更好吃;放在唐风卖;又多了一项小吃。”

梅兰妮说;这里面的食材可以根据季节做调整;还可以加进些水果;没有土豆时还可以用芋头等。

羽绢一一记下了。

羽绢问道;“为什么叫它色拉。好奇怪的名字。”

这一问;把梅兰妮问住了;原本外国人叫它salad。

好在苏州人不排外;而且还对海外的新东西很感兴趣。天气热的时候;吃这样的食品不油腻。所以;这叫色拉的新食品;在唐风还是很有市场的。成了唐风的看家食品之一。

苏州的事比较平稳;梅兰妮就去了上海看看。

看见已经矗立起的仓库;和部分厂房。

想到申老农的烦恼;梅兰妮与秦炼商量后;就把东山的库存棉花搬运过来。

如今黄家平组织了船队;加盟华记;船队的船都被改造了。速度比过去提高很多。华记江南的物流都交给他们。华记有电台联系;船队的行程能安排的很合理。经济效益肯定比起过去大幅度提升。

由于他们频繁的在江南一带来来去去。引起了漕帮的重视;但是黄家平的船队并没有和他们抢生意;所以;他们也不能有什么反应。只是对附近增长了一只运输船队;心里感到很不舒服。

秦炼见梅兰妮来;说道;“你来的正好;在这里坐阵几天;我要离开些日子。”

梅兰妮问;“难道南方有什么事情?”

秦炼道;“南少林寺已经建成;我要亲自去天台山迎莱山法师;再送他去南少林。”

梅兰妮知道这是洪门里的大事。关照了几句路上小心的话;也没有多说别的。

黄家平等人都已成了洪门弟子。迎莱山是洪门的大事;黄家平安排其他人去东山运棉花;自己跟着秦炼去了天台山。

从天台下来;经过台州;再经过温州;到琅琦。从那里去南少林只一天的路程。

华记的海运经常走这些地方;为了停船方便;在温州和台州都建立有自己的小基地。这些小基地都是建在附近的海岛上;离那州府相当远。

温州的基地要大些;因为龙泉的瓷器要装船从瓯江顺流而下;所以;在瓯江出海口的灵昆和洞头处都有码头仓库和田地。也多是安排被清廷排斥的莆田人过去和招募了西北部的穷人。经过两年的经营;初具规模。

秦炼这几年在沿海一带;建立了多个小基地。沿海南下;目前最远的基地是在琼州。这些基地大都建在了岛上;如金门;南奥;香港;这些地方由于海禁都曾荒芜过;只是在近年才有人迁移过来;但也是零零星星。

南方沿海;由于郑氏家族的衰退后;华氏和洪门联合逐渐填补了那个家族留下的空当。在南方沿海地带的影响一点点在增加。

梅兰妮知道;秦炼和边峰这次接莱山归莆田大有深意。从乾隆三年;他们答应帮莱山除去刘荣华;又将洪门发展到南北有上万人的规模。而且建立了不少根据地。他们已经成了洪门中的顶梁柱了。他们是要取得洪门的领导权。

莱山如愿以偿的回到莆田;并且还有了一座完整的庙宇;不用寄人篱下。

庙中养着武僧;又周边的人也慕名而来学武;寺门大开;广招弟子。寺庙依山而建;易守难攻;里面暗道纵横;武僧们都按军事编制;由保安队领导(保安队这几年发展很快);明面上是练武;暗地里是军事操练。方丈前面弘扬佛法;后面武僧们听的是为什么穷人受穷的世间道理;这种道理比佛法更能打动穷人的心。又置有庙产;按照农场经营;庙中诸人皆参加劳动;也有家贫者也过来做工。南少林虽然是新建寺庙;但是;他们请了岭南七子之一的程可则写了重建南少林的铭文刻在碑上。上面记载了南少林的历史;又如何在清初毁与兵燹云云。南少林的名声大增。

梅兰妮后来知道;边峰在莱山成为南少林的方丈的仪式上;被指定成了莱山的第一助手。主持洪门的日常事务。但是;边峰又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在南方再建立一个寺庙。

新寺庙的地点也已经选好;就在西贡。他的理由也很充足;在那块地方;阮;郑两个番王正斗的很起劲;正史上的法国人就是帮着阮氏集团打败了郑氏集团;才掌控了越南。

但是;如今;洪门到那个地方发展势力;不和阮氏集团交好;而要和郑氏集团来往;而让阮;郑两家继续斗下去;相互制约。从而达到洪门控制横山以南的目的。

这个建议让莱山身边的弟子很有兴趣。

洪;万等人都已经有了重任。但是几个跟着莱山的徒弟还没有什么实权。有了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跃跃欲试。入了空门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没了功名心呢?

莱山毕竟已经八十岁的人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已经算是高寿了。他还能主持洪门多久呢?

洪门逐渐往南洋扩展已经势在必行。一干人都决定要南下扩张。岭南很多大家族都下南洋做海贸。尽管朝廷下了严令;禁止国民出海贸易。但是;中国海岸线那么长;清朝的水军又很弱;哪里管的过来。

华记的海船队;七月下水;载着货物和人员;往南方去了。他们的路途停靠金门;南奥;陆丰;香港;崖州;这些地方都有华记基地。

边峰和能海都随船出海;这是洪门一次很大的行动。

等梅兰妮得到消息的时候;船队已经到了香港。

还好;有电报及沿途的电报收发站;一路电报转过来。梅兰妮能够不断得知船队的消息。

210龙头细布

七月底;华记的船队才到达了崖州。他们在那里有茶场和橡胶场。而在香港他们建立了海港。那里这时还是个渔村;村民们都打鱼为生;谁也想不到;后世有名的城市;这时只有十几户人家。

因为是海岛;淡水少;所以那里并不合适种庄稼。同样的;金门;南奥也是这样。那些地方只能种些高梁;玉米;番薯;花生等耐旱性杂粮。

那里的粮食过去都是从琅琦运过去。

惟有惠州陆丰螺河下游的基地;能种庄稼。由于;惠州人多数是莆田人的后裔;方言相似;可以与莆田人沟通。他们在那个地方买了三;四百亩荒地。又在靠海的附近;建造了一座妈祖庙;更获得当地人的好感。

曾经跟着梅朵一起开发琅琦称自己为梅朵弟子的一帮人;学着梅朵的方法;治水利;搞轮耕制。秦炼和边峰对这些人全力支持。即使走了些弯路;也对他们包涵。这样;这些批人就有了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后来;梅朵抽时间去了那里;对他们又指导了一番;让他们长进不少。如今;那处的粮食已经足够供应华记南方的岛上的基地了。

岛上不能种粮食;但是可以建盐田;晒盐。秦炼在那里用水泥建了盐田;将海水引进;又靠太阳将它晒干;而得到粗盐。

华记的盐是不卖的;只留作自家和企业员工使用。

秦炼七月初已经从莆田回到上海。

秦炼的设计;完成一部分;投产一部分。这样能降低成本。所以;最早完成的是纱厂;因为长江水利资源丰富;用的是水利加风力。所谓纱厂;规模不能和后世的工厂相比;只是个十来台机器的小厂;但是;由于用了动力;每台机器可以纺纱十六根;这样一来;一天的纺纱量就大了。

梅兰妮他们在当地招工人;特地说明;男女不限。

果然有大胆的贫家女孩来问工;梅兰妮优先招女工。讲好一天做四个时辰。中午免费一顿午餐。逢五休息一日;节假日也不扣钱。工钱是一两银子起版;做好再加。

这等好条件;反让女孩子们犹豫不决。不会是陷阱吧?

有一叫张金娣的女孩;家中弟妹多;生活负担重;还是坚持来上工;成了梅兰妮在上海招的第一个女工。

梅兰妮发给她帽子;围裙和袖套。

金娣照着梅兰妮的样子穿戴;来到车间;已经有两个男工在那里工作;用机器搓棉条。梅兰妮带着金娣把那些搓好的棉条上了纺纱机;接了动力;机器旋转起来。这种速度在后世最多也就是自行车速度;但这时代的人对这速度都有点害怕。金娣很快就适应了;到了下午虽然还有些障碍;但是基本上能自己操作了。

第一天工作后;金娣十分疲劳;因为神经过于紧张。回到家里就睡了。

村落的小姐妹得知;暗地里都庆幸;相互说道;“还好我们没有去;你看金娣真是剥了层皮;格生活(工作)肯定是老吃力的。”

也有人说道;“介好的条件会是轻松生活吗?”大有告诫‘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意思。

贫家的女孩;从小都要干重体力劳动;如担水;劈柴;舂米等。纱厂的活和这些活比起来要算轻生活了。只是有个适应的阶段。到了十五;金娣厂休。女孩子要清爽;把那工作帽等物带回家里清洗。

同村的小姐妹有人过来问,“金娣;侬去做啥生活?”

“纺纱。”金娣如实回答。

纺纱在乡里是比较轻的活。

小姐妹们不相信;“纺纱?伲(我们)见你是吃力来;覅(不要)骗伲。”

于是金娣向她们解释了风力纺纱机。但是说的口干舌燥;也没有让她们明白。

“啥?一个人要纺十六根纱?吹牛吧?”

“不是一个人;是一台机器;你只要看好这台机器就行了。”

“十六根纱的机器;覅吃力死了。”

金娣觉得讲不清楚;“我们东家娘子能看四台机器。我现在只能看两台机器。”

话题转到了梅兰妮身上;“听讲;你们东家娘子的儿子是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