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明-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这座简易镗床称不上完善,但是通过试用之后,还是很快将这门六磅炮的内膛车削的非常光滑,而且大中朝时下铸炮工艺采用的是铁范铸炮法,本来炮身和炮膛就已经相当光滑了,所以对于镗床的刀具消耗不大,一副临时试制出来的刀具,完全可以加工完一个炮膛,而且比起以前用手工抛光炮膛,要方便太多了,效率也根本不是手工或者半机械抛光炮膛可比的,质量上也更是大大的超出了以前抛光炮膛的水平,令跟着来观看的工部尚书牛金星以及工部一下的官员还有军工厂方面过来的工匠们无不连连称奇。

他们这些工部的人员立即便意识到,这种镗床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了,当即牛金星便对肖天健是好一番奉承,请旨让机器制造厂立即多造出一些这样的镗床,运至工部在全国各地的兵工厂使用,这么一来铸炮的速度和质量便又可以提高很多,肖天健也立即准了他的所请,下旨先期在机器厂以这座镗床为母本,开造二十部镗床,交付给各地兵工厂使用。

只可惜因为是手工制造的原因,许多零件的精度尚嫌粗糙,所以造出的镗床虽然可以用,但是精度上却远达不到后世的要求,另外一些部件强度显然不够,刚用了一次便出现了故障,不过这对于肖天健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即便是这些工匠们再怎么高明,眼下这样的生产手段,想要将所制作的零件误差减小到后世的程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材料方面在钢材大批量被生产出来之前,仅用生铁熟铁来制作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肯定不如后世,这方面还需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渐的改善才行,现如今能造出这部炮筒镗床,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了,所以他也没有为此感到失望。

镗床的试制成功,让肖天健信心大增,接下来马上便兴冲冲的开始设计起了其它通用机床,虽然这些机床都被他大大的简化了工艺,尽可能的减少零部件的复杂程度,精度上也尽可能的放宽,但是他很清楚当这些机械逐步的被制造出来之后,便可以利用这些原始的机床,来继续生产机床了,通过不断的用机器制造机器,今后再生产出的机床便会精度越来越高,最终能生产出的零部件也就越来越复杂,直至逐步的达到或者接近后世的机床。

对于肖天健突然之间将精力转到了去摆弄这些奇怪机器上面,内阁大臣纷纷表示了他们的忧虑,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大中朝还刚刚起步,肖天健却忙于摆弄这些奇技淫巧之物,很可能会影响到他对政务的兴趣,而且大明朝就有前车之鉴,最近的就是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这个例子,明熹宗当皇帝,对于治国平天下的事情一概不感兴趣,朝政让魏忠贤把持,而他却整日里只醉心于玩儿木匠活,结果将大明折腾的是乌烟瘴气。

于是卢象升这个总理大臣坐不住了,赶忙便进宫找肖天健进言,以肖天健现在已经贵为一国之君,不应该沉迷于这等所谓制造机器的“玩意儿”之中,也不能整日间常和那些粗鄙的工匠们混迹在一处,这样实在是有伤体统,而是更多的要将心思放在政务方面。

肖天健听罢之后,立即大笑了起来,对卢象升问道:“卢爱卿!你们的担忧朕是了解的!虽然近期朕时常前往机器厂巡视,但是卢爱卿你们可曾发现,交到朕这里的奏疏,朕可是拖延了吗?”

卢象升想了一下之后,发现这倒是没有,他们这段时间呈递给肖天健的一些需要他这个皇帝来拍板定案的奏疏,肖天健确实没有拖延,很快便都批复了下去,根本没有耽搁什么,所以说肖天健沉迷于玩儿机器这件事,并未影响到肖天健对于政务的处理。

“卢爱卿,朕很高兴你们这些内阁大臣能如此关心朕,但是朕也请你们放心,朕做这些事情,绝不会玩物丧志,而是这些机器,对于我们中华来说,太重要了,你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这些机器的重要性,但是朕可以告诉你们,有了这些机器之后,中华便会在今后几百年之中,在这个世上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这个世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些机器将会成为国之根本,并且可以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你可还记得,你刚刚回到南京城的时候,朕赐给你的那个怀表还有自鸣钟吗?要知道现如今这些东西代表了西洋人最高的成就,他们仅仅用这么一件东西,便可以在外面中华换取到上百乃至上千两银子,而朕近期摆弄的这些东西,却可以让他们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只能对我们中华仰视!

别的不说,就说朕最先设计制造出来的那部镗床吧!卢爱卿有所不知,有了这部镗床之后,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最基本的是我们所造出的大炮,不管是质量上还是射程和威力上,都将远超过西洋人所造的红夷大炮,有了这台机器之后,我们今后不管是在陆上,还是海上,都将拥有很大的优势,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才不会再被外人欺凌!

另外这些机器还能创造出很多让你们想不到的东西,今后可以富国强民,朕难道能算是玩物丧志吗?

朕之所以重组内阁,就是希望你们这些国之栋梁,能替朕多承担一些,让朕抽出一些时间多为我们中国人做一些事情,人生短短几十年时间,朕不能都将所有精力放在政务处理上,朕还有许多事情要办,希望卢爱卿你们能记住朕的话!

如果卢爱卿发现朕有朝一日因为做这些事情,真的陷入到了玩物丧志的境地之中,为此而荒废了政务,那么朕至今还记得,曾经赠给卢爱卿的那根马鞭,卢爱卿大可到时候持鞭来宫中打醒朕便是!

但是只要朕没有像你们说的玩物丧志,那么还请诸位爱卿能多为朕分担一些!”

听罢了肖天健的这席话之后,卢象升等大臣们虽然还是有点想不通,这些奇技淫巧之物,怎么会像肖天健所说的那样,对大中朝如此重要,但是看肖天健说的真切,而且想想肖天健这些年来,却是往往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他也不像是一个会玩物丧志之人,于是卢象升等人只得拜伏在地,谢恩之后退出了皇宫。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中天工全书

当然肖天健的机械化的梦想实现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哪怕是他掌握着后世机械学的精华,但是在这个时代生产力的约束之下,他还是不太可能一下子就将各种机械都给制造出来。

不过对于这件事,只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肖天健便不再像以前那样着急了,在世人看到了机器的优越性之后,自然而然的便会接受,并且逐渐的对它们产生依赖,再加上他通过努力,已经架构起来一个比较接近于现代的教育体系,长久下去之后,他大中朝便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属于中国人的设计师,使得中国人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除了机床之外,肖天健还需要技术工人,虽然前期有不少工匠效力于皇家机械厂,比葫芦画瓢帮着肖天健制造出了镗床,而且下一步肖天健还会逐步的设计出车床、铣床、钻床、冲床之类的机床,但是单有这些机器还远远不够。

有了机器今后还需要能操作这些机器的技术工人,于是肖天健又在机器厂的基础上,决定下旨招募一些工匠的子弟进行培养,成立一所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使之成为可以为大中朝源源不断培养技术工人的场所。

另外肖天健在组建了内阁之后,利用抽出来的闲暇时间,除了忙于筹建皇家机器制造厂,忙中偷闲设计各种机械之外,还着令工部牵头,搜集整理民间许多行业的技术,编制成一套详实全面的各种工艺的大百科全书,书名就定为《大中天工全书》。

中国几千年来,各朝各代无数代各种行业的工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了很多工艺和产品,但是中国工匠们的习惯却很不好,工匠们吝惜自家的手艺,往往是摸索出一些高超的工艺手段之后,却敝帚自珍不肯外泄,还创造出什么传男不传女之类的旧习,尽可能的将所创制出的手艺封固于工匠世家之中,可是这样的做法,却导致了许多优秀的工艺无法有效的传承下去,一旦一个工匠家族出现重大的变故,许多非常好的工艺手段便就此泯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产生出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许多原来中国人创造出的手艺,历史上传到了外国,但是在创制他们的中国,却逐步的消失了。

很直接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刀剑工艺上,中国唐代之前便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横刀、陌刀,这些铸造刀剑的工艺,在历经几百年的朝代更迭到了这个时代之后,便已经逐渐的没落,到了这个时代,在刀剑的铸造工艺上,甚至于已经落后于东瀛小国日本。

而唐代刀剑的铸造工艺却传到了日本,日本工匠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和发展之后,在横刀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性能优越的日本刀,现如今日本的刀剑质量已经超出了中国工匠所铸刀剑的质量,使得现如今刀剑成了日本人出口中国的一种重要商品,也使得明代不得掉过来头仿制日本刀的式样和工艺来满足军队装备的需要。

所以说肖天健对这样的事情颇为痛心疾首,以前他没机会没力量也就罢了,现如今他已经身为大中朝的皇帝,不但有权力,也有这样的实力,自然不愿意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他便令工部牵头,派人到全国各地寻访各种产业的高明工匠,对其加以保护之外,还通过政令的手段,将这些工匠世家传承下来的工艺手法搜集整理起来,分门别类的归纳成书,将这些难得的手艺保存下来,并且今后传承下去。

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虽然非常难得,但是肖天健看罢了天工开物这本书之后,还是认为其中虽然记载了很多行业的技术,但是这本书却还远称不上详实,许多工艺手段不过只是笼统的对一些工艺进行了记载,也更无法体现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众多科技,必须要加以完善才行。

这样的做法肯定会招致一些工匠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传承下来的这些手艺一旦被“外人”所知,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自身乃至是后代今后的生计,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将他们所掌握的技法奉献出来。

对于这一点,肖天健也提前有所预料,在他提出让工部牵头整理各地的各种行业的技术手艺的同时,他和工部的官员们商议之后,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专利的概念。

这里面便牵扯到了专利法的问题,肖天健在工部提出,要建立一套相对于比较完善的专利保护的法令,也就是编纂出中国第一部专利法。

通过专利法,让各地工匠申请专利,凡是申请了专利的工匠,他们的技艺都可以得到保护,不管是朝廷今后用到他们的专利,还是个人用到他们的专利,都要给这些专利拥有着提供一定的补偿,使得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另外肖天健还提出,各地官府要尽可能为这些掌握着高超手艺的工匠们,提供保护和支持,帮着他们扩大生产能力,更好的将这些难得的手艺保护和传承下去。

但是前提是这些工艺手段的掌握者,必须要将他们所知的工艺手法详实的记录下来,保存在工部的专利局之中,今后一旦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失传了这些手艺,而工部还能通过保存的记录,将这种失传的工艺手段复原出来,继续传承下去。

这种事情肖天健提出来之后,工部便开始着手办理,但是对于很多官吏来说,觉得肖天健这么做有点小题大做,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工匠也是他肖天健的臣子,现如今朝廷要编纂一套全新的《大中天工全书》,那么这些工匠们便有义务贡献出他们的手艺。

至于什么专利保护,这个时代的官员还有普通人,都根本没有一点这方面的意识,更谈不上主动保护了,而肖天健提出什么专利保护,在他们来看,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许多人认为,只要皇帝要的东西,去找工匠们要就成了,何必要再给他们拿钱,还要保护他们的利益?谁要是不肯交出来的话,只需要将他们拘来,一通板子下去,谅他们也不敢不说。

但是肖天健却在工部说的明白,这件事只能采用柔和的手段来办理,决不许各地官府,为了搜集这些工艺手段,便对那些掌握着这些技术的工匠们轻易动粗用强,虽然这么做短时间可以将很多工艺技法收集整理出来,但是对于长久来说,却并不利于继续让工匠们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而且这套《大中天工全书》将会作为一个开放的书库,每隔几年时间,便要对各个行业进行重新整理补充,将各种新创造出来的工艺补充进去,不断的进行完善。

当然这套《大中天工全书》也不会作为公开刊印发行的书籍上市销售,而是作为技术资料放在工部之中作为技术储备,随时可以备查,否则的话就等于把许多技术都给公开化了,如果都是中国人采用的话,倒还不成什么大问题,好歹肉烂都在锅里面,可是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一旦公开的话,许多技艺便会被流传出去,这不就等于自断中国人的财路了吗?

肖天健知道后世很长时间里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技术壁垒的问题,即便是到了现代,中国的许多部门还不知道什么专利技术保护的问题,别的不说,就单说狡猾的小鬼子,就从中国弄去了不少的古老技术。

比如说宣纸这一项技术吧,二战之后日本人本来早就觊觎中国的宣纸制造技术,从清朝的时候便想尽办法想把宣纸制造技术偷回去,但是却一直没有成功,七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人派出商团来中国,本来是想要谈和中国合作生产宣纸的问题,结果有些中国官员,居然傻乎乎的带着小鬼子到宣纸厂里面参观,事无巨细的将整个宣纸的生产流程都让小鬼子看了个通透,结果小鬼子高兴的屁颠屁颠的便回了日本,合作生产的事情也自然不提了,没多久日本工业化生产的宣纸便投放了市场,而且恬不知耻的称中国的宣纸第一,日本的宣纸第二,但是日本的宣纸产量却远超过中国。

还有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头为了防治疟疾研制出来的青蒿素,中国人不知道自我保护,按照狡猾的外国人的要求,开什么学术研讨会,以政治任务的要求,让屠呦呦把整个青蒿素的研制公开,结果是中国人自己没有申请到青蒿素的专利,却让外国人把青蒿素的专利给申请了去,用来大批生产大发横财,但是作为发明者的屠呦呦却对此没有专利权,白白让外国人大发横财。

这样类似的事情在中国后世发生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这种事情在这个时代,肖天健是绝不会再轻易让它们发生了,所以在整理收集这样的技术的时候,肖天健最先考虑的便是技术保护的问题,不单单要保护技术拥有者的利益,而且还要保护这些技术不能轻易的便被外国人弄去。

不但如此,肖天健还下旨令工部想办法通过和西方传教士交流,尽可能的将西方的发明的技术也收纳编纂到《大中天工全书》之中,分门别类的归纳起来。

这套全书所收纳的东西,不单单只限于各种生产技术,其中归纳起来,分为了几个大科,其中有矿冶、农业、畜牧、医药、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机械、兵器等几个大科。

而每个大科下面又分作各个小的科目,比如冶金之中包括各种金属矿产或者非金属矿产的探矿、选矿、开采、冶炼、铸造等等技术。

农业之中包括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种植、选种、育种、采收、制作等等,其中也包括林业的范畴。

畜牧又分为渔业也畜牧业,包括各种畜产品的品种,选种、养殖、繁育、杂交等等。

建筑里面包括水利、道路、各种建筑营造、桥梁等等。

……

如此林林总总,基本上将各种方面的事物都囊括其中,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编纂,总之只要有的行业,便尽可能的都收集起来,这件事将会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一旦做成的话,无疑对于肖天健来说,也是一件可以流芳百世的丰功伟绩,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来说,将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做好这件事,肖天健干脆将宋应星调入工部之中,专门负责这套《大中天工全书》的的编制,毕竟他之前便编著过《天工开物》这本书,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这套《大中天工全书》则可以称之为是在《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没有人能比他来做这件事更合适的了。

除了编制这套全书之外,肖天健还告知宋应星他们这些受命的官员们,在编制这套全书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研究,将各种工艺尽可能的量化,不要动辄便用什么这少许,那少许的字眼来代替,而且要想办法弄清楚为什么这些技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中国许多技术的发展,都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之后产生出来的,但是这样的方法仅仅是达到了目的,却并未发展成学科,许多发明这些技术的人,也仅仅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结果是技术不能带动学科的发展。

对于这件事,在朝中又引起了一番争论,内阁大臣们和许多官员们认为现如今大中朝新立,正是到处都需要用人用钱的时候,肖天健提出搞这么宏大的工程,有浪费人力和财力的嫌疑,提出将编纂《大中天工全书》这件事延后个十年八年再说,到时候大中朝彻底稳定下来了,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再做这件事也不迟。

但是肖天健却认为,这不是拖延的理由,即便是眼下条件有限,但是这件事也是越早开展越好,哪怕是人手不够,财力不够,这件事也要先办起来再说,让宋应星先主持这件事开展起来,逐步的完善,时间甚至可以拉长一些,但是这件事必须要先开展起来。

于是宋应星在受命之后,非常兴奋,立即便选了几十个人手,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将这套全书先构架起来,一部分人负责整理各种相关的古籍,一部分人则立即分赴各地搜集整理各种行业的技术。

户部方面为此按照肖天健的要求,也拨发了第一批的资金,作为他们的启动的资金,虽然资金数被内阁一下砍掉了一大半,但是肖天健也知道户部的难处,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故此内阁商议之后砍掉一大半的费用,他也没有过分坚持,而是退让了一部,采纳了内阁的意见。

这件事也让内阁体会到了肖天健这个皇帝对于他们意见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肖天健这个强势的皇帝,已经开始对内阁权力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这令内阁大臣们都很是高兴,于是这件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步的开展了起来。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六十五章 两路进逼

随着进入到了九月之后,南方的雨季也渐渐的开始结束,大中军在南方的军事行动随即也开始再一次的展开。

南方诸军六月之后便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攻击行动,转到了休整期,这三个月间,在兵部的主持和各部的支持之下,秋收结束之后,大规模用兵的粮食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南方诸军都积存了充足的作战物资,而且三个月的休整期间,各军都继续加强操练,到了九月间,诸军基本上都称得上是兵精马壮,做好了一切的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

在兵部的奏请之下,肖天健同意了天元二年冬季南方作战计划,在九月初十这一天,南方诸军全面展开对郑军和永历朝的进攻。

石冉、刘耀本、罗汝才这些主将,得到了圣谕的同意之后,在九月初十这一天,全部开始行动了起来。

石冉以两万精兵从福宁州陆上对福州福发动了攻势,而刘耀本则督师两万余人,从建宁府和邵武府两地两路朝着延平府展开攻势。

而罗汝才则集结三万兵力以韶州府为出发地,直接扑向了广州府,同时在桂林府一带采取小规模的袭扰行动,牵制永历朝在广西的明军救援广东。

至于海师方面,刘江也没有闲着,这几个月间,设在宁波府和南京的两大船厂都在全力为海师打造各种战船,一旦作为国家机器开动起来的时候,大中朝的造船能力便开始突飞猛进,随着大批流散的造船工匠被重新招募组织起来,再加上大中朝也不克扣工匠们的工钱,让这些工匠们重新得到了安生立命之所,顿时便让这些工匠们焕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

所以两大船厂一经开始造船,工匠们恢复手艺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连一些一经失传的手艺,也被他们重新发掘了出来,再加上大批因为饥荒战祸而流离失所的流民也被招募起来,送入两大船厂充当学徒工,短时间之内两大船厂便形成了几千人以上的大型造船集团,几乎每天都有战船下水,交付给海师使用。

另外传教士带来的欧洲造船工匠也在这两大造船基地走马上任,另外一拨在登州新的造船厂也开始工作,到了九月间,南京和宁波两地的造船厂,都各自造出了一条排水量在一百五十吨百吨左右的双桅快帆船,交付给了海师作为海军训练舰使用,同时还继续开建了两条排水量达到三百吨左右的三桅克拉克帆船,马上也要下水交付使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快这些欧洲造船师将会继续投建改良型的加利恩帆船,一切顺利的话,在今后几年,只要解决了郑家海盗集团的问题之后,便可以打通南洋的航道,从根本上解决造船所用的木料问题之后,大中朝的各大船厂,便会继续开建吨位更大的船只,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大中朝的战船很快便能在质量上赶上西方国家的帆船了。

所以海师这几个月间实力膨胀的速度非常快,人手方面随着大批海盗的归附,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型的西式帆船解决了大中朝海师战船装载重炮的问题,大大的改善了大中朝海师的战斗力。

以往大中朝海师的战船无法承受重型火炮,只能装载一些老实的火炮,火力上对郑军水师没有优势,但是在这几个月间,两地船厂除了建造新船之外,还对老的战船进行加固,使之可以装载新式的火炮,两条训练舰上,更是都装备了十四门二十四磅短身管火炮,和四门二十四磅长身管加农炮,左右两舷同时可以有七门以上火炮发射,船首和船尾还各有两门加农炮可用,威力已经远超过了大中军之前使用的福船和海沧船。

即便是海师之中的一些新造的福船,也加强了肋骨,使之可以承载新式的火炮,同样也改善了他们的战斗力,使得海师这几个月间,作战力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虽然这些船因为造的比较仓促,不得不适用一些未阴干的木料,这样大大影响了这些新船的使用寿命,使之可能两年的时间便要因为船体木料的变形开裂造成船只的报废,但是眼下作为权宜之计,肖天健还是特准建造这些临时性的战船,来满足海师的使用。

那些来自欧洲的水手们,进入到了海军讲武堂之后,肖天健着令给他们开出了高额的薪俸,这帮欧洲来的水手们也没有敝帚自珍,拿出了看家本事,将他们所知的航海操船的经验传授给了海军讲武堂的学员们。

特别是当两条作为训练舰的双桅快帆船交付给海军讲武堂之后,他们更是如虎添翼,那个喜欢喝酒的荷兰落魄船长舒曼,得到了肖天健的任命之后,也振作了精神,酒虽然没有彻底戒掉,但是却还是减少了喝酒的量,带着那些欧洲水手们,亲自登船带着大中朝海军讲武堂的学员兵出海训练,经过一个月的高强度训练之后,这些学员兵虽然称不上精通操作这些西式帆船,但是却也已经可以驾驶这两条帆船了。

九月份之后,这两条训练舰也被勒令南下到了温州,临时编入到了海军船队之中,作为海军的突击力量使用,就连这些欧洲的教官们,也都在高额的悬赏之下,决定随船出战,帮着大中军海军来操作着两条训练舰,率领这些学员兵参与接下来的作战。

于是九月初十之后,一支由二百余条各型战船组成的大中军海师舰队,便在温州港杨帆出海,直接借着海面上的北风,顺风南下,扑向了福州外海。

九月十九这一天,海陆两路大中军的军队都对福州的郑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郑军虽然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也做了相对充足的准备工作,在陆上和海上,都布置了相当多的兵力和船只,试图再跟大中军来一次对抗。

虽然这几个月来,郑芝龙一直在跟大中朝商谈投降的事情,可是最终问题都卡在了是否可以让郑家保留水师力量上面,郑家始终坚持,要在投顺大中朝之后,继续独掌他们的水师,可是大中朝却坚持郑家不能保留水师力量,仅能保存他们的商船船队,郑家的水军必须要纳入到大中朝海军之内,重新进行编制,这便造成了双方谈判的僵局,结果造成了谈判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九月末的时候,福建战事全面展开,大中军数路人马在石冉和刘耀本等大将的率领下,分头对福州府和延平府发动了攻势。

郑家在陆上的兵力虽然到这个时候还有近十万人马,但是郑军陆师的战斗力却根本无法和大中军正面对抗,即便是他们采取据城而守的守势,但是面对着装备了大量新式大口径大炮的大中军的进攻,一座座郑军控制的城池还是迅速的被大中军攻克,大批郑军要么被大中军就地歼灭,要么就只能落荒逃窜,不少郑军眼见打不过大中军,于是一些郑家的军将便选择了投降。

结果是一个月的时间下来,石冉便率军攻至了福州城下,将福州城包围了起来,同时另一面的刘耀本所部,也顺利的攻占了延平府,兵锋直指郑家的老巢泉州府一带。

与此同时实力大增的大中军海军方面,也在海上和郑军水师在福州外海展开了一场大战,这一战刘江将麾下船队分成了两拨,他将船速较慢而且数量众多的福船、海沧船、冬船集中在一起,作为主力使用,在福州外海牵制住了郑家水军,而他采纳了荷兰船长舒曼的建议,将两条训练舰和那些蜈蚣船编成一支分舰队,先布置在远处待命。

就在郑军水师主力和大中军海师主力交手之后,双方都尽可能的想要打垮对方,而一时间谁都拿谁没有办法的时候,舒曼在得到信号之后,则率领着那支分舰队突然间杀入到了战场之中,依靠着分舰队航速快,火炮凶猛的优势,一下子便打乱了郑家水师的布置,郑军猝不及防之下,被大中军海师内外夹击,在福州外海,吃了大败仗,主帅郑芝豹眼看势头不对,立即下令撤退,结果又被大中军海军衔尾追杀,损失了几十条战船。

这一仗下来,大中军海师算是彻底打出了威风,第一次在海上实打实的取得了一场大胜,这对于大中军海军来说,无疑宣告大中军海军,已经拥有了相当的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