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贼道三痴.雅骚-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汝霖很耐得住性子,眼睛只看着戏台,手按节拍赏戏听曲,并不开口问话,这想必也是一种试探,看看这个颇有天赋的族孙耐心如何?
张原耐心当然足够,百日的黑暗熬过来,这片刻等待算得了什么,侍立一边,稳稳沉静。
等到“惊梦”一出唱了一大半,张汝霖站起身,走到寿花堂外的围廊上,面对竹树蓊郁。
张原跟了出来,叫声:“叔祖。”
张汝霖点点头,问:“你这过耳成诵的本事真是得了眼疾后才有的?”
张原答道:“是。”
张汝霖道:“这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而且你眼疾也痊愈了,那我问你,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有这样天分足可自傲了?”
张原道:“晚辈没有这样想过。”
张汝霖问:“怎么会没这么想过?”
张原道:“晚辈觉得记性好若不能活学活用,那读书再多也只能算是两脚书橱,更何况晚辈现在只囫囵吞枣记得几部书,义理不明、文理不通,哪里敢自傲呢,有宗子大兄、祁虎子这样的神童在前,晚辈真没觉得有什么可自傲的。”
张汝霖顿时和颜悦色起来,连连点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你这从容不迫的气度,宗子也不如你,嗯,你今年十五岁,启蒙虽然晚了一些,但还来得及,你眼睛既已痊愈,那就尽早入社学读书吧,先把社学必读的书籍通读了,待明年我推荐你去大善寺师从启东先生,启东先生是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这些年因为接连守丧,一直未入京选官,启东先生儒学渊博,更且精于制艺,因家贫去年来大善寺设馆,择徒极严,祁虎子已拜在他门下,张萼顽劣,被拒之门外——”
说起张萼,又想起《金瓶梅》,张汝霖问:“你真的不是在张萼处看得的《金瓶梅》?”
张原道:“晚辈不敢欺瞒叔祖,的确是眼疾昏蒙忧愤难当时,梦见一山,有瀑布如雪,松石奇古,山岩间却有几个书架,藏书数千卷,晚辈一一翻看,醒来时能记得大半,而且记性也变好了。”
张汝霖不得不信,说道:“那是你的宿慧,也是福缘哪,好了,你去吧,勤学苦读,会有出人头地之日的,以后若有什么难处就来告诉我。”
张原道:“多谢叔祖,晚辈一定努力上进。”施礼而退——
张汝霖又道:“去向谑庵先生见个礼,莫失了礼数。”
张原正有此意,王思任是他比较欣赏的晚明人物之一,还有,王思任身边的那个俊俏少年是什么人,这点好奇心还是有的。
戏台上的《惊梦》一出已演完,张原走到王思任座前,郑重施礼:“小子张原拜见谑庵先生。”
王思任笑问:“尊叔祖已经考过你了吧,还要来我这里请考?”
张原道:“曲终人散,晚辈是来向先生告辞的。”
王思任号谑庵,自然是非常会说笑的,说道:“贤侄天生神耳,让人羡慕,只是这每日除了读书声,还有鸡鸣犬吠、乡邻争骂,种种声响过耳不忘,岂不胀塞?”
张原含笑道:“好教谑庵先生得知,耳朵有两只,可以左耳进右耳出。”
王思任放声大笑,对张汝霖道:“肃翁,你这个族孙有趣,也有捷才。”他身后的那个俊俏少年也低着头笑。
张汝霖笑道:“谑庵既这般说,不如收他为弟子,谑庵的时文乃是一绝,都说时文枯燥,谑庵的时文却是灵动多姿,于八股框框中,偏能才情逸出,两百年来第一人也。”
张原便待拜师,王思任却一把扶住他,笑道:“我这时文学不得,学我者必不中,既我自己也不知当年怎么就中了,侥幸,侥幸!”
张汝霖大笑,连声道:“谑庵,你太谦了,不肯教他也就罢了,怎么把自己也一并取笑了。”
王思任道:“能笑得自己方笑得他人,不然只顾笑他人,那是轻薄。”
张汝霖向张原摆摆手,示意他可以走了,王思任的那些非礼逾矩的奇思怪想不适合少年人多听。
张原走出寿花堂,回头见那俊俏少年也正好朝他看过来,肯定是一直盯着他背影看呢,便向那少年招招手——
少年一愣,迟疑了一下,走了过来,拱手问:“何事?”
张原也拱手道:“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少年道:“姓王。”不肯说名。
张原心道:“必是女子无疑了,喉结似乎也不明显——哦,我才十五岁。”拱手道:“王兄,后会有期。”转身往霞爽轩那边走去,不料那少年追上几步低声问:“那《金瓶梅》哪里能购得?”
张原“啊”了一声,心道:“看《金瓶梅》的少年惹不得啊。”摇头道:“买不到,买不到。”大步回到霞爽轩,再看那少年,已经站回王思任身边。
第二十章 安内
已经是午时初刻,张原正待向大兄张岱告辞,忽听那倪汝玉大叫起来:“啊呀呀,有人吐痰!”就见张定一撒腿就跑,想必就是他吐的。
张岱走到倪汝玉身边问:“倪兄,哪里有痰,赶紧让人冲洗冲洗。”
好洁成癖的倪汝玉一脸嫌恶地指着霞爽轩外的池水道:“方才那小子吐口痰到池里,被一尾红鲤鱼给吞了,啊呀呀,这亭子呆不得了,一看到这池水,看到这鱼,我就浑身不舒服。”说罢,袍袖一甩,往天问台那边去了。
张原、姚简叔等人面面相觑。
姚简叔笑道:“这倪汝玉恐怕以后连鱼都不敢吃了,至少鲤鱼是不会吃了。”
张原摇头,心想:“真不知道这家伙是怎么活到这么大的!挑粪灌园,那么菜吃不得;猪羊龌龉,那么肉吃不得——”
……
张原与小奚奴武陵出了砎园,绕到雾露桥头的鲁氏药铺拜会鲁云谷,鲁云谷为张原诊视双眼,确认眼疾已痊愈,又叮嘱慎用目力,要长期养眼,闲谈了一会,张原告辞,鲁云谷要留他用饭,张原道:“家母还在等我回去呢。”
回到家中已经过了正午,张母吕氏正倚闾盼望呢,说道:“原儿,常为你读书的那位范先生方才来访,因你不在,就未进门,说午后再来。”
张原心想:“范珍定已查明张大春截扣租粮的事,嗯,等下看范珍怎么说。”
张母吕氏又道:“你姐姐托人捎了信来,问你眼疾好了没有,她可是日夜惦记着呢,娘已回复说你眼疾痊愈了,今日都去西张那边游园了。”
张母吕氏今年四十八岁,一共生了五个孩儿,只有张若曦、张原姐弟两个得以长大成人,其他三个都夭折了,张若曦比张原大九岁,和母亲吕氏一样非常疼爱这个小弟,张若曦十七岁时嫁给松江府青浦县生员陆韬为妻,每年正月末都会回山阴拜年,陪母亲和小弟住上一个多月,张原识的字都是姐姐若曦教的,姐弟之间感情深挚,以前的张原不怕母亲,却有点怕姐姐若曦,又敬又爱又怕,这份情感自然也深植在现在的张原心田——
今年初,张若曦携两个幼儿在山阴娘家住了一个多月,三月中旬回到松江,四月上旬突然接到母亲托人捎来的急信说张原眼睛瞎了,张若曦惊得花容失色,让夫君陆韬陪着连夜雇船从松江出发,又是水路又是陆路,五百里路程六天赶到,陆韬三天后便回青浦了,张若曦留下陪伴患病的弟弟,直到五月初张原得鲁云谷医治后,眼疾大有起色,而张若曦两个幼儿都留在青浦,也不能久离,这才辞别母亲和弟弟回青浦,叮嘱说小弟眼睛好了后立即报知她——
张母吕氏道:“上月底我就托车马行的人捎信告诉若曦,说你眼睛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不料今日她又捎信来问,看来是没有收到信。”
张原道:“姐姐这段日子也和母亲一样为我担惊受怕了,母亲若同意的话,我想待秋凉后去松江看望姐姐,还有两个小外甥。”
张母吕氏道:“这里去松江青浦,也将近有十日的路程,你从未独自出过远门,娘哪里放心得下。”
在这个年代,离家百里就算是出远门了。
张原道:“儿子已经长大了。”站直身子道:“个子都已经比母亲高了。”
张母吕氏笑道:“好好好,我儿已经长大了,娘心甚慰。”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明年三月初七是你姐夫三十岁寿诞,到时你去松江祝寿,可好?”
张原答应了,用过午饭,在书房里练了半个时辰大字,武陵来报,范先生来了。
张原洗了手出去迎接范珍到书房坐定,小丫头兔亭端茶上来,范珍等兔亭退出后便从怀里掏出一卷薄册子递过来,嘴角含笑,低声道:“幸不辱命,介子少爷请看。”却又缩回手,说道:“还是念给少爷听吧。”便用轻快的语调念道:
“立佃约人谢奇付,佃得张大春水田四十亩,田亩坐落于鉴湖东,岁交麦二十石、粮四十石……”
张原眯眼细听,眉毛渐渐拧起来,上月他听母亲说过,田庄一百二十亩田今年总共才收到麦租四十五石,去年收到的秋粮是六十石,而范珍收集到的证据,单佃农谢奇付一户承租的四十亩地一年就交了夏麦二十石、秋粮四十石,那么估计一百二十亩田庄一年能收到麦租六十石、米租一百二十石,也就是说张大春每年至少私吞了夏麦十五石、粮米六十石,现在的市价一石米值七钱银,张大春一年就要从张家鉴湖田庄的一百二十亩田租中私吞五、六十两银子——
张原很是愤怒,他父亲张瑞阳在外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也就是六十两银子寄回家,这家奴张大春每年克扣也有这么多,真是欺人太甚,张家的田租有一半饱了张大春的囊,而且更可恶的是,张大春与那些佃户订了两份契约,私下的那一份田主竟然是署他张大春的名字。
张原平静了一下心情,问:“范先生,这四家佃户交的秋粮比夏麦都多出近一倍,这是何故?”
范珍暗暗点头,张原心思很细,答道:“近年来,鉴湖那边的田都已经开种两季水稻,每年秋粮产量几乎翻倍,而张大春为少爷家收租账面上依旧按一季稻来收,那多出的一季粮租就全归他所有了,这家奴着实可恶,介子少爷意欲如何处置?”
张原沉吟了一下,说道:“我先将此事禀明家慈,张大春投在我父门下也有十五年了,家慈应该会给他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若不知悔改,我必严惩。”
范珍已经听说了上午砎园听戏时张汝霖赏识张原的事,更确信自己眼光没错,张原一定能出人头地的,说道:“介子少爷有何吩咐尽管说,范某无不尽力。”
张原道:“好,多谢范先生,范先生先到前厅少坐,我去向家慈禀明此事。”
张原将范珍送到前厅,便回到内院,到南楼去见母亲吕氏,将范珍收集到的张大春私吞田租的证据说与母亲听,大丫头伊亭也在一边,伊亭心道:“少爷果然开始查治这件事了,就不知道少爷能不能对付得了那个张大春?”
证据确凿,与心中原有的疑惑暗合,张母吕氏气得双手发抖,好一会才问道:“原儿,你打算怎么办?”
张原道:“押送官府问罪,退出这些年私吞的租银。”
张母吕氏为人慈和,心下不忍,说道:“先好言说说,他若肯退出私吞的租银就不要治他的罪,张大春也有妻小呢。”又补充道:“就让张大春交还近三年来克扣的田租,远的就不要追究了。”
张原就知道母亲会这么说,可是你与人为善,人家认为你可欺,吞进去的银子只凭好言相劝要他吐出来,那是极其困难的,说道:“儿子明白了,会给张大春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若他拒不承认,不肯悔改,那就按儿子说的,送官府问罪。”
张母吕氏不无担心道:“我儿年幼,要不等你父亲明年回来再追查这事吧。”
张原道:“母亲放心,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这点家事都处置不了,以后如何自立。”
第二十一章 初出茅庐
张原袖了那卷小册子出了南楼,来到前厅,范珍端了杯茶在慢慢地啜,一边逗小丫头兔亭说话,见张原出来,起身道:“介子少爷,在下方才还记起了一事,那张大春还有个大儿子在县城郊外的夹里村,买下了好大一片田地,又在城里开了一间白蜡铺,亦农亦商,好不滋润。”
十五年前张大春携妻带子前来投靠张原之父张瑞阳,入奴籍的就张大春夫妇和张彩三个人,好像是听说张大春还有个大儿子,不过这也很正常,城郊的农户日子难过就投靠到有钱势人家为奴,但不会全家为奴,总会留一个、两个儿子为清白身,只是这张大春到张原家十五年,那大儿子就在外面挣起好大一份家产,这其中有一大半是从张原家里敲剥出去的吧。
张原心道:“我母亲每月才给我六钱银子零花,家里也是一切节俭,这倒好,养了这么一条大蛀虫!”说道:“还要劳烦范先生,明日一早出城去把租我家田地的那三户佃农带到这里来做个人证,我会让张萼叫上两个健仆随范先生一起去。”
范珍道:“好,明日一早我就出城。”
正说话间,张萼来了,笑嘻嘻的拱手道:“介子,今日多亏你帮我遮掩,不然的话我就得躲到母亲房里去逃打。”
张原笑问:“那现在已经没事了?”
“没事了。”张萼施施然坐下说道:“那三卷《金瓶梅》已找到,悄悄送回去了,我本打算请人抄录留存的,没时间了,可惜那三卷书我还没读完,我也和介子你一样,很多页都是一律翻过,我专看那些看不懂的,嘿嘿。”
范珍恭维道:“三公子近来学问长进啊,说的话很是深奥,在下半懂不懂。”
张萼狂笑。
张原也忍不住大笑,半晌方道:“三兄来得正好,弟有一事求三兄帮忙。”
张萼现在对张原的态度已经大变,以前是被赌约束缚不得不听从张原的吩咐,召即来挥即去,憋屈无奈,所幸张原并没有动辄就祭出赌约来拿捏他,每次都是好言相商,这让张萼憋屈大减,而今日上午张原还帮他掩饰,很是仗义,张萼觉得这个族弟够意思,张萼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是脾气暴躁,但他对你好时,简直可以掏出心肝来——
张萼道:“什么事,尽管说。”
张原便说了借两个健仆陪范珍出城一趟。
张萼道:“两个怕不够吧,四个,反正那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我等下回去就和管事说一声,对了,老范你出城做什么?”
范珍道:“为介子少爷办点事,需要几个人手。”
张萼问:“什么事,是不是介子看上哪个美貌村姑,要抢?”
张原笑道:“别胡扯,是田庄有点事。”
詹士元和吴庭二人联袂来了,为张原读书的,一天五钱银子,所以他们很积极。
范珍便起身告辞,说明日午前再来回话,张萼有话问范珍,也一同起身,一边往外走一边低声问:“老范,近来乐否?”
范珍一看张萼那猥琐的笑就知道张萼想问什么,虽然秋菱以前侍奉过张萼,但现在已是他的爱妾,他不想与张萼交流关于秋菱的床笫亵事,道:“乐不思蜀,乐不思蜀,三公子,范某有急事要办,先走一步了。”拱拱手,快步走了。
张萼歪了歪嘴,自言自语道:“绍兴人有句俗话,说莫和新婚少年郎一起走路,走不过他啊,心里美,行步如飞,范珍这老小子也走得这么快,都快五十岁了。”
……
张母吕氏以为儿子这就要当面质问张大春克扣租粮的事了,心里还有些提着,不料依然听到西楼的读书声,摇了摇头,心道:“原儿毕竟还未成丁,胆气不壮,怕是不敢向张大春发难,还是等他父亲回来再理论吧。”
大丫头伊亭也有些失望,若张原怯懦不敢整治张大春父子,那她就有些不尴不尬,她是把张大春父子可得罪了——
这时,听得天井边张彩的声音道:“太太,我爹有事要禀知太太,请太太移步前厅。”
伊亭心里“突”的一跳,不禁叫了一声:“太太——”
张母吕氏明白伊亭担心的是什么,安慰道:“放心吧,你不愿意,我就不会嫁你出去,我这边还离不得你呢,来,与我一道下楼。”
张母吕氏和伊亭来到楼下,见张原已将詹士元、吴庭两位清客送走,返身对候在一边的张彩道:“你先出去,让你爹爹稍等一会。”
张彩走后,张原对母亲吕氏道:“孩儿已有布置,待明日人证到齐再与张大春说事,张大春今日想必是要为张彩提亲,我去应付他,母亲只管上楼安坐就是了。”
张原来到前厅,张大春、张彩父子立在那等候。
张大春见只有张原一人出来,便问:“少爷,奶奶呢?”
张原道:“母亲让我来问你有什么事要说?”
张大春道:“就是为我儿张彩的婚事来向奶奶禀明。”
张大春五十多岁,身材短小,下巴突出,微微躬着身,一双黄豆小眼打量着张原,察言观色,前几天儿子张彩对他说了伊亭不肯嫁过来的事,拒绝也就罢了,但伊亭说的那些话让张大春既恼火又不安,他思谋着已准备好了说辞,等张母吕氏问起田租之事,他当能自圆其说,可等了几天没见动静,不免心虚,所以今日借张彩的婚事来试探,看看张母吕氏怎么个回答——
张原笑了笑,说道:“张彩想娶伊亭是吗,是好事啊,我去和母亲说说,明天再答复你,记得明日莫要外出。”
张大春喜道:“是是,多谢少爷,多谢奶奶。”
父子两个回到穿堂这边的瓦房,张彩喜不自胜的样子,张大春当然不会像儿子那样高兴得太早,不过张原年幼,张母吕氏一向慈和心软,他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而家主张瑞阳每次回来都是行色匆匆,忙着走亲访友,也没时间管田租的事,所以这么些年不都过来了吗——
张大春心道:“家奴不从主家捞好处,哪谁愿意当家奴!我当年投靠到东张为奴也是一时糊涂,我以为张瑞阳至少能补个生员,那样还能借点势,不料只是个童生到底——我一同乡,投身松江府华亭县董老爷家为奴,嗬,没几年就阔了,置起好大的田产,我是没法比……”
转眼就是第二天了,上午巳时末,武陵过来道:“张叔、彩哥,少爷请你们去说事。”
张彩喜道:“看来太太是同意让伊亭嫁我了——小武,你有没有听到什么消息?”
武陵摇头道:“没听说。”心道:“想得美,伊亭姐才不嫁你呢。”
张大春、张彩父子二人来到前厅,就见张原坐在那张官帽大椅上,边上还有那个经常来给少爷读书的姓范的清客,张大春心道:“这范清客怎么也坐在这里,难道是要他来为我儿与伊亭做媒?”
却听张原说道:“张叔,我想听你说说鉴湖田庄的田租的事,望张叔不要欺瞒我。”
张大春有点发懵,怎么突然说起这事了,定了定神,说道:“少爷,田租的事待老奴过两天向少爷和奶奶细细算来,今天说的是我儿张彩的婚事,不知奶奶可肯让伊亭嫁给我儿张彩?”
第二十二章 耕肥田告瘦状
这张大春这时候还想着为儿子娶伊亭,对自己多年私吞主家田租的事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
张原向张彩招招手,张彩走近问:“少爷,有何吩咐?”
张原将手边那卷薄册子递给张彩:“你爹不识字,你读给你爹听听。”
张彩答应一声,退后几步,开卷念道:“立佃约人谢奇付,佃得张大春水田四十亩,田亩坐落于鉴湖东,岁交麦二十石、粮四十石——”
张彩对他爹与佃户私签契约的事不大清楚,朗朗地念着。
张大春立时反应过来,打断儿子的念诵叫道:“胡说,没有这样的事!”上前一步,向张原躬身道:“少爷,老奴在张家多年,少爷刚出世那年老奴就来了,照顾田园,从不懒惰,主家的农具器物,不敢疏失,田租契约都是家老爷在山阴时订下的,老奴代主家收租,一向忠心勤谨,绝无私心,但因为田靠近鉴湖,那鉴湖常发大水,所以经常歉收,奶奶菩萨心肠,减收田租都是奶奶同意的,少爷千万不要听别人闲言碎语——少爷,是不是伊亭那贱婢对少爷说的这些事?”
张大春告白时情词还算恳切,但一说到伊亭,就脸露凶相。
张原淡淡道:“张叔,让张彩把册子念完嘛,事情摆明了说才好,张彩,念。”
张彩看看少爷张原,又看看老爹张大春,不知是念还是不念——
张大春一把夺过儿子手里的册子,大声道:“这都是挑拨我家主仆关系的鬼话,少爷,你还年幼,不懂这些事,还是请奶奶出来,老奴当面向奶奶说清楚。”
张原道:“张叔,你没觉得我已经长大成人了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私立契约,截吞田租,瞒得了一时,却不可能一直欺瞒下去,我母亲说过了,张叔在我家多年,也算恭谨,只要将近三年的截留的田租退还,就不再追究,张叔好好想想。”
张大春揉了揉眼睛,仔细看着张原,张原得了眼疾后基本都待在内院书房,他很少看到张原,在他的印象里,这个少爷虽不能说就是废物,却也不像是能有出息的,可今天这么不急不躁地逼问他田租的事,非常沉稳的样子,竟让他有些畏惧——
张大春虽不识字,心思却不迟钝,心想:“退还三年截留的田租,要是一笔一笔算清楚的话,差不多就有一百五十两银子,那阿大的白蜡铺也白开了,不行,银子绝不能退。”
张大春道:“少爷,老奴不知道少爷听了谁的闲话这么来诬蔑老奴,老奴一家三口投在张家,这么多年也只求个温饱,少爷要凭空捏造这许多租粮来让老奴偿还,那还不如杀了老奴。”说着,直挺挺跪下,耍赖了。
范珍对张原道:“介子少爷,这刁奴猪油蒙心了,哪知悔改,叫那三家佃户进来对质吧。”
张原心知这事没法好言解决,便道:“让他们进来。”
小奚奴武陵飞跑着出去,很快就进来一群人,其中四人是西张那边的男仆,另三个便是租种张原家田地的佃农,佃农老实,还以为进了官府衙门,倒头便拜,那名叫谢奇付的佃农嘴巴还会说两句,叫道:“大老爷,大老爷,小人田租都是交了的,都是张大管家让小人说水灾歉收,其实一厘也没少,都交给了张大管家。”
张大春一看三个佃农都被叫来对质了,心知不妙,这事遮掩不得了,忙道:“少爷,是老奴一时糊涂,老奴情愿退还三年田租,老奴这就筹措银钱去。”小跑着出门去了,张彩也要走,却被西张的健奴揪住。
张原道:“让他走。”
两个健奴手一松,张彩一溜烟追他老爹去了。
范珍道:“这刁奴恐怕不会那么老老实实交回三年克扣的田租,不会就此逃跑吧。”
张原道:“跑是不会跑的,我料他是去找人想办法了,少不了要见官,我也不能干坐着,我去找西张的族叔祖要个贴子,免得到时措手不及。”
……
那张大春一路小跑到了府河边姚秀才家,张彩跑得快,也赶上来了,父子二人一起来见这姚秀才。
姚秀才是山阴县知名的讼师,有生员的功名,又曾做过吏典,熟悉大明律,替人写状纸,捏词教唆,人称刀笔先生,寻常人家见了这姚秀才都躲着走,生怕不小心惹到他就被一纸诉状送到县衙去,诉讼既费时间又费钱财人力,小民打不起官司,但偏有人借官司发财,绍兴俗谚“耕肥田不如告瘦状”,这姚秀才没事都要找事去唆使人告状,对送上门的张大春自然是和颜悦色耐心听其倾诉——
姚秀才听了一会,打断道:“等一下,你说主家是西张还是东张?”
“东张,家主张瑞阳。”张大春回答。
“东张。”姚秀才点点头:“嗯,继续说。”心道:“西张的事我不敢管,东张嘛,还是有办法的,那张瑞阳我也曾见过,不是什么狠角色,哦,还长年在外。”
待张大春把事情说清楚了,姚秀才斜着三角眼,手捻山羊胡,说道:“你求我帮你,许我什么好处?”
张大春踌躇了一下,说道:“若官司能赢,小人愿以白银二十两酬劳姚先生。”
姚秀才慢条斯理道:“我这里的规矩向来是以涉案银钱的多少来定酬金,三取其一。”
张大春脸颊抽动,肉痛啊,咬牙道:“就依先生,小人还有个条件,小人不想在张家为奴了,想借这个机会干脆脱离张家,请先生帮小人想想办法。”
姚秀才道:“好说,既已对簿公堂,那以后显然不可能再维系主仆身份——怎么,你寻到新主家了?”
张大春信口道:“是啊,小人有个亲戚在松江府华亭县董老爷府上执役,捎信来召小人去跑腿。”
“松江华亭董老爷?”姚秀才坐直身子,问:“是董其昌董翰林?”
张大春也不知那董老爷是不是什么董其昌董翰林,他只是给自己壮胆,见姚秀才都有点肃然起敬的样子,便点头道:“是,正是董翰林董老爷。”
姚秀才道:“那不错,你要攀高枝了,我问你,张瑞阳之子要你退还三年来克扣的田租共值多少银子?”
张大春道:“也就八、九十两银子。”
姚秀才道:“休得瞒我,三年至少有三百两银子,我帮你赢了官司,你得给我一百两银子。”
张大春叫道:“姚先生,那张家才多少田地,不过百亩,小人能克扣得了多少,三年总共不过一百二十两。”
姚秀才道:“罢了,我也不与你啰嗦,你给我八十两银子,我帮你赢下官司,并脱离张家。”
张大春自然不肯给这么多,几番讨价还价,说定酬银五十两,先付二十两,余下的待赢下官司后再付清。
张大春在这里等姚秀才写状纸,命小儿子张彩去大儿子的白腊铺取二十两银子来。
姚秀才写起状纸来下笔如有神,不须两刻时,状纸写好了,吹了吹纸上的墨迹,说道:“你儿子怎么还没取银子来,少年人这么磨蹭,等下把他腿给打折了吧。”
张大春以为姚秀才是在说笑,陪笑道:“等下他来了小人骂他。”
姚秀才道:“我不是和你开玩笑,非得打折他的腿不可,要赢官司,你父子两个总有一人要断腿,这样才能告得赢,你若心痛儿子那就你断腿好了,就怕年老骨脆,接续好了也落个残疾。”
张大春眨巴着黄豆眼,猜到了姚秀才的妙计,说道:“折手行不行,腿断了百日内走不得路,难受。”
“不行。”姚秀才一口拒绝:“就得断腿,然后抬着上公堂,这样显得凄惨,才有用。”
张大春想想觉得有理,只好答应。
第二十三章 山阴县衙
西张宅第豪华,墙门六扇,以木为骨,削竹竖编,门前种白皮松,阶沿全用青石,高墙内重堂复道,堂宇宏邃,与东张的衰寒真有天壤之别。
张原由张岱陪着一路进来,走了好一会才到北院,张汝霖正与王思任在北院凉棚下听瞽师弹三弦,那个疑似女扮男装的俊俏少年也在,还有几个凑趣的清客。
初秋天气,午后还是很热,一走到凉棚下,就觉凉爽遍体,这凉棚引水周流,暑气尽去,张原和张岱侍立一边,等那瞽师弹完一曲,瞽师“筝筝琮琮”弹个不休——
张原感觉有人盯着他,转头看时,见那个王姓少年正别过头去。
张原低声问张岱:“宗子大兄,谑庵先生身边的那个少年是什么人?”
张岱道:“不清楚,没引见,想必是季重先生的子侄吧。”
瞽师弹罢一曲,张汝霖与王思任笑谈了几句,王思任指指张原,张汝霖也看过来,招手道:“过来——有何事?”
张原便将家奴张大春之事说了,又道:“那张大春求府河畔的讼师姚秀才写状词去了,姚秀才颠倒是非,极是健讼,晚辈少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