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夫当国-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兵团一个近卫团和一个预备役炮兵团负责在城区远离日军海军炮火覆盖的地方设防,第二师师部的警卫营则奉命早早埋伏在东城区各个深巷之中,同时第二师第一旅抽调兵力填补正面防线的缺漏处。
日军的在正面发起进攻时,第二师警卫营则在后方进行破袭骚扰,利用刚刚出炉装备没多久的新式狙击步枪,专门射杀敌人的传令兵和军官。因为日军才刚刚抢占滩头,后方则集中在海岸附近,在城区里没有太多的防卫力量。一旦负责进攻正面的日军撤回来对付警卫营时,近卫团、预备役炮兵团和第一旅就会主动袭击日军的后方。
正是因为这样敌进我扰、敌退我进的作战方式,一下子让日军首尾不能兼顾。
对于日军来说,他们也万万没有料到这次偷袭行动会变成一场困境,本以为中国军队不会料到登陆作战这一手,到头来却是早早布下策略并且严阵以待。
根据昨天一整天的作战,总司令部这边已经估摸出这支日军“奇袭部队”的兵力,最多也就只有两个联队不超过三千人。而袁肃这边虽然前后抽调了不少兵力驰援盖州防线,但留在营口这边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师的预备部队,合计也有七、八千人。
远离了日本海军的炮火覆盖,这支日军登陆部队完全就没了用武之地。
哪怕让日军这支登陆部队占领了靠近海岸的一大片区域也无妨,该撤走的物资都撤走,该转移的人群也都转移,剩下即便一些老百姓不肯转移,反而还能担任中国军队的“卧底”,随时都能将日军的动向通传到总司令部这边。



第7章,阶段总结
尽管才短短睡了三个钟头不到的时间,但对于袁肃来说还是很感到神清气爽,究其原因还是目前第五师团自作聪明,结果却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如果第五师团只是集中兵力进攻一处,比如盖州,又或者直接投入更多兵力登陆营口,那时候他反倒会十分担心。
现在第五师团兵力四分五散,再加上中央陆军第十师成功突袭丹东,这场战争表面上是日军占据优势,但实际上反而是中国守军成功掌控了防守态势。
来到作战参谋室,副官杜预和参谋主任李典早已等候多时。
李典将刚刚收到的第十师汇报电文转交道袁肃手里,说道:“总司令,丹东那边的情况有一点意外,陈大人下令放火烧城,截至到电文发送的时候,丹东中心城区已经化为火海。而且电文里还说,火势不减,越烧越旺,只怕会烧足许多天才会熄灭。”
袁肃听到这里,微微翘了翘眉头,脸色有几分凝重。他早先确实暗示陈文年在丹东那边闹出一些大动静来,但是纵火烧毁城池这动静似乎也太大了一点。他赶紧拿起电文仔细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才稍微有些放心,好在在纵火之前军队又提前疏散老百姓,否则这次的举动怕是罪孽深重了。
“赶紧先回一封电文给第十师,让他们天亮之后组织丹东的老百姓开始灭火。另外,第十师战斗部队五天之内经东港到岫岩,准许沿途清除任何日军威胁,并于岫岩设立军事据点,谨防日军十八师团与朝鲜方面的任何举动。”他随即快速的下达了一份命令。
“是。”李典记录下来后,转身让一名侍从官赶紧将电报发出去。
“丹东一事,势必会成为此次战争的转折点,要么会激怒日军扩大战争规模,要么会给日本造成极大的压力,最终被迫提前结束战争。无论是哪一点,我们都必须做足应对的准备。”袁肃意味深远的说道。
“总司令所言极是。眼下我们只是单单应付第五师团,假如日军继续增兵的话,接下来的情况可就未知了。不过,就目前国际局势而言,日本应该不会贸然扩大辽东的战争才是。我们还是有机会得以完满收场。”杜预一边点着头一边说道。
“没错。不过戒备之心总不能没有,更何况到时候谈判我们肯定还是要向日本索要一些赔偿,最最起码也得把辽东半岛给收回一部分。所以一旦谈判桌上争执起来,咱们这边还是要再费一些功夫。”李典说道。
“这些都要看外交部和北京方面是如何处置了。眼下还是要顾好战局。丹东那边除了全歼了日军守备队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收获吗?”袁肃自然是听进去了杜预和李典的话,不过他现在要主意的事情还是着手于眼前的战局。
“刚才的电文里做了初步统计,第十师在丹东搜缴了日本军方的几个储备仓库,以及征用了日本满洲银行驻扎丹东分行的所有黄金储备、军用票和日元。军用物资除了大批子弹、手榴弹和少量枪械之外,最多的还是一些军粮,目前搬运出来的大约是三千石,不过因为是三个旅各自都有收获,还没有详细的统计出来。”李典简单的介绍说道。
“嗯,军用物资就全部由第十师充公吧。”袁肃交代道。
“搜缴上来的黄金一共是五百斤,日元共计五十八万,军用票共计是三百八十万。”李典又补充的说道。
“黄金和日元全部转移到奉天,交由后勤总司令管理。军用票全部烧掉,这些东西没有实际的价值,留着只会祸害辽东半岛的老百姓。”袁肃果断的下令道。
“明白了。这些都是截至发电时统计出来的战利物资,余下还有其他零散的物资还在统计,第十师那边会陆续发回电文汇报。”李典全部都记录下来,随即又说道,“此次第十师进攻丹东,前后作战约十五个小时,目前统计的伤员是一千三百余人,阵亡三百八十余人。”
“什么?一个满编师对付区区一千不到的日军守备队,居然死亡近一千六百多人?”袁肃脸色一下子不好看了起来,即便他心里早就留下了极宽的底限,可面对这样的战损情况也不得不感到惊讶。
这要是传出去,中央军岂不是要丢大人?
“没办法,第十师纵然是满编,可武器装备都不到位,全师上下就只有六挺重机枪,其中两挺还是昨天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日军守备队虽然不是什么正规军,但在丹东军事仓库却能调出十多挺重机枪、七八架掷弹筒和许多手榴弹,只要占据有利位置,进攻起来十分困难。”李典叹了一口气,颇有无奈的说道。
“这个情况我还是不能接受,让陈公台给我立刻做出检讨。武器装备方面多催促一下奉天后勤总司令部,让蒋百里赶紧把之前预置给第十师的武器装备派发下去。”袁肃语气很是低沉的说道,说完话之后,脸色又是深思又是沉重。
“陈副师长倒是有做了一些检讨,城内驳火作战除了在一开始冲锋时造成了不少伤亡,随后放慢进攻步伐之后伤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关键还是在围堵日军撤退时,伏击部队与日军发生肉搏战,仅仅是这一场肉搏战便阵亡了近一百人。总得来说,第十师是太新了,从上到下都缺乏经验。甚至连训练经验都不充分。”李典详细的解释道。
听完这番话,袁肃显然一阵冗长的沉默,士兵的素质有差距不可否认。他麾下真正精锐的部队大部分也都没什么实战经验,无非是经过精良的训练和保持日常常规锻炼。唯一有一点实战经验的第三旅目前还远在河南。
相对而言,目前的日军可以说是近代日本真正最精锐的部队。即便距离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过去了许多年,之前参战过的士兵大部分可能超龄了。但是实战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指挥官和基层士官。相对而言,这一点中国军队实战是太缺乏了。
袁肃最终只是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多计较这件事。
“这一点……也只能在战后好好加以补充了。更何况,实战经验才是真正的经验,希望咱们这几支中央军都能从此次辽东作战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他语重心长的说道。
………
【今天试着三更吧。晚上再努力更一章出来!】



第8章,日本妥协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丹东已经让日本感到十分惊讶,而之后的火烧丹东更是让日本错愕不已。无论是日本外交官僚还是一些军阀政治家,他们所认识中国人都是懦弱无能,并且处处掣肘害怕事情会有额外的影响,尤其是北洋政府和麾下的北洋军,除了贪生怕死也找不到别的形容词来加以形容了。
虽然当北洋政府大张旗鼓的建立中央军时,潜伏在北洋政府高层的许多谍报人员多多少少暗示袁世凯对中央军所寄予的厚望。但日本本土情报机关的研究和推论,所谓的中央军只不过是为了维护个人绝对统治权的名义罢了,中央军除了编制上扩大了一些之外,从军官到兵员几乎一成不变,无非是换汤不换药的勾当。
可是事情结果似乎是出人意料,但似乎也还在意料之中。
之所以惊讶,还是对于中央军顽强坚守阵地,以及毫不在乎各种外界影响而悍然反守为攻,俨然已经是摆出了扩大辽东战争的态度。至于火烧丹东从各种方面来说都是一种不道德的野蛮行径,但由此也能看出辽东的中央军本质上仍然是旧式军队的作派。
从中央第十师发动对丹东的突袭当天,日本本土各方面政治势力便按耐不住,主战派纷纷叫嚣增兵辽东,民主派和知识分子却认为应该严惩第五师团擅自行动,并且尽可能更快的结束辽东战争,并消除此次军事冲突的影响。
即便袁肃下令从第二天开始便组织人力武力抢救火灾,丹东铺天盖地的火势已然到了失控的地步。救火前前后后进行了三天多时间,在救火期间还造成了超过一百人员的伤亡,这才在十一月九日的时候勉强控制了火势。
丹东中部城区和部分南部城区被大火付诸一炬,损毁的民房超过千余间,四个街区彻底沦为废墟。大部分日本驻丹东的官署、军事单位、仓库乃至火车站、渡口等等,九成以上同样遭到不可恢复的毁害。
不可否认,在大火烧毁的五分之二城区之中,之前没有来得及转移的普通老百姓或多或少都有误伤,其中有中国的老百姓也有朝鲜、日本的侨民,甚至据日方初步统计大约还有十七名日籍官员于火海中失踪。
至于具体的伤亡统计,中国方面也仅仅只会做一些遮遮掩掩的草率调查,相信真正仔细的调查工作最终还只会是日本方面来不遗余力的投入其中。
在这三天里,第五师团依然被困在辽东防线上动弹不得,日本第二舰队每天消耗大批的物资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甚至开始动用预备给十八师团进攻青岛所用的物资。盖州的第五师团主力部队本巷战和阵地战双重困扰,较之之前几天的大阵仗而言,虽然伤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进攻的步伐却寸步难移。
师团司令部闻讯丹东的遭遇,全体上下都显得异常激动。
大谷喜久藏连续发出了七八封电文,又是告奉天领事馆要求外交谴责,又是发到北京东交民巷请公使馆出面主持此事,又是连发请愿电到东京,要求内阁为丹东一事严厉追究中国责任,并即刻批准下令增兵辽东。
同时,师团司令部众多军官、参谋和幕僚一致要求调动十八师团前往普兰店和庄河,截击中国陆军第十师。并且在能力之余还要尽快向盖州发起增援。
大谷喜久藏早先就有策动十八师团的意愿,只不过神尾光臣一直不愿配合。而现在有了丹东事件做为诱因,他觉得是时候向神尾光臣摊牌,如果十八师团还是不肯出兵,那么自己也只能宣布作战失败,并以死向天皇谢罪。
随即他在十一月九日下午派遣副官大久保公治携带自己的亲笔书信返回旅顺,全权负责说服十八师团尽快参战。临行前他还特别嘱咐,不管神尾光臣的态度是什么,大可从十八师团司令部其他将领身上着手游说。只要十八师团大部分军官支持作战,神尾光臣迫于压力一定不会再袖手旁观。
就在第五师团把最后希望寄托于第十八师团出兵的时候,日本内阁就丹东事件召开了两次紧急会议,然而这两次会议的结果都不是很理想。虽然声音各有不同,但大部分仍然是责怨第五师团擅自行动的不对,如今招来恶果那也是咎由自取。
日本军阀政治势力当中并非全部人都支持辽东开战,毕竟对于许多军阀政客而言,他们老早以前就把目光转向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而绝非是仅限于远东地区的纷争。因此到最后还是以主和立场为主的声音稍微占据了上风。
十一月十日这天上午,日本内阁正式委任外务省副大臣内藤新平为首相特使,即刻启程赶赴中国与北洋政府发起正式的外交谈判会议,就辽东局部军事冲突一事能够和平解决进行磋商。同时勒令要求日本驻华公使日置义尽快就《二十一条》一事拿出解决方案,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此次外交危机,将被“劝退辞职”。
陆军省也在辽东开战第十二天后做出了更详细的申明,和对旅顺司令部下达措辞更为严厉的命令。之前十二天因为内阁与国会就辽东问题争执不休,驻华公使馆也因为遭到游行示威而被切断联系,也不清楚到底该如何节制第五师团。所以都只是下达和发出了一些含糊其辞的官文、命令。
此次陆军大臣冈市之助受大隈重信首相的明确指示,对旅顺司令部做出军法限制令,要求第五师团立刻向中国军队停战,各路部队全员返回旅顺要塞待命。同时又朝鲜和本土分别派遣军法调查官和宪兵队,针对此次擅自开战一事进行严厉的彻查。
海军大臣八代六郎也即刻致电第二舰队驻旅顺海军基地,命令第二舰队迅速停战,海军运输船协助营口第五师团撤离,舰队全部返回旅顺海军基地待命。
………………
【第三更了,虽然字数不多,但也算是尽力了。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继续支持!】




第9章,停火谈判
日本国内的消息经过许多外国报纸的争相报道,于是很快便在中国国内传开。
对于日本内阁正式派遣特使赴华谈判,在中国老百姓们看来这就意味着一场重大的胜利。英勇的中国军队在辽东给予日本军队重创,让日本本土意识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最终不得不选择退让并且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从上海到南京,从南京到济南,再从济南到北京。全国各地的大城市都能看到人民群众欣喜鼓舞的举动,学生们上街组织义演,工人、商人们露天集会载歌载舞,提前为此次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的大胜利而庆祝。
各政治派别的地方士绅也赶紧趁这个时候露一个脸,不管是从始至终支持抗日的,还是优柔寡断摇摆不定的,又或者之前还曾经预言辽东必败的,全部都变成清一色的“爱国士绅”。不仅给工人加发赏金资以庆祝,还专门批准了假期提供集会。顺带的也频频在报纸上刊登言论,这也祝贺、那也祝贺。
消息传到辽东时,奉天方面的许多军官、政客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前后小半个月的驳火交战总算能望到头,不必担心战争继续下去而加重地方政府的负担。
但是真正掌握辽东军事指挥权的一些官员,像徐树铮、蒋百里和袁肃本人,却并没有因为日本派特使赴华而掉以轻心。既然第五师团从一开始就是擅自行动,那就表示接下来这支部队还是有可能继续擅自行动。
哪怕第五师团最终迫于各方面压力而选择停战,可接下来在谈判桌上争夺权益时,少不了还是需要辽东这边的军事力量来押阵。或许外界会认为中国是占据优势坐地起价,但是对于袁肃而言,他从一开始就在计划趁着辽东的胜利向日本索回部分权益。
好不容易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国内不少军阀份子把目光转移到欧洲,正所谓时不我待,自然巴不得是要“得寸进尺”一次。
料定日本特使在谈判桌上肯定只会提出“放弃青岛”的条件,而辽东这边则是要求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日俄战争后签订的地界外。甚至十之八九日本还会耍起外交无赖,要求北洋政府赔偿丹东的损失。而北洋政府得了一定便宜,说不定在外交谈判桌上还真会处处“大度”。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两层因素,袁肃必须时时刻刻做好军事逼近的准备,哪怕趁机兵临旅顺也不是不可以。相信在这一点上,陆军部段祺瑞一派肯定还是会支持的,到时候奉天和直隶两省继续增派兵力,而他这个统X战总司令的位置也会得以保留。
相对于中国各路作战部队开始考虑外交谈判阶段的筹谋,第五师团司令部和旅顺司令部在接到本土发来的言辞严厉的命令后,所有人都大感心灰意冷。
大久保公治在九日这天晚上已经与神尾光臣及十八师团众多将领进行初步接触,因为丹东事件的缘故,十八师团针对此次辽东战事的态度有了一些改变。毕竟就算不考虑进攻中国进队,也要考虑防守自己的“地盘”。
尤其是十八师团总参谋长为首的一批激进军官,更是连夜开始筹划出兵的计划。
到早上才刚刚确定出兵的草案,没过多久又收到从朝鲜转发本土的正式命令,一下子顿时将满腔热情投入冰窖之中。
就连刚刚有所改变的神尾光臣,在接到这项命令之后立刻又铁石心肠起来,以此为借口坚决不肯派出第十八师团出兵作战,并且也要求大谷喜久藏和第五师团上下遵照这份命令。
大谷喜久藏在获知这个消息后,已然感到大势已去,只是犹豫未决之下仍然没有下达停战的命令。反倒是第二舰队司令部不断的发电催促营口部队准备撤离。
两天后,营口统X战司令部收到第十师从岫岩发来的电文,陈文年带领先头部队依然占领岫岩县城,在进占的过程中遇到地方警察和小股日军守备队的抵抗。不过前后交战不到三个钟头,日军武装力量全部被击溃。
作战参谋室大门外,杜预迈着大步子跨门而入,人还没有站稳便出口说道:“司令,第二师第一旅侦察队回来了,报告说在东城和岸边的日军没有撤退。”
袁肃放下手里正在阅读的电报,面不改色的抬头说道:“是吗?不是说昨天日军特使已经抵达天津了,这会儿应该已经跟我们外交部谈起来了才是。第二舰队都停火两天时间了,看样子,第五师团似乎还想困兽犹斗。”
杜预笑道:“呵呵,都这个时候了,咱们也不怕他来。再说了,要是我们能在战场上多打几次胜仗,外交部跟日本人谈判时讲话都能更大一声一些。”
袁肃咱寻的看了杜预一眼,连杜预都能看清楚目前的局势,自己的这个副官算是没白培养。他随即说道:“先安排一下发往北京的电文,稍后交给我过目,尽快发出去。”
发去北京的电报,从昨天开始他便一直在琢磨措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袁世凯容易猜忌人的性格,再加上此次自己指挥辽东一战获得天下之荣誉,万一电报写的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
电报的内容自然是关于在外交谈判桌上不要轻易让步,而且必须趁机向日本索回辽东半岛,哪怕再不济也得把当初割让的土地收回一部分。
为了顺应袁世凯此时的心态,他还特意提及这件事可以为推行帝制赢得更多的名望和民意。相信这一点必是袁世凯难以抵挡的软肋。
杜预记下了袁肃的话,随即前往军参处催促文书。
下午两点钟的时候,袁肃将军参处拟好的文书过目了一遍,其中又添添减减做了一些修改,然后安排通讯处发往北京。随后,他召集司令部众参谋商讨趁着中日外交谈判召开之际,于辽东这边再发动一些适当的攻势,增添谈判桌上的筹码。
经过一番讨论,他决定抽调驻扎梁家屯的中央陆军第五师和鞍山的十七师,将整个辽东防线向前推移几十里。
朱泮藻的第五师开抵步云山,在步云山附近增设临时防线,与岫岩的第十师遥相呼应。步云山位于梁家屯东南三十余里的地方,地势较高,是深入辽东半岛腹地的第一处瞭哨部地区,占据这里不仅能进一步逼近辽东半岛,同时也还能起到很好的战略布防之势。
鞍山的十七师前移到营口正东方向的黄土岭。早先袁肃便给了张作霖命令,让其不要总是龟缩在后方,适当的看准时机主动出击。事实上张作霖一直都在找机会出击,这可惜第五师团总是集中在盖州和营口一带,他也没有胆量像第十师那样悍然攻占日占区的领土。
黄土岭虽然不算是前线地区,但是距离盖州和营口都比较近,并不像鞍山那样是完全的大后方。不管接下来会不会还有战事发生,十七师在这边进可攻、退可守,左右又能分别驰援盖州、营口和岫岩。
这份命令的下达,其实就是在暗示辽东地区各路作战部队,将以现阶段推进的防线为基准,今后不管外交谈判桌上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不会再退让半步。也就是说,这推进辽东半岛大约一万平方公里的纵横,将会通过此次谈判向日本索要回来。
当然,为了能促成这个愿望的达成,袁肃不仅在之前发回北京的电文里做了明确阐述,同时还专门与奉天的徐树铮、蒋百里通了电话。徐树铮是代表陆军部,只要能获得陆军部的支持,那么最起码辽东这边的几路部队可以坚守不让。至于蒋百里则是希望由其来着手策划舆论声势,鼓动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与北方各界人士,支持中央军索回三分之一的辽东半岛。
徐树铮在电话里很果断的表态,在这件事上不需要多谈,既然是中国军队收回的土地,绝不可能再有拱手相让的道理。他绝对支持袁肃的这个构想,同时还表示辽东原本就是中国领土,迂腐前清于《马关条约》割让出去,今日已是民国,就应另当别论。
蒋百里自然没有任何意见,在电话里与袁肃简单讨论了一下策动舆论的计划方案,随即便开始着手布置详细的安排。
除此之外,袁肃还制订了一系列预备的反攻计划,包括针对营口东部及海岸地区日军的反攻,抽调十七师或者中央陆军第五师参对盖州防线的日军进行合围。这些进攻计划的目的就是要给第五师团雪上添霜,同时与外交谈判方面施压压力。
关于反攻的计划这方面,他决定在中日正式谈判当天,如果日本首相特使提出的谈判要求太过无理,或者根本就是存心的外交欺诈,一旦收到诸如此类的消息,便立即下令展开进攻。正好这几天第五师、十七师正在进行转移,当两路部队差不多就绪后,时间非常合适。
这份命令营口总司令部这边在晚些时候会陆续派发出去,让下面各路部队做好准备。
然而就在傍晚时分,总司令部通讯室收到了从奉天转发北京的电文。这份电文自然不是对袁肃下午发去北京的那封电文的回执,线路漫长,再加上电报发到指定地点后还要排期,不可能这么快就有答复。
这份北京发来的电文是总统府在接到日本驻华公使馆呈请之后,决定收缓辽东战场的势态,同时还间接的对袁肃下令纵火焚烧丹东城进行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件事“有失妥当”、“在公不利于国际言论;在私又影响个人声誉”。
尽管不是什么好事,但袁肃根本不在乎这些批评。他当初敢赌这一把,自然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现如今自己是赌赢了,这还有什么其他的闲言碎语好说的?不过对于总统府要求收缓辽东战场的势态一事,他却不得不感到很失望,自己之前的预想一点都没有错,北洋政府内部的官僚阶级以及大总统袁世凯本人的诸多顾虑,最终还是在日本面前表现出疲软之态。
对于这一点,他自然不会照办,但是又担心因此而会再次触犯袁世凯的猜忌之心。
中央军力战半个月的时间,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代价,不能说这是一场十足艰难的阵仗,但是也是鼓足了极大勇气,并且投掷民族自信心为赌注的一战。任谁都想再像昔日中法战争那边,弄一个“不败而败、不胜而胜”的耻辱结局。
袁肃只希望自己发到北京的那封电文能够引起袁世凯的重视,无论如何这次得了便宜肯定不能轻易卖乖,一定要着实的来一把“得寸进尺”。
直到十一月十五日,中日双方外交代表团在北京正式召开谈判会议。
会场设置在广渠门外外交部公务招待所内,事先没有将召开会议的确定消息分布,但是大一早时仍然有许多通过各种起到渠道收到风声的记者纷纷赶到,将招待所大楼门口团团包围起来。考虑到中日双方目前问题的敏感性,是日本主动提出谈判会议保密进行,所以会场内是不会邀请任何记者或闲杂人等旁听。
北洋政府委派外交部总长陆征祥、陆军部总长段祺瑞与总统府特派专员陆宗舆为谈判代表团主席,在这天清晨便驱车赶到外交部公务招待所。日本方面的代表团要比中国方面更早抵达,双方于招待所大厅碰面时,彼此只是形式上的握了握手、打了一声招呼。不过唯独段祺瑞是丝毫不顾所谓的外交礼仪,对日本首相特使内藤新平等人不正眼瞧上一眼,更别说打招呼、握手问好之类。
还没开场,气氛就已经变得颇为紧张。内藤新平不得不临时开始盘算接下来的谈判需要做一些细微的调整,不能再按照之前的策略来对话。
谈判一开始,中日双方先各自阐述对待辽东事件的立场。中国方面强烈认为这是日本故意挑衅,并且发动的一次军事侵略。而日本方面则再三申明此次纯属是第五师团擅自行动,无论是日本内阁还是下辖陆军省、海军省都没有任何授意命令的记录,因此只会认为这是一次地区性局部军事摩擦。
这些态度立场仅仅只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示,唯一的作用也就是向国际舆论表态罢了。
随即双方切入正题,中日双方都认为应当尽快结束辽东的军事冲突,但是就对责任划分和停战之后的和约条款,却发生了极其严重的争执。事实上责任划分也只是小事一桩,然而偏偏段祺瑞在这件事上紧抓不放,无论如何都要求日本首相公开承认此次侵略的罪行,并且向中国大总统递交亲笔致歉书。
内藤新平一开始还打算以强硬姿态来进行此次外交谈判,毕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对比,日本和中国的实力差距相差甚远,没理由一个强大的国家会向一个弱小的国家低头认错。更何况外交原本就会小题大做,一旦这次日本首相认错,那么也间接承认了之前针对中国的所有军事行动都是错误,于历史责任和国际口实而言是极其不利。
因此在这件事上,双方争执不休,日方谈判代表团情绪都显出激动,言辞也逐渐激烈。
陆征祥很理解段祺瑞维护国家主权声誉的用心,但他却认为应该先谈好停战条件,然后再来处理这些繁文缛节。只是段祺瑞悲份和地位都高过他,事实上此次中方代表中就数段祺瑞最有话语权,因而一时间也不知道从何来开劝。



第10章,谈判决心
争论愈发激烈,日方认为若是答应段祺瑞的这番要求,那就等同于将辽东局部军事摩擦一事故意扩大化,这对中日双方来说都有不好的影响。内藤新平还特意强调,如今日本是协约国成员之一,在国际政治上中方也明显是偏向于协约国,不应该把小事化大。
结果单单就在这一个问题上,中日双方僵持了好几个钟头。
中午休息时,陆征祥和陆宗舆不得不找到段祺瑞,好言相劝先谈正经事,等到确定停战以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