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屡次企图打破明军的防御,但没有成功。

他获得的惟一战果是在天聪五年围攻下大凌河城,便再没有取得尺寸进展。锦州与宁远这两座如坚不可摧的堡垒横亘在清军通向山海关的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这使皇太极喟然叹息,而莫可奈何。

但是,皇太极在其他战线取得了巨大胜利,他东征朝鲜,使之臣服;西讨强大的蒙古察哈尔部,使之俯首听命。皇太极以十余年的奋战使清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

而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正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父子相食”。民不聊生,铤而走险,纷纷揭竿而起,汇入到流寇的行列之中。大明王朝被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领袖的贼军打得焦头烂额,难以喘息。

在关外,清兵咄咄逼人的进攻使它陷入深深的困境,只有勉强挣扎,却无还击之力。庞然大物的明朝内外交困,一天天垮下去,迅速走向没落,而整个形势对清政权空前有利。

满清谋臣们不禁欢呼:“今四方咸归,后患已绝,既无内顾之忧……试看南朝君臣将相,谁是敌手!”

皇太极正确地估量了明清双方的力量,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决心打破明清在辽西的长期僵持状态,对明的新的强大进攻就从首当其冲的锦州开始。崇祯十三年春,他采取第一个步骤,就是在义州筑城,屯田,积粮饷,作为向锦州进兵的基地,然后向锦州进逼!

而这时被崇祯委以重托的是蓟辽总督洪承畴,此时大明在辽东的统帅杨镐、袁应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总兵张承胤、杜松、刘綎、满桂、赵率教、王宣、赵梦麟、马林等十五员名将都已死去,洪承畴俨然成为了明朝出朱由斌外最优秀的军事统帅。

清兵进居义州,筑城屯田时,锦州告急,已引起大明朝廷的严重警惕,及至逐步逼锦围锦,他们不禁感到惊慌。这时,他们才看清对方的战略意图,不仅要夺得锦州,还要谋取战略要地松山。有便紧急指令蓟辽总督洪承畴设计解围。

崇祯十三年五月上旬,洪承畴奉命出山海关,驻宁远,指挥各路兵马援锦。

而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是援锦大将之一。洪承畴首先召集吴三桂和前屯卫总兵王廷臣、玉田总兵曹变蛟、蓟镇总兵白广恩,议破围锦之敌。

然后,洪承畴亲至锦州外围军事要地松山,相度地势,察看清军态势,感到明朝兵力尚嫌不足,请求增加兵力,应达十五万。

随后经朝廷阁臣会议,崇祯批准,同意增兵。于是,增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等四员战将,各率所部援锦。加上前四总兵,共为八镇总兵,合兵力十万、马四万、骡一万。还不足十五万之数,朝廷又做了番努力,最大限度续增至十三万而止。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深知松锦决战重要性的江南总督,忠勇武英王朱由斌上书朝廷,并以密信于洪承畴,愿出江南军五万驰援边关,自备粮草,不要朝廷一两银子,但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朝廷的回答是江南亦是朝廷重镇,忠勇武英王和江南军当镇守此处云云,总之就是一句话死也不用江南军……

洪承畴的回信客气得许多,王爷的好意洪承畴心领了,可是朝廷已经下了严旨不用江南军,他洪承畴也没有办法……

两道谢绝让朱斌沉浸在了绝望之中,国家危亡到了这个地步,可崇祯却还是因为一己之私不肯用江南军。他的近卫看到王爷在院子里独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到了天明的时候,才发出了一声长长地叹息:

“大明之亡,由松锦之战开始……”

洪承畴的三个前任均战败而死,萨尔浒大战杨镐入狱被杀;沈辽大战统帅袁应泰兵败自杀;广宁大战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

而洪承畴接下解围锦州的任务后就考虑自己怎么办。杨镐之败的原因只有一个字:“分”。兵分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没合起来;而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结果,杨镐大败。

这个教训对洪承畴来说太深刻了。所以,洪承畴不敢冒进,他采取了一条措施:“合”,把十三万军队集中起来,抱成一个团,这样皇太极就不能各个击破……

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但是,洪承畴军行动迟缓,从受命到出师已经数月;从宁远到松山约百里,其间拖拖延又数月。

等洪承畴兵到松山之后,设立大营,以图进取。起初,双方军队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接触,明军得胜。洪承畴也很得意,但仍十分谨慎,不敢冒进。

皇太极接到清军初战失利,军报传到胜京。皇太极正患病,鼻子流血。他接到军报后,立即出发,用碗接着鼻血,骑马急进,星夜兼驰,来到前线。皇太极到松山后,没有休息,立即登山,视察形势。他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同样接到洪承畴捷报的朱斌,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只是苦笑着说道:

“小胜何足为喜?洪承畴前军强劲,后侧空虚。若皇太极以轻骑抄其后翼,断其粮道,洪承畴和明军此番必败无疑!”

他当即派人以快骑送信于洪承畴,劝洪承畴以得胜之师,不待清军完成准备,即提前展开决战,并再信中再三提醒洪承畴防清兵偷袭明军后翼,打击粮道等等。

接到急信的洪承畴正在与部下召开军事会议,看了朱斌的来信,他以信示部下笑道:

“我做了整整十二年的督师,朱由斌又算得了什么?不过仗着运气好侥幸取得了几场胜利,现在居然来指挥于我……”

做为洪承畴部下八大镇将之一的吴三桂,却建议洪承畴多听听朱斌的意见,洪承畴却冷笑着没有接纳……

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十三万,部署严整。

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其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

皇太极之作战布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

他又果然如朱斌预料的那样,切断了明军粮道。洪承畴统率十三万大军的粮道被清军切断。这引起明军的恐慌。

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环松山立营,图进解锦州之围,却退无回旋之地,自断与后方杏山、塔山、宁远等城的联络。尚未开战已使之陷于绝境。

在洪承畴的部下中,论战斗力以三桂的辽东兵为强悍善战。他率兵二万,按自己独特的治军办法进行组织:从中选出精锐骑兵一千,以五十骑为一队,共分二十队,每队又设一领骑官,共计二十名。

吴三桂把这二十名领骑官姓名分别书写在二十只竹签上,插在自己的靴筒上,遇到紧急情况,便信手从靴筒中取出一签,呼叫某领骑官,该领骑官即统领本骑队,跟随他冲突决阵。

年仅二十九岁的吴三桂统率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称得上明兵中一支精锐的部队。统帅洪承畴也认定,在自己所有统帅的将官中,只有吴三桂、白广恩、马科三员勇将可独当一面,其余五大镇将只有合力,不宜单独采取军事行动。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决定大明王朝命运的这场生死大战,也正在一步步到来……

……

“王爷,最近这一段日子您一直愁眉不展,小心闷出病来。”在王府的黎风劝道:“我大明军队亦有十三万之众,况且洪承畴老成谋国,吴三桂骁勇善战,金虏未必就能占了便宜!”

“洪承畴坏就坏在老成上!”朱斌恨恨地道:“若我领兵当集中全部主力,对清兵展开不间断攻击,使其根本无法从容扎营,哎,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吴三桂勇是勇,又有谋略,可靠他一人能成得了什么事?可惜了那十三万大军了,这是我大明的最后一点命根子了啊……”

“捷报!捷报!台湾大捷!台湾大捷!”

正在这时忽然王府外响起高喊,把王府内外的人都给吸引了过来。只见一名兵士满面尘土,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了进了王府,一见朱斌,大声道:

“台湾大捷!常州总兵,伐罪军统帅钟建急报,我伐罪军六千将士,三百六十余战船,屡败台湾之荷兰红夷,崇祯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台湾重回大明版图!”

第229章 先有朱由斌,再有吴三桂!

崇祯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台湾重回大明版图!

王府里的人怔了一下,好像还没有从这巨大的幸福中醒悟过来,等到那士兵再次大声说了一遍,旋即,巨大的欢呼声,在这一瞬间响彻了王府……

“台湾,台湾……”朱斌喃喃地念着这两字,自己帮后来的郑成功提前完成了这一功绩,从此后,再另一个小岛上,那些身材矮小的奴族,再也不用拿郑成功这个名字,来证明台湾曾经是他们的了……

“钟将军已派人向蚝镜的佛郎机总督下了最后通牒。”那士兵接到陶慕晴递给他的水,大口大口喝光后说道:“只是,钟将军让我回报,从台湾之战看来,红夷大多凶顽,因此在战争中的大量伤亡在所难免,故请王爷谅解!”

朱斌会意地笑了一下:“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只是我等礼仪之邦,需得把那些红夷的遗体好好整理出来。我知道那些红夷的家人,有知道的必来交付赎金以赎还遗体,这需得答应了他们……”

巨大的喜悦才一过去,随即又想到了遥远的松山,那里,才是他真正关注的地方;那里,聚集着几十万大军即将展开浴血搏杀;那里,将决定一个王朝的兴亡……

大明崇祯十三年十一月,蚝镜之佛郎机总督马士加路也拒绝撤离蚝镜,并准备向大明朝廷上书,强烈抗议对方这种破坏彼此已签协议的做法。但在马葛利的劝说下,以及台湾的荷兰人遭遇到的血淋淋的教训,让马士加路也又犹豫起来……

旋即,马士加路也致书钟建,言他必须向佛郎机本国汇报,需要时间,因此请求钟建宽限其三到六个月的时间等等。其目的无非一是为了向国内报告蚝镜的紧张局势,二来也是为了请求增派援军,以图与大明军队决战……

接到马士加路也信的钟建,如何不知道对方心里面的心思?不过钟建也有自己的打算,伐罪军大部都是江南人,千里奔袭,海面颠簸,加上发生在台湾的恶战,已经让士兵们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和体力透支的状况。

十一月初的时候,在台湾疾病蔓延,伐罪军士兵已有数百人病倒,而台湾当地因为荷兰人的肆意掠夺,农业被严重破坏,经济更是几乎没有,贫病困扰着台湾,这些都必须要得到妥善处理。否则,台湾人对江南军的欢迎,将变成敌视,这就不是朱斌愿意看到的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钟建决定答应马士加路也的建议,折中给了他四个月的时间,指导当地人恢复农业生产。

台湾的高山族不知道使用犁耙、耕牛,也不会使用镰刀收割。稻禾成熟时,他们一穗一穗地拔,让这伐罪军将士目瞪口呆。

当第一拨从江南抵达的移民到达台湾后,钟建给高山族每社派去汉族农民一人,发给铁犁耙锄各一副,耕过田的牛一头,让汉族农民教给高山族人使用工具的技术。高山族亲眼看到先进耕作技术的好处,都大为高兴地效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台湾当时总的来说还非常荒芜,有大部分的土地没有开发,对外贸易几乎为零,岛内治安情况也不尽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移民的到来,开始使这一切改变。

为了确保台湾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朱斌以常州知府张云乐为台湾行政最高长官,并给他下了死命令,在钟建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一边之内,必须稳定台湾当地治安,控制住疾病,并解决好吃饭问题,以及移民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

朱斌又写信给钟建,第二批援兵三千人已经准备从江南启程,随军而来的,处理新出厂的火器装备之外,还有大量的药品和大夫,争取迅速地控制住台湾疾病。并且在信的最后,朱斌特别关照:

“让蚝镜之红夷得到喘息机会,亦是给我军得到修整机会。从此后伐罪军每收复或占领一地,都务虚先稳定当地局势,使其牢牢控制在江南省的管辖范围之内。伐罪军要做的,并不仅仅是收复台湾和蚝镜,而是一个长期用兵的计划,非两到三年不能回兵……”

后世的历史学家,对这封信的真伪始终争论不休,因为,在这封信里,用到了大明王朝几乎没有使用过的“占领”二字,反对者认为,以忠勇武英王的仁德,是绝不可能使用这两个字的,想来是那些想要诬蔑忠勇武英王人别有用心的编造出来!

而支持者却认为,在伐罪军收复蚝镜后所做的举动来看,这封信九成是真实的,而这也正是江南军剑指海外的开始……

当然,不管是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无从得知真相,当有人问及钟建的时候,钟建只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几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有功自然是武英王之功,如果有错,那就必须我们这些部下承担起来,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

而这时在松锦一线,明清两句的对峙似乎让双方都失去了最后的耐心!

崇祯十四年一月下旬,洪承畴挥师进至松山与杏山之间,除总兵唐通以外,其余七镇总兵各率部分路移军至松山城附近的东西石门,皆照分定营次,分别旗色,摆开阵势。

在离松山南数里的地方,自南向北布列车、步、火器营,以骑兵组成两翼;在西石门,吴三桂部居左翼之首,按顺序,以下是王廷臣与杨国柱部;在东石门,曹变蛟部居右翼之首,以下则是白广恩、马科部。而王朴部居两翼之间,与右翼相连接。

围锦的清步兵已部署在锦州与松山之间的乳峰山上,占据着有利的地势,而在东西石门屯聚精骑约两万,各埋伏于周围待战,其战略意图是,伏击前头增援的明兵。

一月二十五日,明清双方在乳峰山上山下,东西石门处,展开了一场激战。

明七镇各挑选精锐步兵,携弓箭、枪炮,分别从山下东西两翼向山上的清兵发起进攻,山上的清军居高下击。明军士气甚是高涨,冒着如雨点般的矢石奋勇登山进击,抢占近台高处,放炮张旗帜,大批明兵勇气倍增,喊声震天,拼命冲锋。

被围在锦州城内的明兵听到枪炮与呐喊声,知道援兵已到,祖大寿即挥军出城南门外,摆列营阵,与援兵遥相呼应,形成了内外夹击清兵的态势。

当明兵抢上山与清步兵搏战时,山下埋伏的清骑兵先自西石门冲出七八千,居左翼的吴三桂等率部迎战。

清兵再次领教到了吴三桂的勇猛,吴三桂身先士卒,一马当先,连续冲击清军十余次,仅仅吴三桂一个人,就阵前斩了满清骑兵十人。主帅英勇如此,部卒谁不卖命?很快吴三桂部就挫败了满清骑兵的攻击。

满清原准备以精锐骑兵将明兵阵势冲垮,不料明马步官兵拒战甚猛,因而没有得势。在东石门,有明炮兵营,居东山险要处轰击,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进攻。

至此,吴三桂简直就成了满清的恶梦。清军但见吴三桂的大旗,无不心惊胆战,纷纷让道,哪里还有半分精锐八旗的样子?

接到战报的皇太极,恨恨地指着前方说道:

“先有朱由斌,再有吴三桂!我大清铁骑天下纵横无敌,不想却使此二竖子成名!”

清兵攻击不成,便用牛车推运红衣大炮三十门,从东西两面向明兵轰击,明兵炮营不甘示弱,奋力与之对射。战斗持续到傍晚,清兵被迫退却。清方承认此次战斗失利。

这是松山决战前的一次接触战。明七镇出动兵员约六万。而满清骑兵二万,加上乳峰山上的步兵,总共约三万余人,但双方实际上投入的兵力并不多,故伤亡还不算严重。

来自明兵前线的报告,说在阵上斩杀清兵首级只有二十人,还生擒一人。而这些被斩杀的清兵中,仅吴三桂一个就杀了十个……

而明军伤亡颇重,据洪承畴统计,阵亡七百三十八人,不同程度的轻重伤员七百九十三人,被击毙的马骡,则高达六百五十七匹。

看起来这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但是在实际上,明兵处于进攻一方,又是在山下从下仰攻,又是最难着力,同时还受清炮火攻击,其伤亡的数字肯定要大于清兵……

在这次战斗结束后,洪承畴将有功人员向朝廷呈报。他把吴三桂列为首功,称颂道:“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他请求给予加升一级。吴三桂此次斩首清兵十级,内有头目一人,居各镇第一,获战利品也不少。部下伤亡也比起其他各镇较轻,计阵亡三十八人,重伤三十八人。与明军其它各部相比较之下,吴三桂战功彪炳,简直就是一枝独秀!

松山东西石门之战,明兵以较大的代价获取小胜,并没有达到解锦州之围的目的。洪承畴意识到恶战还在后头,他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

洪承畴原主持久之策,即且战且守,稳扎稳打,拖住清兵,使其欲战不能,粮饷不继,逼它自困于此,然后明兵一鼓而击败。

但朝廷主管军事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以旷日持久,靡费粮饷为由,力主速战速决,竟责备他出关“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怎能对得起皇上的信赖与朝中文武重望!

不仅如此,这位在清兵进犯山东时胆小如鼠的兵部尚书,还极力说服崇祯皇帝支持他的战略,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同时,他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出关赞画军事,督促洪与清兵决战。

被朝廷紧逼的洪承畴无奈,被迫放弃自己的方略,正式誓师援锦,抵达松山城的洪承畴,统八镇大军倾注于松山孤危之地。

自到达松山之后,洪承畴乘明兵锐气,连连发动进攻。宣府总兵杨国柱战死,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替。这些进攻虽然未能奏凯,却已给清军造成重大压力,并使它在小规模的战斗中失利。随着战场形势的发展,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迫在眉睫!

皇太极正为清军连续受挫而焦急,及至得到洪承畴率大军援锦的消息,心急如焚,便倾国中之兵,亲临前线指挥。疾驰六昼夜到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

他察看地势后,当机立断,指挥精兵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一线下营,并指令将士就地挖壕,仅一天工夫,就掘壕三重,每道壕深八尺,宽丈余,断绝松山要路,顿时切断了明军饷道,将明八镇兵围于松山城附近。

皇太极为防明兵突围逃脱,派兵围杏山,使明溃兵不得入城。自塔山南至海边,北至山岭,以及宁远北的连山,一切去路,俱遣兵邀截,又分兵各路截守,皇太极的这一番部署,已把明军置于全歼的绝境……

洪承畴发现清兵掘壕断饷道,颇感惊慌,当天晚上就召集各镇总兵官紧急会商破敌之策。最后,决定明天与清兵交战,以突破其围困!

第230章 突围杏山

就在洪承畴准备突围,他所最为信任的爱将,让明军视若战神,让清兵胆战心惊的吴三桂,却在他的军事生涯上抹下了极不光彩的一笔,他率先当了逃兵!

吴三桂看起来只是一员勇猛的战将,其实颇有心术,一接到洪承畴准备突围的命令,回营即与将士商量突围办法。

他营中有一新降的蒙古人献计,敌兵诡计极多,小路必严兵堵截,大路当设备稍宽,宜从大路……这位久居清政权中的蒙古人十分熟悉满清用兵的特点。

这次吴三桂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用蒙古降人之计,决定从大路突围。

就在才准备下达命令的时候,忽听明兵各营人马嘈杂,打破了夜空的沉寂,火把晃动,杂乱的叫喊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原来,怯懦的大同总兵王朴为保全性命,不顾军令,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其他各镇总兵官一看形势不好,谁也不愿被消灭,惟恐落后,仓皇争先拔营,顿时一片混乱。

吴三桂既不想尽节,也不想束手待毙,一听各营要逃,亦不怠慢,当即传令本部人马起行,直奔大路杀出。

皇太极料到明兵粮绝,很可能乘夜逃跑,早作了截击的准备。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不辨方向,互相拥挤,自相践踏。

当突进至壕边,遭到严阵以待的清兵的迎头截砍,死伤累累,而掉进壕堑里的不计其数。大批明兵无法突围,被压缩到南海边,适遇涨潮,都让无情的潮水席卷而去。

吴三桂从大路杀出,直奔杏山城。果如所料,皇太极布置兵力,大都在小路截杀明兵,而大路兵力不多,只有他与文武随从三四百人守卫营帐。虽然盛设旌旗、帐幕,却无重要将领。

正在此时,负责在杏杀城方向拦截明军的蒙古固山额真库鲁克达尔汉阿赖和察哈尔毛海,正巧准备攻击杏杀城,见一队人马向皇太极大营杀去,大惊,急忙带着本部三千人,自前方拦截而去。

眼看就要突围而出,前方忽然出现大股敌人,吴三桂麾下将士有些心惊。事关生死存亡,吴三桂抖擞精神,大声道:

“把我的战旗张扬起来,我自在前开道,汝等只管随我前行,我自保你等安全,若失了一人一卒,也算不得吴三桂的本事!”

他竟然真的独自一人,当先一骑冲出,眼见得到了敌军面前,厉声道:“大明总兵吴三桂在此,给我让开了道路!”

本来库鲁克达尔汉阿赖和察哈尔毛海还不知对面来的是谁,一听是吴三桂之名,心中大惊,四目相对,库鲁克达尔汉阿赖说道:“吴三桂何等英勇,清兵亦不是其对手,我等上去,只有徒劳送死……”

“只要陛下无事,我等都是大功一件。”察哈尔毛海强作镇静道:“况且我等任务只是攻击杏山,不如卖了吴三桂这个人情,放他出去,将来战场上也好见面……”

吴三桂一将骁勇,威名竟使得敌人闻名不敢接战。那三千蒙古人主动分开阵型,听凭吴三桂带着部下大摇大摆地从面前走过,吴三桂威风之盛,一时无双!

这一幕皇太极在高处看得清楚,他见蒙古人不敢接战,居然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环顾左右而道:

“吴三桂之勇,连朕也觉得害怕,若得此人归降,这天下便唾手可得了!”

一边谋士范文程说道:“陛下,吴三桂固然骁勇,可大明并不只有一个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等人皆极会用兵。而大明还有一人,坐拥精兵十万,虎踞江南,军民无不诚服,若崇祯再度启用此人与我大清为敌,则谁胜谁败尚未可得知……”

“莫非,你说的是武英王朱由斌?”皇太极皱起了眉头:“我只顾看吴三桂之勇,却忘了还有此人存在,你说得一点也没有错,这人果然是我大清平生难得一见之劲敌……不知范先生可有良策?”

“臣对目前倒并不如何担心。”范文程微笑着说道:“崇祯多疑,自毁长城,生生让朱由斌以江南富裕之地,以麾下十万将士独立于大明朝廷之外。可陛下若是想得到天下,将来非与朱由斌正面交锋不可,臣建议陛下还应提早做好准备是为上策……”

“其实,朕和朱由斌见过,那时他还叫朱斌……”

皇太极忽然说道,他的神思有些恍惚,过了会嘴角忽然露出了一丝微笑:

“记得那年朕还送给他一笔银子,说将来若有可能,就放了朕一条性命。嘿嘿,朕说这话可一点都不觉得丢人,说起来,朕心里还真的是想他啊……”

范文程怔在了那里,这不是一个豪情万状,意在争霸天下君主说出来的话,倒像是一个老人,对着夕阳,正在那缅怀着什么……

……

逃入杏山城的吴三桂,遭遇到了平生未得之败,还未喘息停当,王朴也逃了进来,两人商议一番,都觉得杏山城早晚必被清军攻击,此地也不是长久呆的地方,还是跑回宁远比较妥当!

皇太极贼继续部署兵力聚歼明残兵余众,他命内大臣宗室锡翰、国戚多尔济两员骁将率济席哈、车尔布、巴兰及精兵二百五十人,蒙古翁牛特、四子部落都尔拜率兵二百五十,分别埋伏于杏山明兵逃走必经之地的高桥大路和桑噶尔寨堡,另派甲喇率京隋荪、格尔泰、郎球等战将率三旗精锐护军一百五十人协助堵截吴三桂兵。

这时的皇太极已经下达了必捉吴三桂的命令,他所派满蒙八旗兵数量不多,但皆多精锐,其将领也都是骁将,足以击败已成惊弓之鸟的明残兵败将。

当天,杏山明兵一千人自城中逃出,遇到清伏兵,迎头痛击,明兵死伤甚多。皇太极闻讯,亲自赶到高桥东,指授方略。指示如明兵自杏山逃出,尾随追击,不得使明兵入城。

为加强兵力,又派多罗贝勒罗洛宏、固山贝子博洛、内大臣图尔格等以每旗精兵20名及正白旗护军、翁牛特兵、锡翰、多尔济兵,统由善战的名将多罗贝勒多铎指挥,继续设伏以待杏山明逃兵。

在城里的吴三桂、王朴已感到杏山岌岌可危,不宜久留,率部出城逃跑。埋伏杏山西的清兵立即迎战,将明兵截入大路追击。三桂与王朴且战且退,向高桥逃去。

清将多铎一声号令,伏兵四起,迎面截住,而后面清兵紧追不舍。吴三桂、王朴与明兵手足无措,无心恋战,急欲夺路逃跑。

清兵奋力攻击,明兵大败,四处溃逃。清兵边追边攻击,到傍晚,已将桑噶尔寨至海一线列兵固守,严密封锁。吴三桂、王朴率残部乘夜逃跑,兵士死伤殆尽,身边只得三十七骑。

眼见得被逼入了绝境,反而激起了吴三桂的悍气,对身边王朴说道:“我二人已入死地,若不奋力,今日皆死于此。你可带二十骑在右,我带十七骑在左,一路冲杀过去!”

那王朴也和吴三桂一般,虽然因胆小而第一个逃跑,但却是明军中少有的猛将。当下大声说道:“既然吴总兵愿意决死,我为自身计,岂有不拼命者!”

这两人一左一右,发声呐喊,竟真的便向清军大阵冲去,忽然不顾身边人数少得可怜。

才一杀入阵中,吴三桂连声狂喝,大刀风一般地举起落下,竟无一人能近其身。

那清兵中的郎球眼看吴三桂在自己阵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勃然大怒,拎口大刀,带八名亲兵便来迎战。尚未靠近,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