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生韩信-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Γ煊嫜艨な兀谥朴冶逼健⒘啥⒘晌魅ぶ隆!
张耳心中好笑,秦王远在数千里外的咸阳,绝不会未卜先知早半个月就知道他张耳要归顺秦国的。所以韩信口中冠冕堂皇的什么“奉秦王之命”纯属扯淡,根本就是他矫秦王的旨意自己随口封赏的。其实少师之职虽有殊荣,却是虚职,唯有渔阳郡手节制燕地四郡之职才是实权,也代表了韩信默认了他对燕地的管辖权。
所以虽然知道韩信是假借秦王之意,仍然是中规中矩的跪拜谢恩。“臣张耳谢陛下封赏。”
韩信满意的点了点头,举手遥托,“张少师请起。”
张耳便顺势站起身来,韩信又看向张耳身后一众将领,笑道:“诸位同僚,因为我对各位还不是十分熟悉,待问过张少师后再行封赏。各位尽管放心,如今赵燕之地新定,急需有经验的各位将军和臣工为我大秦治理各地,所以各位若是真心归顺我大秦并再无异心,我韩信今日在此为誓,绝不负各位所怀之才。”
听见韩信如此许诺,一众降将这才放下心来,纷纷跪下呼道:“多谢上将军。”
张耳见韩信寥寥数句话,便将手下的心收服了大半,不由暗生佩服。眉头一邹,忽然伸手做邀道:“还请上将军入城接掌城务。”
气氛顿时凝固,秦军数名将尉面色紧绷,目光中皆露出杀气,而一众降将却面露惶惶之色,心中对张耳的临时起意埋怨不已。
要知道城内尚有近四万的燕军,而韩信身边只有不到一千的轻骑,他若答应入城,那岂不是冒然行险,万一张耳有异心那该如何?
和如果韩信不敢入内,或者找个借口推脱掉,那必然会堕了他的声势,他刚刚营造出来的气势顿时会矮了数分,心中也会被这些燕赵降将瞧不起。
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单乌不由紧皱眉头,心知张耳又是心中的傲气发作,成心想给韩信一个难堪,到不是中途变卦想要对韩信不利。
担心韩信心生猜疑,单乌便想开口圆场,却不料韩信抢先笑道:“如此也好。”说完一挥马鞭,战马从张耳身边越过,直奔城中,其后千余骑兵不假思索便紧紧随之入城,只剩下满脸愕然避开在两旁的一众降将。
蓟城燕王府内,厚厚一大堆的籍卷被堆在了堂中,张耳在一旁向韩信分别介绍道这些分别是什么。韩信则认真的听着,一边吩咐旁边的书记官认真记下所说之事。
燕国虽是小国,地广人稀,但毕竟也有数郡的之地,待这些交接完毕,也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时辰了。
原本身处险地,韩信的亲卫门一个个紧张十分,将燕王府里三层外三层的团团围住,下马刀弓在手,纷纷占据府中各处要地严阵以待。直到后续秦军纷纷入城接管城中防务,这部亲卫才稍缓如临大敌之势。
总算将厚厚一堆的籍卷接收完毕,韩信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这些密密麻麻的燕篆所书的籍卷几乎让他头昏脑胀,却很多都是他急需欠缺的资料。
抬头见张耳面色有些古怪的看向自己,便问道:“张少师有何见教。”
张耳一躬身,“见教不敢,只是耳心中有一疑问,还望上将军未耳解惑。”
韩信一挥手,“有何不解,但说无妨。”
张耳沉吟便可,便如实说道:“蓟城新降,军心未稳,我十分好奇上将军为何有如此胆量敢只身前往,难道不怕其中有诈?要知道你可是秦国的中流砥柱,你若去了我相信秦国必然大乱生起,上将军以为如何?”
韩信笑了笑,“不错,你所言甚是,我若突然死在蓟城中秦国一定会生起内乱来,那时候对你倒是个不错的机会。”
张耳扬了扬眉,心中更加不解道:“那你为何……?”
“很简单。”韩信斩钉截铁的说道。“我素闻赵人重信义,墨家更是一诺千金,有单先生作保,我如何能不相信。”
听到韩信夸奖,一旁的单乌不由眯起了眼睛,笑着轻捋胡须,心中犹如喝了蜜糖一般。又听见韩信说道:“再者你若杀我,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无论秦国如何乱起,忠于我的部下一定会攻下蓟城屠城以泄愤的,你以为凭你这点兵马能守得住吗?你太小看我韩信所带之军了吧,我之所以一直隐而不发,无非就是想和平收复燕地。”
“更重要一点。”韩信嘴角笑容泛起,“你以为你能留得住我吗?我若想走,这天下还没有谁能留得住我,不要说你的四万弱兵,就算是项羽的江东子弟兵在此,我也一样能纵横捭阖,进退自如。”
韩信高昂头颅,自信满满的说出这番话的瞬间,张耳神情一时失神,恍惚间竟有了有种想要拜倒的冲动。强自镇定下来,深深的看了韩信一眼,低下头去跪拜道:“臣张耳请罪,从此后再无不服之心,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张耳的话显然是向韩信效忠,可问题是他竟然直呼韩信陛下,这不论如何都是僭越之事。可韩信只是微微一笑,却也不说破,两人心中都是心照不宣,自然无需多说。
得到了张耳和一众燕将归降后,韩信轻易的平定了上谷、广阳、右北平、渔阳四郡,又以张耳为将,率归降燕兵辅以蒙石五千秦国精骑,向东攻略辽西辽东二郡。
韩广闻秦军来攻,顿时惊慌失措,深知秦军强大不可敌,又不甘心就此归顺秦国做秦国臣子,于是拔营东向,率残军弃城东逃辽东。
蒙石听说辽东军逃走后,立刻带轻骑追击,在辽河边追上了正在逃窜的辽东大军、一战破之,杀死辽东军卒三万多余,俘获二万,辽东军士的尸首堆积如山,竟将河水生生阻断。
韩广抛下大军,独率五千亲兵向东狂奔,逃入襄平。蒙石果断抛下俘虏,让随后赶到的张耳大军接收,他自己则带着骑兵一路追赶,紧跟着到达襄平。
此时的韩广早已如同惊弓之鸟,见秦军杀来,也不管他们能不能攻下城市便立即弃城逃跑,继续向东逃亡,进入了箕子国境内,灭掉了由商朝遗臣箕子建立的国家,自立为王。但因为实力损耗极重,再加上对秦国的恐惧,韩广便终身不敢再提返回中原之事,之事安心的攻略周边小国,做他的化外之王。
至此,秦军已经平定了燕地六郡,又得赵地三郡。再得到秦国国内赶来的二万援军后,韩信便大张旗鼓,率三万秦军以及五万新军南下,兵临赵国恒山郡。
秦国大军压境,赵地一时大恐,军民皆面带惶惶之色。
第215章 燕赵归心(2)
濡水西起太行,东流与博水、滱水、易水相会后汇入沧海,是为赵国南北之地的分界线。昔日齐桓公曾会盟燕国于濡水之上,向天下昭告了他尊王攘夷的霸业开启。
虽同属赵国,南北的差异却极大。濡水北为代地,多以平原,民以游牧为主,多善弓马骑射,是赵国闻名天下的精骑的产地;南为赵地,依太行扼守井陉八关,是以农耕为主传统中原文明,为赵国主要的产粮之地。
赵歇逃回邯郸后,急忙将赵国存余的恒山、邯郸、钜鹿、晋阳四郡之兵收刮干净,又从民间强征了数万兵卒,凑齐十万之数,以陈余之子陈泗为大将北上濡水,拒河以抗秦军。同时派出使者连夜奔往齐地,请求汉王刘邦援助。
韩信领军南下抵濡水,与赵军相持河两岸。陈泗自小聪敏,深晓兵法,下令尽焚浮桥,以数百里为一烽火台巡弋河面,严防秦军渡河。
在赵军的严加防范之下,秦军不得不暂时停住了南下之势,和赵军在濡水一线对峙。
而在遥远的中原,正在成皋对峙的项羽听闻韩信居然出现在了北地,顿时勃然大怒,以为被他戏耍了。于是下令在中原发起进攻。楚军主力出成皋,与秦军会战于阳翟。
项羽仗其勇力,亲率大军连破秦军七道防线,迫得秦军连连败退,尽丢颍川之地。楚军虽然小胜,却在精锐秦兵的抵抗下折损极大,张良见项羽之勇不可正面挡之,便转换方法,以英布出南阳袭扰楚军左翼,赵无忌出河内威胁彭城,王泾则亲帅中军严防新郑。
项羽尝着进攻了两次,却收效甚微,王泾在张良的辅佐下防守严密,丝毫没有疏忽和携带被项羽所趁。反而英布和赵无忌的两支奇兵连下楚地数城,楚国后方震惊,项羽为了稳住后方不得不退后回缩。中原之局再次僵持。
……
齐国,临淄。
若说天下诸侯中此刻过的最为焦虑着者,恐怕当属刘邦是也。一方面他为密切关注着中原僵持不下的秦军鏖战,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整军备战,随时准备加入这争夺天下的战团。
刘邦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虽然他侥幸的占据了齐地用以立身,可南面却被强楚所压,丝毫没有扩张的空间。齐国虽然富庶,却并非善战之地。无论是国势还是兵力,刘邦都远远不能和秦国和楚国相比,唯有团结起一大批小诸侯才能与两国对抗。
而中原的战局便成了刘邦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情,他的如意算盘打的很好,无论是楚国胜还是秦国胜,都必然会元气大伤。这时候他刘邦忽然挥军杀之,那整个中原便是他刘邦的囊中之物了。再想的远点,领兵南下淮南,西进关中,那整个天下都是他刘邦一人的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秦楚两败俱伤,而不是一场大胜或者大败。所以他虽然打算置身事外,却仍然时刻关注着战局,以免突变生起。
可从赵地传来的消息却让他瞠目结舌,他实在不敢相信韩信竟然会在这种关键时刻丢下中原战场,带着一支偏师去经营河北之地。他当然想不到韩信这么做的初衷,竟然是为了防备自己。
秦楚决战于中原,以刘邦为首的一众诸侯势力的观望态度无疑为战事增加了许多变数。中原地接淮北彭城,项羽若是取胜的话,轻易能将中原与楚地连为一体,刘邦未必能有可趁之机。
而秦国则不同,若是击败了楚国占据中原,那整个秦国地域将成凸出状,刘邦以及河北的赵魏无疑将对其侧翼造成极大的威胁,让韩信无法继续深入楚地,就算能击败项羽也未必能在中原站稳脚跟。
所以韩信的构思是想主力和项羽对峙中原,偏师攻略河北,经营赵地,然后迂回齐地消灭观望的刘邦,最后与王泾的主力大军会师中原共击项羽。
这种想法若是放在别人身上,恐怕会被冠以“疯子”之称,毕竟韩信所率的不过三万轻骑,而赵国燕国魏国再加上齐国的军队,足足有七八十万,而韩信居然想将这些大军一锅烩。
所以当刘邦听到韩信出现在赵地时候不由吃惊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他实在想不明白韩信是不是吃错药了,怎么会亲自犯险跑到河北去,他应该老老实实的在中原和项羽激战才对呀!
不管刘邦怎么百般不理解,眼前他最需要处理的便是赵歇派人送来的求救书信。他思来顾去,权衡了半天,决定还是召回萧何、曹参、陈平等人商议一番再做决断。
议事堂之内,刘邦将赵歇的求救信大概的说了一片,目光环视四周,道:“好了,如今我们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你们几个有什么看法,但说无妨。”
萧何老成持重,沉吟片刻说道:“我主张不救。”
刘邦扬了扬眉,“哦?不知丞相何意?”
萧何细条慢理的说道:“我们如今的储粮和军资贮备并未达到决战所需的要求,若是仓促加入河北的战团,那对中原就力不从心了。”
“再者,我观韩信攻略河北无非只是想开辟个次战场,解决掉后顾之忧。中原才是关乎天下的主要战场。如果主战场失利,次战场怎么样辉煌都无法挽回其败局,所以我们只要掌握关键即可,一击毙命,而不是平白浪费军力。”
萧何的话让刘邦不沉吟为之一奋,随后连连点头,曹参也接着说道:“丞相说的极是,臣也以为然。况且这赵歇实在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当初我等已有约定,说要集兵共观战局,他却跑去攻打燕国。我等若是助他,他事后必然对我们没有一点感激之心,没准还会打我们的主意。”
刘邦一拍大腿,“那就这么定了,赵歇这小子的生死管我们屁事,我们只管中原便是了。”
当下便拿定主意,刚想派人回绝掉赵国的使者,却瞥见一旁的陈平低着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心中一动,微微躬身道:“不知陈长史有何见解。”
陈平见汉王朝自己行礼,顿时吓了一跳,连忙回礼,“汉王折杀微臣了,微臣确实有些想法,但却谈不上见解。”
刘邦故做吃惊的说道:“哦?那不妨说来给寡人听听。”
陈平自年前归降刘邦后,虽然一直深得他的器重,但总觉得和萧何等人相比,自己总是似乎少了些什么,就是那种他们能有的对刘邦的亲近感,他心知肚明,虽然刘邦对自己极为器重,其实真正的地位远远不及萧何他们这些共同患难的哥们。
所以他大部分时候都是三缄其口,尽量少说话,以免惹人猜忌。不过日子一久,刘邦到对他看轻了许多没觉得他有些言过于实。
陈平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这次才打算出谋献策,否在汉军中连位子都保不住了。
他上前一步,略略思虑,说道:“汉王,我只想问一句,你是想固步自保呢,还是想乱中取利。”
“这还用说。”刘邦不假思索的说道:“当然是乱中取利呢。”
“这就对了。”陈平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这么看来那这事也并非不是好事情。”
“我知道汉王你一直苦于无处发展,无法扩充势力,现在不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吗?”
刘邦瞪大眼睛,愣了半天才说道:“你的意思是让我乘虚攻打赵国吗?”
“非也。”陈平摇了摇头。“兵戎相见是最差劲的办法,我们若是趁火打劫攻入赵国,一定会激起赵人的强烈反对,这样不但进展缓慢,反而会失信于天下。”
刘邦兴趣十足,他忽然觉得陈平这个“毒军师”的称号一点都不为过,这种人才项羽却白白放走,真不知道是他的不幸还是自己的幸运。
“那我们该当如何?”
陈平轻捋下须,缓缓道:“汉王你不如假装答应赵国使者,让他为我们大军开道,为大军提供粮草。这样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一路接手,不战而屈人之兵。我看邯郸、钜鹿、恒山、太原四郡空虚异常,只要我们夺下邯郸,俘虏赵歇,再以他名义号令赵国。”
刘邦哈哈:“好计,好计,果然是好计观先生之谋,丝毫不亚于当年的张子房。”
“来人。”刘邦提高声音喝道。
“在”。兵推门而入,大声应道。
“传我话给赵国使者,就算我已经决定出兵救援赵王,还望他能在路上多多配合。”
“诺!”
见亲兵退下,刘邦霍得转过身来,脸上却再不是嬉笑轻浮,而变得正经无比。
“诸位。”刘邦端起案上的酒爵,站起了身子来敬向诸人,一旁的数人急忙也随之端酒来。
“自古常曰‘富贵险中求’,我们今日就共同努力,来搏搏这大好江山的归属,如何?”
第216章 燕赵归心(3)
齐地经过萧何半年多的梳理,原本田横治下混乱局面已经大为改观。国势虽不及强秦和霸楚,但已隐隐有小成之治。
刘邦这半年多来只是和项羽在淮北僵持不下,秦楚鏖战中原时也是抱着作壁上观的打算,所以并未有过多的扰民。治下的齐地六郡也得以休养生息,钱粮积累足够他进行一场大战所需。
齐国实行的兵制是仿效秦国的耕战制度,就是非战时为农,战时则应征入伍。刘邦因为与赵魏二国是同盟关系,所以只需要在南面与楚国交战即可,所以常备军只保持了不到十六万的规模,以此来减小齐地的负担。
如今既要出征,自然需要举国动员。有萧何这个内政高手在,刘邦没有费多少气力就将大军扩充了一倍,由周勃曹参二人留守齐地,萧何仍然负责朝政,他自己则带着陈平、樊哙二人领军二十三万北上援助赵国。
听闻刘邦愿意倾国之力援救赵国,正在邯郸惶恐不安的赵歇一时大喜过望,急令赵地各级官员全力配合汉军北上,凡汉军北上经过的城池,一律城门大开,粮草器械任由汉军拿取。
赵歇唯恐汉军不熟悉地界耽搁了北上援救的时间,便又特意派出亲信左大夫耿义南下迎接汉军北上,代表自己全权掌管赵国南部的大小事务。
……
“耿义,恒山郡真定人,少时父母皆亡。二世元年武臣伐河北,自立为王,耿义前去投奔,因其擅理账目,所以被提拔为治粟内史。后武臣被叛将李良所杀,他追随陈余立了赵歇为王,从此被赵歇引以为心腹。”
刘邦耐心听完了陈平的汇报,问道:“这人品性如何,可有什么喜好?”
陈平放下手中探子送来的牍卷,不由暗叹汉王果然极有眼光,一问就问到了关键所在。沉吟了片刻,又回道:“此人信崇儒学,性好沽名钓誉,为人极为自负,常常自诩孔孟在世。我看汉王你想要收买他恐怕很难,不过这家伙人情世故皆是不通,为人又刚愎自用,极为武断,我们到可以想方设法利用他一番。”
刘邦闻言点头,“那就依陈长史所言吧。”
在钜鹿城中的耿义闻汉军已经渡河北上,进入了钜鹿郡境内,正扎营大河之北等待赵使的接引。耿义便急忙领着郡内大小数十名官员前去迎接。还未行至汉军大营,远远的就见刘邦一众人在营门外翘首相待,见耿义车架前来便笑着迎了上来。
正在马车上的耿义听到车夫禀报,顿时大惊,急忙下车上前拜倒请罪道:“微臣只不过一个下臣而已,如何当的起汉王如此大礼,失礼,失礼。”
刘邦豪爽一笑,上前扶起耿义,“耿大夫太过客气了,我和赵王曾立盟结为兄弟,齐国和赵国本就是兄弟之邦,又何分彼此亲疏呢!如今你为主我为客,耿大夫你代表的是赵王的仪架,我刘邦相迎有何不可!”
“再说,耿大夫你为当世大儒,声明那是远扬各地,刘邦才疏学浅,在齐地也是多有耳闻,恨不得派人把你给抢回临淄为我所用。可惜相逢恨晚呀,耿大夫你已经是赵王的左臂右膀,这真是邦平生最大憾事呀。”
刘邦顿足长叹,一副惋惜无比的样子,陈平在一旁看着觉得好笑,强忍着没有笑出声了。
这个汉王真是个表演天才,装神装鬼样样精通,跟着这样的主公,倒也是件有趣的事情,至少他不会一怒之下学着项羽把人给活活的煮了。
刘邦又上前亲热的抓住一幅受宠若惊样子耿义的双手,“耿大夫呀,邦对你心慕已久,恨不能得你为所用。你我不如以兄弟相称,我痴长你几岁,你喊我句大哥如何?”
耿义见刘邦如此待他,脑中顿时热血上涌,激动的紧紧握住刘邦的手说不出话来。
待听见刘邦竟然想和他以兄弟相称,顿时吓了一大跳,赶紧甩开手口中连称“不敢”。耿义不是傻瓜,他毕竟是赵臣,如果和刘邦都能以称兄道弟的话,那赵歇又算什么?赵歇可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听到这个一定会心中生疑的。
见耿义头摇的跟拨浪鼓一般,坚持不肯接受,刘邦也只好作罢。但耿义心中委实对这个之前未曾谋面的汉王大生好感,引以为高山流水、曲高和寡的知音知己。
才不到短短一日的时间,刘邦和耿义便成了亲如手足的兄弟。按照赵歇的安排,汉军北上的粮草供给应该由赵国官署安排,本意是想减轻汉军的负担,却不料陈平坚持由汉军自己负责辎重补给,不辞千里的从齐国内地运送来粮草。
刘邦对此做出的解释是:赵地本就不是产粮之地,二十多万大军的供给必然会给赵国子民带来极大的麻烦。而齐地富庶,供应大军并不是什么难事,再加上齐赵之地的主食也略有不同,因为担心齐人思念故土,所以还是用齐国运来的粮食较为妥善。
耿义见刘邦坚持,到也没有多想,心想既然你们喜欢那么麻烦,那我也就不伺候了,也省得费心,便随口答应。
于是在汉军为了保持后勤补给的畅通,每隔数十里都留下千余的民夫和护粮兵。只是在陈平的暗暗操作下,原本应该是老弱的后勤队伍却全部换成了精锐士卒,藏于赵国诸多要地之中,扼住了各城的咽喉。
汉军的种种异常举动也引起了赵地官员的注意,曾有一名小吏向耿义进言道:“今赵地空虚,齐军又多部军士于我赵国腹地,如若起了异心,我等恐无还手之力。”
耿义闻之勃然大怒,指着那小吏的鼻子大骂道:“你这混账东西,汉王高义,在天下间以仁德而闻名。这番为了兄弟盟约又不远千里的来援救我们赵国,你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该杀,该杀。”
说完喝来左右,将这名小吏推出去直接砍了,并声称今后如果有人再离间汉赵两国之间的兄弟之情,就是如此下场。赵地众官吏皆噤若寒蝉,不敢再说一句。
刘邦听了后忍不住哈哈大笑,得意洋洋的说道:“赵歇呀赵歇,你真是所托非人呀,有如此蠢材做股肱,焉有不亡的道理。”于是下令加快布置,汉军主力则继续慢吞吞的北上。
临淄离邯郸并不算太远,快马五天即可到达,可汉军行走却称水土不服,行动的异常缓慢。赵歇心急如焚,却又生怕频繁催促得罪了刘邦,一怒之下他回去齐国那就不妙了,所以只是频频给耿义施压,让他催促汉军尽快北上。
耿义被赵歇连连催赶,不得不求见刘邦请求他加快行程,否则北方的陈泗一旦抵挡不住了,那就大大的麻烦了。刘邦满口答应,果然下令全军加快行程,终于在五日后抵达了邯郸城外。
赵歇听闻刘邦到了,顿时大喜,连忙带领赵国的百臣出城相迎。
城门之外,赵歇和刘邦热情的相拥在一起,一口一个大哥一口一个贤弟的喊着,亲热十分。不同的是赵歇是真的欢喜,刘邦的大军来了就表明他的苦日子到头了,不用再日夜受怕担心秦军突破了濡水;而刘邦的欢喜却是心怀鬼胎的,他心中所想之事,不过是只是如何兵不血刃的拿下赵国,赵歇在他眼中,已经和死人无异。
待寒暄完,赵歇热情的邀请刘邦入城进王宫一叙,已经备有了丰厚的酒菜为他洗尘。刘邦欣然答应,便吩咐大将军樊哙将部下带到城外的树林扎营,他自己带着陈平等人轻身赴宴。
却不料樊哙双目圆睁,大声说道:“汉王,咱大军驻扎在城外没什么关系,可是这五千亲卫从来都是和您形影不离,夫人又特意交代过一刻都不能离开你左右,不如一起入城如何?”
刘邦闻言顿时沉下脸来,不悦道:“寡人是去赴宴,带兵士做甚,你速速从命,否则别怪寡人心情不好砍了你。”
樊哙牛眼一瞪,拧过头去粗声道:“大王你不要为难小臣,夫人的命令我可不敢违抗。”
刘邦气极,指着樊哙气的说不出话来,“你……你……你”。
见旁边的赵歇不解的看着自己,刘邦只好挠了挠头,面带尴尬的解释道:“让贤弟见笑了,都怪为兄平时管教无方,让这些手下一个个飞扬跋扈,不知道规矩。为兄的妻子跟我吃过不少苦,上次又被项羽抓了差点被杀掉。这次好不容易放了回来,我便对她多加宠爱,以补偿她吃的苦头。却没想到这女人根本不知好歹,竟然对我的部下颐指气使,这个樊哙就是她的妹夫,所以才敢如此放肆,为兄回去后就给这个女人好看。”
赵歇心中好笑,没想到刘邦堂堂汉王,却还是个畏妻如虎的人。明明是惧怕妻子才让部下看轻,却还要死要面子不肯承认。
又一想既然樊哙要入城就入就是了,反正邯郸如今空虚无比,只有不到三千的兵士。如果刘邦真有什么邪念,凭他的二十多万大军一拥而上就可以攻入,又何在乎这五千人。
便做大方的摆了摆手笑道:“大哥这么说就见外了,你们既是兄弟,自然要坦荡相对,别说你的五千亲卫,就是全部大军要入城又有何妨。我看嫂子这么担心也有她道理,大哥不妨就带着樊哙将军入城吧,也好让她心安。”
刘邦无奈的叹了口气,“那好吧,就有劳贤弟你了。”
第217章 燕赵归心(4)
邯郸经历了多年战火,当年战国时期的赵王宫早已经破损不堪。后赵歇入主邯郸,便大兴土木重修了王宫,不过因为赵地财力有限,新建的王宫倒也气局有限。
款待汉王的酒宴就是在王宫的大殿中举行的。赵歇亲自作陪,赵国千石以上的官员悉数到场,再加上刘邦等一众人,大殿之上倒也显得热闹非常。
美貌的宫女如同花间蝴蝶般穿梭于宴席之间,不断的端菜斟酒。殿堂之中,舞姬伴随着管乐珊珊起舞,刘邦则目不转睛的盯着厅中美艳的舞姬,连赵歇的两次敬酒都没有留意。直到一旁的陈平捅了捅才恍然大悟,连忙端起酒杯回敬。
赵歇酒意正浓,便哈哈大笑道:“原来大哥你也是性情中人,看来你们兄弟果然是志同道合之人,一会我就给大哥你送几名绝对让你满意的美人过去。”
刘邦笑眯眯的举起酒杯,“来,为此共同爱好,当饮一杯。”
赵歇并不擅饮,却在刘邦的热情相劝下喝的酩酊大醉。到是看似精瘦的刘邦,未曾想过酒量却是极大,赵国数十位大臣将军前来相敬,都是面不改色的喝了下去。
酒宴尚未散去,赵歇就已经不醒人事了,左右急忙将他扶回内室歇息。刘邦却喝的兴致极高,代替赵歇为主人四处和赵臣们举杯畅饮,聊得投机处便勾肩搭背,毫无一点汉王的架子。不少赵臣起初还对这个汉王心怀戒心,如今看来皆称道汉王乃是豪爽义士。
其中最为得意当属耿义,汉王对他的亲热有目共睹,众人朝他递来的羡慕目光让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连带喝的酒也多了不少。酒过三巡,耿义虽擅豪饮,却也醉的厉害,摇摇晃晃的走到刘邦面前,舌头也喝大了,抓住刘邦的手口齿不清的说道:“汉……汉王,要说这天底下我最佩服的人呀,那……那一定是你,你……你比我们大王强太多了。”
刘邦从耿义手中抽回了胳膊,面色有些尴尬的对左右说道:“耿大夫喝多了,喝多了,来人呀。”
“在。”一名宦官应声道。
“扶耿大夫回府。”
“诺。”
正在和赵臣笑谈的刘邦抽空望向一旁陈平,使了个眼色,陈平目光警惕的转向其他地方,缓缓点头。
刘邦心中大定,便拍了拍手高声道:“诸位,诸位。”殿上顿时安静了下来,众人齐齐将目光投向刘邦。
“如今酒兴虽然未尽,但夜色已晚,再喝下去恐怕诸位醉的连家门都进不了了,要是家中有悍妻的,恐怕要吃不少皮肉之苦吧。”
众人哄然大笑,刘邦又笑着说道:“不如今日就到此为止了,来日,来日邦一定与诸位一醉方休。”
人群渐渐散去,刘邦也带着陈平等人随着众人走出王宫,回到了赵歇为他准备的驿馆。
推开驿馆的大门,却见里面已经密密麻麻的站满披挂齐整的兵卒,见刘邦进门皆齐齐望向他,若是细心观看,却能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