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葬明-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此建奴方面非常震怒,奴酋皇太极试图发兵征讨蒙古人,但是此次奴酋南犯受挫,使得建奴内部也起了争分,据说奴酋多尔衮正在暗中联络其它旗主,有意取而代之,所以奴酋皇太极虽然有心讨伐蒙古诸部,但是因为内部不稳,他的诏令也没有以前有用,所以眼下只能干瞪眼也不敢轻易动兵。
而朝鲜那边,现如今也看出了建奴的虚弱,趁机在年后宣布,不再向建奴进贡,并且朝鲜国王李倧宣布,接受圣上的册封,同时在朝鲜国内抓了几十个支持建奴的官员以及将官,现如今其实已经等于脱离了建奴的辖制。
现在奴酋皇太极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虽然朝鲜和蒙古人都不再听他们建奴的使唤,但是他却无力顾及这些地方,而且奴酋皇太极此次南下是带病领兵,回去之后他的病情便开始加重,更无力来找我朝的麻烦了!请圣上放心便是!”
肖天健听罢之后心情大为舒畅,哈哈一笑道:“皇太极去年南下的时候,恐怕怎么也未能料到他们也有今天!这厮本来是有机会夺占燕云之地的,但是此獠却耍小聪明,想要坐山观虎斗,看着大明和朕打个两败俱伤之后,才来收拾残局,可是没成想崇祯却没有让他遂愿,明军在我军面前不堪一击,白白让他们建奴坐失良机,等他想要南下讨便宜的时候,咱们却也已经开始北上,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呀!
朝鲜国王李倧干的不错,这册封之事也该安排了!大明不让他做国王,那么朕便册封他便是,他要的只是个名分罢了,给他便是了!”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五十一章 陆海之争
再次早朝的时候,肖天健便当朝下令拟旨,以宗主国皇帝的名义,册封朝鲜国王李倧正式就任朝鲜国王之职,同时下令海军方面抽调出几条福船,作为封舟使用,派员前往朝鲜宣旨,并且赏赐给朝鲜国王一些礼品。
虽然郑家水师控制着海路,但是时下在经过舟山海战之后,郑家的水军触角已经收缩,使得江浙沿海一带的局势稳定了许多,再加上南京中华造船厂一条接着一条的海船被造出来下水,交付给了海军,使得海军实力大增。
除此之外,在年后肖天健又下旨,在宁波府筹建一座更大型的造船厂,准备开始大中朝更大规模的造船,为下一步扩大海军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考虑到利用朝鲜牵制建奴,肖天健当天在早朝上,又下旨,在登州一带,以原来陈驻在这一带的一支人马,改编成两个师,兵员以北方人为主,同样也作为将来北伐时候的后备力量使用,暂时归于坐镇山东、河北一带的刁正统领。
而这两个师的主要目的,肖天健暂时没有说,但是按照他和兵部商定的计划,这两个师在编训完成以后,随着天气转暖,便要先行将其派往朝鲜的皮岛陈驻。
当年皮岛总兵毛文龙,以孤师出镇皮岛,被建奴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因为有毛文龙东江军的存在,使得奴酋始终不敢南下觊觎关内,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毛文龙这个大明的英雄,没有能死在对建奴的战场上,却死在了大明的手中,被袁崇焕这厮以莫须有的罪名,给骗到双岛杀掉,导致了大明在整个辽东的战略崩溃。
肖天健对此事深感遗憾,但是却也无可奈何,现如今朝鲜已经摆明了态度,而且他现在业已平定了北方诸省,腾出了足够的力量,再加上海军的组建,使得他大中朝有了这个实力,在辽东东侧利用朝鲜开辟一个新的桥头堡,肖天健如何会放过这个机会呢?
当然组建这两个师,对于户部来说,很不高兴,两个师的组建,又要花费大笔的钱财,付德明当即便提出了异议,认为山东地界已定,完全没有必要在登州和莱州府一带再编制出这两个师,这样消耗太大,非但如此,还要求肖天健裁撤掉一大批运河沿线的地方守军。
作为妥协,肖天健同意了付德明的要求,下旨将山东河南一部分收编自明军的地方守军就地裁撤,精干兵将留下编入到登州两个师之中,其余的全部遣散授田安置他们务农,如此才让付德明闭上了嘴巴。
虽说肖天健现如今是一个人说了算,但是他也允许朝中官员们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为以后他推行新政,也算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许多事情,虽说现在不能推行,但是今后肖天健还是要逐步的推行的,他可以保证自己这一生做一个明君,但是如何能保证今后他的子孙代代都能做明君呢?所以在恰当的时候,肖天健还是会将中国上下数千年延续下来的这种帝王一个人说了算的制度进行改变的。
在肖天健安排过着两件事之后,兵部尚书李信出列说道:“启奏圣上,现如今南方各部人马都已经到位,刘将军的两个近卫师业已抵达了江西的抚州府和广信府,随时可以对福建用兵!不知圣上决定何时开始令各部兵马开始行动!还望圣上今天能明示!”
肖天健想了一下之后问道:“前方将士士气如何?”
李信躬身答道:“各部将士堪称士气如虹,各部都统纷纷派人赴京请战!刘将军更是派人昨日回来,向微臣禀明,说他们有信心在开战之后一个月之内,打到泉州城!”
肖天健微微点点头道:“看来将士们求战欲望还是颇高的!但是眼下朕以为,暂时还不是动兵的时候,现如今郑芝龙还没有做出决定,陆师攻下福建应该没有问题,但是郑家的水师却是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
但是朕以为先敲打一下郑芝龙也无妨,既然将士求战甚切,那么就令石冉所部,先打下仙霞关吧!只要仙霞关一下,那么入闽的大路便宣告通畅,假如郑芝龙还不迷途知返的话,那么就不能怪朕不给他郑家机会了!
另外海军方面,也不能闲着,虽然现在以我们海军的实力,尚不足以在海上解决掉郑家水师,但是也不能让郑家的船队太过安逸了。
年前朕下旨为海军赶造的十条蜈蚣船,现如今都业已交付海军,这一个月下来,也该可以使用了!蜈蚣船快,完全可以发挥出快船的优势,传旨给刘江,令其派出蜈蚣船前出到福建沿海一带,对郑家的船队进行破袭,不要求他们和郑家水军决战,但是却要想办法给朕打疼郑家才行,让郑家切实体会到在海上咱们给他造成的压力!
再者,松江府船队和舟山船队挑选出坚固的战船,混编起来移至浙南沿海驻防,必要的时候接应破袭的蜈蚣船船队,可以袭扰一下福宁和福州沿海,先锤炼一下海军也好!毕竟海军的饷金不低,要不做出点成绩的话,朕如何再给他们增加战船呢?”
李信听罢之后想想也是,于是便躬身接旨。
对于海军兵将俸禄饷金大大超出陆师一事,这半年多来,在诸军之中闹得是纷纷扬扬,引起了陆师上下的不满,认为这天下基本上都是他们陆师打下来的,但是便宜却都让海军方面给占了去,凭什么他们海军可以拿超出陆师同等兵将一倍以上的官俸和军饷,而陆师却不能拿这么多。
对于这件事甚至于在年前还闹到了肖天健这里,刘江本来在军中的身份就远不如那些大将们,海军的实力也不是很强,被那些陆师同僚们骂的够呛,刘江这个海军总都统屁也不敢放一个,只能推说海军水手难招,故此圣上才会下旨提高海军的军饷待遇。
肖天健得知了这件事之后,也没有多跟那些陆师的军将们解释什么,而是在年前抽时间,召集了李信、石冉、刘耀本等一干陆师在南京的诸将们,跟着他一起乘坐了一条船,名义上是前往松江府和宁波府巡视海军。
等诸将跟着他出了长江口到了大海上之后,一帮陆师的军将们这才知道厉害,根本不识水性的他们,被海浪这么轻轻的颠簸了几下之后,便集体宣布晕菜,一个个在船上是大吐而特吐,特别是刘耀本这货,险一些把胆汁都吐了出来,躺在船板上说什么都不起来,连什么君臣的礼仪都顾及不上了。
肖天健故意让这帮人在水手的舱室之中住了一个晚上,让这帮陆师的军将们体验了一下在海上行船的滋味,体会了体会生活在昏暗逼仄的舱室中,忍受着难闻的气味,等从宁波府回南京的时候,这帮陆师的军将们便一个屁都没有了。
肖天健回到南京城的时候,对这帮先前因为海军军饷超出陆军军饷的军将们问道:“这一趟你们可觉得如何?”
诸将当然明白肖天健为何这么做了,于是纷纷摇头表示海军兵将的日子不好过,表示彻底理解了海军的军饷为何要高于陆师了。
肖天健冷笑道:“不要以为朕是偏心海军,此乃各国的惯例,海师军饷高于陆军,本就是因为海军官兵付出更多,一旦在海上交战的话,官兵很多时候连马革裹尸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为国葬身在大海之中!
如果今后朕要是再听到有人说海师的军饷太高,朕偏心的话,那么这件事好办,朕将他调到海军去便是了!哪儿军饷高,有本事就去拿好了!”
诸将听罢之后,只得诺诺的答应下来,退了下去,从此传开之后,陆师的军将们便再无人敢埋怨海师的军俸超出他们了!
不过对于海师和陆师之间的这种竞争,肖天健却并未太过深入的干涉,自古以来,在中国水师其实一直都是陆师的附庸品,但是到了他这个时代,水师的地位第一次被他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完全独立成军,成为了一个彻底独立的兵种,所以海师方面在没有什么显赫的战功之前,被陆师歧视实属正常,这样也正好可以迫使海师的兵将们发愤图强,去争取建立他们的功勋,只有如此,海师才能逐步的成长起来,形成他们独特的海军文化。
作为海军眼下的临时总都统刘江,得到了肖天健的圣谕之后,赶紧出列答应了下来,这大半年来,他麾下刚刚成立起来的海军,实力增长的很快,肖天健这个皇帝对于他们海军的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时常亲自到船厂巡视,并且短短半年之中,两次前往宁波府和松江府观摩海军的训练,只要海军需要的,他只要得知,便会着令诸部给予最快的解决,而且海军兵将的薪俸军饷远远超出陆师兵将的薪俸,可以说他们海军这半年多来,肖天健对他们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无不体现出了肖天健对于他们海军的重视程度。
面对着这样的隆恩,海军上下兵将们无不对肖天健感恩戴德,这也是他们在舟山对郑军水师一战之中,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兵将们还继续悍不畏死的奋勇向前,最终收复了舟山群岛的原因。
既然圣上这么重视他们海军,该给他们的都给了,现如今让他们表现一下,刘江又如何敢有半点怨言呢?所以刘江听旨之后,便立即在内心里面磨刀霍霍了起来,打定主意这一次南下作战,怎么他们海军也要再干出点功绩给陆师的兵将们看看,今后也让他们海军的兵将们可以在陆师面前挺起胸做人。
除了战船一条接着一条的下水交付他们之外,海军方面还在肖天健的圣意之下,组建起了两个陆战营,并且按照肖天健给他们提出的意见,这两个陆战营除了正常的按照陆师战兵营训练之外,还增加了随船出海的训练,装备上也和陆师有一些区别,陆战营不装备沉重的火炮,作为他们的火力支援,虎蹲炮成了他们的必备之物,这更方便于他们偕行,登陆的时候不会造成太大的困难。
陆战营的主要任务也不是打什么攻坚战,而是以突袭战为主,主要任务是配合海军对敌方控制区的岸边发动突然性的攻击,夺占滩头阵地之后,坚守到大批陆师兵马来援,虽然两个营人马不多,但是在肖天健的授意之下,全都是从诸军之中抽调出的精英军官构成,虽然成军时间很短,但是战斗力绝不容小视,舟山一战之中,两个陆战营虽然只有一个刚刚成军,投入到了作战之中,但是却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战斗力,就连刘耀本看罢了这个陆战营的战力之后,都馋的直流口水,想要将这一营陆战营给拉到他的麾下,要不是肖天健不准的话,保不准这个陆战营就被刘耀本给偷吃掉了。
现如今海军方面虽然还无力和郑军水师在大海上正面相抗,但是却也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实力,只要小心行事,也能给福建沿海造成相当的压力。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五十二章 再议迁都
就在早朝之时,诸部官员再一次提出了定都之事,现如今大中朝已经建立过了一年时间,肖天健却还没有最后确定定都在何地,这对于大中朝的许多事务,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现如今北京已经被肖天健攻克,收入了囊中,官员们在年前便开始多次讨论过定都之事。
现如今朝中有两个意见在进行争论,一个意见是现如今北京已经攻克,而且因为北京在拿下来的时候,并未发生激战,在肖天健的严令之下,大中军入城之后军纪比较严明,北京城内的各个官府衙门以及皇城都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所以部分大臣认为,肖天健完全可以将京师定都在北京城之中,这样好处是随着京师定都北京之后,定会使得北方的经济恢复更快,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北迁,对于恢复因为战祸和天灾造成人口剧减的北方得以更快的恢复。
但是也有一部分大臣的意见是北京城距离关外太近,容易受到关外蒙古人抑或是建奴的侵扰,另外定都北京,要花费很大,倒不如就定都在南京城之中,而且南京城地处中国中间的位置,可以有效的兼顾到南方,再加南京城周边皆为富庶之地,定都南京可以减少对于北方的漕运负担。
这两种意见已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大臣们也各抒己见,为此争论不已,所以眼看着北方局势逐步平定下来,这件事便再一次提了出来。
肖天健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件事,而且他也是比较倾向于定都在北京城,因为一旦大中朝定都北京的话,政治中心注定会北移到北方,这对于北方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无疑会助益良多,而且有助于下一步恢复对辽东乃至是蒙古的统治。
因为地缘的原因,中原政权这几千年来,屡屡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于北方局势的稳定来说,定都北京都可以加强对于北方的控制,这一点肖天健是认同不少力主定都北京的大臣的意见的。
但是之所以肖天健迟迟没有下定决心马上定都北京城,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南方几省现如今尚未平定,现如今临时定都南京,对于他未来指挥平定南方几省有莫大的好处,另外现如今他正大力发展海军,许多有关组建海军的事情他要在南京城盯着办才行,毕竟这个时代的大臣们的陆权意识很强,没有几个人很重视海权,也没有几个人对于大海今后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认知,这使得肖天健短时间之内并未打算到北京定都,他必须要先将海军的建设以及平定南方局势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才行,这也是他迟迟没有决定最终定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就是凭借着他对历史的了解,历史上李自成之所以轻松的拿下了北京城,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大明王朝非常不利,那就是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整个华北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非常大的鼠疫疫情,造成了大量的民众死亡,波及面非常之大,军队这样人员密集的地方,鼠疫的危害更是严重,造成了北方明军大批死亡抑或是丧失了战斗力。
结果在李自成在率军北上的时候,北京城之中基本上已经是十室九空,守御京畿的明军也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使得李自成相对比较轻松的拿下了北京城,控制了华北地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李自成想要轻松拿下北京城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说这场未来可能发生的大鼠疫,也是造成明朝覆亡的客观原因。
现如今如果按照历史上来说,才刚刚到了崇祯十五年间,肖天健不知道北方未来还会不会发生这么大规模的鼠疫情况,如果现在就立即定都北京城的话,势必要牵动大批人员和军队北移,一旦北方再按照历史上的那样,发生大规模的鼠疫的话,对于他大中朝来说,无疑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甚至于可能动摇国家的根本。
故此有这一层顾虑,也是肖天健迟迟未下定决心定都北京城的原因之一。
现如今诸臣又一次提出了定都议题,很显然如果肖天健不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的话,对于今后政事的发展,肯定会起到不利的影响。
听着两派意见各持己见,在朝堂下争论纷纷,肖天健咳嗽了一声抬手止住了正在争论的诸臣,沉吟了一下之后,开口道:“诸卿都是为国着想,定都之事也确实不宜久拖不决,诸卿的话都有道理,看到诸卿为这件事争论,朕其实很高兴!
至于定都于南京还是北京这件事上,两厢都有好处,但是也都有缺点,朕意还真是一时难断呀!
不过从长远来说,朕却以为,定都北京利大于弊,假如定都北京的话,无疑对于北方的经济人口的恢复助益良多,而且还可以震慑北方,可谓是三全其美之事,虽然前期会因为漕运增添负担,但是朕以为这件事并不是什么难办之事!
大明漕运弊政太多,而且漕运消耗甚大,滋生出不少的腐败,以朕来看,如果想要革除这样的弊端,漕运完全可以海运取代,海船可以造的更大,单船运量可以更多,沿途消耗也会更少一些,而且速度还可以提高,免去了沿途通过各个船闸之繁,而且海船可以直抵天津卫靠岸,如此一来免去了不少的开销,所以今后一旦定都北京的话,对于漕运来说,完全可用海运取代漕运!
另外北方虽然现如今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自足,但是主要原因却并非是北方土地贫瘠,而是大批前明勋戚占去了太多的土地,造成了北方粮食短缺的情况,现如今我朝新立,各种弊政近期已经被纷纷革除,料想只需恢复了北方人口之后,以北方土地所产粮食,足以满足北方粮食需求。
更何况辽东之地甚为辽阔,而且土地非常肥沃,虽然因为气候原因,一年仅能产粮一季,但是辽东人口稀少,所产粮食足以供北方民众以及驻军使用,如果做的好的话,非但不需要从南方向北方输粮,相反辽东所产粮食,还能向内地输入!
不要不相信朕所说的话,朕绝非是在臆想,只要我朝今后平定了建奴之乱以后,恢复了辽东人口,加大对辽东的屯垦,料想北方粮食便不成问题!
另外前明之所以定都北京,有着天子守国门的想法,前明皇帝尚且能做到这一点,崇祯至死都没有离开北京城,起码在这一点上,前明就朝的那些皇帝所作所为朕也感到佩服,现如今换做了朕来执掌这天下,朕难道还不如那些前朝诸帝不成?所以朕认为,假如定都的话,还是以北京为佳!”
诸臣听罢了肖天健的话之后,立即都明白了肖天健的心意,肖天健已经表明了定都的话,便会定都于北京城,这么一来,他们的争论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令那些力主定都于南京城的诸臣有点泄气。
于是诸臣立即纷纷拜服称圣上英明……
“但是!诸卿切莫着急,虽然朕定都北京心意已决,但是眼下却还不是立即迁都到北京城的时候!”肖天健抬手止住了这帮大臣们的拍马之声,继续开口说道。
付德明听罢之后,不由得有点担心,抬头对肖天健问道:“圣上,请恕微臣冒犯,不知圣上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又是什么意思?现在户部因为要应付西北战事和南方即将展开的战事,压力已经非常大了,虽然微臣已经按照圣上提点,正在准备推行国债,但是眼下户部实在是拿不出太多的钱,来用于重新修缮北京的紫禁城,而且紫禁城眼下并不算破旧,还望圣上待到我朝国力恢复一二之后,再修缮紫禁城不迟!”
肖天健一下差点被付德明给气乐了起来,这付德明倒是个看家的好管家,这钱袋子捂的真严实呀!于是他笑道:“付爱卿会错了朕的意思了,朕岂是那种罔顾民生之人!现如今我朝新立,用钱的地方太多,朕岂能不知?朕难道是那种奢侈的帝王吗?”
付德明赶紧低头拜服称道:“微臣不敢!”
“哼!你不是不敢,是很敢!你刚才的话,已经摆明了指明朕是乱花钱的帝王!哼!”肖天健很是不爽,忍不住吓唬吓唬付德明。
牛金星这个时候出列奏道:“付尚书妄自揣测圣意,实在是罪该万死!还请圣上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天威浩荡,圣意岂是我等可以妄自揣测的?付大人实在是太过份了!”
付德明果真被吓到了,趴在地上连称有罪,不过心里面倒是还真就不太服气,毕竟现在大中朝正是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可是肖天健这半年来,却将大批财力投入到了深不见底的造船厂和海军之中,现在陆上的事情还没有平定下来,肖天健就这么大手大脚的将钱都丢到了海里面,这不是乱花钱是什么?这让付德明这个管钱的户部尚书,如何不心疼呀!所以付德明今天情急之下,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肖天健扫了牛金星一眼,牛金星这家伙这段时间又有点需要敲打了,虽然他这马屁拍的不错,但是摆明了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给付德明垫黑砖的,他们谁对自己更忠心,肖天健自然清楚,付德明这个人就是这样,有什么说什么,有时候还真是不太顾及他的面子,于是肖天健咳嗽了一声道:“付德明今日却是该罚,居然妄自猜测朕的心意,认为朕喜欢胡乱花钱!是不是不满于朕,这段时间极力扩张海军实力?居然含沙射影的诽谤于朕!哼!
此事换做旁人,定不能饶你!不过朕念在你一心为国的份上,就不深究于你了!死罪可免,但是活罪难饶!就罚你三个月俸禄好了!今后要注意一点,否则的话朕定不再轻饶于你!
牛金星,你也退下吧!这件事就此揭过,从此之后都休要再提了!”
牛金星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的退入了朝班之中,再也不敢多说话了,肖天健虽然没有斥责他,但是却瞪他了一眼,这让牛金星一下便又警惕了起来,想起了肖天健最不喜欢的就是朝堂之中,大臣们相互拆台,他刚才虽然想要拍肖天健的马屁,但是很显然肖天健根本就不喜欢他这么做,于是他只得在心中暗骂自己了一番,再也不敢多说什么了。
至于付德明被罚俸三个月,这样的处罚其实根本不算什么,肖天健只是为了保全面子,才这么做罢了,付德明领罚之后,也退入到了朝班之中。
“付爱卿却是会错了朕的意思,朕之所以说暂时还不能迁都到北京,绝非是因为嫌弃紫禁城破败,对于朕来说,紫禁城已经足够富丽堂皇了,而且也显得太大了一些,朕既没有三宫六院,仅有三个皇妃,这样大的紫禁城,朕早已知足了!朕绝不会再在紫禁城花费银子去修缮什么了!付爱卿你们户部大可放心便是!
至于你们嫌朕在海军上投入太大,朕不会再多做什么解释,该说的年夜饭的时候朕已经都说过了,今后几百年是海洋的世界,我们不能再闭门造车了!否则错过这个时代,就是对我们后代的最大的犯罪!
朕之所以暂缓迁都北上,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南方局势未定,另外北方百姓也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我们要利用眼下有限的资源,尽可能的先恢复民生,现如今在南京城虽然稍显局促,但是也已经足够用了!
只有待到南方局势平定之后,朕才会迁都北上,这件事今天就议到这里,前期定都之事,各部可以先行铺垫一下,派员前往京师打一下前站也好!但是朕只有一个要求,铺张浪费是绝对不行,尽量利用原有的衙门简单收拾一下即可,我们现如今底子还是太薄了,容不得半点的奢靡!望诸位爱卿能记住朕的话!”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五十三章 困坐愁城
就在大中朝上下商议定都之事的时候,李自成却在汉中府困坐愁城,自从二月中旬开始之后,一支支大中军的人马便对他最后的地盘汉中府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大中军此时是兵强马壮,而他的大顺军却成了惊弓之鸟。
这短短的数天时间,汉中府的州县便一个个的被大中军击破,残余的大顺军兵将一批接着一批的倒戈投降了大中军。
这几天下来,李自成麾下的大将便一个个的倒在了大中军的刀口之下,先是刘宗敏战死在了利州,接着好不容易逃回汉中的刘体纯又被大中军打死在了凤县,接着李双喜又在汉阴被大中军击败,当场被大中军生擒,阎重喜怒其当日屠杀民众,生擒李双喜之后,当即下令将其枭首示众,经过这几个月时间下来,李自成麾下的重将纷纷凋零,到现在只剩下了李过和田见秀还留在他的身边。
而开战之前的三十万大顺军,打到这个时候,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到现如今李自成只剩下了不到三万兵马,陈驻在汉中府城周边。
眼看着兵马越来越少,战将也越来越少,李自成不得不重新启用田见秀作为他的卫将军,替他率领兵马驻守在汉中府城西南两门,而李过则负责东北两个方向的御守。
大顺军的士气到了这会儿也早已是跌到了裤裆里面了,所有兵将无不人心惶惶,等待着他们的末日的到来。
李双喜和田见秀都提议让李自成干脆弃了汉中府城,效仿当年那样,遁入到山林之中,找个地方再谋复振,但是李自成却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坚决死守汉中府城。
其实不是李自成不想像当年那样遁入山林另谋复振,只是现如今李自成也已经看出来,大中朝已经根基稳固,万民归心,而他的大顺则在陕西这一两年来,暴行逆施,早已不得了民心,现如今陕西百姓思安,纷纷举旗投顺大中朝,更多的大顺军兵将则弃械投降了大中军,转身便成了他的敌人。
李自成很清楚即便是他再次放弃一切,遁入山林之中,现在人心早已不在他这边了,他根本已经没有复振的可能了。
更何况据探马回报,现如今大中军已经将汉中府围了个水泄不通,几乎汉中通往外部的所有通道,都出现了大中军的兵马,牢牢的将汉中府围在了中间,即便是他放弃汉中府,也不见得就能像当年那样逃得出去。
更何况他现在可是堂堂的“大顺皇帝”,身份已经不同了,李自成自己也放不下架子,再去像当年那样当一个流寇了。
而且大中军不是当年的明军,负责对他进剿的都是大中军的武将,并无文官参与,至多大中朝文官也就是负责以下军方的后勤供应,而大中军诸将也不像明军大将那样,惜兵不战,抑或是贪恋财色,使得他之前对付明军的那些贿赂的手段也无从可行,只能在汉中府之中坐以待毙。
到了这会儿李自成真的是后悔了,如果他当初知道会有今天的话,倒还不如效仿张献忠那样投降肖天健,好歹凭着他们的关系,肖天健也不至于杀他,最差也让他像张献忠一样,现如今在山西某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