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坐着火车到月球-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金刀河


正文 给一个让你阅读的理由

金刀河/著

我从来没有写过长篇科幻小说。

顶多弄了一个短篇叫《基因手枪》,感觉还不错。

这方面的书我看得也不多,写作之前,我更不想多看,以免书里面钻出别人的影子。

我不喜欢模仿,更不喜欢跟风。

因为我暂时还没有出名,所以读者不用担心这本书会像郭老乡那本《梦里花落知多少》一样,去拼凑,或者抄袭。

坚持原创,哪怕没有东风。

现在已经开始写作了,而且还想写成“名著”,或者最不济也得弄成一本畅销书。

科幻是什么?

是梦。

有可能梦想成真的梦!

我爱做梦。梦中我常常得到上帝的指点。

就连本书书名,其实也是上帝暗示我的。

上帝说:“孩子,写下去吧,你会很快成名的。”

不想成名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我想成名。

所以,我得赶紧写完我的第三本书。

关于月球,除了肚子里的孩子,我想没有谁不知道的。

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想写出大家不知道的来,很难。

听说,很多人都写了。

那就更难。

不难那还叫创作?

不难,我这本书出来后,凭什么能成为“名著”?

知难而上,像逆水行舟。

哦,梦已经开始,瞧,开满五颜六色鲜花的梦。

如蝶般的读者,赶快飞来吧。

正文 第一章 西昌的月亮真圆

(一)

何院士一觉醒来,发现天不仅没亮,还有一轮满月挂在中天,看了一眼墙上的猫头鹰钟,拷!才凌晨两点钟。

怎么会睡不着?

因为天亮后,定居月球的五艘宇宙飞船将被火箭用五天时间次弟送入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亮上去。尽管四十年前就有人把脚印留在了月球上,但这次可不是去玩什么象征主义的,十名宇航员和十部工程机械车将在月球上至少工作和生活一年以上。

十名宇航员的工作是为了到月球上去修建可长期居住的房子的。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何院士的移民月球计划已经具备可操作性,而且得到了国家资金和人员的支持。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未来月球往来地球的主要基地,已经引起了地球人的关注。

是人都知道,月球上的环境相当恶劣,昼夜温差达几百度,没有氧气,没有水,根本就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月球四周也没有地球上那种盖子一样保护地球的大气层,而且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

可是何院士带领他的科研组,已经把这些“没有”全都解决了。

用于月球上修建屋顶的材料已经生产出来,这是一种完全透明的纳米材料。它最大的功能是,调节温度,利用温差发电,而且阻挡太阳的强辐射,白天它能吸收太阳能并变成电能储存起来,阻挡高温并调控房间的温度,夜晚则根据人的需要发出光和热,使居住在里面的人感觉和呆在地球上一样舒适,根据设计,此纳米材料可以让房间里的最高温度达到三十摄氏度,最低温度十摄氏度,而且在今后水源充分的时候,可以在房间里栽种瓜果蔬菜甚至水稻和玉米,此时纳米材料可以在电脑的控制下营造出一年四季的温差和变化来。

只要有阳光就应该有生命!!这是何院士移民月球的起点。

住的问题解决后,就是水和氧气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最难的,可是我们聪明的何院士,只用几年时间就解决了,而且他已经考虑到了月球上居住到了一百万人后,该怎样生活的问题。

西昌的月亮真圆呀!

睡不着的何院士在月光下漫步,远处高高的发射塔,像一把出艄的宝剑,直刺苍穹。

自己心中最伟大的愿望就要开始一步步地实现了,何院士激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年仅四十三岁的院士,与那些七老八十的比起来,何院士真可谓年富力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和前怕狼后怕虎的畏缩心理,地球像生了重病的人,已经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再不想办法开拓新的居住和繁衍的星球,人类将面临的灭绝的危险。可谓刻不容缓呀!

不知什么时候,何院士就转到了发射塔下,值勤的哨兵一声断喝,打断了何院士的思索。

“口令!”

何院士一愣说:“月亮!”

哨兵一听,说:“什么月亮?”枪就端起来了。

何院士一惊说:“小王班长,是我,听不出来吗?”

“哟,是何院士呀。”小王班长从隐蔽处钻了出来,说,“今儿是咋的了,刚才也有几个人东转西转,转到我们发射塔下面来了,问他们口令,居然都跟何院士一样,张嘴就是月亮,其实今晚的口令是‘你吃了吗?’”

“是吗?看来那几位仁兄也睡不着,他们都是些谁呀?”何院士问。

小王班长说:“有明天一早要上天的航天员也有发射员,好在大家都认识。”

“你有所不知,”何院士正好想找人聊聊天,小王班长赶紧用呼机叫来另一名战士替他值勤,他也想跟何院士聊聊未经训练的人怎么到月球的事。“从明天以后,人类的月球史将揭开新篇章,以后的史书,不光写朝代了,还要写星球。而那十位宇船员,今后将成为月亮城的首任政府领导成员,他们睡不着是有道理的呀。”

“完全理解,”小王班长说,“只是待他们把房子修好后,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才能上去呢?”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加重鞋我们已经发明出来了,现正在大批量生产,到时候普通人上去后,在月球上行走跟在地面上没什么不同,不会轻易飞起来,除非特别想去飞的人,则可以不穿这种鞋。至于普通人怎么上去的问题,最开头还是用飞船运送,不过,得先让他们服一种特殊的能让人睡到打雷都不醒的药,待抵达月球后,他们就会自然的醒过来,一进了月亮上面的房子后,他们就跟在地球上一样了。而且用飞船送人员和物资,成本太高,下一步,我们主要还是让人都坐上太空火车,一次可以拉上千人的那种,从地面出发,四十个小时左右就能抵达月球。以后到月球就跟到西藏一样的方便。谁想去旅游和定居都可以呀,包括我和你都行。”

小王一副听天书的样子,他说:“太好了,只是,院士,我怎么听不懂?以后还可以坐火车到月球,可是没有通天的铁路呀!”

“在航天基地当兵的人,最不济也得相当于半个科学家了,你怎么会听不懂?没有铁路,修一条不就完了,而且花不了多长时间,一个月足够了。通车以后,全地球的人要到月球都得从我们西昌这儿出发,也就是说,几年以后,西昌将成为月球通往地球的起点站。”

“太不可思议了,到时候路修好了,我可不可以跟何院士开个后门,让我们全家都到月球上去旅游个十天半月,怎么样?”

“好说,以后上面住的人多了,安全保卫工作肯定是需要像你们这样的人的,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守好我们的基地,不要让坏人来搞破坏就行了。”

小王班长把手中的枪一抱,啪地一靠脚跟,说:“请院士放心,保证万无一失。”何院士这才拍拍小王班长的肩说:“好了,时候不早了,我要回去准备准备了。”

说完,何院士背着手儿,向居住地走去。

月亮似乎比刚才更亮了,看着远去的何院士,小王班长心里在默默地祝愿:“何院士,祝你的宏伟计划圆满成功!”(2400字,1。11日8:30)

(二)

早上九点钟,太阳已经出来了,月亮还像影子似的飘浮在东天上。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一片繁忙。

打头阵的运载火箭“长二捆”,已经进入发射前一小时准备。

两名航天员,月球村首任村长副村长赵飞龙和李大海已经坐进了飞船。他们将第一个降落到月球上去,随同他们到月球的还有一艘货物飞船,里面主要装的是工程机械和三个月以上的口粮和饮用水,以及盖调温房的材料。

赵飞龙今年三十三岁,国字脸薄嘴唇,英气勃勃,加入船天员大队前,是空军某部中校飞行员,大队长,荣立一二三等功多次;他老家是重庆的,家里父母年龄都不大,还不到六十岁,此外他妻子是重庆一家大医院的眼科医生,育有一个宝贝儿子,已经五岁了,名字是赵飞龙翻了好几本字典取的,叫赵曌,这个“曌”字光看外形就知道是航天员的儿子,尽管它的发明人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现在赵曌正坐在他所在幼儿园的大厅里,和全园师生一起,看CCTV—4向全球的直播,他爸爸此时此刻就在那那高大而又洁白的火箭里。

飞往月球。赵曌知道自己的爸爸了不起。以后他也会到月球上去,和妈妈一起,然后在月球上读书,上月球的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月球上工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月球上开满鲜花飞满小鸟。这是爸爸去西昌前亲自讲给他听的,他已经牢牢记住了爸爸的话,此刻赵曌的母亲,眼科医生马丽已经悄悄坐到了赵曌的身后,她的面部表情很复杂,既有骄傲也有担心。飞龙这一去,未知的东西太多了,尽管他们完全相信何院士。

与此同时,另一名航天员李大海的妻子张心和4岁的女儿李诗也坐在北京某幢楼房的一个大厅里,一大一小两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与他们一起看电视转播的,除了亲友还有记者。

李大海比赵飞龙小一岁,北京人,中校,曾经是一名驾驶“歼—8”机型的功勋飞行员,立过一等功和二等功。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理素质享誉全军。

派他们打头阵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到了月球后,除了根据平时的训练,尽快操作机械设备在月球的环形山

上挖洞外,主要的还是负责修建可以容纳上百人吃住的房子,而且还要和次弟飞来的另外八名宇船员一起,接收并固定来自地球的“二合一”水铁路。

发射已经进入倒计时。作为“移民月球”计划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以及发射现场总指挥的何院士,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进入了自己思想的海洋。

当倒数到“1”时,何院士一声断喝“点火!”。

大屏幕上“长二捆”的底坐喷出一团白烟,接着,烈焰伴着轰鸣将火箭缓缓推向高空,在脱离发射架后,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达到了每秒钟三十五公里,这是人类目前借助机械所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

看着屏幕上飞船舱里正襟危坐的两名船天员,何院士点名似的问道:“赵飞龙同志,现在感觉如何?”赵飞龙立即报告说:“报告何院士,感觉良好。”

何院士又问:“李大海同志,现在感觉如何?”李大海回答说:“报告何院士,感觉很好。”

何院士满意地点点头。

一个小时后,“长二捆”扔下了一节燃料体,火箭已经飞离地面十三万多公里。何院士抽了一支烟,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火箭的飞行轨迹。他又一次点名似的问到两位航天员的感觉如何,两位航天员都是首次飞天,他们已经通过飞船里的观察窗看到了美丽的太空景象,当听到何院士的问话后,赵飞龙立即报告说:“报告何院士,我们现在的心情就像太空一样美好。”李大海也说:“就是,我现在的感觉就像自己变成了一只翱翔太空的雄鹰,感觉很爽。”

“很好,”何院士说,“你们现在可以吃午饭了,来,让我们这些地面人员为两只雄鹰的感觉干杯吧。”何院士举起身边已经倒好的美酒,指挥中心大厅里的每一个人都高兴地举起杯来。随着一阵“干杯”声,何院士一仰脖子,吞下了干红。这酒他平时常喝,可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滋味足,味道好。喝完酒,盒饭已经送上来了,何院士这才发现自己的肚子都快饿扁了。他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同时,他也偷偷地瞄四周的人,发现全都跟监狱里放出来的人一样,好像几天没有吃过饱饭似的,阵阵啧嘴声,吞咽声,都跟猪抢食般响亮。

何院士不由得笑了。

何院士在笑,两名船天员也在笑,他们显然不太适应在太空用餐,常常把食物弄得飞起来,好在这些食物不会散,他们用手抓鱼似的,把这些逃跑的食物抓过来塞进嘴里。二人都被对方滑稽的吃相弄得笑了起来,地面的人差不多已经吃饱了,看着两名航天员,他们也哈哈大笑,掌声也在这时响了起来,摄像机把这一幕及时传给了全国人民,赵曌和妈妈马丽笑了,张心和女儿李诗也笑了,不过他们的笑中有泪,高兴的眼泪,与此同时,全国人民也都在开心地笑。

航天,既是科技也是欢乐,既是梦想也是希望。在笑声中,人类历史的新篇章翻开了。

正文 第二章 种子在月球上发芽

(三)

飞船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月球。赵飞龙和李大海没有马上打开舱门,他们先检测了一下月球上此时的温度,好家伙,竟然是摄氏一百三十多度,这在地球上,比一锅开水的温度还高,现在人居然要在开水锅里展开工作,真的让人不敢想象。

赵飞龙瞟了瞟舱外比地球上亮得多的太阳,赶紧向地面作了汇报。“报告指挥中心,我们已经顺利抵达月球,现在月球上的温度是一百三十五度,而且仍在上升。是否打开舱门,请指示。”

“相信自己身上的最新科技宇航服,他会使你们的体表温度永远保持凉爽,你们现在可以马上打开舱门,在指定的A号环形山区域进行挖洞作业,争取在月球的夜晚到来之前,修建出一个可以供你们休息的地方。”

“是!保证完成任务!”

得到地面的指示后,赵飞龙一掀电钮,飞船的舱门缓缓打开,二人从里面与其是爬出还不如说是轻轻地飘出,身轻如燕的感觉真的很美好。来到相隔不过三米的货运飞船前,打开舱门,里面的两辆四轮挖掘机便自动驶了出来,二人赶紧把飞船里面的调温纳米板拿出来,三两下就给飞船做了一个棚,倒不是飞船不能耐高温,而是担心里面的食品和水以及两人可用三十天的高压缩氧气受到损害,这也是事先的安排。在地球拿起来非常吃力的一百多斤重的纳米板,现在在月球拿起来,特别轻巧,二人几乎不怎么费力就完成了搭棚的工作。尔后,二人再拿上一些食品,就钻进挖掘机的驾驶室里,向旁边的环形山进发。

四轮挖掘机背上都背着门板似的太阳能电池,不仅能利用太阳获取能量,还具有在高低温下工作的能力。

笨重的宇航服在月球上就跟没有穿一样,他们还一直担心,穿着这么笨重的家伙怎么工作,现在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了。

挖掘机上面有摄像头和发射装置,赵飞龙和李大海的一举一动都通过这些设备适时地传到飞船上去,然后由飞船上大功率的接收和发射装置将他们的图像和声音传回地面。

找到月球地图上标好的A号区域后,两部挖掘机就开始在环形山上挖起洞来,很快一个小时不到,一个长十米,宽五米、高三米的大洞就挖了出来,接着他们又在旁边挖了一个相同的洞穴。很明显一个洞穴将用来住人,被称作“月球一号”,另一个洞穴将用来存放飞船和挖掘机,被称作“月球二号”。

二人还在两个洞穴的门口各自安装了两道纳米调温门,然后把货舱里的加重床,几百斤重的饮用水,牛奶,罐头,氧气包等生活用品,通通搬到月球一号。因为有了纳米门,洞里的温度很快降到二十九度。二人又赶紧搬来一台费用高达五十万元人民币的月球电视接收机,它通过二人即将上环形山顶去安装的特种天线来接收来自地球通信卫星“亚洲一号”上的所有电视节目,以后这地方将成为十名宇船员的起居生活点,和月球村、月球城的发源地。并将永远载入月球人类的史册。

二人从山顶安装完天线回来,发现电视机的收视效果相当不错,不仅可以看到所有中央台,还可以收看到重庆卫视和北京卫视,二人能够在月球上看到来自家乡的节目,自是兴奋不已。他们稍事休息,吃了点东西,喝了一些水,又开始去挖洞,为明天以后将飞上来的另外八艘飞船找安身之地。

一直工作到晚上,太阳被地球挡住了,月球进入黑暗时为止。气温很快由有太阳时的最高二百一十摄氏度降到了零下一百八十度。

好家伙,上午是开水锅,下午就成了地球上的南极。好在二人根本就感觉不到这些温差的变化。

反正晚上也没事,应地球人的要求,二人一个扛摄像机,一个做解说员,向中央电视台传回了一档节目:“今晚的地球好亮呀”。

此时二人举头望地球,发现地球就和月亮一样,只是稍大一些,正强烈地反射着来自太阳的光,在月球上看地球,就像地球人看月亮一样,那感觉真的很美,特别是地球这个居住着六十多亿人口的蓝色球星,此时,像一个地球仪一样飘在太空。而月球不管远看还是近看都是灰黄一片,什么时候也能让月球上充满海洋开满鲜花呢?

作为人类代表在月球上过的第一个夜晚,二位航天员虽然很疲倦,但仍旧兴奋得睡不着,做完一个多小时的节目后,二人回到月球一号,打开的第一道纳米门,外面的冷空气很快冲了进来,他们赶紧把门关上。然后在打开第二道门之前等了五分钟,让纳米门将门与门之间的气温调节到适宜的时候才打开第二道门,此时两道门都跟日光灯管似的的发着洁白的光,洞穴里便有了些地球的味道,在月球一号里还没有充满氧气的时候,他们还不能脱下宇航服睡觉,好在电视机里全国人民都在欢庆二人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真的在月球上住下了。二人也不觉得孤独了,因为全国人民就在身边。

(四)

何院士看了看表,已经是地球时间夜里一点多了,他也有些疲倦,明天还将把另外两名航天员送上月球。看着两名航天员终于睡着了,他的瞌睡也来了,赶紧向值班员交代好注意好事项后,就回房休息了。

可是何院士刚睡下,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

“何院士吗?我是指挥中心值班员,现在月球上忽然发生了意外,两名航天员和地面的一切联系都中断了。请你马上赶过来一趟。”

何院士一惊,问:“开什么玩笑?他们二人不是都睡下了吗?”话虽这样问,何院士还是胡乱套上一件衣服就往指挥中心赶。

一进指挥中心发现里面的人都来了,乱得像一锅粥。有不停地喊赵飞龙和李大海名字的,有紧急调试机器设备的,还有不停地打电话,向各级汇报情况的。

指挥中心的电视墙上,除了雪花点便什么都没有了。

何院士很看不惯这种乱七八糟的场面,一声断喝说:“安静,吵什么吵,这里又不是菜市场。全都听我的,第一,通过绕月卫星看看月球上是不是发生了地震,或者是大型陨石冲撞月球之类的变化,第二检测他们安装的纳米门是否调温失控,第三,检测他们二人的供氧情况和宇航服磨损情况。如果都不是,那么大家就更没有吵闹的理由,都给我回去睡觉。”

很快负责各项检测的人一一向何院士报告:“月球上没有发生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纳米门调温正常!”“供氧正常,宇航服也没有问题。”

何院士听完,反而忽然哈哈一笑,说:“好了,危险解除,我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大厅里人想不发愣都不行了。何院士解释说,“要不了三分钟,我们又可以看到两位航天员睡觉的情况了。”

果然不到三分钟时间,电视墙上月球一号的一切都恢复了。

大家都把何院士当神仙似的看着。何院士又一次哈哈大笑说:“你们现在看到的航天员的睡姿是不是和刚才有所改变?”一负责通信联络的研究员说:“你是说他们刚才翻了一个身?”

何院士反问:“翻身要得了十分钟的时间吗?”

那研究员一拍脑袋忽然也咧嘴一笑,说:“我懂了,这十分钟时间,二位航天员上了一趟厕所,他们当然不希望地球人把这事也看到,所以就中断了一会儿。”“哈哈!”整个大厅的人又一次大笑起来。

何院士说:“怎么样,我叫大家不必紧张嘛,他们这样做我们也不反对,因为事先并没有规定人家连这个事儿也要传回地球是不是?不过,你们还是可以明确告诉他们,为了减少我们这些地球人的不必要的担心,让他们下次再方便时,不必中断联系,只是将摄像机镜头对着其它地方就行了。”

在阵阵欢笑声中,一场虚惊结束。不值班的人员很快走了个精光,可何院士一点睡意都没有了,他端坐在椅子上,看着两个航天员还得穿着宇航服睡觉心里就不是滋味。

一套宇航服少说也要值三百万元人民币,如果以后上去的几千人几万人都这样,谁受得了。而让月球变成地球又是多么艰巨的任务呀。

何院士看着屏幕,不由得又心极八荒,神游万里,开始想像着未来月球上开满鲜花的日子。想到开心处,他竟格格地笑出声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何院士被人推醒,一看墙上挂着的三十万年才慢一秒的原子钟已经了指到了早上八点钟,新的发射任务又开始了。

何院士站起来活动活动拳脚,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热毛巾,胡乱擦了一把脸,然后,又吃了他最爱吃的早点:醪糟汤元,顿时肚里有了货,他又恢复了精神抖搂的工作状态。连着五天,往月球上送人,以后每月还往月球上送给养和建筑材料,西昌的航天中心都快变成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了,发射火箭就像起降航班一样频繁。而且何院士最大的让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发射还在后头。(3200字1。13)

(五)

又一发乳白色的火箭在何院士的“点火”令中,呼啸着直飞蓝天了。

一切正常。

火箭按昨天的参数,一直向月球飞去。

火箭搭载的两名航天员分别来自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他们是三十五岁的中校汪洋和31岁的少校牛勇。此刻二人正端坐在飞船舱里,一个在看杂志,一个在闭目养神。由于火箭处于匀加速状态,负荷力呈越来越重的趋势,尽管有性能优异的抗荷宇航服,但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因为他们此时的感觉就像有两百多斤重的东西压在身上一样,一般人若未经过专业训练的话,这个时候差不多会被“压”得昏死过去。

可二人跟没事人一样,脸上除了新奇外,就跟驾机出海一样平静。

赵飞龙和李大海已经来到飞船将要降落的地方候着了。

这次他们将迎来并肩作战的战友。

而且与两位战友一同前来的还有两部月球交通车。

这车除了车顶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外,其它地方和地球上常见的汽车没有多少区别,一次可以乘坐四人,无需加油,最高时速可达百公里以上,以后月球城建成后,这种交通车将在月球上组装甚至生产。该车的越野性特别强,而且还能随时与地球进行通信联络。

月球上没有路,但地势比较平坦。这车来了后,想到哪儿也比较方便。

三个小时后,飞船已经进入到了赵飞龙的视线,接着,飞船徐徐降落到了赵飞龙和李大海前方一百米处。

二人快速跑了过去,由于失重,二人的奔跑,既像武侠剧里轻功一流的大侠,更像慢镜头,他们每迈出一步的距离大概是五米多,一百米的距离十几步就到了。

飞船舱门打开。汪洋先露出头来,对迎上来的两位战友笑了笑,汪洋在战友的帮助下爬出舱门,接着牛勇的脑袋已伸了出来,四人通过头盔里的通信系统互相说着问候的话。

何院士通过月球卫星已经看到了月面上的一切,指挥中心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位英雄终于会师了。

月球上的力量达到了加强。他们除了挖洞外,还将建设以环形山为屏障的月球地表生活基地。根据事先的测算,地表基地的建设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土壤的要求,不能岩石太多,最好有能适宜地球植物生长的松软的泥土地。

四人驾着交通车,在巨大的环形山脚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一块有五亩多的地方。用挖掘机进行翻挖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泥土油光闪亮的,像极了地面肥沃的土地。事实上这些泥土里面没有任何适宜植物生长的东西。但只要有土就成功了一半。

四人开始搭棚,很快所有纳米调温板用完,棚子还连四周三米高的围墙都还没有合龙。

他们测算出还需要多少块后,向地面作了汇报。

次日,又有两名航天员前来,他们带来了全部的纳米板。

人多力量大,在六个人的合力下,五亩地的大棚已经盖好,要求是“密不透风”,不能让外面气温的变化影响到里面的植物的生长。除了阳光,什么都不可以进来。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在月球上也是真理。

搭建完毕后,赵飞龙用仪器进行了测试,并一一向地面进行汇报。“此时月球表面温度是180度,而大棚里的温度是二十五度,太阳紫外线值,宇宙辐射值等均已达到地球标准,我们是否可以脱下宇航服,请指示。”

何院士对自己的纳米调温板很自信,这个小环境能有这种效果是他所追求的。但科学讲究循序渐进,他没有下达让航天员在月球上脱下宇航服,只穿衬衣的命令,尽管他知道这是早晚的事,但现在还不能。他指示道:“先把从地球上带上去的几盆花移栽到月球土壤里去,注意不要浇水太多,如果花能够坚持二十四小时没有反常的地方,你们就可以搬家了,以后你们十个人将成为月球上第一批农民,要自给自足,吃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赵飞龙立即叫人从月球一号里面搬来几盆鲜花和几袋水,还把从地面带来的的几瓶二氧化碳,按照比例放进了大棚里,没有二氧化碳,就跟人没有氧气一样,植物也是活不成的。迅速作了移栽后,李大海还单独种了一些花籽,然后把大棚里的温度调到地球上春天时的温度,以适宜植物的生长和发芽。

很快二十四小时过去,第四批航天员已经来到月球了,他们这次带来了大量的水和各种种子和瓜果的幼苗,以及营养全面的肥料,这些肥料不光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还担负着改良月球土壤的重任。

八位航天员来到大棚打开两道门进去后,他们看到植物活得很好,赶紧又浇了些水,用仪器检测得知,大棚里不仅有空气,而且里面还含有氧原子,根据地面的指示,他们已经脱下了宇航服,当真穿起了衬衣,不过每人除了手中的种地工具外,背上还得背着一个高浓缩的、可供呼吸半个月的氧气瓶,不同的是,他们的二氧化碳不用再回收,而是直接排进了大棚里,也供植物吸收。同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种进土里的花籽已经在破土萌动,探出了米粒大小的绿芽,天呀,种子在月球上发芽了,种子在月球上发芽了!

很快地面上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