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贼道三痴.雅骚-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嘶力竭,客印月奶水又足,就一直让朱由校吃下去,一直吃到五岁,五岁之后当然不再把乳娘的奶当主食了,但有事没事、受了委屈、感到害怕就要吃客印月的奶找安慰,都十岁了还是这样,客印月坐着,皇长孙站着,就那样吃奶,只这两年才不怎么犯奶瘾——
“哥儿今天怎么了?”客印月有些奇怪,伸手摸了一下朱由校的脑门,问:“莫不是你读书不专心,张先生责骂你了?”
“没有,张先生还夸我悟性好呢。”朱由校吧嗒着嘴,伸手就来扯客印月的衣领,说道:“我就是突然很想吃奶,嬷嬷给我吃。”
客印月戴着纸护领,嘉靖以来宫女的护领都是纸制,一天一换,可保持洁净,这种纸护领由江西玉山县上贡,有各种颜色,制做得也很精致,客印月见皇长孙毛手毛脚乱扯她的护领,忙道:“哎呀,你做什么,莫要把领子扯破了。”捉住朱由校的手不让他乱动,朱由校就跳着脚叫“我要吃奶,我要吃奶”。
“嘘——”
客印月瞪起她那又大又媚的眼睛嗔道:“轻声些。等下让张先生听到,看你羞不羞!”
朱由校道:“隔得好远呢,张先生又不是顺风耳,哪能听到——那我不乱动,嬷嬷解衣给我吃,我吃了奶还要去读书呢。”
客印月拗不过皇长孙,反正也是自幼吃惯了的,只好道:“唉。真拿你没办法,你老老实实站着别动。”说着,自己解开护领,松开几粒纽扣,敞开衣衫,将红纱抹胸往下拨了拨,露出左边一只丰肥白乳。被抹胸勒得翘生生——
十二岁的朱由校张着嘴,目瞪口呆的样子。似被客嬷嬷的**给震惊了。
客印月坐在竹杌上。微有些羞涩,伸手摘下朱由校头上戴的圆帽放在一边,说道:“愣愣的看什么,要吃就快吃。”将朱由校的脑袋搂过来,按在胸前,感觉一张热热的脸贴在她胸脯上,随即**被叼住。开始一下一下的吮吸,被吸得浑身麻酥酥。忍不住幽幽叹息一声——
朱由校吃了一阵奶,有些憋气。嘴巴松开通红的**,仰头道:“我说嬷嬷还是有奶的吧,嬷嬷的奶真香。”又仔细看那只白圆挺翘的左乳,伸指勾住抹胸往下一拨,右乳也颤颤巍巍弹了出来——
“哥儿别闹了,赶紧去读书。”客印月挡开开朱由校的手,把抹胸提上去,鼓鼓丰盈,简直要把红纱抹胸撑裂。
朱由校笑道:“嬷嬷的**真好看,我吃了这么多年嬷嬷的奶,怎么都没注意呢。”
客印月系好衣衫,白了朱由校一眼,帮朱由校把帽子戴上,说道:“赶紧读书去,张先生在催你了。”
是有伴读小高的声音在叫:“哥儿,哥儿,张先生唤你了。”
朱由校便跟着小高去主敬殿,张原哪里能知道十二岁的皇长孙还要吃奶,见皇长孙兴致很好,以为是自己课讲得精彩,心下自是得意,便道:“先临六十个大字,不求做王羲之那样的书圣,总要写得端正才好。”
朱由校和高起潜在认认真真临摹大字,张原负手踱步,偶尔指点一下皇长孙执笔的姿势和要领,心想:“我不指望教出一个明君,不要太昏庸就好。”又想:“傍晚我要去拜访一下孙承宗,谈谈皇长孙的教育问题——”
已经是巳时末,日头高照,初秋的天气依然炎热,高敞的大殿却是颇为凉爽,张原看到北边长窗外有个人影,似在朝殿内窥视,便走出去一看,原来是客印月。
见张原出来,客印月赶忙迎过来万福施礼,轻声道:“张先生好,小妇人来看看哥儿,不知哥儿学习得可好?”
张原一揖,微笑道:“客嬷嬷辛苦,皇长孙很聪明,只要他肯学,没什么能难得住他。”说话时目光落到客印月丰盈的胸前,那里有一块明显的湿痕——
张原的嗅觉灵敏,能嗅到客印月身上淡淡的奶香味,不禁纳闷:“哺乳期的妇人才会有乳汁溢出,客印月分娩都十二、三年了吧,怎么还会有乳汁,怪了个哉。”非礼勿多视,目光移开,看着不远处的慈庆宫大门。
客印月察觉张原目光有异,低头一看,顿时面红耳赤,说了一声:“张先生,小妇人先回宫去了。”急急忙忙走了。
张原看着客印月牝马一般的矫健背影,总觉得这妇人身份不简单,不过他现在没权力去查客印月的底细,那应该是锦衣卫、东厂的职能,他能做的就是与客氏保持良好的关系,史上客氏恼恨外廷大臣是因为外臣一再要求客氏出宫,魏忠贤也是如此,其实都是很想与外臣交好的——
这日下午申时末,张原从东安门出了皇城,穆真真和汪大锤在外面等着他,穆真真戴上了一顶宽沿竹笠遮阳,以前她都是不戴的,烈日下也晒不黑。
张原道:“我要先去李阁老胡同拜访左春坊左庶子孙大人,大锤等下雇一辆车在胡同口等着。”
主仆三人来到李阁老胡老,张原一问之下方知孙承宗的寓所距离工部分给他的四合院只有数步之遥,汪大锤去雇车了,张原对穆真真道:“澹然她们这个月底应该会从山阴启程,过几日让来福找工匠把这寓所再整修一下,搞干净些,看看要添些什么器具用物,早作准备,免得她们到京后再手忙脚乱。”又道:“对了真真,待澹然进京后,我与她说说,安排一个仆妇或婢女服侍你。”
穆真真忙道:“不用,不用,少爷真的不用,那样婢子会浑身不自在的。”
张原笑问:“那你分娩做月子也不用服侍吗?”
穆真真含羞道:“不用特意安排人的,婢子自己能做的就不想麻烦别人。”
张原笑道:“有很多事我自己也能做,可我就想麻烦你,我是不是有点骄奢淫逸。”
穆真真冁然而笑:“这可不一样,婢子愿意服侍少爷啊。”
……
孙承宗见张原来访,有些诧异,他知道今日是张原入宫进讲,以为是张原教导皇长孙时遇到了什么难处,赶忙迎进去坐定,仆妇上茶,张原喝了两口茶,这才向孙承宗说起他今日与皇长孙的问答,张原向孙承宗说这些是有用意的,因为他对皇长孙说的那些话有些与儒家正统思想稍有不同,为防日后遭人弹劾攻讦,先让孙承宗知道这些是有好处的——
听罢张原所言,孙承宗浓眉皱起,说道:“张修撰善能引导皇长孙学习固然是好,但还是不要讨巧,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辈既为讲官,那自然要以圣贤大道来引导皇长孙,不然皇长孙就是熟读四书五经那也是有口无心。”
张原对孙承宗这话不敢苟同,孙承宗说的道理是不错,但照孙承宗和周延儒的教法,皇长孙对读书就完全没有兴趣了,那样念书才是有口无心,说道:“孙大人,在下以为把皇长孙培养成圣贤那是极难的,当年张江陵为帝师不可谓不严,亲手编写《帝鉴图说》谆谆教导,却又如何?”
张江陵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曾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原说的这话实为大胆,有明显讥刺万历皇帝之意,也是在孙承宗面前他才会这么说,不用深交就能知道一个人的品行,真好。
孙承宗并非迂阔腐儒,深知万历朝弊端,默然半晌后改口道:“张修撰这样也算是因材施教,权宜之计,先把皇长孙引导到读书的路上来,能明事理、辨忠奸就好。”
说过了皇长孙的事,张原就向孙承宗请教边塞军事,孙承宗见张原也关心边事,很是欣喜,一番谈论之后,张原知道孙承宗也未把建虏努尔哈赤当作大敌,孙承宗这些年关注的是蒙古的威胁,张原心道:“连孙承宗这样深知兵法的人也认为建州女真尚不致大患,这应该就是大明朝野的共识了,如何才能让国人猛醒呢,非得萨尔浒的惨败吗?”
张原向孙承宗借了几册兵书回去读,其中就有孙承宗游在边塞的笔记,这是张原需要了解的。
……
七月十二,又轮到张原入宫进讲,张原还是教《千字文》,而昨日周延儒已经给皇长孙开讲《大学》了,因为《千字文》已经快要教完,剩下部分由张原独自教授完毕即可。
三位讲官,朱由校最喜听张原的课,这日休息时,朱由校对张原道:“张先生,昨日周先生教我《大学》,我对照着书本听周先生讲,察觉周先生讲漏了一个字——”
张原道:“殿下当时指出了吗?”
朱由校摇头道:“没有。”
张原道:“这是小错误,无心之失,殿下应该宽容。”
朱由校点头道:“张先生说得是。”
——————————————————————————
感谢弹指**书友成为雅骚第十位盟主,书页榜上终于全是盟主了,高兴。
☆、第四百零三章 文华殿风波
张原教导皇长孙要宽宏大量,对周延儒的无心之失要宽容,但周延儒却对张原不宽容——
……
梃击案虽已了结,余波犹在,浙党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闯宫案中猝不及防、应对不慎,以致节节败退、狼狈不堪,首领刘廷元和中坚人物胡士相、邹绍光被贬出京,浙党遭受重挫,刘廷元在梃击案之前呈上去的抨击张原冰河说的奏疏也因东宫案发而无人关注,在玉河北桥落水风波中颜面扫地的姚宗文本想借攻击张原是谄媚佞臣而挽回声誉,现在也只能含恨隐忍、等待机会了——
梃击案的影响远不仅此,原本比较团结的浙、齐、楚、宣诸党因为在此案中所持态度不一致而造成了裂痕,齐党亓诗教、周永春在梃击案中坚定支持东宫皇太子,楚党的郑继之、王大智则态度暧昧,属于骑墙派,只有宣党与浙党齐心,其实只要诸党没感受到来自东林君子们除恶务尽的威胁,那么他们之间产生分歧和裂痕就是迟早的事,只有东林的压迫才会让他们齐心协力,但现在的东林依然处于弱势,六科廊依然是三党的天下,而且吏部尚书和文选司郎中这两个重要官职也牢牢掌握在楚党手中,这对明年开始的六年一度的京察至关重要——
但东林党因梃击案受益是很明显的,虽然也有王之寀、何士晋二人被放外任,但借这次推选东宫讲官的机会,钱龙锡、成基命成为了皇太子的讲官,孙承宗、张原做了皇长孙的讲官,这四人当中孙承宗是东林党人,成基命虽然不算东林中人,但成基命的座师是叶向高,三党当然把成基命看作东林一系,松江钱龙锡一向与东林亲近,张原呢。不用说,比东林还东林,已成浙党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张原而后快——
所以说七名东宫讲官有四人可以说是东林一派。而剩下的三人当中还有一个是徐光启,此人不属东林也不属三党,但他是张原的师兄,这年龄相差悬殊的师兄弟二人关系甚是密切,时常聚会长谈,就只有郭淐和周延儒是三党要争取的,郭淐已是老朽。一向明哲保身,指望不上,三党也不看重他,只有周延儒是有资历、有能力和张原竞争的,而且据传周延儒与张原不和,自周延儒为东宫讲官后,吏科都给事中姚宗文、吏科给事中张延登这二人几次登门拜访周延儒,提醒周延儒防备张原的奸诈和诡计。又说张原曾扬言自己学问胜过周延儒,说什么丙辰状元力压癸卯状元,还在给庶吉士讲课时取笑周延儒……
这些事三分真七分假。心高气傲的周延儒听了自是恼怒,其实也不用姚宗文挑拨,周延儒早已把张原视作其今后仕途的主要对手了,他与张原都还年轻,想在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期间入阁为辅不大可能,只有寄望于皇长孙,自从给皇长孙进讲以来,周延儒已明显感觉皇长孙喜欢听张原的课而不怎么喜欢听他的课,这是让周延儒既烦恼又嫉妒的事,受姚宗文挑拨离间之后。周延儒就加倍留心张原给皇长孙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一是为了揣摩学习,以便投皇长孙所好,二是为了找张原的错误,伺机弹劾,周延儒每次进讲。都借温习功课之名,向皇长孙询问张讲官上回是怎么教的,有何印象深刻之处?
皇长孙朱由校年幼,哪里知道周延儒会存有这种心思,自是兴致勃勃地把张先生说的一些他很听得进去的话转述出来,张原的这些话往往与正统儒家大义不是很符合,个性张扬颇似泰州学派的观点,这是少年人喜欢听的,周延儒不动声色,每次都仔细询问,并觑空详记下来——
七月二十二日黄昏,周延儒候在东安门外,待孙承宗进讲完毕出宫,他便向孙承宗报知张原误导皇长孙之事,孙承宗年长,职位也高,教授皇长孙的三位讲官自然以孙承宗为首,有关进讲方面的问题先向孙承宗请示是对的,周延儒并没有把他记下的笔录给孙承宗看,只口头说了一下张原教法不对,看孙承宗是何态度?
不出周延儒所料,东林党的孙承宗果然包庇张原,为张原曲为解释,周延儒也就不再多说,告辞而去,却没有回自己寓所,而是雇车直奔崇文门外的姚宗文住所——
孙承宗回到李阁老胡同后想想有些不妥,便即写了一封信让仆人送往东四牌楼商御史府上交给张原,正是晚饭前的一段悠闲时光,张原与景兰和景徽姐妹坐在厅前白玉兰下看信,祁彪佳也在,祁彪佳现在是三天两头往岳父家跑,与商景兰一起读书、习字,少年情侣,乐在其中。
这些日子张原几乎每天都有信,傍晚从翰林院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信,这日有族叔祖张汝霖通过驿递寄来的快信,是六月二十九日寄出的,大信封里有好几个小信封,除了族叔祖的信之外,还有父亲张瑞阳的信、澹然的信和宗翼善的信,父亲在信里主要是说澹然和小鸿渐将于八月初启程赴京,张母吕氏很是舍不得,好在履纯、履洁两兄弟现在长住山阴,由宗翼善为他二人启蒙;澹然在信里描述小鸿渐的种种趣事,母亲的细心真是无微不至;
——宗翼善已经收到上回张原给他的信,对张原要为他改籍参加科举之事表示婉拒,与其冒风险改籍从童生考起,还不如待在山阴陪父母双亲和妻子伊亭,伊亭也有六个月身孕了,宗翼善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每日教履纯、履洁读书,帮岳父张瑞阳管理阳和义仓和翰社书局,得闲则与范珍、吴庭等西张清客围棋听曲、诗酒唱和,宗翼善的幸福生活简直让张原嫉妒,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啊,看了宗翼善的信,张原不禁又想起与景徽说起过的海边晒太阳的渔夫了,在信的最后,宗翼善说过两年张原若职务繁忙,他愿意进京做张原幕僚——
这时,仆妇将孙承宗的信送进来。景徽喜道:“小姑父又有信了。”以为是翰社社员的信,景徽现在算得张原的小秘书,张原有时信多得看不过来,眼睛累。就让景徽代看,景徽择其要点说给张原听,然后张原提笔回信,小景徽很乐意做这个事。
仆妇道:“是孙老爷让家人送来的,不知是哪个孙老爷?”
张原拆信一看,眉头微皱,景徽忙问:“小姑父。何事?”
张原抬头向立在阶墀上的商周祚道:“大兄,翰林院侍讲周延儒指责我教导皇长孙的义理不纯,孙稚绳先生提醒我要注意。”
商周祚道:“周延儒又如何知道你教了些什么?”
张原道:“自然是从皇长孙那里得知的,身在官场,动辄得咎啊。”
商周祚道:“周侍讲与你并无怨隙吧?”
张原笑道:“我与周侍讲都是馆师,而且只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周侍讲想必是有点怏怏不快的。当然,周侍讲不会承认他是嫉妒我,他会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皇长孙的教育考虑。以免我误导了皇长孙,明天就是周延儒进讲,我料他不会仅仅与孙稚绳先生说说便罢的,明日必起波澜。”
商周祚问:“你已有应对之策?”
张原道:“不妨事,我能应付,我在皇长孙面前说过什么话我心里有数。”
景徽悄声问:“小姑父,皇长孙会不会帮你说话?”
张原笑道:“应该会。”
……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辰时三刻,周延儒进入宫城东华门,比以往稍微晚了一些,皇长孙的伴读高起潜已经等候多时了。周延儒没有象往常那样从文华殿东侧的穿廊去主敬殿,而是往文华殿而去,对跟在身边的高起潜道:“小高,你先去后殿请皇长孙稍待,我有事要向太子禀报。”
高起潜叉手答应,往主敬殿去了。
周延儒理了理冠带。进入文华殿左边的侧殿,这里就是左春坊,右边侧殿就是右春坊,作为东宫辅政衙门的詹士府左、右春坊的得名由此而来。
今日给皇太子进讲的是詹士府少詹事钱龙锡,太子朱常洛尚未升殿,钱龙锡见周延儒进来,有些奇怪,忙问何事?
周延儒便将连夜写好的一封弹劾张原的奏疏呈给钱龙锡看,说道:“下官与张修撰同在翰林院为官,有同僚之谊,但教育皇长孙事大,个人私谊事小,下官不得不郑重向太子禀报此事。”
钱龙锡看罢周延儒的奏疏,心想:“不愧是会元、状元连捷的才子,词意犀利,却又文采斐然,在抨击张原之时尽显自己忠君忧国之心。”正待说话,听得内侍唱道:“皇太子驾到。”赶紧把奏疏还给周延儒,整冠肃立。
东宫太监王安陪着太子朱常洛来了,朱常洛只七月初一那日出阁讲学时见过周延儒一次,已经不认得周延儒了,是周延儒上前鞠躬叩头自报官职和姓名,朱常洛才记起这是儿子的老师,道:“周先生因何在此?”
周延儒道:“臣受命为皇长孙讲学,演习讲章,极是谨慎,唯恐有不合先圣大道之语,但臣近日与皇长孙问答,却发现皇长孙颇有荒诞不经之语,臣细问之下,乃知是出于讲官张原的教导,臣甚是忧虑,故来禀报太子殿下。”说着将奏疏呈上。
王安接过,展开给朱常洛看,周延儒在奏章中颇有断章取义之处,比如张原曾说兵法杰出的孙武、医术高超的张仲景这些在某一方面能利民济世的都可称为一术之圣,就是木工活也有圣人,那就是鲁班,而经过周延儒一发挥,就成了张原把孔子等同于鲁班,鼓励皇长孙做木工,朱常洛看了当然大为惊怒,他一向循规蹈矩、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差错落到父皇和郑贵妃手里,现在讲官张原却鼓励他儿子做木工,气得脸发白,连声道:“此等人如何能做东宫讲官,我明日就奏闻父皇罢了他。”
朱常洛看奏疏时,王安也在一边看,王安半信半疑,他与张原接触甚少,远不如钟本华对张原那么了解,心想张原是少年才子,有轻狂之语也是有可能的。见太子发怒,便低声道:“千岁爷,兼听则明,总要把张原叫来问一问才好。”
朱常洛怒气稍息。问周延儒:“周先生,你弹劾张原有这等离经叛道之语可有证据?”
周延儒又袖出一纸,这是他平日问皇长孙那些话的笔录,说道:“臣愿与张修撰对质,并请皇长孙和伴读小高作证,这些话都是张原对皇长孙说的,皇长孙津津乐道。显然已深受影响,若非如此,臣也不会这么着急向太子殿下禀报,实是忧心皇长孙的教育。”
朱常洛点点头,即命内侍去翰林院传张原速来文华殿,王安提醒道:“千岁爷,把哥儿的另一位讲官孙先生也一并请来吧。”
朱常洛又命另一名内侍去詹士府去请孙承宗来文华殿,再让王安去把朱由校带到前殿来。
王安来到主敬殿。见朱由校正由客印月拉着进来,钟本华跟在后面,王安把钟本华叫到一边。简略说了方才前殿之事,钟本华惊道:“张修撰给哥儿讲课时杂家大多时候都在一边侍候,张修撰为了让哥儿爱读书,有些道理就讲得比较婉转,却哪里有周讲官说得这般夸张!”
朱由校问:“王公公,说张先生什么事?”
王安道:“哥儿随老奴去见千岁爷吧,千岁爷问你什么话,你如实回答就是了——钟公公,你和小高也一起来。”
朱常洛怕他爹朱翊钧,朱由校也怕父亲朱常洛。一听要去前殿见父亲,朱常洛就有点畏惧,客印月安慰道:“哥儿去吧,哥儿近来读书读得这么好,小爷定要夸你。”
朱由校这才跟着王安来到前殿,向父亲朱常洛行礼。朱常洛劈面一句话就是:“这些日子你都读了些什么书,明白了哪些道理?”
朱由校见父亲口气严厉,顿时就懵了,原本灵光的眼神瞬间变得呆滞,这似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变傻就好似穿戴上了盔甲一般——
钟本华跪下道:“千岁爷,哥儿在上次梃击案中受了惊吓,近来才好些,请千岁爷莫要过于严厉。”
朱常洛摆手让钟本华扶朱由校起来,证据放和缓一些:“你且把本月来几位讲官教你的大致说说。”
这问得太空泛,朱由校很不好答,憋了好一会才答道:“孩儿《千字文》已读完,孙先生的《通鉴纲目》已教到周烈王和秦献公的故事——”,看了一眼周延儒,又道:“这位周先生教的《大学》已经教完了第一章,第一章最后一句是‘此谓知本,谓知之至也’。”
朱常洛点点头,不到一个月时间,能教到这些,很不错了,问:“张先生主要教了你什么?”
朱由校道:“张先生前日才教完了《千字文》,说下次就要开讲《论语》。”
“你看看,这些是不是张先生平日教你的话?”
朱常洛把周延儒的帖子递给儿子朱由校,又道:“读出来听听,看你识得几个字?”
朱由校捧着那张将近两千字的帖子,打起精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了一刻时,竟然没读错几个字,这让朱常洛比较满意,看来张原的《千字文》还是教得不错的,问朱由校:“你既已读了一遍,那这些是张先生平日与你说的话吗?”
朱由校紧张得额头冒汗,方才只顾着不要认错字,对每一句的意思却不是很明了,只觉得依稀相识,张先生似曾说过,点头道:“是。”
周延儒心下暗喜,皇太子朱常洛脸色当然又沉下来了,文华殿上的气氛肃然。
孙承宗和张原相跟着进到文华殿,张原在翰林院一边看邸报一边就等着传唤呢,向皇太子朱常洛叩拜行礼,侍立一边。
朱常洛上下打量着这位新科状元,他曾听钟本华说张原为人忠义,曾严拒郑养性拉拢,所以对张原是有好感的,以前没留意细看,这时见了,人物果然清雅,便不想让张原太难堪,徐徐问:“张修撰,你觉得这些日子做东宫讲官尚能胜任否?”心想张原若是识趣的,就该以年少不堪当重任为由辞去东宫讲官,那样不致颜面大损。
却听张原毫不迟疑地答道:“臣能胜任。”
朱常洛看了身边的王安、钟本华一眼,心道:“张原既不知进退,那就怨不得我了。”说道:“张修撰,有人检举你有非汤武薄周孔之语,并影响了我儿朱由校,我儿也已承认,你——有何话说?”
张原道:“请太子殿下明示,好让臣知道说了哪些错话?”
朱常洛便示意王安把那录帖给张原看,张原接过来一看,向一边的周延儒微笑道:“周侍讲这一笔赵松雪的楷体真让下官佩服。”
即便是扛着正义的旗帜,但记录皇长孙的话并以此来揭发张原总不是很光彩的事,周延儒脸火辣辣的,无声冷笑,心想只要能罢去张原的东宫讲官,姚宗文等人的弹劾奏章就会如疾风暴雨一般,冰河说、鼓动生员闹事等等总账就要一起清算,要让张原的仕途到此结束……求一张推荐票。(未完待续)RQ
☆、第四百零四章 雄辩与强记
孙承宗对周延儒的做法颇为不满,这时当然要为张原说话,向皇太子朱常洛禀道:“太子殿下,张修撰以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引导皇长孙读书,这是因材施教,此前张修撰也曾向臣说起过这种教授方法,臣以为并无不妥之处,而且从这些时日来看,皇长孙能专心向学应有张修撰谆谆教导的功绩在——周侍讲或许是对张修撰的教法理解有误,又因爱护皇长孙心切,这才弹劾张修撰。”
周延儒拱手道:“孙大人,下官笔录的这份帖子皇长孙已经当面朗读过,表示都是张修撰曾经所言,并非下官误会了张修撰。”
神情紧张的朱由校这时总算明白了,这位周先生是冲着张先生来的,说张先生教了他一些不好的道理,想把张先生赶走,难怪周先生每次都要问他张先生教了他一些什么道理,却全是处心积虑为了赶走张先生,这让朱由校很气愤,十二岁少年的爱憎分明,张先生是他最喜爱的讲官,他此前从没遇到张先生这样的人,温和可亲、从不以大道理压他、对他的一些任性颇为包容,所以每次见到张先生来进讲,朱由校不自禁的就快活起来,用他的说法是“心开”这时听周延儒说他读过那份帖子并且表示了认同,朱由校真想大声说“我刚才没看清楚,张先生并没有说过那些话”可是看到爹爹那张板着的大脸,朱由校又不敢挺身而出否认。毕竟他方才是点头说了“是”的,忽是忽否很不好,爹爹定要责罚他——
想到张先生以后不会再做他的讲官了,朱由校心里难过,觉得非常对不起张先生,他不应该把张先生的话讲给周讲官听。
朱常洛听了孙承宗为张原的辩护只微微点点头,他要看张原如何自辩。张原正在看周延儒的那份帖子,方才皇长孙朱由校磕磕绊绊读了两刻时,张原却是一目十行。很快看完,将帖子递给王安,由王安转呈给太子朱常洛。朱常洛问:“张修撰既已看完,可有何话说?”
张原恭恭敬敬道:“太子殿下,周侍讲从皇长孙那里问得并笔录的这些〖言〗论的确出于臣之口,但是,这些都是片言只语连缀的,歪曲了臣当时的讲意——”
周延儒冷笑道:“我如何歪曲你的本意了,请明说。”
张原看着周延儒,说道:“在下想请教周侍讲一句,先师孔圣是否说过‘’这个话?”
周延儒本不屑回答,但在皇太子面前。还是不能失礼,淡淡道:“此言出于论语述而第七,尚不完整,后面还有四个字——”猛然醒悟张原突然提起《论语》这句话的用意。
张原岂肯给周延儒转圜之机,朗声道:“在下当然记得后面还有一句。夫子这句完整说下来应该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如果把最后面这四个字去掉。单把前面四句说给未启蒙的孩童听,说这是孔子所言,如何呢,这四句话当然是孔子所言,但被截了尾,就与孔子本意完全相反了,以孔子之圣贤、论语之精粹犹有漏洞可钻,何况臣进讲时的随口而言!”
“太子殿下,臣有言启奏。”周延儒急了,要反击。
见周延儒要插嘴辩驳,张原拱手道:“周侍讲,请容下官把话讲完,周侍讲为弹劾下官既准备得如此充分,每日套问皇长孙的话,笔录数千言,又何惧下官自辩,难道就不能等下官向太子殿下禀报完毕后再反驳我吗?”
朱常洛道:“周侍讲,请容张修撰自辩。”
周延儒脑门青筋直绽,张原句句带刺啊,但太子既发话,他只有先闭嘴,怒目瞪着张原,这癸丑科状元与丙辰状元成死敌了。
张原面向皇太子,说道:“臣给皇长孙的确说过周侍讲处心积虑记下的那些话,但这些话臣并非孤立说出来的,自有其前言后语在,请太子殿下安坐,臣的自辩比较冗长,臣别无长处,胜在强记,臣要把周侍讲列举的那些所谓的歪理邪说、离经叛道之言一一放回原来的语境恢复起本意,皇长孙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