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明-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肖天健听到这朱慈烺居然还有这样的眼光,于是对他颇有点感兴趣,摇头笑道:“有道理,但是却不尽然!虽然你父皇随误用庸臣不假,但是他身为一国之主,却并非能仅用这一条,便推卸掉他的责任!不过我已经替你父皇报仇了,我将你父皇所用的那些庸臣,已经尽数斩首,这也算是为你父皇报仇了!”

朱慈烺听罢之后吓得身体猛然一抖,后退了两步,用惊惧的目光注视着肖天健,对肖天健问道:“那么你现在抓住了我们三兄弟,又会如何处置我们?”

肖天健眼神中闪过了一丝不忍,可是马上眼神便又变得坚定了起来,他很为自己今天的来见他们三皇子这件事感到惭愧,他之所以想要见见崇祯这三个儿子,其实还是恶趣味作祟,总觉得有些事情他不能错过,历史上对于崇祯这三个儿子的记载很少,所以他才会来见见他们,但是当见到他们之后,肖天健发现自己错了,他虽然经历这么多年的南征北战,早已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可是他发现,自己却并没有真的就变成铁石心肠,毕竟他还是后世的一个穿越者,很多残存的意识还在时常的左右着他的思维方式。

让他对这样三个孩子下毒手,他忽然间还是觉得无法做到,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对这个朱慈烺问道:“如果换做你的话,你又会如何处置呢?”

朱慈烺再一次踉跄后退了一步,小脸顿时变得惨白一片,用充满惊恐的双眼看着肖天健,嘴唇颤抖了好一阵子,忽然间却惨笑了起来:“哈哈……这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们三个兄弟容身之处了吗?如果早知如此的话,余宁可选择投生于一个平民之家!”话未说完,朱慈烺便顿时泪流满面,但是却没有跪下哀求肖天健饶过他们一命。

倒是他两个年幼的弟弟,似乎还没有听明白朱慈烺和肖天健的谈话,看到哥哥忽然又是笑又是哭,都吓得瑟瑟发抖,赶紧蹭到了朱慈烺的身后,躲在朱慈烺的身后伸出小脑袋惊惧的看着面前高大的肖天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而朱慈烺这个太子,却难得的表现出了对两个弟弟的柔情,大概是这段时间跟着方正化东躲西藏,看多了人间世态炎凉之后,他已经懂得了许多事情,在这个时候,朱慈烺就像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子,在比他更加弱小的弟弟面前,想要表现的坚强一些一般,伸手将两个弟弟揽入到了自己的怀中,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怒视着肖天健。

肖天健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突然间觉得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攥住了他的心脏,不由得眼圈也有些湿润了起来,他想起来很早的时候,他还是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回家路上,被几个比他大的男孩子堵住路,逼着他将零花钱拿出来给他们买雪糕吃,但是这个时候,路过的小表哥,伸出手挡在了他的面前……

肖天健忽然间站了起来,大步走到朱慈烺三兄弟面前,吓得朱慈烺搂着两个弟弟连连后退了几步,警惕而且非常惊惧的注视着他,一直退到了墙边之后,又如同护小鸡一般的将两个弟弟拉到了自己的背后,展开双臂挡着他们。

肖天健低头对朱慈烺问道:“你听你刚才说,如果有选择的话,你宁可生于平民之家,这句话是真的吗?”

朱慈烺不知道肖天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流着眼泪点了点头道:“是真的!做着太子又有什么意思?生在帝王之家又有什么意思?我知道你不会放过我们,但是我只想求你一件事,他们年纪都还小,很多事情都还不懂,你杀了我一个好了!就放过他们二人一命吧!”

肖天健万没有想到,在这个太子朱慈烺身上,居然还会闪现出这样人性的光辉,而且他还才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而且从小便生活在优厚的帝王家庭之中,却在这个时候,说出了这样的话,搞得他差一点便当场泪奔。

于是他仰起头深吸了一口气道:“为什么?你难道就不想活吗?”

朱慈烺别看年纪小,但是这段时间的经历,却让他仿佛突然间变得成熟了起来,听到肖天健这么问他,朱慈烺强自镇定的答道:“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你担心我们活着,今后会重新跟你争夺天下!所以我知道我必须死!方正化带着我们离开京城的时候,告诉了我们很多事情!所以我知道,你不会放过我的!其实我早在刘泽清那个狗贼将我们抓起来的时候,看着他杀了方正化的时候,便早已什么都不想了!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宁可从今以后都当一个平头百姓,可是你会给我机会吗?既然横竖都是要死,那么还不如求你放过我两个弟弟,他们年纪太小,很多事情还不懂,杀不杀他们对你来说,又算是什么?要杀的话,就杀我一个吧!”

别说是肖天健了,就连一直陪着肖天健的铁头,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忍不住转过去了身子,不愿意再看这一幕了。

肖天健缓缓的蹲下身,双眼直盯着朱慈烺,和朱慈烺对视了很久之后,突然间站了起来,放声大笑了起来:“好!好!说的好!想我堂堂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居然还能连一个孩子都不如吗?既然如此,朕留你们三兄弟一命又能如何?……”

说罢之后肖天健扭头便大踏步的走出了房间,这个时候跟着肖天健的刘耀本追上了肖天健,挡住了肖天健的去路,单膝跪下大声说道:“皇上!他们留不得呀!末将知道皇上宽厚仁义,但是这三人留下乃是祸患,如果皇上不忍下手的话,那么末将愿意代劳!这三人万万留不得!”

肖天健低头看了一眼刘耀本,他知道刘耀本这么做也是为了他好,但是他摇头笑道:“想我当初起兵的时候,连他老子崇祯皇帝都不怕,难不成还怕这三个小子不成?留下他们性命又能如何?只要朕将这天下治理的国泰民安,即便是有些跳梁小丑想要兴风作浪,还能掀起什么大浪?朕倒是要看看,留下他们又能如何!此事休要再提,咱们眼下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走吧!”说罢之后肖天健大踏步的便走出了这个院子。

刘耀本扭头朝着小院之中又看了一眼,叹了口气之后,跺了跺脚,然后追着肖天健的背影而去……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不是结束的结束

大中天元元年七月,也就是崇祯十四年,大明王朝随着北京城被大中军攻陷,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亡,但是这也仅仅是实质上的事情,在名义上大明王朝还客观存在,毕竟南方诸省还是属于明朝,而尚未被大中朝控制。

但是在八月二十的时候,在北京城之中,便传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大明太子朱慈烺,在北京城中以大明太子的身份宣布,从此之后放弃继任大明皇帝,并且以太子的名义诏令各地尚未归降大中朝的地方官府以及官军,念及天下苍生不再受战祸荼毒,立即放弃与大中朝为敌,接受大中朝的管辖,这也等于是明朝正统继承人,以书面形式正式宣告了大明王朝的结束。

同时大中皇帝肖天健也昭告天下,将会保护崇祯三位皇子和两位公主的安全,并且册封太子朱慈烺为大中朝宁王,原来定王和永王二位皇子的封号不变,同时收三位皇子和两个公主为义子和义女。

消息传出之后,顿时便又是惹得天下一片大哗。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肯定是太子朱慈烺受到了大中皇帝肖天健的胁迫,才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这份以大明太子发出的诏书,是不是朱慈烺本人写的都说不定。

但是这里存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朱慈烺没有死,他的大明太子身份,谁也改变不了,从正统角度出发,他作为大明皇朝最正统的继承者,已经宣布放弃继位,归附于大中朝,那么就也说明,大明时代在他以太子身份下诏的时候,从法理上来说,已经最终被终结了。

虽然南方诸省还没有归降大中朝,他们还可以随便找个朱家子嗣来继承大明的衣钵,扶植起来一个所谓的皇帝,成立个明朝小朝廷,在南方延续大明的统治,可是毕竟他们无权废立太子,朱慈烺这太子身份谁也无法否认,那么他们扶植起来的所谓皇帝,便不能称之为正统。

相反大中朝皇帝肖天健,却等于是正儿八经的接受了明太子朱慈烺的禅位,反倒是拥有了一个合法的地位,除了肖天健之外,任何人都无法证明他才是正统了!

别看这出戏表面上很有点掩耳盗铃的意味,可是对于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来说,这却是一招妙棋,等于彻彻底底的以明朝正统继承人的身份,承认了肖天健这个造反起家自封为皇帝的伪皇帝的身份,并且以大明正统继承人的身份,将大明皇帝的位置禅让给了肖天健。

这么做也就堵住了天下悠悠众口,特别是对于相当多的认死理的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消除掉他们心中最后一点芥蒂的法宝。

而且据传在八月二十当日,大中皇帝肖天健还在紫禁城的皇极殿前面,搞了一次正式的禅位仪式,明太子朱慈烺最后以他明太子的身份,将这大明皇位禅让给了肖天健,并且在皇极殿之中,肖天健再一次以大中皇帝的身份登基称皇。

当日参与观礼的还有明朝在京师之中的数百名前朝旧臣以及大中朝的文武官员,并且在禅位大典之后,这些明朝旧臣,全部在皇极殿前面,宣誓从今以后效忠大中朝皇帝肖天健,转而全部摇身变成了大中朝的官员。

其实之所以会搞出这么一幕闹剧,并非是肖天健抑或是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们想出的办法,相反这个主意却是出自于那些大明旧臣之中的一帮文官。

太子朱慈烺以及另外两个皇子被刘泽清抓住献给肖天健的消息,很快便在京师之中传开,这也彻底绝了一些明朝旧臣的念想,崇祯皇帝反正已经死了,本来还有一些人寄希望于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永王三个皇子,能逃到南方诸省,那样的话好歹太子朱慈烺还能以正统太子的身份,在南方随便一个什么地方,宣布继位,诏令天下明朝残存的势力,继续在南方和大中朝相对抗。

可是随着三个皇子的落网,这种期待也就随即破灭,而且所有人都认为,三个皇子这下算是彻底完了,以他们所看,肖天健肯定会杀了朱慈烺这三个皇子以保证永绝后患,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肖天健居然放过了三个皇子,并且将其托付给了卢象升来负责照料他们,并且下旨找人来负责教育他们,同时还下旨将前期入京时候抓到的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也送至卢象升府上,和三个皇子一起生活。

这样的举措,让所有人都为之大跌眼镜,就连已经辞官的老臣范景文也忍不住上书肖天健拜谢肖天健对三个皇子的不杀之恩,卢象升更是为此险一些激动的大哭了一场。

对于这些留下的前朝旧臣们来说,肖天健的这种做法,也让他们再一次吃了一颗定心丸,暗想肖天健既然连着三个对他威胁甚重的皇子,都可以留下不杀,那么对于他们这些旧臣,今后只要好好干,还是很有前途的。

少数一些有点想法的大明旧臣,也断了念想,于是老老实实的开始做事,不得不佩服这些儒士们的才华,很快便有人想出了这个主意,并且联络了一些旧臣,一起上书给肖天健,提出了这个让朱慈烺以大明太子的身份禅位的主意。

这个主意刚提出来的时候,肖天健还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一帮大明旧臣,为了拍他的马屁,才想出的阿谀献媚的主意。

但是当卢象升得知消息之后,却连连称赞这个办法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进言肖天健采纳这个办法。

肖天健这才开始重视起这些前朝旧臣们提出的意见,仔细和手下诸臣商议了一番之后,众人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虽然有点掩耳盗铃,但是却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摧毁大明残余势力的一个良策。

于是肖天健这才最终欣然采纳了这些前朝旧臣们的意见,启封了皇极殿,在皇极殿搞了出这样的闹剧。

另外还有人干脆便提出来,让肖天健收朱慈烺为义子,那样的话他肖家和朱家就成了一家人,这天下今后朱慈烺也就没法再跟肖天健争了。

于是肖天健立即从善如流,不但收了朱慈烺为义子,而且干脆还将定王、永王以及长平公主、昭仁公主也收为义子义女。

这种事说起来还真是可笑之极,肖天健亲手逼死了崇祯,但是却收了崇祯的儿女做义子义女,于是这样一来,就连肖天健手下那些力主要干掉三个皇子的文武们,最终也都不再提及要杀他们的事情了。

但是这个消息今后一段时间当传到南方的时候,众人都可以想得出,那些南方诸省的大明臣子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该是什么表情,即便是他们想要再折腾,也没了合法的理由,毕竟连正统到了极点的太子朱慈烺,都已经将大明江山禅让给了肖天健,那么他们这些做臣下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所以消息一出,顿时天下震动,最先得到消息的北方的一些尚未投降大中朝的地方官府还有官军,立即都彻底泄了气,要么纷纷弃官不做,要么纷纷派人向附近大中朝的军队呈递降表,总之没几天时间,整个北直隶的所有州府县城,便尽数在没有浪费一刀一枪的情况下,尽归于大中朝的管辖,进而在今后一个月时间之内,就连山东剩下的州县也都纷纷宣布接受大中朝的管辖,从此不再和大中朝作对。

这个办法可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最起码避免了肖天健继续分兵,在北方和那些大明残存的实力大打出手,不但减少了战祸对于地方经济的破坏,也加速了北方的统一,使得整个北伐行动,在九月份之后,便全部宣告结束。

大批在南京被吏部尚书李进德等人筛选出来的地方官员,如同潮水一般的被洒了出去,纷纷奔赴北方各地,开始接收北直隶和山东两省的地方民政事务,而且兵部也抽调了一支支精干的兵将,随同这些新走马上任的地方民政官开始到各地接收防务,重新整编各地残余的明军,并且开始大规模的清剿地方匪患。

肖天健在八月底更是在北京城下旨昭告天下,令各地匪盗立即放下武器就近向他们周边的大中军缴械投降,并且规定在年底之前,凡是投降之人,皆可既往不咎,今后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当大中朝的顺民,便可以获得新的合法身份,不管他们务农也好,经商也好,总之可以安生过日子了。

但是假如年底之前,这些匪盗还不肯缴械投降的话,大中军便绝不会再对其姑息迁就,到时候便要对他们进行毁灭性的清剿,而且绝不再接受投降!

于是在大中军的大胜之威之下,那些流散于北方各地的匪盗们眼看着北方已经局势稳定下来,随着大批大中军腾出手之后,他们的好日子也就算是到头了,于是聪明点的豪强以及匪首们,马上便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要么他们马上就近跑到周边的大中军哪儿缴械投降,然后被登记身份之后,遣送回原籍安置,要么就地进行安置,另外其中一部分愿意投军者,经过严格审查选拔之后,被收入军中的新兵营进行强化训练。

另有一些匪众虽然没有选择投降,但是却私分了财物之后,各自带了些钱,就地散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靠着他们所获的财物购置田产,也安生了下去。

本来混乱不堪的北方,就这么短时间之内,开始迅速的变得安稳了下来,这也就让大中军免去了不少的麻烦,就连匪患最重的运河沿线,在大中军攻克北京之后,不少匪盗也迅速的消声灭迹,使得运河变得畅通和安全了许多,如此以来也使得南方向北方转运物资的各种船队,更快的将物资开始运入到了严重缺粮的北方,迅速并且大大的缓解了北方的粮荒情况。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方战区

在大中军三路大军攻克北京城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北方形势飞快的开始变得稳定了下来。

不过虽然肖天健这段时间忙于处理北方的各种政务,却并未对军队放松下来,在北京之战结束之后,京畿一带的局面逐步开始稳定下来之后,为了减少对后勤方面的压力,在肖天健的命令下,原第一镇的左路军,开始撤离京畿,从居庸关返回到宣大,然后逐步回撤到山西境内。

而第二镇刁正所部的中路军,也在结束了北京之战之后不久,开始一部返回辅南一带负责清剿辅南一带残余的官军以及各地的匪患,一部则从沧州进入到山东境内,一方面前往莱州府和登州府接防,并且接过刘泽清麾下的一万多明军降兵,对其进行整编,同时沿山东东部南下,逐步清剿山东东部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和地方匪患。

至于右路军辖下的第四镇的兵马,则立即沿运河南下,返回到南直隶一带,复归入石冉麾下,做好下一步南下南方诸省的准备。

而京畿一带到了八月之后,便仅剩下了刘耀本麾下的近卫第二师和三千扩编的羽林卫,充当肖天健的直属兵马,等候下一步的行动,如此一来,便大幅度的减轻了后勤方面的保障压力,使得北上的漕船,可以转运更多的粮食,来缓解北方的粮荒问题。

另外肖天健在拿下北京城之后,斟酌再三,在八月间决定,以宣大、顺天府、永平府以及山海关外的宁远,将这一带的大中军整合起来,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北方战区,暂时自成一镇,但是以战区这个称呼和其它各镇军进行区别。

也就是说北方战区,可能是临时性的一个编制,今后还可能会被撤销,原因无他,就是尽可能的统一北方长城沿线的大中军在这一带的指挥,一方面负责镇守北京的京畿一带,防备建奴军南下入寇,一方面也防备蒙古人的袭扰,同时积攒力量,做好未来克复辽东以及收复蒙古大草原的准备。

至于北方战区的总都统,肖天健交给了罗立,但是却将李凌风从第一镇军调整到了北方战区,充当罗立的副手。

北方战区的兵力构成方面,除了李凌风麾下原第一镇军驻防在宣大的两个师之外,另外还有罗立麾下驻防在宁远一带的超编近卫第一师,同时还将肖天健入京之前,下旨组建的近卫第三师以及吴襄麾下的山海关官军旧部,全部纳入到北方战区统一归罗立和李凌风调度。

而近卫第三师,在肖天健下旨之后,李信立即便调派得力人手开始着手组建了起来,并且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征兵和组建工作,以大中军五五编制的老习惯,新编近卫第三师下辖五个满编战兵营(步兵营),同时按照肖天健的旨意,又为其编入了一个两千人规模的加强骑兵营,另外加上一个师属重炮营和一个满编辎重营以及一个工兵营,使得新编近卫第三师的兵力达到了一万人左右的规模。

而这些新兵兵员的来源,则以顺天府以及永平府等地的当地民众为主,却并没有收编多少投降的三大营的官兵,原因无他,这个时候的明军官兵可以说已经是烂透了,虽然降兵之中也不乏一些精壮之士,但是这些人也都早已变成了老兵痞子,身上带了太多的明军之中的旧习,再想改变他们,就相当不容易了,一旦将这些兵痞子编入军中之后,非但不利于提高战斗力,相反还会起到很大的副作用。

所以在肖天健的旨意下,这些大明降兵,多被就地遣散打乱安置,令其到各地务农为生,每个人在遣散的时候,还发给了二十两遣散费和一定量的粮食,省的他们没钱吃饭,遣散之后又落草为寇,为祸一方。

至于新编第三师的都统,在诸将的提议之下,肖天健将原本在刘耀本手下当副都统的李定国提拔了起来,充任了近卫第三师的都统,其余的军官也都是从诸军之中拔擢起来的大中军的老部下,其中以讲武堂学员出身的军官为主,撑起了近卫第三师的骨架。

虽然从组建开始,新编近卫第三师组建的时间很短,但是有这帮干将充作骨干,第三师很快便投入到了紧张的操练之中,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基本上结束了大中军新兵训练的科目,初步拥有了一定的战斗力,估计最多一年时间这支兵马在这些军官们的操练下,肯定也能成为一支凶悍的军队,战斗力会相当可观的。

至于镇守山海关的那两万多吴襄麾下的明军旧部,则在肖天健的指令之下,被改编为了大中军山海关守备师,归到了北方战区的序列之中,暂时继续留镇山海关,但是要求北方战区对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和重新训练,增强山海关守备师的战斗力,使之在半年之内,成为一支真正能堪大用的兵马。

但是肖天健却将彦书亭派至了山海关,充当了吴襄的副手,另外又从各部之中抽调了二百军官,以及刚刚在讲武堂结业的五百讲武堂学员也派至了山海关,充入到了这支兵马之中,以他们重新构成了这支守备师的基层军官和高层军官的骨架。

原来吴襄麾下的两万多官军,也就地整编,裁撤掉了其中一批不符合大中军要求的官兵,但是对这批官兵,毕竟他们都参与了这一次山海关大战,所以好歹算是有功人员,所以肖天健特许没有采取像对待一般降兵那样的就地裁撤的办法,而是以大中军退役的待遇,发放给了他们一笔优厚的遣散费,并且每人补发了半年军饷,令其返乡。

虽然这些官兵有点不太满意,但是也无可奈何,更何况大中朝对他们已经算是非常宽厚了,发放的安家费也相当充足,所以值得脱下了军服,然后离开了山海关,在裁撤不合格兵将的同时,又就地在山海关内的北方难民之中,招募起了一批新兵,充实到了守备师之中,保证了守备师两万兵力并没有下降。

如此一来,整个守备师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从根子上,重新将其编排了一番,也避免了这些旧官军形成小的集团。

吴襄因为被继续留任都统之职,而且也见识到了大中军的厉害,所以对于这一次的整编十分配合,并且也按照大中朝的命令,解散了麾下的家丁队,将其编入到了麾下各营之中,一部分表现不错的直接被派往了南京讲武堂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今后将另行安排,也算是给他的家丁们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路,对此吴襄倒是十分感激。

并且吴襄暗中上奏肖天健,在奏疏之中提出,他以年纪大为由,表示在完成山海关守备师整编之后,他愿意辞去都统之职,回到北京城中跟家人一起养老,从此不再干军务之事。

吴襄其实是个非常聪明之人,他通过和阎重喜、王承平、罗立、刘耀本这些人这段时间的接触,发现了大中军跟明军的最大不同之处,那就是大中军的军制,从根本上限定了这些大中军兵将,不可能再像明军那样,让军将拥兵自重,形成大大小小的军阀集团。

而他也很清楚即便是他掌握着这两万多明军旧部,今后肖天健也绝不容他拥兵自重,肯定会想办法拆分掉他麾下的这些兵马,彻底的杜绝他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于是弄明白这一点之后,吴襄立即便做出了选择,毕竟他也年纪不小了,在大中军之中即便是再混下去,也不可能混出更大的名堂,与其等着肖天健以后动他,倒还不如趁着现在肖天健对他很有好感,来一个主动的急流勇退,直接交出兵权,回家当一个富家翁,何况肖天健念在他帮着大中军打了山海关大捷,肯定不会亏待他,于是便暗中向肖天健呈递了这份奏疏。

而肖天健接到了吴襄派人呈送的这份奏疏之后,也很是欣慰,他之所以暂时重用吴襄,主要还是考虑到他麾下的两万多最后的关宁精锐,如果直接拿掉吴襄的话,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才会暂时留用吴襄。

但是以吴襄的身份,掌控这么大一支武力,而且其中骨干基本上还是他的旧部,今后对于大中军来说,确实也是一个麻烦,所以他才会将彦书亭抽出,派到山海关充当吴襄的副手,现如今吴襄这么识趣,主动提出了在完成整编,稳定下来之后,回家荣养,这便解决了他的一个后顾之忧。

于是肖天健对于吴襄这么知趣,也自然投桃报李,暗中拟了一份圣旨,给吴襄送去,大大的赞赏了一番吴襄的做法,并且再一次肯定了吴襄的功劳,同时宣布将北京城之中,原来吴襄的大宅,给吴襄保留下来,另外拿出五千两银子,重新将其修缮一新,再赏给吴襄两万两银子,以及保留了吴襄原来在京城外购置的三千亩田地,今后供吴家所用。

另外将吴襄的大儿子吴三凤送到武昌讲武堂之中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一年结业之后,便将吴三凤派至第三镇李栓柱军中,担任军职,算是解决了吴襄的一个后顾之忧。

吴襄接旨之后顿时大喜,虽然两万两银子对他来说不算多,但是这在大中军之中,也算是非常罕见的赏赐了,另外肖天健还特许他保留京城外三千亩田产,也属不易,起码今后他们吴家吃饭是没有问题了,单单靠着这三千亩田产,他以后也可以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富家翁了,更何况肖天健还启用了他的大儿子吴三凤,这便说明肖天健是很有诚意给他们吴家子孙一个好出路的,于是吴襄立即叩头谢恩,将肖天健给他的这份圣旨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来,全力以赴的开始配合赶赴到山海关的彦书亭,开始对山海关一带的兵马进行起了大规模的整编行动。

除了新编近卫第三师和改编的山海关加强守备师这两个师之外,肖天健还下旨令在北方各地以各地民壮,组建起了三个预备师,下辖二十个预备营,每个预备师编制一千正规全脱产兵将,其余的则是由当地百姓青壮组成,农忙务农,农闲集中操练,构成二线预备兵力,为未来北上辽东对建奴作战打下基础。

虽然肖天健现如今通过在京城的大清洗,弄到了不少的银子,但是肖天健也没敢大手大脚的便挥霍这些银子,之所以暂时组建预备师,就是因为他不敢花太多的钱,毕竟大中军养兵的成本要远比建奴和旧明前朝的成本要高很多,而且北方经过历年的战祸,人口数量也大幅度的减少,现如今虽然他平定了北方,但是第一要务却是先要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如果呼啦啦一下子便招募起数万新兵的话,便会严重影响到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而北方农业如果不能尽快恢复的话,那么就要依靠南方不断的朝北方转运粮食,来养活北方大批的兵马,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故此肖天健斟酌再三,考虑到这次建奴吃了大亏,短时间之内,已经无力南下入寇了,于是才变通了一下,组建起三个预备师,这样一来,既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对农业恢复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前储备下一大批未来可以用于辽东战场的兵马,而养兵成本也少了很多。

但是这么短时间之中,大中军在北方又增添了这么多的兵马,于是装备上便成了问题,虽然他们缴获了不少官军的器甲,其中刀枪藤牌和甲胄之类的东西倒是还好说,可是大中军引以为豪的火器,却很是缺乏。

京城之中三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