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冷冷地注视着战场上一切的郑天瑞,慢慢地放下了千里镜,嘴角边露出了一丝冷笑。胜券已经在握了,他轻松地坐了下来,然后叫来了自己的卫兵:“传令,全线攻击开始!”

澜沧军已经开始败逃了,这样凶猛的火力打击,完全超出了他们心理的承受范围。谁都不愿意再死在这无谓的战场上,他们想活下去,活着回到自己的家乡。

当以暹罗和安南的联军发起冲锋的那一刻,澜沧士兵再也顾不得他们的“太阳王”,全线向后溃败而去。什么胜利,什么强大的澜沧,现在什么都没有比自己性命重要的东西了。

而被明军士兵所激励起了最强士气的暹罗人,安南人,简直是近乎疯狂一般地尾随在澜沧人后追击了上去。过去一段时候,在澜沧人面前屡屡失败的他们,好像要把这段郁闷在这里彻底地释放出来。而前面逃跑的澜沧人,则在此时成为了他们最好的猎物。

被他们追上的澜沧士兵,极少能在敌人的屠刀下活命的。而安南人的凶残也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光杀死了面前的敌人,还割下了他们的头颅,然后发出放肆的笑声。

就像会传染一样,暹罗人很快和安南人比起了这种屠杀游戏。他们无所顾忌地发出难听的笑声,和安南人比赛着谁杀的人更多,谁的手段更加残忍。很快,成批成批逃亡着的澜沧士兵就倒在了这种近乎于变态的杀人游戏之中。

当李定国走来的时候,郑天瑞皱着眉头说道:“督帅曾经说过,安南人骨子就凶残和背信弃义,看来这点是真的了。你看到战场上的他们了没有?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士兵,绝对不可以让他们长久地发展下去!”

李定国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来正是要和你说这事。我们是不是向王爷联名上书,趁着这样的机会,一举把安南给平定了。不然,安南放在我大明的身边,迟早都是心腹大患……”

“咱们还得利用下他们。”郑天瑞淡淡地笑了下:“现在也不必急着将他们除去。你跟督帅的时间还不长,不太了解督帅的脾气。只要被督帅惦念上的人和国家,早早晚晚都没好下场。依我看,安南也很快会面对这样的局面。”

萨琴尔大决战,以令人震惊的方式结束。在明军强大的火器面前,四十二万大军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拉开决战的架势,就已经被彻底击溃。七万余人死在了萨琴尔,近二十万人成为俘虏,失踪受伤的不计其数。

而这一场战争的失败,带给澜沧的打击是致命的。从此后,苏里亚旺萨手里再也没有可用的强大兵力。而荷兰和葡萄牙人面对澜沧的惨败,也都失去了继续支持苏里亚旺萨的兴趣。过去签订的那些条约,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应。

曾经被苏里亚旺萨占领的暹罗城市,随着萨琴尔决战的结束,一一都被收复,而联军则顺着澜沧败兵的脚步,一路追到了澜沧境内,还没有任何收兵的打算。直接面临着本土战争威胁的澜沧国,已经走到了它们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

无限制扩军带来的社会矛盾,曾经因为胜利而被暂时压制。而随着萨琴尔决战的失败,这些隐藏着的矛盾得到了一次总爆发的机会。“太阳王”苏里亚旺萨曾经显赫无比的名声,这时头顶的光环也已不复存在……

澜沧人高呼着苏里亚旺萨不配再当澜沧的“帕沙拉”,他们要求与大明和谈。暴动在澜沧国到处爆发,连上层也对苏里亚旺萨失去了耐心。屈服或者亡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选择。

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苏里亚旺萨被迫做出了唯心的抉择,他要和大明谈判。只有先稳定住了外部的军事压力,然后自己才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国内此起彼伏反对自己的力量。

但是,郑天瑞却淡淡地告诉他的使者:“没有谈判的机会,澜沧只能无条件地投降。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他没有任何的退路。澜沧,一定会付出应有的代价,我可向你们保证!”

第411章 澜沧国的分裂

投降,只有完全彻底地投降,才有可能挽救澜沧灭亡的命运。但是,本来求和就已经让苏里亚旺萨感觉到的面子上极大的受损,投降更加是心高气傲的他所无法接受的。在苏里亚旺萨本来看来,战死都要比这来得光彩得多!

贼心不死的苏里亚旺萨下定了继续扩军备战,决死一战的决心。但早就国力空虚的澜沧,早已不容许他再如此穷兵黩武。反对苏里亚旺萨,推翻苏里亚旺萨的阴谋政变,已经在上层和下层澜沧人中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澜沧即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景平二年六月十日,以“色纳”玛法尔为首的官员发动政变,攻入澜沧王宫。苏里亚旺萨组织禁军反击,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就连苏里亚旺萨最为信任的禁军,也背叛了他们的主子,加入到了政变的队伍之中,曾经显赫无比的苏里亚旺萨成为了俘虏。

随后,政变者宣布苏里亚旺萨时代结束,推举玛法尔为他们新的“帕沙拉”。而玛法尔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宣布澜沧一切的灾难都是由苏里亚旺萨而起。澜沧本身将不会改变同大明的藩属国关系,并正式宣布向明军投降。

随后,苏里亚旺萨被玛法尔送进了明军的军营,这位昔日的太阳王,当再次看到大明将领之后,脸上除了羞愧,便是对遭到同胞出卖,而产生的无比愤怒。他的心里也清楚,从这天开始自己完了,而澜沧的历史也很快就会终结。

明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澜沧的国都,在这里,郑天瑞宣布澜沧战败,大明将开始行使战胜国可以行使的一切主权,包括处置战败国的人口、军队,甚至是澜沧的土地,澜沧做为事先挑起战争的国家,将没有任何可以申辩的机会。

郑天瑞宣誓大明将尽一切可能,来保护战胜国的一切正当权利。奥博罗将成为暹罗永久性合法的土地,顿萨奥将从此属于安南。而对于出力最大的大明帝国,则获得了澜沧总计七座大小城镇做为补偿。被割让给明朝的这个澜沧土地,被标注在了大明的版图之上。

同时,对于明军在本次反击战中的损失,澜沧将赔偿大明白银六千万两,共分十年偿付,在此基础之上,将由澜沧的税收来做抵押。而做为惩办澜沧,鉴于澜沧在此次事件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澜沧从此后将不允许保留有自己的军队。

至于澜沧的治安,将全部由明军接手。大明将在澜沧国都琅勃拉邦等十数个城镇建立永久性的军事基地。并驻军一万人,以李定国统管,以为澜沧之治安考虑。

对在抗击澜沧侵略中死难的,以管九隆、黎老鬼等人为首的烈士,在琅勃拉邦设立衣冠冢,号“九十九烈士忠魂之墓”,由澜沧帕沙拉每年率文武官员,乡绅百姓祭拜。

蛮横地挑起战争,挑衅大明权威的苏里亚旺萨,被判处死刑。这位昔日光彩无比的“太阳王”,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斩首。而澜沧人,则把澜沧遭遇到的一切苦难都归罪于他。

在苏里亚旺萨被行刑的那天,到处都是围观的澜沧人,他们不停地咒骂着苏里亚旺萨,并用身边可以拣到了一切,扔向苏里亚旺萨,大声咒骂着,竭力宣泄着心中的怒火。

苏里亚旺萨没有畏惧,他拼尽全力向他曾经的子民叫道:

“醒来吧,澜沧人。赶走这里一切的外国军队,否则,你们早晚有一天会为自己的愚昧付出最惨重的代价。我们虽然失败了,但只要澜沧人的心不死,最后的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我,苏里亚旺萨,就算死了我的灵魂也会为澜沧祈祷……”

但没有人愿意听他的,一口口的唾沫飞向了苏里亚旺萨。“澜沧的败类”,“杀死他”,“绞死他”,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好像他们面对的不是澜沧曾经的国王,曾经带领他们差点就走向强盛的君主,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痛恨的仇人一般。

苏里亚旺萨就这么死了。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对澜沧未来的忧虑死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反对他,在他身后一样有着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因为沉重的战争赔款,使澜沧人的生活急剧恶化。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而这一切使人开始怀念起苏里亚旺萨瓦罐来。八月,澜沧部分地区爆发暴乱。他们打着太阳王苏里亚旺萨王并没有死,将带领澜沧人继续战斗的旗号,公开号召所有的澜沧人起来战斗。

暴乱的战火在富有蛊惑性的号召下,迅速在澜沧蔓延。到了九月,除了国都琅勃拉邦外,几乎所有的澜沧城邦都相继发生了叛乱。他们开始袭击在当地驻扎的明军,公开铸造武器,甚至发生了抢夺当地明军军粮的事件!

中旬,大明驻澜沧总督李定国,下令各地之明军迅速平定暴乱。澜沧新的帕沙拉玛法尔坚定地站在了大明这一边,他强烈谴责澜沧人这种卑劣的行径,并愿意为明军提供一切必要协助。玛法尔的行动,也在最大程度上将澜沧贵族争取到了大明一方。

一万明军驻兵要镇压澜沧全国的暴乱,显然在人数上显得少了一点。但对于此,胸有成竹的李定国并不如何担心。分化瓦解,争取中立派,永远都是最好的办法。

澜沧由老听族、老龙族和老松族三大民族组成。老龙族与中国傣族同源,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开始向南迁移,沿着南乌江、湄公河进入老挝。因此与中国感情最深。

李定国召集了老龙族各族族长,力争他们能站在大明一边,并且答应,一旦平叛成功之后,将竭力扶植老龙族,成为澜沧最大的势力,并且减免掉一切原本该由老龙族承担的军事赔款,战后也将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援助等等条件。

本来就与中国感情深厚,加上那么诱人的条件就放在了自己眼前,老龙族各族族长根本没有任何考虑,就答应了全力协助明军的军事行动。他们关闭一切村寨,严禁叛乱分子进入,并积极地向明军将领通风报信。这一来,就使澜沧的局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并且,李定国指示各地明军将领,尽可能地收买当地民众,暴乱分子中的变节者,并以重金贿赂各地的贵族,让他们站到大明这一边来。最大程度的孤立暴乱分子,使其生存空间,活动空间越来越小。而这显然是相当奏效的。

暴乱分子的行踪,已经完全在明军的掌握之中。无论他们有袭击哪处明军设施的计划,明军似乎总能够提前得知。他们歇脚安生的地方,往往尚没有来得及喘上口气,便会遭到明军的突然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连暴乱队伍内部都出现了动荡。

一部分人主张停止和明军作对,争取国内的同情,以和平的方式与明军进行谈判。但死硬分子却坚决反对这种主张。在他们看来只有以暴力的形式,才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暴乱队伍开始出现了瓦解的状况。

十月,部分暴乱者走出藏身之处,向对面之明军投降。明军出人意料的不但没有为难他们,反而还就地释放了这些人。而这消息传出,让尚在观望之中的暴乱分子们也步了后尘。至十月底的时候,投降者便达到了几万人之众。

暴乱的队伍越来越少了,进入到了十一月份,李定国宣布从本月起,不再接受暴乱者任何形式的投降,他们将对自己的性负责,并亲自指挥着大明军队进行了最后的围剿。

最残酷的绞杀行动开始了。明军以强大的火炮反复梳理着暴乱者可能藏身的每一处山谷,放火烧毁暴乱者可能发起袭击的每一处树林。在这里,不需要什么怜悯。只有血淋淋的屠杀和触目惊心的鲜血,才能够稳固住帝国在这里的统治。

据不完全地统计,仅在大明景平二年十一月这一个月中,死在绞杀战中的澜沧暴乱者,便高达一万余人,而指挥着这次军地军事行动的李定国,也被冠以“澜沧之恶梦”这一听起来不太好听的绰号。不过李定国对这一外号倒显得非常满意的样子。

随着绞杀战的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渐渐稀少。提前投降的庆幸自己及早做了明确地选择。那么被追剿得无处藏身,无时无刻都要面对死亡威胁的暴乱者,却开始深深后悔为什么没有和他们的同伴一样尽快地向明军投降……

随着十一月进入尾声,发生在澜沧的暴乱基本结束。是役,澜沧总计被杀死暴乱者一万八千九百余人,失踪近两万人。其中以老听族的伤亡最大,老松族次之。而一早就站在明朝这一方的老龙族,则基本没有遭到什么损失。

十二月,势力大涨的老龙族,强烈要求独立于澜沧之外,另立一个完全听命于大明,并且彻底独立的,由老龙族人自己管理的国家。玛法尔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状况,但他心里同时也很清楚,在老龙族背后站立着的最大靠山正是强大得无可动摇的大明帝国!

进入到了景平三年,老龙族宣布独立,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万象国。大明帝国在第一时间,宣布万象国为合法王国,并将成为与澜沧地位等同的藩属国。

大明随即派出精兵两千,进入到万象国,保卫万象国做为大明藩属国的一切正常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

这一做法似乎刺激到了老松族,他们也开始蠢蠢欲动的想要独立于琅勃拉邦朝廷之外,成立自己的国家。

半年后,老松族试探性地建立了占巴塞国,而大明对此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眼看着自己统治下的国家四分五裂,玛法尔哭泣着寻求大明的帮助,但大明以这是老松族自己内部的事物为由拒绝了玛法尔的请求。

显然,一个分裂的澜沧,要远比一个统一的澜沧更利于大明管理。

而在澜沧发生的一切,似乎也给了大明一个启示,未来对于其它国家的管理似乎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神圣北京协约”,在澜沧之战中显示了其巨大的威力,但并不代表着协约国家内部就会永远地那么平静下去。

从澜沧撤兵归国的安南郑氏和阮氏之间,因为顿萨奥的归属问题,很快又爆发了尖锐的矛盾,郑氏和阮氏都想着把这块地方划归到自己名下,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尽早统一安南。

这两个政权的君主,都非常聪明地避开了大明划分的军事缓冲区,半隐蔽,半公开的,不断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武力统一安南的道路。

双方这样的战争,一直持续了一年,互相都有伤亡,谁也无法彻底地解决战争,但大明,却奇怪地保持了沉默,并没有插手其中,严格地保持了中立,任由双方如此发展下去。

大明暂时没有精力,来管安南的这些矛盾,他们此时的注意力,已经被完全放到了另一个地方,满清所统治的盛京,对鞑子最后一击的条件,对这时的大明来说,已经完全成熟!

第412章 刺刀

发生在崇祯十七年的山海关之战,是一场改变两个朝廷命运的决战。在这场决战后,大明如同欲火的凤凰,得到了重生的机会。他就如同一个巨人一般,重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而那个曾经蛮横的满清,却因为这场决战,而急速地消亡下去!

三朝对立的局面,是任何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相比之下,“大昌”帝富绶政权,因为其背后有大明帝国撑腰,相对来说显得更加平静一些。除了摄政王硕托,每月总会组织一些并不成气候的“反攻”以外,一直都没有闹出什么大的动静。

“统元帝”多尔衮,接连吃到败仗,使得原本一心支持他的蒙古人,对他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也渐渐产生了怀疑,态度也远不如当初般热情,这更始曾经掌控着满清政权,一手遮天的多尔衮的日子愈发地不好过起来。

在盛京朝廷一方,进入大明景平三年的时候,朝政已基本由吴三桂,多铎两人把持,想对于多铎来说,有着洪承畴、祖大寿两人协助,并有盛京将军阿克顿成为自己的坚实盟友,势力进一步扩充起来,这位“平西亲王”,已隐隐然成为了多尔衮第二。

出人意料的是,吴三桂在把持朝政之后,并没有大肆扩充他的心腹精兵汉军正红旗。他反倒是积极整顿满八旗人马,征召满人中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从军。在短短的时间内,使满八旗重新拥有了三万五千精兵,五万后备部队。

从这一点上来看,吴三桂倒是非常效忠于满清的。他甚至还把调动指挥军队的军权,分出了很大一部分交由多铎等满人指挥。这位平西亲王当真像足了他曾经的兄弟,大明的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是忠,是奸,是好,是坏,只怕没有人说得清了……

而在这个时候的大明,却是和满清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明军几大主力部队,尤其是山海关一带以及边境驻防部队,已经基本完成换装。随着热兵器在这些主力部队中大规模地普及,沉重的铠甲已经被基本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轻便的作战服装。

以督军大将军指挥的山海关驻军来看,士兵们统一穿着由布料制成的“明二式”步兵野战服。颜色为铁灰色,穿黑色中长皮靴。统一使用“武英六型”或“江南九型”火枪。随身携带震天雷五枚。步兵专用刺刀一柄。

做为进入热兵器时代的大明军队,已经基本抛弃了刀枪。而一旦进入肉搏战,则使用火枪的明军士兵会显得非常吃亏。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朱斌指导下研制成功的刺刀应运而生。

这种刺刀用弹簧卡笋与枪连接。靠弹簧制动装置将刺刀固定在枪口一侧的凸笋上。这类刺刀多在护手处设有枪口环,上刺刀时套到枪口上,增加与枪连接的可靠性,刀身设计比较灵活,从枪上取下后可作匕首或其它工具使用,非常便于握持。

刺刀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大明军官兵的欢迎。本来如何解决火枪手近战问题,一直是让明军将领头疼的问题。而刺刀这一小小的发明,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似乎是上天为了配合刺刀的问世,在景平二年六月的时候,在山西天降陨铁,砸坏了当地人的一间房子,还好当时无人在内,没有造成什么伤亡。这在当时是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当地官员急忙派人将这块陨铁送到了京师。

送到武英王手上的这块陨铁,引起了武英王极大的兴趣。他知道这种所谓“不吉利”的东西,其实就是天上落下来的陨石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过让他产生兴趣的是,这块陨石的成分看起来似乎和自己的铁血宝刀非常相像。

当他找来工匠询问,工匠在仔细辨认了之后,非常肯定地告诉朱斌这块陨铁和武英王用的铁血宝刀根本就是完全相同的材质。

自己正是靠着这把宝刀才来到了这个时代,并且为大明开创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那么现在从天而降的陨石,难道又在向自己预示着什么吗?几百年后,会不会又有一个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借助这块陨石的力量再去开创一段历史?

朱斌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可笑,几百年后自己的尸骨都早已成灰,还去想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做什么?他当场就让这名工匠,依照刺刀的样式打造一把出来。而这名工匠也果然没有辜负武英王的期望,耗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把泛着寒光的刺刀送到了朱斌的手里!

朱斌对比着铁血宝刀和这把刺刀,同样材质制成的两把武器,泛着几乎相同的凛冽的寒光,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一般,骄傲甚至有些傲慢地在那看着朱斌,似乎正在那告诉自己的主人,一段段从没有人知道的历史,都将由她们来开创。

在刺刀的正反两面,按照朱斌的意思各刻着四个字:

“日月昭昭,天佑中华!”

是的,日月昭昭,天佑中华!将刺刀一致对外,用我们的铁血和热情去打造一个最庞大的帝国!去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巍巍中华。将刺刀一致对外,用我们的忠诚和勇敢,去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巍巍中华!

而在大规模的换装中,被盛传的最广的,即是刘风和郭飞负责组建的部队。这支部队很少有人能够亲眼见到,据说规模在两万人上下,全部身着黑色军装,使用谁也没有见过的秘密武器,其保密性连大明三级以下的将军都无缘一睹其真容。

而据曾经有幸一见的郑天瑞事后曾对人说道:“这是未来战场上两支具有决定性打击的力量。当战局呈现胶着状态的时候,它们的出现,将很快使胜利的天平扭转。最为可怕的是,这两支部队从军官到士兵,都是那么地极度渴望战争……”

正是因为郑天瑞的这番话,以及这两支部队的高度神秘性,因此也便拥有了一个绰号,“神秘的黑色骑兵”。也许是刘风本来就是江南军骑兵的创建人,这才有了“骑兵”这样一和称号。不过据说这两支部队的官兵好像都对这个外号比较满意。

这时的大明拥正规军步兵二十七万,其余兵种十七万,预备军八十万,全国总兵力达到了一百三十七万有余,当然,看起来正规军步兵显得是少了一些,但从朱斌开始掌权开始,就一直推行着精兵政策。兵贵精而不贵多,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完全能够抵得几个普通士兵。

在军事实力急速增长的同时,大明国内有条不紊地推行一系列既定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第一笔国债的顺利兑付,让民众对大明朝廷的信任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那些在发行国债的时候,以商人特有的精明大量购买的人,尤其是海盐的陶家父子,都在第一笔国债兑换后,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而那些犹豫着只购买了少量国债,甚至一两银子也没有购买的,这时都未免懊悔不迭,早知道这样子,又何必当初呢?可惜的是这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可吃了,这些人只能再眼巴巴地等待着朝廷什么时候再发行下一笔国债……

不过真正得到实惠的,还是那些当初被近乎强行将国债分摊到手里的普通百姓。当初他们拿着这些纸张的时候,心里还对朝廷充满了不满,天知道这些东西到时候会不会变成一堆废纸。但现在这种不满,却变成了强烈的感激。

越来越多的新式学堂在大明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绽放。这些学堂不教八股文,传统的诗词歌赋也只是做为选修课,而更多的是将学子们带到一个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新奇世界。民智的开启也许并任何形式的变革都更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保持永久的活力。

为了让更加多的孩子能有求学的机会,朝廷特别做出了一个决定。凡任何年满六周岁的孩子,都必须接受教育。而做为那些实在无法交付得起学费的家庭,当地官府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乃至于全部学费都可以以欠款的形式存在。

所谓的欠款求学,即是在学子成人并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可以分期偿付当初欠下的学费,这其中并不产生利息,而这一点,也让绝大多时的孩子有了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只有学了新的知识,才会有好的前程,这样的理念正在一步步被植入到百姓们的脑海中。

工业化的道路虽然进展得没有其它方面那么快,但毕竟还是在朱斌的全力支持下,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着。那些什么珍妮纺织机、螺丝切削机床、纽考门蒸汽机等等,朱斌只能把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告诉那些皇家科学院的人。

他也不是一个全能的天才,自己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诸如电灯等等,要让他详细地描绘出制作全过程,对武英王来说可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不过他也坚信,只要自己能把大致的情况给说了出来,以大明人的聪明,迟早都会研制出来的!

越来越多长相奇特的西洋人,出现在了大明的京师中。这些人中,有物理学家,有天文学家,有数学家,他们都是被朱斌派往欧洲的特使,不惜重金所聘请而来的。当然,这其中也有早已成为大明官员的汤若望和马葛利等人的巨大功劳在内。

在他们写回国内的信件中,告诉他们的朋友,在遥远的东方有个庞大的帝国,在这里,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工作环境,有着全力支持一切可能的科学发明的朝廷。在这里,你只需将全部的智慧都运用到你的研究领域,而不用去考虑其它任何的事情……

显然,汤若望这些人的信件,深深打动了那些欧洲人的心。正当他们犹豫着去还是不去的时候,来自于东方古国的使者,总会适时地为他们送上一笔丰厚的路费。并且,会很郑重地告诉这些人:

“你们去,仅仅是看看而已。如果你们愿意留下,那么明朝会给你们所需要的一切。如果你们不愿意留下,那么我们的朝廷也绝对不会勉强。我们会给你们同样的路费,然后派出专员将你们再送回来。”

在这样的承诺下,起先是有部分人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带着丰厚的路费来到了中国。在大明,他们看到了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支持着一切的科举技术。以巨大的资金,维持着一切有可能诞生的发明……

来的人很多便不愿意就此回去了,他们留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完成着他们毕生的梦想。而为了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大明除了提供给他们丰厚的资金外,甚至还把愿意来到中国的他们的家人接了过来。

纵然是那些过不惯东方生活,而恋恋不舍回去的人,大明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他们送回到的自己的国家,并且郑重的承诺他们,无论他们时候愿意再来大明,大明都会随时随刻地欢迎他们的到来。

回到自己国家的这些人,赞美着他们看到的一切,赞美着大明这个国家。而他们的话很快就在欧洲各过传开,更加多有才能的欧洲涌向大明,开实现自己的理想。

当然,这些人中的确有大量具有真实才华的人,但却也有很多抱着发财梦想,来到大明,企图不劳而获的无赖、流氓。

对于这一些人,朱斌也不过放过,在金钱的刺激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加入到了雇佣军的行列,到大明景平三年,仅雇佣军一项,明军就有两万余人!

第413章 急速变幻的世界局势

同样,对于大明在海外的发展,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顺利的。未雨绸缪是朱斌非常在意的一个看起来并不重要,但对未来发展却有着至关影响的决策。迟早,大明将会向海外发展,大明的战旗也必然会在海外飘扬!

肩负着重大使命的巴蒙德上校,一回到吕宋便把大明王爷的意图汇报给了席尔瓦将军。对于和大明展开全面合作,尤其是在组建联合舰队这一点上,席尔瓦将军同样也表示出了异常浓厚的兴趣。但一样,这也超出了他能够答应的权利范围之外。

席尔瓦将军立刻亲自动身回了趟国,西班牙的国王腓力四世表现出了难得的果断。他不但允许席尔瓦将军,代表哈布斯堡王朝与大明就成立联合舰队一事与明朝谈判。并且,为了确保此事的万无一失,他还派出了自己最为信任的海军将领达玛尔将军做为了自己的特使。

腓力四世如此热衷于成立联合舰队,当然是有原因的。在1504年的时候,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病逝。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