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伏藏师-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是……那是……”大人物苦笑起来,“通俗说,那是传说中文成公主的镇魔之地,但实际上,文成公主并未到过这里,真正完成镇魔大业的,是瓦岗寨三千伏魔师。关文,你怕不怕?”

    关文摇头:“不怕。”

    大人物向深井中指着:“那你敢不敢跟我下去,直到深井底部。有很多事,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明白在遥远的古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这一切跟宝藏无关,去做这件事有些枯燥甚至还包含着危险,你最好想想清楚再做决定。”

    关文闭上眼,一路走来的所有线条在他脑海中跳跃涌动,仿佛十几条矫健的长龙。

    “我好像梦见过这样的场景……龙飞九天,八荒合围,一场旷世大战在暗夜里发生,一切流血和死亡都被黑暗掩盖,只有闪电突降时,才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场面……”他真的梦见过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似乎与这些奔突如龙的线条杀阵有关。可是,他并不知道深井下有什么。

    “想好了吗?”大人物问。

    关文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睁开眼:“想好了,去。”

    大人物向前跨出一步,右手按下一个极其隐蔽的按钮,随着“啪嗒”一声轻响,深井内有无数盏灯次第亮起来,盘旋而成一条向下的灯带,直至无穷深处。事实上,所有的灯都是由这同一个开关控制的,只是最深处的灯距离太远,虽然同时亮起,但传到关文眼睛里时,却有了小小的几十毫秒的延迟。

    “真的很深,真的是太深了——”关文向下望了望,又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大人物在前带路,两个人踏上了一条开凿在石壁上的狭窄小径,宽约一步,仅仅能容一个成年人通过。

    小径是逆时针旋转向下的,右手边有一条形式简陋的铁栏杆,对通过者起到一些保护作用。左手边的石壁上,仍然是飞舞跳跃的线条,坚决奔放,直奔井底。

    深井处于小口大肚的状态,下降七八米后,内径扩张为十米以上。

    关文向上看,井口已经变得狭仄昏黄,而向下看,仍然未见尽头。

    绕着井筒下降了十几圈后,前面的转弯处出现了一个凹进的洞穴。大人物走到洞穴前,轻轻站住,左手撑在石壁上,向洞穴里望着。

    洞穴里没有光,石壁上的灯光斜映过来。

    关文看得清楚,洞穴不过五步深,里面没有任何家具,只在地上铺着一张破旧的草席。

    蓦地,有人在洞穴里开口,说了一段藏语,嗓音沙哑,语调苍老而凄凉。

    大人物也回答了几句,过了洞穴,继续向前走。

    关文走过来,眼角余光瞥见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僧,正盘膝打坐在草席上,瞪着苍白失神的双眼,直愣愣地向前望着。

    关文向对方点头,不知该怎样打招呼。

    “他看不见,只能倾听。”大人物解释。

    关文答应了一声,刚要跟下去,老僧突然向前一扑,准确无比地抓住了他的手腕。

    “古康桑(藏语,你好)?”关文努力抑制着自己的动荡心情,用简单的藏语向对方问好,但手腕处如同被一只钳子夹住,钻心地痛。

    “卡耐费巴(藏语,从哪里来)?”老僧问,五指如钢钩一般一点点收紧。

    大人物回头用藏语解释:“他是画家,我要带他去看坛城封印。”

    老僧慢慢地松手,又缩回山洞的一角,保持着半卧半坐的姿势。

    “走吧,他们是这里的守护者,毕生都献给了看守此处的镇魔事业。我说过,在藏地,有太多像他们一样的无名英雄,只知奉献,从不索取。”大人物加快了脚步。

    “你们一开始交谈的是什么?我只听得懂‘没有、消息’等几个简单的词汇。”关文问。

    大人物苦笑:“别急,等到下去了,我再一起给你解释。这件事,只有在这种环境里解释,你才肯信。”

    接下来,他们经过了三十五个相同的洞穴,每个里面都有骨瘦如柴的老僧守护着,但与第一名老僧不同,他俩经过时,并未受到意外的阻挠。在盘旋向下的过程中,深井的内径越来越大。他们经过的小径如同古蜀地的栈道一般,完全是从山崖上一锤一斧开凿出来,脚下和侧面的凿痕依旧清晰可见。

    大约下降了六十多圈之后,他们到了小径尽头,踏上了久违的平地。前面是一个直径约五十步的圆形平坦广场,地上与洞壁一样到处画着写意线条。

    小广场上摆着十几座玛尼堆,高的约两米,由几百块碎石组成;低的仅有半米,由十几块石头组成。

    玛尼堆与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石头上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等各种吉祥图案,以期祛邪求福。大量的玛尼石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都可以看到。

    起初入藏时,关文曾研究过玛尼石,对上面绘制的图案相当熟悉。当他走到最近的一座玛尼堆前面时,发现所有的石块上绘着的,全都是龙形图案。

    “这些,也全都是三千伏魔师留下来的。他们的绘画艺术,已经超越了西藏玛尼石的本来意义,变成了伏魔手段的一部分。你看前面那道玛尼墙——”大人物向前指着,带着关文绕过两个高大的玛尼堆,一道一米高、一米宽的红色玛尼墙出现在眼前。

    玛尼墙是由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垒成,石头并非红色,而是被红色颜料浇淋而变成了这种突兀恐怖的血色。

    那道墙围成一个圆形,关文的视线越过玛尼墙,便看到了被墙围住的五彩坛城。

第十七章 玛尼墙与坛城

    坛城即藏传佛教里的曼荼罗(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藏语中的发音为“吉廓”。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修行者为了防止“魔众”入侵,每当修行密法之时,就在修法场地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自身立或者坐在土坛上修法,邀请古、今、往的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

    后世修行者根据这种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的坛城,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坛城象征着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缩影。身居坛城之内修行,则百魔不侵,更容易修成正果。

    “关文,这里就是当年三千伏魔师镇杀魔女的发源地。那些辉煌灿烂的经典故事是属于文成公主的,而一场血腥残酷的黑暗战争则发生在暗无天日的九幽之下。伏魔师在山体上挖掘出隧道,深入魔女盘踞的巢穴,在西藏与尼泊尔的智者协助下,先用玛尼堆、玛尼墙困住魔女长达三年之久,再修建坛城,把魔女逼入山底的地脉中。魔女已经在藏地修行了不知有几千几万年,法力太强,即便是三千伏魔师联手,仍然不能一鼓作气将其除去。最后,一名孙姓伏魔师藏身于献祭供牛的肚腹之内,投入地脉。魔女吃掉供牛后,孙姓伏魔师在魔女肚子里拔刀砍杀,终于将其杀死,坠入地脉无穷深处,结束了这场伏魔之战。在这之后,尼泊尔尺尊公主才按照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在其上建大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先是综合治理拉萨城,使其具备八吉祥之相,然后在卫藏四茹修建镇魔十二寺,以镇女魔四肢关节,也被称作镇魔十二神庙。这十二处寺庙,其寓意是永远镇压女魔灵魂的十二不移之钉……”

    那段历史在大人物口中娓娓道来,犹如演义故事一样。可是,关文能够想象到,伏魔师与魔女之战实在是残酷无比。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朝代和国家的和平,都不是靠乞求得来,而是千万勇士们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一将成名万骨枯,承托着帝王宝座的,不是砖石锦缎,而是麾下将士不散的英灵。

    关文向着坛城深深俯首,以表达对昔日伏魔师的景仰之情。

    “咱们走近去看吧。”大人物叹着气说。

    他们向右边绕行,由一个八字形的豁口进入玛尼墙内部。墙里墙外,温度相差极大,所以关文一踏进去,便不自禁地打了个冷颤。

    “地脉是进入地球核心的远古通道,有的地脉极寒,有的极热——你能撑住吗?”大人物问。

    关文点点头:“我没事。”

    他们向前走了十步,已经到了地面上那个五彩坛城的边缘。

    藏传佛教中,曼荼罗(坛城)共分为四种,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在玛尼墙包围之中的坛城是大曼荼罗,也就是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图画,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成身会。大坛城用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描绘诸尊。以上五种颜色分别代表地、火、水、风、空,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

    广场过于空旷,四周的灯光照不到玛尼墙内部来,所以关文看不清脚下,但他感觉到地面上凿刻着深深浅浅的文字。

    他蹲下身,小心地用手掌触摸那些凿痕。

    大人物低声解释:“那些是伏魔师留下的镇魔记录,因为三千伏魔师来自中国大陆的不同地域与不同流派,所以记录习惯各个不同,有的是汉字,有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字,有的是高句丽文字、有的是西域文字,还有一些,则是道家、佛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的独特符箓。这么多年,无数藏传佛教高僧大德殚精竭虑,将这些文字翻译出来,一代一代传颂下去。”

    关文抚摸了一阵,渐渐地满心疑惑:“怎么?我总是感觉这些凿痕表面是文字,而实质却是一幅笔法灵动的画卷呢?”

    他快速向右触摸过去,果然印证了自己的想法,每一笔凿痕都不是断开的,彼此之间或用笔意、或用细纹连接起来。那种情形,如同巨幅的泼墨山水,画面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不可独立分拆的。即使勉强拆开,也将失去本意。

    “你在做什么?”大人物叫了一声。

    关文无暇回答,几分钟内便绕着坛城边缘触摸了一圈。他感觉到,凿痕能够组成一幅无限空旷渺远的画作,非山水、非人物、非鸟兽鱼虫、非花草小品,而是一种大宇宙、大开阖的大境界,完全跳出了人类思想所能理解的境界。

    这一瞬间,他想到的是宇宙的形成、星球的运转、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之类虚无缥缈的事件。可是,他又无法用语言告知大人物,因为那种感觉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

    他明显感到,踏入坛城、进入地脉才是揭开一切真相的唯一途径。一念及此,他立刻向着坛城中央迈步。

    坛城的直径约为十五步,正中央竟然又留着一个直径三步的空白圆心,与四周的彩绘图案格格不入,呈现出一种古怪的青灰玉色。

    “这就是封印魔女、关闭地脉的最后入口。”大人物跟进来。

    “魔女并没有真正死亡吧?”关文说。

    “我不知道,我想没有人知道。”大人物苦笑起来。

    “那些凿痕并非伏魔记录,而是一种……伏魔师的临终绝笔,或者说是一份遗嘱。当你读到那些,如果简单认为镇魔已经结束,那就大错特错了。”关文仰天长叹。他从笔画中感受到的,已经超出了文字本身的字面意义。

    大人物默然,无以应对。

    关文趴下身子,向圆心下面望。圆心是不透明的,但他并非用眼睛看,而是在用心灵和思想去感知下面的世界。

    在很多五行家、阴阳家的著作中,都有着跟“地脉”有关的论述:正如人体具有经脉一样,地为人间之根基,乃盘古身躯化成,凡人体经脉,在大地中都有一一对应的存在,被称为地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同人体经脉不通会致病一样,地脉的阻滞不通,同样会引起大地的异变。人体经脉有头有尾,地脉亦是如此。地球表面分布着无数地脉入口,譬如火山口、天坑、海眼、温泉、寒泉等等,都可以视为地脉连接外界的门户。

    关文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听大人物一提到“伏魔师将魔女打下地脉”这样的情节,立刻意识到,伏魔师镇魔失败,已经给魔女留下了复活的机会。

    “下面是空的。”良久,关文怅然起身。

    “你也感受到了?”大人物低声问。

    关文点点头,回顾四面的玛尼墙、玛尼堆和昏暗的灯光,忽然觉得,人类在超自然的力量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

    伏魔师们不知经过多么艰难的挖掘才找到魔女修行之地,又不知牺牲了多少条生命,才将魔女打入地脉。可是,最终换来的,不过是阶段性的胜利,暂时拥有和平。那么,如今的一切,就像是建筑在地震带上的高楼大厦,貌似平安稳固,实则却极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瞬间,垮塌深陷,分崩离析。

    “魔女已经离去,那些先哲们所做的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未来,不知在哪一个瞬间,这个世界将重新恢复到文成公主镇魔之前的年代。这真的是……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身在坛城之中,关文却越发感觉到危机临头的凛冽感。

    他天生具有描绘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此时此刻,隔着那空白圆心,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地脉下的状况。

    “你确定吗?我的意思是,你真能辨别下面的‘空’与‘死’的区别?”大人物不放心地追问。

    关文苦笑了一下,突然转变了话题:“记得我在济南时,有一天经过公墓,看见有人正对着一块新碑祭奠痛哭。我明显感到,那墓碑下的骨灰盒里空空的,并不像其它墓穴里的骨灰盒那样,装满了未烧化的骨头。我告诉那些人,那骨灰盒也许是弄错了。他们起初不信,但最后打开时,果真发现骨灰盒是空的,原来是被殡葬公司的人给放错了。空与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的‘隔盒猜谜’游戏,考较的就是人的第六感强弱程度。我能画出别人的内心,所凭借的也是第六感。现在,我说下面是空的,意思就是里面空无一物,只有空洞的地脉。这一点很可怕,如果魔女有尸体、骨骸、魂灵存在于彼处的话,我一定能感觉到。可是现在,我脑海中什么都没有。”

    大人物皱着眉沉思了很久,满是皱纹的脸渐渐舒展开,浮起了一种大梦方醒、无比释怀的笑意。

    “笑什么?是笑我的分析过于玄虚吗?”关文有些不安。

    大人物在关文肩上拍了一下,笑意更深:“不,恰恰相反,我等了近六十年,终于等来了知音。早在六十年前,我刚刚获得进入此地的特权时,就感受到了魔女的消失——”

    关文一惊,凝神大人物的脸,又仰面向上望,看着连环栈道上那些模模糊糊的凹洞。

第十八章 大唐三千伏魔师后裔

    大人物沉思着绕着坛城踱步,转了三十几圈,蓦地仰头向上,发出一连串龙吟虎啸般的呼喝声。

    一瞬间,各个凹洞中都有人钻出来,无论身在低处还是高处,全都纵身越过栏杆,流星坠地般落到广场上。

    大人物先是用汉语,接着用藏语、回语、蒙古族语、英语重复了下面的内容:“魔女已经不在坛城封印之下,昔日吐蕃王与大唐、尼泊尔两公主的联手镇魔行动已经失败,本地伏魔圈已经失去意义,所有人停止行动,等候下一步新的镇魔计划。”

    那些衣着破旧、面容晦暗的僧人们静静地听着,并未像普通人那样一听到坏消息就炸了营。

    关文深知,这些是各民族里真正的智者,思想境界高远,非普通老百姓可比。

    “有什么证据?”有人问,正是身在第一个凹洞里的枯瘦老僧。

    大人物摇头,指向关文:“没有证据,但我们两个能感觉到。”

    那人向前一步,凝视着关文的脸,深陷在眼窝中的两颗灰白眼珠不住地转动着。大人物说过,他是看不见的,只能凭借听力行动。

    “你们错了,坛城之下有三千伏魔师的灵魂结界,魔女走不脱的。”他艰涩地说。现在,他不说藏语,用的是汉语。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真正的智者是无所不通的,任何一种语言都能信手拈来。即便是更高深的他心通、无声通之类的独特沟通方式,他们也多有涉猎。否则,怎么配得上“智者”的名号。

    “程大师——”大人物开口,却被对方猛地挥手制止。

    “我听到了那魔女凄厉的叫喊声……这么多年,那声音一直存在。你们说,她不见了,那么到底是谁在呼叫?我刚刚说过,伏魔师的灵魂结界就像一张漫无边际的蛛网那样,无论她跑得多快多远,无论她展开什么异种变化,都无法突破结界。三千伏魔师的力量之强,难以想象。到现在,我仍然能感受到那张结界之网的存在。”那位程大师没有给大人物留丝毫的面子,只是竖着耳朵谛听,边听边说,表情极度木然。

    其他人各自孑孓独立,或倾听,或冥想,或沉思,没有一人发声。

    “她真的不在了。”关文说。

    程大师缓慢地摇头:“年轻人,你下的结论太草率了。要知道,这里的玛尼墙、坛城、结界一起承担着镇魔的重任,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都将影响到世界的安危。你不是为自己活着,你要为千千万万人活着。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繁衍在这片纯洁高原上,谁都没有权力剥夺他们的生命。你我不能,魔女也不能。”

    关文叹了口气,深知以自己的地位和口才,很难说服这位倔强的老僧。刨除今天发生的事,也就是说在今天之前,他一直都是驻留于扎什伦布寺外的一名画家,因得到寺内管理者的特许而得以自由出入。他是小人物,特别是在这些智者面前,没有任何地位,更谈不上什么权威。

    大人物苦笑:“关文,今日的事,我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重复过了,没用的。”

    关文先前跨了一步,站在圆心正中。地面很坚硬,但他明显感觉到脚底空荡荡的,如同身在高空悬索之上。

    他慢慢地环视那些面目呆滞的老僧们,目光最终落在大人物脸上:“可是,总要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一些别人不肯做的事,承担别人无法担当的责任,那才是大人物、大英雄所为。”

    大人物又是一声苦笑:“关文,这是一场生死赌博,因为时至今日,连我都不能判定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对还是错?知道吗?三千伏魔师的灵魂结界一旦打开,后果就是谁都无法预料的了。”

    关文长吸了一口气:“如果我是你,就跟从自己的心——怎么想的,就怎么做。可是,我不是大人物,我只是个外地来的小人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大人物皱着眉,忽而仰天长叹,忽而低头思索,终于猛击一掌,下了决心:“程大师,我用生命做保证,魔女的确已经不在了。我们不妨现场表决,如果同意者占多数,就开启坛城封印,派人下去察看。”

    此言一出,程大师顿时脸色大变。

    不等别人发难,大人物发出一声长啸:“我发誓,如果这决定是错误的,我就当场自裁,用心头之血弥补灵魂结界暴露的缺口。”

    程大师跺了跺脚:“你……你竟然敢做这样的决定?实在是……实在是……”

    忽然,右侧有一名老僧开口:“我知道自己已经活不过今年秋天了,可我那一教派中,人才凋零,弟子流失严重,没有人能接替我的位置。所以说,咱们的伏魔圈一定会出现破绽,不是今年就是明年,肯定会崩溃离散。到那时,所有的玛尼墙、坛城、灵魂结界都将不复存在,化为乌有。长痛不如短痛,现在打开坛城,看看下面的情况,大不了用我们的伏魔圈跟魔女同归于尽罢了,总好过在这个幽暗的地底深井里慢慢老死……”

    另有三四人随声附和他的话,并随之举手:“我们同意打开坛城封印。”

    很快,老僧们自动分为三组,一组站在大人物与关文这边,一组站在程大师身边,另外一组则退出玛尼墙,声称中立而静观其变。

    三组人数基本相同,加上关文在内,大人物这边的人数仅仅比程大师那边多出一个。换句话说,关文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有他存在,开启坛城封印的决定才得以执行。

    “程大师,按我说的,开启坛城吧。”大人物拉着关文后退,离开坛城,退到玛尼墙外。

    其余人也退出去,只剩程大师站在坛城边。

    “还记得我们刚刚下来时我跟程大师的藏语对话吗?魔女还在不在,他心里也没有底。除了魔女的惨叫声,他根本没有收到其它有用的消息。可我们知道,声波在狭长通道中的传播可以是无限远的,所以古人才有‘空谷回声传万里’的说法。”大人物的眉头已经皱成了大疙瘩,右手五指变成鹤嘴锄的手势,不停地轻“啄”着自己的太阳穴。这种刺激性的打击手法,能让他时刻保持清醒,才能更清晰地思考这些纠缠的难题。

    关文点头,看起来魔女是活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话说回来,如果当年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尺尊公主这三位大人物能够彻底杀死魔女的话,就不必费心建造什么镇魔寺了,历史上也就会将“镇魔”变为“除魔”。

    如此一想,关文浑身寒凉彻骨,直接冷到五脏六腑之内。

    程大师忽然转身,指着大人物:“如果我有事,以后的镇魔大业就全权交给你。作为伏魔师,我们活着,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与生死,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作为瓦岗寨三千伏魔师的后代,我降临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伏魔卫道,匡扶正义。我死,跟宇宙中一粒尘埃的生死没有什么区别,但你必须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死,都应该死于伏魔,而不是其它。”

    他已经那么苍老,并且瘦到皮包骨头,仿佛浑身的骨架与力气已经不足以支撑那颗同样瘦削的头颅。但是,当他义正辞严地叮嘱大人物时,浑身散发出的正义之气,却让关文由衷地钦佩。

    “我记住了。”大人物深深地俯首鞠躬。

    程大师绕着坛城走了一圈,猛地俯身,双掌贴住一尊佛像的脸,身子瞬间倒立。当他发力摆动腰肢与双腿时,整个坛城就无声地旋转起来。连旋三圈之后,程大师发出一声大喝,半空翻了个跟斗,竟然将画着坛城的那块圆形地面拖拽起来,稀里哗啦地抛向一边。

    原先的圆心位置,出现了一个直径三步的暗洞,一道两尺宽的石阶以四十五度角倾斜向下延伸。

    “我下去,你们等着。”程大师说。

    大人物跃进玛尼墙,大声说:“程大师,我去,你留下来主持伏魔圈的大局。”

    程大师摇头:“不,我们这批伏魔师都老了,这里就是大家的最终归宿。自从走进来,我就没打算再出去。你不一样,有那么多事等着你去处理安排,藏传佛教弟子相信你、拥戴你,你一定要带领他们走向光明的归宿。每个人活着,都是一支能够点亮的蜡烛,不同蜡烛有不同的作用。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为真理和正义而活下去。”

    他推开大人物,一个人蹒跚向前,走向洞口。

    关文无法按捺胸膛中的热血澎湃,大步走过来,跟在程大师后面。

    “年轻人,你不知道进地脉去就是送死吗?”程大师厉声喝问。

    关文报以微笑:“你这样的大智者都可以从容面对死亡,我一个小人物,对于这世界而言,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就算送死又有何妨?”

    程大师脸上的皱纹颤抖了一下,凝神看着关文。

    “你能看到,对不对?”关文笑着问。

    “我当然能看到,但我不愿意自己的思想被视觉引向歧途,所以索性闭眼,不看万事万物,只凭听觉辨识。”程大师的眼珠转了转,灰白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亮的双眸。

    关文由这句话里得到启迪,瞬间彻悟:“原来,我不用看,只用思想感知来作画,也是遵循了这位程大师的认知方法。不看,思想就不受搅扰,就能从外界获得正确的反馈,比普通人的认知更具体、更深刻。”

    他回头看着坛城四外的地面,上面果然凿刻着各种文字和符号,繁复重叠,密密麻麻,看得人头晕脑胀,目眩神迷。如果普通人到了这里,眼睛看都看不过来,只是拼命地翻译研究那些文字,却忘记了品读文字背面的东西。

    在触摸中,他读到了三千伏魔师们的“心声”。抵达藏地后,伏魔师通过对魔女的观察与勘探,早就清楚地意识到,魔女是无法被杀死的,于是只能使用特殊方式,先将她封印于布达拉宫山底,再用寺庙镇住她,确保它无法出来祸害人间。这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当时复杂的藏地环境中,能做到这个已经殊为不易了。

    “走,来吧年轻人,我带你去看大唐三千伏魔师的灵魂结界——”程大师豪情万丈地说。

第十九章 地脉深处

    地道之中寒气逼人,走了一段后,台阶没有了,只剩粗糙的页岩路面。除了程大师手中的那道电筒光柱之外,四面全都是无声的黑暗。

    “年轻人,其实你不该下来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得珍惜。你跟我不一样,我老了,而且我是天生的伏魔师,命运归宿一生下来就注定好了,必须为伏魔而奉献一切……咱们这次去,九死一生,不一定能不能回来呢!”程大师深深地感叹着。一进入地道,他就仿佛换了个人似的,步伐矫健,行动迅速,一直走在前面。

    “地道里并没有魔女,又没有其它危险,我们当然能活着回来。”关文帮他纠正。

    “可见的东西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根本见不着的东西。我现在已经后悔了,不该开启坛城封印,更不该带你到这里来。”程大师停步,在一个三叉路口辨别方向,而后进入正前方的洞口。

    “有些事情总要解决的,不解决,就是一块大心病。下来看看,明了魔女已经消失,大家的心不就放下了吗?或者说,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然后重新筹划‘镇魔’大业,才是当前迫切要做的。”关文说。

    程大师再次停步,回头看着关文。

    遥远的黑暗中,不断传来低微的“嗡嗡”声,根本分辨不清那究竟是人、动物还是机器散发出来的声音。空气中飘着的,则是废墟烧焦后残留的味道。

    “谁也做不到——”程大师说,然后重重地重复,“谁也做不到伏魔的大境界,一代一代人的法力在不停地下降,距离昔日的三千伏魔师越来越远,一旦交战,自保都难,遑论镇杀魔女了。”

    他在前面带路,每经过一个三岔或者五岔路口,都要稍微停顿辨别方向。

    “程大师,你来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