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沃轩辕-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夺如大明崇祯十七年换了五十二任内阁,那就是再勤政也是要误国!

因此在大明王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其后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明朝成化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其实就是首相的雏形。

而在朱斌的构思中,从稳定出发,目前的内阁制不宜大动,只是决定取消全部由太监担任官职的所谓“内廷”,取消司礼秉笔监太监代替皇帝“批红”的权利,内廷派往各地的所谓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全部召回。裁撤东厂、锦衣卫这些由大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

这么做的目的,是把权利集中归于内阁之中,而不是由所谓的“内廷”来制约“外廷”,内廷和外廷两大政治势力互相争夺权利的奇怪政治局面,可以让内阁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畅通无阻的下达到各个地方。

对于这一点改革,大臣们基本是没有反对意见的。大明太监祸国殃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东厂、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也早就臭名昭著。现在朱斌下令取消,不但不会有阻力,反而还是做了一件大得人心的事情。

在这样的基础上,等到内阁稳定,能够流畅地运送起来时,朱斌的进一步动作才会展开,即循序渐进的,把行政权一步步地交到内阁手中。让内阁成为真正意义上国策的制定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从根本上杜绝明君兴国,昏君亡国的局面。

至于首相的任命,朱斌原想着采用选举的方式。但考虑到这一来过于急功近利,反而容易使朝政出现混乱;二来,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采用这样的办法,反而容易产生拉帮结派,甚至贿选的现象,因此只能暂时延后。

因此,在这个时候,只能依然采取皇帝任命首相的办法。但首相的担任,必须有一个期限,而不是无限期地担任下去。但是,在首相任职期间,除非出现重大的国策失误,皇帝也不能轻易废除首相。

这一点上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朱斌保持了大明永乐年间,以及张居正改革后内阁总体的完整性,还是得到了同意,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这首相的位置可非他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朱王爷莫属了。

其后,朱斌提出的意见就让朝堂上炸开了锅:

——废除科举制!

“下官请问王爷。”一名老年官员上来说道:“废除科举制,朝廷的官员从何选拔?难道咱们的大明王朝,就指着现在的官员一任到底吗?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多少人整整苦读十年,就等着朝廷开科取士,现在朝廷突然宣布废除科举制,那些人毕生努力便会化为乌有。岂不让天下士子都寒了心?下官宁死也不敢苟同!”

这话才一出口,顿时引起无数大臣的赞同。一时间,反对的声音占据了其中绝大多数。有的人甚至严词激烈,不惜以死抗争朱斌的这一举动。

其实这也难怪,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历经唐、宋,到了明朝,再经过不断发展,其已经到了科举制度一个最为鼎盛的时代!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经过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

而在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而其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就在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忽然看到顾炎武站了出来,大声道:“我以为武英王所言极是。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我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秦始皇之焚书!”

“小子如何敢大胆狂言!”他的老师张溥勃然大怒:“这些在朝的官员,哪一个不是辛苦寒窗读出来的。便连你,你岂不也是如此!”

“诸位大人安静一下,听我说上几句话。”武英王终于开口说话,等众人安静了下来,早就预料到会出现这样场面的他微笑了下,说道:

“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朝廷从民间提拔人材的举措。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咱们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朝廷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贫士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朝廷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咱们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众大臣心中有些不解,武英王好像是在那为科举说好话,可是既然这样,他又为何一心要废除科举制?

“我反对的并不是科举本身,而是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朱斌的表情渐渐严厉了起来: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正是从本朝才开始的。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其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便是先帝对党争却力禁而不能止的原因……

所以我的意思,科举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材,但是选什么样的才却是个问题。”

“下官可能已经明白王爷的意思了。”岳谨元上前说道:“王爷的意思,并不是要真正的废除科举,而是要废除科举考试的内容。”

“不错。”朱斌点了点头:“八股文以后朝廷不会再考了,而代之的是科学、算术、天文等等知识在内,朝廷还是照样从中选材,但这样的才,将再也不是书呆子!”

第321章 读书人

“是的,咱们到了该变的时候了。”朱斌坚定不移地说道:“只有变,才能让我大明保持永远的,旺盛的活力;只有变,才能让我大明万世永存;只有变,才能让我大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他说的变,并不是仅仅是简单的变法。而是从根子上去摧毁那些落后的所谓“祖宗之法”;从是根本上把那些看似不可动摇,但实际上早就腐朽落后的制度,连根铲除。

在朱斌的计划中,要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堂,中国过去教育中那些精华,全部予以保留;而那些愚昧的,八股教条似的东西,一律毫不留情地废除。增加天文、算术、科学等各项学科,延请教师,甚至请西洋人来教学。

每年开科一次,分六类十九种人才分别录用。至于正准备参加本次科举的读书人,乡试、会试依然照常举行,但题目却由朱斌来出。通过乡试、会试的,进京准备殿试,未曾通过的,可进入朝廷设立的新式学堂重新补习一年,在这一年中的生计将由朝廷解决。

同时,在新式学堂开办的时候,还将设立专门的军事学堂,初步决定在北京、南京和开封各设立一所,从军队中选拔将领充当教官,无论贫富者皆可在通过测试后进入军事学堂。毕业生进入军队后一律择优录用。

见武英王决意已定,他也不是明着要取消科举,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那些反对的大臣,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暂时把怨气忍在了心里。

朱斌见无人反对,当廷任命岳谨元、史可法、顾炎武和张溥,为本次科举的主考官。

那张溥自命天下士子之首,饱读诗书,现在排名居然放到了自己学生顾炎武之后,心中恼怒,但碍着武英王在此,却也发作不得。

顾炎武却是心存感激,他虽也是读书人,但一样痛恨八股文章。却不想武英王与自己一般想法,如此雷厉风行地废除了八股考试,又对自己这么一个年轻人如此信任重用。这份胸襟胆识,自己便是豁出了性命,也一定要报答武英王的知遇之恩。

借着这个机会,朱斌又趁机宣布了新的《大明法》将于开春正式启用。新的《大明法》,由朱斌亲自全程参与制定。今日朝会中出人意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天知道新的《大明法》,还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震动。这位武英王心里在想什么,只怕没有人能够知道……

而“大明皇家科学院”也在这天的朝会上宣布已在筹建之中。皇家科学院计划耗资二百七十万两银子,费时半年建成。届时,将遴选全国各地最优秀的人才集中于此,给予丰富的薪俸,让他们能安心的将胸中所学全部贡献给大明朝廷。

这一天的朝会,从天亮进行到天黑还没有结束,朱斌总共提出了二十九条变革方案,史称“朱斌二十九条”。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朝会进行到中午的时候,朱斌的目光偶然扫到角落里,见一位詹士府左春坊脸色涨得通红,浑身不停发抖。紧紧夹着连腿,不时地左顾右盼。朱斌心中好奇,便把他叫上前来问其何事,那左春坊先是不肯说,直到朱斌再三追问,他才嗫嚅着道:

“下官早上喝了两碗稀粥,一个多时辰前就已内急,因此……”

朱斌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这是我的不是了,自顾自说得高兴,倒把这一条给忘了。从现在开始,朝会中有内急的可自行悄悄退出解决,只是不要发出太大的动静……”

他话还没有说完,就见一条人影飞也似的冲出,朱斌看去,却不是那左春坊,而居然是:兵部尚书黎风……

这一小插曲也极大地化解了朝会中的紧张气氛。等到一众大臣解决完生理需求回来,人人脸上都是如释重负的样子。那景平帝看着他们的样子,笑道:

“看样子咱们朝廷不合理的规矩的确很多。就这一条,要让朕憋上一个时辰,那可实在是不行。所以,武英王要实施变革的真正原因,朕想大概也正在此吧。”

“陛下英明!”

朱斌干脆让大臣们在朝堂上用了中饭,又一口气议了几个时辰,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说道:“这次朝议的时间也太长了些,要是没什么其它问题就此散朝吧!”

散朝后,朱斌又把岳谨元、黎风、张云乐和孔浙扬这几人请到了自己府中。才一进去,就赶紧着吩咐上饭,一边拍着自己肚子,一边笑道:“中午吃了碗面条,不到一个时辰就又饿了,我看你们也是如此,今天我就弄点好吃的请请你们,别说我这当王爷的消息。”

那几名部下也当真饿得前胸贴后脊,想着一会的周年修珍馐美味,那黎风口水都快流了下来。谁想到,等王爷府的下人将晚饭送了上来,几人却看得目瞪口呆:

面条!

又是面条,满满的一大盆面。朱斌才吹出牛皮,这时简直是面红耳赤,连连叫唤夫人出来,却只来了个陈圆圆。朱斌指着那一大盆面条道:“圆圆,这,这就是你弄的晚饭?她们人呢,不在家好好呆着,都跑哪去了?”

“夫人和几位姐姐,这几日都帮你去游说那国债去了。你几日都没回来,自然不知。夫人和姐姐们辛苦,都要到掌灯时分才回来。”陈圆圆显得有些委屈,说道:

“你一连几天没有回家,今日我派人到皇宫门口守着,见天快黑了还没有散朝的意思,想着你今日也不会回来了,因此就将就着对付了点。谁想到你现在和几位大人一齐回来,家中一时没有准备,也只剩下了这些面条……”

朱斌大是尴尬,指着那盆面条呐呐地说道:“面条好东西,好东西,我家圆圆从来做得一手绝佳美味的面食,这东西又能充饥,从来都是我的最爱……”

几位部下面面相觑,这位王爷也实在未免有些吹牛不脸红了,方才还在那说什么来着。偏偏圆圆又插了句:“这不是我做的啊,我也从来不会做面食……”

“王爷,适才在朝上你说的改革科举制度等二十九项,我以为甚好。”吃下一碗面条,最不讲究规矩的孔浙扬拍了拍肚子:“只是我大明各项弊端由来已久,新政一旦退出,面临的阻力恐怕王爷得及早做出准备。”

朱斌点了点头:“这点我已经想过了,何止是阻力二字,甚至会出现自杀抗争诸如次类的行为。但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变,一定要变。我大明只有彻底变了,才能从根本上强盛起来,而不是短短一个时期的强大。”

“我看王爷和诸位似乎都忽视了一个人。”岳谨元放了下空碗,说道:“张溥,就是那位复社的领袖张溥。他是天下士子之首,平时素来以卫道自遵。咱们不说别的,就光改变科举制度这条,王爷又事先没有和他说过,他又岂能甘心?我看他必然要鼓动天下读书人,闹出一点风波出来……”

“不会吧?”张云乐却是个老实人:“王爷救过他的性命,又对他尊敬有加。他是个饱读诗书的大才子,自然应当知书达理。若和王爷作对,只怕……”

黎风冷笑了声:“他有什么不敢做的?当年阉党势大,他亦敢发檄文讨之。初时王爷助他,给了他种种待遇,他自然心满意足。可现在就不同了,王爷的变革,已经触痛到了他们的利益。自从南京之变后,他为了划清自己与高弘图等人的关系,宣布退出复社,而又重新组织了个什么‘陵社’,在我看来,不得朝廷允许就组建这社那社,根本就是在和朝廷对抗。陵社也好,复社也罢,这些组织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影响到朝廷的政令,把朝廷引到一条他们认为正确的路上来,我就八个字,‘祸国殃民,愚弄百姓’……”

朱斌手里端着饭碗,半晌不语。复社初立的时候,勇于和阉党斗争,表现得还是非常勇敢的。但随着复社的壮大,以至“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

并且他们强行要求所有人遵循他们的理论,其危害性很快便体现了出来。而张溥这个人,为了自己所谓的“追求”,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当年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妇女据为己有,被张溥抓住把柄。因此张溥就以数事要胁迫,并且将话挑明:

“我动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复出,必须改变以前的政局……”

当周延儒重新当上了首辅后,张溥兴奋异常,与复社的人研究了改革国事现状的许多主张,到处议论朝政,还把自己的建议写成二册,在朝野中广为散发,利用他的影响力,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些所谓的士子大豪参政,有其好的一面,但他们不懂得政治,往往只凭着自己的主见,强行要求朝廷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一旦感觉受了什么委屈,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骨”,当即就会挂冠而去,丝毫也不顾留下的这一堆烂摊子……

不过,也不都是像张溥这类的人,其中也有顾炎武等真正有些见识的人。这些人年轻,有活力,充满了报复,渴望为大明朝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如何用好他们,将他们引向一条正轨,也就成了朱斌所要考虑的了。

“陵社现在取缔,却在朝廷和民间造成不好的影响。”朱斌沉吟着说道:“我也想到了张溥或许会凭借陵社的影响力,而鼓动读书人闹事,对抗朝廷一系列的新政。但必须要知会各地官员,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除了首恶之外,对他们一不能杀,二不能抓,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读书人在民间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我们要是抓了,甚至是杀了他们,在民间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些百姓乡民便会用敌视的态度来看待朝廷。所以,如何处置好这件事情,我看也就成了咱们的当务之急。”

“崇祯七年的时候,归凌发生过一起读书人闹事的事件。”岳谨元这时忽然说道:“后来因为前任归凌知县处置不当,抓了几个读书人,结果事情闹大了,附近几个乡县的读书人全部赶到了归凌,静坐在县衙门口示威,声言要以血抗争……”

见岳谨元突然说起了这事,一众人都好奇起来,只听岳谨元继续往下说道:

“后来朝廷知道了,紧急撤换了那名知县,新委派了一名叫葛亨的人前往接替。要说这葛亨也真有几分本事,到了归凌没有几天,便上书朝廷,说事情已经平息了,读书人和助威的百姓全部安心回到了家中。先帝不信如此轻易便解决了,派密使前往探查,结果归凌果然如葛亨说的那样,一切平静如常,先帝接报后引以为奇,甚至还说出了‘若我大明官员都如葛亨,我就可以少操很多心了’这话来……”

朱斌听了大喜:“这人现在可知在何处?”

岳谨元摇了摇头:“后来他因犯事被罢免,战乱中便没了他的消息。”

朱斌毫不迟疑地说道:“找,一定要把这个人给我找出来,这样的人是个人才,我不管他以前犯了什么事,但此人我一定要用,而且不光是用,重用!”

第322章 发放国债

大明景平元年十月初,平叛之战中的第一批俘虏被押送到京师。这一批俘虏中,除了郑森等人,还有许多的红夷。而最让朱斌头疼的,是那黄得功居然给自己送来了个洋妞!

这个叫琳达·罗德里格斯·席尔瓦的西班牙女郎,长相甚是美貌,年纪又轻。那朱斌却是深知自己那个时代西班牙女郎的热情美丽奔放,早就神往已久。但在这个时候,黄得功给自己弄了一个来,却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麻烦。

他武英王身边早就有了几个妻妾,再加上陶慕晴等人正在为了国债的事情,帮着自己没日没夜的奔走,要现在自己和别的女人有染,别说她们会不会怪罪,就说自己的心里,那也着实过意不去。

想来是那黄得功因为自己把他调到了巴达维亚担任总兵“心存不满”,这才存心“报复”。朱斌左右思量,只得悄悄先把她送到了一座别院内,命人小心看护。至于以后的事,那是真正只有天知道了……

大明的革新正在一步步进行。十月,每个官员、军队将士的俸禄中,都多了一种叫“国债”的东西。说是以此暂时抵充俸禄,一年后便给兑现。

这样的东西别说是普通的士兵,就连低级官员也闻所未闻。在这张盖着朝廷大印,普通的纸张上,写着价值多少,利息多少等等。如果是银票倒也罢了,可这普普通通的纸,一年后真的能变成银子吗?

不过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动荡,在发放债券的时候,也特别说明了,愿意接受债券的接受,如果不愿意接受的,也可以依然发放银子。

这道命令很快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江南系各级官员和前江南军将士为主,坚信武英王一定不会让他们吃亏上当,既然这是武英王力主发行的,就必然能让自己得到实惠,而欣然接受了这种目前看起来似乎不值一钱的纸张。

而其它地方的官员却大不以为然了,什么债券,什么一年后兑现,这摆明了是朝廷没银子了,变着法子来掏自己的腰包,债券哪有现银到手舒心?因此,绝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拒绝接受发放的债券,而依然拿回了“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银子”……

十月初,全国各地的民众百姓都已经知道,在十月十六日这天,朝廷将在大明各地发放“国债”,分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三种,期限越长,所获得的利息也将越多。

对于这一新鲜事物,大多数的人都持观望态度。士绅们倒算了,可那些百姓战乱才刚刚结束,连温饱都成问题,又哪里来的闲钱去购买国债?况且朝廷都要问老百姓借钱了,可见财政状况窘迫到了何等地步,到时哪里还还得出钱来?

为了解决普通民众的这一心情,朝廷特别了小面额的债券。并在民众可以向官府借贷,用以开垦荒地、经商这一条规下规定,从十六日开始的借贷,其中部分将使用这种债券,但其一年后所产生的利息也将随着贷款额度的大小从而适度减少。

说句实话,这一条规定还是让百姓产生了一些不满。自京师恢复后,朝廷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颇得人心,诸如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等等,让饱受战乱的百姓长长松了口气。虽说税收开始上调,但比起减免的苛捐杂税,负担不知要轻了多少。

偏偏这个时候出现了“国债”这一东西,让本来已经安排好借款后,对银子处置的百姓,不得不重新安排起来,不过想想武英王执政后,对百姓们的恩惠,这份不满也只能被他们暂时按捺在了心里,等到了一年后再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不支持,那些精明的大商人们已经从国债中嗅到了大量的商机,闻到了发财的味道。武英王执掌江南十数年,从来说到做到,决不食言,今掌国家令器,正当恢复大明之初,又焉会失信于天下?

以江南陶家为首的大财阀,开始大批调拨银子。甚至陶家卖掉了上百处商铺、田产,集中起一切可以集中的财力,对十月十六日这天虎视眈眈。

而在陶家变卖铺子、田地的时候,一些“聪明”的商人,见陶家急需银子,趁机压价收购,陶家似乎丧失了商人的本性,居然一一同意!

看着喜滋滋的,以为拣到了天大便宜的那些同行,陶家真正的掌门人陶乐闵,发出了不屑的冷笑。笑吧,笑吧,很快,将活钱变成死钱的这些人,面前国债产生的巨大利润,你们一个个,都会欲哭无累的……

……

景平元年十月十六,杭州。

这一天正是正式发放国债的日子。官府早早的在府衙外摆放好了案几,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还特别调拨了大量的兵士看守。而一口口加了锁的铁箱,就整整齐齐地堆放在那,那里面,放着的正是债券。

这一天一大早就来了很多人,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带银子来,而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

“开箱!”

随着知府的一声命令,几条大汉上来,搬来了一口箱子,放到了案几之上,立刻,十多名手持刀枪的士兵很快围上,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周围的人。

“奉朝廷命,今日正式出售国债。国债发放各省俱有定量,我江南蒙朝廷照顾,特下拨国债总值三千万。这是朝廷的恩典,欲购者,请至本府前购买!”

知府的话让围观的民众引起了一片惊呼,三千万啊,朝廷一年的税收才多少?这三千万换成了一锭锭的银子,只怕……只怕能把杭州的道路给填满了吧!

整整半个时辰,却是看的人多,却根本无人问津。知府不禁大失所望,这江南省乃是武英王爷的封地,王爷特别交代过一定要办好这事。并且给他的任务加派到了三千万两,要是这差使办砸了,那自己怎么对得起王爷的恩情啊。

“陶家老太爷来了,陶家老太爷来了!”

这时,人群中响起了一片嘈杂之声。接着纷纷让开,陶家老太爷陶乐闵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这位陶老太爷,从来都是深居幕后,陶家的一切事物交给子侄们打理,居然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公众场合,哪有不让人觉得惊讶的。

“陶老太爷,您老人家怎么来了?”那知府一见陶乐闵,赶紧迎上前去道。这位老太爷身份极其特殊,又是武英王的长辈,那可当真得小心对待。

“我陶家本是商人,有发财的机会焉能不来,况且这次不光是发财,而且是发大财,我怕那些后备处理不好,因此不得不让这副老骨头亲自出马了。”陶乐闵乐呵呵地说道:“这次江南国债认购,我陶家购买一千五百万!”

现场一下就炸开了。一千五百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难怪这些日子里陶家卖铺子卖地的,原来就在那筹措这笔资金,陶家难道真的发疯了吗?

巨大的数字让知府也惊呆在了那里,半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陶乐闵却笑道:“莫非知府大人以为我在开玩笑吗?我这次可全是带的现银来的,知府大人请看!”

一辆接着一辆的马车缓缓地驶了过来,上面堆放着一口一口的木箱。江南省最大的“镇威镖局”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到现场,镖头一挥手,车队停了下来,那镖头上前道:

“老太爷,全部银两运到,请老太爷验收。”

陶家的人验了封条,向陶乐闵点了点头,陶乐闵指着这车队道:“大人,银子已到,咱们可以银货两讫了吧?”

那知府这才反应过来,交割的时候连手都有些颤抖了……

“老太爷,这么大一笔数目,难道不怕将来全部折了进去?”趁着这个当口,一个陶乐闵的老熟人拉过了他,善意地提醒他道。

陶乐民看了眼这人,又看了眼附近的百姓,特意提高了嗓门说道:

“我不怕,因为武英王到了江南后,从来没有骗过我们。更何况,这天底下哪有孙女婿骗爷爷的道理?我只可惜时间太短,再筹措不到更多的银子,否则,嘿嘿,我真恨不得把这三千万的国债全部买了下来!”

是啊,武英王从来没有骗过他们,武英王是老太爷的孙女婿,陶家做生意又最精明,他们都尚且不怕,自己又还在那犹豫些什么?

这一下,顿时众人纷纷懊悔自己没有带银子出来。江南省被武英王悉心治理了十几年,家家都有些余钱,买了十几二十两的也还拿得出来。就算将来真收不回来了,也只当报答武英王的恩情好了。可要是一年后朝廷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那些反应快的,立刻扭转身子就向家中狂奔。这时候,所有人才醒悟过来。一个个也不管不顾,边跑还边回头叫道:

“大人啊,可千万记得要给我们留下一些啊!”

知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武英王交给自己的任务终于完成了,这时,他看到陶乐闵正在对着自己微笑,这次的发放国债的事情,多亏了这位老人的帮忙。知府看着陶乐民,默默向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

同一日,大明京师北京。

这里起初的情况也和杭州一样,从发放国债开始,便是观看的人多而购买的人少。这里和江南省又有不同,武英王虽然名满天下,是光复大明的第一功臣,但京师里的人毕竟对这位王爷知之甚少,加上过去几朝朝令夕改,对新的朝廷也缺乏一些信任,轻易间哪里敢相信?

但随着王妃夫人陶慕晴的出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跟着王妃夫人一起到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