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夫当国-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场的几位士绅子弟家中都颇有产业,其中有相关工厂的几位立刻插嘴说道:
“家父在石门镇有一家成衣工厂,若袁大人有需要,在下愿与家父详谈。”
“区区一千套冬装,用不了几个钱,我家愿出棉纺材料,只消加工成成衣即可。”
“唉,只可惜我家经营的都是上等皮草,专门销往京城、天津贵人家的。唉!”
对于袁肃而言,如果真能免费获得这一批冬装,这当果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不过他却觉得自己决不能得寸进尺,尽管之前滦州豪绅们都说过,但凡军民X联防计划还需要捐资,滦州豪绅都会义不容辞。然而现在他手里有二十万的资金和一批不小的口粮,岂不说这部分物资还没用完,再者督练公所到目前为止没有拿出任何实际的成果,这个时候再去索要捐资,肯定会让滦州豪绅们心中埋下反面的印象。
因此,在这件事上他不打算巧取一批冬装,只要成衣厂能打一个折扣就行。
当即,他笑着向众人一一道谢,随后说道:“之前诸位家中都有捐资,这笔钱原本就应该用在军民X联防的事业上。这一批冬装说多不多,说少不说,但我们还是要依照原则行事才是,所以我决定直接出资订购,只希望诸位能给一个合适的价格就行。”
就在这时,高顺平静的开口问道:“敢问袁大人,需要套衣几何?制式如何?”
袁肃这才记得王磷同曾经说过,高顺现在正在帮其舅父打理棉纺厂,于是回答道:“就目前来看,我需要订购冬装一千五百套,夏装一千五百套。至于制式方面,大可参照我新军军服的样式即可。”
在场不少人感到奇怪,之前不是说好只要冬装吗,怎么突然又要夏装?
不过也有人心里很明白,这正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事先准备罢了。
高顺没有任何疑虑,在心中默然计算了一下,随即说道:“若袁大人委托给在下工厂代工的话,一共只需要知府九千伍佰元即可。”
袁肃心里很清楚,高顺既然能这么娴熟的计算出价格,那这个价格显然是对方能提供的最优惠价格。在这个问题上他也不想在浪费时间,于是爽快的答道:“既然如此,我相信建阳兄开出的一定是公道价格,那这件事就拜托给建阳兄了。冬装和夏装只需分大中小三个尺码即可,夏装无所谓,只要能在夏天之前交货即可,就是冬装还望能抓紧一些。”
高顺一丝不苟的说道:“二十日之内必能出货。”
袁肃笑道:“好,九千伍佰元稍后劳烦王大人拨给建阳兄。”
王磷同在一旁应了一声,心里却在嘀咕着,九千伍佰元三千套衣服,这价格果然十分低廉,看来做服装买卖的牟利不少呀。
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这次会议也就接近尾声。
袁肃再次说了一番勉励的话,然后请诸位士绅子弟各自返回。
众士绅子弟陆续退场,就连那高顺同样一言不发的离开了。看到这里,袁肃愈发感到奇怪,他原本以为高顺会在会议结束后找自己,没想到对方就这样一声不响的走了,自己倒是还想询问其一身西装革履是何用意。
不过也罢,他觉得自己完全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无非是个人着装罢了。
等那些士绅子弟全部离去后,袁肃又向王磷同询问了关于购置军火的进展,此事已经过去七、八天了,无论是天津方面还是奉天方面都有铁路相连,这么长的时间理应有结果了才是。王磷同告诉袁肃,一应交涉工作都已经完成,天津的洋商正在调货,承诺是在二月之前把重机枪发到滦州来。
“关外呢?张大人那边应该一两天之内就能把货运出来才是。”袁肃问道。
“张大人那边确实没什么问题,但是两万元的子弹数量不少,而且还是两种不同型号的子弹,奉天那边这几天一直在忙着清点数字。不过张大人也承诺了,年关之前一定送到。”王磷同连忙回答道,他已经从袁肃的口吻中听出了一种质疑,对此自己也很着急,可发货是卖家的事情,自己可无法插手。
“是吗?按理说所有子弹应该都是打包好的,直接按包拿不就行了吗?”袁肃沉声问道。
“这……这在下也不得而知呀,在下明日一早便发一封电报催问一下。”王磷同道。
袁肃沉默了一阵,他倒不是怀疑王磷同办事不力,只是军火是头等大事,自己必然更加小心一些才是。当然,他也相信军火不是那么容易就运送出来的,张作霖目前仅仅只是巡防营统领,从军械厂调子弹肯定需要一定时间,洋商那边显然也不一定有存货。
“那批枪什么时候能到?”他又问道。
“这件事袁大人大可放心,今日早晨刚收到电报,我那老乡的商队已经入关了,预计还要三天的路程就会到达滦州。”王磷同立刻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底气十足的说道。
“哦?不是用火车运输?”袁肃有些奇怪的说道。
“呵呵,袁大人,这您就有所不知了,我那老乡毕竟做的不是正当买卖,军火这么显眼的东西可不好上火车。”王磷同煞有其事的说道。
“原来如此。订金方面你分别付了多少?”
“洋商那边没有收订金,他们表示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即可。张大人那边收了五千元,我那老乡看在在下面子上只收了八千元订金。袁大人可能没做过生意,要知道六万元的大单子行里少说也要收一万、两万的订金才敢做这买卖。”王磷同颇有几分得意的说道。
“王大人办事我当然放心。我并无其他意,只是眼看第一期训练要展开了,这批军火如果不能及时到位,整个训练计划都会受到影响呐。”袁肃扯了一个非常拙劣的谎言,他是故意这么说的,目的就是在提示王磷同不要把事情办砸了。
“那是那是,在下一定抓紧一些。”王磷同连忙说道,顿了顿之后,他继而又问道,“袁大人,这次您一共只购进了五百支枪,可预计招募的民兵是一千人,这枪械的数量到时候会不会不够用呀?”
他这么问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督练公所着想,仅仅是觉得只要都购买一些军火,自己便能从中多捞一笔而已。
袁肃不动声色的看了王磷同一眼,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随即笑了起来,说道:“王大人,督练公所训练的只是民兵,民兵到底还是老百姓的身份。军火可不是寻常之物,平日自然不会轻易交给他们携带在身边,而是储备在各县各镇的官衙或者指定的士绅家中,一旦需要用枪时再到指定地点去取。我相信短期之内五百支枪足以应付各种情况,至于添置更多的枪械,我想不急于一时。”
王磷同故作恍然的点了点头,哈哈笑道:“袁大人所言极是,所言极是啊。”
次日,各县各镇的招募仍在继续,那些第一天没能赶上报名的青壮,一大早天还未亮时就踩着霜露赶到最近的报名点排队。
这天早上袁肃起来的同样很早,他在吃过早饭之后,骑着马去临近县镇走了一遭,视察了几个报名点的情况。当他看到县衙、镇府大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时,心中一时间颇有感触,一方面是为这个穷苦的世道感到无奈,另外一方面则是看到老百姓们如此容易的便接受动员,对自己日后的发展也不失是一个机会。
中午时,袁肃返回城内与陈文年见了一面。之前他曾与陈文年讨论过关于七十九标后勤管理权移交的问题,只不过因为张举人的丧礼而耽误了,如今空出时间来,当然要尽快将这件事落实下来。
他向陈文年提出建议,从这个月月底开始七十九标便可以实行一日三餐的伙食制度,滦州豪绅们捐出的粮食并不算少,完全可以分出一部分到七十九标这边用度。并且他也打算以这件事为理由,要求张建功将全标的后勤物资交给自己来管理。
陈文年虽然到今天仍然对一日三餐的伙食改制持有保留态度,毕竟七十九标的物资有限,如果长此以往把希望寄托在滦州豪绅身上,终归不是一件稳妥的事。不过他考虑到年关将近,让士兵们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也有必要,因此没有过多的反对。
至于袁肃要利用这件事为契点,要求张建功规范标部的后勤管理,陈文年倒是十分支持。他相信只要改为一日三餐的伙食制度,以张建功的作派肯定无法张罗过来,到时候只能拱手让出全标的物资让袁肃来打理。
当即他表示了赞同,并且立刻与袁肃前往北营区去找张建功。




第64章,笑里藏刀
来到北营区时,正见北营区的士兵忙碌着向标部营楼搬运东西。
袁肃这段时间很少在标部大院,对标部营楼的修葺工作并无所知,没想到今日标部营楼已经修缮完毕。
走在一旁的陈文年忍不住冷嘲热讽的说道:“咱们这位代理标统大人,这一个月来唯一干的正经事情就是修复营楼,我还没从见过谁有这样的一股热情。”
袁肃同样忍不住笑了笑,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对比。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整个标部就是陈文年在忙上忙下的打理,严格的说就连袁肃自己也算是不务正业,整天就只是结交权贵、经营私人的事业。不过比较起来,张建功倒真是把“庸碌无为”发挥到极致,大事推诿给参谋处负责,小事则过眼云烟,要说还算值得欣赏的一点,那就是还说没怎么暗中使坏。
当然,这其中自然还是要归结为袁肃收到袁宫保的回信,张建功这一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既然连统制潘矩楹都要礼让三分,他岂不是更要奉承巴结?
在第三营营务处门口,陈文年叫住一名第三营的军官,询问张建功现在何处。
那军官告知,刚才曾看到张大人正在自己的押房里收拾东西,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去了营楼的新押房了。
陈文年没有让这名军官去通报,他与袁肃径直的走进第三营营务处,来到张建功之前担任营管带时的押房。押房的房门敞开着,里面已经显得很空荡,许多陈设都被搬走,只剩下一片杂乱无章的狼藉之物。
不过就是在这样一片狼藉之下,张建功和一名手下仍然在废墟中翻找着什么。
陈文年站在门口敲了敲房门。张建功不耐烦的叫了一声,随即向门口处望了一眼,当他看清楚来者之后,连忙在脸上堆起笑容迎上前来。
“袁参谋,你们怎么来了?哦,忘了忘了,我正要派人去通知你们,标部营楼的翻新已经竣工,今日你们参谋处就能搬进去了。”张建功一边说着,一边将沾满灰尘的双手在自己衣服上擦了擦。
“这件事不急,今日我们前来是为了另外一件正经事。”陈文年毫无客套,单刀直入的进入正题。他这番话说的十分露骨,直接挑明了张建功现在在做的事情不是正经事。
张建功不是傻子,他当然听出了这番话的揶揄之意,若是在以前他一定当场翻脸,只是现在碍于袁肃的面子,自己不方便当着袁肃的面发火。当即,他只好忍下这口恶气,装作一副不理会陈文年的样子,只向袁肃问道:“袁参谋找我所为何事呀?”
袁肃不疾不徐的笑了笑,他深知张建功这人最会装蒜,所以没有打算绕弯子,直接了当的说道:“是这样的,张大人,咱们七十九标如今已经整顿的差不多了,之前潘统制委任在下兼管标部的后勤工作,而在下又正好计划改善咱们七十九标的伙食规格,所以希望张大人能将标部的一应物资集中到后勤处的仓库,方便在下尽快点算入簿。”
听到这里,张建功一下子就明白陈、袁二人今天突然来找自己的“正经事”是什么了。他之所以费尽周折往上爬,无非就是希望掌握更多职权之后能获得更多的便宜。如今军队的风气与官场无异,军官任意克扣、贪污早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他好不容易当上代理标统,无非就是希望能捞的多一些,标部的军饷物资如果交规公有也不是不可以,但关键要看是什么人来管理这些公物。他很清楚像袁肃、陈文年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跟自己同流合污,若真把标部的物资交公,那自己以后还能有什么好处?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肃亲自来找他谈这件事,而且有理有据,自己又岂能直接推辞?
呵呵讪笑了一阵,他用敷衍的语气说道:“袁参谋尽忠职守,这是好事啊。不过这几日营区频频迁动,就只怕物资搁放的乱七八糟,一时半会也整理不出来,等过几日再处理这件事也不迟嘛。哦,袁参谋之前所说的伙食改善,究竟是怎样一个改善法?”
在他看来,既然袁肃是要改善伙食,大不了自己在这方面让一步,就按照对方的意思来办,省的对方总是把这件事记挂在心头。
袁肃早就料到张建功不会轻易妥协,他不动声色的说道:“在下计划将军中伙食餐次由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隆冬季节让兄弟们吃饱一点,做起事情来才有精神。”
张建功脸上闪过一丝诧异,尽管他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也很清楚一天多一餐会消耗多少口粮。如今七十九标的军粮一部分是本地官府抽税分摊,另外一部分则是上面配发,但这两部分全部是按量供应。
岂不说他本人在粮食方面不敢克扣过多,若再每天每人多加一餐,军粮绝对是不够用度。当即,他摆出一副严谨的脸色,说道:“袁参谋,这事可不是单凭你一个人的意愿说做就做的呀。咱们军营的粮食每月是按量配发,一日两餐这都是几年的规矩了,突然改成一日三餐,粮食哪里够用?”
袁肃淡然一笑,不慌不忙的说道:“此事张大人毋须多虑,在下已经处理的办法。顺便说一下,在下最近帮助滦州豪绅筹备民兵督练公所,所用应募入营的民兵同样享受一日三餐的待遇。总不能让外人认为咱们正规军还不如民兵吧?”
张建功暗暗的猜测起来:莫不是姓袁的打算挪用民兵督练公所的粮食?
如果真是这样,倒不失是一件好事,他倒是可以趁机多克扣一些那边的粮食。
同时,他也觉得袁肃所说的话有道理,总不能七十九标的伙食连民兵都不如,一旦传出去还怎么让手下的士兵信服?再者,既然袁肃说有办法,那索性就交给袁肃去办,办好了对大家都有好处,办不好那就是袁肃自己的责任。
更何况,这正好与他另外一个计划不谋而合,说不定还能一石二鸟。
想到这里,他故作迟疑的一阵,最终还是缓缓的点了点头,说道:“袁参谋考虑的是,虽然我还是很担心粮食不够的问题,不过既然袁参谋表示有办法,我当然也要相信也要支持袁参谋的决定了。”
袁肃对于张建功突然“想通了”的表现有些吃疑,不过并没有多想下去,他趁势说道:“有张大人的支持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此,那在下还希望张大人能尽快将标部物资汇集到后勤处的仓库,在下只有在统计清楚之后才能制订更详细的执行方案。”
张建功犹豫了一下,笑着说道:“那好吧,就依袁大人的意思来办,我稍后便吩咐手下先把军中存粮集中到后勤处仓库,至于其他公物我也会尽快整理好,一并交给袁参谋掌管。”
袁肃不动声色的谢道:“那就有劳张大人了。既然张大人还在忙着搬迁之事,在下不多叨扰,先告辞了。”
从第三营营务处出来后,袁肃心中再次揣测起来,对于张建功突然之间改变态度愿意移交后勤物资,自己一时半会还想不通其中的缘由。以他对张建功的了解,对方就算忌讳自己是袁世凯侄子的身份,也断然不会轻易妥协才是,毕竟有贪性的人总会舍不得手里的利益。
他原本想把这件事跟陈文年谈一谈,不过对方出来之后便没有任何话语,似乎并没有对张建功有任何怀疑。最终他不得不就此作罢,只能看张建功下一步怎么做了。
当天下午,张建功果然命令手下把之前囤积在北营区的粮草搬入后勤处的仓库,并且还叫袁肃亲自到场督查。袁肃亲眼看着一袋一袋的粮草入库,并且还做了详细记录,确实没有太多的损耗。
这反而让袁肃愈发感到不解,难道张建功真的已经十分忌惮自己的身份背景?
到了晚上时,标部大院里忽然传出了“一日三餐”伙食改制的消息,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所有人都对这个消息感到很兴奋。当兵无非是为混一口饭吃,既然拿不到多少军饷,但现在起码能多一口饭吃,理所当然是大好事了。
不仅如此,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袁肃提出来的主意,不禁对袁肃愈发感到尊敬。身为军官不贪污克扣已经十分难得,现如今还能为七十九标上下做实事,当真是一位好军官。
然而袁肃直到去食堂吃晚饭时才听说了这件事,他今天只向陈文年和张建功提及伙食改制的事情,并没有打算立刻就公布出来,标部大院怎么会这么快就风声四起了?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张建功故意放出了这个消息,至于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他渐渐明白为什么早上张建功会如此爽快的答应,对方果然没安好心,无非是想先把这件事闹大,等到日后自己没办法维持一日三餐时,那就等于搬石头砸脚。
只不过,在袁肃看来张建功这个举动实在太幼稚了,不仅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影响,反而正中自己下怀。他既然能提出这个建议,那理所当然有把握将这件事办到底。而他之所以要改善伙食,除了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正是收拢人心,现在张建功帮自己做宣传,岂不是歪打正着?
晚上回到宿舍,袁肃根据今天入库粮食的数量制订一份全新的后勤制度。




第65章,说赵山河
次日一早,他召集所有后勤人员开了一次会议,将自己的后勤制度公布了下去。
原本二十镇在关外时,日常伙食开销除了上面拨下来的公粮之外,营级以上单位的后勤处都会自己种植和蓄养一些农作物、家禽之类。入关之后本以为只是参加秋操,等秋操结束了仍然会返回关外,所以各部都取消了自己补给这一项。
在这次会议上,袁肃正式下令后勤处重新操办自给自足的活计,由后勤处拨款统一采购一批原料,包括一些容易种植的菜种子和鸡、鸭、鱼等小型家禽,等开春之后便着手展开这方面的工作。
在春季到来之前,后勤人员要先选好养殖、种植的场地,鸡棚、鸭窝都要先搭建好。
除此之外,从明天开始七十九标正式执行三餐制。他额外规定了要求,早餐量少食精,中餐量足食丰,晚餐适量不过,同时也制订了严格供餐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之外,只有自己下达额外的命令才能提供食物。
为了鼓励后勤人员办事的积极性,他当场设定了一套奖励制度,分别给种植养殖尽心尽力者、杂务勤勉者以及积极努力者提供金钱奖励,从一块钱到十块钱不等,每个月都进行一次奖励的评定,现评现结绝不拖欠。
本来后勤人员对一日做三顿饭有几分怨言,又听说开春后还要种植养殖作物,那岂不是更费心费力?那些士兵们平日只负责吃,哪里知道掌厨的辛苦。
不过现在听到有奖励制度,不仅是现金结算,而且每次都有三个名额,他们这些伙夫、杂役一共才十来个人,得奖的几率可不小呢!这下立刻让他们振奋起来,同时也对袁肃的安排十分佩服,这说明袁大人根本没有忽视像自己这样的小人物。
散会之后,袁肃找到杜预,让其跟着自己出城一趟。之前他曾告诉过孙连仲,自己会抽空去第一营找赵山河谈一些正事,如今督练公所和标部后勤的事情都处理的差不多了,自然应该去第一营那边走动走动。
杜预听到命令之后,连忙跑去马棚牵了军马出来,与袁肃一道出了标部往东而去。
自从那天晚上与杜预谈过话之后,杜预每天都按照袁肃的要求读报纸,最近几天下来,他读报量仍然只限于一份滦州本地的小报,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没办法读完。不过袁肃要求写出重要新闻的简介和评论,他还是做到了,尽管字迹一塌糊涂,简介和评论加起来一共不到两百字,甚至其中还有许多错别字。
但是对于袁肃来说,他依然感到十分欣慰,培养一个人不能急于一时,只要杜预能持之以恒,自己相信每天对于杜预都会是一个进步。
在前往小坎村的路上,杜预顺便将他今天读报的结果汇报了一下。
“今天重要的新闻,依小人来看应该就只有谘议局筹备进展的报道了。”
“哦,是吗?说说看,谘议局现在是什么进展?”袁肃饶有兴趣的问道,他对谘议局成立的事情也很上心,这件事多多少少与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关联。
“报纸上说,州府已经拿到永平府的批文,年关前保定就会专员到滦州召开筹备会。报纸上还有人评论,预计二月底滦州谘议局可以正式成立。”杜预说道。
“嗯,我也希望谘议局能尽快成立。这件事对大家都有好处。”袁肃若有所思的应道。
“大人,为什么你会这么说呢?”杜预好奇的问道。
其实袁肃心里很想对杜预解释这一点,毕竟这也能让杜预学习到东西。不过他总不能告诉对方,再过不久清帝就会退位,中国会迎来共和国,谘议局成为地方政府巩固政权的头等机构。因此,他只是故作神秘的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一个钟头后,二人来到小坎村的第一营营区。
营区大门口有哨兵值守,周围的栅栏也重新修葺过,看的说这段时间里第一营确实经过了一番整顿。当袁肃和杜预来到大门口时,尽管哨兵看到他们身穿新军军服,可依然上前阻拦,要求二人下马并通报身份。
杜预瞪大眼睛,连忙喊道:“你们怎么回事,不认识这是袁大人吗?”
那哨兵有些窘迫,不过还是坚持的说道:“小人认识袁大人,但军营大门不允许骑马出入,所以……所以还请大人……”
袁肃罢了罢手,笑道:“行了,我们这就下马。”
翻身落马之后,他又向那哨兵问道:“这是谁制订的规矩?”
那哨兵不敢隐瞒,回答道:“正是我们赵管带大人。”
袁肃依然保持着笑容,他缓缓的点了点头,然后让哨兵进去先通报一声,自己与杜预牵着马走进了大营。
整个第一营营区显得有条不紊,士兵们就算闲其无聊也是一副规规矩矩的样子,与标部大院比起来简直有太明显的区别。袁肃不得不感慨,没想到赵山河竟有这样的治兵能力!
在听说袁肃到来后,赵山河从营务处赶到前大门这边迎接。之前驻在安山镇张府的孙连仲正好赶轮班回营,他也跟在赵山河后面来到这边。
双方见面之后,袁肃立刻先开口赞赏了赵山河治军有方。赵山河并没有任何得意之色,反而不亢不卑的表示军队原本就应该有这样严谨的做派才是。
“对了,袁大人今日专程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主要有三件事。之前我在安山镇时遇到过孙队正,跟他提过最近我会来你们第一营处理一些事,相信赵大人应该听说了吧。”袁肃不慌不忙的说道。
“是的,仿鲁之前是提到过。咱们不必站在这里说话,天气这么冷,到屋里再细谈。”赵山河一边点着应道,一边请袁肃向营务处前去。
来到营务处的营房,里面烧了一个壁炉和小火炉,确实要比外面暖和多了。
如今第一营并没有多少军官,之前被拘禁在标部的起义军官,如今虽然都全部释放,可也没有让他们返回本部。赵山河仅仅是将警卫队的几名军官临时提拔为营务处军官,协助他管理整个营的营务,因此此时营务处的人并不多,而且基本上全认识袁肃。
赵山河亲自为袁肃倒一杯热水,然后招呼大家落座下来。
袁肃不打算再多说什么寒暄的话,直接切入正题,他今日来第一营的三件事,其一便是关于伙食改制的事情,这件事毋须过多的介绍,只是把命令传达下来即可。同时,他也鼓励第一营后勤方面开展一些自给自足的小产业,小坎村这边果树很多,哪怕是经营几株果树也不失是一件好事。
听完袁肃的话,其他几名在场的军官都感到很高兴,不过赵山河却显出一副沉思的表情,默然一阵之后,他正色的开口问道:“袁大人,是不是上面有消息,咱们二十镇将会常驻直隶省?若非如此,各营后勤自己开办养殖、种植,一旦上峰有命令调回关外,这些岂不是都白白浪费了吗?”
袁肃脸上表情纹丝不动,语气却十分认真的说道:“说来,这正与我今日来找赵大人谈的第二件事有关。”
赵山河微微皱了皱眉头,问道:“那这第二件事是什么?”
袁肃不慌不忙的说道:“赵大人你应该是有远见的人,在场的诸位也都不是外人,所以有些话我不妨直说好了。如今国内局势看似依然混乱,可事实上已经正在趋于定局。革命党掀起的这股风浪已经把清王朝往坟墓堆里送了一程,这天下终归是要共和的。”
一旁的孙连仲忍不住惊问道:“袁大人为何这么说?莫不是袁大人的叔父向袁大人透露了一些消息吗?”
袁肃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孙连仲的话,他说道:“我叔父虽然世受隆恩,可清廷那些少壮贵族根本容不得汉人掌权,就像三年前那样,他们巴不得置我叔父于死地。我叔父对此心知肚明,正所谓兔死狗烹,就算他能成功镇压这次革命,清廷到时候也一定会卸磨杀驴。因此,我叔父现在的立场很明显,他必定要与南方达成和议。”
三年前袁世凯被迫开缺回籍,这件事在北洋军里早就传遍了。在场众人听完袁肃的剖析,立刻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慨。当然,正因为袁肃没有直接回答孙连仲的问话,也让他们在心里误以为这些消息果然是袁世凯私下告知的。
赵山河当然不会与这些军官一般见识,只是他没有考虑的那么多,眼下只关注袁肃到底在盘算着什么。
顿了顿之后,袁肃继续说道:“恰逢国家政权更替之际,有危有机,全看诸位如何把握。我料定在短暂的稳定过后,国内上下必然会再次动乱,原因很简单,各省各地拥兵自重者实在太多,那些革命党也大多心怀尖锐的政治思想,十之八九不会安分守己。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趁此之际好好把握机会,趁早自立门户。”




第66章,一营为库
这番话若是在以前,袁肃断然不会随便说出来,更不会当着这么多闲杂人等来说。
不过今时非比往日,他不仅有了一个极其强硬的身份背景,又掌握了滦州地方豪绅的资源,完全不必再畏手畏脚。相反,尽快让这件事在七十九标上下传开,对于他下一步行动还会有更好的帮助。
周围众人听完袁肃的话,一个个都露出了不同程度的惊愕,就连袁肃的副手杜预也大为吃惊。“趁早自立门户”的意思,不就是要七十九标脱离二十镇,然后占领滦州为地盘成为地方军队吗?
他们最先担心的不是这件事会不会引起总镇不满,毕竟这话是袁肃提出来的,而袁肃可是袁宫保的侄子,整个北洋军都是袁宫保的麾下,难道还会忌惮自家人吗?让他们担心的是,倘若七十九标脱离二十镇,日后谁来派发军饷?谁来供应军粮?自己当兵为的就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连温饱就解决不了,还不如去当土匪。
赵山河的想法却没有那么肤浅,他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