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血沃轩辕-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备马。”当达成协议,心满意足的阿克顿走后,吴三桂迅速叫来了方彪:“你,就只你一人,和我一起秘密进入盛京!”
他所要见的人,正是自己的舅父祖大寿。
再一次见到舅父的时候,洪承畴正好也在他的家中。这两位当年大明最有名的大帅,现在看起来却苍老了很多。头发、胡须都已斑白,神态也明显没有了以前的意气风发。看到吴三桂忽然出现,祖大寿并没有什么吃惊的表情,只是淡然说道:
“怎么到现在才来,我们已经等了你好几天了。”
“舅父和洪大人知道我要来?”吴三桂稍稍有些吃惊。
洪承畴微微笑了一下:“现在还叫我什么洪大人,我们两个老东西,只不过是满人看管下,还能够自由行动的囚犯而已;天天坐在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去。盛京眼看着就要风云动荡,你再不出现,我们倒觉得有些奇怪了……”
吴三桂呼出了一口气,原来洪承畴和舅父早就看出了盛京的异样。
祖大寿让吴三桂在一边坐了下来:“自从多尔衮兵败,这满人的矛盾可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两红旗和两白旗,多尔衮和索尼他们,嘿嘿。满人玩这一套,玩政权阴谋动心机,和咱们大明比起来可差得远了……”
吴三桂不敢隐瞒,把索尼派阿克顿来找自己的事仔细说了一遍。洪承畴久于政事,当年长期掌握大明兵权,什么样的事情没有见过?听了后点头道:
“现在你的汉军正红旗凶猛,我们盘算着多尔衮和索尼早晚会来拉拢于你。多尔衮先给了你一块封地,以稳你之心。接着,可也该轮到索尼出马了。咱们不管满人是怎么想的,长伯,你只管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吴三桂原本想把阿克顿和自己结盟的事情说出,可想了想,还是没有说出来。只是告诉洪承畴和祖大寿,自己想耐心等待,看多尔衮和索尼的博弈,谁能取胜便站到谁的一方。
“长伯,你这想法固然可行,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却不是很妥当。”洪承畴微微摇了下头:“投机取巧的事情人人都想做,但这么做的后果你想过没有?你在一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才出手,将来取胜的这方,你以为会感激你吗?说不定还会因此而怨恨于你……”
“请洪大人指教。”吴三桂恭恭敬敬地说道。
洪承畴微笑着说道:
“我和你舅父这段时候商议了好几天,多尔衮素来看不惯我们这些汉人,一旦他取得了胜利,稳固了权利,只怕,我们这些人的日子更加难过……
索尼呢?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人,他老奸巨猾,又握有两黄旗的力量,正可以与多尔衮匹敌,但他和多尔衮一样,也是在骨子里,就不把我们这些大明的降将当人看……
所以啊,我和复宇兄这几天议来议去,总觉得不管帮哪一方,似乎都无法使我们的利益最大化,后来复宇兄忽然提到了一个人,我们都以为可行!”
吴三桂知道自己在政治上的思维,比起这两人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为肃立在一边也不插话。
“济尔哈朗!”
这个名字从祖大寿的嘴里说了出来:“此人虽然同为摄政王之一,但他一力讨好多尔衮。反对多尔衮的人,总以为他是多尔衮的爪牙。而多尔衮呢?也根本就没有把这个人看在眼里。但是,往往最被人疏忽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对手。”
“舅父和洪大人的意思,是我们扶持济尔哈朗?”吴三桂小心地问道。
两个人一齐笑了出来,洪承畴轻轻拍了下自己晚辈的肩膀:
“我们正是这个意思。这话要是放到以前去说,汉人来把持女真人的朝政,当真是天大的笑话。可现在情况却不一样了。女真人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而你的汉军正红旗却正在以凶猛的速度成长起来……”
是啊,这天真的变了,变成了满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要依靠汉人的力量。
笑容也浮现到了吴三桂的嘴角,他说道:“吴三桂明白了。等我回去之后,就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操练。至于这就要拜托两位大人了。舅父,洪大人,吴三桂这就去了!”
第372章 孔圣人和读书人
大明京师在这一天忽然变得热闹异常,到处都是兴奋的读书人。在客栈,在酒楼,不停的在那说着什么。大明京师光复后的第一场科举开始,很快就要在几天后进行。对于这些十年寒窗,而后又重新攻读的读书人来说,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朝廷为这些读书人提供的客栈,成为了读书人聚会议论的中心。这几个月在官方学校里的经历,让他们开始感觉到了在书本之外竟然还有个如此美妙的天地。没有枯燥无味的八股文章,没有了死板的死记硬背,有的只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世界。
现在他们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武英王会要改制旧的科举制度。只是唯一让他们不满的,就是为什么第一次科举考试会进行得如此突然。眼看着就要新年了,万一要是这次没有考好,名落孙山的话,那还有什么心思过这个年啊?
当初带头在紫禁城前请愿的归庄,现在却是铁了心地支持武英王朱由斌的每一个决定,他告诉自己的同伴道:“朝廷之所以如此安排,必然有自己的考虑,我等不必妄自揣摩朝廷用意。开科在即,努力一些,才是我等应该做的事情……”
好友吴炎也附和道:“正是,正是。不说别的,朝廷又供我们吃,又供我们住,分毫银子不收,端的是恩典如山,我等又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况且,武英王也早就明言,这一科进不了,那就再等下一科,我们考到什么时候,朝廷供应我们到什么时候……”
“两位说的既对,又不对!”
笑声忽然在门外传开,一众读书人回头一见都是大惊,齐齐迎上前去道:“我等参见义烈忠勇武英王,王爷千岁!”
进来的人正是朱斌,他笑着对这些读书人道:“都随意些坐下罢,今日散朝的早,想着朝廷开科在即,便来此看看你们,该做什么便做什么,不必因为我来了而拘束。”
“王爷,你为了我等殚精竭虑,关怀倍至,实在让我们这些人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归庄却认真地道:“归庄以为王爷不该孤身前来,万一有所闪失,让我等有何颜面面对天下人?”
“我在你们这些人中安全得很。”朱斌笑道,将归庄按到了位子上:“在自己的京城,若连出来走动走动都不敢,那是我这个武英王的失职。刚才听到了你们的议论,吴炎说过,你们考到什么时候,朝廷便养你们到什么时候,这话一点也都不错。”
看了眼聚过来的读书人,朱斌道:“至于为什么选在过年前考,为的就是让你们舒心地过个年。你们且想一想,大过年的,你们心中还想着考试的事,这年啊,我看反而过不好了,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干脆提前考完,什么心事那也都没有了……
有人说要考不上了怎么办?这年不是更加没有心思过了?不怕,我可以给你们透个底。由于这次科举改制有些匆忙,很多人准备不足,朝廷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今年要开两次科举,年前一次,十月再考一次……”
客栈里顿时发出了一片欢呼。朝廷对他们读书人的照顾,当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过去是三年才有一次机会,可后来是一年一次,现在为了体恤他们,又一下增加到了一年两次。自己要再对朝廷有什么不满的地方,可那真的实在对不起武英王的厚恩了。
朱斌微笑着看着这些人的欢呼。读书报国,与当兵报国是一个道理。这些人都是朝廷未来的基石,将来必然会从中涌现出无数优秀的人才。现在好好地对待他们,将来才会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大明效力。
“听说你们中有些人,对自己的西洋老师出言不逊,这样可很不好啊。”朱斌表情稍稍严肃了些:“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天朝子民,那些红夷不配教自己,我看这种想法大有问题。”
“回王爷,是学生的不对。”归庄坦率地道:“那红夷教师曾给我讲解过安托尼斯率和鲁道夫数。学生听了之下,这却在我们的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况且,南北朝时的祖冲之更以精确到点后七位。红夷又有何能教我大明子民?”
朱斌数学向来不好,听了“安托尼斯率和鲁道夫数”倒是一愣,等说到祖冲之时这才反映过来便是圆周率。他对这些事情也不甚是清楚,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说服于他们。这些读书人虽然对自己心悦诚服,但是,要让他们接受个红夷老师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发现了这个,这个圆周率,但却就此停留不前,而红夷的科学家却将其发扬光大,在我看来是我们驻足不前,而红夷却走到了我们的前面。”朱斌略略有些含糊地说道:
“不要以为自己是天朝子民,就对拜红夷为师,便是什么羞耻的事了,我的看法是只要是有本事的人都可以当我们的老师,不管这个人是红夷,甚至是一个种田的庄稼人。孔夫子不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嘛……”
“是,既然王爷这么说了,我等必然认真学习。”
听了这有些言不由衷的话,朱斌不置可否的笑了下。只怕他们不是为了自己的话折服,而是因为自己这个人。看来要想改变他们心目中的想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
朱斌也不多多给他们讲什么道理,慢慢把话题带到了自己这次来的目的上:
“刚才说到了孔夫子,这个,山东曲阜孔家,那是圣人之地,也是你们这些人心目中朝圣之地,因此,朝廷最近正在讨论着将衍圣公封王,大家以为如何啊?”
见武英王竟然把这朝廷大事,来和他们这些白身布衣商量,一众人反倒沉默下来。说实话,本来这话要放到几个月前讲,那他们无有不欢欣鼓舞的。可现在却有些不同了。
这几个月里他们接触到了孔圣人文章之外的许多书籍,眼界也大大丰富起来,心中有些隐隐觉得圣人的话也未必那么有道理了。衍圣公已到极至,若再封王,恐怕有些不妥。只是这想法也只能放在心里,谁也不敢公开说出来罢了。
“学生以为不可。”
就在大家僵持在那的时候,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说道:“朝廷既然改革了科举制度,增加了大量的新式学问,若在这个时候给衍圣公封王,和朝廷的制度岂非违背?在学生看来,不光不能封王,而且还要逐步减少孔家的影响……”
这话最合朱斌心意,他听了大喜,看那年轻人,长得甚是清秀,但说的话却铿锵有力,没有丝毫犹豫。朱斌心中欢喜,却故意板着一张脸道:
“圣人乃是你们所有读书人的老师,岂可说出这样的话来?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名叫杨和,表字贯江,亦是山东曲阜人氏。”那青年不卑不亢地说道:“王爷若要处罚我,也请等我把话说完。学生在曲阜生长,放眼看去,曲阜之田十亩里倒有八亩是孔家的;曲阜百姓不知当今皇上是谁,但衍圣公是谁,却必然知道。学生请问王爷,这曲阜究竟是朝廷的曲阜,还是孔家的曲阜?不错,孔圣人的确是天下读书人的老师,但那却是过去的事情。我朝新朝新法,更加革除弊制,恢复曲阜气象。学生的这些话,全是为了朝廷着想,还请武英王三思……”
一众读书人听额面面相觑。这杨和平日里便喜欢出些古怪言论,有的时候也会评论朝廷政令的优劣之分,不想今日胆子却大到这等地步,不光评击孔圣人,当着武英王爷的面,竟然也敢说出武英王爷的不是来……
“恩,好好读书,好好读书,不要发些奇思怪想,这对你们即将到来的开始不好,知道了吗?”朱斌微笑着站了起来:“好了,本王也不打扰你们读书了,咱们考场再见。”
他倒说走就走,却把个杨和和一众读书人晾在了那里。等武英王一离开,众人纷纷为杨和的命运担忧起来。只怕杨和那些大胆的言论,武英王不会就此饶了他。
“贯江兄,这些话只可放在心里,怎么可以当着王爷的面说了出来?”归庄与杨和有些交情,顿着足叹息道:“不如赶快追出,向王爷赔个不是,或者王爷不会为难与你。”
杨和笑着摇了摇头:“我看事情倒未必便有那么严重。武英王从来待人宽仁,想必不会因为这事而怪罪我。我猜,王爷或许过不了几天,便会派人来找我……”
听了他的话有些人嗤嗤笑出声来。这个杨和想来读书读傻了,武英王不降罪他就算不错的了,又岂会派人来找他?难不成,还会给他个官做做?便是做白日梦,也没有这么做的。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还没有过上一天,杨和的话便得到了应验。
“你这个读书人啊,怎么可以如此诽谤孔圣人,如此不把孔圣人之道看在眼里?自古以来,孔孟之说乃是正道,多为历代君王多倍加推崇。本王今日叫你前来,便是要好好地教导你番,让你从此后不再如此狂妄!”
在武英王府中,面对武英王爷的质问,杨和没有丝毫的紧张:
“王爷这话只怕未必便是心中想说的了。王爷真的要训斥我,只需让学官前来便可,又何必专门将我召到王府?学生心里猜测,想来王爷还是赞成我的看法多些。”
他那有些惫懒,甚至有些赖皮的样子,倒让朱斌笑了出来:
“油腔滑调的哪里有半分读书人的样子,也罢,你倒给本王说说,假设朝廷真的要动孔家,我说的是假设,应该是采取些什么手段啊?”
笑容浮现到了杨和的脸上,他居然不得允许便自行坐了下来,大大咧咧地道:
“其实真想动那也简单。本朝太祖初立之时,亦曾严厉斥责过当时的衍圣公,并数次将当时的衍圣公,不顾其年老体弱召到南京,而天下的士子也不见得就有什么异动了,由此可见衍圣公也不是不可以动的。
不过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有些不同,当初元蒙统治中原,太祖皇帝驱逐鞑子,声望天下无双,是为我汉人之大英雄,也正是靠着这份声望才震住了读书人。而武英王虽然声望丝毫不比太祖皇帝差了,但现在天下太平,贸然动了孔家,只怕会引起震动。
学生以为要想真正削弱孔家的影响,不动比动更好。也不给他升王,也不给他赏赐,祭拜孔圣人之时朝廷也不派员参加,就这么把孔家给晾在一旁,相信随着时日的推移,孔家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影响便会越来越小……”
这杨和侃侃而谈。他从如何削弱孔家的地位,到如何运用好现在在京师中的这批读书人,说得非常详细细致。有许多朱斌并没有想好的事情,也都在这个青年的嘴中得到了完善。
“我看,你就不要参加这次的科考了。”朱斌心中欢喜不已,嘴里却淡淡地说道:“本王身边正好缺个官员,你就暂时顶了这个缺吧。”
这等于已经直接让杨和跳过科举考试,而将他提拔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员,这本是无数读书人梦想而不可得的美食。本以为杨和会欢欣雀跃,感谢大恩,不想杨和却认真地道:
“学生还是以为不可。这么一来,只会让别人妒嫉学生,诽谤王爷用人之道。学生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华,这科考试必然能够通过。到时,再让学生为王爷和朝廷效力!”
第373章 学子
大明改制后的第一次科考,就在稍显得有些忙乱的气氛中开始了。这一次的科考,参加者总计三千六百零九人。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在一次全新的,陌生的气氛中开始了他们生平第一次奇特的考试!
天文、数学、地理……这些他们过去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在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之后,已经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他们面前的试卷上。当然,对于那些依旧痴心于正统学问的读书人来说,朝廷也并没有难为他们。
这些人面前放的试卷上的题目只有两个字“治明”。考官们对他们说的非常明确,不用讲究什么排列对仗,只要把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即可。治明?治理大明的江山。这本应是朝廷应该考虑的事情,现在放到了这些白身读书人的身上……
这次科考很快在时间上就有了重大的区别。那些参加新式学问考试的,动作快的往往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完成了考试。而参加“治明”问题考试的,从造成到晚上,有的还只写可个开头。也不知规定的两天时间内,他们能不能答完这个问题。
科考结束后的第六天,结果便被公布了出来。三千六百零九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被朝廷录用的总计九百一十九人。这一比例应该来说是比较大的了。而这,也让这次落榜的那些读书人看到了希望。
归庄、吴炎等人名字赫然在列。而那位杨和则排名全部录取考生的第一位,这也在考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参加“治明”考试的,则只有被录用十一人。这十一个人,都对如何治理大明提出了自己很好的建议和看法。
有些想法看起来虽然颇有些荒诞不经,异想天开,但独特的构思,却让亲自参与批卷的武英王朱斌大为欣赏。比如,一位考生在文章里这么写道:
治明先要治官,官清则明清。他建议在官员升迁的时候,要有当地百姓来考核他的政绩。只有通过了百姓的考核,才能在官途上更上一层楼。又谈到了目前朝廷有很多官员,年纪已经很大,但却依然把持着高官的位置。这种情况应该予以废除……
批阅考卷的史可法认识这样的看法实在荒诞。那些老官员的经验、阅历,对于朝廷来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对于这样的老官员,必须要重用,岂能因为他们上了年纪而罢官不用?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他们的才能,又伤了老官员们的心?
但朱斌却大加赞赏,这和自己目前正在准备实施的退休制度不谋而合。的确,老官员们的经验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但一旦超过了特定的岁数,其思维判断能力将急速下降,很多轮到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地步……
他专门注意了下这位考生的名字,却是江南省来的,姓冯,名成,表字龙影。他专门调来了这人的资料,发现这位冯成在当地素以奇怪的言论而著称。当地的学官给他的评价是“狂放不羁,多与同伴不和,不可用。”
但就是这样一位“不可用”的读书人,那张试卷却被朱斌评为了甲等二级。
随后,被录取的考生前二十名,得到了皇帝召见这一特殊的荣誉。本来他们还以为皇帝要亲自对他们进行殿试,但前来传话的官员明确地告诉他们,就仅仅是皇帝召见而已,没有其它别的意思,希望他们不必为此而专门准备什么。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入神圣的朝廷殿堂,他们惊讶地发现,文武官员们全部坐在那里上朝。虽然之前他们也曾经听过,大明朝廷好像有这么一出,但却没有想到这竟然是真的。在这些读书人的印象之中,官员们可该是肃立在两旁,神情始终紧张严肃才对的啊……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二十名读书人的呼声,就在他们正准备跪下的时候,却听上面的皇帝说道:
“不用跪,大明朝廷已经取消了跪拜的这一礼节。很快你们也会站在这朝堂之上,天天跪这跪那,你们未必情愿,朕现在看着可也觉得别扭得很。”
二十个人都面面相觑,这朝廷改制得也太彻底了,彻底的都让他们有些无法适应。坐着议事,不用跪拜,还有多少事是他们闻所未闻的?看来,要想完全适应朝廷的规矩,一时半会的自己还真无法做到!
“谁是杨和啊?”景平帝看着下面的读书人问道。
“回陛下,草民杨和参加陛下!”
景平帝打量了他会,说道:“听说你是这次考试的第一名,好得很。朕还听说你这次考的是地理之学,朕好奇得很,有机会的话,朕还得好好向你请教请教。”
“陛下,这地理之学博大精深,也使得草民大开眼界。”杨和在皇帝面前倒也并不如何害怕:“草民从西洋老师那得知,除了咱们大明之外,还有很多的国家。比如在西面,就有法国、英国这些国家。还有东西半球等等之类……”
景平帝听得有趣:“武英王,这人对地理之学如此热衷,应该把他安排在哪比较合适?”
朱斌笑道:“臣以为把他放在礼部比较好。臣准备在开春之后,与各西洋国家商议,互相派驻使节常驻对方京师。我看,咱大明的使节中还非得有这杨和不可。他既然喜欢地理之学,那就让他好好地到外面去看一看。”
接着朱斌又叫上了冯成,问道:“冯成,你这次的治明之论中,说了‘治明先要治官’,我以为这话很对。可是,你随后又说,要让老官员们让位。现在,你看看周围,上了年纪的官员可有不少啊,不怕得罪他们的话,就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吧。”
那冯成却是不卑不亢:“学生不怕得罪谁,学生为的只是大明朝廷好。很多官员往往在一个职位上一坐就是几十年,做事只会搬循旧法,一成不变,却不给后进者以机会,那么他们还要继续坐在这张位置上做什么……”
他一口气说了有小半个时辰,非常胆大的评击了大明的官员制度。这人说起话来也是毫不留情,把那些个老官员说得七窍生烟。要不是武英王和陛下正在那看着,只怕他们当时就会呼唤宫廷卫士把这狂妄之徒给轰了出去。
朱斌听了却频频点头,在开春即将实行的官员退休制度中,冯成很快就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不过面临巨大的压力时,这位才登上政治舞台的年轻人,能不能顶住却成了很大的问题。而自己要做的,则是在背后给予他全力地支持……
对那二十名考生一一问了话,朱斌道:“明日起,所有入榜的学子,都会有专门的官员安排好你们的工作。当然,不是说你们进了朝廷,就正式成为了朝廷的官员。咱们朝廷里现在有一个试用制,为期一年。在这一年之中,试用合格的,留下来,继续为朝廷效力。而那些明显不能适应的,只能很遗憾地离开这里。你们不用说朝廷心狠,就如同刚才冯成所说的那样,能者上,不能者下。能力强的,用不了几年就能成了一品、二品大员;没有能力的,朝廷绝对不会养活这样的人。”
学子们这才知道,原来通过了科举考试,还不意味着就一定在朝廷里站稳了脚跟。天知道在一年的时间之后,九百多入榜者,会有多少人能留下来。
不过朱斌也告诉他们,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录取后还必须在朝廷里等待着有官员空缺,而后自己才能补上,从明日开始,他们便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
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过去的朝廷,要论资历,论人脉,论辈分,一个新进朝廷官员,没有强大的靠山,想要一步步升迁上去,不知得熬多少年才能轮到自己。
此后,朱斌代景平帝,请这二十名学子在宫中用了饭。吃饭的时候朱斌告诉他们,大明各藩属国的国王将于新年过后在京师参拜皇上,他们这些新晋升的官员都可以随朝,学习一下在处理朝廷政务上的经验。
等忙完了这一切,天色已黑,回到家中的朱斌只觉得腰酸背疼,可不想,前脚才进家门,后脚黄溪已经跟了进来。
朱斌一脸的苦色,苦笑道:“临江啊临江,你就不能让我好好歇歇?我就想不通了,你的精力怎的如此旺盛?说吧,又有什么事了?”
黄溪正色说道:“从盛京方面传来的消息,近日里女真人内部即将产生内斗。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和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而汉军正红旗旗主吴三桂则成为了双方极力拉拢的力量!”
吴三桂,吴三桂。
朱斌心里叹息了一声,从山海关之战结束后,自己便再也没有见过这个昔日的“兄长”。
他定了定神说道:“通知我们的满清那的探子,严密监视住盛京的动向。我看,金虏这次的动静不会小。而这,也正按着咱们过去的计划在进行着。还有一点,我估计这次动乱结束后,会有大量的失败者向硕托建立的‘朝廷’那涌去,让硕托全部接纳……”
黄溪应了下来,又道:“另外,洛莫果尔和固蒙赤尔热都组建的蒙古军队已经完成。我为他们挑选了一批我们淘汰的武器,并且在蒙军中安放了我们的将军指挥战斗。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开春后第一批军队就可以投放到蒙古战场。”
朱斌点了点头:“可以,但一定要记住,必须在盛京内乱结束之后才可以进行这件事情。否则,宁可再耐着性子等上一段时候。绝对不能给金虏任何团结起来的机会……”
过会他又想到了什么:“我听说索尼新收了两个养子,其中有个叫阿克顿的很有些本事。好像岁数不大,也就二十左右的样子吧。你帮我去调查一下,看看这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有必要的话,除掉他。”
黄溪有些迷惑,这个名字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王爷又是从哪得到的消息?
“还有什么事吗?”朱斌伸了个懒腰问道。
黄溪犹豫了下,说道:“王爷,不知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军粮被劫的事件不?属下以前始终都无法调查出来,后来我们扩大的范围,才得到了一些零星的线索。这次从盛京那又得到了一些情报。我们,我们已经初步把目标定在了这个人身上……”
这事黄溪不说,朱斌都几乎已经忘记了。当初在军粮物资屡次遭劫之后,朱斌制定了严厉的保密计划,这样的事情很快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因此也渐渐被朱斌淡忘。但是,这样的一个间谍一直存在于明军中,早晚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变乱来。
接过黄溪递上来的纸张,朱斌才看了一眼,面容已经大为改变:“你能确定是这人?这事可万万不能够搞错,万一要是弄错的话……”
“是的,属下不敢虚报,的确这人的嫌疑最大。只是,一来这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二来我们还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怎么会是这人?怎么会是这人?”朱斌喃喃不断地说道:
“十五年,整整十五年了。这人跟着我们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委屈?如果是这人的话,我都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临江,这事没有彻底弄清之前,不许泄露任何风声!”
第374章 角力
对于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这位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来说,他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
在皇太极死后,他与多尔衮一起成为了清朝的摄政王之一。
他尽心尽力辅助着多尔衮,一同处理朝政。福临即位时,济尔哈朗四十五岁,多尔衮三十二岁,济尔哈朗年长十三岁,两人同为辅政王。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
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