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斌笑了一下,他似乎已经习惯于这样的事情了。既然这样能把将士们的信心提升到极至,那就随他去吧。胜利,在这个时候高于一切。

他看了看周围,将士们在兴奋中已经完成了集结。决定大明和满清命运之战,很快就将爆发。他慢慢地抽出了他的铁血宝刀,对着大明忠诚的将士们说道:

“今天,就在今天,大明一切的屈辱都将在今天结束。二十八年的仇恨,二十八年的痛苦,在今天将走向终点。大明忠贞的将士们,前进!”

第418章 火器和骑兵的对决

战场上的气氛一片肃杀,战旗在各字的阵中迎风招展。双方士兵整齐地排列在那,脸上都不约而同的露出了紧张的神色。大战一触即发,空气也因此而变得凝重起来。只有战马耐不住寂寞而发出的响喷,才能显示出几万人的厮杀即将开始!

一万两千名清军骑兵,已经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了那。这些扎着辫子的士兵们,紧紧握着手里雪亮的战刀,等待着最后冲锋命令的下达。“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是他们心里从老祖宗那流传下来的信念。他们坚信这一万两千名士兵足以冲垮敌人的任何防线。

战场上有些冷,吴三桂动了动冰凉的手,握住了那把一直陪伴着他的大刀。他看向对方明军的眼神里,很明显的有些疑惑。对面的明军为什么会是如此的装扮?一色铁灰色的军服,穿着铮亮的皮靴,甚至身上连个护甲都没有。

吴三桂隐隐猜测出,这是明军士兵为了行动上的方便这才如此装扮。但就算他们火器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难道朱斌自信到,凭借着火器的凶猛,真的就可以不用短兵相接了吗?还有,他们腰间悬挂着的是战刀还是其它什么东西?

吴三桂有些迷茫地摇了摇头。边上的雷大同鼻子里冷冷哼了一声:“狂妄自大的朱斌,就算火器再厉害,能挡得住上万骑兵的冲击?等我们的军队冲到了面前,他们手里的火枪,到了那个时候和烧火棍也没有任何的区别了。”

“我心里总还是有些担心,朱斌不是那么大意的人。”吴三桂皱着眉头说道:“不过,现在来来不及弄清楚这些了。记得,先让满八旗冲击,等把明军实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咱们的部队从左右两翼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一举击溃对面之明军!”

雷大同对吴三桂充满了崇拜:“王爷妙计,一定能大获成功。右翼由方彪那小子指挥,左翼由我亲自指挥,王爷尽管放心好了。只是,这战哪怕打胜了,女真骑兵只怕也得消耗光,我怕王爷在朝廷里,不太好对那些女真人交代啊……”

“去吧。”吴三桂略显疲惫地挥了挥手。

号鼓隆隆响起,像是天上的雷神正在挥动手中大锤。开始,吴三桂心里默默地念着。他把手中的大刀高高地举了起来,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

“前进!”

他第一个冲了出去,周围万马奔腾,上万匹战马踏在大地之上,卷起滚滚烟尘,遮天蔽日,震动山河。在这一瞬间,吴三桂忽然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他现在指挥的不是满人骑兵,而是当年自己在山海关时,一手调教出来的,最最精锐的关宁军。

“吴”字大旗飘扬在军中,指引着一万两千名骑兵悍不畏死地冲锋。那把雪亮的大刀,泛出雪亮的光芒。吴三桂胯下那匹通体乌黑的战马,就如同它的主人一般,不冲到敌人的面前,不用铁蹄践踏死敌人,就绝对不会停止冲锋的步伐。

看着蜂拥而上的女真骑兵,朱斌古怪地笑了一下。一将奋死,三军用命。吴三桂还是当年的那个吴三桂,身上的胆气和勇猛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失而减少半分。在他指挥下的不管什么样的军队,无疑是最可怕,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可惜明军已经不是昔年的明军。将领勇猛与否,不再是最主要的了。他们需要的只是对战场形式敏锐地判断,从容地调度,而不是永远冲锋在前。朱斌似乎有些为吴三桂惋惜地摇了头,然后淡淡地对身边的将领说道:

“开始吧!”

火炮随着这一声命令,纷纷张开了狰狞的炮口,炮声在潮水一般冲击过来的满清骑兵中,不断地发出轰天巨响,不断地像从地府中出来的无常,勾取着一个个人的性命。

硝烟弥漫之中,隆隆的炮声中,不断的有女真骑兵从马上跌落。有的人的身子被炸上了半空,等到重新落到地上的时候,却只剩下了血肉模糊的断肢。

女真人好像也被这样的场面,刺激起了身体里的凶悍,他们完全无视于死亡,心中只有同样的一个念头,冲上去,冲上去,只有冲到明朝士兵的面前,才能结束这样可怕的恶梦。

他们没有多少火器,“骑射乃女真人之根本”。这样的想法牢牢占据在他们的脑海中。那些明朝的士兵,只不过是仗这火器的犀利而已。等到字冲到了他们的面前,很快就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流血和死亡!

举着大旗的旗手被炸飞到了天上,就在“吴”字大旗从即将落到地上的时候,吴三桂快捷无比的一把抓住了大旗,他左手持刀,右手举旗,拼力大吼一声:

“吴三桂在此,三军效死!”

这是一个勇敢的统帅,他的行径最大程度上激励起了部下的勇气和信心。谁也不知在这样的炮火攻击中,满清究竟死了多少人。但已经没有人在乎这些了,吴三桂在这里,平西王在这里,他正在指挥着他们战斗。“吴”字的大旗已经代表了一切!

终于,他们渐渐脱离那了段可怕的炮火射程,在他们的身后,躺着无数刚才还生龙活虎的同伴,他们不忍心,也不敢向后看去,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一回头,看到同伴们惨死的样子,也许他们很快就会失去战斗到底的勇气。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炮火的打击仅仅只是开始,更加残酷的屠杀还没有真正开始。

二十挺连珠铳被集中地放到了战场,二十个黑洞洞的枪口,正在那发出无声的警告,这里,是黄泉路的入口,这里,才是死亡之路的真正开始……

在它们的身边,后面,几千枝火枪已经举了起来。一会战场上就会下上一场“暴雨”,用火药铺洒的“暴雨”,让女真人这一辈子也永远无法忘记的“暴雨”。

“景平三年三月初六,天气有一些寒冷,不过还能让人接受。鞑子在这一战,一开始就动用了他们全部的一万二千名骑兵,企图一举摧毁我们的阵地!

不管吴三桂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我和同僚们一致认为他真的非常勇敢。从始至终,那面大旗一直没有倒下过,而吴三桂也始终都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若是要比这份胆气,在明军中,只怕也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当炮火杀伤结束后,可怕的连珠铳在龙默寒的命令下开火了。连珠铳的威力,当初在演习的时候我们曾经亲眼看过。可是在战场上,却带给人一种与演习时完全不同的震撼。

我看到鞑子的骑兵一个接着一个从马上栽了下来,好像割草一样。那副场面完全只能用壮观两个字来形容。或者是可怕?我真的无法确切地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看了眼身边的同僚,他们的脸上也都一个个的浮现出了震惊,难以置信的表情……

只有督帅脸上什么也看不出,好像他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的。他的手指有节奏的在刀把上弹着,过了会他忽然转过头来对我说:‘还不行,连珠铳的威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我的要求。回去后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他的话已经完全不再关心战场上的胜负,而是已经在考虑将来的事情。但当时我无法相信,还有比连珠铳更加可怕的武器吗?当刀枪相搏的时候,伤亡的数字总能大概控制住一些。可是新式火器地出现,战场上火枪对刀枪的较量,只能用屠杀来形容了……

鞑子惨烈的伤亡,已经无法用一个确切的数字来说明了。他们战马的奔跑,也随着血腥的杀戮而渐渐放慢了下来。而我能清楚地看到,一直在军中飘扬的那面‘吴’字战旗,似乎也凝固在了战场上。握着战旗的那个人,好像完全被眼前的一切惊呆在了那。

好容易,费劲千辛万苦,付出了无数人的生命,大约有五六百鞑子其中终于接近了我们,但是,随即而来的,是上千条火枪的无情射杀。我看到鞑子在马上用娴熟的技巧躲避着致命的攻击,但很快连他们自己也发现错了。

一排火枪之后,紧接着就是第二排火枪出现。当侥幸躲避过了第一轮攻击的鞑子,长长舒了一口气从马腹下抬出头,满心欢喜地以为脱离了死亡的威胁,但很快,他们就满脸震惊的从马上栽落到了地上,在句绝望和痛苦中死去。

仅仅两轮的射击过后,那些冲上来的鞑子们不是人中枪栽落,就是战马发出悲鸣倒在地上。近六百名的鞑子骑兵,能从地上爬起来的,我亲自数过,已经只剩下了四十六名。他们哇哇大声叫着,从地上爬了起来,挥动着手里的武器想要和我们的士兵拼命!

‘上刺刀’,这是在我耳边响起的一个声音。

我们的士兵们,将随身携带的刺刀装到了火枪上,然后狠狠地扎向了那些冲上来的鞑子。鞑子们总是以为,只要冲到了明军士兵面前,失去了火器优势的明军士兵一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可惜他们遇到了督帅亲自发明的刺刀。

这些鞑子全部被刺刀从前胸穿过,有的人甚至被十几个刺刀刺中。四十六个人,没有一个能够生还的。刺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刺刀在战场上的威风。

战斗就已这样的方式结束了。鞑子一万两千名骑兵,在火炮、连珠铳和火枪的联手打击下,几乎全军覆灭。而我们的伤亡,微小到了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一直到了现在,我还无法相信那一天发生的一切。热兵器对冷兵器,必将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督帅的这句话,在这场战斗中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篇大明大将军黄飙所写的文章,那一天发生的战斗,已经全部纪录在了这篇文章之中。当很多年后再次回味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时的战斗场面似乎还能清晰地映在每个人的面前。那血与火的洗练,那枪炮对刀枪的较量……

……

吴三桂呆呆地看着身边的一切,硝烟已经散去,那面残破的大旗依旧握在他的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骑兵呢?那一万两千名骑兵到底去了哪里!

没有人可以告诉他,他的身边,除了满地的尸体,悲哀鸣叫的战马,剩下的,已经仅仅是剩下了不到一千名心丧若死的清军士兵。

绝大部分的骑兵阵亡、负伤,一部分失踪了,所谓的左右两翼,在战斗最关键时刻,突然出现在明军侧翼的作战方案,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明军士兵正排着整齐的队列向这里压来,他们手里的火枪上,清一色的都上了雪亮的刺刀。现在轮到大明了,那面血色的大旗正明军中高高飘扬。而在战旗下的那个人,吴三桂看清了:

朱斌!

忠勇武英王朱斌!

吴三桂悲哀地笑了一下,他又胜了。山海关他就胜了一次,现在笑到最后的依然是这个人。难道在他的面前,自己永远只能是一个失败者?

也许两次战斗唯一不同的,是当初在暴雨的帮助下,失去了火器优势的明军胜得很险,但这一次的战斗,朱斌所取得的胜利,却是具备压倒性的全面的胜利。

风愈发地刺骨了,吴三桂身子微微的颤抖着。结束了,就这么结束了吗?尸体、鲜血、死亡,自己所获得的,难道只有这些?大明,大清,他已经知道谁能最后的站在那了!

第419章 杀光满狗方罢手!

战场上渐渐平静了下来,朱斌的脸上露出了一些微笑。血色大旗在空中猎猎飞舞,骄傲地看着这片被献血洗刷过的战场。远处的清军大营,仿佛也看着了大明帝国的骄傲,看到了一个庞大王朝的诞生。一切与大明为敌的,势必在这最强的呐喊下颤抖!

这次明军没有和以往一样,稳步消化胜利果实。而是在歼灭了清军一万余骑兵主力后,顾不得打扫战场,即迅猛地向前推进。在那,还有着几万的鞑子士兵等着他们去消灭。他们要把大明的战火,一直燃烧到鞑子的“国都”:盛京。

完全失去了战场主动的清兵,开始混乱地向热窝尔撤退。清军整个退军已经显得杂乱无序。明军的枪炮声不断在身后响起。就如同一声声催命的呼喊。丧失了斗志的他们,现在唯一所想的就是如何尽快的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

三月十六日,清军残部全部退到热窝尔城。十七日,明军尾随其后抵达热窝尔城。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三天的时间,明军完成对热窝尔的攻击准备。三万明军将士,数百万火炮陈列于热窝尔城下,随时都可以完成对热窝尔的最后攻击。

附近久受鞑子欺凌的汉人百姓,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大明王师来了!那雄赳赳,气昂昂的士兵,那威武不凡的火炮,那穿着新颖军装的将军们,还有那个在辽东百姓嘴里,一直只流传于传说故事中的,甚至已经演变为神话故事的,大明忠勇武英王朱由斌!

长久受到鞑子压迫的附近一带汉人百姓,以前只在私底下传说着大明出了一个英雄,一个敢和鞑子真刀真枪对着干,并且屡次打败鞑子的大英雄,在这些百姓的心目中,这个大英雄就是自己的救星,现在,他们终于看到了。

真是太年轻了,一个如此年轻的王爷,带着同样年轻的将军们,再加上数万年轻得让人羡慕眼红的士兵们,这,就是大明的军队吗?百姓们知道这支军队战无不胜,知道这支军队从关内打到关外,从关外打到这里,早晚有那么一天,盛京的城楼上也将飘扬起大明的战旗。

这位年轻的王爷为人和气得很,随时都可以看到他出现在军营内外。有的时候起风了,他还会招呼着军营外的百姓们,来到自己的营中,喝上两口热茶,吃上一个鸡蛋,和百姓们一起聊聊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趣事,一点架子也都没有。

开始时百姓们都还有些畏惧,那毕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啊。可到了后来,百姓也都和王爷熟悉了起来,说话间也都少了很顾忌,一个个都把他当成自家人似的,有什么事都喜欢跑到军营里和大明的这个王爷唠叨上几句。

负责安全工作的亲卫队长,倒是显得非常的不高兴,这么多的百姓,万一其中混进了一两个满清的刺客,王爷要是掉了一根头发,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可当他嘀咕着把心里的担忧和王爷说了后,这位王爷倒不错,眼睛一弹说道:

“哪有那么多的刺客?这都是咱们大明的子民,受了那么多的苦,找我来说叨说叨,难道还要阻止他们吗?真要有刺客的话,那也是你这个卫队长的事情。我告诉你,只要有一个百姓被阻在了军营外见不到我,嘿嘿,我就拿你是问……”

和百姓们的交谈也并不是一无所获,朱斌从他们嘴里得知,这座热窝尔城从皇太极初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造,几万汉人百姓参与到了热窝尔城的建造之中,起码有数千人为了这座城累死,热窝尔城根本就是用汉人的鲜血和生命造成的。

而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在这座城里目前还有两万余汉人百姓,在清军败退进来之后,很显然,城里的汉人已经被鞑子挟持做了人质,以图抵挡住明军强大的炮火。

这一招的确非常歹毒,本来在明军的攻击构想里,以强大的炮火轰击热窝尔城,尔后在彻底摧毁这座城池后,以最小的代价,顺利地夺取该地。

但随着汉人百姓的情报,这一作战构思已经变得复杂起来。一旦毁灭性的炮火开始之后,在杀伤城内守军的同时,势必也将对汉人百姓造成伤亡。而且是重大的伤亡。

魏重义亲自观测了热窝尔城,但狡猾的鞑子,只要发现明军有任何攻城的企图,立刻会驱赶着大量的百姓走上城楼,而汉人百姓们的哭声,让大明的这位炮神也觉得一筹莫展。

魏重义很坦然地告诉武英王:“如果要强行攻击的话,只要一天的时间,我就能把热窝尔城给彻底打烂,可要我做到没有百姓伤亡,在我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并且炮火一旦全面展开的话,城内的无辜汉人百姓的伤亡将使极其巨大的!”

朱斌听了有些头大,而很多亲人还在热窝尔城内的百姓,不断地跑来哭诉,请求明军尽快把他们的亲人,从城里救出来,更加让朱斌觉得这事的棘手。

满清境内的汉人百姓,受鞑子奴役已久,现在好不容易盼来了自己的军队,这就是他们的希望,要是在这一战,让他们的家人大量伤亡,那他们对明军的热情,很快就会低弱,甚至在某些别有用心人的挑唆下,还会变成一种怨恨。

正在头疼的时候,却有位当地的汉人百姓前来求见武英王。这人六十来岁的样子,看起来一个人蓬头垢面的样子,拖着一双破鞋,说起话来的时候却精神十足,一见到武英王的面,也不管对面之人的身份,张口便骂了起来:

“天朝大军至此,为何还不攻城?难道与金狗私通焉?”

朱斌哭笑不得,要说自己和鞑子私通,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了。满朝文武官员,自己是天字第一号的杀鞑子派。这次一路战斗过来,所作所为哪一点不是为汉人在报仇?可见这老人家气呼呼的样子,朱斌赔笑把他请到了上座:

“老先生请上座,若有甚气,只管冲着本王发好了……”

这为老先生当真不客气,指着朱斌的鼻子,骂道:

“辽东本为辽东都司,于本朝太祖爷洪武八年立图明朝版图,我明朝在辽东都司共设二十五卫又二州,其中二十五卫是汉人聚居区,二州是少为其他各族聚居区。我大明统计人口时往往只统计汉人口,盖其因只有汉人才负担赋税,对其余各族可谓宽大仁德。

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汉族聚居区,其古为九州之一的幽州之地,居民以汉人为主,仅二十五卫中的金州卫一卫在洪武年间就有人口四万五千六百余人,全部之二十五卫在明洪武年间就有汉人口一百余多万,这还不算驻屯的军户及其家属。

武英王,洪武年间就有一百多万啊,若正常繁衍,至今不下七八百万众,可是武英王,武英王,你看看,你看看啊,现在这里还有多少辽东原住的汉人了啊!他们去了哪里,你不知道,老朽我可以告诉你!

杀光了,他们全被金狗杀光了啊!金狗酋首努尔哈赤曾经下令,但凡遇有村庄者,里面只要住着汉人,金狗下马便杀,不可使一人活命。只这一道命令,辽民便几乎被屠杀殆尽。努酋曾经下令,但凡汉人稍有过错,其子孙亲属便要被满门杀尽。

大明天启五年,我汉人不堪忍受金狗压迫,乃大起事。努酋派兵弹压,成千上万的汉人遭到血腥屠杀,他们的头被挂在旗杆上,他们的尸身任由风吹雨淋,不准收尸,他们的妻儿为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武英王,这些你都知道吗?

武英王,咱们侥幸活下来的汉人,忍受着无休止的耻辱,等啊盼啊,就是为着等到朝廷有一天能够发大兵于此,杀光满狗,为我汉人报仇雪恨啊。可是现在满狗就在眼前,你为什么停兵不打了啊。武英王,为死去的汉人报仇啊!”

说到后来老人家早已泣不成声,虽然他误解了自己的想法,但朱斌却一点也没有怪他的意思。受苦受难的汉人啊,从现在开始,再也没有任何人能欺凌于你们。

在满狗残暴的统治下,辽东原住汉人几乎大部消失。但他们是如何消失的,自己那个时代的一些“历史学家”,却根本就避而不谈。反而还大肆歌颂什么满狗皇帝的伟大,满狗入关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等等之类狗屁之话!

朱斌很想把这些所谓的“历史学家”,也一起拉到这个时代来亲眼看一看。看看他们的父母家人被屠杀,看看他们的妻子姐妹被侮辱,会不会还一味地对满狗歌功颂德!看看一面还会不会人模狗样的为满狗皇帝大唱赞歌!

满狗酋长做下的这些罪恶,严重地破坏了辽东生产。让这一曾经是“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货贿羡斥”的富饶地区,竟弄得人丁锐减,田园荒芜,庐舍残破,百业凋敝,社会混乱!

还有那多次的大搞杀穷鬼杀富户,血腥对待汉人的行为,血泪之痛令人发指!

由于满狗酋长多次叫嚣和实施杀穷鬼杀富户杀不服之“尼堪”(汉人),整个辽东的汉人都被满狗酋长屠得几乎干净!侥幸没被屠杀的辽东汉人都沦为了满狗的奴隶,这也是最早沦为通古斯人奴隶的一批汉人!

但就算是这样,汉人的反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老人家所说的天启五年的汉人大起事正是其中一个反抗的高潮。

大明天启元年三月,后金军进驻辽东以后,掠民为奴,加深了辽民的苦难。辽东军民一向有着勇于斗争的传统,对后金军当然是更加痛恨,因此尽管后金国汗、贝勒实行抗拒者杀、家口为奴的高压政策,滥施屠掠,血腥镇压,辽东军民仍然挺身而起,英勇反抗满狗!

就在辽阳失陷后金兵据城的恶劣处境下,城民也未俯首帖耳甘做顺民,而是针对后金贪婪好掠的传统恶习,“放火焚家,锅、瓮、窗纸,尽皆毁坏”,以示自己的强烈抗议。

此后,镇江兵民起义,擒捉驻城游击佟养真父子,金兵往剿,广宁附近山区居民三万余人坚守山寨,拒不降金,复州民集议反金,约请明兵来援。各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而逃亡也是汉人反抗的一个手段,不管汗、贝勒如何巧言劝诱和严格控制残酷屠杀,包衣阿哈和一般汉民,就是不定居,就是要逃走,不断地逃,大批地逃,根本无法能够控制。

终于,在天启五年间,那位满口仁义道德的满狗酋长努尔哈赤,终于以汗谕的形式,正式堂而皇之的下达了屠杀令,而这也最终激起了辽东汉人最大规模的反抗。

努酋不光是个屠夫,而且是个最大的骗子。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酋长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征明,十五日抵抚顺。努酋采用了诱骗之计。他遣人于抚顺马市传说:“明日有三千达子来做大市”,次日寅时,果来叩市,“诱哄商人军民出城贸易”,随即“乘隙突入”,轻取抚顺,接着又取东州、马根单等城堡台五百余,掠人畜三十万,编降民千户。二十一日,击败辽东总兵官张承胤、副将颇廷相来援之兵一万,杀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及千把总等官五十余员。

杀!杀!杀光满狗方罢手!

朱斌注视着面前的老人,缓缓地出了一口气,说道:

“老人家,我向你保证,朱斌必定杀关满狗方罢手。但热窝尔城内汉人百姓众多,强行攻城,只会使我汉人徒加损伤。此为我所不愿,老人家此来,必与妙计告我。朱斌虚心求之!”

第420章 反间

朱斌如此说来,却是真心请教。他见这老人谈吐不凡,料来有些来头。他又是当地人,或许会知道热窝尔城中虚实也未可知。当下恭恭敬敬地道:“朱斌想要攻城,却又害怕伤及城内的汉人子民,还请老先生教我破敌之策!”

“我哪里有什么好的办法。”老人擦去眼泪,说道:“我只知道一点,逼虎过甚,虎必拼命。与其四路杀虎,不如放开一路。只是这热窝尔城乃是盛京门户所在,若是有失,盛京必然直接受到大军攻击,如何让金狗自己放弃,那就是王爷要考虑的事了。”

朱斌微微点了点头,故意放热窝尔城内的鞑子出城,而后在城外寻找机会歼灭,这也是自己和部下曾经考虑过的事情,但热窝尔城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无论是吴三桂还是多铎,都绝对没有这样的勇气放弃这里。

那老人却站了起来,向朱斌拜了一拜说道:“适才老朽言语上多有得罪,还请王爷千万不要对老朽见怪。老朽在这有句话送给王爷,权当给王爷赔罪。杀一人而能活十人,可杀。灭一族而能活十族,可灭。大丈夫当断则断。言尽于此,王爷,老朽去了。”

他真的说走便走,更无一丝停留。朱斌正想请教老人姓名,却早不见了踪影。想来汉人之中多有卧虎藏龙之辈,老人想来也是其中之一,正叹息间,回身一看,却见案几上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老人用茶水写出了两个字来:“反间”。

朱斌心中一动,似乎想到什么。略考虑了会,叫进黄溪,低声在他耳边吩咐了几句。黄溪听了频频点头,不一会便快步离开。

第二日,明军忽然有了撤离的动向。整队整队的明军拔营而走,只留下少数人监视着热窝尔城。在城楼上观察明军动向的吴三桂和多铎心内奇怪,在夜间派出大批探子出城。

焦虑地等待到了次日夜晚,返回的探子都带来了相同的消息。原来明军决定放弃热窝尔城,转而绕道向盛京直接发起攻击。这一消息,顿时让吴三桂和多铎大惊失色。

此刻整个清军的主力大部都已在热窝尔城,其它地方虽也有驻军在,但都是战斗力不强的新组建出来的军队。虽然绕道热窝尔城要饶一个很大的圈子,并且沿途会不断遭到清军袭击。但一旦被他们达到战略目的,那整个盛京就处在了巨大的威胁之中。

“情报未知准确与否,但却不可不妨。”吴三桂皱着眉头说道:“那朱斌最是狡诈,当年我曾与他共事多年,他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未必便没有可能。盛京只得数千军队,便连皇宫禁卫,也不过只有七八千人之数。要是明军兵临城下如之奈何?”

多铎心里的担忧比吴三桂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时清军大部都龟缩在热窝尔城内,能够灵活使用,及时援助盛京的,也只有没有随满八旗进城的汉八旗的两万五千人马。这本来是吴三桂特意如此安排,寻找机会打击攻城明军的机动力量。

但这两万五千人的汉人,却从来只服吴三桂一人,又被吴三桂调教得最是凶悍,目中无人,若无吴三桂军令,便连皇帝亲自下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多铎犹豫了一会,说道:“平西王,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有备无患总没有错。依多铎之见,不如平息望趁着夜晚杀出城去,调汉八旗精锐急速救援。热窝尔城同样不能有失,我便率部在此坚守。即便明军不攻击盛京,城内城外也可互成犄角之势。”

吴三桂本来也正有此意。卷缩在热窝尔城内,城内粮草物资本就不多,早早晚晚都会失守。况且现在他们虽然有人质在手,使明军不敢轻易攻城,但天知道哪天朱斌的牛脾气上来,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这位忠勇武英王,可是当初敢和崇祯公开决裂的主……

见吴三桂应了下来,多铎问他要带多少人杀出城去,那吴三桂却笑道:“白天明军有火器之利,难道他们的火器到了夜里也如此神准?吴三桂不需多人,只带随身亲兵一百人足矣。只是朱斌素来多谋。这热窝尔城的天大干系,就背负在王爷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