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表妹万福-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玉佩通体碧翠,上有兰纹,雕工虽不见精美,却是拙朴可喜。少女为它打了条丝绦,正好相配,这般静静卧于少女手心之中,莹碧玉光几乎盈透那只纤纤素手,与腕镯交相辉映,格外温婉动人。
少女微垂螓首,凝视着掌心玉佩,想起了那年上元之夜,那个无赖少年将它强行送给自己的一幕。
那夜过后,她原本想寻个机会还他的,但要么不巧,近旁总有外人,要么他就是不接,日子一天天地过了下去,这块玉佩,终还是被留了下来,最后留成了她的一桩心事,剪不断,理还乱。
去年他离开前,走的很是匆忙。临行前的那夜,曾叫他身边那个名叫李元贵的小太监给她传了封书信,信中说,他会在她家后园西南角的偏门外等她。
他说,他想见她一面。
这是那个上元夜后,这几年来,他第一次私约于她。
犹记那个晚上,天黑之后,她心如鹿撞。亦曾对镜新妆,亦曾试遍罗衣。
但临了,终还是未曾踏出赴约的一步。
她只叫自己的贴身丫头代她去了那里,传了一句话,叫他多加保重,早日归来。
他走后的这一年半的日子里,从母亲那里听到父亲和兄长的消息,继而想象他在军中都做了什么,成了她每天的小小的甜蜜乐趣。
也是在他走了之后,她才第一次深切地感觉到,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从前叫她想起来便又羞又恼的无赖子,原来竟已悄悄地占据了她的心房。
她再也无法将他忘记了。
她没有想到的是,如今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
太子孝期满三年了,近来,她隐隐听到了些风声。皇帝要为太子择太子妃,据说,自己也是其中之一的人选,而且,被选中的可能性极大。
多少人羡慕的无上荣恩,却令她终日忐忑,寝食难安。
但愿一切只是讹传。但愿她能落选。但愿……
她能等到他归京的那一天。
“阿z!阿z!”
伴随着一阵脚步声,门外忽然传来母亲呼唤自己的声音。
裴文z一惊,回过了神,飞快地将手中玉佩放回匣中,转过头,见门已被推开,母亲被一群嬷嬷丫头们簇拥着进来了,面带笑容地望着自己。
“恭喜小娘子。方才宫中来了人,传了个好消息!”
母亲身边的一个嬷嬷喜笑颜开,抢着说道。
丫头们也都望着她,个个笑吟吟的。
裴文z立刻想起那个传言,双颊骤然失了血色,一只手扶着梳妆台的桌沿,慢慢地站了起来,看向自己的母亲,双目微微空洞。
裴夫人立刻觉察到了女儿的异常,急忙走到她的身边。
“阿z,你怎的了?连手心都如此凉?可是身子哪里不妥?”
裴夫人握住女儿的手,扶她坐下。
裴文z摇了摇头,道自己无事,终于勉强稳住心神,轻声道:“娘,宫中来了什么消息?”
“方才李元贵来了,说三殿下今日回京了。万岁欲赐婚三殿下,将你许配给他。”
裴文z呆了,一颗心骤然跳的飞快,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慢慢地抬眼,看着自己的母亲,犹如置身梦中:“娘,你说什么?”
“万岁欲赐婚你与三殿下。李元贵说,万岁的意思是等太子大婚之后,便操办三皇子的婚事,圣旨不日便下。消息是有些突然,但娘想着,你与三殿下打小相识……”
“阿z,娘以为,这是件好事,你应当高兴的。”
裴夫人将女儿牵到床畔坐下,将她搂入怀中,注视着她,目光里带着欣慰和释然,柔声说道。
裴文z苍白的面颊之上,渐渐地泛出红晕,鲜艳若花。
“女儿一切听凭母亲做主……”
她的一张面庞埋入了母亲的怀中,含羞闭目,低声含含糊糊地说道。
124、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够重来(三)
太子大婚半个月后; 魏帝封幼子为云中王,着礼部操办了他和卫国公女裴文z的婚事。
次年春; 魏帝病故,太子继位。三个月后; 新帝以祖制为由,遣云中王就藩于云南武定。
朝中暗传云中王被新帝所恶,离京那日,除裴显等寥寥数人之外,再无旁人相送。
一路跋涉,数月之后,萧列一行人终于入了云南; 随即马不停蹄去往藩地武定。
武定那时还只是西南边陲的一座乱城; 十几年前才归于朝廷管辖,远不及数十年后的繁荣安定,道路残破,民生凋敝; 盗贼更是横行无忌; 入境才不过一天,于野径之上,竟就遇了两次劫匪,劫匪穷凶极恶,所幸萧列早有耳闻,寸步不离地守护于裴文z所乘的马车之旁,劫匪尚未来得及靠近; 便已被他和侍卫斩杀于道。
云中王就藩来此,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盗匪闻风而逃,接下来的数日,路上才得了安宁。
王妃所乘的马车,在快要抵达武定城时,因天下大雨,道路颠簸,车轮陷入泥泞石坑,车轴断裂,无法前行。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近傍晚,为免露宿荒野,裴文z便改上了后头那辆载着行李的马车,人挤在角落里,终于在天黑之前入了城,抵达了王府。
王府便是从前城主的府衙所在。地方虽大,但在十几年前朝廷收归此地之时,曾遭战火焚烧,屋宇毁损过半,这些年来,也无修缮,进入大门,入目所见,一片破败。
萧列和裴文z当夜所住的那间屋,是王府里最好的一间,但雨下的太大了,半夜,屋角的瓦顶开始漏雨,雨水沿着墙壁慢慢下渗,积水流到床底,涌进地洞,匿鼠逃窜出洞,一时寻不到出屋的口子,慌不择路,竟沿着床架窜上了帐顶,在上头爬来爬去,发出吱吱的叫声。
行路的辛劳、藩地的破败,前途的渺茫……一切都无法冷却两个年轻人那两颗紧紧相贴的心,年轻男子的精力,更是仿佛无穷无尽,方缱绻了一场,他意犹未尽,只是见娇妻实在累了,星眸半睁半闭,不忍再强要,便放她睡了。
裴文z正朦胧入睡,突被头顶爬鼠惊醒,惊叫一声,睡意全无,钻进了身畔男子的怀里,一双玉臂,紧紧地抱着他不放。
萧列笑着,亲吻她,安慰她,最后用被子将她身子包住,自己下床,拔剑驱赶老鼠,终于将这几只不速之客赶走。他撩帐上床,见她还蒙头蒙脑地缩在被窝里,听到了他上床的动静,才从被头里露出一双明眸,飞快地瞥了一眼帐顶,问他,鼠可去了?
萧列本想再吓唬她一下的,好叫她再像方才那样钻进自己怀里,抱着他,不要撒手。
他爱极了这种被她紧紧抱住寻求保护的感觉,便如同他是她的天。
但是就在对上她那一双美丽眼眸的一刻,他的情绪,忽然却低落了下来。
她曾是裴府的掌上明珠,宛若一株名贵娇兰,合该得到这世上最为金贵的呵护,如今却随了自己,远离繁华京城,来到这西南边陲,要吃这许多的苦。
他名为亲王,她是他的王妃。但连一间能够让她倦了安稳睡觉的屋子,自己如今都没法给她。
唇边的一缕笑意,渐渐地消失。
“阿z,怪我无能,叫你跟我吃苦了……”
他低声说道。
这一路颠沛,从小娇养长大的她,竟半句也没有叫苦过。
他的心底,愈发感到歉疚。
裴文z和他四目相望,唇边却慢慢地露出了笑容。
“我不曾觉有半分的苦。我是你的妻,你去哪里,我便也去哪里。我们一起,永不分开。”
她的声音温柔,但字字句句,却透出了一种坚韧的力量,直达他的心底。
年轻的云中王,凝视着枕畔这张从他少年起便悄然萦于他梦境的容颜,慢慢靠了过去,将她紧紧地拥入怀中,爱怜地亲吻着她,宛若她是这世上最为珍贵的珍宝。
诚然,她便是他在这世上最为珍贵的珍宝。
他差一点就失去了她,永远地失去,今夜却这般和她同衾共枕,他是何等的幸运。
那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皇子,一去不再复返。
这一刻,他在心底起誓,余生定要竭尽所能,为她奉上他所能给的最好的一切。
……
三年后,被夺职后赋闲的老卫国公去世,萧列奏请入京奔丧,天禧帝不允,随后,萧列被人以密谋大逆之罪告至天禧帝前,接着,顺安王又参刚承袭爵位不久的裴显亦参与谋逆。天禧帝震怒不已,将裴显下狱,削了萧列王爵,命发兵捉拿问罪,萧列发布告天下书,辩白冤情,称为自保,领兵起事。
据魏书载,世宗起事之初,人马不过寥寥数万,朝廷兵马,却以数十万计,人皆言蚍蜉撼树,必败无疑,不料上天亦有助力,次年,正当世宗情势危急之际,宫中传出天禧帝暴病身亡的消息,据称临终之前,传位于向来深得帝心的顺安王,满朝哗然,舆论四起,皆疑顺安王发动宫变谋害天禧帝而夺位,萧列趁机延揽人心,逆势而起,得多方助力,于三年之后,挥戈入京,被拥立为帝,定年号昭平,是为世宗。
那一年,萧列不过二十五岁而已,和裴后已有一双儿女,幸福美满。
登基后的首个上元之夜,他牵了裴后之手,二人并肩立于摘星殿的高楼之巅,遥望满城璀璨灯火,回忆十五岁那年的上元之夜,两人相视而笑,皆怀念不已。
是夜,帝后夜话,深夜不眠。
皇帝的脑海里,又再次浮现出多年之前,那夜于塞外野地的军帐之中,那个惊醒了自己的梦中之梦。
梦中那年轻男子的凝望自己之时的一双眼眸,直到此刻,依旧深深印于他的脑海,难以忘记。
他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梦中之人,他和自己必定有着某种自己所不知的牵连,而这种牵连,它深入骨髓,无法割裂。
皇帝的直觉,令他深信这一点。
他想知道,他究竟是谁,又是为了什么,天机入梦,成全了他和他的心上之人,继而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他更想知道,他如今又身在何方,做着何事。今生今世,他是否还能再次得见他面?
……
萧列登基的次年,昭平一年,东南沿海的泉州城里,一户甄姓富商人家,今日喜气洋洋。
甄大爷的父亲早年有恩于一户孟姓的官家,孟老爷便将一个女儿下嫁到了甄家,年轻夫妇感情极好,十分恩爱,先前已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甄耀庭,就在今日,孟氏又顺利诞下一女,女儿生的玉雪可爱,取名嘉芙,被夫妇当成心肝宝贝地养着。
转眼数年过去,甄家生意越做越大,跃居成为泉州首富,甄家女儿也出落的越发的好,才五六岁大,便已是个十足的美人胚子,又活泼可爱,见了无人不喜。这一年,孟氏带着一双儿女到南山金佛寺中拜佛许愿,祈丈夫出海平安——从嫁到甄家之后,每逢丈夫随船出海,这样的拜佛许愿,便成了孟氏必不可少的一件虔诚之事。
金佛寺坐落于城外南山之中,乃千年古刹,据说千年之前,化缘建寺的禅师在此地悟得大道,修成罗汉,故名金佛。山中奇峰叠嶂,清泉鸣涧,寺里青松翠柏,鸟啼其间,清幽胜地,别有禅意。
这日因有法会,孟氏虔诚拜佛完毕,便去听法。午间用了素斋,见小嘉芙困了,孟氏便领了一双儿女到静室午睡,叫仆妇陪着,自己又去前头继续听法。
小嘉芙的哥哥耀庭,自小顽皮,怎肯老实睡觉?勉强闭目片刻,见母亲走了,趁着看护的仆妇出去不在屋里,便悄悄推醒妹妹,凑到她的耳畔,说今早自己发现后寺有好玩的地方,领她去玩。小嘉芙便被哥哥带到了后寺。
今日寺中,香客众多,又逢踏春,桃花盛开,游人往来不绝,哥哥像只皮猴,在人丛里钻来钻去,小嘉芙腿短,一时追赶不上,转头,竟不见了他的身影,忍住心中惊慌,找了片刻,非但找不到哥哥,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竟走到了一处偏僻的空旷之处,不但找不到回去的路,连人也看不到半个,心中害怕,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喊着哥哥,哥哥却始终不见人影,自己仿佛也越走越偏,最后不敢走了,停在山路之上,呜呜地哭了起来,哭的正伤心时,忽然听到耳畔响起一道温柔的声音:“你怎的了?”
嘉芙抬起眼睛,泪眼朦胧中,看到路边的那株桃花树下,不知何时,立了一个陌生的少年。
他看起来,也就和哥哥差不多大的样子,身上的衣衫,已经洗的发白,但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的手上拿了一本书,似在附近读书之时,被自己的哭声给引了过来。
他清瘦如竹,长的十分好看,双眸漆黑,目光明亮,亮的小嘉芙几乎都能看到自己在他瞳仁里的投影。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的那一刹那,她方才所有的惊慌和害怕,突然就都消失了。
她心里觉得自己仿佛在哪里见到过他似的,可是却又想不起来。
嘉芙忘了哭,呆呆地看着面前的这人。
“莫害怕。我这就带你回去。”
少年放下书,蹲了下去,用自己的衣袖,爱怜地为她轻轻擦去方才哭出的眼泪和鼻涕,一点儿都不嫌她脏。又给她折了一支桃花,递到了她的面前。
小嘉芙破涕为笑了,接过他折给自己的桃花,仰面看着这个温柔而英俊的小小少年,问道:“你是谁?你住哪里?”
少年望着面前这个仰着小脸望着自己的粉嘟嘟的小女孩,沉默着,眸底深处,万千柔光。
前世的她,于绝境中曾向他求助,短暂相逢之后,两人再无交集,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她终被活埋于地宫,他亦以英年,早早死于塞外孤城。
人都说,他天纵英才。不但有少年宰相、白衣公卿之名,后来还以第一功臣的身份辅佐帝王登基,位极人臣。
他既为儒臣,又是雄帅,死前的那些年间,威伏边塞,叫胡人北归,不敢掉头,又教化民众,设立医馆,安民济物,四方归附。
他死于一碗鸩药。
他知一旦喝下药汁,此生一切,所有的荣光、耻辱,都将会在那座孤城的雪夜里戛然而至,彻底埋葬。
但他还是饮了下去。
那一碗鸩药,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亦准备好了那一天。
并非是他惧怕那个要置他于死地的人。
而是他无意去争。
那个世间,他想不出还有什么羁绊住他的人或者事。
本就是个多余之人,去了,不过也是归位而已。
他走的很是平静,但就在临死前的那一刻,他的脑海里,不知怎的,竟浮现出了多年之前,那个曾短暂相逢的表妹,当时她寻到自己,向他求救之时,那双饱含了恐惧和感激之情的楚楚眼眸。
那场战事之后,他曾出手相助过的这个弟妹,据说后来不幸死于乱兵,连尸身也不见下落,此后再无她的消息。
他本以为,自己早就已经忘记了,却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日她奔来求助自己的一幕,原来一直都还印在他的脑海深处,他从未曾忘记,就在他死前一刻,那双美丽的眼眸,竟再次浮现而出。
他死后,民众为他建庙,香火供奉,令他精魂不散,也是到了那时,他才终于知悉,原来当年她并未死去,而是被人匿于深宫,最后活埋在了地下,香消玉殒。薄命至此,连司命亦是不忍,遂令她转世新生。
所幸,在她新生的那个人世,历经磨难,她终和那世的自己成就良缘。那个自己,亦因她的到来,人生方得圆满。
欣慰之余,对那个有幸得她朝夕陪伴的自己,他心之深处,亦未尝不是暗生羡慕。
纵然自己死后精魂不灭,纵然与天同寿,而苍梧碧海,朝朝暮暮,心无所归,与那孤魂野鬼,又有何不同?
这一世,太多的遗憾了。不论是她、给了他生命的生身父母,抑或是养育了他的裴家亲人,无不命运多舛。
他对司命说,他甘愿舍了自己这不灭精魂,以换来所有这些人的无憾一生。
……
少年沉思了片刻,微笑道:“我就住在这里,你叫我右安哥哥便可。”
“右安哥哥……”
嘉芙认真地念了一遍他的名字,点头道:“我记住了。”
她喜欢这个名叫右安的少年哥哥,对着他笑,笑的眼睛弯成了一双月牙儿。
少年将她领回前头的时候,孟氏正急的不行,叫家人和寺庙里的僧人,正到处在找女儿,忽然看到嘉芙朝自己跑来,一把抱住了,喜极而泣。
嘉芙在母亲的怀里,回过头,看见少年哥哥朝自己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即转身离去,身影渐渐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孟氏情绪平定下来,才想起方才那个带她回来的少年,四处张望,却已不见那人。
看那少年衣着,似出身贫寒。孟氏感激他带回女儿,向寺中僧人描述少年的样子,僧人听了,笑了,告诉她说,那少年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尚在襁褓中时,便被云游在外的叔祖禅师从外抱来,收养于寺中。那孩子从小便聪慧过人,三岁读书,过目不忘,禅师本想收他为关门弟子,后来不知何故,却又放弃了这个打算,以国姓为他姓氏,为他起了俗家之名右安。两年之前,他小小年纪,便以州府第一名被录为秀才,当时轰动了整个州学,学官亲自来到寺中,亲自考他学问之后,意欲接他入学,却被他婉拒,如今他还住在后山一处庐舍之中,以粥为食,终日读书,安贫守道。
孟氏回去,和丈夫说了此事。
甄大爷从前也听说过金佛寺那贫寒少年的才名,既有如此巧合机缘,便亲自去寺中看望,见那少年,年纪虽小,却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心中极是喜欢,更认定这少年虽出身清寒,他日却绝非池中之物。回来之后,便一直念念不忘。某日,抱着女儿坐于膝上之时,忽发奇想,想到招那少年为婿。
他是个急性子,想到了,立刻和孟氏说了,孟氏自然赞同,甄大爷去禀了声母亲,当即匆匆赶去金佛寺,寻到了那位当日抱养了少年的叔祖禅师,将来意说明。
他忐忑望着禅师,唯恐禅师不应,不料禅师听了,不置可否,只带他到了少年所居的庐屋之前,问是否愿意被甄家招为女婿。
少年当时坐于桌后,手执一卷,放下书册,出了门槛,朝着甄大爷,毫不犹豫,竟端端正正下跪,叩首唤他岳父。
甄大爷欣喜万分,当即立了婚约,自那之后,时常前去探望,派人送米送衣,视这少年如同己出。
就这样,光阴似箭,从嘉芙六岁那年在金佛寺的后山和他相遇开始,数千个日子,如流水般在指尖静静淌过。
她和她的右安哥哥,青梅竹马,岁月静好。
这一年,已是昭平十三年,嘉芙年满十三了,枝头豆蔻,绝色初绽,而他亦年满十六,长成了一位英俊儒雅的翩翩少年。
记得当年小时,父亲每每带她来看他时,嘉芙最爱跟在他的身边,“右安哥哥”“右安哥哥”地叫他,他去哪里,她便也要跟去哪里,哪怕什么都不做,看他在窗前读书写字的样子,一看半天,也不厌倦,不舍离开。
后来她渐渐长大,明白他是自己将来的郎君,知晓害羞之后,便不再像小时那样,时常去寻他了,可是心底,却总是记挂着他,有时他来甄家,她便躲在暗处,悄悄看他,哪怕远远看到他的身影,一颗心也充满甜蜜,鹿撞不已。
父亲说,待她及笄,便为她和右安哥哥完婚,让他们结为夫妻。
这一年,十六岁的他要去参加秋试,因事关重要,嘉芙父亲取消了原定的出海计划,决定留在家中,等他秋试完毕。
甄大爷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这个临时变动的计划,竟救了他的性命。
几个月后,先前约定一道出海的另户人家的船队,在行至外海某处之时,遭遇了一场不可测的狂风暴浪,船只倾覆,最后除了一个抓住漂于海面的桅杆而侥幸被人获救的船上水手,无人生还。
消息传来,甄大爷难过之余,亦是庆幸自己竟如此逃过了一劫。
倘若当时他也一道出了海,如今能否回来,实在不得而知。
甄大爷躲过一劫,等到右安秋试完毕,十一月,好消息传来。
他中了秋试,成了泉州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一个举人。
四方贺客不断,甄家人也终日喜笑颜开。
至次年春闱,萧右安又入京春闱会试,恰北方时局在安定了十多年后,再次开始动荡。皇帝便令天下举子以此为题策论。他的文章,鞭辟入里,有理有据,堪称庙胜之策,考官为之惊艳,圈为状元,送到御前复览。皇帝读完,大喜,又知写出此文之人,今春才刚不过十七岁而已,愈发惊讶,迫不及待,便立刻召他入殿觐见。
这一年,萧列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年近四十了。
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叫萧右安的少年举子之时,皇帝惊呆了。
他一眼就认了出来,面前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人,他就是多年之前,曾入梦提点了自己的那个青年。
纵然他如今还未长成梦中青年的模样,但面容轮廓,已是极其肖似。
尤其那一双明亮的,叫人过目难忘的眼睛,更是一模一样,他绝对不会认错!
萧列震惊无比,散朝后,单独于御书房召见这少年,详细问他生平,得知他是孤儿,从小在寺中长大,唏嘘不已,叫来了裴后。
裴后早知道了丈夫当年经历的那个奇怪梦境。
这些年来,她亦常常做梦,梦中的自己,还有另外一个孩子,她想将那孩子看个清楚,面前却总是一团迷雾,醒来之后,心底深处,犹如缺失一角,常常感到遗憾不已。
就在这一刻,看到这个少年人时,不知为何,她的心中竟慢慢生出一种既心酸又欢喜的感情,仿佛他便是自己梦中那个失散了多年的儿子,眼泪控制不住,竟夺眶而出,亲自过去,扶起了他。
没有任何异议,这个十七岁的少年,金殿传胪,高中状元。
一朝揭榜,天下皆知。甄家那个曾被人在背后讥为倒插门的女婿中了状元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泉州。甄家犹如过年般热闹,甄大爷亲自在大门之外放鞭炮,贴喜联,前来上门道贺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甄家门槛。
妻凭夫贵,于是一夜之间,她也成了众人眼中最为羡慕的好运之人。
但是,在她等待他归来的一天天里,泉州城里,慢慢又开始流传起了一些传言。
据说皇帝对他极其赏识,委以重任,他少年得志,一飞冲天,往后前途不可限量。
又据说,京城之中,家中有适龄待嫁女儿的官员,或托人,或亲自开口,无不想着招他为婿。
于是有人就说,那少年今非昔比,如今登跃龙门,而甄家却只是商户人家,少年恐嫌弃甄家门第,往后再不会回来了。
这样的流言,越传越盛,最后连甄家人也都知道了。
父母十分气恼,更怕女儿伤心,嘉芙却置之一笑,非但如此,反而安慰父母。
从他出现在她面前的第一刻起,嘉芙便对他生出了深深的信赖。
她全然信赖于他,并且深信,哪怕她和他相隔千山万水,冥冥之中,命中注定,一根红线,将他和自己系在了一起。
在她六岁的那年,那根红绳,便将他带到了她的身边。
她的右安哥哥,不论是金佛寺中一贫寒书生,还是如今名传天下的状元郎,他定会回来迎娶自己,对这一点,嘉芙深信不疑。
她的全然信任,得了回报。
这一年的秋,昔日那个寄居古寺的贫寒少年飞黄腾达,衣锦还乡,消息传开,轰动全城,无数人挤到街头,只为看一眼少年状元郎的翩翩风采。那日,他骑马入城,径直去往甄家,尚在一箭地外,便下马步行,来到甄家门前,向着闻讯出来相迎的甄大爷恭恭敬敬地行了女婿之礼,诸多流言,不攻自破。人人都说,甄大爷不但生意做的好,多年以来,跑船如有天佑,择女婿的眼光,亦是高人一等,在那少年贫寒之时,便抢着定下了婚约,否则,以他今日地位,甄家又怎可能高攀为婿?
第二年,嘉芙行过及笄之礼,十五岁时,如愿以偿,终于嫁给了她的右安哥哥。
芙蓉锦帐,香旖旎,碧玉堂前,情似水。花烛摇曳,映出了锦帐中的一双依偎身影。
“右安哥哥,小时候第一次见到你,我便觉得眼熟。我从前是不是在哪里遇到过你?”
小新妇伸出一只玉臂,抱住了她心爱的少年郎君的腰身,睁开双眸,好奇地问他。
许久以来,这感觉一直困扰着她,今夜终于能够开口想问了。
他凝视着她还带着红晕的娇美双靥,眼底渐渐地涌出笑意,笑而不答,最后将她拥入怀中,以吻堵住了她那张追问不停的小嘴。
他割舍了一切前尘,只身来到这里,陪她慢慢长大,为的便是等这一天。
他要娶她为妻,和她白头,守护着她,叫她无忧无惧,此生安乐。
另世的他和她,正幸福生活在一起,这一辈子,他和她,也要如此。
(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