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穿物语-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

李芸不再作声。

李果若有所思的看着梅兰妮。

"梅娘子;你家新娘子可心不?"李果问。

梅兰妮笑道;"那新娘子也是个要上进的;现跟着个师爷学着写写算算的。"

李果原做过师爷;一听就明白了。

"我说;李绂家的家教不会太差。"

"老师你帮着看的人不会错。"梅兰妮笑盈盈地。

又说了会子京城里的新文;看看日头已当头了;梅兰妮告辞回家。

李芸一直送到门口。还依依不舍的。

梅兰妮说;"进去吧;我们两家这么近;你什么时候来玩都行。"

李芸说;"羽绢忙的是见不到身影;你又是三天两头的不着家。我去了;看谁?现在见你们一次都不容易。没的我一人闷在家里。"

梅兰妮说;"要不你和你爹上我们家的庄子去住几天散散心?"

李芸摇头;"我爹近来哪里都不会去;他被燕云山迷住了心窍。每日要去你家茶馆听书。"

梅兰妮大笑;古代的红粉也很铁。

192 漆器

十六这天一大早;于立清就派了船来接梅兰妮。

小船顺着干将河西行;过了莲花桥;转北到了学士河;沿着学士河北上;就来到的阊门;出了阊门的水门;就是山塘桥。那里停满了大小不一的船只。

梅兰妮在小码头上了岸;让人帮着把东西搬进屋子。

于力清闻报出迎;见了许多货物;便道;"夫人你着人送的节礼我们都已经收到;怎么还带了这许多货物来?"

梅兰妮笑道;"这可不是礼品;这是我带来的商品样版。"

于立清请梅兰妮进屋。

华记贸易行设在山塘桥南阊胥路的第六间;前面五间他们出租给了别的商户。

贸易行前部开设了零售柜台;后面的仓房堆满了货物。显得很拥挤。楼上已经是于立清的家眷住了。所以;于立清带着梅兰妮上了大仓库的二楼;那里的办公室宽大有明亮。

坐定后;梅兰妮就问;"这么急;找我有何事?"

于立清开了西窗;指着通贵桥说;"夫人;你看。"

梅兰妮见那家文具店门口摆上了几盆应景的菊花;房子也已经重新粉刷过。有一种新气象。

"不是那家;是它旁边。"

梅兰妮的目光转想旁边;什么也没有;只有坑凹不平的一块空地;留着干溪的痕迹;长着些野树野草。直到上塘河的广济桥边。

于立清道;"把那片空地买下;开一个茶馆。"

梅兰妮看那片地;并不平整。要造大的建筑还是要很费些力气。

于立清看出梅兰妮的顾虑;他说;"不造大茶馆;造一间间的小茶馆。"

梅兰妮立刻想起后世的庭园茶室。一间间相互隔开的小茶室;最适合几个人商谈。

被于立清这一点;梅兰妮开了窍;这倒真是不错的投资。这附近的几条街;都是寸土寸金;大家都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象自家阊胥路上一开了店;地方就紧张了;来了客人都没地招待。自家还有仓库的楼上房间;其他人是不是就需要找个僻静的地方?

见说通了梅兰妮;于立清就让人去请陆本临。

梅兰妮想;倒是个讲究效率的。

谈完了这事。于立清方问起梅兰妮的商品货样。

梅兰妮先从木箱里拿出了一个小方包装的东西;拆开来;里面是十个两边黑色的小纸盒。于立清还在猜想;梅兰妮推出纸盒;从中取出一根黑头小棒;在旁边的黑色上一划;就点着了火焰。

于立清叫道;"火柴!"

说起火柴;他并不陌生;华记用的就是火柴;但是;那是早期的火柴;要在火石上划燃。那个火柴放在一个铜杯盒里加上连一块火石一起钉在一块板上;用是很好用;只是远程携带不方便。而这盒火柴小小的;能放在荷包里。用起来放便;携带起来也方便。

一看见它;不用算;就知道有多大的市场。

"夫人;你打算怎么卖?"

梅兰妮说;"这一盒是一百根;卖五文钱。"

于立清心算;一块火石是五十文;打上四百次就要换了。五十文钱能打五百次;还不算火镰的钱。

"行;这个价;我看行。"

两人讨论着;先放几包到停云阁去让人试用;那肯定能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出去!

两人正说着;伙计过来通报道;杨萃余先生来访。

看着梅兰妮询问的眼光;于立清解释道;"这杨家原本是管着洋铜生意的;今年他家的铜局让给了范家。杨萃余就是杨家掌门人杨启明的侄;现跟着他家办事。夫人你先坐坐;我去看看他有什么事情。"

过了一顿饭的功夫;于立清回了上来。

他说;"这杨家往年每年往日本贩铜;都要带回大量的日本漆器;今年他家不去日本;没有了漆器。如今这南南北北的正流行这倭国漆器。他不知从哪里得知我们这里也卖日本漆器;想问问我们有没有门路。"

"你是如何回答?"

"我因为手里也没有漆器;便对他实说了;他失望而去。"

"你看看这是什么?"

梅兰妮拿出了几个大小不一的漆盒;上面是和式描金画样。

"咦?"于立清拿起个漆盒里里外外的仔细看;"今年;我们的船这么早就从长崎回来了?"往年的船都要十月才回来。

"你先别管这些;看看这漆器是不是比往年的好。"

于立清又对着光里里外外的看;"好;比往年的只好不差。难到这是福井的漆器?"

倭国的漆器以福井的最精美。

梅兰妮笑了;"为什么只有日本漆器是好的;中国漆器就没好的了?"

于立清也笑;他笑梅兰妮一家人说话怪怪的;总是喜欢把中土称为中国。"你不是说;这些漆器是本地的产品?"

清代宫廷的漆器主要来自于苏州和扬州。苏州织造还专设漆作坊。这两地的主要是雕漆工艺。而漆器上的绘制的文样等渐渐的不如东洋了。所以;苏州人都喜欢东洋莳绘漆器。为了迎合苏州人的需求;江南的铜商在日本贩铜时;也带回来了大量的漆器。采购量大;并不是都是精品;相当一部分也就一般了。

"这是闽地漆器。"

于立清拿看了又看;"真的比那日本漆器要好。"

"这你就叫好了?"

"难不成你你还有好的?"

梅兰妮刚要说话;听的楼下伙计高声报道;"陆先生来哉。"

两个人赶紧把漆器收了起来;迎了出来。

"陆先生;较怪辰光(长久)没有见了;你好伐?"于立清道。

陆本临一路笑着上来;"于先生;梅娘子;哦;应该叫夫人了。两位今天都在;有啥个好事体?"

宾主坐定;伙计奉上茶来。略谈了几句;很快就入了正题。梅兰妮提出要买广济桥东的那块空地。

陆本临从窗子往下看了;那是块空地;"格地方造房子不大合适;要费许多工夫。"

梅兰妮道;"你且别说什么合适不合适的;只说能不能买下。"

陆本临沈吟了一会;"这块地是吴县的地界;让我找人去问一问。"

又下了楼;梅兰妮等人跟去看了四至。

看完四至后;于立清邀他再上楼坐些。他推辞道;"如今;我就往吴县衙去问问。有了音信就来告诉你等。"

梅兰妮说;"如此慌张做什么?"

陆本临道;"现今;停云阁在讲;晚去了都没有位置。"

梅兰妮笑道;"你只管放心;我这就叫人留了你的坐位。"

"那敢情好;这地买成的可能又大了;你让人留两个位与我。"

说完;上了小船;自去了。

明显;他为了听;把工作都压缩到了半天。梅兰妮想;燕云山真了不起;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回到了楼上;梅兰妮和于立清又谈起了漆器。

于立清说;"这样的漆器不怕卖不掉。"

梅兰妮道;"方才杨家的人来问你有没有漆器;过两天;你就把这漆器卖与他。不用说出这漆器的出处;只作日本漆器卖。"

于立清想想也对;本地漆器的价高不过日本漆器。其实;有些日本漆器还不如本地漆器好;但是;一但成了流行;众人都赶风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于立清道;"你说还有好的。"

梅兰妮拿出了一个描金黑漆大盖碗;里面是朱红色的漆;黑漆上游走着细丝一般的金线;画着山川树木;线条游龙走蛇;行云流水。让人看的摒住了呼吸。

过了好久;于立清才说;"真真是巧夺天工。"

说完;用手去捧这碗;才一捧;轻如鸿毛;碗壁如纸般厚薄。

于立清大惊;"这是什么漆器?"

梅兰妮得意道;"这是夹紵漆器。原来古代中国就有的。"

于立清道;"这样的漆器可以去和内务府做生意了。"

梅兰妮说;"这种漆器卖给皇家;肯定能赚大钱。但是;当皇商不是那么好当的。皇家有时很无赖;和他们做生意最担心就是他们利用权势赖帐。"

"那你的意思是?"

梅兰妮说;"我们不当皇商;我们只把东西卖给愿意当皇商的人。比方说;那个杨家。"

"你就不怕杨家赖帐?"

"我们和杨家的生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他如何赖帐?"

于立清想了想;说道;"杨家原来负责江南铜局;现在被刷了下来;他家原本销的漆器也没了来源;如今我们提供他漆器他求之不得。"

梅兰妮说;"最重要的是;他不会把他的货源说出去;我们就在幕后低调赚钱;风险还小;如果他和我们翻毛腔;我们就停止供货;再寻一家就是。想和内务府做生意的;不只他一家。我们并不损失什么。"

两人商量定了。于立清清点;收藏了漆器。

梅兰妮另外又拿出一件黑色描金圆盒;圆盒口径如官帽大小;有上下两层;里面也是朱红色;两层各放了几个不同大小形状的小漆盒;也是内里红漆外面黑漆描金。这是一个妆奁盒;小漆盒即可用来放脂粉;也可用来放首饰。

梅兰妮说;"今天过来;正好去拜访一下嫂夫人。"

于立清道;"春天的时候你已经送过了几件漆器;这件如此贵重;就算了。"

梅兰妮道;"这原本是我替嫂夫人挑的。"

于立清的妻子沈氏早听说了梅兰妮过来了;在家里准备了午饭;正打发伙计来请。梅兰妮也不客气;跟着于立清过去了。

193 火柴

梅兰妮一直到了晚饭时分才见到了席羽绢。羽绢素面;一根长辫子拖在背后;上了一天的班;人有些憔悴。她是一大早从胥口赶过来;回到苏州后;直接就去了停云阁。

华家成了席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年交易量在不断递增。席三爷很是奇怪华家购买了这许多的丝绸;到底去了何方;并未看见他们在苏州销售丝绸。

问了羽绢。这年来的商业管理;羽绢骨子里那天生的精明都一一发挥出来;也知道要保守企业的秘密。只说;华家在北方有店。席三爷相信了。

华记贸易行又向席家订购了大量的丝绸。羽绢这次回去;一是探望父母;二是下定单的。这个女儿;成为了席家的半个财神。

过去;为了做淑女;羽绢学着做闺秀们应该做的事。许多地方需要学会忍声吞气。当命运让她最终做不成闺秀;甚至于忍耐也成不了正果;她无法再走她祖母;母亲她们走过的路。最终她被边缘化了;她衡量过;以后的各种道路。最后选定和华家一起生活。在华家时;她就看出;华家的与众不同;加上华家主母的寡妇身份;更加不会引起什么口舌是非。能在不利的条件下;为自己谋一个较可靠的出路;这就是羽绢的聪明。

晚饭后;梅兰妮和她坐在起居室里;谈论着茶馆的经营。

梅兰妮说;"半个苏州城都在谈论;看来你准备的很充分。"

一般来说;新开张的店铺;一开始会赔。如果;不赔不赚;就算是上好了;象她们这样;大赚的;是少有的。

但是;羽绢说;"听上去是赚了。如果;考虑到买店;装修的本钱。要把本捞回来;还要好几年的时间。而且;生意中还是有些损失的。"

"什么样的损失?"

"我们的茶具就损失了些。"

"总有失手的时候。"梅兰妮安慰道。

"不是店中伙计们打坏的!是被人偷去了。这种淡雅的瓷器最受苏州人的喜爱。不如在茶馆里卖茶具。"羽绢提议道。

梅兰妮听说过法国人偷瓷器;没想到瓷器之国的苏州;也有人偷瓷器。她想;外销瓷器的价格是内销瓷的三倍多。同样的瓷当然卖到价高的地方去。所以;暂时她不会在苏州卖瓷器。她现在已经习惯于奸商的思维方法;唯利是图。

"茶馆店卖茶具好是好;但是;要占用一块地方。现在;我们的地方不够。如果真想要在茶馆里卖东西;不如卖些轻巧的。又不占地方的东西。"

‘那会是什么东西?"羽绢思索着。

梅兰妮拿出了火柴;划亮了。

羽绢的眼睛立刻就亮起来。她接过去;划了一根;没有亮。

"划重点;火柴头斜一点。速度快一点。"梅兰妮示范。

羽绢再划了一下;火柴燃了起来;她的脸也照亮了。她又划了一根。也亮了。

"这东西好;比火镰容易;我打不好火镰;所以;我点不好火。用这个简单多了;火焰还大。"羽绢兴奋的;"这火柴卖多少文一盒?"

"五文。"

"五文?"

梅兰妮点点头。

羽娟算了算;"这个价位;买的人多。明天;我就开始卖。"

梅兰妮提醒道;"卖前先让人家试一下。"

"那当然。"羽绢答道。

谈完火柴的事;有谈到了要在广济桥下盖茶室的事来。

羽绢说;"不瞒你说;那还是我的主意。那地方做茶室肯定有的赚。很快就能把成本收回来。"羽绢知道梅兰妮喜欢收回投资快的生意。

是啊;茶室走的是高级会馆的路子;不象茶馆;虽然每天来茶馆的人很多;但是每天的营业额也就几两银子的事。

后来;两人讲到以后给李芸分成的事宜;羽绢有些迟疑了。

这年头没有稿费的概念;连出书都是自掏腰包。江南闺秀在深闺些弹词;平日里唱唱说说的解闷。谁有稿费?有人替她唱了;那就是抬举了她;给了她名气。这都是化钱买不来的。

梅兰妮吃憋了。想了一会子;她又说;"其实;写东西也是很辛苦的。写出好的作品尤其难。李芸与我们有交往的好;我也是想要用这样的方式对她补贴些。"

羽绢道;"那如果日后别人的弹词拿来唱;是不是也这样分成?"

"如果;听的人多;那也这样分成给作者。这样还有个好处;就是;日后;有人些了好作品;就会优先考虑给我们。光靠一部是唱不了多久的。还有话本也是这样。"

对于这一条;席羽绢勉强答应再考虑考虑。

第二日;停云阁里出了新鲜玩意;一种点火的东西;两包火柴在座位之间传递;经大家试划后;店中伙计推销起来。

有人问;"几钿?"

"五文一盒。"

苏州人是会算的。‘一盒多少根?‘

‘一百根。‘

就有人先要了一盒;当场把它倒出来;一五一十的数起来;不只一百;竟有一百零五根。

这下合算了;旁边的人也买了;也倒了出来;一根根数起来;这次是一百零四根。也不算太差。

这年头;一壶茶都要十六文;五文一百根的火柴是个很好接受的价位。

所以;当场就有很多人买了起来。上午卖出近一百盒。

中午时分;那些拿着火柴回家的人;自然都献宝一番;当家的主母们还要精乖。算下来比用火镰;火石;火绒要合算;还使用方便。

她们问;这东西停云阁哪里来的?

被问的;都想不出来;只是摇头。有的猜测;可能是海外来的。

这么好的东西;价钱又不贵;为什么不多买几包。十盒也不过是三壶茶钱。以后都不一定再能碰上。

这些话提醒了那些人。吃了午饭;又都去了茶馆;这次买的就多了;有人要买十盒;二十盒;有人还要一百盒。

不行;茶馆伙计说;我们东家说了;为了让大家都能买到;所以每人限购十盒。

十盒也行;那些人争先恐后的拿出铜钿。到了说书的辰光;茶馆店里还是闹轰轰的。

后来;茶馆的伙计在外面摆了摊;才让茶馆里安静了。

茶馆外面排起了队;一个人限购十盒。苏州人喜欢看热闹;见人家排队;就要问个究竟;生怕有什么好事体将自己拉下。也有那耐心的;一一做了说明。那些人也就排到了队伍里。又有那脑子活络的;想到;一次买十盒;那再排一次队不就可以再买十盒了吗?

所以那条队伍始终是长的。一直到了黄昏;收摊了;那些人才散了;讲好明天再来买。

到了晚上;羽绢结算后;那天卖出五百多包;每包十盒。算下来就有二十五两银。这个营业额让人鼓舞。

梅兰妮这次带来的火柴并不多;讲好是试销;也就是三千多包。没想到第一天就买的这样好;所以;连夜写信;第二日清早就发出信鸽;去琅琦要货。

很快;停云阁里的火柴就卖空了;卖到的人;当然很得意;又有人趁着火柴没货;把手里的火柴翻倍的卖了出去;倒是小小的赚了一笔。

别看只有三千多包的火柴在苏州流通;三万多盒;在苏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常见的场景;一人在打火镰火石想用火绒点烟;旁边那个;搽亮了一根火柴送了上前。借机显摆了一番。

这火柴的叫法也多;有人叫它火柴;也有人叫它番火;洋火;倭火;多数人认为它来自海外;所以;叫它洋火的人多。

可是这东西从那里来的?

大家都讲不明白;从海外来的?西洋还是东洋?

生意人眼里这是商机;偏偏又摸不着门路。让人有点抓瞎。

也有人占着先机。

这天;陆本临替梅兰妮买下了广济桥东北处的那块宅基地。

他说他如何如何的费力;才弄来了这块风水宝地。

梅兰妮静静地听;心里猜测他的目的。果然;陆本临提出他不要佣金。让华记卖与他一万包火柴。

梅兰妮说;"佣金还是要付的。火柴现在没有货。不过;你真想买;等货到了;我就先卖与你。只是;我们这里是现金结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陆本临听了;喜出望外;原还以为华家会减他的数量。没想到;人家隔愣都没打一个就同意了。

于立清已经计划做火柴批发生意;他派人去各地的商会派送火柴。当然;重点是山西;陕西;安徽商会。这些地方的商人在商业上有独特的眼光。

在等货的其间;华记的工作还是很忙的。新买的宅基地要找人设计;要买建筑材料。

老乐正好从无锡押着地砖过来。听说了;自告奋勇的愿意去采买木料。

他过去是走镖的;到底是坐不住的。前几年还怕吃官司;这些年见没事;愈发的胆大起来;外出频繁了。但是他还是避开了他的家乡。

苏州的木料很多是来自浙江;山里的木头顺着富春江漂流而下。在富阳形成了木料市场。要买木料就要去那里。

就在老乐要出行的时候;梅朵从东山回来了。

194 珍珠

东上庄子上的珍珠;今年收上来了。

第一次收的珍珠当然不会多;也只有一斗多点。

梅兰妮在现代社会见惯了珍珠;她那个时代;珍珠并不值钱。可是;于立清等人见到这人养的珍珠希奇的不得了。不是希奇这珠子。他们希奇的是这养珠的法子。

这一斗清洗过的珍珠;色泽粉红;光滑圆润。这些人见过珍珠;可是;这样的彩珠还是少见。

华家的贸易行基本不做另售;他们做批发。

这样的好珠子;第一个想到的是天宝楼;王信益这两家。

"可不能让明珠暗投了。"于立清道。

当下就让伙计们按大小;好坏分了类。另着人带着样品去了天宝楼和王信益珠宝。

这里;梅兰妮问了庄子上诸人的情况。知道虽然前些日子天旱;但是庄子上的水利做的好;并没什么大损失。由于水稻田增加了;鸭子也增加了。

梅朵问;"老农他们问;这鸭子是腊起还是怎的?"

如今;华记的土特产都批给了孙春阳卖。孙春阳和华记贸易行就隔一座山塘桥;他家对着山塘桥北堍;三开间二层楼房;一块铺牌上书着‘孙春阳南货铺‘。说那招牌还是万历年间的旧物;那几个字还是孙春阳的笔墨。招牌虽然已有一百五十来年了;日日有人擦拭保养;都形成了很厚的包浆;看上去有一种温润。

和他家做生意;产品质量要好。

于立清答道;"这要和他家掌柜商量了再说。"

梅朵说道;"如今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大;经营的货物种类也多;我们为何不学了他家的样子;也将贸易行的人分成小组;每组人专门负责几样事;这样;谁做的好与坏;都能看的出;又能事事不拉下。"

后世的企业不就是这样管理的吗?梅兰妮看着于立清;后者想了想;觉着也是个好方法。但是;还需筹划了才能实行。

有些事情还是要给人时间做缓冲的。

梅朵知道老乐要去富阳;又和他说了几句。

老乐说;"朵姐儿;你不说;我也知道;去了那里就要打听了什么物种好;再带了回来;哪次我不是这样做?还用你特意的吩咐。"

梅兰妮就低头笑;用嘴对梅朵比了个"欧巴桑"。

华家的贸易行日日繁忙着。梅兰妮经常也去那里帮忙。帮着于立清进行人事按排。

这天;从琅琦运来了火柴。

山塘河并不宽;这里卸货;旁边的几家都知道。这一方方的大纸盒里装的是什么?

华记的人并没有瞒着。火柴。他们告诉那些人。

前年销售砂糖;苏州人反应冷淡。而这次;火柴已经在苏州引起了轰动;大家都知道那东西好用。倒是其他商会那边还没有反应过来;到现在还没有派人来商谈。

最早闻风而至的是孙春阳的掌柜。孙家设有蜡烛房;这火柴搭在那里肯定好销。

华记早就商量好了;批发价格按九折算。

孙家要了一千包。包数虽然大;但是银两并不多;只要四十五两银子。孙掌柜见华记没有奇货可居;心里高兴。华记趁机问了腊鸭的定购;孙掌柜也愿意多购。又让他看了梅兰妮这次带回来的海货;淡菜;紫菜;鱿鱼干等的货样。每种让他带些回去;好好的琢磨。同孙春阳的生意大多都是三个月结帐;因为;华家的人都知道这家店的信誉极好;一直到太平天国起义前;在苏州的南北货中都是领先的。

周边的茶馆;客栈也过来批发;根据能力大小;或多或少。

一日;梅兰妮在看火柴的销售情况表时;看见了常记客栈的名字。

梅兰妮指着这家客栈对于立清说;"下次这家客栈再来批发;给他八折;以后都照这个价给他家。"

于立清脸上没有做出什么。但心里奇怪。看了帐上;常记只不过是一百包的生意;五两不到的生意。

梅兰妮告诉他;"我家现在的房基地是他让与我家的。"

于立清恍然。

说到常大;得到了华记的优惠。回去后就使人去查。华家出了五进士;这在苏州已经传遍;他自然是知道。常二为了这事还对他狠狠埋怨了一番;认为那本来都是自己能享的荣耀;而如今都成了一汪子清水;只是从身边淌过。

常大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他;常二的祸患不会小。知道华记的东家就是华家的人;更是肯定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他享有的特殊折扣的事;自然不会对任何人说起。有很多事;大家都懂得心照不宣。

商肆繁华的地方;奸商就不会少。有的人家;批发了火柴;回去后;把盒子里面的火柴拿了些出来;放进些小木棍。买到这样火柴的人;就拿到华记来投诉。

华记的人问名了出处。记下了这家店铺。下次就取消了他家的批发。

火柴这种东西;讲到底不过是一文两文的薄利生意;所以这样的财迷非常的稀有。

杨家拿到了他们想要的漆器;由于华记的漆器精美无比;他家凭着这样的漆器和皇室又做上了生意。同时;又向华记贸易行定下了下一次的交易量。

山塘桥这附近是苏州最繁忙的商业街。梅兰妮利用她家的便利条件;有时也要去逛逛商店。毕竟是上海滩出来的女人;逛马路是每个女人的必修课。

这日;梅兰妮来到山塘街上的见一家店铺上的招牌写着"装潢"二字;心里奇怪;难道苏州也有了装潢公司?

进门看了;才知道这装潢原指的是书画装裱。并非是后世的房屋装潢之意。

看见了店里的挂着许多书画;梅兰妮仔细的看了起来。这些年来;在三胞胎的熏陶下;她的书画鉴赏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店中的伙计上前说明;他家的字画都是别人拿来装裱的;并不卖。如果要买字画;隔这几家门面就有一家风雅斋;那里专营名人字画。

梅兰妮依言来到风雅斋。那店铺的墙上满满当当的挂着各种尺寸的字画。见她进店;店中小二面有惊诧之色;这个年代的女人很少有着样独自逛字画店的。

但是;良好的职业训练使他们还是很友好的接待着梅兰妮。热心的介绍墙上的字画。

这其间也有人进来问津字画;原来;这能叫的出名号的画师的画是不挂在墙上的。他们的画是卷了画轴;藏在柜子里。有人问了;才拿出来;展开供人观看。

字画界向来有造假的传统;所以对名人字画的真伪;梅兰妮是吃不准的。

她还是看向墙上新人的作品。

有一幅画画的是寒山寺景;房屋十分工整。人物活动颇丰富多彩。梅兰妮见了非常喜爱。仔细见那落款;题着"徐扬"二字。徐扬的在后世的苏州名气很响。只是这时;徐扬尚未成名;他的画还在新人画中。

店中伙计很有眼色;见梅兰妮对此画有好感;立刻卖力介绍;"徐云亭就是俚(我们)苏州人;家就住在阊门内专诸巷。伊个界画人物都是好的。"

又取出了徐扬的。梅兰妮见价钱并不太贵;就一并买下了。

店家直夸梅兰妮有眼光。

梅兰妮又买了几幅杭州画家贺平新的仿宋人小品。因为是新人的画作;没什么名气;所以每幅也就三百文。

不成名的艺术家;在哪个时代吃饭都成问题。

拿着包好的画卷;梅兰妮从风雅斋出来;在门口是差点与一人相撞;幸亏脚步收的快。

梅兰妮定眼一看;那人是个四十多岁的尼姑。因为;她刚来时;靠的是两个尼姑帮忙;才有了落脚的地方。故而;她对尼姑并不反感。

低头向那姑子道了声抱歉。梅兰妮捧着画;走了。

到了山塘桥上;梅兰妮偶一回头;见那姑子;转过身子;和身边的人说着什么话;眼睛还不时的瞄一下自己。

梅兰妮心里怪异。但是;不动声色。这些年;她多少也练出了些法道。

于立清见到她买了字画;调侃她知晓风雅。

梅兰妮但笑不语。

自从三胞胎他们考上了进士后;陈步云最后拿去了两套缂丝作品后;就再也没有找她要缂丝作品。人家都会想;象她家这样的;自有人过来附地附人;哪里还有自己操劳?

一个人有了某种技艺;总不舍得不用。

三胞胎不在苏州;梅兰妮就去字画铺字买了画来做稿。

买了湖丝;上了机。

这夜;她坐在灯下;把彩丝往小梭子上绕。

而席羽绢单手撑着脸儿;对着烛火发呆。

有什么事使的羽绢姑娘发愁的?

于立清把未来的茶室的经营;交给了羽绢。既然是茶室;那就应该有茶点。

可是;什么样的茶点才能出众呢?

苏州这年头具有特色的点心的确不少。先别说稻香村这种专做点心的店铺;那里的糕点自然是好的。就象安雅堂酏酪;有益斋藕粉;紫阳馆茶干;茂芳轩面饼;鼓楼坊馄饨;南马路桥馒头;周哑子巷饼饺;小邾弄内钉头糕;善耕桥铁豆;百狮子桥瓜子;马医科烧饼;接驾桥汤团;干将坊消息子;虎丘蓑衣饼;还有野荸荠饼饺;小枣子橄榄;曹箍桶芋艿;家堂里花生;小青龙蜜饯;周马鞍首乌粉等;都是有名特产。苏州人的嘴早让他们养刁了。那里还能有好的点心吸引顾客?

195 过问婚事

乔妈提着灯笼进来;见状便问了缘由。

"我说你们就是灯下黑;自家的点心;偏又不记得了。"乔妈道。

梅兰妮一想;可不就是灯下黑嘛。家里的羊羹;萨其玛;都是可以考虑的。

再有;羽绢想不到;但是自己是知道;除了苏州;中国还有一个地方的人能理直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