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贼道三痴.雅骚-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胜在强记,臣要把周侍讲列举的那些所谓的歪理邪说、离经叛道之言一一放回原来的语境恢复起本意,皇长孙殿下、伴读小高公公,还有钟公公可以指证臣是否记忆有误。”
钟太监暗暗激动,心道:“张原果然雄辩,先以割截孔子之言先声夺人,现在又要展示其无与伦比的记性了,久闻张原过耳成诵,今日终于可以见识见识了。”
张原从周延儒笔录的第一条他的离经叛道语说起,不仅把自己当时说过的话复述无误,还把皇长孙的问话也一一道出,就连皇长孙略显童真的语气也模仿了个三、四分,更把钟太监偶尔的插话也都说了出来,说毕一事,问朱由校:“殿下,臣当时是不是这么说的?”
朱由校见张原镇定自若,他也安下心来,应道:“张先生说得极是,一字不差,就好比当日进讲场景重现一般。”
张原又问:“钟公公和小高公公呢?”
钟太监赞道:“张修撰好记性,杂家当日就是这么说的。”
小高当然也给张原作证说张原说得没错了。
张原又讲第二条离经叛道语,这样一条条讲下来,朱常洛对照着周延儒的帖子看,张原把周延儒记下的那些话都嵌进去了,但联系前言后语,就与周延儒要弹劾张原的那些意思迥异了,张原最多也就是与王阳明弟子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的思想有些相近,与歪理邪说那是毫不沾边,其实张原还是对自己的原话略有些改动的,但没有录音机,周延儒就是当时站在旁边听也无法指证他,有皇长孙、钟太监父子给他作证呢。
待张原辩驳到第十七条,已经过去了半个时辰,现在皇太子已经不是怀疑张原有没有离经叛道语,而是震惊于张原的强记,钟太监很合适地在太子耳边轻声说了一句:“千岁爷,张修撰为童生时就以过耳成诵名扬江南。”
朱常洛问:“为什么是过耳成诵?”
钟太监答道:“张原幼时患有眼疾,不能过度用目力,四书五经都是请人读给他听,甚是刻苦,终于磨练成过目成诵的本事。”
朱常洛叹道:“少有的奇才啊。”
钟太监道:“忠孝仁义,人品亦佳。”
朱常洛点点头,对口若悬河的张原道:“张修撰不必再自辩,周侍讲是误会你了。”
周延儒知道自己这次弹劾张原已完全失败,姚宗文说得一点不错,张原狡猾无比啊,而且也的确有过人之能,强记且不说,这份镇定就人所难及,而且,皇长孙和那两个太监明显偏袒张原,张原怎么说他们都点头附和,这让他如何辩驳,看来他这次弹劾张原还是太轻率了,对张原的狡猾估计不足,现在处境很不妙——
周延儒当即向皇太子跪下道:“太子殿下,小臣愚昧,听得片言只语未加详察,只凭一腔忠心就错怪张修撰,小臣甘受太子殿下责罚。”
朱常洛见周延儒言语诚恳,也只以为周延儒是误会了张原,让钟本华把周延儒搀起,说道:“周侍讲不须自责,你与张修撰同为东宫讲官,都为教导我儿殚精竭虑,都是一片忠心,两位莫要因此事生了隔阂,以后还要共同教育好我儿由校。”
张原当即表态:“周侍讲既已承认是误会了下官,下官如何还敢有怨言,以后下官有什么做得不妥之处,还望周侍讲照样指出来,下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话听得真别扭啊,周延儒却只得忍了,还要向张原道歉,他必须这么做,为的是保住东宫讲官这个位子,也力图挽回皇长孙对他的印象。
朱常洛道:“今日之事几位莫要外传,免得流言说我东宫讲官不和睦。”
钱龙锡、孙承宗、周延儒、张原一起躬身道:“遵命。”
朱常洛又道:“误会已解,那就今日照常进讲吧。”让钟本华陪着周延儒去主敬殿给朱由校上课,待周延儒走后,朱常洛又安慰、夸赞了张原几句,让内侍送孙承宗和张原出宫,他这边由钱龙锡开讲《易经》。
巳时末刻,张原与孙承宗出了东华门,张原长舒了一口气,对孙承宗道:“多亏孙大人事先提醒,下官是一身冷汗哪。”
孙承宗黑脸在烈日下放光,摸了摸胡子,笑道:“张修撰的自辩精彩之至,让我大开眼界。”
张原道:“惭愧,说得口干舌燥,才勉强过关——下官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是人情世故不通达,还是处事不圆滑,总有人跳出来非难我,让我防不胜防,很是烦恼。”
孙承宗道:“朝中党争纷乱,私心杂念者多,朝政日坏、饥荒四起、军备不修、边虏猖獗,这些事却少有人关注,我知张修撰是不甘庸庸碌碌只谋自己高官富贵的,时下是想要做点事就遭人忌,但张修撰也清楚,有敌就有友,所以不要太在意一些无端弹劾之语。”
张原道:“孙大人指教得是。”心想:“不知周延儒还怎么教那皇长孙?”
——————————
年度作家、年度作品评选,请书友们投小道一票吧,这是一个荣誉,请书友们支持一下,感谢。(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五章 奸臣
皇长孙朱由校回到主敬殿,坐在书案边一言不发,伴读高起潜也赶紧跪坐着,既然哥儿没向周讲官行礼,他又岂敢妄动,不然岂不是衬托出哥儿没礼貌。
周延儒知道皇长孙对他有些怨气,也就没摆出老师的样子责怪皇长孙无礼,周延儒心想皇长孙年幼,即使现在对他有些不满,但只要他曲为解说,让皇长孙明白他是出于忠心,相信过不了几天,皇长孙的芥蒂就消了,毕竟是十二岁的孩子嘛——
周延儒徐徐道:“请殿下将《大学》第一章读三遍。”
不料朱由校却道:“周先生今日不问上回张先生教了些什么了吗?”问这话时眼睛看着书本。
就好比一个巴掌冷不丁抽过来,周延儒来不及闪避,都能感觉到脸颊火烧火燎的痛,呼吸骤然急促,勉强镇定下来,解释道:“殿下,小臣非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由校根本不听周延儒的解释,谦卑称臣也没用,自顾捧起书来大声念诵,身后的小高跟着小声念诵,这《大学》第一章不过两百字,三遍念下来也不须半刻时,念完之后朱由校又板着脸一声不吭了,他虽是十二岁的少年,但尊贵的身份摆在那里,这样冷然无语的样子还是很让其他人感到心慌和压抑的——
周延儒脸颊的灼热感渐渐消退,心想少年人正在的气头上。还是暂不要解释,现在就是解释皇长孙也听不进去,只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沉默了一会,翻开四书,说道:“今日开讲大学第二章,我念一句。殿下跟着念一句。”
朱由校并不象往常那样答应一声“是”,而是坐在那里默不作声。
周延儒提高声音道:“殿下听到我说话没有?”
朱由校回答道:“周先生,我有一话说。”
周延儒心道:“只要你肯开口就好。我知道你心里到底是何想法才好解释、开导。”温言道:“殿下请讲。”
朱由校道:“周先生第一次给我讲《大学》时曾背诵了一遍,当时我是对着书看的,发现周先生漏了一个字。第二天说给张先生听,张先生教导我说周先生这是小错误,是无心之失,应该宽容,而周先生呢?哼哼——”朱由校都不屑往下说了。
少年朱由校的这些话等于又是一记耳光,周延儒年轻白皙的脸庞霎时又涨得通红,起身分辩道:“殿下请听我一言——”
朱由校板着脸道:“周先生,我出阁读书机会难得,不要说废话,请讲课吧。”
周延儒没想到这位看着有些呆傻的皇长孙竟然句句刺人。就和方才张原在前殿对他那样,这让周延儒如何受得了,今日必须要把事情说清楚,不然他哪有心情讲课,说道:“殿下。学习必先诚心,殿下既对我存了偏见,那我讲什么殿下都听不进去,我必须向殿下把事情说清楚,然后再讲课——”
朱由校左右看看,主敬殿上除了他和周延儒。只有钟太监和小高,这两个人都是帮着他的,便干脆道:“周先生明白就好,我就是不爱听你讲课,你说什么都没用。”
钟本华一直在看戏,这时出声责备道:“哥儿,不得对周先生无礼。”语气却简直是温和。
周延儒居高临下看着皇长孙,沉声道:“这就是殿下的尊师之道吗!”
朱由校怕皇祖父、怕爹爹、怕郑贵妃、怕西李,可不怕周延儒,当下来了一句更狠的:“周先生,你人品学问远远不及张先生,我看你象是个奸臣。”
“奸臣”一词是朱由校上次听皇祖父骂那个御史刘光复说的,感觉很犀利,所以今日果断用到周延儒头上,把周延儒气得浑身发抖,皇长孙把话都说到这般地步了,他再想忍辱负重也不可能了,骂他是“奸臣”,这谁受得了!
“啪”的一声,周延儒将手里的书丢在书案上,拂袖大步而去,钟本华叫着“周先生,周先生”追上去想要挽留,周延儒头也不回,一径去了,可见羞愤已极。
朱由校这时害怕起来了,脸色有些发青,问钟太监:“钟师傅,周先生会不会去爹爹那里告我的状?”
钟本华急命干儿子小高蹑着周延儒的行踪,看周延儒往哪里去的?
高起潜飞跑着出去,不到半盏茶时间就跑回来了,用袖子擦着汗,脸有喜色,禀道:“哥儿放心,周讲官往东华门去了。”
朱由校这才稍稍放心,却又问:“他会不会是回去写了奏疏来骂我?”
钟本华料想周延儒无颜把方才哥儿讥讽他的那些话告诉千岁爷,因为不管怎样,他这个东宫讲官已经是当到头了,事情若闹大对他名声只有更糟,安慰道:“哥儿莫怕,周讲官不会再来了,今日之事你也莫要对他人说起。”
朱由校连连点头:“我知道,我不说——小高你也不许说。”
高起潜又抹了一把汗,应道:“小的如何敢乱说。”
朱由校问:“钟师傅,若爹爹问起周先生怎么走了,我该怎么作答?”
钟本华道:“哥儿就推说不知何故,让我来回答就可以了。”
朱由校喜道:“谢谢钟师傅。”
没了讲官,朱由校就随便写了几页大字,看看午时已近,就回慈庆宫用午餐去了。
按惯例,中午光禄寺会在奉天门内的东庑下设宴款待两位进讲的东宫讲官,詹士府少詹事钱龙锡给皇太子讲了《易经》“履卦”之后,来奉天门东庑准备享用宫廷美食。等了好一会不见周延儒来,便让内侍去主敬殿问,那内侍回来说主敬殿已经空无一人,钱龙锡就吃独食,午后开讲时才对皇太子朱常洛说起这事,朱常洛就让王安回慈庆宫询问,钟本华对王安说了实话。王安摇着头道:“胡闹,胡闹。”
钟本华道:“若能换个讲官最好,哥儿的确无心再听那位周先生讲课。公公你是知道的,哥儿颇为任性,而且周先生与张先生有了嫌隙。讲官不和对教导哥儿也不利。”
王安道:“周讲官当时愤然离宫,事后定会有个说法的,且看他怎么说。”
回到文华殿,王安向朱常洛禀道:“千岁爷,周先生上午进讲时偶感身体不适,就先出宫休息了。”
朱常洛点点头,也没在意,继续听钱龙锡讲《易经》。
……
周延儒羞愤出宫后并未回翰林院,因为张原就在翰林院,若问起他为何这么早就出宫了他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七月下旬的午前阳光灿烂。天高气朗,金风送爽,京师之秋是最好的季节,但在周延儒看来,简直是天昏地暗。他雇了一辆马车回大明门外棋盘街寓所,午饭也不吃,闷头便睡,过了一会又起床磨墨写辞呈,说自己感了风寒,暂不能入宫进讲。为了不要耽误皇长孙的教育,请翰林院、国子监、詹士府另选贤才教导皇长孙,辞呈写好后,正待叫仆人送到翰林院交给郭学士,门房来报说姚老爷来访——
周延儒心知姚宗文是来探听他弹劾张原的结果,只是今日文华殿和主敬殿发生的事实在让他羞于启齿,太屈辱了,他少年成名,会元、状元连捷,心高气傲,这回却栽得如此之惨,一时间连向人诉说的勇气都没有了,也不想听别人安慰的话,他要托养病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情,说道:“就说我染了重病,暂不能见客。”
姚宗文吃了闭门羹,极为纳闷,昨日黄昏周延儒来见他时意气风发说要让张原仕途就此终结,怎么今日进宫这么早就出来了,还一出来就病倒了,周延儒才二十出头,年轻体健,又不是吴道南那样的老朽,怎能说病就病,这定是托词,想必是弹劾张原失败了——
姚宗文很是懊丧,但又不知道事情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心里七上八下,极不舒坦。
……
翌日,轮到张原入宫进讲,给皇太子进讲的是郭淐,二人一道进宫,郭淐边走边问:“张修撰昨日何事应召入宫?”
张原道:“关于皇长孙教育之事,周侍讲对我有些误会,已在太子殿下面前说清楚了。”
郭淐从袖子里摸出一封书帖,说道:“这是周侍讲昨日下午遣人送来的辞呈,请求辞去东宫讲官,说是染病暂不能胜任——这是何故?”
张原心道:“周延儒昨日不是忍气吞声向我道歉了吗,后来又去主敬殿讲课了,怎么突然就告病辞职了?”答道:“我亦不知何故,周侍讲既染病,那我们还得去探望探望。”
郭淐点点头,没再多问什么,入文华殿向皇太子禀明此事,将周延儒的辞呈递上。
朱常洛道:“周讲官染病,那就待病好后再入宫进讲嘛,何必辞职。”
王安心道:“周延儒与哥儿已经无法相处,托病辞职最好。”说道:“奴婢明日代千岁爷去探望周侍讲,问问病情如何,何时能入宫进讲,若拖延时日长,那还是依周侍讲所言另选讲官为好,免得耽误了哥儿的学业。”
朱常洛对王安是言听计从,点头道:“那就备些礼品去探望一下,也备一份礼品给张修撰送去,昨日差点冤屈了他,也须慰问。”
王安躬身道:“千岁爷仁慈,奴婢遵命。”
……
因为今日是张原进讲,朱由校早早就端端正正在主敬殿等着了,心里还有着昨日气走周延儒的忐忑,见小高领着张原进来,朱由校立即鞠躬道:“张先生安好。”
张原还礼:“殿下安好。”眼光在朱由校脸上一转,问:“殿下所忧何事?”
朱由校心想:“张先生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我的心事。”老老实实道:“我昨日言语言语不慎,惹恼了周先生,周先生当时就出宫去了。”
张原道:“殿下误会了,周讲官并非因你惹恼了他才出宫的,周讲官突发疾病,已托郭学士送来辞呈,暂不担任东宫讲官。”
朱由校瞪大了眼睛,看看身边的魏进忠、钟本华和高起潜,脱口道:“好极了。”赶忙又改口道:“周先生没有恼我,那好极了。”
张原笑了笑,不知这个皇长孙是怎么把周延儒气跑的,说道:“闲话休提,开始读书,今日开讲《论语》,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朱圣人说论语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望殿下认真学习。”
朱由校恭恭敬敬道:“是。”
张原讲了半个多时辰论语,便让朱由校休息一刻时,这时谈话就自由得多,朱由校还在后悔不该把什么话都对周讲官说,差点害了张先生——
张原微笑道:“殿下无须自责,是周讲官心机太深,论起来周讲官也是出于忠心,担心我教导得不对。”
“唉。”朱由校长叹一声,说道:“张先生真是太仁厚了,周讲官那么对付你,你却还为他说好话,连我都为周讲官感到惭愧呢。”
十二岁的皇长孙这时说话的口气象成年人一般,一边的钟本华暗暗点头,心道:“还得出阁读书啊,我们内侍只是皇帝家奴,如何教导得了哥儿,哥儿经孙承宗、张原教导不到一月,就已明理了许多,哥儿是很聪明的,只是一向失学,又整日担惊受怕,不知怎么就爱上了木工活——”
张原见皇长孙夸他仁厚,惭愧之念一闪而逝,说道:“当时我亦很气愤,但事后想想,做人总要诚心和气,要多想想别人的优点和好处。”对这位未来的天启帝就得这么教育,要教得仁厚些才好。
这时听得客印月在殿外说道:“哥儿,现在是休息时候吗?”
朱由校喜道:“张先生,客嬷嬷给我送点心来了,张先生也一起吃些吧。”
张原跟着朱由校走到殿廊上,就见客印月捧着一个小漆盒在前,身后跟着一个宫女,那宫女手里牵着一个小女孩,却是上回万历皇帝召见众官时吓得失禁了的小公主朱徽嫙。
————————————————————
求推荐票和年度作家选票,票票惨了点。
☆、第四百零六章 酥油泡螺
客印月手捧漆盒,腰肢微扭向张原见礼,六岁的朱徽嫙也跟样向张原行了一礼,张原赶忙还礼,心想这小女孩与他初次在觞涛园见到的小景徽差不多大,但没有景徽灵秀活泼,身子骨也弱,不过神态倒也憨稚可爱。
朱由校眉开眼笑介绍道:“张先生,这是客嬷嬷,客嬷嬷去年就见过张先生,张先生还记得吗?”
客印月算是老相识了,张原微笑道:“朝阳门外东岳庙,怎不记得,那日殿下何故大笑?”
朱由校那天在马车里仗着张原不认识他故意笑得很疯,这时有点不好意思了,说道:“就是见到张先生心开嘛,三位讲官就张先生和我有缘,其他两位此前都没见过。”见张原注目他妹妹朱徽嫙,便道:“张先生,这是我妹妹朱徽嫙,今年六岁。”对妹妹朱徽嫙道:“小嫙,你怎么跟到这里来了,这可是我读书之处,你不能在这里捉迷藏。”朱徽嫙最爱玩的游戏就是捉迷藏,而且是喜欢躲起来,让哥哥们找她。
“不捉迷藏。”朱徽嫙摇头,看着客印月手里的漆盒。
朱由校大笑起来,说道:“我知道了,这漆盒里装的是酥油泡螺对不对?”
朱徽嫙奶声奶气地“嗯”了一声,她最爱吃酥油泡螺,但太医院的医官说不能多吃,多食会拉肚子,所以朱徽嫙虽生在皇家,也还是一副很馋的样子,和寻常人家的小孩子没什么两样。
朱由校道:“小嫙都跟到这里来了,总得让小嫙吃一个,张先生也一起吃些。”觉得应该征求一下客嬷嬷的意见,便对客印月道:“嬷嬷,好不好。让张先生也一起吃?”
客印月不知为什么脸泛红潮。好似三月桃花,含嗔道:“你是主子,当然你作主。问我一个奶娘做什么。”捧着漆盒向偏殿行去,朱徽嫙赶紧跟上,酥油泡螺在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张原对朱由校道:“殿下吃点心去吧,我不吃,有杯茶即可。”转身走到殿廊另一边与钟本华、魏进忠说话,还没说得几句,朱由校过来了,身后的客印月捧着那个盖子打开了的漆盒,里面盛的就是酥油泡螺,有粉红、纯白两色,纹路如螺蛳一般。甜香扑鼻——
“张先生、钟师傅、魏伴伴,都请尝尝。”朱由校很是热情。
张原熟读《金瓶梅》,记得西门庆就爱吃这种酥油泡螺。喜好美食的大兄张岱也曾对他说起苏州富贵人家有一种带骨泡螺。以乳酪和蔗糖霜熬制而成,乃是天下至味。当即说了声“多谢”,伸手拈起一块酥油泡螺,入口便融,味道香美至极,忍不住赞道:“真是佳味!”
钟本华恪守本分,不品尝这美味,魏进忠也就不敢伸手,朱由校请张原再食一块,这才回偏殿享用去。
钟本华含笑道:“张修撰教哥儿不到一个月,哥儿就对你既尊敬又亲密,杂家教了他一年多——”自己先笑了起来。
张原笑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嘛。”
魏进忠奉承道:“我等下人如何比得张先生,张先生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闲话一回,一个甲字库的内侍来找魏进忠有事,魏进忠便去偏殿向朱由校说了一声,匆匆去了。
钟本华这才对张原说些机密事,压低声音道:“自上回梃击案后,郑贵妃对千岁爷的态度从冷淡和挑剔变为热情奉承,甚至是巴结,不时派人给小爷送来金银珠宝和精食美馔,这酥油泡螺就是郑贵妃的长春宫内侍制作的,比慈庆宫做的更美味,当然,长春宫送来的食物和用具我们都会仔细检查,但数日前郑贵妃选了她长春宫的八名美貌宫女送给小爷,说是让小爷广育子嗣,这个麻烦可就大了。”
张原眉头微皱,点头道:“是麻烦,枕边人最是难防。”
“就是啊。”钟太监道:“小爷呢,说实话,这些年提心吊胆过日子,一向受着冷落,供奉也淡薄,近来突然受万岁爷看重,郑贵妃又这般奉承,宫中大小执役对小爷更是毕恭毕敬,小爷就有些飘飘然了,简直忘了郑贵妃此前对他的种种谗言和刁难,对郑贵妃敬重得很,而且小爷于女色方面不知节制,郑贵妃送来的八个美女每夜临幸,王公公对此甚感忧虑。”
张原轻声道:“郑氏已知太子地位无法撼动,所以前倨后恭转而交好太子,这也很正常,公公做好自己本分照顾好皇长孙就好。”
钟太监听张原这么说,点头道:“张修撰说得是,这是王公公该操心的事,杂家不应多管。”说到这里,陡然灵光一闪,心道:“小爷好色贪欢,不知养生,只恐损寿,但这样哥儿岂不是就能提前即位了!”
这样大逆不道的念头是万万要不得的,钟太监赶紧默念了几句阿弥陀佛,觑眼看张原,张原神情恬淡,一派温文尔雅,似乎完全没有他刚才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但钟太监知道张原定然是有想法的,不然也不会在杭州时就建议他侍奉皇长孙,张原这才是真正的高瞻远瞩、处心积虑啊,杭州西子湖楼船上计陷邱乘云、金陵玄武湖献计助邢隆脱困,还有这次的梃击案,张原可谓心计深沉、算无遗策,还好他与张原是友非敌,不然有这么个敌人那夜里都要睡不安枕,张原对朋友还是很仗义的,有经世致用之志,并非那种不择手段纯为利己求富贵之人——
这个秋日的午后,站在主敬殿廊墀边的钟太监不禁这么想:“张原如此才智,现在以翰林修撰为哥儿的老师,他日哥儿登基,张原入阁为辅是完全可以想见的,张原象是张居正,那杂家岂不就是冯保,四十年前这两个人掌内阁、一个掌司礼监,权倾一时,但最终都没好下场,冯保倒没什么,孤家寡人一个,显赫风光过,死亦无撼,张居正却是累及老母和子孙,不过从张原对哥儿的态度看,比张居正给万岁爷当老师时温和得多,当年万岁爷年幼,读《论语》时,将‘色勃如也’的‘勃’字读‘背’字音,张居正厉声纠正,声震屋瓦,把在场的其他讲官和内侍都吓了一跳,万岁爷小有过错,慈圣皇太后就说‘倘使张先生闻,奈何?’万岁爷对张居正是害怕多于尊敬,后来万岁爷长大成人,张居正依然大权独揽,不知进退,视万岁爷如傀儡,这才导致张居正死后被论罪清算,张原熟知史事,应当不会重蹈覆辙吧,不管怎样,杂家是一定要要内臣中出人头地一回的,让邱乘云、宋晋这些平日讥笑杂家的看看——”
客印月出来了,向张原施了一礼,带着朱徽嫙回慈庆宫。
进讲继续,张原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朱由校听得也认真,午时,张原到奉天门东庑用餐,郭淐对他说起太子对周延儒辞去东宫讲官的态度,并说他傍晚要陪王安公公一起去探望周侍讲,问张原是否同去?
郭淐既然问了,张原当然说那就一起去,申时末进讲完毕,张原便随同王安和郭淐去大明门外棋盘街周延儒寓所,王安是代表东宫来探望的,周延儒当然不能推托不见,只有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湿布巾,装作高热不退的样子,眯缝着的眼睛盯着张原,张原没说什么话,没必要再刺激周延儒,这个人基本半废了,除非崇祯帝还有机会即位——
周延儒对王安表示他病得不轻,不能因他的病耽误了皇长孙的学业,请另择贤士任讲官,王安宽慰了几句,留下礼物便告辞了,又与张原同车到东四牌楼商氏四合院喝了半盏茶,留下东宫送的礼物,婉辞商周祚和张原的宴请,回宫去了。
商周祚这才知道周延儒弹劾张原不成,反而自己辞掉了东宫讲官,不禁大为惊奇,心想这个妹婿运气真是太好了,姚宗文会冲动得落水、周延儒会突发疾病!
皇太子送给张原的礼物是:银八宝十二两、玉花坠两件、彩衣纱两匹、长春酒两瓶、宫饼两盒,这两盒宫饼就有一盒是酥油泡螺。
景兰、景徽姐妹也极喜这酥油泡螺,吃了一块还想吃一块,看看所剩不多,景徽道:“我不吃了,小姑姑和小鸿渐快要进京了,留给她们吃,这宫中美食,等闲吃不到的。”
张原笑道:“鸿渐半岁不到,哪能吃这个,你们两个尽管吃,你小姑姑还要两个月后才能到,这酥油泡螺哪能存放那么久,早化了。”
景徽道:“那等小姑姑到了,再请东宫赐美食让小姑姑尝尝。”
张原笑道:“东宫赏赐是因为我受了不小的委屈,我哪能老受委屈呢。”笑着回房去写谢恩表,皇家赏赐可不是那么好生受的。
……
七月二十六日,翰林院推举的东宫讲官马之骐顶替周延儒入宫进讲,马之骐是万历三十八庚戌科的殿试榜眼,现任翰林院侍读,正六品,今年三十八岁。
这样,东宫讲学有序进行,讲官之间相安无事。
——————————————————
明日笔墨暂回江南,继续求推荐票。
☆、第四百零七章 慈母心
八月初一清晨,一条乌篷船从山阴城西水门悄然驶至八士桥边,就那样静静地浮停在庙河水面上,却久久未见有人舍舟登岸。
朝阳尚未升起,晨风带着清凉,投醪河绕过府学宫在此与庙河交汇,秋水明净,水面飘漾着薄薄青雾,迷离如暮色,岸边那几株红叶乌桕好似一簇簇火焰在寂静燃烧,行人从桥上过,笑语渐喧,河岸两边的商铺也逐次开门营业,山阴城的一天开始了。
王炳麟从乌篷船舱中弯腰走出来,后面跟着一个挑礼盒的仆人,船头艄公铺上踏板,让主仆二人上岸,王炳麟走上桥头,回望乌篷船,轻轻一叹,掉头往府学宫那边行去。
远远的那两根朱漆大旗杆高高挺立着,两面旗帜迎风招展,一面旗上绣着“里仁之美”四个大字,另一面绣着“五元及第”四字,旗下就是东张状元牌坊,去年张原喜中浙江乡试解元时县上曾出资在张原家门前建了一座木制解元牌坊,今年张原又状元及第,这更是山阴城三十年未有的大喜事,由府、县两级衙门拨银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精雕细琢,极为精美气派——
此时的状元牌坊下人头攒动,因为今日状元夫人商氏将携子赴京与张状元团聚,除了送行的亲友和乡邻,还有从数百里外赶来的翰社社员,都有礼物和书信送上,两座牌坊之间都是送行的人,王炳麟简直挤不进去,还是陪着张瑞阳应酬的周墨农看到王炳麟,让两个仆人挤过来接王炳麟过去,张瑞阳向王炳麟拱手寒暄,问起王思任近况,王炳麟道:“过几日小侄将送家慈和妹子去袁州与家严相聚。”
张瑞阳忙道:“是哪一日,请先告知一声,我也备一份薄礼相送,张原能有今日。全仗谑庵先生当年的悉心教导。”心道:“谑庵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