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黄飙冷冷地说道:“你先打来院门,我们自然会带你上京……”

孙伯台又在上面狂笑起来:“打开院门?我还有命活吗?若要我出来,只要东厂厂事郑公公来,其余的我谁也不相信!”

黄飙也笑了起来:“金虏精兵尚不能挡住我,一个小小的孙家,你以为能抵挡住大将军炮吗?孙伯台,念你也是一方大家,我且给你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后,黄飙可就要得罪了!”

他这么做并不是想个孙家什么机会,而是为了要在宁波百姓士绅面前显示,官府对待孙家已经仁至义尽,已经给了孙伯台最好的机会。他知道孙伯台一定不会开门的,到时候再强行闯入,无论对朝廷还是民间,都将有一个最好的交代。

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家并没有一丝打开院门的意思,反而开始向屋顶,院墙上大量增派人手……黄飙看了看天色,微微笑了一下,时间到了,解决孙家的时候也到了!

随着黄飙的一声令下,两门大将军炮同时开火。孙家那看起来厚重的院门,也许防范蟊贼劫匪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可在大将军炮的轰击下,只几炮过后,硝烟弥漫中,两扇大门已成一堆废弃的木柴……

“冲进去,活捉孙伯台!”黄飙抽出宝剑,厉声喝道。

数百名士兵爆发出如雷的呼声,潮水一般涌进了孙家的大院。那些还站在屋顶上,院墙上傻傻看着的家丁们,看到如狼似虎的官兵蜂拥而入,忽然发出惊恐的叫声,扔下了手里的武器,像个没头的苍蝇一般乱跑乱窜起来……

孙伯台整个人都傻在了那里,他本以为在自己重金许诺的刺激下,起码可以顶个两三天,到时候还能趁乱想办法。谁想到只眨眼,整个大院便已经被官兵彻底冲垮……

“父亲,走啊,到处都是官兵,实在挡不住了啊!”就在孙伯台六神无主的时候,孙启梁冲了过来,气急败坏地叫道。

早已乱了方寸的孙伯台,失去了往日的从容镇定,任由着儿子连拖带拉的,将他推进了当初为避战乱而修建的暗室之中。孙启梁点燃了油灯,发现自己父亲的脸上一片死灰,在阴晴不定的灯光照射下,显得如此的诡异可怕……

外面传来了纷乱的脚步声,到处都是官兵的声音,孙启梁惊慌地道:“父亲,怎么办,怎么办……”

“怎么办?”孙伯台惨笑了下:“我实在没想到朱斌这小子那么狠,动手会那么快,现在说怎么办一切都晚了……他这人虽然年轻,可心狠手辣,下手从不留情,当日曹化为那样的人,也死在了他的手里……梁儿,没办法了……”

自己一贯敬重的父亲,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顿时让孙启梁大失所望。他不想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也更加不想死,可要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的家产,也许只有一个办法了……

孙启梁忽然跪了下来,恭恭敬敬地向孙伯台磕了三个头:“父亲,儿子不孝,可孙家不能就这么悔了,总得有人把这家撑下去……儿子虽然没有什么本事,可却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孙伯台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儿子话里的意思,正在这个时候,孙启梁忽然站了起来,操起身边的一条长凳狠狠地砸了下去……孙伯台在倒下前的一瞬间,嘴角居然还露出了一丝笑意……

……

看到孙启梁背着自己的父亲,从暗室中走出,黄飙多少显得有些意外,等他看清了孙伯台头上的伤势,他心里一切都明白了,是这个“孝顺”的儿子出卖了自己的父亲!

黄飙从来都看不起这样的人,人可以死,但没有出卖,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亲人,更何况,孙启梁出卖的,还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他的心里本来就有一根对谁都不愿意说的刺,而孙启梁所做的一切,却正好碰撞到了他神经中最敏感的一环……

“将军……”孙启梁扔下父亲的身子,“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地说道:“将军,这一切都和我们孙家没有任何关系,全是……全是他做出来的事情……”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黄飙冷冷地笑了一下,李天齐上前探了探孙伯台的鼻子,走到黄飙身边低声说道:“还有气!”

“这人不能留下活的。”黄飙面无表情地说道。

看着李天齐带着几个士兵将自己父亲拖走,孙启梁似乎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有些恋恋不舍的看着,几次想要站起了,可一见到黄飙冰冷的目光,却又把自己的头垂了下来。

“既然已经做了,又为什么还要后悔呢?”黄飙牵动了下嘴角,说道:“我也不想为难你,总之,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你的这条性命,或者还可以保住……”

轰动宁波的这一件大事,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被平息,宁波的百姓和士绅有些意外,但又有些觉得在情理之中。官府发出的告示,写的是孙伯台私蓄武装,谋杀朝廷命官,意图谋反等等之内,依照孙伯台的个性和所作所为,或者他真的会做这样的事情……

孙家的产业被大面积地清查,一张张封条贴上了孙家的家宅、店铺,一个个人犯被直接押解去了杭州。而孙伯台最喜欢的儿子,孙启梁大义灭亲的故事,也迅速通过不同的渠道在宁波流传开来。

至于孙伯台,他死了。据官府的说法,是他在被抓捕的时候,负隅顽抗,而他那个“大义灭亲”的好儿子,在与孙伯台的搏斗中,失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就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有着官府的证明,和孙启梁亲笔所写的供状。

就在当天下午,在孙启梁的指认下,从孙家的院子里,挖出了杀害朝廷锦衣卫镇抚齐忠远所用的刀和血衣。真实,还有几块锦衣卫的令牌……

……

这个消息传到杭州,已经是两天后的事了。

详细的经过朱斌甚至没有过多的看,他相信自己部下办事的能力,而接下来,就是自己应该要做的了。向朝廷上书,如何详细的阐述孙伯台作恶的经过,以及江南各地官员如何辛苦才侦破了这一大案。

而做为江南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自己,朝廷官员死在自己的地方,朱斌的责任当然是逃不掉的,他请求免去自己所监各职,等待朝廷最严厉的处分,甚至坐牢砍头。

当然,随着奏章一起送到京城的,还有一份朱斌早就让人做好的清单,上面按照朱斌的意思,详细列好了孙家的财产。没有人比朱斌更清楚了,朝廷和崇祯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银子,除掉一个对朝廷毫无价值的商人,却能为朝廷换来急需的东西,崇祯会知道哪样更加划算的。

果然,仅仅半个月后,朝廷的指令就到了,崇祯在圣旨中对朱斌严厉斥责,江南朝廷粮米重地,却让一个小小的商人如此为非作歹,朱斌以巡抚之尊,却不能事先发现,何其可恨?着罚朱斌一年俸禄,以为锦衣卫镇抚齐忠远抚恤,另降一级留任,戴罪立功……

至于对孙家的处置,孙伯台暴尸一月,不得收尸,其家诛三族,女犯充入军妓。唯孙启梁能检举其父,罪虽当死,情有可原,拟判充军流放。

孙家家产依江南所列亲单,全部没入朝廷国库,限朱斌两月内清查完毕,押解到京,一切的一起,都和朱斌想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朱斌放下了这份圣旨,轻轻地出了一口气,总算又有惊无险的过了一关。其实他心里知道,崇祯未必就猜不到这里想来大有玄机,可一来自己是崇祯的“亲戚”,是他信任的大臣,他还需要为自己为他做事;二来,江南局面方定,自己又是圣上亲封的“百胜名将”,若是现在认真追查下去,不管对哪方面来说都不是件好事情……

虽然勉强度过了一劫,只是以后这样走钢丝的行动,还是少做些好,说不定等到哪一天,自己突然失势了,每一桩,每一款,都会被人翻出老账,变成杀头的天大罪名!

第148章 大凌河之战

大明崇祯四年,明朝历史上动荡的一年开始了!

在这一年的六月,原本被官降一级,戴罪立功的江南巡抚朱斌,因为在任上的出色表现,被重新官复原职,其实这是人人都知道,早晚会发生的事情。

江南军机营在这一年成立,军机营大统制,正是朝廷的通缉要犯黄溪。朱斌根本就不在乎这个,只不过黄溪却无法在公众场合露面,他成了一个影子,朱斌用来监视江南各地情报的影子!

朱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和海盐的陶家进行了艰苦的谈判,陶家放在浙江各地的情报系统,必须全部放弃,无条件地转到他的军机营中。而做为回报,他将会给陶家更大的经商权利。

宁波孙家的下场,做为陶家主事的陶乐闵,已经清楚地看在了眼里。他开始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与朱斌合作的,就是他的朋友,而不肯合作的,那么朱斌毫不犹豫地会将其铲除。

好在这位巡抚大人即将成为自己的女婿,一个女婿半个儿,把自己辛苦多年组建的情报体系交给朱斌,在心理上也不是什么太难接受的事情。况且,自己的儿子、孙子都在朱斌手下为官,并且深得重用。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陶乐闵终于答应了朱斌的要求……

这事的了解让朱斌放下了心头的大患,将一个随时可能让自己寝食难安的组织,转化到自己的手下,加上又有黄溪这么一个锦衣卫中的资深特务来管理,无疑是一个惬意的事。

而朱斌对江南经济结果做的调整,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尤其是对江南运河的疏通,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朱斌有这个信心,在三到五年之内,江南的经济将会顺着自己的设想一步步地走下去……

可就朱斌一帆风顺的时候,大明王朝这座大厦,却遇到了一场足以将其整个摧毁的危机!

崇祯三年年底,大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提出任封疆大臣,精择八部大帅,分别战守;蓟镇备守,辽镇备战;合蓟辽战守,防御插汉,收复城池等建议,崇祯帝全部应允。

四年初,辽东巡抚丘禾嘉,请求挟遵永大捷之威,继而收复广宁、义州、右屯三城。孙承宗经过考虑之后,命丘禾嘉先据右屯,修筑大凌河城。以锦州、大凌河、右屯就形成犄角之势,可以相互依托。再向东北依次推进,收复较远的广宁城。

而具体筑城的任务,则落落到了祖大寿的身上。锦州总兵官祖大寿、副将何可刚率兵四千,驻守其地。另有班军一万余人,负责修建大凌城。

当明军重新修筑大凌城的消息传到皇太极耳朵中后,皇太极勃然大怒,愤然道:“坐视汉人开疆拓土修建城廓,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耶?”

崇祯四年八月初四日,皇太极以大明“进兵辽东、破坏和议”为借口,亲起满汉大军两万余人,红夷大炮四十门,在大凌河城下集结。

鉴于大凌河城防守坚固,为减少伤亡,皇太极下令对该城进行围困,沿城四周修建栅栏,并挖出一条宽五尺、深七尺的壕沟,以切断城内外的联系。同时他派兵扼守住通往锦州的要道,阻击锦州方向出动的援兵,其后又陆续增兵到了五万。

兵法云“十者围之”,皇太极以五万大军,加上四道壕沟一道墙,足可抵十万之众,祖大寿的一万多人马想突围已绝对不可能!

面对后金的包围,祖大寿几次派兵出击,企图撕开缺口,打通城内外通道,杀出一条血路,但都没有成功。皇太极随即下令用火炮轰击城外的台堡。在猛烈的轰击之下,大凌河城外围的台堡一一落入敌手,包围圈不断压缩。

当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督师孙承宗、巡抚丘禾嘉立即组织援军,急赴前线增援,以解大凌河之围。孙承宗、丘禾嘉亲自率军,与新升任的总兵官吴襄、宋伟合兵,约四万之众,由山海关向锦州进发。

当援军前锋近万名兵马赶到松山附近时,被阿济格率领的千余名满蒙骑兵拦截击败,退回锦州城内。九月初,另一支大队援兵赶到锦州城外,在小凌河对岸扎营时,皇太极亲率精兵偷袭大营,打得明军措手不及。

九月二十四日,援军主力,包括百余名战将和四万步骑,由监军、太仆寺少卿张春率领,渡过小凌河。三天以后的清晨,当这支兵马乘夜色推进到离大凌河只有十五里的长山时,才被敌兵的前哨发觉。皇太极迅速集合满、蒙、汉军两万人迎敌。当时明军的数量是后金军的一倍。

当后金军赶到阵前,见张春已将大军摆成防御阵形,大炮鸟铳四面排列。皇太极先令骑兵分两翼正面冲击,右翼直扑张春的大营,但因炮火猛烈,伤亡惨重,未能破阵。皇太极随即加入右翼,重整队伍,并令佟养性的炮兵移至明军阵地东侧,用火炮和火箭猛轰张春大营,明军伤亡大增,阵脚开始动摇,张春大营开始溃乱。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由吴襄、参将桑噶尔寨统率的另一支援军开始溃退。

张春在重创之下,仍收拾残卒,进行抵抗。当时正逢天起大风,张春便下令纵火攻击佟养性的炮兵阵地。没想到大火起后不久,风向逆转,反而扑向自己的阵地,引起阵脚大乱。皇太极乘机率骑兵冲击,张春的大营便一败涂地了。

三路兵马中的宋伟一营,在力战之后,也因势单力孤,只得撤退溃逃。至此,大军全线崩溃。

只此长山一役,明军四万之众被皇太极的两万人马击溃,损失惨重。包括张春在内的三十余位高级将领被俘,多名明军将领战死,兵马损失不计其数。更严重的是,明军再也没有力量组织任何援救了……

皇太极在击败援军之后,加紧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在此以前,皇太极已在军事压力之余,多次劝说过祖大寿。至此,皇太极再次派人带着二十三位降清文武官员的招降书,劝说祖大寿投降,却再次被祖大寿断然拒绝。

随着冬季的来临,大凌河城内的粮食供应越来越成问题,平民百姓首当其冲,饿死者无数。而兵士不久也无粮可食,先是杀马充饥,后开始有计划地杀人充饥。这些情况被掌握后,皇太极更加紧了劝降攻势。祖大寿至此已经走投无路,坚守到底,誓为大明效忠的信心开始动摇……

经过反复协商,祖大寿决定投降。十月二十八日,反对投降的副将何可刚被推出城门,在后金兵营前示众以后,被斩首。

何可刚临死之前,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其尸体被拖入城门后,饥饿至极的饥民一拥而上,争夺其肉而食。

斩杀何可刚后,祖大寿派出四名副将、二名游击出城,代表他与其他三十七位命官,与皇太极和众贝勒对天盟誓。盟毕,祖大寿正式献城投降。此时的大凌河城,在被围八十余天后,原有的三万余军民,只剩下一万人左右。

祖大寿正式投降后,受到了皇太极超规格的接见。诸贝勒出营一里迎接,到达御营时,皇太极出幄相迎,并免其跪拜,而行抱见礼。在并行进幄后,皇太极让祖大寿坐在自己身边,亲以金杯赐酒,又赐御服黑狐帽、貂裘、白马等物。开宴入席时,祖大寿坐在汗兄代善之下,享受了最高规格的礼遇。

投降后的第二天,祖大寿依照原先的约定,赴锦州进行策反。皇太极对他并不是没有顾虑,但考虑到如果祖大寿守诺且能策反锦州,确实是一本万利之事。而且当时祖大寿的子侄也留在后金营中,实际上近似人质,所以皇太极仍决定冒一次险。

然而,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并没有发动策反,他推说人手不够,时机未到,皇太极这次是看走了眼,祖大寿是诈降!

长山、大凌河之败,使孙承宗不败的神话破灭。朝廷中的不满和攻击,犹如急风骤雨般向孙承宗压来。而朱斌当初提议的决不赞成修筑大凌河,更被当成了他又一次的英明远见!当然,这一点在崇祯皇帝面前,是没有任何人胆敢提起的!

而对于皇太极来说最大的收获,却并不是击败了明军,或者是试验了后金自己的火炮。最让他高兴的,是借着大凌河之战的机会,解决了一直让他头疼的同为四大和硕贝勒的莽古尔泰。

七月十三日这一天,皇太极正站在城西山岗向城中观望,思考破敌之策。时众贝勒在侧,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莽古尔泰上前一步说:“昨天这一战,我部损失严重,我旗护军有随阿山出哨的,有附于额驸达尔汉的,是否现在把他们归还我?”

皇太极本来就在削弱他的权利,当然不肯答应。

生性暴躁,头脑简单的莽古尔泰,在和皇太极的争吵之下,居然将腰间佩刀拔出了五寸,汗王面前拔刀,何等严重?这就满清历史上著名的“御前露刃”事件。

击败张春的援军后,十月二十三日,众贝勒召开会议,一致决定免去莽古尔泰大贝勒之职,夺五牛录,罚银一万两。其后慑于皇太极威严,大贝勒代善也于其后主动让位。

从后金天聪元年即位到天聪五年年末,皇太极终于实现了朝纲独断南面独尊的愿望……

皇太极稳固了自己的地位,而曾经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却正在向着一个无底的深渊走进……

第149章 吴桥兵变

当大凌河惨败的消息传到江南后,朱斌把自己一个人关了起来,无论部下如何劝说,整整一天,他粒米未进,谁也不知道素来乐观的巡抚大人正在那想着些什么!

朱斌也不知道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做为一个知道历史走向,却根本无力改变这一现状的人,此时的心情,也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也只有他自己觉得在这一刻是那么的无用。

在朝廷的邸报上,大臣温体仁上本,言说朝廷刚与后金开始接触议和,兵火才息,而孙承宗、丘禾嘉却要惹是生非,去修筑什么大凌河城,惹恼了皇太极,遂造成了长山、大凌河惨败云云之类……

心灰意冷的在孙承宗在长山惨败后,便以年老为由,多次上疏,要求致仕。十一月,崇祯帝批准孙承宗致仕,令驿站车马送其回高阳原籍。不久,因言官追论孙承宗“丧师辱国”之罪,崇祯帝下令夺其官职闲居,并剥夺宁远世荫。

而当时已调任南京太仆寺卿的原辽阳巡抚丘禾嘉,也被追论,丘禾嘉以病为由辞职。

这一切的一切,都和历史的走向是如此的一模一样……

朱斌慢慢地站起了身,当他推开房门的时候,发现他的部下们都正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着他,见他出来,黎风第一个上前道:

“大人,大凌河之败,大人早就有过预言,这都是……都是上面不肯听,与大人没有半分关系,您又何必为难自己?”

“没事,我只是在想一些事情。”朱斌勉强笑了一下,随即就正色问道:“我让你们准备的兵马,全部集结完成没有?”

“回抚帅!”郑天瑞大声说道:“马步兵一万七千人,佛郎机、大将军炮八十余门全部准备完毕,随时都可以向山东方向进军。只是……”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抚帅怎么知道山东方向即将再次爆发战事?”

“孔有德!”朱斌嘴里慢慢地吐出了这三个字来:“登州游击孔有德,本事海盗出身,而后才被朝廷招安,这次又救援大凌河不利,像这样的人,我从来都不相信他们会真心为朝廷效忠!”

一众部下面面相觑,抚帅大人的想法实在有些费人理解,可他的判断,却往往总是准得出奇,就好像这次的大凌河之战,若是朝廷听了他的意见,未必便会有那样的失败!

“报,朝廷急报!”

正在此时,远方快马奔来,冲到朱斌面前,勒马停住,马上骑士翻身而下,喘着粗气说道:

“朝廷急报告,登州游击孔有德,率领耿仲明、李九成等人,于吴桥兵变,目前已杀回山东,劫掠四方,贼兵势大,官兵皆不能胜,圣上急命江南巡抚朱斌领兵平叛!”

江南诸将大惊失色,抚帅真的神了,说孔有德要叛,孔有德果然就叛了,此时他们再看向朱斌的眼神,已经全然不同……

朱斌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是历史书上早就清清楚楚记载着的,又有什么可希奇的?

这批参与叛乱的将领,原都是皮岛纵兵毛文龙的部将。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后,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统辖。但不久,参将刘兴治在皮岛发动叛乱,杀陈继盛等十余人。总兵黄龙随即赴皮岛镇压,皮岛乱兵一哄而散。

孔有德、耿仲明原籍山东,矿徒出身,曾是辽东海盗,后投毛文龙,与尚可喜一起,被称为“山东三矿徒”,是毛文龙手下的骨干将领。孔、耿因不服黄龙统辖,便叛离皮岛,率部来投登莱巡抚孙元化。

登州乃山东重要军事要塞之一。在天启初,为了协调对后金的作战,在山东设登州、莱州巡抚,援助辽东前线。当时任登莱巡抚的是孙元化,嘉定人,举人出身,被任命之前曾任宁前道兵备副使。

而就是这位对火器颇有研究的孙元化,竟接收了皮岛的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并委以重任。孔有德被任命为骑兵参将,耿仲明则被派往登州要塞。

大凌河被围后,同属孙承宗指挥的登莱巡抚孙元化,急令游击孔有德赶赴前线增援。孔有德奉命北上,抵达吴桥时,因遇雨雪,部队给养供不上,士兵开始抢劫。在另一位与孔有德有相同经历的毛文龙旧部李九成的煽动之下,孔有德正式叛乱,随即杀回山东半岛。

孔有德还兵大掠,先后攻陷陵县、临邑、商河,接着又杀入齐东,包围德平,不久又舍德平而去,攻陷青城、新城,向半岛杀去。

山东巡抚余大成、登莱巡抚孙元化闻变,非常紧张,立即派兵来鲁北应变。当时两人都不愿把事情闹大,力主安抚孔有德,并令沿途州县,不得出兵邀击,以免激化矛盾。孔有德将计就计,假装投降,迷惑孙元化,而实际上却率兵直趋登州。由于沿途州县不敢出兵拦截,让出通道,孔有德便顺利杀到登州城下。

孙元化急令部将张焘率辽兵守登州城外,总兵官张可大也发南兵抗击。两路成合击之势。张焘进兵稍胜,却下令退兵,张可大失去策应,被孔有德杀得大败。形势陡然紧张起来。

张焘的兵卒,多是辽东籍,与孔有德部关系不错。他们见此情形,纷纷投入孔有德的叛军行列。孔有德便令这些降卒再混入登州城中,作为内应。而孙元化不察敌情,不听劝告,同意这些早已从叛的散卒进城。

与孔有德是旧交的登州中军耿仲明,及都司陈光福等,立即策应,举火开门,让叛军从东门攻入登州城,登州便告失陷。

孙元化是南直隶嘉定人,山东巡抚余大成是南直隶江宁人,总兵官张可大是南京羽林卫军籍。这三位南直隶人,在这场兵变中,根本不是山东、辽东人的对手,被孔有德等骗得团团转。

登州沦陷后,孙元化自杀未成,与同城命官一起被俘。只有总兵张可大在斩杀其妾陈氏后,在其官署上吊自杀。

孔有德令孙元化致书余大成,要求和谈。余大成见事已闹大,便上疏朝廷。崇祯大怒,撤掉了余大成、孙元化两人之职。孔有德见孙元化已无利用价值,念其旧日收留之情,放其出城,放了他一马。可是崇祯帝却不会放过他。他与余大成两人被逮到京师,最后余大成被充军,孙元化被斩首弃市。

“现在山东局势如何?”朱斌并不显得慌张,不紧不慢地问道。

“回巡抚大人话,孔有德占据登州后,推李九成为首领,自己居第二位,耿仲明居第三。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将领,如李应元、陈有时、毛承禄、陈光福等皆为官,反贼刻印建官,招徕海盗流寇,四出焚掠,弄得山东以至辽东前线都人心不定……”

“一些海盗乱民成得了什么气候。”朱斌微微笑了一下,忽然大声说道:

“黄飙、郑天瑞、刘风、李天齐、魏重义、龙淄阁、李德!”

“末将在!”

“你等点齐兵马,明日随本抚出征,水路并进,一举而平定叛贼!郭飞、黎风等人留守江南,接应粮草!”

“遵命!”

大凌河之败的这一口气早把朱斌憋坏了,他现在就等着孔有德等人谋反,好把这口气撒到他们的身上。而最为重要的,未来一旦孔有德等人投了后金,将极大地增强后金的火炮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日后的大明朝廷,埋设下一枚可怕的炸弹……

第二日,一万七千名官兵,八十门各类火炮,三十七战船,由浙江巡抚、肃虏将军、武英伯朱斌亲自率领,浩浩荡荡向山东境内开拔。

谁想到,才走出不到两日,朝廷又来急报,命朱斌所引之军,于原地扎住营盘,不得朝廷命令,不得前行。

原来,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崇祯帝居然下令以徐从治为山东巡抚、谢琏为登莱巡抚,由此二人负责平叛。朱斌大惑不解,遂写信问计于杭州的黎风。

未几天,杭州方面送来黎风急信,上面写得非常简单:

“大人不赞成构筑大凌城,圣上一意赞成,终致大凌河之败。难道大人比圣上还要英明吗?大人自为官以来,屡立战功,朝廷又多树政敌,在此时候,焉能不眼谗言?大人尽管在原地驻扎,属下以为,官兵此去必不能胜,早晚要复启用大人。

为消圣上疑心,一旦朝廷再次命大人平叛,大人可不急着进军,当先问计于圣上,用何等方式行军平叛,如此,平叛之功不为大人所有,乃是当今圣上亲自指挥……”

朱斌苦笑着摇了摇头,将信件付之一炬。他只想为大明朝廷好好的做一些事,却哪里想到这中间弄得这么复杂,崇祯帝这人好是好,可就是有些疑心……

朱斌干脆安下心来,驻扎在浙江和山东的邻近地界,一边派人多加打探,掌握山东方面的信息,一边每日与诸将讨论兵法,静静等候着朝廷的再次调度。

前方不断传来的消息,显示出朝廷的平叛及其不顺。

徐从治、谢琏两位巡抚,与总兵杨御蕃分头固守城池,拼死抵抗叛军攻击,形势十分危急。而外围的各路援兵都驻扎在昌邑,由于山东巡抚徐从治被围在莱州城内,援军无人督察,诸将观望,谁也不肯拼死驰援莱州。

而兵部尚书熊明遇认为此事尚有招抚的余地,便派主事张国臣去山东处理招抚之事,并要求徐从治不要轻易出兵,破坏抚局。徐从治当然不干,先后三次上疏朝廷,力主抚局无望,应以武力解决。朝廷认为,两抚臣都被困在莱州,应增设总督来山东前线,决定抚战。

侍郎刘宇烈于是被任命为总督,赴山东统辖骑、步兵二万五千人,平定孔有德之乱。但刘总督本无筹略,赴山东后除整天派人去招抚外,不进行任何军事行动,以免动而取咎。

孔有德便故伎重演,说是要降,暗中却把孙元化铸造的大炮调到莱州城下,架起猛轰,打死了山东巡抚徐从治,莱州城危在旦夕。

其后在朝廷的军事压力下,孔有德突然又向登莱巡抚谢琏提出投降,并约定降期,请莱州城中的文武官员出城。已被困在城中六个月的登莱巡抚谢琏,在不得已之下,决定冒险,便与知府朱万年出城受降。

但当兵出身的总兵杨御蕃坚决不去,他深知这些叛兵的品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