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说你们就是灯下黑;自家的点心;偏又不记得了。"乔妈道。

梅兰妮一想;可不就是灯下黑嘛。家里的羊羹;萨其玛;都是可以考虑的。

再有;羽绢想不到;但是自己是知道;除了苏州;中国还有一个地方的人能理直气壮的说;"吃在广州"啊。

广式点心可以搬些过来。

梅兰妮说;"乔妈倒是提醒我了;我还忘了有一些苏州人没吃过的点心。"

羽绢来了精神;"你真知道?"

"当然。"

梅兰妮讲了萝卜糕;芋头糕;鸡籽饼;烧麦;叉烧包;马蹄糕等点心的做法。刚来的那几年;大家都省着钱用;所以并不多买点心等吃食;为了给孩子们解谗;这些点心都自己动手做过;很有心得。

乔妈和羽绢听的津津有味。

乔妈说;"明日里我就试着做。"

羽绢已经从经营的角度想问题了;"不急;我还要务色一个做点心的人选。"

这世上的有些事情还真是不好说;平日里;做衣煮饭这样的事情;都是女人的事;可是要考虑职业人选时;大家又习惯优先考虑男人。

身边的一个个都排了一遍。

选了现在正在茶馆当茶的方小二。还缺了一个;教徒弟总不能只教一个;万一他玩起跳槽;这里只好干瞪眼。

梅兰妮问;"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小蛾?"

"小蛾是个女孩子。"羽绢脱口而出。

梅兰妮似笑非笑的盯着她看。

羽绢方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这两年;她都不把自己当做女人。

她说;"小蛾才十三岁;行吗?"

梅兰妮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梅香帮我的时候才只有十二岁。"

乔妈听了梅兰妮的话;很有自己的感触;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乡里十来岁的女孩;谁不是带弟妹煮饭洗衣。"

梅兰妮说;"问问小蛾自己愿不愿意。"

乔妈说;"哪会不愿意的?人有本事傍身;终归是好事。"

到底还是把正跟着梅朵学习的小蛾叫过来;说明了这事情。

解决了一个问题;羽绢心里轻松了。

帮着梅兰妮在纬丝上画稿。

乔妈坐在那里纳着鞋底;用针刮着头发;说道;"奶奶;我看你就是个劳碌命;如今少爷们都出息了;还要做工。也不学学做起太太来。"

梅兰妮笑笑;没有答话。她虽然来自大城市;但是骨子里就是井市女子。让她学做这个时代的贵夫人都学不象的。她想起李和娘的做派;那只是个穷官僚的后代;她那套;自己都学不来;别说学里的贾母;王夫人之流。人当然还是能做自己最自在。

这时代的妇女有谁不是劳碌的?不但劳碌;还特别讲经济。

家里每晚分给了各处的蜡烛;。可是;乔妈经常在主屋里借光。一个人用灯光也是用;多几个人用灯光也是用。能省就要会省。

乔妈看看正在画稿的羽绢;欲语又止。

席羽绢察觉了;立起身;要避出去。

乔妈又忙忙的止住了她;"我并没有什么要避你的事情。只是刚才提到了梅香;我想起那日鲁妈说起;梅香如今也大了;至今奶奶也没个打算。"

说起这事;梅兰妮还真有点闷了。她压根没想到梅香的婚事要她来决定。在她看来;二十岁的女孩正当年华。正好过单身贵族的生活。可是;这个年代;二十岁就要成剩女了。

"我倒是忘了这事;‘梅兰妮谦虚地;‘不知应该如何做才好。"

乔妈热心了;"说起来梅香还真是不错的;可惜;破了相;家里男孩多;小甲;小乙他们中间找个合适的就行。"

这又不是青菜萝卜可以胡乱搭配。梅兰妮决定道;"这事我还是要问问梅香再说。"

"哪有把婚姻大事去问一个女孩子家家的。"乔妈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有一点;这两人有共识;梅香的婚事不能去问鲁妈。

讲起了梅香的事;梅兰妮抽了时间到庄子上。

老农他们见了梅兰妮自然很高兴。梅兰妮给她的助手们都带了小礼品。不是别的;就是火柴。

乡里人见到这东西希奇的不行。

梅兰妮记得过去有人说过;小礼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上的润滑剂。有了它们;这些个关系就润滑起来了。

老农;申妈妈自然是告诉梅兰妮今年的各项收入是多少。如今;庄子上不用交税了。他们更是省心。

申妈妈说;"今年的梅子都制成了乌梅。那边说;我们的乌梅好;有多少;要多少。一斤要四十文呢。"

梅兰妮知道;她讲的'那边'是指贸易行。苏州人夏天有喝酸梅汤的习惯;这酸梅汤就是要用乌梅做原料的。

申妈妈又道;"今年的生梨好;我们这里离着苏州近;所以;中秋节前后;那些梨也都卖了出去。等我们差不多卖完了;外地的梨才运过来。比起来;还是我们的梨好;皮薄肉细;水分足;加上还有个好名字;水晶梨。后来别人也说自己卖的是水晶梨;但是;买过我们家的梨的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水晶梨。"

苏州本地园林基本上没有种梨树的;因为梨与离同音;种着不吉利。所以;苏州人吃的梨都是外地运来。而苏州人中秋节有吃梨的风俗;家家户户都要吃梨;东山的梨卖个好价钱也是意料之中的;当初;梅朵选种这两种水果是做过研究的。

说完了收入;就是家长里短的事情。

申妈妈说;"茶香的娘想托奶奶你一件事。"

梅兰妮好奇了;"她有什么事要托我的。"

申妈妈先笑了;"这不是上年秦少爷身边的铁匠小朱师傅嘛;她想让我来问问;他有媳妇了没有。"由于加了叶;屈二人;男孩们的排行被打乱了。庄子上的人聪明;以他们的名字来称呼。

"怎么;她想把茶香说给他?茶香才多大啊?"

"茶香不小了;今年都十八了。"

这么快;梅兰妮眼前还是那个调皮的小女;转眼到了谈婚嫁的时间。

"朱达的年纪要大多了。"梅兰妮赶紧说明了。算了算;朱达也应该有二十五岁了。

"大了岁数才知道疼人嘛。"

梅兰妮说;"他家虽然在苏州;但是;从小跟着师父;也没听见有父母。算是个孤单的人儿。"

"大凡有女儿的人家;都不希望上头有公婆;再说了;他到底也是个手艺人。"

"眼下;小朱师傅人不在苏州;他跟着秦少去了南边。还真说不准他什么时候回苏州;别耽误了茶香。"

"李家就这一个女儿;这两年钱财又松了;想将她嫁到城里去。见那个小朱师傅倒是不错的。这年龄也算合适。家里人口清爽。他家就动了心事。"

既然;申妈妈这样说了;梅兰妮便道;""那等;我下次见到秦少时;一定问问他。"

申妈妈还再三再四嘱咐着梅兰妮不要忘了此事。

等梅兰妮和梅香有单独时间说话的时候;已经是吃过晚饭了。

梅兰妮问了梅香对自己婚事的看法。

梅香坚决的说;"我不嫁人。"

梅香年纪虽轻;但是聪明。梅兰妮告诉她关于神仙的事情;她一直记在心上。开始时不尽信;但是;随着这几年华家的发展;她倒是全心全意的信了。她认为他们这些人就是'谪仙'。凡人哪里能在短时间里做这么多的事;而且;他们做的事都是人所未闻的。她当然要和他们在一起。

梅兰妮不知道梅香心中所想;她说;"你也大了;婚事也要考虑了;有合适的就嫁。别耽搁了自己。"

梅香看着梅兰妮;"师傅;你不打算要梅香了?"

"什么话;和你讲婚事;就是不要你了?我们家不讲究那套什么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永远是我们的一份子。就算你嫁了;如果你愿意;华记都会为你保留一份工作。我培养你这么多年;可不是让你做家庭妇女的。"

梅香听了这话;放松了下来;"师傅;我想过了;我要当好你的助理;我不嫁人。"

"你嫁了人也可以继续做我的助理。"

梅香不说话。

梅兰妮启发式的;"别人怎样还真不好说;这一个园子里一块长大的;你有没有上心的?"

梅香坚决的摇摇头。

梅兰妮想了想;对梅香讲起去西北的事情;一路上由小乙护着;梅香听了;也不多问什么。

梅兰妮没辙了。只得转话题;说了苏州家中的种种事情;梅香听的很仔细。

梅香问;"师傅;听朵姐儿说;你要准备去上海开厂?"

梅兰妮说;"是啊。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去?"

上海在哪里;梅香一点概念也没有;但是;她说;"师傅;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梅兰妮借着这个机会;向她描绘了一下大工厂的概念。又讲了自己准备开的纺织厂的规模。

听说了;要比现在的作坊大很多;梅香担心了;"也不知道;我行不行?"

梅兰妮给她鼓劲;"行;为什么不行;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你现在就干的很好。"

梅香被夸;脸色微红了;半低了头。在灯影里别有一种韵致。

绫子敲门进来;问起羽绢的近况。

梅兰妮向她们说了羽绢筹备开茶室的事。

听到羽绢忙碌的工作;绫子的心全都放妥了。几个人又说了别的事;直到二更;方才睡下了。

196 金姆的提醒

庄子的棉田里;一片白芒芒的;请来村里的女子;在那里採棉花。她们见到梅兰妮都对她笑;也并不多话。

绫子迎了过来;和梅兰妮打着招呼。

梅兰妮见棉田里的女子;都是年纪轻轻。心里正在猜想。

绫子说;"如今;我向老农叔说了;採棉花都用姑娘们;这样好让她们攒些嫁妆钱。"

茶香这两年在庄子上工作;得到的工钱;家里都替她攒着;已经办好了丰厚的嫁妆;这在村里都是有了名气的。

村里的其他女孩;也想向她那样;找机会工作;积攒些钱;办嫁妆。过去;未婚女孩出来打工还是件羞涩的事;如今;下湾村的姑娘们争先恐后来庄上报名工作。

庄子上这两年发展了;短工;长工都要人。象採茶;採棉花这样的活经常要雇临时工。

绫子如今负责採棉花的事情;村里的姐妹央求她;让她多给她们机会。

梅兰妮听见绫子这样说;心里有些淡淡的悲伤;原本的绫子想来也和她们一样;积攒着嫁妆钱;向往婚后的日子。

如今绫子已经成了庄子上的好帮手;每年的工钱是攒下了不少;可是;向往呢?没了向往的日子;总是有点暗淡的。

东山庄子上的棉花;是越种越好了。产量在不断的提高。

除了;自家作坊用掉的棉花;都存放着。作坊用的棉花;一年连出产的一半都用不了。库存量是越来越大。

老农提议卖棉花;"如今;又加了地种棉花;按照我们现在的需要;种一年的棉花;可以用上三年。棉花虽然只有十五文一斤;可是;这二;三万斤的棉花也有几百两银子。"

梅兰妮不同意;"这南方不是还要棉花?"

"那算什么;每年只要了一;两千斤。"

"先别考虑卖;这棉花我有大用处的。"

在她的上海梦中这棉花在其中可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老农也是有理由的;带着她去看仓库;"今年放进去了;明年的棉花就没地放了。"

"在明年棉花下来前;我一定给你腾出地方来。"梅兰妮打着包票。

想到要去上海置产;梅兰妮回到了苏州;想和梅朵先商量出了章程来。

华家置产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他们不象这个时代的地主;买了土地就租给人种;到时候去收地租。他们是要组织生产;建立企业的。所以有很多事要事先考虑。

梅朵在组织农业生产中非常的有经验。华家的南北农业都进行的很好。

梅兰妮把上海买地的事正式和她商量的时候;她听了后却沉默不语。

梅兰妮催着;"行不行;你说句话。"

梅朵说认真地看着她;"这件事不是件小事情。要从头开始建立农场;是件很复杂的事情。"

"那我们东山的庄子不是很快就建成了?"

"那不同;那本身是个庄子;我们只不过把过去租出去的地拿回来自己种。或者说;我们是把佃户变成了雇工。"

"那到上海;我们也可以请人来种地。"

"首先的一个问题;你请的人住在哪里?吃在什么地方?在东山;那些员工都是住在自己家里。"

"我们可以先搭简易房让他们住;再一点点建设。"

"所以呀;这样一来;那里是个大投资;不是几万两银子就能解决的。"

梅兰妮有点沮丧了;怎么她投资上海滩这样难。

但是;梅朵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她也想在江南弄一个大的农场。放眼江南;还只有上海地区有大片的空地;特别是黄浦江的东岸。和其他地方比起来;那个地方的土质不是很好;由于黄浦江两岸并未筑堤;一下暴雨;黄浦江就会泛滥。在当时;每年都要有几场台风和暴雨;农家经常是种了庄稼而颗粒无收的。

"我这几天没事;可以去上海考察一下。"梅朵说。

梅兰妮心想;不妥;再怎么样也把不能让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一人出去。

"要不;我和你一起去?"梅兰妮问道。

"你去干啥?要让有些农业经验的人一起去了;有事好商量。"

"那就只要老农了。他去合适吗?"

"不用老农;以后那里也需要有人管理;不如就让那人一起去。"

"这么说;你早就有了人选?"梅兰妮问。

"那当然;要在上海买地的打算又不是一天两天了。"

"是谁啊?我认得吗"

"身边就这几个人;你怎么会不认得?"

梅兰妮说了几个人;都不是。她道;"别卖关子了。是啥人啊?"

梅朵道;"你还记得张老爹吗?"

"谁?"

"就是林永青荐到庄子上去得那个。"

"哦;他不是;。。。‘梅兰妮想说;他的儿子还有前科。可是;想到那两家人这几年在庄子上干活认真;可没生出过什么事。又把那些话咽了下去。

梅朵说;"他很不错;让他跟着我去。"

看着梅兰妮的面色有些迟疑;梅朵说明;"他这个人对土地很热爱;和申老农一样。经常看他在地里看庄稼;和老农最有谈头。只有对土地热爱的人才能管理好农场。"

梅兰妮道;"对土地那么爱;他不会攒了钱;自己买些地来经营?"

梅朵说;"这就是让他纠结的地方;这个社会里小农式的经营;非常艰苦;象他家乡那种地方;又是三年两头遭灾;如果不是遇到灾年;他也不会到苏州。再说;这个年头对农民盘剥的厉害;真要想勤劳致富;还是很难的。这两年在庄子上;父子几人是攒下了不少银两。但是他家的老大和老二;跟着秦炼他们去南方了。如今他带着小儿子在庄子上。"

梅朵看好的人选;梅兰妮是没有话说的。

但是;小甲听说梅朵要出去;也要跟着;队长他们把这个家交给了他;他要负责大家的安全。

可是家里这边;他又放心不下。

正在纠结中;老乐买木头回来了。

听见小甲的纠结;他说;"何不让李义生跟着去?"

李义生这几年没少和家里吵;要到南边去。可是;他家里就是不放。后来他爹终于松了口;但是有一个条件;要他先娶了媳妇再出去。眼下;正给他张罗娶媳妇的事。

可是;谁过去和他说?

老乐道;"这事就交给我吧;我正要去东山请徐师傅的班子造茶室。"

这件事当然要和于立清商量。

于立清道;"去了那里;就住在自家的客栈里;那里小码头上都是自己人;可以差遣。"

梅兰妮听说更加放了心。

在这时;江南最繁华的码头是浙江平湖的乍浦港;而不是上海。而华家的运输船要避开别人的注意;特地选了上海吴淞江口;在那里建了小了码头。

水妮自然是要跟着梅朵去的。

小甲只能关照要注意安全。

他说;"这些天总有姑子在我们周围转悠;你们出门要当心了。"

梅兰妮听说姑子;上了心;她想起那日跟踪的尼姑来。

梅朵说;"这三姑六婆的最好少招惹。"

梅兰妮说;"我知道;你还真当我是。。。。。。"她在小甲面前;把清朝妇女几个字生生吞下了。"我会和乔妈她们也说好;不去招惹这样的人。"

乔妈根本都不要等梅兰妮说;自从上次出了骗子的事;她进出警惕性都很高。

至于鲁妈;基本上是不出门的。

这天;金姆上门了。自从金家的地附到华家名下;金姆就很少上门来闲聊。

金姆来的时候;梅兰妮正在和乔妈一起制做点心。小蛾在一旁打着下手。

听见;金姆来了;梅兰妮洗干净了手;来到了起居室。

金姆有点紧张的问;"近来你没有同尼姑庵有什么来往吧?"

梅兰妮摇摇头。

金姆松了口气;"没有就好;方才我遇见了静云庵的姑子在这里转悠;我担心你家和她有什么瓜葛。"

梅兰妮问;"这些姑子到底是啥路数?"

"别的庵子;我还不一定知底。但是;静云庵我是知道的。这家庵是个花庵;她家自家做那种生意外;还常常设局害人。你家这块宅地原是对岸王寡妇的产业;她家买了来;原本也要象我家一样;种些菜;添补生活。那王寡妇千不该;万不该和这静云庵中的姑子来往;也不知被这姑子拿住了什么把柄;今儿十两;明儿百两的;把家业捐到了那庵里。"

"王寡妇没有儿女吗?"

"怎么没有;一个儿子还想考秀才的。可是;家业被她败完后;她竟上了吊。只留下了'痛心疾首;此恨绵绵!'八个字。死后庵里还有人来要帐;说是王寡妇生前欠下的。她儿子没法子;只能卖了房子地。自己搬去扬州了。知道的人家都说;这王寡妇是着了她们的道;被捏拿住了;脱不得身;方成了这样一个结果。算来这事都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

"既然;大家都知道那些姑子害人倾家荡产的;还有人会招惹她?"

"这不;总有一些新来的;不知她们底细的人以为她们是好人。"

金姆没有说出来的话;梅兰妮全听懂了。

她说;"谢谢阿姆的提醒。我会的记牢的。"

197 商业情报的用处

金姆提醒梅兰妮不要受骗上当。

梅兰妮明白自己现在在别人眼里是个年纪尚轻的寡妇;家产颇丰。又有名声的顾及。所以是最佳下套的对象。

梅兰妮把金姆的提醒对家里的人都说了。

梅朵说;"我是不会和这样的人有什么交往的;倒是你;别真把苏州当成上海滩;独自一人出门逛街。这样容易引来误会。"

那口气;就是侄教三娘。

梅兰妮还是接受了教训;她再也没有一个人去逛商业街。

一个人标新立异;总是要付出些代价的。

梅朵她们一行人;在十月底;去了上海。

徐师傅带这他的班子来建造茶室了。

梅兰妮帮着做些生意上的管理;空下的时间就在家里缂丝。

有几次出门;她也会碰上那个姑子。姑子会笑着和她打招呼;她也只是笑着点点头;并不搭腔。

乔妈等人的反应也是如此。

那姑子有时会站在金姆桥头;高声与东岸某些妇人说着天堂地狱里的种种事情;句句指着某些门户不待见佛子的罪孽是如何的深重。

华家的人进进出出;置若罔闻;几次下来;那姑子也就知难而退了;渐渐的没了身影。

梅兰妮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开茶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第一时间知道井市中的流言;流行。用现在的话说;是收集情报的好地方。

自从金家两姐妹去了茶馆工作后;羽绢的信息就多了;每晚都会讲些坊间传闻。

梅兰妮得知;羽绢的消息都是转述两姐妹的话时;引起了她的思考。那哥几个日日想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组织;情报工作就非常的重要。怎么没听他们说起这一块事情来?

如果;真要建立情报站;那金家姐妹就是天生的收集情报的好帮手。

如今;苏州坊间的传闻;梅兰妮就是足不出户;也知道了个大概。

这天;梅兰妮在贸易行和于立清谈着与杨家的生意。

华记漆器近来都是买给他家。

他家虽然被取消了贩买官铜的资格;但是由于多年来的财富的积累;使他家可以不用领官资也能自家出海到长崎贩铜。

贩来的铜;清廷有规定;百分之六十要卖给政府;另外那百分之四十方能自家销。私家贩铜的利润还是很高的。因为除了卖铜;还能带随船货物;从中国往日本销;那是三倍的利润。如果是日货销入中国;那就是十倍的赚头。那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要比日本人生活水平高。

当梅兰妮向于立清说起杨家要出海的事时;后者大惊;问道;"夫人如何得知此事?"

梅兰妮见到他的反应;心里纳闷;说道;"坊间传闻他家如今大量收购丝绸;砂糖;书籍;和瓷器。"

于立清听说;沉思了片刻;道;"这样看来;他家很有可能打算明年出海。我们的漆器要尽快另找下家了。"

梅兰妮有点不理解了;"他从日本贩来的漆器都不一定比我们的好;如果进贡的话;就是我们贵了些;但是质量是保证的。"

于立清道;"我不是担心他家从我们这里进货的事;我是担心;他家以后付款的事情。你想;他家如今那资金必定是紧张了。再加上与皇家做生意;那就是那头一个声令;他就是翻遍天下也要寻找的。他能不选我们的货?皇家那头他是不敢欺的。到时候;他就拿着那皇商的身份来压我们;低价;赊帐的从我们这里进货。在他看来;我们还能和皇家教较劲?"

梅兰妮听说;也担起心来;"那我们怎么办?"

"金明堂的老板来过我这里;问起漆器的事情;当时我就留了个心眼;对他说;下次有货一定先让人通知他家。"

金明堂在苏州是个有名气的漆器店;经营着漆器;盘盒;各类嫁妆漆器等。老板是个江西人。苏州漆器同玉器一样闻名;漆作有明光;退光等分工。剔红;剔黑;彩添等皆精致;一直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可是;由于日本漆器的销入;影响了苏州漆器行的生意;这些年来;许多的漆器行更愿意经营日本漆器。

"你的意思说;我们现在的漆器就销给金明堂?"

"是;原本;这样精美的漆器当然往皇家销是最恰当的。"于立清有些感慨。

于立清到底还是清朝人;他认为只有皇家能出高价买东西。

清朝末代时;光绪皇帝的一个鸡蛋是二两银。而他老师的鸡蛋市价只不过二文一个。并不是鸡蛋卖到皇宫里就价高;相反;那些采买们还会压价;可是;报上去的价钱高;这样经手的人都有一份钱好拿。肥缺是这样来的。以鸡蛋事情做类推;皇家的买卖大都可以这样理解;经手人的买价并不高;可是报到上面去的价就要加上回扣和经营费了。

梅兰妮当然不能把光绪的鸡蛋作为例子来说明;她讲了皇家进货的可能贪污的地方。

倒把于立清听的匝舌。心下佩服起梅兰妮的老练来。他哪里知道;梅兰妮只是把后世贪官们的操作略说了一;二而已。

除了金明堂外;他们还选了另外两家的漆器店作为新下家。

琅琦的漆器来苏州时;他们只留下了几件;其余的都卖到了那些漆器店去了。苏州人也因为市场上来了一批精美的漆器而小小的轰动了一番。

等杨家来问时;这里自然一口否认。

杨家再来买漆器时;果然要仗势赊帐。

华记哪里会怕他。只说没了货。他只好到别处去想办法。

年底时分;各家都有上下的打点;皇家也不例外;也要进些苏州的各类货物。前次送去过好的漆器;等于给了皇家人做了质量标准。如果这次交去的货比上次的差;肯定是过不了关的。杨家刚从铜市上摔下来;江南的各大商家正在看着他家的笑话。好不容易他家又从漆器上重新搭上了内务府的生意。杨家在江南又是可以说的上排号了。

如今;和华记闹开了;杨家方发觉华记不是那么好吃吃的。打听着华记的后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几个进士;还没什么实质性的官职;苏州这样的人家多得很。可是;偏就是这样的人家不好办;硬吃人家;会在苏州引起公愤的;苏州虽然是商业城市;但是商人的地位再高;明目张胆欺负有功名的人家;还是要被指责的。杨家现在的地位正微妙;所以他们不会来硬碰硬。

做生意的人家也是有自家的政治策略的;有人唱着红脸;有人唱着白脸;不会一味的把路走死。

杨萃余就是杨家唱白脸的那个。

他来到了华记;和于立清又讲起了交情;数落了他堂兄弟们的粗糙。

好说歹说;从华记才又买了几件漆器;当然是现金交易。

能和华记用定期结帐的方式进行商业交易的商家;孙春阳南北货行就是一家。

腊月要到了;买年货的人多了起来;外地的商人;旅人赶回家过年的时候;总会到孙春阳去买土特产。孙春阳是苏州最好的南北货店。

孙春阳是宁波人;他原是位读书人;万历年间来到苏州后见到苏州的商业如此发达;便弃儒经商了。用自己的名字开了间南北货店。读书人经商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他把明朝衙门管理的某些制度引用到了商务实践。他家店铺最讲质量。再有就是讲诚信。

店铺中分有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等六房;货物分门别类;明细完备。同时实行财;货分开;凭票取货;"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他家店铺伙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越干越卖力。到此时;他家的店已经历经一百五十年了;在苏州的口碑一直是第一。

到他家买东西绝对放心。质量保证;也不会偷扣斤两。就说那那票据;如果当时没有货;日后只要凭着票据来;都能领到货。据说;在康熙年间;有人持他家万历年时发的票据来提货。店中伙计毫不犹豫;立刻发货。"诚信如此;无人能及。"记载着此事。

如今的华记;借鉴着孙氏的管理。

孙春阳的进货也是很严格的;华记提供的香肠;腊鸭;肉松;等农家产品;梅朵再三进行过质量管理的教育;在生产中又固定了一些程式。所以质量比较稳定;也很受孙春阳的欢迎。华记其他的产品;诸如腐乳;酱瓜;咸菜;榨菜等;都进了孙氏的店铺。随着华家农场的发展;华记成了孙氏的最大的供应商。两家相距很近;只隔着一座山塘桥。

孙春阳如今的掌柜是孙园愚;算来是孙春阳的五世孙了。孙圆愚如今已有五十;膝下只一子。他家生意虽然口碑天下;但自家子孙却单薄。

孙园愚这日亲自来到华记。华孙两家虽然交易多;但是孙园愚过来的时间并不多。

梅兰妮避到了里屋。

孙园愚见到于立清便说;"我疏忽了;前月你给了我们赵掌柜一些干货。我看了;很是不错。原打算立刻就着人来说定的。谁曾想这事情一多;就把这事给混忘了;如今老了;做事不如年轻时好记性了。总是丢三落四的。"

198 预防针

华记给孙氏的干货样品;他们一直没有回应;但是;华记并不因为他们没回应;就不做生意了。于是就找了其他的南北店。那些店铺见到这样的海货竟是很欢迎;立刻就定下了货;华记飞鸽告诉琅琦那面;琅琦那边收到信后;就趁运糖的机会;一并发了货。

眼下船已经停靠在自家的小码头上;孙氏看见了货船;方想起要过来定货。

于立清很贴心的说;"谁家不会有个疏忽?那海货我还不知道带过来的是不是多;如果多;等那几家的份额除去了;就让给你。不过;这次我们还带来了荔枝干和桂圆干;这在腊月也是很好卖的;要不你先进点那货?"

梅兰妮在里间听到于立清如是说;知道他在耍商业手腕;闷闷地笑着。

其实;这次来的干海货远远比定货多;他这样说也是为了搭搭架子;有些事情;如果只是你去求人家;难免不平衡;也要人家求到你这里才行。

孙园愚听说;也不多说;倒是认真的看了那些干果;果然觉得好;当场就拍了板。定下了干果。

梅兰妮在里屋汗颜了。

孙园愚的做法衬的华记小家子气了。那孙春阳能在一百五十多年里领军苏州南北货行;那道行不是他们这等人能比的。

于立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第二日就给孙氏回话。孙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