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贼道三痴.雅骚-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万历皇帝当然不允许方从哲辞职,但吴道南也是他看重的,内阁现在就只有这两个大臣,若赶走了吴道南,吏部少不了又要会推阁臣,争得不可开交是肯定的,这与万历皇帝“无为而治”相悖,万历皇帝只想维持现状。
对于方从哲而言,皇帝重申首辅的职权存了他颜面,但吴道南也没有因此被夺权,依旧能对首辅的票拟持异议,明代内阁与前朝的宰相制度差别很大,内阁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执行权,只是一个议政机构,而且万历当政后内阁权力更见萎缩,前首辅叶向首就曾说“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委任权力与前代之宰相绝不相同。以无权之官而欲作有权之事,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所以说在内阁权力衰落之际。首辅与次辅的职权差别不大,一切事务还都要皇帝来定夺——
万历皇帝没有应沈榷之请而宣布禁绝天主教,也没有应徐光启之请援引西洋历法修改大统历。这是万历皇帝一贯对付外臣纷争的办法,沈榷如愿驱逐了王丰肃等人,但并没有能禁绝天主教,徐光启如愿开设译局,但引进西洋历法修改大统历的目的却没有达到,大辩论声势不小,前后历经数月,绕了一个大圈,回到了原点。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这就是万历朝的政局。
沈榷对这一结果是不满意的,他本想借禁绝天主教赢得朝野保守势力对他的赞许。但皇帝没有颁发禁教令。只驱逐了两个耶稣会士,天主教在大明照常传播。这实在是沈榷的失败,而且京师士庶都知道他在辩论中败给了张原,有损他的声誉,且喜方从哲欣赏他,暗示明年京察后让他升任北京礼部侍郎,北京礼部侍郎可不是南京礼部侍郎能比的,这让沈榷感到欣慰,他打压天主教的目的也正是为此,以后要再接再厉,——
徐光启对未能保住王丰肃、谢务禄感到遗憾,但张原对这一结果却是满意的,王丰肃在南京传教过于张扬,若留在大明,早晚还会激起保守的儒家士绅和佛教徒的强烈反对,而现在,因王丰肃、谢务禄的被逐,在大明的耶稣会士必得要调整传教策略,这是张原所乐见的,最重要的是,张原开设译局、翻译西学典籍的目的达到了,大辩论看似没有改变什么,但其中的潜移默化,只有张原最明了——
因这次国子监大辩论,灯市街翰社书铺六千余册西学书籍被抢购一空,很多士子还向武陵询问利玛窦的记忆法,武陵很聪明,不说没有此书,只含糊说将随后推出,把这些读书人的心吊住,不时再来光顾,也会买些其他书。
腊月二十休沐日,武陵回到李阁老胡同向张原汇报书铺经营状况,武陵道:“少爷,到底有没有‘利玛窦记忆法’这种书?”
张原道:“我曾问过金尼阁,记忆法是有,书没有。”
武陵道:“不如编这么一本书,肯定大卖,很多书生都到咱们书铺问这本书呢。”
张原灵光一闪:何不把利玛窦记忆之宫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结合起来编成一部书,引进西方逻辑学对混乱的大明思想界是大有裨益的,可以培养一种理性思维,逻辑学是梳理思想和知识的工具,理论和科学的产生有赖于逻辑学,明代工艺技术很发达,却不能产生系统的科学理论,正是因为逻辑学的缺失。
张原即命武陵和来福去宣武门那边请金尼阁来这里,顺便把那个书坊老板袁朝年请来商议事情。
姚叔驾车送武陵、来福去宣武门,张原入内院到商澹然房间逗儿子鸿渐玩耍,自十一月下过两场大雪后,天气晴朗至今,但因为寒冷,四合院里清理积雪堆起的几个大雪人并不融化,看来要等开春才会消融了,商澹然道:“京师冬季严寒,室内却是温暖,我不大习惯,近来有些上火,睡眠不佳,就连鸿渐嘴上也起了一个热疱,痛得哇哇哭呢,昨日点了一些清凉药末,才好些。”
张原抱起儿子看,小嘴上的小疱也可爱,向着父亲嘻嘻笑,四肢乱动,发出“哦哦”的声音。
张原道:“慢慢就习惯了,我们可是要在京中长住的,冬季就让厨下多煮些绿豆粥,平日泡金银花茶喝也是清热的。”又见妻子双手轻揉胸乳两侧,便问:“又胀得难受了?”
商澹然面色微红,说道:“鸿渐现在不专吃奶了,所以常常有些胀痛。”
张原道:“鸿渐也算是肚皮大会吃的,看来你奶水真是足。”近前在商澹然额头吻了一下,低声道:“夜里我来吃,现在不方便,等下有客来访,我吃了奶出去会客,想想都会笑出来。”
商澹然羞红了脸,说道:“说话要注意些了,儿子能听懂的。”
张原笑道:“难道鸿渐生而知之,哈哈,你看他,翘着屁股在地上爬,哪里象是听得懂话的?”
商澹然看着九个月大的儿子扶墙爬地的样子,不禁莞尔。
“小姐,小姐,姑爷,家里来信了。”
门外传来婢女云锦欢快的声音,很快就推门掀帘进来,将一叠信递给张原,张原看到最上面一封正是父亲张瑞阳的笔迹,喜道:“二老终于回信了,这往返八千里,等一封家书真是望眼欲穿啊。”
张原在九月底就给家里写了信,报知澹然母子已经平安到达,请二老放心,历经三个月,终于得到回信,张原看完了一张信纸,就交给澹然看,说道:“二老身体都好,母亲就是非常挂念小鸿渐——”
云锦把小鸿渐抱过来,说道:“鸿渐小少爷,来,看老爷老夫人写的信哦,大家都喜欢你呢——”
鸿渐不知好歹,手却伸得快,一把就从母亲澹然手里把信抢过来,抓成一团,就要往嘴里塞,商澹然赶忙拦住,一边哄着一边掰开儿子小手,取回信,说道:“阿姑知道鸿渐这般活泼可爱,可知有多高兴。”
张原飞快地看信,喜道:“伊亭姐厉害,生了双胞胎啊,两个男婴。”
王微、穆真真都过来了,很为伊亭高兴。
现在有暇,张原即回书房磨墨提笔给二老写回信,写好两封信,武陵来报说金司铎和袁朝年来了,张原便去外院见金、袁二人,请金尼阁饮茶,他要先和袁朝年说一些事,就是想出银把袁朝年的书坊买下,请袁朝年出个价。
袁朝年早就想攀状元公的高枝,恭恭敬敬道:“张大人,晚生的书坊本已维持不下去,是张大人让晚生那间小书坊起死回生,张大人既要那书坊,晚生情愿奉送。”
武陵、来福他们在京中人生地不熟,有时办事难免磕磕绊绊,张原既要在京中开办书局,就需要袁朝年这样有经验的人,笑道:“难道我要霸占你的书坊吗,这样吧,你自己估算一下,你的书坊里里外外所有器物、包括房产,一共值多少银子,我让我的家人小武与你签一份契约,你的书坊值多少银子,我这边就出一倍的银子,以后书坊无论经营规模有多大,书坊的股份你都是三占其一,盈利你也是三得其一,空口无凭,立契为证。”
袁朝年大喜,忙不迭地答应,当即到一边与武陵商议具体事宜。
张原这才回到茶桌边,笑问金尼阁:“金司铎,这江南岕茶如何?”
金尼阁点头道:“好茶。”望着张原道:“张修撰是大明少有的智慧开明的官员,不以官势压人,明白交换的正义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希腊圣贤亚里士多德就有关于契约论的著述。”
张原心道:“我正要与你说亚里士多德,你倒先提起了。”说道:“亚里士多德乃西洋大哲,我听说过他的大名,此人学问宏富、著述等身,是不是有一种叫《工具论》?”
金尼阁惊讶道:“张修撰博学多闻让鄙人实在敬佩,《工具论》好比贵国圣贤孔子的《论语》,并非亚里士多德亲手编著,是其学生门人编辑成书,乃西洋哲学极其重要的典籍。”
张原道:“不知金司铎可有此书,翰林院即将开设译书局,这《工具论》应该优先翻译。”
张原只是听说有《工具论》这部书,是逻辑学的源头,他并没有读过,而且就算他能找到这部书,但大明除了传教士谁又懂拉丁文,所以必须与传教士合作,这才是张原力保耶稣会士的主要原因啊。
——————————————————————
悲催地求各种票票。
☆、第四百三十五章 先知的笃定
大胡子的法兰西传教士金尼阁道:“北京教堂没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南京谢务禄神父处有这些书,但这次南京教案,教士被驱逐,教堂被封锁,那些书想必已毁弃,不过杭州罗如望神父那里或许也有这些书,为感谢张修撰对本教的巨大帮助,鄙人准备明年初南下,如杭州没有,就去澳门,明年年底之前一定带来大批西洋书籍供张修撰挑选翻译。()”
张原拱手道:“多谢金司铎,在下还有一个请求——”
金尼阁对张原极为敬重,道:“请讲,只要鄙人能办到的,一定尽力。”
张原道:“明年贵教中人若有回澳门的,请代为招募精通枪炮制造的葡萄牙匠师,有十余人即可,若传教士中有精通火炮技术的就更好,我料三年内辽东必有大规模战争,西洋枪炮会得到重用。”
金尼阁顿感为难,上次沈榷抓捕王丰肃的借口就是因为那两支燧发枪,说道:“这次因为徐赞善、李少卿、张修撰的辩护,天主教才免遭禁绝,但打击依然很大,广东关卡对入境的西洋人定会严加审查,枪炮匠师很难入境。”
张原笑道:“在下未在兵部任职,岂敢私自雇募枪炮工匠入京,到时自会有朝廷下达命令招募,北京距澳门八千里,往返需要一年时间,我只想未雨绸缪而已。”
金尼阁释然道:“那绝无问题,澳门本来就有铸炮的匠师。”心里对张原先知般的笃定感到惊奇,这个大明朝最年轻的状元表现出的学识和远见让与他接触过的耶稣会士都是惊佩不已——
张原在国人面前还有些掩饰,有时要装傻。但在西洋人面前则没有这些顾忌,说道:“据我所知,古罗马文明就是被野蛮落后的种族毁灭的,我们中华文明也有这个危险,辽东的蛮族对大明威胁日甚一日。那些女真人极其野蛮凶残,若被他们占据了中原,你们西洋教士定会落得象倭人禁教那样的下场,唉,把人吊在粪坑上活活熏死。()那些倭奴也真想得出来!”
金尼阁道:“天主教士喜好洁净,那些魔鬼就故意以污秽来侮辱摧残,可恶啊。”
又叙谈半晌,金尼阁告辞,张原让姚叔驾车送金尼阁回教堂,袁朝年这时也告辞,说回去清点一下书坊财产。明天或者后天来与武陵商议入股合作之事。
袁朝年前脚刚走,张岱带着李蔻儿登门了,张岱道:“蔻儿说多日不见微姑,甚是想念,央我带她来这边。”
袅袅婷婷的李蔻儿从张岱身后转出来向张原行礼。张原便唤小婢蕙湘领李蔻儿进去,他与大兄在门厅品茶闲谈,午后天气阴晦,年前想必还有一场大雪,兄弟二人一边烤火,一边说些家长里短。张岱说他父亲张耀芳在京中住不惯,只是素芝大约正月里会分娩,张耀芳要等着看素芝生的是儿还是女。若是孙儿那他会在京中多待一段时间,若是孙女,满月后就要走离京还乡,先到泰州张联芳处盘桓数日再回山阴——
张原笑道:“尔彛逯啬星崤 !蔽剩骸按笮制捩购湍婪瘢俊
张岱摇头苦笑:“谈不上和睦,刘氏整日板着个脸装道学,我不爱看到她。我父亲责备了我两次,可我就是不想去她房里。”
张原道:“你专宠李蔻儿也不行。这是给李蔻儿树敌,李蔻儿的日子反而难过。”
张岱喟然道:“介子说得是,看你妻妾和美,羡煞我也。”
张原道:“明年盛美商号在北京开张,让李蔻儿和王微一起管理商铺,大兄可别舍不得。”忽然想起一事,说道:“三兄燕客上次托尔彛迳永吹暮采缇捣坏哪切┭劬刀蓟勾娣旁诖笮帜抢锇桑庑┤兆游颐τ谧急副缏郏尴竟思埃馐辈畔肫鹄矗娜瞻岬降剖薪趾采缡槠搪舻羧ィ右亓靼 !
老仆符成进来禀道:“少爷,有位姓秦的大人求见少爷,说是从四川石柱宣抚司来的——”
“啊。”张原腾地站起身,喜道:“秦民屏秦兄吗,他也来京了。”大步迎出四合院的金柱大门,只见大门外寒风中立着五个人,前三后二,后面两个是缠着头巾的土兵,前面三人左边那个身高体壮的大汉正是秦民屏,右边的是其外甥马祥麟,这十三岁少年身高五尺余,雄壮如狮,但中间那人英姿飒爽张原一时没认出是谁,就听这人爽朗一笑,抱拳施礼道:“张公子,杭州一别,忽忽四载,公子之德,未亡人秦氏没齿难忘。”说着,就在门前行跪拜大礼,秦民屏和马祥麟也赶紧跪下——
原来是已故石柱土司马千乘的夫人秦良玉,穿着官员便服,张原一时没认出来,赶紧跪拜还礼,惊喜道:“原来是秦将军,几时到京的?秦兄,马贤侄,快请入寒舍说话。”
秦民屏这时才笑着上前与张原握手,打量着张原道:“张公子现在是状元公、翰林官了,不会瞧不起我们边远土人吧。”
张原道:“秦兄竟说这样的话,等下罚酒十杯。”
秦民屏哈哈大笑,对秦良玉道:“姐姐,张公子还和以前一般和气,没有因为身居清贵要职就看不起我们土人。”
谁能想到杭州运河边遇到的那个少年书生短短四年就能金殿夺魁成为状元呢,秦良玉含着笑,与弟弟秦民屏、儿子马祥麟二人跟着张原进到门厅,张岱也迎出来秦民屏见礼,去年四月张原结婚,秦民屏与外甥马祥麟从数千里外的川中大山赶来山阴贺喜,所以张岱识得秦民屏,同座寒暄,上茶叙话,秦良玉虽是女流,但如今继任丈夫的四品宣抚司官职,与张原、张岱揖让交谈,落落大方且隐含威严——
秦良玉这次入京是向朝廷进贡,大明会典规定诸番国及四夷土官人等,或三年一朝,或每年朝贡,因为马千乘入狱、病死,石柱土司已有四年没有入京进贡,秦良玉前年继任宣抚使,控制了石柱土司各方势力,政权稳固了,今年便亲自来京朝贡,以示对朝廷的忠诚,她九月初从石柱启程,要赶在元旦前抵达京城,参加礼部的新年朝拜大典——
两个土兵抬着礼箱进来,张原道:“秦将军,我现在不敢收礼,很多官员都盯着我,请一定体谅。”
秦良玉微笑道:“岂敢陷张修撰于不义,这里面是我石柱土司的银杏果、香菇、板栗、蜂蜜这些不值钱的土物,张修撰一定要收下。”
张原笑道:“那就多谢了。”
秦良玉又道:“听闻张修撰喜得贵子,不知能不能抱出来让我看看?”
张原道:“那秦将军随我进内院看吧。”
脸有稚气但身量比张原还高的马祥麟道:“小侄也想看看世叔的儿子。”
张原笑道:“那就抱出来,也让秦兄看看。”命人进去传话,不一会,周妈抱着小鸿渐来了,云锦跟着。
小鸿渐刚吃了奶,奶香袭人,望着堂堂四品宣抚使秦良玉嘻嘻直笑,一点也不怕生人,秦良玉抱着这粉雕玉琢的孩儿极是喜爱,叹道:“没有准备得礼物,又怕张修撰又不肯收。”
马祥麟把项上的银圈摘下来:“阿娘,我长大了,这个长命富贵银圈送给世叔的小公子吧。”
秦良玉道:“好。”就把银项圈戴在小鸿渐的脖颈上,小鸿渐笑纳。
张原命厨下多备些酒菜,他要留秦氏一行五人用晚餐,大兄张岱作陪,席间问起川中诸土司情况,秦良玉说自播州之乱平定后,云、贵、川一带基本太平,只永宁宣抚司奢崇明桀骜,但有石柱白杆兵在,奢崇明也不敢擅动,今年奢崇明托人来提亲,想把其女许配给马祥麟,被秦良玉以儿子年幼婉拒——
张原知道这个奢崇明,是川中永宁宣抚使,练得一支勇猛善战的彝兵,奢崇明野心勃勃,欲割据西南,自立为王,天启初年辽东战况激烈,朝廷征调土司兵马北上救急,秦良玉的白杆兵火速先行,奢崇明却趁调兵之机袭击重庆,扰乱西南,给正在全力对付努尔哈赤的大明朝廷造成了极大压力——
如何能让这样的历史按原来的轨迹进行,先知的优势必须在这里体现,张原道:“秦将军忠义,乃朝廷在西南的定海神针——”
秦良玉连称“不敢当,不敢当”,张原请她多留意奢崇明动向,又说东虏猖獗,报效国家的时日不远了,秦良玉慨然道:“朝廷有命,我石柱土民定当负弩前驱,报效国家。”秦良玉这样说决非空话套话,她是以一生来诠释“忠义”二字的,这样的人永远值得敬重。
傍晚时分,朔风凛冽,看这天色今冬的第三场雪今夜就会落下来,李蔻儿抱着暖炉从内院出来,准备与张岱回泡子河畔,李蔻儿已经在内院用过饭。
秦良玉起身道:“京城有宵禁,我们也要赶回会同馆,待新年再来拜见张修撰吧。”
张原道:“秦将军住会同馆吗,离此不远,我送你们去。”
秦民屏道:“我们住在南馆,毗邻的是朝鲜使臣,那些朝鲜人自命儒雅似乎挺看不起我等土人。”
————————————————————
深夜求月票,一月即将结束。
☆、第四百三十六章 朝鲜蛮子杀人案
张原见秦民屏有不忿之色,便劝导道:“大明两京十三省,无论河洛还是川陕,无论汉人还是土人,都是同宗同文的炎黄子孙,同属于大中华,朝鲜虽然倾慕我中华文化,总是外邦小国,小家子气难免,秦兄不必与那些外邦陪臣一般见识。()”
秦民屏大笑道:“张公子说话总是这般谦和悦耳,每回见到张公子,令人神清气爽。”
秦良玉道:“张公子如今是清贵翰林,还是称呼张修撰为敬。”
张原笑道:“我与秦兄是布衣之交,这种交情弥足珍贵,为官之后,各种利益纠结,很难再交到这样纯粹的朋友,秦兄以前都是称呼我为贤弟,为何现在反而生分了。”
秦民屏大喜,对秦良玉道:“阿姐,张贤弟不是那种富贵骄人者,想当年,萍水相逢,就为我们石柱土人的事奔走,解除了我们的心头大患,又何曾有半点居恩骄矜之色。”
秦良玉展颜道:“说得是,大明朝有张修撰这样的贤人,也是我石柱土人之福。”
张岱的车夫在厅前唤道:“大少爷,车子在门前等着了。”
张原送大兄张岱和李蔻儿出门,看着马车驶去,又送秦良玉五人回会同馆,秦民屏道:“贤弟不必送了,这大冷天北风呼啸的,京城真是冷得紧哪。”
张原笑道:“我可没有那么娇贵,此去会同馆不过五里多路,算得什么,一起走走,说说话,难得一聚啊。”
张原带着汪大锤和来福,与秦良玉五人出了李阁老胡同,经皇城根的石厂街,横穿西长安街和大时雍坊,往大明门外的棋盘街边走边谈,风极冷。吹面如割,寒裘裹体也不觉得暖和——
这时大约是正酉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但一路走来根本不用灯笼照明,京城这一带是最繁华之地,士民工贾,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此时离宵禁还有半个多时辰,两边商铺灯火通明,在招揽最后一批顾客。酒楼茶肆,人来人往,展示日复一日的宵禁前的繁忙景象——
张原不好说请秦良玉喝酒。只对秦民屏道:“秦兄,元旦至元宵这十五天内城不宵禁,到时我请你们在这附近酒楼喝酒。”
秦民屏道:“当然由我来请贤弟,对了,杭州的钟公公已经回京,不知能否拜见?”
张原道:“钟公公在东宫当差,北安门外、十刹海东岸有钟公公的一处宅子,就在火神庙附近,一问便知。秦兄可以去投个拜帖,送些土产即可,不要招人耳目,免遭人忌,那个云南银矿税监邱乘云现为印绶监掌印,处处与钟公公为难,很是可恶。”
太监邱乘云是石柱土人的仇人。马千乘若非被邱乘云诬陷入狱,也不会壮年就染病而亡,十三岁的雄壮少年马祥麟恨恨道:“若教那阉狗遇到我,活——”
狠话没说完,就被母亲秦良玉严厉喝止。秦良玉抱歉道:“钟公公这是代我石柱土人受过了,真是内疚。”
张原道:“谈不上受过。钟公公在东宫地位日见稳固,只有邱乘云那种没有眼色的蠢货才会招惹钟公公,那种人早晚下场可悲,看着就是了。”
一行人绕过大明门外的棋盘天街,就见广场上热闹非凡,耍百戏的挑着灯笼在耍弄,有飞叉、中幡、耍花坛、双石、杠子、舞狮子的,还有走索、吞剑、踏高跷的,围观民众不时爆出一阵阵喝彩声,马祥麟很想过去看一会耍把戏,但听母亲秦良玉告诫道:“不要去凑热闹,人多是非多,我们远方土人在京中处处都要谨慎,莫要惹祸。”
马祥麟便不敢凑过去看,只边走边扭头看几眼,恋恋不舍的样子,他虽然体躯雄壮胜过一般成年男子,但毕竟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这些杂耍百戏对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张原道:“到了正月里会更热闹,搭上杂耍戏棚、撮戏法、隔壁戏,每日不重样,到时我请马贤侄观看。”
马祥麟大喜,连声道:“多谢世叔,多谢世叔。”说着偷眼看母亲并无愠色,这才放心地快活。
过了千步廊东侧,再走几步就是东公生门,会同馆到了,会同馆规模宏大,单就负责宾客日常食宿的馆夫就有四百人,会同馆不仅要接待各方使节,而且各种对外贸易也都在会同馆内举行,大明会典规定这些在京逗留的使臣不许自由活动,五日放出一次,平时不许擅自出入,只有两个国家的使臣例外——琉球和朝鲜,因为这两个藩国奉大明正朔,对大明最为忠诚,当然,象石柱土司这种大明体制内的臣民出入会同馆自然也是不受限制的——
张原送秦良玉一行到了会同馆大门外,告辞回去,秦民屏硬要回送一程,秦民屏是第一次来京城,人生地不熟,张原是他在京中唯一的好友,依依不舍啊,马祥麟呢,很想再去看两眼吞剑吐火的把戏,于是舅甥二人又送张原主仆三人走到棋盘街,张原正要让秦民屏不要再送,忽听街边一家酒楼传来一声大叫:“老天爷,出人命了,这可如何是好!”随即便是沸沸扬扬的纷争喧嚣声——
京城这么大,每日都有命案纠纷发生,张原不是五城兵马司的官员,也没围观看热闹的喜好,却听秦民屏“咦”了一声:“好象有朝鲜使臣的声音,难道是那些朝鲜使臣在酒楼打死了人!”
话音未落,就听得酒楼内一片喊:“朝鲜蛮子打死我大明百姓了!朝鲜蛮子打死我大明百姓了——”
“揪住这几个朝鲜蛮子,敢在我大明天子脚下行凶,打死他们,打死这些朝鲜蛮子!”
“……”
又听有人大声分辨道:“我等朝鲜国远臣,谨遵大明律法,如何敢行凶伤人,此人莫名其妙就过来与我等争执,不——”
这朝鲜人说大明南京官话咬字有些刻意,不大自然,分辩的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人都死了,朝鲜蛮子还敢狡辩。难道朝鲜人就可以随意打死我大明汉人吗?难道官府就纵容这些朝鲜人肆意行凶?打,先狠狠打一顿再扭送南城兵马司问罪,也见识一下我大明百姓不可欺辱,官府饶你们,我大明百姓也饶不了你们!”
随即就是嘶喊扭打的声音——
张原心道:“现在可不是满清遭遇八国联军的时候,大明朝还是骄傲的大明朝,大明律法有规定,番使外臣在京逗留期间若犯下罪行。轻的拿翻译通事和伴送问罪。重的直接参问其使节,并不会因为犯罪的是外国人就予以宽容,也不至于因为外国人丢了一具马鞍就要动用五城兵马司到处寻找。所以说朝鲜使臣是不敢在大明行凶杀人的,难道是酒后起了纷争失手伤人?不管怎样,就算是过失伤人那也是朝鲜使臣的罪责。交由官府处置是应该的,只是那酒楼中那叫喊着代表大明百姓的人似有故意煽动仇恨的用心——”
嘉靖以来,出使过朝鲜的唐皋、史道、吴希孟等大明使臣回国后对朝鲜都是赞誉有加,说“朝鲜文物礼制无异于中华”,所以大明朝野对朝鲜都有较好的印象,二十年前朝鲜的壬辰倭乱,杨镐领兵入援,班师之日,朝鲜自国君宣祖以下。数万在汉城弘济院泣送,朝鲜对大明的感激是真诚的——
大明对其他国家的领土没有野心,朱元璋认为大明的疆域够大、百姓够多、物产够丰富,根本没必要向外扩张掠夺,只要把两京十三省治理好就足够了,因为蒙元就是前车之鉴,蒙元以武力征服了数十国、疆域纵横十万里。但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朱元璋当然要吸取教训,这就决定了大明的对外政策是立德不立威,《皇明祖训》曾言“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朱元璋想着为后世子孙开万世太平,要求后人严格按照他制定的规矩办事,却不知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现在的大明已是风雨飘摇,很多国家已经不来朝贡,惟朝鲜恭顺靡懈,可以说自朱元璋赐名朝鲜直至朝鲜被后金征服的两百多年间,朝鲜对大明是忠诚的,两国关系一向很好,没有听说因为朝鲜而闹出什么外交纠纷,可现在这酒楼里那个大嗓门口口声声“朝鲜蛮子”,煽动民众打“朝鲜蛮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夜色灯影中,有几个人从这座“蔚泰酒楼”中抱头逃了出来,两个文官模样的人搀着一个四十多岁的红袍男子,后面还有两个伴当以手臂挡格棍棒的追打——
酒楼追出的几个汉子叫嚷道:
“别让朝鲜蛮子跑了,朝鲜蛮子杀人了!”
“朝鲜蛮子住在会同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定要他们杀人偿命。”
酒楼的汉子跑得快,兜头将红袍男子五人拦住,不明真相的大明百姓也聚了过来,那两个文官模样的人生怕红袍男子被人打伤,大声道:“我等是朝鲜国冬至使,这位是柳国舅大人,敝国王妃的长兄,我等要见贵国兵马司的官员,既有纠纷那就听凭大明官府处置。”
“什么纠纷!”酒楼汉子吼道:“是你们朝鲜蛮子打死了人,什么国舅,朝鲜蛮子的国舅也敢在大明横和霸道吗!”
边上有人冷言冷语道:“朝鲜国王光海君得位不正,手下臣子也是一帮衣冠禽兽,到了大明,就得狠狠教训。”
另一个汉子挥棒就打,一边喊道:“把死尸抬出来,把死尸抬出来,抬到会同馆去,定要朝鲜蛮子偿命。”
听到“光海君得位不正”这句话,那红袍男子猛地昂起头来,怒容满面寻找那说话的人,但围观的人极多,不知道是谁说的,张原却是注意到了说话的那个人,这人很有古怪,寻常百姓哪里知道什么朝鲜国王的名号,管他什么得位正不正,而这个掌柜模样的中年男子。说话声音不大,是故意说给那几个朝鲜使臣听的,明显是侮辱,要激怒这几个朝鲜人——
张原便对来福道:“来福,看到那个往街边走的青袍人没有,跟上他,看是哪家店铺的掌柜?”
那两个朝鲜使臣的伴当显然身有武艺,一人空手将棍棒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