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食王传-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哪怕王况再是厉害,王况还没有盲目自信到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万民归心的地步,任何的生意,既然是有人受益,那么肯定是有人的利益一定要受损的,世界上的财富就是那么多,再有能耐,王况也做不到只取那些每年增加的财富而不动到其他人的本上去。或许在建安,王况确实是做到了这一点,但在远离建安的地方呢?不说别的,就一个建林酒楼,多少人的眼睛在红?

“哦,难道林黄门还听到过其他的传言?”王况和这林姓黄门以前也是比较谈得来的,大抵上那个时候,王况只是个白身,地位也是卑微的,和当时只是个小黄门的林姓黄门差距不大,所以还算没什么隔阂,不像现在,王况的地位已经是在林黄门的眼中高高在上的,所以,说话也保留了许多,要是换了以前,这个林黄门都不卖关子,直接跟王况说了。

民间对王况不利的传言不多,还有一个原因是王况想都想得到的,那就是那些跟着王况的既得利益者的有意识打压所致,既然王况是他们的财神爷,既然王况爱送功劳,自然他们也不大喜欢听到对王况不利的话,要是听多了,会不会旁人也把他们捎带上了呢?

但在宫中就不同,首先,皇宫里的关系是错综复杂,既有既得利益者,也有心存嫉妒的,还有暗恨在心的,比如太子。而这些势力,都比王况强大许多,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尤其是太子一党,人数上也是不可小觑,这些人要说什么对王况不利的话,大抵上那些大佬们顶多只能消除了大半,还有一些,那是他们也没办法的。

而林黄门先是在长孙皇后的寝殿外行走,如今看起来还进了一层,算得上是皇后的贴心近侍了,因此他能听到的传言就更多,尤其是对王况不利的,王况才不信太子这些年来会没少在长孙皇后面前诋毁自己,也幸好这是长孙皇后,若自己晚穿越来个二三十年,换成是武媚娘执掌后宫,王况都不敢想象后果,想到这里,王况后背也是一阵的发麻,这穿越,还是要挑时间啊,还得感谢那让自己穿了过来的那只手,让自己正好来到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环境下。

“说来也是可笑呢,某前些时候听到有人说,建安县伯是妖孽转世,一身所学,向无出处,若不是妖孽又是如何来的?幸好,前些时日,建安县伯的师父现身洛阳,又有池州杏花村掌柜的陪着,这个身份是假不了的了,故此传言是不攻自破。”林黄门停下身子,四处瞅了瞅,压低了声音道,“建安县伯小心些的好。”说完暗暗的往东边指了指。

东边便是东宫所在,这个意思已经很是明白了,流言肯定是从东宫传出来的。

看来,太子不再装了,或者说已经装累了?联想起之前李世民突然问的王况关于投毒案的事,王况推断出可能李世民也察觉到了太子的异常。

说来,如果说太子没有对王况产生敌意的话,王况还是很同情这个可怜的孩子的,正是因为他腿有残疾,不良于行,从而引起性格的扭曲,行为日渐的越来越偏激起来,这个太子,才是真正符合可怜人有可恨之处,也符合可恨人有可怜之处的。

现在竟然连长孙皇后身边的黄门都对太子颇有微词,那么说这个太子绝对已经是恶行累累,引起宫中寺人宫女的不满了,至于原因嘛,王况倒是曾经从野史中看到过这样的说法,说是李承乾不光在东宫养娈童,甚至有时在醉酒后会去宠幸那些在一旁伺候的寺人,寺人本身去势后心中就自卑,或许是会有那么几个本身性格也扭曲了,会迎合太子,但大多的寺人,想来也是不堪忍受的。

林黄门提醒自己,估计不会是想借了自己的刀来向太子动手,他肯定没这个胆,也没这个想法,或许,这就是主角的魅力所在?

然而王况却是不知道,自己曾经是间接的救过这个林黄门一命的,当初王况第一句就判断出长孙皇后长咳不止定是早上吃了油腻的食物,李世民可是勃然大怒的,牵扯到的人可不止御厨和宫女那么简单,就连林黄门肯定也要受到牵连。

自然,李世民不可能为此事而对他们怎么样,但可以想见,假如那时候没有王况,长孙皇后若是自此一咳不停,就这么殁了,他们这些宫女寺人就都得陪葬,这是沿袭了多少个朝代的惯例,皇后殁了,那么皇后在地下或者说在天上,还得有人伺候吧?那么谁去呢?自然是皇后用惯了的人。唐时有陪葬制度,即便是后来的宋和明及清这个制度都一直存在,并没废止过的,只是后来陪葬的人数越来越少,如果碰到贤明点的,就会特意交代不得陪葬,转由陶佣木佣或纸人代替。

既然林黄门算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给自己提醒,王况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他笑笑,手从袍袖中伸出来,一摊,几粒金瓜子就滑落到了林黄门的手上,金豆子已经用完了,只剩了金瓜子,这个金瓜子可是真的铸成瓜子的形状,头上还有一眼的,可以直接的串起来当作饰品。

林黄门吓了一跳,连忙把金瓜子还回王况手中,连道:“建安县伯莫要害了某性命去。”

“呵呵,莫怕,陛下不会怪罪的,前面给某引路到西内苑的那位,某也给了些,陛下都瞧见了。”王况将金瓜子又递了过去,想想下,又从袍袖内掏了一块黑乎乎的小铁牌,只比铜钱略大,略厚些的,递过去:“某记得林黄门在宫外还有亲人的,凭此牌,可在建林酒楼谋个位置,虽然一月只得几贯钱,但只要建林酒楼不倒,倒是个稳定的收入,如此,林黄门在宫内当差,也能少些挂虑了。”

(以前忘了归纳一下建林酒楼和富来客栈的牌子了,现在这里归纳一下,牌子分三类,一是铜牌,这是最好的,每年凭铜牌可免费要求建林酒楼或富来客栈派一到三名厨师去持牌人家中帮忙一次,而且持铜牌人本身去建林酒楼吃酒,也是按成本价算的。这个铜牌和富来客栈的铜牌作用一样,也是通用的,富来客栈到目前为止,只发出不到二十枚的铜牌,而建林酒楼,只发出不超过五十枚,要是多了,就泛滥了,不值钱了。)

另一个则是铁牌,铁牌有两种,都比铜牌小,比制钱大,一个是一次性的牌子,凭这个牌子可以在建林酒楼和富来商行的各分号谋个至少是管事的位置,或者说得到管事的待遇,虽然所得不多,但至少是旱涝保收,是那些家中没什么背景的中下之家的最爱,这个管事的待遇,比起其他酒楼的掌柜可不低多少呢;另一个则是打折牌子,折扣多少,都是有在牌上铸出来的,而且牌上还有持有人的姓名,不能转借的;这两种牌子到目前发出去的也不多,前者才十几枚,后者各地分号加起来也不过百枚左右。

第三种则是木牌,是属于一次性使用的,先是在富来客栈可以换到一壶酒吃,后来随着富来和建林酒楼的发展,也渐渐的变成可以在建林酒楼和富来客栈的所有分号及本号换一次不限量的酒吃,就是说,这一餐,你能喝多少,酒全免费,能多喝的那是你的本事,不限制,而且当次的菜肴可以打个九折,当然只限一人使用,这个牌子发出去多少没人能记得了,反正发出去了又收回来,然后又发出去。但这个牌子是不记名的,所以常能见到有人因窘迫而当这块牌子的,大抵上也能当上个一贯左右,但却是没人肯卖的。

铜牌也是不记名的,但有铜牌的,大多不肯轻易借人,这可是身份的象征,要是借给了你,自己怎么彰显身份了?除非是至亲之人,那才有得商量。

至于说山外山,为避免让人联想起山外山和建林酒楼的联系,所以山外山只有一种贵宾牌子,铁的,是在建林酒楼推出铁牌之后才推出来的,时间间隔了两个多月,山外山就是想发铜牌,那也是没人会认的,毕竟,建林酒楼和富来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顺便提一下,这些牌子,在杏花村也是被承认的,所以世人都说杏花村的掌柜是建安县伯的徒弟。

第三百七十一章 县伯府

王况对林黄门说的那铁牌可谋得个一个月几贯钱的位置,这是往最差里说起的,因为持有这种铁牌的大多都是关系户,基本都是帮过王家,林家和孙家的忙的,并不是因为才能而被看中。所以这里就存在着能力高低的问题,能力低的,王况也愿意养着他们,但是也真的只是一个月几贯钱。

但倘若是有能力的,在酒楼里干了段时间,适应了,给安排了与其能力相适的位置,那么拿的就不是几贯钱这么简单了,在建林酒楼和富来客栈这两个系统里,管事也分好多级的,有假管事(也就是见习管事,类似储备干部),初级管事,中级管事,高级管事,还有几个总管事,假管事么,一个月几贯钱,比学徒和伙计高不少,可要到了高级管事,那就是以百贯算了。

林黄门虽然是没有如同小六子和徐国绪那样出宫方便,想出去就一般能出得去的,但他的亲人都住在长安,是以对建林酒楼的牌子也是有所耳闻,而且,他还曾经从皇后那听到过关于几种牌子的区别,得出的结论是,其实对于非世家而言,最有价值的便是这块可以谋一个位置的铁牌,有了这铁牌,只要派了家中有能力的,机灵的去建林酒楼,不用多长的时间,就能升到一定的位置上,和林家上层的往来也就更增加了可能,如此就搭好了一座自家和林家往来的桥梁,只要利用好了这座桥梁,自家的发达也是指日可待的。

这种铁牌,同样是和铜牌和木牌一样不记名的,因为在录用人员的时候,酒楼就已经事先得到过通知说是某家的人会来,至于来的是谁不管,只要家族是对了的,又持有当初得到该铁牌者的荐信,就是只认牌子不认人,哪怕你是没手没脚不能干活的,酒楼也照收不误。所以,没有必要搞什么实名制。

没想到,如今的自己,竟然也能得到这种牌子了,别看说呆在皇后身边伺候很是威风,地位也能比同级的黄门高许多,但只是威风而已,在外快上,却是远远不如那些传个口讯,带个路的小黄门的,也不如尚食局里的一个杂役,对自己的家人几乎没什么帮助,如果家境好,谁舍得将自己的孩子给送到宫里来?还不是为了减少一张吃饭的嘴巴。这些年来,林黄门省吃俭用的,每个月的月钱大半也都送回了家里,但家中也仅堪堪不会饿了,想要再更进一步,却是不能。

现在好了,有这个铁牌,先不说以后发达不发达的事情,至少,家中亲人也能过得宽松一点了,不至于那么窘迫。

“建安县伯之赐,某铭记在心了。”如果说王况给他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如刚刚的金瓜子,就属于可有可无的,几粒金瓜子,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却不能保证全家人自此衣食无忧,且又有受贿之虑,故他是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但这个铁牌就不同,这一个铁牌,因为没有明面上的银钱往来,所以可以看做是人情往来,同时,这块铁牌恰恰能让他一家人自此后衣食无忧,所以,林黄门也没推辞,就收了,但对那几粒的金瓜子,却是死也不受的。

正推辞着呢,身后一声:“既是二郎给你的,就收着罢。”林黄门大惊,这声音他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不是长孙皇后的却是谁的?

林黄门应了声,既然皇后发话了,那么收了就没任何的过错了,要是不收,建安县伯可能还会不高兴,当下就不客气的收了下来,对建安县伯在皇帝和皇后心中的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但同时心中却是有点奇怪,自己可是带着建安县伯往南走,取道安福门再往延喜门的,而长孙皇后的寝殿当在北面呢,怎么长孙皇后想起往南走了?

长孙皇后本来来是在王况走了后,只和武媚娘聊了两句,也就准备回自己的寝殿了,出门后却是下意识的往王况走的方向看了一眼,就见王况和那林黄门真站在几十步外聊着什么,鬼使神差的也就迈了步子往那个方向走去,正好是见到林黄门收了铁牌,推辞着金瓜子的一幕,却是让她浮想连翩起来,心中啧道:这冤家,竟如此胆大?嘴上那一句“既然是二郎给你的,就收着罢”就脱口而出。

这话原本也没什么,换做是李世民,如果要说的话,大抵也是这么个说法,可长孙皇后心中有鬼,话一出来,就觉得口气不妥,要是有心人听去了,不得怀疑自己和冤家有什么勾连?当下,说完后就匆匆离去,只觉得脸红心跳得不行。

王况看到了长孙皇后脸红红的含羞带啧的瞥了自己一眼,心中也是微微一热。这一瞥,不同于林小娘子和小疲к悠匙约菏钡拇蟮ɑ鹄保膊煌诿防贾窬账母鲅就返挠锘剐撸煌诟詹盼涿哪锏墓椿甓崞牵馐且恢趾畹模诺阆不叮执诺阄弈蔚囊黄场

这一刻,王况几乎有一种冲动,想要上前去,但步子却是迈不动,他已经不是毛头小伙子了,心理年龄比起李老二都大,理智最终占据了上风,还是生生的将一双腿在地上扎下了根。

林黄门还沉浸在刚刚对于皇后允许他收了王况给他的金瓜子带来的冲击中,并没注意到王况和长孙皇后之间的异常,可有一双躲藏在门缝后的眼睛却是瞧得一清二楚。

出得掖庭宫,就见{‘文’}徐国绪{‘人’}正在皇城{‘书’}与宫城之{‘屋’}间的甬道上走来走去,一见到王况,就大喜道:“二郎快随某来。”又对林黄门道:“二郎某就领走了,林黄门大可回去交差了。”

见是徐国绪要领王况走,林黄门连道:“徐监丞在此等候建安县伯,定是有要紧事的,某这便回了。”说完又冲王况做了个揖,退了两步,这才转身离去。

“行啊,二郎,又被你拉下水一个?”徐国绪笑眯眯的凑近前来,看着远去的林黄门道。

“什么拉下水,说这么难听,这叫互利互惠,互相帮助,懂不?”甬道内少有人走,这时候又快是午饭时候,就更加的冷清,除了远处把守宫门的金吾外,就再无他人,王况也就不客气,给了徐国绪一个爆栗,对于徐国绪,王况不会去刻意隐瞒什么,这是真正知心的兄弟,就如同黄大与自己的关系一般。

“哦,那某以后也要对他帮助帮助了?”徐国绪一闪就躲过王况当头砸下的爆栗,“嗯,好像小六子隔壁的院子还空着,比他现下住的地方大多了,又离着小六子近,正好,有他在隔壁,小六子以后也就不用防这防那的了,与其空着,不若就给他住了罢。”整个皇宫里的所有固定资财都归徐国绪管理,对于哪个屋空的,谁住哪里,那是如数家珍。同时对他来说,想安排谁主哪,那也是没多少人敢说什么的,本就是他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要说安排寺女宫女,就是那些个不受宠的妃子,也是得听徐国绪的安排。

“国绪在这等着某,倒底为的何事?”这一趟进宫出来,王况只觉得心口堵得慌,必须要找点事情来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才行。

“还记得某上回去建安跟你说的么,你的县伯府?嘿嘿,幸不辱命,正好前几日完工了,却是赶巧二郎你回了长安,昨儿个见到二郎天过欣喜,倒把这茬给忘了。正好,你那县伯府离皇城不远,刚好去瞧瞧,看看某给你弄得如何,若是不满的,赶快提出来,某还没跟工部那边报备呢。”可能是因为这个,因为能帮王况做好一件事情开心,所以徐国绪并没注意到王况的脸色不是那么的好,说完拉了王况就走。

也不奔延喜门了,直接穿过了皇城,从含光门出来,进宫可以从朱雀门进,出宫的话,除了皇帝皇后和太子,谁都不能走朱雀门的。含光门外,早就有辆马车等着了,王况瞅着马车熟悉,走近前一看,竟然是苗五亲自来赶马车,这马车就是王况自家的,难怪他瞅着眼熟。

见王况走近了,苗五连忙的快走了几步迎了上去,却不说话,只是笑:“嘿嘿,嘿嘿……”

王况却奇怪道:“咦,苗五你的脚大好了嘛?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来跛过的。”

“嗯哪,前两个月,小郎君央着老神仙来帮某瞧过,老神仙给某开了几个方子,又天天来帮着某推拿了一番,这不,现在可是大好了,嘿嘿,若是黄大再来和某比腿力,某可不输他了。”苗五很是自豪,自己竟然能够得到老神仙连续一个月天天上门来给自己诊病,这可是许多相公想都不敢想的哟,所以,见到王况,他已经只知道乐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行不多时,马车便在一处坊街口停了下来,王况见到坊门的牌匾上写的是“崇德”二字,就奇怪了,问徐国绪:“这不是崇德坊么?怎地,我的县伯府在这坊呢?”王况不能不怀疑,从朱雀门起,沿着朱雀大街往南,是按品级从高到低的住着的,虽然间隔会偶有品级低的住的南一点的现象存在,但也都是暂时的,只要品级相差不大,就没事,要是差了个颜色,那就是要换地方了。而同样的,朱雀大街两边各两排的坊区,通常是位高者住得离朱雀大街更远一些,反而是位低者紧挨着朱雀大街住,这个古今通用,都喜欢安静点的。

崇德坊,从北向南数下来是第四排的坊区,属于中层官员所住,但是,王况可是记得,自己的奉议郎的品级别可没到住崇德坊的资格,应该是还要往南至少三四个坊才对,而如果是按县伯的爵位来,就应该还要往北一点,所以,不管按哪个位置来安置王况,这坊都不对,所以王况才有这么一问。

“回郎君话,既然是县伯府,哪能在崇德坊呢?是在颐政坊呢。”苗五答到,并没下车,而徐国绪也没让王况下车,而是让他在车上等着,自己下了车进坊街里头去。

“怎么又跑颐政坊去了?”这就更不对了,那可都是公以上的才住的地方,住那里边的,至少是一个县公,王况哪里够资格,一个小县伯而已,还不是开国县伯,只是个辅国县伯。

“听说是陛下许的地方呢,说那地方好,坊名也好,合了郎君做事的心性,离着西市也近,且又有永安渠穿府而过,颇有一番江南风景,陛下说,如此一来,郎君以后就不会每次到了长安就都匆匆离去了,这可都是徐监丞说的,某都一一记下了。”苗五显然是花了一番工夫来记这些的,他一介行伍出身,识字不太多,还是到了王家后因任务所需才开始读书的,要让他说出这一番道理来,却是不会。

颐政坊就在皇城边上,隔墙相对的就是掖庭宫,王况的心忽的就跳了起来,循即又颓然,皇城墙的高度,那就是一道线,旁的建筑是不许高过的,这让王况刚刚闪过的搞一台望远镜,瞧瞧李老二和他的后宫们的性福生活的想法彻底的破灭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突然的冒出这个念头来,难道还是武媚娘勾起的那团火还没灭?

不多时,徐国绪就领了个着绿袍的官员出来了,却是王况不认识的,徐国绪也不介绍,拉那官员上了车,催促着苗五掉头。

那官员一见到王况身着的红袍,就有些个拘谨,再是傻子也能猜出来,去县伯府上,着红色官服的,年纪又如此轻的,除了建安县伯外,大概没有其他人了,只是没有任何的风声说建安县伯到了长安呀。

于是马车又掉头往北行去,径直到了颐政坊,苗五大概是常来的,把守的坊兵也都认得他,如今见是苗管家亲自驾了车来,那么车里的人肯定是非富即贵的了,也就没拦,放了进去,建安县伯还没搬进来呢,再是有什么人起歹念,也没处使去。

王况的县伯府就紧挨着坊街西口,这是李世民亲自帮王况挑选的地方,为了让原来住着的一个郡公搬出去,李世民还“忍痛”的赏了那个郡公十对璃瓶,而且还许诺说是新建的郡公府会由内府帮他出一半的钱,当然了,这都是偷偷摸摸的干的,要是公开了说,还不要引起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你要是帮建安县伯出资建宅子也就罢了,这自古以来就有惯例,皇帝赏给有功之臣一处宅子并不希奇,但是竟然是要把原来的老住户赶了去,还要给老住户出搬家钱,这就是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了。

果然如苗五所说,永安渠就穿府而过,而且还在府中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水池,永安渠的水先是通过小渠灌满小池,然后才会灌满大池,而且,徐国绪竟然来了个奇思妙想,永安渠的水不是直接就那么灌进来的,而是采用了建安饮水渠的思路,让水经过沙子过滤后再渗进小池里,而且从小池里出来的水可以分三路可走,一路直接通到大池里再回到永安渠,一路是直接回到永安渠,另一路则是通到下水沟的。

王况几乎无语了,也只有徐国绪这样掌管着皇宫所有固定资产的人才能想得出这样复杂的东西来,这个小池子,简直就是个天然的大浴缸啊!

似乎能猜出王况所想,徐国绪又拉了王况来到小池边的一个小屋内,屋里一个超级大的灶台,一口超级大的铁锅,锅边用木板围了一圈,只在临着小池的方向开了个口,用木塞子塞着,下面一个用陶瓦连成的水道,直通小池子。

“围起来,这里要围起来,建个屋子,将这个池子遮盖住。”王况一寻思,就知道徐国绪以为自己也和皇帝一样,喜欢露天沐浴的,开玩笑么,人家是皇帝,整个皇宫里,除了皇帝和皇子,其他男人都是寺人,而且皇帝沐浴,谁敢上前?尤其是和妃子们共浴的时候,更没人敢上前去,就是有,也是宫女上前,自己呢,一个小县伯,不要说自己家里男丁多,就是没有,也得防着隔墙有眼啊。

靠,徐国绪也是真能整,要知道,就光这么一个池子,就不是寻常的官员敢奢望的,不要说用水量大,就是将将这满满一池水都搞热来,花销也是极其的大。

至于说永安渠的水干净不干净,这不是王况要考虑的,这是万安县和京兆府要考虑的,这可是全城的战时备用饮用水源之一,也是同时穿过许多大佬家中的水渠之一,这个水渠,是不允许有人在其中洗东西的,更别说什么腌臜物倾倒进去了。因此,这个永安渠的水,是可以煮沸了后直接喝的,连沉淀都不用,比起后世那些号称一级水源的水还干净。

至于其他的地方,王况已经不用去多看了,只这个池子就看得出来徐国绪动了很大的心思的,因此王况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很是满意,毕竟徐国绪的眼界还是在的,这个园子修得是可圈可点。徐国绪这时候才把那官员引荐给王况:“二郎要谢,可得谢谢万都事,这园子的图,可就出自他手。”

“某工部尚书都事万海见过建安县伯。”那万都事也是个沉得住气的,这一路上,除了对王况恭谨些外,并没有故意的搭话,直到此刻,这才上来见过王况,算是正式的拜见。

尚书都事,其实就是尚书的秘书,当然了,只有皇帝才有秘书郎,所以尚书的秘书就叫都事,这个时代,你要在一部任职,你就得会这一专业,比如你在工部任职,你就得是在匠这一行业有所长,如果你是在户部任职,你就得对各种税赋了如指掌到不用查书也能张口就来的地步,如果你在民部任职,你就得对至少一种主要作物的生长,收成等等情况烂熟于心。

看来这个万都事精通的便是建筑一学了,可以看出来,徐国绪这是有意要栽培这个万海,只不知道万海和徐国绪倒底是什么关系呢?以前徐国绪可没提到过的啊。

但疑问终究是疑问,当着万海的面,王况也不好问,只是着实的卖了徐国绪一个大面子,狠狠的夸奖了一通万海,把万海夸得是满脸酡红,如同喝醉了一般,最后晕乎乎,晃悠悠的走了,临出门还差点撞到了门柱上去,幸亏苗五就站在那,伸出手扶了他一把。

“怎么样?二郎可还满意?嘿嘿,不瞒二郎说,你知道么?陛下特地暗中嘱咐了的,要按国公府的规格来修建,否则,你当你这府邸能让某来监工么,要不是陛下亲口指名要某来,工部那帮老头早就拍案跟某叫板了。看来啊,二郎距离当上国公,也是为期不远啦,嘿,某可真真有福气,摊上了一个当国公的兄弟。”王况还没问徐国绪是怎么回事,徐国绪又给王况来了个震撼。

难怪呢,怎么刚才逛着总觉得不对,一个县伯府,首先位置就不对,再次就是占地面积也太大了些吧?还有就是建筑的制式,也不该是一个县伯所能拥有的。当时王况就有怀疑,但总归徐国绪不会害自己在这方面给外人抓了小辫子,就没多问,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个情况,既然是李世民嘱咐按国公府的规格来修建,那么自己安心的接受就是了,皇帝都许了的,你其他人再叽叽歪歪的又有毛用。

“这个万海啊,和阎老头有些不大对付,据说阎老头不喜他,常把他晾在一旁,某本来是想请阎老儿帮着二郎规划规划的,没曾想那阎老儿却是一口回绝,某火大,正好么,这个万海恰是又工于建筑的,某就将他拉了来,恶心恶心那个阎老儿,嘻嘻。”徐国绪眼中闪着精光,摸着光秃秃的下巴,邪笑着。

第三百七十二章 抄

要说徐国绪对阎立德老头看不顺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打知道王况刻意的避着李泰开始,徐国绪连带着对阎立德老头也没以前那么看得顺眼起来,要说他徐国绪也没什么地方求到阎老头的地方,反而是阎老头有被徐国绪要挟的可能,徐国绪掌管着内府库,而工部呢,恰恰又是经常要到内府库去支取一些材料的,以前看在都是为公的份上,徐国绪还真没刁难过工部,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

后来么,就开始渐渐的卡着了,当初蒲熙亮向徐国绪借木料,一半呢是因为这木料是给王况做家具的原因,所以徐国绪很爽快,另一半呢,恰恰是工部刚好要给新晋应国公修宅子,徐国绪则是有意要刁难一二,他可是知道,修宅子需要的许多立柱和大梁工部的存货不多的,必定要来找内府商借,干脆,我就先都借了出去,看你怎么着?

应国公是谁,便是武媚娘她老爹武士彠,也是开国功臣之一,当初在李渊困难时期曾经拉了他一把的,也是阎立德的老上司,所以武媚娘对这件往事可是略有耳闻,不然凭她一个新进宫没多久的才人怎么会对王况如此上心,而其他的妃子却是对王况几乎无动于衷呢。这有些是要归功于她的敏锐的政治嗅觉,但也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着徐国绪曾经的故意对应国公府的刁难所致。

这次王冼进京赶考,徐国绪见马周啊,诸遂良啊等都或多或少的为王冼摇旗,就是个阎老头恁是嘛也没做,心里就越是不爽起来,再加上皇帝让工部出人帮着造县伯府的时候,工部只肯派一般的工匠来,连图纸都不肯出一个,说是一个县伯府,随便修修也就罢了,犯不着如此兴师动众的。

这么说其实也是不错的,一个是县伯府要按国公府的规制来修这事,知道的人不多,也就那么三两个,阎立德还没到有资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