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首富真相-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裕。虽然黄光裕仍在明天地产占有60%的股份,而张志铭和其妻黄燕虹仅各占20%,但他因此换取了独立权,一手掌控了明天地产的经营权。
明天地产继续负责开发国美第一城的第二期至第四期工程,同时还开发了明天第一城。2005年10月22日,明天第一城以4699元/平方米的起价入市,再次取得辉煌战绩。
明天地产成为了张志铭和其妻黄燕虹真正拥有的企业,在为黄光裕打了12年工后,张志铭真正从一名打工仔蜕变为一名老板。有意思的是,明天房地产公司的LOGO与鹏润的LOGO十分相近——红黄基色不变,但是没了麦穗,只突出了中间那只大鹏。这似乎无意中彰显了一种意味:没有你黄光裕的粮草,我张志铭同样可以一飞冲天。
第32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2)
当时,正值有“地产黑马”之称的孙宏斌开始率顺驰地产在全国大肆扩张之际。内有张志铭的刺痛、外有孙宏斌的刺激,黄光裕心急如焚,非常急迫地想在地产行业大展拳脚。很快,黄光裕一口气注册了三家地产公司——国美置业有限公司、鹏润昊天房地产有限公司以及鹏润尊爵房地产有限公司,再加上张志铭归还来的鹏润地产,黄光裕将它们整合成立了鹏润地产开发集团,开始借这个平台在地产界疯狂投资。
2005年,鹏润地产获得的土地有:以8。05亿元的价格,通过拍卖收购了丰台区两块公建用地,共35。39万平方米,紧邻总部基地,当时计划投入30亿元兴建成全球高科技体验中心;另外,还有西坝河长途汽车保养厂一块土地的一级开发权,黄光裕欲将此建成金尊大厦项目。但至今,这一土地仍未转入二级开发,即鹏润地产并未实际获得该地块的使用权。
黄光裕真正在全国大规模囤地是在2007年。原因之一,是想完成其注资上市的计划,鹏润地产的注册资本也由2亿元迅速扩大至20亿元;原因之二,是因为又受到了巨大刺激——当年,26岁名不见经传的杨惠妍,凭借碧桂园高达54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截至2007年底)夺走了中国首富的桂冠。而当时排名第4位的黄光裕,个人财富是450亿元人民币,差不多是新任首富杨惠妍个人财富1300亿元人民币的零头,这无疑给了黄光裕更大的刺激。因为他在十几年之前就跳入房地产业,却一直发展不太顺利,更可惜的是没有像杨惠妍一样抓住2007年股市和房市绝佳的致富机会。
综合《财经》杂志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统计,黄光裕此段时间的“圈地运动”主要有:2007年9月,鹏润地产公开表示,欲洽购天津河北区金钟河大街两侧地块,预计投资80亿元,但此后未见行动;同月,鹏润地产表示将参与竞拍上海长风地块,并有意将之建为国美电器与鹏润地产的华东总部,依然未果;9月底,鹏润地产在北京崔各庄获得一块农业集体土地的一级开发权,同时还在北京通州宋庄取得一块农村集体土地的一级开发权,不过这两块土地均未转入实质性开发;2007年10月,鹏润地产以6亿元拍得北京市铁路文体活动中心一块土地;同年10月,再次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获得北京昌平文教器材厂一块土地,但至今未完成土地使用权的过户;2007年11月,鹏润地产参加了江苏省无锡电瓶车厂项目地块的竞标,以5。85亿元获得该土地开发经营权,这是鹏润地产近两年间正式取得的第一块土地;2008年1月,鹏润地产以8。45亿元竞得重庆渝中区解放碑一块土地,欲建国泰广场项目;2008年2月,鹏润地产又以25。55亿元的价格获得天津华明镇一块43。3万平方米的土地,楼面价格约合5000多元/平方米;2008年3月,鹏润地产获得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一块农村集体土地的一级开发权……到2008年,鹏润地产的开发面积储备已达到了一亿多平方米,一举超过了碧桂园。
而在这些土地储备中,有10052。38万平方米土地是一级开发,仅有52。56万平方米属于二级开发。其中,北京昌平、无锡、重庆和天津四个项目是在公开市场中通过“招拍挂”取得的,可直接用于开发,但据《财经》杂志记者了解,这四块土地均未付清土地出让金,黄光裕甚至想退还天津那块价格明显偏高的土地。
2007年,黄光裕还和国际大投行贝尔斯登联合组建5亿美元的零售业投资基金,以及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成立总额达8亿美元投资房地产业的私募基金,但后来没有什么大的动静。据《环球企业家》杂志的调查,问题卡在了限外政策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司长许满钢遭查,正是因为黄光裕筹集资金的进入审批而牵扯其中。
黄光裕成立了这么多房地产公司、圈了这么多土地,有一种“撒网捕鱼”的味道:“他们谁找到了土地谁就到我这里来批。”因为拥有足够的土地储备才有资格上市,黄光裕当时并没有想好以哪个“儿子”为主体重组地产业务,搭建上市平台。由于A股IPO大门被关闭,2006年下半年黄光裕放弃直接上市,选择以中关村作为“壳”公司,打算沿袭国美电器“自买自卖”的道路上市。但黄光裕在国美电器借壳上市的经验,并没有被成功地复制到他的房地产上。
第33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3)
段永基“请君入瓮”,黄光裕在“烂泥潭”越陷越深
自从妹夫张志铭离开国美后,黄光裕亲自出马担任总经理一职。2006年7月收购永乐之后,极富行业眼光和经验的陈晓答应出任合并后集团的CEO,自然让黄光裕万分满意,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去做他真正想做、却一直未做成的事情了——那就是房地产业务上市。
2006年7月23日,也就是国美准备召开关于永乐并购案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黄光裕却突然“人间蒸发”了,所有的媒体都找不到他。后据国美发言人何阳青透露才得知,在这个节骨眼上,黄光裕跑到广东去做“好人好事”了——他向一个叫“潮汕星河奖基金会”捐助了500万元,用于支持和鼓励品学兼优的“星河奖”获得者,同时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据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与黄光裕同行的有一位叫许钟民的潮汕老乡。细心的人会发现,就在3天之后的7月27日,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北京住总集团将其持有的中关村法人股2。7亿股(占总股本的40。01%),分别转让给鹏泰投资、粤文音像及海源控股,其中鹏泰投资受让比例从原15%增加到现27。51%,粤文音像新受让7。5%,海源控股受让从原25%缩减到现在的5%,此前的相关转让协议终止。
据资料介绍,粤文音像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生产、销售音像制品的民营企业。收购报告书称,此次受让股份三方并非一致行动人,但资料显示该公司与段氏海源控股关系密切——该公司实际控制人许钟灿与持有海源控股30%的许钟民为兄弟。此前许钟民承诺将转让手中30%的股份予段永基。因此,许钟民在股份转让后与中关村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但粤文音像称,将推荐许钟民为重组后的中关村董事候选人,如获通过,受让各方将推举许钟民为重组后公司的董事长。
许钟民此前一直活跃在文化投资领域,颇有建树,曾创建了国内最大的民营唱片公司——京文唱片,另外还是京城餐饮连锁企业“潮好味”的老板。2002年与资本市场活跃人士吴征共同重组阳光卫视,并出任执行董事。正是通过吴征、杨澜夫妇,许钟民与中关村原副董事长段永基开始有了生意上的接触。
据了解,许钟民结交甚广,各方对其评价一直都不错。早年在商海取得成功后,心生退出商界之意,已经在加拿大安居。但2006年前后,在段永基力邀之下,许钟民进入中关村帮助解决CDMA问题。
其实早在2004年,段永基就曾提议和许钟民联手收购中关村,而受潮汕老乡黄光裕在香港成功借壳上市的刺激,这提议也让许钟民动了心。到2005年,段永基和许钟民的收购联盟开始加快行动,当年3月,两人联手成立BVI公司——海源控股,许钟民全资持有的信成控股和段永基全资持有的宝祥控股各持有海源控股30%和70%的股权,双方各自拿出3500万港元和1亿港元以供海源控股收购中关村的股权。2005年12月7日,海源控股协议收购中关村原大股东北京住总集团25。01%的股权,作价1。3亿元。
因为CDMA担保问题涉及各方,利益无法平衡,许钟民虽一直在与各方积极谈判斡旋,但未能突破僵局。而在此时,许钟民想到了自己的好友和同乡黄光裕。此时的黄光裕,在家电连锁零售业纵横驰骋,先是实现了国美电器的借壳上市,后又陆续收购了永乐等诸多同行,一时风光无限。既有钱,又有上市经验,更有野心和想象力的黄光裕,加上好友和同乡的深厚关系,自然成为许钟民极力拉拢的最佳商业伙伴。于是在一次平常的聚会中,许钟民向黄光裕发出了加盟邀请,而段永基后来也对黄光裕的加入表示欢迎。在许钟民的极力鼓动下,黄光裕于2006年8月最终入主中关村。黄、许两人联手控盘中关村,当时给外界无限的想象。
其实刚开始黄光裕对中关村并不热衷,因为他对于中关村的复杂状况早有耳闻,对段永基也一直十分警惕,甚至担心进入中关村有请君入瓮的意味。据《证券市场周刊》透露,当时段永基为了挽留黄光裕,曾替他们算过一笔账,大致的意思是公司如果能够将其中几块资产扣除,剩余的资产质量甚佳。虽然中关村看似千疮百孔、负担很重,但壳价值和品牌效应对急于把自己房地产项目包装上市的黄光裕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最后,黄光裕选择了赌一把。
第34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4)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黄光裕同时觊觎着中关村所蕴藏的丰富的人脉资源。但让黄光裕始料不及的是,他后来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一生的命运或许会因此而发生转折。
麻烦接踵而至。《证券市场周刊》在《三个人的中关村》一文中透露了一个细节:中关村在武汉参股了一个王家墩项目。起初,段永基告诉黄光裕、许钟民,中关村在该项目持有20%的股权,而事实上,武汉项目的其他股东已经在此前进行了一次增资,中关村所占股份比例被稀释到8%。不仅如此,这些股权也并非公司所有,其中一部分为公司代武汉王家墩大股东泛海集团持有。这让黄光裕等人很不爽。
更重要的是,段永基早前尽快解决CDMA问题的承诺,也迟迟不见兑现。黄光裕深入了解中关村之后,才发现“窟窿”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在2005年因中关村巨额担保和亏损而受到中国证监会点名的段永基,将问题重重的中关村“踢”给了黄光裕——中关村彼时涉及金额达33。9亿元的CDMA担保风险和中国银行5。9亿元的逾期贷款。2007年9月,中关村33亿元CDMA债务纠纷爆发,广东粤财上门来逼债。
那段时间,许钟民连续一周在医院打点滴。而作为第一大股东,黄光裕必须承担起偿还中关村巨额债务的责任,这与黄光裕当初进驻中关村时的初衷显然不符。陷入一团乱麻之中的黄光裕萌生退意。
《华夏时报》一篇文章如此评论:“黄光裕骨子里是个很讲义气的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而这个朋友是许钟民,其身份是中关村科技的董事长,黄光裕的广东潮汕的同村伙伴,两人一起在北京打拼多年,关系非同一般。显然,在中关村一役上,|奇+_+书*_*网|段永基抓住了黄光裕的命门,顺利出局,留下一个烂摊子。”
于是,黄光裕派驻到中关村的管理团队开始撤出,同时,他开始打算通过别的途径实现地产业务借壳上市。但或许经不起老乡许钟民的恳求,黄光裕抹不开许钟民的面子——和当年H股借壳是在香港“壳王”詹培忠的帮助下类似,黄光裕在国美A股借道也得到了许钟民的帮助;另据《财经》杂志称,2006年黄俊钦、黄光裕兄弟遭遇调查门危机,神通广大的许钟民也出力甚多。加之黄光裕已经深陷其中,当时已经陆续投入了4亿元,远较许钟民、段永基在中关村投入的3900万元和2600万元要多,黄光裕最终只能和许钟民共进退。
黄光裕决定放手一搏。通过收购中关村科技的资产,承租物业,或授予建筑业务等方式,累计为中关村提供了超过9亿元的资金支持。而在许钟民和黄光裕的努力下,中关村33亿元的CDMA债务解决看到了曙光。而此时,掌控中关村科技达8年之久的段永基,已经金盆洗手、全身而退,准备远赴非洲探矿淘金去了。
2007年12月31日,中关村通过清算债权和出售、出租中关村科贸中心等存量房产的方式,将总计10多亿元的各种前期债务问题全部解决。2008年4月24日,经历了股改和新股东入驻的中关村公布了2007年业绩,并开始了国美式布局。
解决了大麻烦的黄光裕,当时似乎对中关村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曾经有人向黄光裕提出,给中关村老股东贴了几十亿元非常不值。但黄光裕却说,做企业的人眼光要放长远一些,虽然目前贴了点钱,但是从长远看,现在的股价将是一个地板价。
2008年5月4日,中关村科技召开第三届董事会,审议通过“中关村”将向鹏泰投资及一致行动人非公开发行股份,用于收购其合并持有的北京鹏润地产控股有限公司100%的股权。黄光裕拟将约180亿元优质地产注入中关村,对中关村进行实质性的重组。根据《预案》,黄光裕注入上市公司的鹏润控股房地产项目包括:大康国际鞋城项目、鹏润建国大酒店项目、重庆鹏润蓝海住宅项目、重庆解放碑国泰广场项目、无锡电瓶厂项目、沙河项目、金尊大厦项目、宋庄项目、崔各庄项目、张家湾项目等。
和7个月前相比,地产股价格已经多半腰斩,而国美还以每股14。67元的价格交易,付出成本太高。这个增发价格让黄光裕“倒贴”了不少,使得黄光裕实际持有股份减少4亿股,使得其未来经营整合难度加大。不过,黄光裕最终还是兑现了承诺。
第35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5)
而通过此次交易,中关村将彻底摆脱主营业务不明确、负债率高、新业务拓展不畅等困境,重塑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集中精力发展和扩大房地产业务,有望成为综合实力强、赢利能力高、增长潜力大的优质房地产上市公司。
但后来的事态,并没有朝黄光裕理想的方向迈进。在中关村这个“烂泥潭”中,这位曾叱咤风云的首富却越陷越深。2008年10月,黄光裕被警方控制、接受调查,据说主要涉嫌的可能便是中关村股份的违规操作。
2007年夏天,黄俊钦的纸上财富蹿升得比气温还快
中国股民永远都会记得2005年6月6日,因为在这一天,中国股市跌破了千点,一直到了令人绝望的998。22点。但随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资本市场复苏,人们又开始松开攥紧的钱袋,大量银行储蓄搬进股市。到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在阔别6年之后又重回2000点。
楼市也跟着股市一起飙升。自从2003年拉响宏观调控的警笛后,全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冰河期。但从2006年初开始,以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全国房地产市场开始昂起“高贵的头颅”。从5月开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企图遏制房价上涨的迅猛势头,但收效甚微。
股市和楼市如左龙右虎,一起挟持着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非理性繁荣期。
以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为例,其2006年底市值达到了675亿元,同比上涨了321%,股价除权后全年上涨263%。进入2007年的短短半年间,万科总市值更是突破1200亿元。同期的陆家嘴、中华企业等房地产企业,市值增幅也分别达到120。9%和175。7%。而2006年刚刚完成资产重组的中宝股份与泛海建设,总市值分别大幅增长15。75倍和16。7倍。这让一直伺机而动的黄俊钦不由得眼热心跳。
凑巧的是,正当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济南市金融部门也耐不住性子,主动找上黄俊钦商讨*ST金泰“咸鱼翻身”的问题。商谈的重点,就是要求大股东新恒基能够对公司的经营与生产进行实质性的重组。
当大哥的也该转转运气了!于是,江湖上关于黄俊钦要将旗下地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故事开始流传。
2007年3月6日,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过15%的*ST金泰发布停牌公告,称公司正在讨论重大事项。在停牌超过4个月后,*ST金泰于7月9日在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向新恒基控股集团(B.V.I)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不超过8家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亿股A股,发行价格确定为3。18元。其中新恒基控股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价值合计约为221亿元(未经审计)的资产认购约70亿股非公开发行股份,预计向其他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25。65亿元。
也许是机会太难得,这次重组黄俊钦几乎是倾囊而出,把新恒基旗下所有的地产类资产都注入上市公司。具体为:新恒基控股集团以其持有的新恒基(沈阳)置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新恒基(沈阳)物业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世贸广场(沈阳)置业有限公司95%的股权、沈阳空港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的股权、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认购相应的股权,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北京鹏润大厦相关经营性资产认购相应的股权。
光大证券房地产分析师赵强评价说,这是至今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一次借壳上市。甚至当时有人预言说,以这样的资产规模上市,新恒基的市值将直逼A股的地产龙头企业、市值超过1390亿元的万科。
自此,当时股价不足4元的*ST金泰踏上了漫漫涨停路。至2007年8月30日,以连续42个涨停成为中国股市18年来涨停板时间最长的一只股票,股价在短短2个月内翻了6倍多。由于持有新恒基集团80%的股份,并且将间接持有56亿股*ST金泰,这使黄俊钦个人的账面资产一度高达1500亿元。
对于度过不惑之年的黄俊钦而言,2007年那个夏天恐怕给他一生留下了最炙热的记忆。200亿元、400亿元、800亿元、1200亿元……黄俊钦的纸上财富比酷暑的气温蹿升得还快。在那段时间,他已经分不清楚白天黑夜、梦里梦外,自己在寒苦的幼年所做的日进斗金的美梦,每天都在上午9:30开始重演,而到下午15:00他梦醒时,总会发现自己的账上又多了几十亿元。疯狂啊!真是疯狂!
第36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6)
就在大家对这个超级新富豪翘首以待之时,媒体“不合时宜”地抖出*ST金泰定向增发方案的诸多硬伤:重要重组资产、东北第一高楼东北世贸广场系违规工程;资产注入方案未与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预先沟通;公司对方案涉及资产的审计评估是否开始闪烁其词……一系列“魔鬼细节”引发*ST金泰股价惊天逆转。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还没等自己从梦魇中清醒过来,*ST金泰在2007年8月31日舞出了最后的疯狂,在开盘即涨停后又翻身急转直下,三分钟内封于跌停,从此又开始了7个跌停。9月14日,*ST金泰开始停牌。直至2008年2月19日才复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在短短66天时间内,上千亿元的财富轰然而来,转眼间又呼啸而去。速度快得让大哥黄俊钦连梦里梦外的时差都倒不过来。更让黄俊钦伤心的是,*ST金泰定向增发和债务重组等工作因此受阻,恐怕短期内无法完成。甚至有行家判断,除非黄俊钦能手眼通天、法力无边,否则资产注入恐怕要因此胎死腹中。
再次复牌后的*ST金泰,继续上演蹦极游戏。在2008年7月底,ST金泰(从2008年6月12日起,中国证监会撤销其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ST金泰”)连续3个交易日触及涨幅限制,且连续3个交易日收盘价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5%以上;但是从8月初到10月,ST金泰又一直处于不断跌停的状态,至10月8日,其股价从7月29日的5。79元跌至2。61元;然而从10月9日至10月13日连续3个交易日,ST金泰再次触及涨幅限制;从10月底到11月初,ST金泰再次经历6个跌停板,11月12日至14日,其股价又是连续跌停;11月18日到20日,其股价又再次上扬,连续涨停……因其总是暴涨暴跌,众多投资者都直呼ST金泰为“妖股”。
回到2007年底,在当年的10月8日和10日,“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和“胡润百富榜”相继出炉。这两份榜单让看的人瞠目结舌,因为成为财富双料冠军的是26岁名不见经传的杨惠妍。大家都在惊奇地追问:这丫头是何许人也?
综观胡润百富榜,在前25位巨富当中,业务主攻房地产或兼营房地产的有20位之多,占总数的80%。当时尚拥有200亿元人民币个人财富的黄俊钦,只能在25人中垫底。
这一年,最大的财富新贵,无疑是碧桂园的杨惠妍。她是广东碧桂园实际控制人杨国强的二女儿。这位54岁土得掉渣的包工头真是太气人——他在顺德那个小地方“潜伏”了十数年,2007年4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内一浮出水面便让大家吓了一跳,代号为“2007。HK”的“碧桂园”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上市后短短的两分钟内,就从每股5。38港元蹿升至7。21港元,杨国强当天便以近700亿港元的身价一跃成为中国首富。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富豪榜上,仅碧桂园一家公司,就有杨惠妍、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区学铭等5人位居其中,身价都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碧桂园真称得上是中国大陆富豪的制造工厂了。
SOHO中国的潘石屹和张欣夫妇,则是最显眼的一对“金童玉女”。2007年10月8日,一副黑镜框的“中国潘”和一头染黄发的“美国张”,用12年时间激烈的磨合与碰撞,最终在香港联交所里绽放出璀璨的财富之花。当天上午9时30分,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日以10。10港元开盘,收盘报9。55港元,较8。30港元的发行价上涨了15。06%。以当日收盘价计算,SOHO中国总市值已经达到了477亿港元。潘石屹和张欣夫妇是SOHO中国的实际控制人,两人(以张欣名义持有)通过Capevale(Cayman)间接持有SOHO中国33。241亿股,占总股本的66。48%。以此计算,潘石屹、张欣夫妇的身价一飞冲天至35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富有的夫妻。
而黄俊钦控制的*ST金泰及黄光裕控制的中关村,都错过了这次百年难遇的暴富良机。
无独有偶,黄光裕的老对手张近东,也是一对典型的兄弟搭档,而且张桂平、张近东两兄弟与黄俊钦、黄光裕两兄弟几乎有着如出一辙的财富崛起模式——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正式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当日涨幅100。24%,一举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曾经70元的高价使张近东身价达到150亿元;2005年9月28日,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的兄长张桂平掌控的苏宁环球集团,以4亿元的资产为代价,换得*ST吉纸50。06%的股权,张桂平持有90%股权的苏宁环球也实现上市,张桂平身价过百亿元。
第37节:第五章 狼吞虎咽(7)
陷身13亿元违规贷款,黄氏兄弟最终却涉险过关
在中国,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看谁走路的时候开始带着风,谁就离出事不远了。
一场巨大的危机潜伏于2006年的年末,令迎面快速奔来的黄光裕打了一个趔趄,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只若隐若现的“拦路虎”也让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家想之心悸、闻之色变,它叫“原罪”。
在2006年10月底、11月初的短短三天时间里,黄光裕被两本知名的财经杂志抛到了风口浪尖——一本10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以《黄俊钦、黄光裕受查》这样的醒目标题报道说:黄光裕大哥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资产被查封,中国银监会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并称他们创业阶段涉嫌以违法或违规方式获得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贷款;紧接着11月2日出版的《福布斯》杂志公布:黄光裕以180。9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资产登上“2006中国富豪榜”榜首位置,再次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财经》杂志报道称:就在国庆前不久,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查封其全部资产;曾先后效力于黄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被逮捕。而早前,中国银监会也参与了相关摸查,摸查目标是“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包括黄氏兄弟在内的29人以及“两系”旗下的39家公司,被列入摸查名单。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据该杂志报道,此次突然立案调查,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起因于9年前一桩贷款,贷款行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就在2006年国庆前夕,原北京中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牛忠光被逮捕,黄俊钦本人也一度进入公安部监控范围。
据该杂志称,黄俊钦兄弟利用与牛忠光等人的关系,向北京中行的违规贷款,加上其后以租房形式向北京中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之后的虚假房贷和车贷,总计达到13亿元。这些贷款构成北京中行案的核心案由,而资金的最终去向至今尚未调查清楚。有人评价,这些资金为黄氏兄弟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从某种程度来讲,当年的北京中行是黄氏兄弟的“生命之泉”。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些源源不断的“活水”,从北京中行流出来并几经周折后,就变得浑浊而难辨其踪了。参与调查者指出,对上述13亿元资金去向的调查难度颇大,因为贷款大多以看似不相关的公司的名义贷出,贷款用途大多含混不清,其中更有大笔的无抵押贷款。而这些贷款在“鹏润系”和“新恒基系”的庞大繁杂的网络中频繁流转,最后无人能说清楚它们的最终走向。
但可以肯定的是,黄氏兄弟的房地产等项目,在这些资金的支撑下,都顺利地盖好并发售,资金又源源不断地流了回来。但这是一笔充满人情味的贷款,缺少应有的监督,所以借贷者也没有主动归还的积极性。据参与调查者透露,“资金回笼后他们还是长期不还。这些资金大量转出境外,很可能被用于炒股和炒期货,或用作其他投资”。
事后的追查工作困难重重,因为这看起来完全是一笔“无主债”,贷款的主体都和黄俊钦兄弟的公司无关,最终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这些违规贷款本来一直深藏于地下,直到2004年中国银行启动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