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葬明-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肖天健和李信都认为,方国安虽然手头有点实力,但是这个时候江西也仅剩下他这么一支可战之兵,刑天军不去找方国安的麻烦,方国安肯定也不敢轻易离开南昌府找刑天军的麻烦,而浙江繁华,打下浙江的话,南直隶便基本上底定,到那个时候回师攻打南昌府也不算迟。
而且南昌府的细作也传回消息,说刑天军在拿下南京之后,南昌府那边的方国安所部便已经自乱了阵脚,方国安麾下兵将都十分悲观,认为下一步刑天军就要攻打南昌府,于是大批官兵便立即当了逃兵,使得方国安这段时间为此事忙的焦头烂额,而且因为他的大军驻守南昌府,对于江西的财政压力非常大,江西布政使司已经拿不出足够的粮饷给方国安,以至于官军上下更是怨声载道,方国安眼下已经产生出了要弃守南昌府,南下到赣州一带,避开刑天军的兵锋。
有了这份情报的支持,方国安所部也就不成了什么值得担心的问题,于是肖天健和李信便将主要兵力放在了对浙江的进攻方向上。
扭过头肖天健便继续要和诸臣商议有关立国的事情,诸臣陈请肖天健入住到南京城内的皇宫之中,牛金星并且提议对南京皇宫进行一次修缮,肖天健对于入住皇宫这件事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却一口回绝了牛金星提出的修缮皇宫的提议,这会儿他有钱也不能这么浪费呀!更何况南京城中的皇宫已经相当的规模宏大了,虽然被废用多年,但是大明一直留有宦官照料,倒是也没有太过残破,这一战皇宫虽然多处受损,只需简单修整一下,即可使用。
而且肖天健认为,他妻妾不多,也不需要太大的地方住,现如今三个妻妾都在洛阳,因为临近范雨桐和蝶儿都临近生产,不已长途劳累,眼下需要在洛阳待产,待到产后孩子满月才能前来南京城,所以暂时根本不需要讲什么排场,现在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这件事。
牛金星又碰了一鼻子灰,于是悻悻然只得听令,倒是诸臣都认为肖天健有明君之像,知道体恤百姓,处处对自己都很是节省,今后立国肯定会成为一代明君,而他们这些从龙之人,今后只要好好干,也能成就一番事业,起码流芳千古是没有问题的,于是都很是高兴。
于是这件事也就这么放下了,但是肖天健又提出一件事,那就是从他这里,废除掉太监制度,从此之后,他决不允许再对人阉割入宫充作太监,而眼下南京城中,有不少留守太监,这些人也尽数遣散,不许再留在皇宫之中。
这件事又是在诸臣之中引起了一片哗然,有人认为这么做实在是不可理解,皇帝哪儿有不用太监伺候的?如果今后宫中留的男人都带把的话,岂不是一不小心,就会淫乱宫闱吗?
对于这一点诸臣的担心,肖天健朗然一笑道:“我肖某又非昏君,要那么多老婆作甚?现如今我已经有了三个妻妾,已经足矣,太多老婆反倒太累!难不成尔等认为我肖某还管不住自己的老婆不成?这件事是我的私事,尔等不必过问,管天管地尔等岂能管到我的家中?用不用宦官,肖某自有自己的打算,又用得着对你们交代?”
倒是这件决定,让部分诸臣很是高兴,历代都没少出现宦官当权,祸乱朝政的事情,大明一朝更是登峰造极,整个大明历史上出现了多少把持朝政的太监,远的不说,只说十几年前的魏忠贤一个人就足够了,现在肖天健废止太监制度,无疑对他们这些文武是一个很好的事情,省的他们文臣武将今后都要看宦官的脸色办事了,对他们来说也少了一大掣肘,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宦官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接着众人便开始商量国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国号,先期多是因为封地或者封号延续下来的,比如说宋代之前的基本上都是这种方式选立的国号,只有元朝是采用了《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
大明国号则是因为朱元璋信奉白莲教,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朱元璋也承认自己是白莲教的分支,于是建国之后,便取用了光明二字中的明为国号。
现如今肖天健要立国,自然也绕不开选定国号的事情,可是众人都不清楚肖天健的籍贯所在,肖天健又对此事一直忌讳莫深,从来没有说过他的家所在,于是便有人认为,刑天军真正起兵成军是在凤阳府汧阳县一带,这两个地名之中都有阳,而且刑天军是在阳城县境内坐大的,照样有一个阳子,而阳字寓意也不错,可以取国号为阳,立国称为大阳国。
肖天健一听这个,脑子里面马上就想起了后世那个让所有中国人都恶心和痛恨到家的北方海中小国的膏药旗,当即就恶心的要死,于是利马就否定了这个阳字,大阳国一不小心就成了太阳国,虽然听着不错,但是肖天健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国旗上弄个太阳出来。
众人于是便又提议,取刑天军的刑字为国号,可是马上便又有人反对,说刑字属阴,而且多杀戮之感,刑字并不合适。
商量来商量去,有人提出既然肖天健一直提大汉民族如之何,倒不如还用汉字,大不了就称之为后汉好了,结果又被许多人给驳斥了回去。
最终肖天健不耐烦了,说道:“这件事不必再议了,国号就取中字!天地之中,我们汉人历来都喜欢自称为天下之中,中也代表和的意思,国号为中,今后就称作大中国,这比什么都好!”
众人一听,得了,这天下是他肖天健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他说国号是中,那就是中了,大中国听起来也不错,更何况中国寓意乃天下之中,也没什么不好的,于是国号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些事情让肖天健很是耗费心力,本来他还有心想要组建一个内阁出来,让一帮精明强干之人来负责统筹管理国家大事,这样的话他今后就有空偷懒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忙一些其它事情,可是回头一想,现在就弄这个,显然不太合适,内阁大臣大明就有,而且前期也却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后期却成了争权夺利的中心,朝臣们为了入阁内斗的厉害不说,还牵制了不少皇上的权力。
现如今他还没有一统天下,正需要将权力控制在他的手中,现在就搞一个内阁出来,不一定合适,所以这件事也就暂时放了下来,至于下面的人提出来要恢复宰相,肖天健也没有表态答应,这件事也就暂时这么压了下去。
这些大事暂时也就定下了,接下来就是诸臣筹备一些礼仪上的事情了,这方面的事情肖天健丢给了李进德他们负责,总之既要隆重又要节省,最终他提出一个意见,那就是在皇宫前面来一次大阅兵,以此来作为建国的仪式。
一方面这样的大阅兵的仪式可以提振士气,另一方面可以让观礼之人看看他刑天军的威猛,有利于收拢民心,暗中还有向天下人展示一下,他肖天健乃是武功天下,以武立国,为下一步一统天下打下基础。
于是诸臣虽然觉得有点唐突不合时宜,可是无奈肖天健心意已决,这件事也只有这么定了下来。
毕竟立国不是小事,而且肖天健要在南京城大阅兵,仅仅是只有刘耀本、罗立所部的兵将是不行的,其它各部官兵肯定是不会高兴,觉得打天下是他们一起干的,为什么这种荣耀都让刘耀本的近卫师和罗立的兵将给得去了,所以很有必要让各处的兵将都来参加大阅兵,共享这份荣耀。
肖天健想想也是,但是各部现在正在全国各地,都调来南京谁来守卫时下的地盘?于是他便着令各镇兵马之中,各自只抽选出五百功勋卓著的将士赴南京参加这次的建国大阅兵,这也算是给这些各镇将士的一种嘉奖,而且不会影响到各地兵力的布置,如此一来,也不会耗费太大。
于是这件事一经定下,肖天健便将这个命令传达了下去,同时他还提出来,立国之后,刑天军便不能再称为刑天军了,而是从立国之后,改称为国防军,今后以镇为单位,来由兵部统一管理,其实说白了就是有点类似后世各国的军区制度,不过这个时候取名为镇罢了。
之所以改称为国防军,肖天健说的很明白,有国就要有防,军队应当为防卫国家而设,不单单只是他肖天健一个人的私兵,而是全中国人的军队,他们的主要职责今后将是对外,要为大中国开疆裂土,令外虏不敢对大中国有半点觊觎之心,而且不能像以前那样,坐等敌人上门袭扰之后才予以反击,而是更要做到消除外患于萌芽之中,确保大中国长治久安。
所以最终刑天军立国之后改称为国防军便被定了下来,一些人不太理解,但是也只有听肖天健的吩咐,不过仔细想想也是,有国便要有防,军队主要职责今后将是对外,称之为国防军也算是合适。
第五卷 问天 第二百二十八章 恐怖军力
经过这一次的大调整之后,这么一来,刑天军眼下便形成了数镇的格局,山陕一带在彦重喜所部和王承平所部的基础上统归为国防军第一镇,眼下和今后将会负责山陕一带的防务。
而刘宝和刁正所部基础上,则统归为国防军第二镇,负责河南、北直、山东等地的防务。
而罗汝才、李栓柱所部,今后划分为国防军第三镇,负责湖广、四川等地的防务。
剩下的就是石冉麾下这些刚刚组建起来的兵马,今后划分为国防军第四镇,负责南直隶浙江等地的防务。
至于刘耀本和罗立以及铁头麾下的几万人马,其实暂时就是肖天健的亲兵部队,属于国防军之中的近卫军,今后一段时间之内,主要是跟随肖天健出战,算是肖天健手中直属的拳头部队,暂不为其划分防区,同时也充当的是机动部队。
这几镇兵马之中,当属肖天健手中直接握着的近卫军最为强悍,这些年来,打的仗也最多,装备质量也最好,其次就是阎重喜的第一镇战力最强,再其次就是罗汝才、李栓柱麾下的第三镇和刘宝、刁正的第二镇这两镇人马战斗力了,目前战斗力最弱的恐怕就是石冉麾下的第四镇的兵将了,石冉的第四镇之中,兵卒多是新招募起来的新兵,抑或是从官军降兵之中整编过来的兵将,骨干构成则是从各部抽调来的,眼下无论是装备上还是训练上都无法和其余几镇相比,但是毕竟眼下第四镇新成立,假以时日之后,还是可以迅速的提升战斗力的,所以这种情况今后还会改变。
不过肖天健不担心这些总都统们今后会有二心,他这些年来,建军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控制他们的准备,凡是后勤方面,都归于兵部之下统管,各镇兵马的粮饷装备都要从兵部下面的总后勤部调拨,谁要是敢在地方上私自征收粮饷的话,那么第一时间肖天健便可以得知消息,那么这些有异心之人,当即便能被拿下,所以谁若是想跳出这个格局,估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还有趁着这一次整顿兵马的机会,肖天健又令原来的近卫,转职重新整编,将这部分近卫单列出来,成立了宪兵部队,以此来区分他们和近卫军的职责,这些宪兵主要工作就是干执法队的活,不受任何地方军将的管理,直接隶属于兵部,在负责保护各级军将的同时,还有监管地方军将的职责,更有在战事执行军法的职责。
宪兵部队通常的任务不是直接参加作战,其职能主要是维系军纪,约束其他军人行止,处理军队中的各种罪案事件,特别是军人的违犯军纪的事件。戍守国都、防卫重要军事处所及各个军地衙门,押送军事物资,说白了就是军中的警察,地位十分超然,但是为了确保各地军将在战事指挥不受干扰,宪兵只许监督汇报,却不许干涉军将们的战时指挥的事务。
对于这一次肖天健组建宪兵部队,其实各级军将以及文官们,稍微动动脑子便想的很明白这是为什么,宪兵就是监军,但是却又不同于监军,他们只监察军纪,但是不干扰指挥,只要军将们老老实实的为国家做事,那么便屁事没有,但是只要他们有异心,那么宪兵就是埋在他们身边的炸弹,随时可以将他们拿下。
如果是肖天健突然间这么推出一个宪兵制度的话,军将们恐怕会觉得很不舒服,肯定会觉得肖天健不信任他们,派人监视他们,可是从刑天军成军之后,肖天健便在军中推行了近卫统一调配的办法,而是早已明确严禁各军将私养家丁,所以眼下近卫换成宪兵,只不过是换了个称呼罢了,倒是也没有引起军将们太大的反感,所以宪兵部队也就这么悄然成立了起来,成为了独立于各个军种的一个特殊的军种。
至于肖天健身边的近卫,在众人的商议之下,又从宪兵之中单列了出来,由铁头抽选出了三百最为精干忠诚的兵将,留在肖天健身边,改称作了羽林卫,一是全权负责肖天健的人身安全,另外一个充当肖天健的传令兵,虽然这帮人军职都不算高,但是却地位十分超然,能被抽选编入羽林卫的这些人,无不以此为荣,这可是可以光宗耀祖的一个职位呀!
时下几镇整体的兵力汇总下来之后,肖天健自己都有点觉得惊讶,他麾下的刑天军发展到这个时候,总兵力居然达到了近十五万之众,而且这十五万人马基本上都是正规军,是拿军饷的,还不算地方的那种有点民兵性质的预备营的编制,如果是算是地方预备营的编制的话,刑天军可动用的人马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起码再加一二十万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这个数字如果放在后世的话,也许不算是什么,可是在这个时代,这么多的人马,却已经是非常庞大了。
其实历史上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义军的兵力,动辄便是几十万上百万,但是那种数字里面的水分却是非常大的,在他们的军中,真正的可战之兵,其实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几万人十几万人,能抄家伙上阵拼杀的,很可能只不过区区几千人万把人之多,其余的大多都是凑数跟着混饭跑腿的饥民,战斗力是相当差的。
大明朝廷官军纸面上的人马数量也不少,最多的时候达到了百万之众,可是去除掉其中当官的吃空饷的数量,再去掉其中老弱残兵和一些辅兵,实际上官军的兵力却很少。
可是刑天军的这十五万人,却基本上都是实打实的可战之士,年龄大致集中在十五六岁到四十岁之间,而且可以说全部都接受过正儿八经相对来说相当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同样一万对一万的话,刑天军这边的战斗力要超出对手非常多,这也是他们屡战屡胜的关键,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这一点是刑天军建军的核心,所以看似十五万人占领这么大的地盘,似乎并不多,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刑天军已经是一个超级的庞然大物了。
肖天健回想一下当年他被这贼老天丢在了鸟都不生蛋的这个世上,几乎活活饿死,凄凄惶惶不知所措,甚至于险一些被人放翻吃掉的时候,再看看眼下他手中的这些兵马,不由得又是感慨万千,也许是上天照顾,他仅仅是用了短短的不到七年时间里,利用了他后世所学,一拳一脚的打下这份基业,现如今居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建国登基,来完成他一统天下的大业,这种事放在任何人身上,恐怕都不能非常平静。
有人说只要是真正的男人,在内心深处可能都埋藏着一个皇帝梦,他自问不是圣人,也不能免俗,但是以前那只不过是一个梦,现如今他却要将这个梦变为了现实,一想到这一点,他就不禁有点想要沾沾自喜。
可是转回头一想,却又觉得肩膀上的压力太大,为了眼下成就的这番事业,他放弃的东西也太多太多,他在这个世上寻找到了他的所爱,可是为了这番事业,他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远离他的所爱,带着麾下的兵将们在血火之中搏杀,他为的又是什么呢?
这个为什么顿时让肖天健又从飘飘然之中跌回了现实之中,他难道真的就只是为了能像今天这样,登上万人之上受人仰视的皇帝宝座吗?扪心自问,最初的时候他却是不是这么想的,他起兵造反,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却是想要将中华民族从即将滑入的深渊之中拉出来,使得中华民族今后不必再像后世那样,任人欺凌,成为那些蕞尔小国们宰割的对象,改变那段让所有中国人一想起来便为之心痛的历史。
可是现如今他成功了吗?想一下北方的那帮野蛮人,现如今不还是正好好的在辽东一带称王称霸,随时还在觊觎着南面的中原大地吗?他眼下虽然打下了这么大的地盘,可是大明王朝还没有彻底覆灭,还有大片的国土尚在大明王朝的手中控制着,即便是眼下北面京师之中的那位对于这些地盘的控制力已经非常虚弱,可是到底名义上还是在他的控制之下,尚有万万中国的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这个时候,西方的那些新兴的国家的战船,却已经满世界的在圈地,满世界的在抢占他们的殖民地,甚至于现在已经将他们的战船开到了中国的沿海,将炮弹打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中华民族这个时候,却还在自己窝里斗,所有人的眼睛却还在死死的盯在这一片土地之上,却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转变,也正在一分一秒,一天一月乃至是一年又一年的消耗着这难得的宝贵时光。
一想到这里,肖天健便又有一种强烈的急迫感,仿佛是一块巨石瞬间又压在了他的心头一般,令他喘不过气,恨不得一下就完成一统中国大地的大业,然后将视线投向大海之上。
难道这一切非要等到他彻底的完成一统大业之后吗?肖天健顿时有点坐不住了,因为他内心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不行,不能再等下去了,虽说现如今他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做这件事,可是并不代表着他眼下就什么都不做,最最起码,现在他就要开始做点什么才行,而南京城这里,在二百多年之前,曾经有一个人,却早于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做出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在南京城外还留有他当年在这里留下的足迹。
眼看各种事情基本上都开始进入轨道,肖天健不由得又开始犯懒了起来,在十一月底的一天早晨,肖天健以休息为名,传令下去不见任何手下诸臣,而是招来了铁头,嘀咕了一阵子之后,铁头将脑袋摇的如同拨浪鼓一般,说什么都不肯答应,最终肖天健无奈之下,瞪着眼喝骂了一通铁头,于是铁头只得无奈的点头答应了下来,肖天健这才换了一身十分普通的便装,便在铁头等几十个同样换了各色便装的羽林卫的护随下,偷偷的溜出了他暂居的帅府,朝着城外行去。
第五卷 问天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宝船旧址
站在长江边上的一块荒废已久的废墟上,肖天健举目四望,跟着他的还有一个南京留守官员,现如今已经投降了刑天军,此人姓黄,小心翼翼的跟在肖天健的背后,但是也穿了一身便装,神色显得非常拘谨。
“这里就是当年三宝太监郑和造宝船七下南洋的船厂吗?”肖天健缓缓的在这片空地上走动着,四处张望着,从这里遗留的痕迹上来看,肖天健也可以看出此地确实应该就是一个造船厂的遗址,甚至于周边还有不少的棚户,而且在江边上还有一条没有造好的漕船,于是便对跟着他的那个姓黄的官员问道。
姓黄的旧吏赶紧躬身一脸恭敬的答道:“启奏圣上……”
“我还没有登基,现在称不上圣上,你不比太过紧张,随便一点好了!”肖天健听着他说话有点扎耳,于是挥挥手道。
“遵命!”这个姓黄的赶紧答应,接着说道:“这里确实就是当年三宝太监郑公公督造宝船的地方!当年仅仅是这一带,就集中起来了数万的匠户,在此为朝廷……大明朝廷建造宝船!
后来大明封海之后,这里便废弃了,匠户们纷纷散去,仅留下了为数不多的为水师建造一些小的船只,一直到现在,您请看,那边的窝棚之中,大多都是当年在这里造船的匠户们的后代,有些人现在已经不造船了,而是去当了漕运的船民!
请大帅再看那边的树林,据说当年郑公公因为在周边砍伐木料太多,便下令种下的杉树和松树,备作以后造船之用,这些年来,已经砍掉了不少,但是还存了一些!”
肖天健于是便走到了那片树林边,看到其中多为杉树和松树,一些树已经长得非常粗大了,算算郑和的年代,到这个时候也已经是二百余年来,二百多年树龄的树能还留在这里,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可惜!可惜呀!想我中华当年的造船技术是何等之高,能造出宝船那样的巨船,可是现如今遭的船却大多仅为几百料的船只,实在是可惜呀!
对了,那些当年工匠的后裔之中,可还有高明的工匠吗?可还能再造出当年那种宝船?”肖天健感慨了一番之后,拍打了几下一颗大杉树的树干扭头对姓黄的问道。
姓黄的显然是以前负责管理南京一带造船事务的官吏,对这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这也是今天肖天健派人将他招来这里的原因。
这个姓黄的诚惶诚恐的答道:“启奏……回大帅的话,当年工匠们在封海之后,许多人便被遣散了,这一带留下的工匠不是很多,他们的子嗣传下来的多也转行了,高明的工匠实在是不太好找呀!不过微臣倒是知道一个人,就住在这里不远处,当年据说他的祖上也是为郑公公建造宝船的工匠之一,他们世代倒是都留在这里造船为生!此人姓刘,叫刘二宝,现在四十多岁,前段时间丁督师……哦不是,是丁启睿命人建造战船,以应对大帅的大军,此人便在这一带为官府造船,据说他带领工匠所造出的战船,非常坚固,但是倒是没有听说过他能造出当年的宝船!微臣可以去找一下此人,应该还能找得到他!”
肖天健闻听之后大喜过望,于是立即挥手道:“现在就去!你带着本帅一起去!”
那个姓黄的赶紧躬身答应,一溜小跑的在前面带路,而肖天健则跟着他大踏步的朝着一片破烂不堪的窝棚走去。
铁头紧张的要死,肖天健今天突然说要出来走走,自从上一次肖天健在武昌府遇刺之后,虽然侥幸因为那个瘸腿书生及时拉了一把那个刺客,肖天健才没有出事,但是还是将他们这些人都吓了个半死,从那次之后,他们便都不敢让肖天健没事四处乱转了,现如今南京新定,仇视肖天健的人肯定很多,谁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等着要谋刺肖天健,肖天健便又要出城闲逛,铁头开始的时候怎么都不答应。
最后还是被肖天健喝骂了一通之后,铁头才不得不点头同意,但是却召集起来了几十个身手非常好的手下羽林卫,都换上了便服跟在了肖天健周边,每个人身上都暗藏了短刃和手铳,一个个散布在四周,维护肖天健的安全。
肖天健吃一堑不长一智,大大咧咧的便晃着膀子出了南京城,跑到了这个当年建造郑和宝船的地方,还招来了这个姓黄的旧吏随行。
那片窝棚区多居住的是一些身份低位的匠户人家,也有一些流民在这一带居住,前段时间刑天军攻城的时候,将他们都迁离了这里,现在南京城已经底定,于是这些人便又都回到了这一带,收拾家园重新开始生活。
姓黄的果真对这一带熟悉的很,带着肖天健走入了窝棚区之内,随便拉住了一个人打听了一下,于是便笑着对肖天健说道:“启禀大帅,看来咱们运气不错,这个刘二宝正好还在这里没有离开,他家就在前面!”
肖天健也很高兴,于是便跟着这个姓黄的朝着前面走去,而那些羽林卫们,一个个都迅速的跑到了前面,在肖天健途径的道路上形成了严密的警戒。
这个姓黄的走到一处房子前面,说是房子,其实充其量也就能称之为大一点的窝棚,连土墙都没有,基本上都是用破烂的木头东拼西凑的搭建起来的,看上去很不起眼。
肖天健站在这处窝棚前面,看了一下,微微皱了皱眉头,他倒不是嫌这里太脏,毕竟他们这种行伍之人什么地方没呆过呀!所以脏乱一点倒是不影响什么,但是肖天健觉得这个姓黄的话有点不太可信,既然这个刘二宝据说造船本事很大,那么他随便动动手,给自己收拾收拾房子,这房子也不至于这么破烂吧!
那个姓黄的站在门口咳嗽了一声,挺直了腰杆,大声的问道:“刘二宝在家吗?”
这个时候屋子里面传来一声:“在!鬼叫什么?老子的大名是你叫的吗?”不多会儿时间便钻出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
肖天健一看,这个刘二宝居然还是个驼子,腰弯的厉害,满脸都是皱纹,但是两只手却很大,从肖天健行伍多年的经验上来看,此人绝非是常拿刀枪之人,这双手倒是很符合木匠的特征。
此人一看到姓黄的,于是脸上便顿时吃了一惊,脸上换上了一幅卑微的神色,赶紧跪下磕头道:“小的不知是黄大人来了!刚才小的出口多有冒犯,还望黄大人多多海涵!咦?黄大人现如今难道还在南京城吗?”
这个姓黄的颇为尴尬,连忙说道:“罢了!不知不罪,黄某现在已经投了刑天军了,眼下暂在刑天军之中做事,正好今天找你有事,这位是……”
肖天健不等这个姓黄的介绍他的身份,便立即打断了他的话主动抱拳道:“在下姓肖,刚刚听闻这位黄大人说你乃是周边这一带最好的造船工匠,于是便慕名前来拜访,多有叨扰了!”
这个刘二宝看了一下肖天健,本来他就不敢对姓黄的无礼,现如今听说姓黄的已经投了刑天军,于是便越发不敢对他无礼了,而姓黄的当官的能带来的人,肯定地位也不低,而且刘二宝看出来,这个姓黄的对肖天健是毕恭毕敬,很显然肖天健的身份要比姓黄的还要高很多,于是赶紧练练说不敢当,腰背也弓的更加厉害了许多,将肖天健和姓黄的朝屋子里面让。
铁头怕这个刘二宝身份不明,肖天健进屋之后会有危险,于是便抢先到屋子里面看了一下,看到屋中没人,但是却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姓黄的显然也很受不了这里的污浊气味,到门口之后掩住了鼻子道:“你拿一张椅子出来,就在外面说话吧!”
肖天健倒是不太介意这么多,但是想到屋中会比较暗,于是便点了点头,刘二宝不敢怠慢,赶紧跑到屋子里面取了两张板凳出来,请肖天健和姓黄的坐下,姓黄的当然不敢坐,于是便站在了肖天健的身边,肖天健大大咧咧的便坐了下来。
这刘二宝便更加确定,这个肖天健肯定身份不一般,于是越发显得紧张了起来,弓着腰低头站在肖天健面前,只想跪下说话。
肖天健淡然一笑道:“刘大匠不必这么紧张,肖某今日来,不过是随便想和刘大匠聊聊罢了!听说刘大匠祖上乃是为三宝太监郑公公建造宝船的大匠,这件事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