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葬明-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通州乃是京师的东大门,距离京师也仅仅只有几十里路,而且最关键的这里乃是大运河的终端,历来南方漕运入京的货物,都在通州卸货,然后走陆路转运到京师之中,所以通州的军事地位也是极高的,通州一旦有失,京师也就基本上再无一点屏蔽了,故此朝廷虽然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但是还是想尽办法,在通州留守了六七千兵马,交由现任的兵部侍郎张尔忠坐镇通州,命其死守通州。
张尔忠,山东潍县人士,此人可谓是大器晚成之人,三十岁中举,但是直到五十岁才考中进士,他考中进士当官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四年之后的事情了,但是这个张尔忠虽然年纪大,但是做事却颇有建树,崇祯十二年的时候,运河上有一段断流,朝廷惊慌,于是便派张尔忠去治理运河,张尔忠不顾年事大,在运河上来回巡视调度,迅速的恢复了运河的航运,疏浚了淤积的运河,很好的完成了崇祯交给他的任务,所以事后被拔擢起来,进入到了兵部任事。
本来按原来的历史轨迹,张尔忠在今年,应该会被朝廷调往陕西任陕西巡抚,配合孙传庭逮杀贺人龙的,可是现如今历史已经被肖天健篡写,整个中国无数人的命运都位置改变,陕西已经基本上不受朝廷控制了,而且大中军和建奴都兵指京师,所以崇祯也就没将张尔忠再派往陕西当什么巡抚,而是看到张尔忠比较有能力,于是便以其兵部右侍郎的身份,令其坐镇通州。
这个张尔忠现年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须发皆白,但是还是临危受命,出京到了通州赴任,他到通州之后,立即便开始整顿兵马,出了原来通州所有的三千官军之外,他还就地招募起来了三四千的民军,使得通州的守军兵力达到了六七千人,大大的增强了通州的守御力量。
唐通无路可走率领残部一路逃到了通州之后,张尔忠看到唐通好歹还是一个总兵官,而他麾下也没有可用之将,便立即奏请朝廷,将唐通留在他的手下听命,崇祯得知唐通连连丢掉了密云、怀柔、顺义的消息,气的实在是受不了,有心下旨令张尔忠将唐通给逮杀,但是看到张尔忠的奏请之后,犹豫再三,还是没敢这么做,唐通再不济手中还控制着三千多官军,这个时候建奴军已经兵至顺义,马上就要攻打通州,临阵斩将于军心不利,而且他也怕逼急了唐通,让唐通反出通州投降了建奴,那样的话通州也完了!
所以朱由检思量了一下,当即便准了张尔忠的奏请,令唐通戴罪立功,在通州张尔忠帐下听令。
就此唐通暂时也结束了他跑路的历程,短短几天时间,阿巴泰和豪格便连克密云、怀柔、顺义等地,几乎将京师北面给扫荡了一遍,所过之处他们烧杀抢掠,又裹挟了不少京畿的民壮入军,为他们充当跟役,势力一下又壮大了不少。
在五月十六这一天,阿巴泰和豪格便率兵进抵到了通州城下,呼啦一下便以重兵将通州城给包围了起来。
阿巴泰和豪格之所以没有立即兵抵顺天府城下,是因为他们此次入关,带兵并不算多,只有三万多人马,其实是作为皇太极的一支奇兵使用的,以他们的兵力,眼下围攻大明京师,还不太够,而且他们眼下的主要目的,还是要牵制明军和大中军,所以他们也自知打京城不容易,索性从黄崖口入关之后,沿着密云县一路先扑向了通州,因为通州乃是运河终端,这里十分富庶,当地油水大,人口密集,打下通州他们可以获取不少的粮秣,即便是京畿粮荒,但是通州一带的富人却还私人手中储备有大量的粮食,打下通州他们便可获得充足的粮饷,为下一步和大中军以及明军长时间周旋打下基础,只要拿下通州,他们既可以向东进袭山海关后部,内外夹击攻破山海关,放大批建奴军入关,也可以直接扑向京师,威胁京师的安全。
阿巴泰和豪格这么做,可见的二人也不是笨蛋,还是相当有战略眼光的,于是他们破关而入之后,一刻都不停歇,便在几日之中,率兵杀之了通州城下。
到了这会儿,谁先来通州城下谁就是张尔忠的敌人,本来张尔忠在此备战,考虑着最先杀之通州的很可能是大中军,可是没成想他准备了一桌菜,第一个跑来赴宴的却是建奴大军。
于是张尔忠便只好先于建奴较量一番了,张尔忠虽然到通州时间不长,但是却干的不错,很快便收拢住了通州的军心,并且想办法筹集到了一些粮食,放赈给了城中饥民,于是大获通州人心,当阿巴泰率兵进抵通州城外的时候,张尔忠还下令将城外方圆二十里内的百姓也都放入城中,一是名义上保护民众,二是实质上增强通州的守御力量,同时将通州外围的一些豪绅也迁入通州城之中,令这些豪绅将其家中藏的粮食也抢运入城中一批,如此一来也满足了城中军民短时间之内的需要。
张尔忠这些举措,为阻挡建奴大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加上收下了唐通所部,整个通州兵力增强到了一万余人,张尔忠亲自见了唐通一面,告诉唐通,圣上并没有怪罪他丢掉密云、怀柔、顺义等地,希望他能在通州戴罪立功,帮他协防住通州城,唐通也觉得羞愧,当即拍胸脯保证,一定向朝廷尽忠,配合张尔忠死守通州城,哪怕是战死在通州,也绝不再逃了。
于是他们合作,唐通负责镇守通州北门和西门,而张尔忠坐镇城中调度,其余军中将官则镇守东门和北门以及水门等地,阻止建奴军攻城。
阿巴泰率兵抵达通州之后,先是令城中军民投降,张尔忠先是假意表示可以商量,请阿巴泰派人入城商讨投降之事,阿巴泰和豪格信以为真很是高兴,于是便派了帐下一个汉奸坐吊篮进入了通州城,结果张尔忠在接了这个建奴使臣入城之后,当即便在城头翻脸,将入城劝降的那个建奴的使臣给割掉了耳朵,直接令人将其从北门城楼上丢了下去,活活摔死在了城门之下,阿巴泰看到劝降不成,守将还杀了他派去的劝降之人,于是便不再抱什么幻想,和豪格一起开始下令强攻通州城,并且誓言一旦攻下通州城,必将屠尽城中军民。
于是张尔忠也达到了他的目的,使得城中军民更加团结了起来,从一场防御战转为了一场保命之战,虽然城内的明军战力很差,但是他们也知道建奴不是东西,肯定怒于张尔忠杀了他们的使臣,入城之后肯定会血洗通州城的,到时谁也保不住性命,于是便同仇敌忾跟建奴死磕了起来。
这一开战通州便打的非常激烈,建奴军攻的凶猛,通州守军反抗的激烈,建奴军潮水一般的攻城,城上便矢石俱下,不断阻击建奴大军攻城,两军就在通州城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
张尔忠以六十多岁的高龄,不辞辛苦的在城中四处巡视,不断的给守军打气鼓劲,鼓励军民死战不退,并且将他的两个儿子,也充入军中,跟着军民一起登城死守,看到张尔忠如此忠义,城中军民也很是钦佩,于是冒死前赴后继的登城御守,结果让阿巴泰和豪格连续猛攻两天时间,却未得存进,还折损了一批兵将,气的阿巴泰暴跳如雷,更是下狠心,一旦攻入通州城,便要屠尽通州城中军民。
本来王承平奉命率兵前往密云一带,想要赶在建奴破关之前,拦住建奴,最不济也想要再建奴入关之后,将建奴阻在密云境内,但是当他行至蓟州的时候,便突然得知建奴已经从黄崖口关毁关而入,进而攻占了密云县城,于是王承平更加不敢怠慢,立即引兵赶往怀柔,想要驰援怀柔,将建奴右翼军拖在怀柔,可是当他还没有赶到怀柔的时候,路上便又得知,建奴右翼军已经袭破了怀柔,连顺义也都拿下了,王承平不由得气的大骂这些地方的明军真他娘的都是笨蛋,连一点时间都不给他留,哪怕这几个地方的守军牵制建奴一两天时间,他也能领兵赶到,拖住建奴大军,可是没成想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抵抗,便让建奴攻下了他们的城池。
王承平分析了一下建奴军下一步的行动,认为建奴下一步很可能会攻打通州,抑或是直接兵抵京师城下,暂时可能还不会直接扑向山海关,于是他便掉头领兵直奔向了通州,这一拖延,等他领兵赶往通州的时候,阿巴泰已经领兵猛攻通州两天时间了。
第六卷 终战 第六十五章 密旨
这两天下来,其实通州守军打的也很艰苦,他们本来兵力就不多,而且军中多是近期张尔忠才收编起来的残兵败将,而且还有一大批人是刚刚招募起来的民军,武器装备到了这时候,也已经非常差了,缺粮缺饷的情况下,更谈不上什么有效的训练,只能凭着他们一腔热血去抵挡建奴大军的进攻。
虽然张尔忠想尽办法调动士气,可是打仗是玩儿命的买卖,虽然在张尔忠的极力调动之下,不少兵勇凭着一腔之勇冲上去,但是许多没见过血的军民一看到袍泽倒在血泊之中,这一腔血勇当即也就如同一江春水向东而去,所以虽然他们挡住了建奴两天进攻,但是士气也极为低落,唐通这一次表现的倒是不错,领兵在北门和西门两地死战不退,接连打退了建奴数次进攻,他来回在北门和西门两地奔走,指挥兵将作战,可是两天下来,唐通的这股劲头便也泄了下来,看着兵精马壮的建奴大军如同蝗虫一般在城外人头攒动,他的这点忠诚很快也就用光了,眼看着守军士气越来越低落,一个个兵将麻手麻爪,不知所措,唐通便知道通州恐怕是坚持不住了。
于是唐通便又开始琢磨起来下一步该怎么保命,因为他知道通州此时已经成为了孤城,别看距离京师这么近,但是京师是不可能发兵来救援通州的,京师的那点兵力守城还不够用,指望那些京营的大佬们会冒死出城来跟建奴大军野战,想都不用想,他们留在京师之中估摸着还能坚持几天,一旦军将领兵出城,估摸着不用看到建奴大军,就直接会在城门外面来个就地卷堂大散,京师的援军是指望不上了。
而通州之外各县此时官军早就逃的逃降的降,更是不可能指望了,京师周边兵力最多的也就算是天津卫一带了,天津卫作为军事重地,历来留镇有一万多官军,可是现在天津卫据说已经是自身难保了,有一路大中军这个时候正在大中皇帝肖天健的率领下,已经兵抵天津卫,正在攻打天津卫,试图夺占天津卫,作为他们在打通运河最后一站,将天津卫作为他们储运南方运上来的粮秣物资之地,所以天津卫估摸着这会儿能不能还保住,已经没人知道了。
所以留在通州就是一个死,唐通开始的时候,还被张尔忠激得是热血沸腾,打算干脆就在通州尽忠拉倒,死战一场多杀一些鞑子,也算是全了他一个忠名,但是尽忠这种事情,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视死如归,这一点上有时候武将反倒不见得比起一些文人要强到哪儿去,文人还有些操守气节,可是武将多为粗人,更多的是看中眼前的利益,唐通很显然不是那种可以视死如归之人,勇气经过两天时间,很快便被消耗光了,到了建奴围城第二天晚上,唐通便已经开始琢磨,再一次逃跑的事情了。
可是这个时候,有人找到唐通,告诉唐通了一个消息,让唐通登时打消了连夜出逃的想法,转而立即又振作了起来,决定第三天继续留在城中死守通州城。
原来找唐通的人也正是通州城之中大中军的细作,隶属于冯卫汉的手下,他们找到唐通,告知唐通大中军正在星夜驰援通州,只要通州再坚持一两天时间,大中军兵马便会抵达通州,为通州解围。
而且细作还告知唐通,大中朝皇帝这个时候已经拿下了天津卫,很乐意请唐通归于他的麾下,可保唐通今后的荣华富贵,但是前提也是让唐通必须要帮着张尔忠守住通州城,否则的话,唐通便是他第一个要杀的对象,不管他逃到什么地方,都要将他追杀到底,灭他满门。
唐通听罢之后,又是惊又是喜另外还怕的要死,因为他也早已看出大明的覆灭已经是不可逆转了,这天下今后很可能就是他肖天健的,他这会儿要是逃走的话,能逃到哪儿去?今后天下都是他姓肖的了,如果他现在跑的话,今后恐怕在这世上便再无他唐通和他家人立锥之地了,所以他很乐意今后跟着大中朝干,但是前提就是要先守住通州。
于是唐通赶紧便满口答应了下来,拍胸脯保证他绝不会辜负大中圣上肖天健对他的期望,哪怕是死在通州,也绝不将通州丢给建奴(貌似这句话他两天之前刚对张尔忠也说过!)。
同时唐通别看是个胆小怕死之辈,但是毕竟他能做到总兵官之职,这军事上还是有点经验的,从这个大中军细作口中,他得到的消息,很快他便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一次大中皇帝肖天健令他死守通州,恐怕不单单只是想要得到通州这么简单,这背后恐怕是肖天健有着更大的打算,可是这种事情不是他能管的,现如今大中皇帝肖天健只令他死守通州城,他便是一个棋子,除了按照肖天健的吩咐做之外,更多的事情他是管不了了。
肖天健骑在马背上,身体缓缓的随着战马的行动起伏着,在他的身边是一批铁头手下的羽林卫随行保护着他的周全。
从北伐开始到现在已经是满了两个月了,这两个月间,他虽然已经是贵为大中皇帝,但是却跟一个普通兵卒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每天都在日夜兼程,朝着北方攻进,这一路上,他既不乘船,享受在船上舒适的赶路,更不坐什么龙辇,而是一路上跟武将们一样,骑在马背上行军,指挥着麾下的兵将攻城拔寨,朝着北方攻进。
这一路上他贵为一个皇帝,可是却依旧是风餐露宿,尽可能不享受太多特权,每日甚至于比一般的兵将还要辛苦,晚上时不时的会以皇帝的身份,到营中四下巡视,对麾下的兵将们嘘寒问暖,这一点更是让兵将们对他是忠心耿耿,无不暗中下决心,要为他效死。
而且每晚肖天健还要跟部将们在帐中商议第二天的行动,制定各种作战方案,虽然眼下作战方案的制定多由参谋人员和部将们制定,可是他作为一军之主,却也时常要参与其中,最起码也要对各种作战方案进行决断,选择他认为可行的方案下达命令。
北方的战事情况,他在路上是最担心的事情,这个时代的通讯不便,他不可能每每都了解到北方的战事情况进行的如何了,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建奴先于他们攻破山海关,先一步攻占了燕云之地,那样的话虽然不能说他前功尽弃,但是想要再从建奴手中夺回这些地盘,不知道又要消耗多少力量,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的下场。
所以他这一路上虽然对手下部将们是谈笑风生,可是内心之中却总有一种不安,因为走到这一步对他来说,太不容易了,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在这个时候建奴却先于他开始挥师南下,想要入关夺占燕云之地,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他不想步历史上李自成的后尘,成为这个全新的历史上的罪人,他覆灭大明,是为了重振大汉民族,而不是要引建奴入关,最终将偌大的大好江山送给建奴,所以他这次北上,可以说是终极之战,务求要将建奴挡在关外,进而下一步灭亡了大明之后,再将建奴从辽东这块土地上抹去,收复辽东之地。
不过他的担心这段时间随着各路军报来的消息,也渐渐的让他放心了下来,由于阎重喜、卢象升的能干,他们先于建奴大军抵达了山海关一带,并且和冯卫汉的特情处通力合作,逼降了山海关守将吴襄,最终先于建奴控制住了山海关防线,如此一来,山海关防线虽然不敢说无忧了,但是起码在得到了阎重喜左路军的强援之下,山海关防线还是能坚持一段时间的。
而且李信、刁正的中路军在会和了罗立所部之后,也先行驰往山海关一带,只需阎重喜、吴襄在山海关支撑到他们的抵达,将建奴大军挡在山海关之外,便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对于自己麾下的那些兵将,肖天健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这些军队,非普通的军队可比,即便是建奴凶悍,但是他对自己的兵将也有信心,他的手下只强于建奴军,绝不会比建奴军弱,所以虽然即便加上中路军的兵力,山海关一线的兵力依旧弱于建奴许多,他也相信有这帮手下的大将在,建奴即便是把吃奶的力气用出来,也打不下山海关。
所以他在打下沧州之后,心情便变得开始轻松了许多,更加稳扎稳打的沿着运河,率领剩下的右路军一路朝着天津卫攻去。
沿途整体上他们没有遭受到什么明军的强有力的抵抗,虽然有些城池的明军守军以及官吏并没有望风而降,但是最多在他的兵锋之下,能坚持两三天的城池几乎没有,许多沿途的州县往往是在他的大军兵锋之下,连一天时间也坚持不住,便宣告城破,所以右路军这一路上损失并不算大,相反还收降了不少明军降兵。
第六卷 终战 第六十六章 纷杂局势
这些降兵前面说过,其中一部分人就地整编,留下成了大中军留守兵马,负责保护运河一线的安全,保护大批北上的船队的安全,随着他们越来越朝北行进,他们的补给线也越拉越长,等他五月中旬抵达天津卫外的时候,整条大运河补给线已经绵延出了数千里之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支持这么多兵马的军事行动,每天消耗掉的物资都是天文数字,而这些物资除了山西、河南部分走旱路向北运送之外,其中绝大部分都要走水路北运,每天从扬州发出的漕船,几乎都有几百条之多,才能保障前面的军队衣食无忧。
这样大规模的运输补给,即便是让后世的人想想都会觉得有点头大,更何况在这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年代呢?所以虽然肖天健这些年来积攒了点私房钱,可是也有点架不住这样折腾。
而肖天健当初也低估了维护运河沿线的难度,所以前期有点准备不足,以至于四月间运河上的漕船时常遭到溃兵抑或是大股匪盗的洗劫,除了损失不少物资之外,还影响到了一些船民,使得不少船民不敢再驾船北上替大中军运送物资。
后来肖天健不得不在路上拖延了一些时日,从各地抽调了一批兵马,沿途加强对运河两岸的防御,另外边走边打,还改编了不少明军降兵,令其分块分区清剿辖区内的溃兵流匪,这才使得运河上的行船安全开始得到了保障,减少了被袭击的次数,另外他还调派水师部分兵将,随船队一起行动,护送船队北上,每支船队里面安排一些武装人员押运,另外每条船队里面编入一两条装载了不少轻型火炮的战船,护送船队,这才遏制住了一些湖匪水盗猖獗的劫掠大中军的物资船队。
可是换来的则是运输成本的剧烈增加,改编的这些降兵,无疑也要消耗相当多的粮食,既然他们已经摇身变成了大中军的一员,肖天健自然是不会再让他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了,所以从南方运送上来的粮食物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这些新编的兵马给消耗掉了。
所以对于肖天健的大中朝来说,刚刚立国,便立即发动一次这样大规模的战事,对于他们君臣来说,压力之大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肖天健集结兵力北上,无疑也造成了后方的空虚,一些明朝的地方官员和军将,也在肖天健挥师北上之后,开始在南方蠢蠢欲动,试图利用这个天赐之机,重新夺回一些地盘,在四月中旬,肖天健得到留镇南京的石冉的报告,说逃到赣州的方国安,在赣州集结起来了近四万明军,号称十万大军,又开始北上,试图恢复江西失地,兵锋指向了时下已经被大中朝控制的南昌府,石冉已经调集南部留守兵力,南下抚州府一带,去对付方国安这路人马了。
肖天健得知之后,下旨令兵部发令,令留镇湖广的罗汝才也调集湖广境内第三镇留守兵将,进击江西吉安府,从侧面牵制方国安所部,为石冉分担一下方国安所部此次北上的压力,总之北方此刻正是关键时刻,南方作为大后方,这个时候不能出什么大问题。
这也是肖天健这段时间没有能快速进兵到山海关的主要原因,太多事情牵扯到要让肖天健分心,使得他不得不一边领兵作战,还要分心关注着后方的大事。
除了方国安率兵北上试图恢复明朝的地盘之外,李自成那边也不消停,肖天健处理李自成称帝之事,不太明智,导致了李自成彻底和他们大中朝反目成仇,先是试图进攻河南,但是却在潼关被范胜所败,吃了大亏,接着高杰投降大中朝,更是让李自成愤怒不已。
虽说李自成失去理智,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手下群臣劝服,考虑到他的实力和肖天健的实力相差太远,而大中军又太过凶悍,以他的实力,真的跟大中军彻底撕破脸,别看现在大中军主力北上,但是留守的那些兵将也不是吃素的,仅仅是潼关的那个范胜所领的几千大中军人马,就足够他喝一壶了。
所以李自成在潼关惨败之后,暂时缩回了西安,掉头开始朝西活动,率领麾下兵将也效仿肖天健来了个所谓的御驾亲征,四月之后,利用陕西群龙无首以及官军主力尽数崩溃的时机,一路上顺利的攻下了平凉府、巩昌府等地,将陕西西部的大块区域给控制到了他的手中,于是李自成便又有点飘飘然了起来。
在五月之后,他又想起肖天健对他的侮辱,居然派出了手下留守汉中的大将高一功,想要趁着大中军已经北上的机会,还是想从大中军身上捞一把,这一次他没有敢再选潼关对大中朝的地盘下手,而是把目光放在了郧阳方向,派人打听说大中军在郧阳一带兵力不多,于是便想令高一功率兵突袭郧阳,自郧阳一带进入湖广,打通通道,使得他可以挥师进入湖广,夺占这块中国时下的鱼米之乡。
高一功奉命领了两三万大顺军出发,气势汹汹的便扑向了郧阳府,打算将郧阳府一鼓而破,便挥师襄阳城下。
可惜的是他李自成想到的,大中军这边的人也都想到了,更何况郧阳作为湖广和四川、陕西的咽喉之地,又岂能不重视呢?所以别看郧阳因为人口少,留镇的大中军兵力不多,这段时间尚在逐步的朝着郧阳府一带移民填充,但是这里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当然不会让无名之辈来负责镇守。
负责镇守襄阳府和郧阳府的不是旁人,正是肖天健麾下的大将赵卫华也就是之前的那个赵二驴。
赵二驴因为和李栓柱素有间隙,在肖天健拿下湖广之后,逐步的便将赵二驴和李栓柱调配开,虽然赵二驴还是李栓柱的副手,但是却不怎么再在李栓柱手下做事了,而是受肖天健所托,以第三镇副总都统的身份,常驻襄阳,负责镇守襄阳、郧阳等地,肖天健给赵二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在这里盯住被他放养在陕西的李自成,防止李自成有朝一日跟他们反目之后,自郧阳入湖广。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肖天健便已经卡死了潼关和郧阳这两个和陕西连通的重要的关口,早在北面有陕州,南面有郧阳,都留守有相当的兵力,始终防备着李自成这支恶狼。
现如今李自成也终于和肖天健反目,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肖天健北上,又岂能不先安排好对付这只饿狼的事情呢?
于是高一功很不幸,等他领兵进抵郧阳的时候,赵二驴也早已得知消息,提调了襄阳、承天府的兵马,包括地方预备营在内的一万余兵将,赶在高一功进抵郧阳府城下的时候,赵二驴的兵马也已经到了武当山埋伏了起来。
虽然赵二驴手中仅有四个战兵营的兵力,但是他却控制了六个预备营,和半个重炮营(两个连的兵力),按照赵二驴的部署,郧阳府城中留守了一个战兵营两个预备营的兵力,死守郧阳府城,先是吸引了高一功以重兵攻打郧阳府城,而他则率领主力,在武当山一带陈驻,远远的看着高一功率部攻打郧阳府城。
高一功领兵猛攻郧阳城三天不克,士气也就自然而然的衰落了下去,赵二驴趁着这个时候,才突然率领主力杀出了武当山,直扑高一功所部的后背,高一功这才知道上当了,被赵二驴领兵一股击破,打的高一功是落荒而逃,领残兵败将逃回了汉中。
可是等高一功逃回汉中的时候,才发现汉中他们的老巢也被一路大中军的人马抄了,原来入川之后的李栓柱先是拿下了重庆府和成都府两地之后,这段时间逐步的扫荡了四川北部的保宁府,现在李自成跟他们大中朝反目成仇了,李栓柱岂能还跟他客气,这边高一功率兵一出汉中府,他便获得了消息,派出了三千精锐人马,日夜兼程出了保宁府趁着汉中大顺军兵力空虚,杀入到了汉中府境内,在汉中府大肆搞了一通破坏,连毁李自成在汉中的两场粮仓,还放火烧毁了李自成的不少后勤物资,几乎把李自成这两年来在汉中一带经营起来的老本给抄了个底掉。
等高一功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汉中府的时候,这三千大中军的兵将也已经搞足了破坏,裹挟了大量的物资细软,撤回到了保宁府。
高一功闻听之后气的是火冒三丈,领残兵败将又追入到了保宁府,结果在保宁府境内,被他所追击的大中军利用地形优势,又给使劲的阴了一把,用埋设的地雷,炸翻了不少大顺军兵将,连高一功手下的一个重要的将官都被当场炸死,高一功慌忙后撤,结果又被大中军撵着屁股好一通追杀,等高一功跑回汉中的时候,几乎都快成了光杆司令。
高一功见势不好,觉得汉中恐怕是守不住了,正打算收拾一下家当,朝西安府跑,但是这个时候大中军却主动后撤,收缩了兵力,并没有趁势攻下汉中府。
其实这个时候肖天健已经意识到了他对于李自成的事情处置有所不当,眼下北方建奴的事情还没有解决,他便自大的去惹怒了李自成,虽然他有信心收拾李自成,但是他要同时跟明朝、建奴、李自成三股势力为敌,显然是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他在北上的途中,便开始检讨他这段时间决断中的失误,决定暂时不跟李自成大打出手为好。
于是他便着令兵部发令,暂时各地守将对于李自成采取守势,不主动跟李自成争抢地盘,要是李自成的人主动挑衅的话,便狠狠的将他们打回去,但是暂时仅限于击退他们,不许各地主将主动去抢李自成的地盘,以免逼得李自成狗急跳墙,这个时候集中所有的大顺军,和大中军决战,毕竟李自成手下好歹也有十来万兵马,虽然这十来万人马在大中军眼中多是乌合之众,但是如果李自成现在豁出去拼老命的话,收拾他还是要牵扯到不少的大中朝的兵力和精力,眼下肖天健并不愿出现这样的情况。
于是这才有李栓柱和赵二驴两败高一功,但是却并没有趁机攻占汉中的原因,使得高一功提心吊胆的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