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生韩信-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民间,似乎对这场变法没有感觉,秦人照样如同往常一样的耕作、生产,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在城门外宣传朝政的小吏们告诉他们,许多以前的苛刻的法令都已经被废黜,大规模的劳役也被立法名言禁止,这委实让普通的秦人高兴不已。
这场小规模的变法历时近三个月,秦国上下焕然一新,新一批的税收也被收入库府,夏粮业已收割入了粮仓。
秦王九月,秋意渐浓,正是草原上秋高马肥的季节。不同于往日,今年的秦国不再担心匈奴南下入侵的威胁,已经被大大削弱的匈奴和新崛起的楼烦正在漠南舍命搏杀,而王泾所率的四万铁骑无疑就是一支让他们畏惧不已的强大军队。
为了争取到秦郡的支持,昆莫和稽粥都先后排遣使者进入咸阳,朝拜秦王愿意俯首称臣。二人都是都挖空心思的讨好王泾,昆莫将从匈奴掠夺的金银财宝用大车装载了整整三车,送往九原;而稽粥做的更绝,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王泾喜好美貌少妇,便将他的姨娘,冒顿单于曾经最宠爱的一名阏氏送给了王泾。
王泾倒是来者不拒,昆莫和稽粥送来的东西他毫不客气的一概收下,金银珠宝则送往了咸阳给韩信,美女则毫不客气的收了下来自己想用。可每当昆莫和稽粥急不可耐的问起他何时出兵帮自己打对方时,王泾则打哈哈的四处推诿,只是给予他们一个个信誓旦旦的许诺,却始终按兵不动,坐视两国厮杀。
而此时的咸阳,另外一件大事便成了整个咸阳城中最引人关注的事情了。
那就是赢可即将临产,上将军韩信终于有后了。
赢可的生产不仅仅是她和韩信的问题,更成为了秦国重要的一个临界点。若为男孩,则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具有了最高贵的身份。一方面他是始皇帝的外孙,体内流着纯种的赢氏血脉,是先王之后;另一方面,他也同样是秦国如日中天的上将军韩信的嫡长子,有权继承他的一切。
韩信如今的权势,丝毫不弱于秦王,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因为整个秦军皆是在他手中。虽然他一向例行低调,并未以飞扬跋扈的一面现于世人面前。可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看得出他如今已经赏无可赏,若想再进一步,也就只有如今那徒有虚名的秦王之位了。
一旦他平定了关东,重新统一了全国,恢复了当年始皇帝的疆域,那他登基称帝几乎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了。就算他无此心愿,对功利热衷的部下们也会将他强推上皇位。
而这种时候,他是否有继承人的问题变成了重中之重了。试想着如果一个后继无人的君主,他所创立的事业却没有人可以继承,一旦他死了,曾经团结到他麾下的各方势力必然一哄而散。而有了继承人的话,那一定有了变故,他的部下也能有个主公可以效忠,而不是成为一盘散沙。
更重要的是,他和赢可的子嗣同样有着赢氏的嫡亲血脉,若是立他为储,日后即位秦王,那无论是在血缘上还是感情上,都容易让赢氏一族和诸多老秦人世家接受了。
春秋时期,许多小国也曾经绝嗣,有些国家都是由女婿作为继子继承王位的,日后传位于他和前朝公主所生的儿子,便变相的将王位延续了下去。既有先例,那他日为之必然也不是很难。
排除掉这些考虑,韩信本人对要当爸爸也是兴奋异常,他推掉了所有的朝政和军务,下令除非是项羽打到了咸阳城下,其他所有事情都不要找他。他每日陪在赢可身边,陪着即将临产的她散步聊天,想方设法逗着她开心,以此来舒缓她初为人母紧张的情绪。
宫中备好了秦国最好的接生婆,数名太医则日夜不停的守候在华阳宫外。为了确保母子平安,韩信甚至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念头”请来了几名据说是神童异常的祭祀巫仆,让他们也跟着起哄为赢可祈福。
其实韩信心中还隐隐有着另外一层的兴奋,这个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那种血脉相通的亲人。这种感觉不是别人可以体会的,但却是韩信最想要的。
为了避免赢义这个调皮捣蛋的秦王干扰赢可养胎,韩信便毫不客气的将赢义隔绝在华阳宫之外。赢义几次吵吵嚷嚷的说要找阿母玩,却被韩信一眼瞪了回去,顿时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说一句。
直到一日晚膳后,韩信正陪着赢可在花园中散步,赢可却忽然大声喊疼。额头上疼的豆大的汗珠低下。幸而早有准备,很快接生婆就已经赶到,有条不紊的将赢可扶入房内,御医则小心翼翼的在门外候着。
次日天明,当朝鼓击起时,满脸兴奋的小宦官们便将宫中传出的昭示诏告天下。
武信侯世子出生,母子皆安。
第207章 天下数分
十月,秦王以韩信功高为由,食关中十县。晋为彻侯,加封太傅衔,依周礼赐予九锡,出入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等酒中器物皆同天子。韩信才刚刚满月的儿子因为其有王室近支血脉,故而被封为武阳君,获封食邑千户,仪同王子。
韩信自入驻关中以来,一直低调行事。“上将军”之职只不过是军中殊荣,并没有具体的职权,而国尉之职并非位列三公,只是太尉的替代品,论品级犹在丞相和御史大夫之下,仅与九卿并列。至于所封爵位,不过是咸阳之战后得封的关内侯,甚至不如曾经的章邯和王离。
韩信显然并不在乎这些虚职,他深知秦人以军立国的道理,所以紧握军权,其他的都是无足轻重之事,若是像赵高一样太过飞扬跋扈,反而会召来流言蜚语。
不过这一次韩信却出人意料的大肆封赏自己,他无疑是在通过儿子出生之事在向秦人释放一个信号,同时也在试探秦人的反应。
在秦国并无公爵之封,彻侯已经是商鞅指定的二十四等军功爵中最高的封赏。秦国历史上并不缺乏获封彻侯之人,比如名将司马错、白起、王翦,以及后来的章邯、王离等人,都因为军功卓着或者政治需求被封为了彻侯。但这些人都只是简单的将军而已,在政治上并无建树,所有荣辱皆有秦王一人而定。
韩信却是个例外,他不但手握全国之兵,更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依附着众多,就连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白庞都与他关系不浅。更有赢可监国公主的身份在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秦国大多数人都是只知韩信,而不知秦王赢义。
不管韩信愿意不愿意承认,他已经是秦国实际上的国君了,他已经没有了退路。试想他若是步登基为王,那长大后的秦王如何能容得下一个能轻易决定自己生死的人。他必然也会像子婴一般奋力一击,以夺取回失去的王权。
就算韩信肯放下权势,退隐山林,甘做周公第二,秦王也一样不会放过他的。这就是帝王之术,只能进,不能退,退则粉身碎骨,身死为天下人所笑。
韩信的试探不但没有激起秦人的激烈反对,相反上表劝说秦王赢义禅让王位的奏疏竟源源不断,拥立的呼声在朝中此起彼伏,人人都有争先恐后,唯恐拥戴之功被他们分去。更搞笑的地方郡县的官吏竟然报来吉兆不断,渭县县令报来“霞光满天,有黄龙出于井口”,甘县县令报来麒麟现世。
种种呼声不断,韩信迫不得已只好亲自出面澄清,朝中拥戴的呼喊声才渐渐消去。
韩信还不想取代秦王,至少不是现在。在统一之前,他非常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这就必须要和保王党势力妥协,而赢义就是他们的中间平衡点。若是成功平定关东后,那时候韩信的声望一定能再上一个阶层,那时候登基即位,便是天命所归,名正言顺了。
公孙变法后的三个月里,秦国利用这宝贵时间里迅速的将体制变革,去除了重重弊政,让举国上下为之振奋。休整兵戈备足粮草后,摆在秦国面前的自然就是出兵函谷关了。
此时的关东,项羽再数攻齐地后无功而返,又得到楚南皆反、江东危矣的消息后,便被迫撤兵回国,以季布为大将军,领大军南下平叛,楚军出九江,与彭越之叛军战于彭泽,大败之,彭越惊走,季布率大军追三百里才收兵回营,彭泽之东的楚地也被项羽的楚军收复,江东之危解除。
战败后的彭越这才意识到楚军的精锐远非手下这些仓促成军的流寇所能比,便彻底的放弃了正面迎击楚军的念头,转而将衡山长沙二郡的地盘交由斗氏掌管,他自己令部下分为几股,深入楚地大江南北之地,以旗号为令,袭扰楚军的后方。
不得不说彭越对游击战是个天才,他的机灵和敏锐,总是能先人一步的猜测到对手的下一步动作。他用兵风格灵活机动,从不将自己和部下置于危险的地方,稍微有一些形势不妙的征兆,他就果断的撤退,迅速将军队带入山泽之中逃之夭夭。当楚军稍微有所懈怠,他就忽然出现在楚军的侧翼实行打击,待楚军主力返回又撤的干干净净的。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这八个字被彭越运用的淋漓尽致。彭越持续的袭扰让节节胜利的楚军转而惶恐不安了起来,他们的粮道和后方频频被袭击,前线军中的士卒时常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这也让季布头疼不已,他数次曾经数次设伏想要围剿后方的彭越,却被彭越机警的凭着直觉躲了过去,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在正面战场上,精锐的楚军一路高歌猛进,席卷了大半的楚南反叛之地。可彭越的不断袭扰也让楚军渐渐拉长的补给线变得十分脆弱,时刻都要面临着彭越的威胁。因为担心粮草断绝,季布在攻占长沙郡湘县后就被迫不得不停止了攻势,转而肃清后方,和彭越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追逐战中去了。
楚军在南部的僵持也让刘邦看到了希望,他很快就联络上了赵歇和魏豹,相约会盟沙丘。在沙丘之盟上,刘邦想要劝说二人一起反攻中原,却不料这两人已经被项羽杀的下破了胆,听闻项羽正亲自坐镇彭城,便不论如何都不愿意举兵南下响应。
刘邦气极,忍不住在会盟上指着二人的鼻子破口大骂。魏豹大怒,甩袖而去,赵歇本就是火爆脾气,哪里能忍受刘邦在自己面前破口大骂。于是拔剑就想和刘邦拼命,却被部下死死拖住,苦劝之下才将赵歇架回营内。
这一次三国盟约就在这种气氛之下不欢而散。
回到临淄后,刘邦又后悔了,急忙派出使节给赵歇魏豹两人送了份重礼,并亲笔书信道歉了一番,这才让三国重归于好。不过想让赵国和魏国出兵中原,就几乎成了不可能。
刘邦又不愿意错过此等良机,决定独自出兵攻打楚国。便集兵二十万,以萧何为长史,陈平为参军,樊哙周勃二人为大将领军南下,攻掠楚地。
汉军最初仗着压倒性的兵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淮北十二城,兵锋直指彭城。项羽听闻汉军南下后,果断率领十万精兵北上迎击汉军。与汉军对峙于菏水。项羽身先士卒,率万余亲兵猛攻汉军中军,七战七胜,汉军节节败退,望项羽旗帜皆躲闪,不敢迎敌。汉军被楚军所迫,不得不后退三十里,士卒旗甲折损无数。
项羽因为兵力有限,空后方空虚被秦赵魏所趁,便也没用冒然攻入齐地。楚军和汉军便沿着泗水对峙,彼此相持不下,谁也奈何不了谁。
秦国平定岭南的消息传来,关东震惊。
项羽虽然自傲,却从未轻视韩信,他这时发现自己的楚国这一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在打仗,虽然胜利不断却未增一分国势。而秦国却始终隔岸观火,没有参与到关东的大战中,反而利用南北不停的征战不断扩大领域和增加人口,国力已经今非昔比,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残破不堪的秦国了。
秦国的隐忍让项羽心生警惕,同样也让刘邦忌惮不已,生怕自己和楚军火拼实力大损,却被秦国坐收渔翁之利。楚汉两军像是心生默契般,忽然都停止了战事,转而各自撤军数十里。征战已久的中原之地忽然间陷入了突如其来的和平之中。
此时的天下,格局已经大致清晰。楚国论幅员仍是第一大国,拥有三川、颍川、河内、南阳、旸郡、陈郡、泗水、九江、庐江、漳郡、会稽十一郡已经长沙横山的大半。刘邦窃取的齐国则坐拥齐地临淄、济北、胶东、琅琊、东郡、薛郡、东海七郡,国土虽然远不及楚国,但人口却不输多少,更有鱼盐之利。
河北的割据势力为四股,最大的当为赵国,占据邯郸、钜鹿、恒山、太原、代郡、云中、雁门七郡。魏国却因为河南之地尽失于楚国,元气大伤,如今属地只剩下河东和太原二郡,凡事紧随赵国,以赵歇马首是瞻。燕地的臧荼和韩广混战近二年,仍然僵持不下,没有分出胜负,各占一半燕地。臧荼在东,占上谷、渔阳和广阳,韩广在西,仍为右北平、辽东、辽西。
二秦国经过近二年的励精图治,国土重新恢复到惠文王时期的幅员,拥有内史、北地、陇西、上郡、九原、汉中、巴郡、蜀郡、桂林九郡。北面消除了匈奴的威胁,南面收复了巴蜀,打通了岭南之地,兵威鼎盛,已经隐隐有超越强楚之势,让天下诸侯心怀不安。
除此之外,岭南尚有南越国,楚地尚有割据,以及临江国、衡山国等小国存于强国之间。
征战在即,秦国的战争机器便全面开动,大批的军械在匠做营中北加班加点的打造出来,粮食从巴蜀等地纷纷运往函谷关前线囤积,大批的新卒被征召入伍,驻守在边疆各地,被取而代之经验丰富的老卒们则踏着齐整的步伐开往函谷关以西。
大战前夕,韩信却放下所有的手头事,利用这难得的空余时间专心在府中陪伴产后的赢可。
赢可继承了赢氏良好的身体素质,本身也喜好马术,所以身体并不上差,恢复自然也很快。在床上休息几天后,便大声嚷嚷着无聊,然后逼着韩信带她四处去散心。
只是小韩彻却实在精力旺盛,每日都要赢可亲自抱着,还不能假以他手,否则就撩开嗓子嚎嚎大哭,让整个武信侯府中都永无安宁。
韩信给儿子取名为“彻”,寓意通达了然,当为明君之意。韩信拿了主意,赢可自然不会反对,况且她也觉得这个名字十分好听。
正在夫妻二人调笑着逗弄韩彻时,一个老仆却匆匆忙忙的赶来花园报道:“上将军,外面有个客人来访,说是你的旧时。”
韩信正逗弄着自己的儿子,正在其乐融融的时候,却被外人生生打断,自然有些不悦。面色一沉,说道:“告诉来者,这几日我一律不可待客人,他们的心意我领了,只请以后不要太多来干扰我们一家的生活。”
那老仆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我跟他说过我的工作只是传话,做不了主。他却不信,先说自己是上将军您的多年好友,又说是你的同门师弟。我看他的样子到有几分真的,不像是唬人,所以才来通报一声的。”
韩信一怔,又问道:“那人长什么样子?”
老仆想了下,比划道:“是个少年,看上去斯斯文文的,白净的很。”
韩信想了半天,实在想不起来认识这么一个人,心中有了些好奇。便让赢可在侍女的陪伴下在花园中继续散步,他则跟着老仆前往门口查看。
远远的见门外背对着自己站着一个少年,约莫十七八岁的年纪,浑身上下虽然只有一袭粗布麻衣,却显然英气不凡。
大概是听到韩信的脚步声,那少年微微抬起头来,只见面如冠玉,眉目之间清秀的如同女子般,脸色挂着的却是嬉皮笑脸。
韩信仔细的想了一会,确定自己并不认识这人,本想掉头离去的。却见那少年气质不凡,犹豫了会还是止住了脚步。
那少年见韩信确实面露喜色,大步迈了进来,张口大喊:“师兄,师兄。”
韩信又看了看他,邹眉道:“你喊我师兄,可我好像没见过你吧。”
那少年嘻嘻一笑,“师兄你真是贵人多忘事呀,连小弟都忘了,可曾还记得五年前盱眙故人。”
韩信面露古怪的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想了一会,试探的问道:“你难道是那个小道童?”
少年猛地一拍手掌,哈哈笑道:“可不是嘛,我说呢,你怎么连我都记不得了。”
韩信顿时一窒,心想我认得你才有鬼,当年你才十一二岁的模样,连男女我都没分清楚。你现在突然出现在我这,我要是会认识的话那真是稀罕事了。
当下又狐疑的问道:“你怎么喊我师兄?”
少年一本正经的说道:“我师父是和你师伯元宗是相交莫逆,我和你算起来就是同门,那你说我不喊你师兄喊你什么。”
韩信笑了笑,心想这少年到真会攀亲戚,心中只是觉得好笑,到也没什么怪罪。又问了那少年的名字,才知道他叫冉易。
招呼他进了内室,喊下人奉上茶水,便又问道:“那你这次前来可是有事?”
冉易点了点头,正色道:“我是奉钜子之令前来和你相商一事的。”
韩信一怔,诧异道:“你不是道家信徒吗,怎么也要奉钜子之令。”
冉易嘿嘿笑了笑,面色有些得意的说道:“这就是师兄你有所不知了。当年嬴政焚书坑儒,独尊法术,我们诸子百家国的时分凄惨,尤以崇尚仁爱非攻的墨家受到的攻击最重。”
“后来百家的豪杰为了共抗暴秦,便和墨家结为了同盟,相约共同进退。其中墨家的势力最为强大,而且在民间口碑极好,便齐选当代钜子就被推举为盟主。所以我师父虽非墨门中人,我却对墨家的机关术感兴趣的很,这才投在了墨家之门。”
韩信顿时一窒,心想我认得你才有鬼,当年你才十一二岁的模样,连男女我都没分清楚。你现在突然出现在我这,我要是会认识的话那真是稀罕事了。
当下又狐疑的问道:“你怎么喊我师兄?”
少年一本正经的说道:“我师父是和你师伯元宗是相交莫逆,我和你算起来就是同门,那你说我不喊你师兄喊你什么。”
韩信笑了笑,心想这少年到真会攀亲戚,心中只是觉得好笑,到也没什么怪罪。又问了那少年的名字,才知道他叫冉易。
招呼他进了内室,喊下人奉上茶水,便又问道:“那你这次前来可是有事?”
冉易点了点头,正色道:“我是奉钜子之令前来和你相商一事的。”
韩信一怔,诧异道:“你不是道家信徒吗,怎么也要奉钜子之令。”
冉易嘿嘿笑了笑,面色有些得意的说道:“这就是师兄你有所不知了。当年嬴政焚书坑儒,独尊法术,我们诸子百家国的时分凄惨,尤以崇尚仁爱非攻的墨家受到的攻击最重。”
“后来百家的豪杰为了共抗暴秦,便和墨家结为了同盟,相约共同进退。其中墨家的势力最为强大,而且在民间口碑极好,便齐选当代钜子就被推举为盟主。所以我师父虽非墨门中人,我却对墨家的机关术感兴趣的很,这才投在了墨家之门。”
第208章 逐鹿中原
冉易跃开,拔剑在手,背上一身冷汗。韩信寥寥数招快攻,看似随意,却是招招不离咽喉心口要害,若不是自己反应快,几乎死在他的手上。
见冉易一脸警惕的看着自己,韩信却没有起身,仍然神色如常,只听他又惊又怒的问道:“你干什么?”
韩信微微一笑。“没什么,试探一下而已。”
冉易一愣,旋即怒道,“试探什么?你这分明是要取我性命。”
韩信面不改色,“若非如此,我怎么能试出你的真假。”
冉易怔了怔,“什么意思?”
“很简单,你若是骗我,那脱身后的一个反应一定是惊慌,心中想的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被我识破了。就算你演技再好,一瞬间的慌张还是会忍不住流露出来的。”
冉易顿时勃然大怒,“你娘的,小爷我的一条小命就被你拿来试探,要是我躲不过怎么办,白白死了呀。”
韩信端起茶杯,吹了口热气,抿了口,神色悠然自得。
“既然是师伯派你来代表他,那你的身手肯定不会差,至少也是和那个叫明月的一个层次的。如果这几招都挡不住,那只能说明你是假冒的。”
冉易怒气渐消,哼了声道:“满口屁话,小爷我大人不计小人过,懒得和你计较。”
说完气呼呼的坐了下来瞪着韩信,也不说话,显然是再记恨刚刚的事情。
韩信知他少年心性,也不生气,只是觉得有些好笑。心中又忍不住有些唏嘘,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样子,笑了笑,说道:“好了,咱们继续刚刚的话题。墨家所提倡的不是非攻兼爱,反对天下间一切的攻伐兼并战争,如今为何肯助我。”
冉易白了他一样,哼道:“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问的,我墨家虽以‘兼相爱,交相利’济世爱人,却并非食古不化之徒。自墨翟祖师创立墨家以来,墨家门徒奔走数百年,却仍然无法阻止天下间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天下人为兵祸苦不堪言。直到四代墨家钜子悟出了‘天下之乱止于战乱’之理,认为消弭战争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天下归为一姓,取代夏商周的分封制度。而此时经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的秦国,就成为了平定这天下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在秦孝公之后的一百四十年里,墨家对秦国的攻伐兼并不闻不问,哪怕是像长平那样的坑杀也隐忍不发,为的只是实现‘天下之乱止于战乱’的信念。那代钜子他认为天下已经是一个气息奄奄病人,唯有用秦国这柄快刀剐去腐肉,尚有一线生机。”
“所以墨家这才坐实强秦侵吞六国,而无所作为。可嬴政统一之后却并未像那代钜子料想的一样消兵止战,而是继续永无止境的征伐。先是南征百越,再是北攻匈奴,期间修长城、铺直道、大修阿房宫和骊山皇陵,种种所为让墨家失望透顶,却又不愿意带头反秦重新点燃战火,便隐退于世间,不再过问天下之事。”
韩信更加不解的问道:“那为何今日愿意助我?”
冉易邹了邹鼻子,“这我就不知道了,钜子的想法向来是高深莫测,又岂是我们这些小辈们能猜得到的。”
韩信沉吟不语,想了会儿,才隐隐的猜到了元宗的想法。大概是和秦国这次的变法有关,这次由韩信公孙弘主导的变法,一扫秦国旧制的种种弊端,大规模的劳役也被明令禁止。对视对待诸子百家的学说也有当初的一味打压,转而成为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
所以这种较为开明完善的国家体制,远远胜于关东的项羽及其他诸侯,自然会让墨家重新审视,想来就这是元宗肯助自己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韩信所猜的已经八九不离十。
至始皇帝统一七国,一扫自东周以来天下五百年的分割混战局面,开创历史先河,从此天下统一已成必然之势。而如今有能力问鼎天下,也只有秦国的韩信、楚国的项羽,以及齐地的刘邦。
项羽残暴,虽一生仇恨暴秦,可他自己的总总所为却比暴秦更加残暴。墨家起初是十分看好项羽的,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楚国大将军项燕之后,另一方面他确实有着天才的战争指挥能力。但项羽之后的种种所为,却让曾寄希望于他的墨家大失所望,最后放弃了支持他的想法。
至于刘邦,虽有贤德的虚名,人间口碑极佳,可势力教之楚国和秦国仍然远远不如。按照当前的形势,刘邦若想击败韩信和项羽一统天下,想必难如登天,墨家若是强行支持刘邦,必然会将天下拖入永无止境的战事之中。
想来想去,也只有秦国的韩信是同一天下的最佳人选。一方面他所继承的秦国有着完成的制度和治国理念,上下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秦国自身也有着强大的实力,就算是没有墨家支持,赢面也是极大。
当然,元宗和韩信的师侄关系同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墨家的支持让韩信欣喜十分,要知道墨家存在三百年之久,各种势力早已经深入各国,在民间向来以侠者自居,有着极高的威望。而秦国自退入关中后,在关东的所有据点几乎毁于一旦,各种情报的搜集等等都进展的极其不顺,常常消息严重滞塞。而墨家却有着一套完整的关系网,用来收集情报最适合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墨家在六国中势力不可小觑,许多为官者都是他们的墨者,这对韩信平定关东无疑会顺利许多。墨家善于攻城和守城器械的制造,这同样是秦国急需之物。
依照元宗的意思,冉易将成为墨家与韩信的联络人,通过他将双方的合作完美的进行下去,由墨家为其提供便利和情报。供秦国征战所用。
有了墨家的支持,秦国无异于如虎添翼,出征关东之势已经不可避免。
十月,韩信在秦国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大批青壮从田地里放下锄头,各自回到军营中重新拿起兵甲。韩信以王泾为北军统帅,率四万轻骑镇守九原,甘肖卫南军统帅,四万大军驻守桂林以防南越。王歧为大将军,与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白庞共守关中和其他郡县。
从空中鸟瞰,一道道黑色铁流在关中大地上缓缓流动,不断汇聚壮大。一支支军队相继注入函谷关以西不远处的豹亭,函谷关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已经成为了一座巨大的兵营。
韩信这次共调集三十万大军,同时也征调了十五万民夫用来保障后勤,务必要求毕其功于一役。这些几乎是秦国如今大半的底子所在,同样也是秦国苦心经营一年多积攒下的所有家当,若是败了,那就彻底失去了问鼎天下的资格了。
在获得秦国即将出征的消息后,项羽和刘邦也停止了敌对,约定以泗水和鸿沟为界,以北为汉,以南为楚,从此结为兄弟之国,不再互相攻伐。
秦军若出函谷关,则中原之地首当其冲。此时中原已经属于楚国范围,但因为项羽长年和齐地相攻,不断将中原之兵兵抽调到前线,久而久之,楚国在中原的驻兵已经非常稀薄,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项羽急调钟离味、曹咎七万大军分别入驻雒阳和荥阳,以这两座坚城护卫掎角之势,共同护卫河南之地。他自己则亲率十五万大军,进入成皋,虎视函谷关,从侧翼威胁到秦军出关后的行军路线。
刘邦对秦军的强大记忆犹新,当年犹如丧家之犬被韩信赶出汉中的场景让刘邦终生难忘。而现在的秦国早已今非昔比,在击败匈奴,平定巴蜀南越后,秦国的鼎盛之势更加让他畏惧不已。
他并非目光短浅之人,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清楚若是项羽被秦国击败了,那下一个遭殃的一定会是他刘邦。但让他和项羽一起对抗秦军,他又自问没这么慷慨。所以便打定了如意算盘,打算坐山观虎斗,在齐地拥兵观望。楚败则助楚,秦败则攻楚。
楚汉之外最大的势力赵歇却也坐耐不住了,他将目光投向了燕地,想兼并了燕地独霸河北。
赵国因为地处河北,自钜鹿之战后,诸侯征伐的战场大多是在中原之地,赵国却因为愿意战场,反而受损极小。虽有彭城大败在前,后有项羽攻入河北在后,但大部分赵地仍然得以两年的休养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