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血沃轩辕-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扎萨克图城被攻破,王子率领扎萨克图汗国全部臣民投降;土谢图城在全城都是老弱妇孺的情况下坚守了几天后,王子不幸阵亡,土谢图城被迫打开了城门。阿拉坦城遭到了车臣军队最猛烈的进攻,当城池陷落的时候,几乎半个城市都被夷为平地!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噩耗,像一把重锤一样猛烈地击向了卫拉特每一个将士的心上。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他们的家人都在那里,现在却成为了敌人的俘虏。当他们在前线和敌人做着浴血奋战生死搏杀的时候,他们的家却没了。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可怕的事情?
整个卫拉特军都变得人心惶惶,没有人再也心思继续作战了,无论那些卫拉特的将领们如何大声的呵斥责骂他们。其实,这些将军的心思也同样早不在了战场之上,就和他们的部下一样,他们也一样有孩子,有妻子……
扎萨克图汗完全乱了方寸,他的都城没有了,他的儿子和妻子也成为了俘虏,怎么办,现在应该怎么办,扎萨克图汗的心中一片茫然。
但明军却不会给他继续思考的时间了,他们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个消息,而当这些消息来临的时候明军的反击从这一时刻也正式开始……
刚才看起来还处于混乱中的明军,忽然集体调转了枪口,重新向卫拉特军发起了攻击。而在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数万精锐明军,也都呼啸着冲向了的战场。大炮重新张开了他们狰狞恐怖的血盆大口,将一团团象征着死亡的火焰,喷向了对面的敌人。
那些被分割包围的布哈拉军,也被胜利的喜讯所鼓舞,本来行将溃败的他们,再次鼓起了作战的勇气,有部分地方的布哈拉军,居然向包围着自己的卫拉特军发起了反冲击,而那些一心想着家人的卫拉特军,早就丧失了斗志,居然在布哈拉军的冲击下开始溃散……
扎萨克图汗也知道要想扭转惨败,就必须要击败对面的敌人,可这时候军心早已溃散,他拿什么资本来和敌人继续作战,甚至连那些他最信任的将领,都失去了继续作战的勇气,而呼啸而来的明军,也很清楚地告诉了他,在此之前敌人根本就没有使出全力。
面色死灰的阿拉坦汗绝望的闭上了眼睛,两颗泪水从他的眼中流了出来,他不断地说道:“我刚才就说了,我刚才就说了,明朝人一定有阴谋在里面,他们那么多的精锐一直没有动,等的就是这个消息。完了,现在什么都完了啊……”
说着他失神落魄的走了出去,根本没有多看扎萨克图汗一眼,这一场战争对于他而言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扎萨克图汗很想把他按倒在地,然后用马鞭狠狠地抽他。这个无能的废物,该死的懦夫,现在是说这些话的时候吗?就算再面临绝境,身为一个汗王,也应该表现出他的从容不迫。张皇失措的样子只会动摇军心,可这窝囊废不懂,他根本就不配当一个汗王……
次日,卫拉特军左翼被击溃,超过一万人被击毙,两万余人投降,这其中就包括土谢图汗最小的儿子,也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他的大儿子已经死在了土谢图城,现在他的小儿子又死在了布哈拉城下。这个扎萨克图汗最忠实的跟随者,这一刻也陷入到了绝望之中。
到了下午的时候,人们找到了土谢图汗的尸体,他用马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随着土谢图汗的自杀身亡,本来就不想继续战斗的土谢图军队,选择了向明军投降。
土谢图军的投降,意味着这场发生在布哈拉的战争,已经逐渐走向了尾声。整个战场上的卫拉特军混乱不堪,到处都能看到投降的士兵,卫拉特的崩溃已经无可避免。
很快,叶尔羌汗和阿拉坦汗也选择了向明军投降,这对于他们的士兵来说如释重负。而现在还能继续战斗的,已经只剩下了扎萨克图汗,还有挑起这场战争的希瓦汗王!
第557章 俄波战争
大明武英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布哈拉之战结束。在明军和布哈拉联军的强尽攻势下,名存实亡的卫拉特军总指挥扎萨克图汗选择了投降。这对于他自己,以及那些早就不想继续作战的卫拉特士兵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起码他们还能知道自己活着!
挑起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希瓦汗王,巴哈杜尔汗选择了自杀,因为他知道,即便是明朝人愿意留下他的命,他的世仇布哈拉人也是绝对不答应的。自杀总比要遭到羞辱好。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起码,他死也保持了汗王的尊严……
三十七万卫拉特军几乎全军覆灭,仅仅战死的就超过了十万人。热武器对冷兵器的决战,只可能出现一面倒的屠杀状况。其实从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如果不是为了彻底解决卫拉特联盟问题,也许,战争会比现在更加早的结束。
这些投降的汗王们,全部被押到了大明的京师。扎萨克图汗被以大明皇家法庭,以新的罪名“战争罪”判处终身监禁。阿拉坦汗和叶尔羌汗被判处三十年监禁。其实这对于已经六十多岁的两位汗王来说,结局和扎萨克图汗完全一样,他们无法再走出牢狱了。
而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坚定的站在大明一方的汗国,也都得到了奖励。希瓦汗国的土地被分给布哈拉汗国。布哈拉汗为大明册封为“慈德布哈拉汗”。而土谢图汗国的土地,则全部划到了车臣汗国的领域之中。车臣汗应当庆幸,他明智地选择对了方向。
至于哈萨克汗国、叶尔羌汗国和阿拉坦汗国等等的这些土地,全部并入了大明的版图。这其实在朱斌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因为在历史上,这些国家一个也没有逃脱灭亡的悲剧。他只不过是做了另一个国家做过的事情,仅仅如此而已……
反抗?当然会有反抗。有征服者当然就有被征服者,同时而起的还有那些并不甘心的抵抗者,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大明在这方面已经积累起了足够的经验,朱斌相信他的官员们能够妥善的处理好这些事情。而这,并不是自己应该去操心的。
卫拉特联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土崩瓦解,是俄罗斯人完全无法想像的。本来在有些美好的构思之中,用卫拉特联盟来拖住大明,自己可以从容的腾出手来应对波兰的军事压力。但现在看起来幻想完全破灭了。在准备和波兰作战的同时,他们不得不面临来自大明的威胁。
其后更加可怕的事情传来,奥斯曼帝国也在明军的凶猛进攻下亡国,这也就是说,俄罗斯已经处在了大明的包围之中,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对俄罗斯发起进攻,这是俄罗斯不得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如何抉择与大明的关系,成为了他们的当务之急。
武英四年年底,做为沙皇陛下的使者,比斯罗特夫斯基到达大明京师。傲慢的比斯罗特夫斯基和他们的沙皇陛下,显然还没有弄清楚他们目前的状况。在要求大明归还以沙伊万·伊万诺维奇·伊万诺夫为首的俘虏后,还对大明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他们谴责大明进行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即对卫拉特联盟的战争,并且吞并和瓜分了这些无辜的国家。他们要求,是的,他们居然要求大明立刻从这些被占领的国家撤兵,并释放那些被关押中的汗王,然后在俄罗斯的监督下,重新恢复这些汗国。
负责接待的大明官员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他们竟然以这样的口气和大明说话?这完全就是命令的口吻,可俄罗斯人有什么资本这么做呢?大明的那些官员们甚至一度产生了幻觉,难道现在战败的,是自己的朝廷和军队吗?
不得不说俄罗斯人在某些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并不是傲慢,而是天真,包括他们在很多国际关系上的处理方式以及态度,比如和瑞典或者波兰的关系,他们认为自己只要下达了命令之后,这些被他们下达命令的国家,就会选择无条件的服从。
当比斯罗特夫斯基的“命令”,被送抵到武英帝面前的时候,武英帝居然笑了出来。他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生气的地方,或者说武英帝更加乐意欣赏这么一出滑稽戏。既然他们喜欢以老大的身份自居,那么,就让他们尽情地表演到底吧……
比斯罗特夫斯基被晾在了那里,没有人来听他的什么谴责,更加不会有人来和他进行一厢情愿的谈判。当然,他的生活遭到了很多的对待,毕竟,大明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总该尽到地主之宜,一定要做到让他们“满意而来满意而归”!
很显然这位特使也是沙皇陛下的什么亲戚,或者是常年居住在莫斯科的哪位贵族,他对面前的状况无所应对,也根本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几次要求见到大明皇帝陛下,都被明朝的官员客气而礼貌地拒绝了,他现在在京师,完全就成为了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
倒是不断有大明的官员向他通报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些事情,比如波兰的军队正在集结,他们加强了对乌克兰的攻势,俄罗斯和波兰的谈判已经破裂,俄罗斯军队正在准备援助乌克兰等等,而这些不是很好的消息,开始让特使阁下有些慌张起来。
他不得不放下了他“高贵”的架子,转而恳请与大明进行一次谈判,以解决俄罗斯与大明帝国之间存在的一些争端。这在特使先生看来,已经是一次很了不起的让步了。从命令变成了要求谈判。并且从无条件释放俘虏,演变成了解决争端……
但是大明的官员依旧是那些谦逊有礼地告诉特使先生,自己的皇帝陛下并没有答应谈判,所以特使先生要求的谈判根本无从谈起,并且,他们还带着不无遗憾的口气告诉这位特使先生,俄罗斯和波兰之间的战争,在特使先生滞留大明的时候已经全面爆发了!
大明武英五年一月,在双方谈判彻底破裂之后,乌克兰哥萨克统领赫梅利尼茨基在俄国支持下,宣告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与俄国合并,波兰旋即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攻击,同月,俄罗斯向波兰宣战,次日,波兰向俄罗斯宣战。
经过精心准备的波兰军队出兵十万,应该说这一时期的波兰是一个标准的军事强国,尤其是在与明帝国签署了秘密协议之后,更加增强了它与俄罗斯开战的底气,不过可惜的是他们的统帅有些大意,还没有见到俄罗斯人,就在与乌克兰的战斗中蒙受了一些损失。
在文尼察保卫战中,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博贡率军在冰河之上迎击波军。交战中,乌克兰哥萨克佯装溃退,波兰军队在身后紧追不舍,没有注意到冰面上许多地方散扔着脏乱的稻草。波兰军队眼看就要追上哥萨克了,但刚一踏上这些稻草,脚下的冰就破裂了。
原来,博贡下令事先砸了许多冰窟窿,当这些冰窟窿上又结了一层薄冰后,在上面盖上稻草以作伪装。乌克兰趁波兰人陷入混乱时大举反攻,将不可一世的波兰军队击败。
这绝对不是波兰人想要的结果,随后他们在勾结克里米亚汗国的同时,将原本对付俄罗斯军队的火炮拉了上来,对文尼察进行了狂轰乱炸,造成了乌克兰人的严重伤亡,并使得文尼察多处防御城墙被毁。
这一来使得乌克兰人原本的大好形式一下变得岌岌可危起来。就在乌克兰人无法抵挡的时候,俄罗斯军队及时出现在了战场之上。
俄波战争正式爆发了。先期抵达的是由利克诺夫将军率领的军队,他们袭击了波兰人的后方,使波兰军蒙受了一些损失,不得不暂时厅事了对文尼察的攻击,而把主要的力量对准了利克诺夫将军的俄罗斯人,并且,持续向该地增派援军。
在前期,双方之间都只是在进行着一些局部地方的争斗,那些大规模的决战,双方显然都意识到准备都并不充分,因此双方的统帅,都显得有些小心翼翼。
但其后随着俄罗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的到来,一切都发生了转变,沙皇并不想把战争拖延下去,他迫切地需要一场大胜,来缓解国内的巨大矛盾。
决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波兰投入了他们全部的十万军队,并且调集火炮,在文尼察摆开了决战的架势,而火炮,则正是俄罗斯人比较畏惧的武器!
第558章 此战必胜,胜必在我!
沙皇阿列克谢派出了他精锐的骑兵部队,袭击了波兰的炮兵阵地。显然波兰将领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炮兵阵地周围仅仅安排了少量的士兵。而这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了。波兰人的炮兵阵地遭到了残酷的袭击,仅仅一个下去,他们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火炮!
波兰人陷入了混乱中,洛查克将军被解除了他的职务,以德高望重的布梅挈取而代之。布梅挈将军到任之后,一方面紧急撤换了几名在此次败阵中负有责任的军官,一方面加强了对俄罗斯军队的监视,同时,要求国内立即再向明朝请求继续供应火炮等物资。
不过大明虽然很乐意看到波兰和俄罗斯人的战争,但他们绝不当冤大头。也绝不会一次接着一次无休止的无条件供应军火。任何的付出总是要得到回报,才会继续投入,尤其是在明军已经完成战略包围的情况下。因此,明朝向波兰提出了低价出售军火的要求。
波兰人同意了这一要求,这也是迫于前线形势的压迫。而为了应对这一笔开支,加上前线与俄罗斯人作战的巨大军费,波兰不得不再次将这笔额外的军事支持转嫁到了自己国内人民头上。波兰的税收被进一步提高,也为波兰的日后埋下了隐患。
就在波兰与俄罗斯发生激战的时候,对于大明来说,对俄罗斯的攻击准备也已经完成。其所配置兵力为郑天瑞部十七万人,火炮九千门;黄飙部十六万人,火炮八千二百门。另有二十八万部队做为总预备队,随时可以投入一线战场,对俄罗斯实施攻击。
同时为了应对战争,将总计动员超过三百万的民夫,负责将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而这三百万民夫,其主要由亚洲同盟各国派遣、历次战争的战俘等等充当。这一切将全部交由陶海负责调度。后勤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已经在明军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驻扎在边境之明军,开始主动挑衅对面之俄罗斯驻军。
三月,在奥纶堡方向,我大明驻军郭飞部前锋与俄罗斯人发生摩擦,双方互以火炮对射长达一个时辰,俄罗斯驻军被毁军营两座,士兵伤亡一百余人;大明伤亡二十七人。此次事件被称为“奥纶堡”事件。由此,大明王朝与俄罗斯帝国的战争导火索被点燃了。
双方互相指责对方首先挑起了炮击事件,大量的明军开始进入阿克托别一线,无数火炮开始运了上来,到了这个地步,无论是谁,都已经明白战争无法避免,唯一还不能确定的一个小小问题是,由谁来第一个挑起战争,由谁来打响战争的第一炮……
大明武英五年三月三十日,在京师的紫禁城,群臣们被紧急召见,大明的武英帝朱斌已经等了他们许久,皇帝陛下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他告诉他的大臣们:
“奥纶堡事件你们当中有的人已经听闻,有的人还不知道。就在十多天前,俄罗斯悍然为我阿克托别发动炮击,致使我大明将士二十七人伤亡,大明的尊严已经受到了最直接,最赤裸裸的挑衅。任何侵犯我大明的国家,大明必以最强势的姿态反击!
大明的主权绝不容许受到任何形式的伤害,我们可以容忍一些事情,但不会无限制的容忍。我们不想战争,但我们也不害怕战争。我们想竭力避免战争,但当战争来到的时候,我英勇之明军绝不会后退半步。朕,大明之皇帝在此宣布:
武英五年三月三十日,大明王朝向俄罗斯帝国宣战!向俄罗斯所辖所有领土宣战!向任何给予俄罗斯帮助的国家宣战!此战必胜,胜必在我!”
所有的大臣都愣在了那里,虽然他们早就猜到与俄罗斯的战争无法避免,但还是想不到这一天这么快就到来了。在卫拉特联盟被瓦解之后,明军等待的就是这一天,皇帝陛下一直等待着的也是这一天。稍许,狂热的呼声顿时在朝廷里响起:
“此战必胜,胜必在我!”
大明的战争宣言,交给了那位一直在京师傻傻等待着沙皇陛下的特使:比斯罗特夫斯基。当比斯罗特夫斯基拿到这份战争宣言的时候,他还根本不知道在奥纶堡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实在无法相信,难道,战争就这么突然降临了吗?
随着皇帝陛下对俄罗斯的战争令下达后,整个前线的战争机器便高速运转起来。每一个人都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对于大明来讲,这也许是十年或者二十年中的最后一场明军所发动的大规模战争了。封侯进爵,以后将很难得再有这样的机会!
大明武英五年四月十一日,明军郭飞部率先向奥纶堡进攻。在经过了一整天的激战后,全歼奥纶堡之守军。其后,明军各部陆续在多条战线展开进攻。
大明与俄罗斯全面开战的消息迅速传来,这一战事震惊了世界。正在与俄罗斯陷入苦战中的波兰第一宣布,将与明军结为盟军,对俄罗斯予以严厉的惩罚。而这也让陷于被动中的布梅挈将军长长松了一口气。起码,这能让俄罗斯人无法全力以赴的与波兰作战。
随后,英国国王宣布,做为明朝长期而可靠的盟友,英国支持明朝的这一正义战争,并愿意提供明朝一切可能需要的帮助,同时他们谴责了俄罗斯人在“奥纶堡事件”中的卑劣无耻行径,要求俄罗斯人立即放下武器,向对面之明军无条件投降。
随后,与明朝签署过《北京条约》的各个国家,也都旗帜鲜明的站到了明朝一方,并在最短的时间里组建了一枝七万人的军队,交由维也纳的将军彼得·奥德维亚爵士指挥,对俄罗斯人施以打击,而他们的这一做法,很明显的是想从俄罗斯的战争中分上一杯羹……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可以不承认,但却无法回避它。任何一个国家,和他们的当权着,总会站在强势的那一方,而不会却给弱者雪中送炭,虽然俄罗斯人目前看起来,和弱者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失去了政治上的支持,却使他们陷入了更大的被动之中……
唯一能给予俄罗斯人帮助的,只有一个法国,但法国也仅仅能给他们以道义上的支持,而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在取得了海上的胜利后,查理国王的野心被大大提高,欧洲之王的美梦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而法国,显然就是英国的第一个目标。
超过十万人的英国军队,已经集结在了边境,英法之间随时都有再次爆发战争的威胁。在三十年战争中取得胜利,并确立了在欧洲统治地位的法国,绝对是查理国王一心想要拔掉的让他寝食不安的刺。欧洲的统治者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英国!
同样,输掉了三十年战争的德意志的各诸侯国,也从中看到了希望,尤其是正在逐渐崛起的普鲁士公国,他们绝不愿意让自己沉沦,再次进行一场战争,将欧洲的势力进行一场重新洗牌,对于日尔曼人来说,也一样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
随着明朝与俄罗斯之间战争的爆发,欧洲的局势也一下变得诡异起来。各个国家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期望从这一突发事件中嗅到什么,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都在悄悄备战。而那些来自中国的精明的商人们,也开始不断穿梭于欧洲国家,推销大明出产的军火。
驻扎在海外的大明舰队再次宣布了他们的中立政策,他们只负责维护海上的安全,以对付日益猖獗的海盗,保证商船们能够正常通过,虽然总有传言说这些海盗是大明支持的。而除非英国本土受到了攻击,不然,大明舰队将绝不会开出第一炮。
这一承诺有些不太寻常的微妙,英国人完全可以这么认为,放心大胆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必担心本土,因为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将确保英国的安全,无论在未来可能发生任何战争之中,英国是赢是输,起码他们的国家是安全的……
当然,在这一年里不光有战争,也不光到处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在大明的京师传来了喜讯,皇帝陛下纳了两个妃子,而且还不是大明的女人。
这两个妃子一个是西班牙人,琳达,而另外一个女人都在传说她出身海盗,是个葡萄牙的女郎叫费尔德娜,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
琳达显然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她终于嫁给了皇帝陛下,但他也同样的忧虑,在输掉了和英国的战争之后,现在她的祖国西班牙,将有可能再次被卷入到一场大型的战争之中!
第559章 莫斯科之乱
历史的进程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停止脚步,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要么走在历史的前沿,要么被历史所抛弃,正相对于大明王朝和俄罗斯帝国来说,就面临着相同的状况。一个仅仅就通过一个人,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命令,使之大步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而俄罗斯人则无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他们做了最大的努力,但在大明和波兰的两路大军强劲夹击之下,他们的战局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在乌克兰一方,受到大明正式出兵俄罗斯消息的鼓舞,布梅挈将军已经命令他的军队,向对面之俄罗斯发起了全面反击。
而明军的攻击更加锐不可当,从大明皇帝战争令下达的第一天,数十万明军从六个方向,对俄罗斯进行了总共,在三个月的时间,尽管俄罗斯军队进行了竭尽全力的抵抗,但起码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还是落到了明军手中,这一恶劣的战况使得俄罗斯全国震惊。
沙皇阿列克谢正在指挥着俄罗斯的主力,与波兰军队陷入到苦战之中,而明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就连莫斯科都已经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谁知道在明天醒来的时候,莫斯科的城下会不会出现中国人的身影?在这样的心态下,议和被放到了俄罗斯宫廷的议案之中。
但这需要沙皇的批准,沙皇陛下已经成年了,他有可能做出他认为对或者错的评判,贵族们的决议被送到了前线的阿列克谢的手中,但年轻气盛的沙皇陛下,却断然拒绝了这贵族们这一正确的请求,他需要不断的战斗,用胜利来打消人们的担忧。
沙皇的不冷静和冲动,让宫廷充斥着悲观和绝望。就在沙皇陛下做出决定的当天,前线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明军正在围攻乌里扬诺夫斯克,那个城市仅仅驻扎着一万多名士兵,缺乏必要的食物和武器,最乐观的估计,这座城市顶多只能再支持十天而已……
悲观绝望的气氛笼罩在莫斯科上至贵族,下至平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贵族们开始纷纷派出自己的使者,秘密与明军接触,他们并不在乎俄罗斯是能打赢,或者是最终输掉这场可怕而该诅咒的战争,他们唯一乞求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财富以及地位。
年轻的俄罗斯帝国的沙皇阿列克谢并不知道,正当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在前线与波兰人浴血奋战的时候,他已经被莫斯科的那些贵族们所抛弃,贵族们不再信任于他,虽然在战争还没有发生之前,那些骄狂傲慢的贵族们,认为凭俄罗斯的力量,足以与明朝所抗衡了……
其实这个时候的阿列克谢所指挥的军队,进展还算顺利。他们成功地击溃了波兰人的几次进攻,并且将几前名波兰军队包围,虽然布梅挈将军用尽了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进行了几次近乎疯狂的援救,但都被俄罗斯人所击退,而不得不看着自己的部下一个个战死。
但局部的胜利却无法挽回整体的战局,就在波兰军队在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联军抗衡,并处于全面下风的时候,在俄罗斯军队的后方,居然出现了明军奇袭部队的影子,这迫使阿列克谢不得不放慢了攻击,而分散出部分兵力,来防范有可能出自于后方的攻击。
并不知道在莫斯科发生了什么,阿列克谢派出了自己的特别使者回到了莫斯科,要求他们立刻武装出一支起码八万人的军队,以及充足的物资,立刻增援前方自己的军队,同时命令俄罗斯各地紧守应敌,只要自己击败了波兰人,一切的不利状况都可以瞬间改变。
留守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官员们,表面上答应了使者的要求,但却无奈地请使者转告尊贵的沙皇阿列克谢陛下,要做到他的要求必须需要时间,现在俄罗斯各地战局吃紧,起码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陛下的要求,组建出那么庞大的军队。
阿列克谢根本不肯听贵族们的解释,当第二批使者回到莫斯科的时候,几名官员的职务被解除,同时回到莫斯科的,还有阿列克谢的亲信,申万留夫将军,他负责全权安排阿列克谢所需要的一切,迅速组建起八万大军,以支援阿列克谢和乌克兰的战争。
这位申万留夫将军,被俄罗斯上下一致公认为是忠于沙皇,但却生性残暴,毫无智慧和理性可言的一位将军,但阿列克谢却欣赏他的忠诚,并不认为他粗暴的举止都多少可以值得自己指责的地方,忠贞对于现在的沙皇来说,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了……
申万留夫将军一来到莫斯科,便采取了严酷的举动,他逮捕了先前那些已经被沙皇罢免了官职的官员们,并将他们的家产抄没,以充当征兵所需要的费用,并且还完全不顾俄罗斯人的反抗和不愿意,在莫斯科以及其周围,大肆强行征召适龄的青壮年入伍!
他这么做会面临什么?也许连申万留夫将军自己都不清楚。本来阿列克谢沙皇已经失去了上层贵族们的支持,现在申万留夫将军完全不经过大脑的举动,不但彻底激怒了那些还心存幻想的俄罗斯官员们,而且,就连俄罗斯平民的怒火也被彻底点燃。
一场反对申万留夫将军,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反对阿列克谢沙皇继续统治俄罗斯的政变,正在莫斯科悄悄形成……
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也许会让阿列克谢沙皇心烦的事情。在莫斯科及全俄东正教大牧首约瑟夫病逝后。教会的领导人和朝中贵族们揣测沙皇的心思,一致推举他所亲信的尼孔神父出任为新的大牧首。但尼孔神父就任东正教大牧首后,开始着手推行教会改革。
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把莫斯科教廷东正教的各种典章制度按照拜占庭方式加以改革,统一各地教会宗教活动。大牧首尼孔的改革活动在大贵族和教会中间引发了恐慌,因为此前人们一致认为莫斯科就是第三个罗马,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但高于拜占庭。
而现在要把莫斯科教廷的宗教礼仪按照拜占庭方式改革,是不能被接受的。尼孔还提出,俄罗斯沙皇应该成为整个东正教世界的统治者,而俄罗斯的首都应该定于康斯坦丁堡,莫斯科及全俄东正教大牧首,应该成为整个东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这个想法得到了沙皇的支持。
在俄波战争爆发后,沙皇阿列克谢率兵亲征,在此期间大牧首尼孔,成为实际上的政府首脑。尼孔推行的改革措施引发了莫斯科贵族和教会的不满,进一步造成了东正教会分裂。
最终,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