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伏藏师-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类的超级间谍,只可能被杀死,不可能被感化。若是相信她们,离死期就不远了。

第三百五十二章 虫洞之内险象环生

    “堂娜。”林轩低语。

    堂娜无言地靠近,踮起脚尖,小巧鲜红的嘴唇向林轩的唇凑过来。

    她的脸上、身上带着令人眩晕的处子幽香,使林轩无法抗拒。

    “忘了一切……”堂娜说,“只要现在。”

    当她的手向林轩腰间环绕过去时,两人的身体已经紧贴在一起,那个忘情的吻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不知过了多久,两人从漫长的激吻中清醒过来。

    在这里,时间成了无所谓的东西,可以被随意浪费而不必计量其长度。

    “真希望就此天长地久,再不分离了。”堂娜陶醉在热吻之中。

    林轩点头:“再不分开,生死一起。”

    之前他为鬼湖一战中的骤然分离而懊恼不已,如今再次欢聚,唯一的心愿,果真就是“再不分开”四字。

    两人吻了又吻,不再借助语言交流,而完全依靠唇与舌的痴缠。当然,他们各自都有无数话想说,但总觉得这一刻说任何话都是多余的,只要不分开,以后有的是时间可以说。

    在林轩认识的所有女孩子之中,只有堂娜能唤醒他体内深存的激情。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描述,纯粹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微妙意识。

    “六面体宇宙是最科学的空间布局,每一面都是宇宙的延展,该延展以每两个面之间的折线为界,要想探索宇宙外的秘密,先要将人类所处的世界探索清楚。”这是林轩进藏之前得到的专家教诲。所以,当两人的激情慢慢消退,这些科学而理智的话渐渐浮现在他脑海里。

    此时此地,任由浪漫激情挥发,只会失去探索真相的机会。

    林轩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人,任何时候做事,都有自己的分寸与底限。

    “怎么了?”堂娜察觉到林轩的思想变化。

    “要想长久,就要弄清楚这个世界的真相。人类只有回到真实的三维世界中,才能获得永生,而不是终生飘浮于不知何时何地的外宇宙之内,你说呢?堂娜,现在我们就要行动起来,为回到三维世界中的地球而努力。”林轩回答。

    在任何一次的野外求生训练中,无论单兵还是带队,林轩永远都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无论多么艰难的环境中,他总是强迫自己怀有百分之百的胜利信念,绝不向死神低头。人类的各种**当中,最强大的一类就是“求生、不死”,唯有心存“生”的意念,才会真正求“生”。

    “走。”堂娜立刻遵从林轩的决定。

    两人虽然国家和信仰不同,但却同样是身手敏捷、思维独特、胆识卓绝的一流高手,这样强强联手的组合,已经强于整整一个特种兵突击队的战斗力。

    两人直线向前,大约步行两个小时,还没有到达曲面折现之处。

    林轩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在这种地方的目测距离与实际距离相差极大,有可能是一亿比一的比例。目测数百步的话,实际距离则有可能是数千公里。

    地面渐渐昏昧不明,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宇宙的黑夜已经来临。

    林轩向侧面看,不同的六面体呈现出不同的时间状态,有的明亮,有的黑暗,有的阳光明媚,有的霹雳闪电。

    “我尝试过,要想穷尽六面体的一个面,在偶然情况下,需要二十四小时。我说的偶然情况,就是出现虫洞的时候。虫洞无限缩短了空间距离,使我能够一步跨越数千公里。我曾猜想过,在这里,两地之间是靠虫洞对接的,除此之外,人类无法做有效的移动。”堂娜说。

    “虫洞无处不在?”林轩问。

    “无处不在。”堂娜回答,“但虫洞是随机出现的,我们无法保证它下一次在何时何地出现,更无法确定它将我们送往何处。一个虫洞,就是一生不能再相见的距离——”

    刚说到这里,就在两人的右手边不远处,一个乳白色的光环骤然出现,如同静湖上的波纹涟漪一样,一层层、一圈圈地向外泛开。他们与光环的距离目测不远,实际不知多远。

    那就是虫洞——之前先进国家的物理学家们曾经在实验室中人为制造了“类虫洞”,彼时现场摄像机拍到的正是这样的情景。

    物理学家霍金在拍摄一部有关宇宙的纪录片时指出,要进入未来大概有两种方法,第一就是通过所谓的“虫洞”。霍金特别强调,虫洞就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四周,只是小到肉眼很难看见,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裂缝中。比如在三维空间中,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那些比分子、原子还细小的空间就是存在于裂缝中,被命名为“量子泡沫”。可以想象,那些虫洞就存在于所谓的“量子泡沫”之中。

    在这里,霍金也意识到了悖论的产生,所以他后来表示,暂时来看,这些虫洞隧道小到人类无法穿越,根本不可能产生幻想作品中的“时空穿越”,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人类也许能够抓住一个虫洞,再利用科技手段将它无限放大,从而建造出一个巨大的虫洞,完成个人乃至大型宇宙飞船的“时空穿越”。

    科技无所不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所以,按照霍金的预测,人类捕获虫洞是地球发展的必然。

    眼下,林轩和堂娜遭遇的情形即是霍金说的“三维空间虫洞”。

    林轩迅速想到:“如果此刻我们处于时空裂缝之中,一旦虫洞失控,那么我们也会被卡在裂缝里,成为虫洞的殉葬品。”

    那光环持续扩大,逐渐变成了直径十米左右的环形拱门。光环正中不停地释放出波纹,一圈一圈,无穷无尽,使他们无法看清光环后面的情况。

    “穿过那里,一定是另外的世界。”堂娜说。

    “你怕不怕?”林轩问。

    堂娜摇头:“跟你在一起,有什么好怕的?”

    林轩点点头:“好,那我们就一起开始这段史无前例的空间旅行吧。”

    他向前伸手,五指张开,慢慢进入那光环之中。

    那光环非常温暖,让林轩的手指如同探入了温泉水池之中。同时,那光环里充满了一种吸力,牵引着林轩向前去。

    在物理学的终极理论中曾阐述过,虫洞是单向通道,不可逆,不静止。

    所以说,林轩此刻的感受是完全正确的。

    “走吧!”林轩向前跨进一步。

    他的另一只手与堂娜互握着,所以一向前迈步,也自然而然地牵动了堂娜的脚步。

    “有一股巨大的吸力在里面!”堂娜没有接触光环,但林轩此刻成为力量的“导体”,吸力自然传递,使她迅速感知到。

    这种吸力并非是好现象,因为欧洲科学家也论证过虫洞内的力量系统。

    按照广义相对论的原理,物质在通过象虫洞这样空间结构高度弯曲的区域时,会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超级张力。超级张力是由于引力场在空间各处的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它的一种大家熟悉的表现形式就是海洋中的超级潮汐。由于这种超级张力的作用,当星际飞船接近虫洞的时候,飞船上的乘员会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沿虫洞的方向上有被拉伸的感觉,而在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则有被挤压的感觉。这种感觉便是由虫洞引力场的不均匀造成的,必然产生,绝无例外。

    一开始,这种张力只是使人稍有不适,但随着飞船与虫洞的接近,这种张力会迅速增加, 距离每缩小十分之一,这种张力就会增加约一千倍。当飞船距离虫洞还有一千公里的时候,这种张力已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飞船不能迅速折回的话,所有的乘员都将在致命张力的作用下丧命。

    极端情况下,如果宇宙飞船再往前飞一段距离,飞船本身将在可怕的张力作用下解体,疯狂增加的张力将把已经成为碎片的飞船及乘员撕成一长串亚原子粒子,从虫洞另一端飞出的就是这一长串早已无法分辨来源的亚原子粒子。这就是星际探险者试图穿越半径为一公里的虫洞时将会遭遇的结局,这里不是星际旅行家的天堂,而是探险者的绝命地狱。

    林轩并不惧怕张力,因为他修炼过的内功中有好几样是可以调整内息、固本正源的,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必定会马上采取措施,使自己免于被超级张力分解。

    他再次前进,一半身子进入虫洞之内。

    就在此时,他看到了虫洞内的情况,原来那些波纹是由前面极远之处释放出来的,仿佛一只手电筒发出的光。发光点极小,但光圈极大,最远可以到达几公里之外,并且将光圈直径扩大到几百米。

    波纹的颜色始终都是极淡的乳白色,不疾不徐,匀速过来。

    “我能看到前面——”林轩回头告诉堂娜,但就在他回头之时,突然发现堂娜的脸变得极其遥远。

    此刻的情形,他仿佛站在一个九十度的拐角出,左面看到光圈波纹,右面看到堂娜。两侧都极遥远,目测至少有数百米之遥。

    “堂娜,你能听到我说话吗?”林轩急问。

    “能。”堂娜的回答非常清晰,但两人间的距离并没有改变。

    林轩低头看,手中的确握着堂娜的手,但一个人的手臂不可能拉伸至百米。

    本来,他可以单手发力把堂娜拖进来,只是当他去拽堂娜时,却发现堂娜纹丝不动,那只手臂仿佛已经被死死固定住。

    “堂娜,你可以进来吗?”林轩倒吸了一口凉气,尽量稳定情绪,让声音变得柔和一些。

    堂娜低声惊呼:“我动不了,前面是铜墙铁壁一样,无法前进。”

    林轩的手握得更紧,生怕一松手,就要再次失去堂娜。

    那么,他当然可以后退,回到堂娜身边去,但又不想放弃这种探索虫洞的大好机会。就在稍稍踌躇之际,他看到那皱纹产生之处迅速逼近,只一秒钟时间,就到了他的身前。

    “林轩,退回来,情况不对!”堂娜再次惊呼。

    林轩想退,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身后的空气也已经冻结,后退半步都不可能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 陌生世界

    就在刚刚举步的一瞬间,林轩无意之中将自己与堂娜隔开了。他在虫洞之内而堂娜在虫洞之外,隔着透明的空气,却已经无法汇合。

    “林轩!林轩!”堂娜大叫。

    林轩低头,看着堂娜的小臂。在一种无形之力的挤压下,小臂上的肌肉正在被箍紧。任由发展下去,那力量一定会把堂娜的小臂挤断。

    “好吧。”林轩长叹,轻轻放手,堂娜的手臂无奈地抽了回去。

    蓦地,林轩耳边静下来,虽然亲眼看到堂娜在叫,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

    他读对方的唇语,随即用唇语回答:“不要急,等虫洞再次开启。”

    话虽这样说,虫洞的出现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而此时他们遇到的虫洞跟从前的、以后的有着明显不同,虫洞彼端要到达的地方也是无法确定的。所以,再次张开的虫洞并不能把两人送往同一个地方,反而会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堂娜用唇语回答:“等着我,等着我,不要走远!”

    林轩的眼角余光瞥见翻滚的波纹已经停止移动,似乎虫洞正在消失。

    “林轩,好好活着,任何时候都好好活着,我们必能见面。”堂娜用唇语告诉他。

    林轩的心一沉,这样的话听得太多,已经成了生离死别的标准讯号。

    两人之间隔着一层无色透明的壁障,极薄,却又极坚硬,打不破也穿不透。

    林轩向堂娜背后望,那个世界忽然变得陌生起来。

    诚然,他跟堂娜一路走来,都是在那个世界的平地上,具体的位置差不多是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顶垂直下落万米之处。他熟悉那个世界,因为人类一出生都在那个世界里。可是,这次他发现那世界正变得陌生。

    也许眼中看到的一切没变,但在他的意识中,那似乎是一个并不真实的模糊世界,与记忆中、印象中的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令他惶恐:“那是我生活过的世界吗?为什么如此陌生,没有任何亲切感?”

    哲学典籍中明确表示,自在世界即天然的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自然基础。它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人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改造世界,而在某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世界仍然保持着本来的面目,其中的区别,就像房地产市场上的二手房与毛坯房一样。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这个论点又包括三个层次上的关系:第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在世界不断转化为人类世界。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类世界又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使天然自然成为人化自然,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分化与统一。第三、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而社会是人自身通过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过程,是自然的社会。

    人类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普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林轩复述这些晦涩而深奥的理论,是为了强迫自己恢复理智,保持清醒,不要因为与堂娜分离就愤怒怨恨上天和大自然。

    此刻在他看来,堂娜所处的空间就像是没被人类社会行为破坏糟践过的原始世界,与二十一世纪的地球有着截然不同的状态。这样就太奇怪了,因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了数千年,七成以上的土地都留下了人类改造的痕迹。一个人的血液中必定流淌着故乡的特殊因子,无论过多久、走多远,身上都留着深刻的烙印,永生无法更改。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感到陌生、产生怀疑,就只能证明那里不是故乡。

    “不是故乡?又是哪里?”林轩苦笑起来。

    他久久地凝视堂娜的背后,视线所及,每一寸土地都变得异样陌生起来。最后,他甚至觉得,堂娜也不是自己从前在鬼湖边认识的美丽俄罗斯女郎,而完完全全是另一种人。

    “堂娜,你——”他开口,但唇语只表达到一半就停住,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能说什么。

    “走吧。”堂娜用唇语说。

    “等我回来。”林轩用唇语回答。

    他心里随即苦笑着自语:“我还能回去吗?如果那里不是我的故乡,我又何必回去?”

    当他低头沉思时,堂娜看不见他的嘴唇,两人也就无法用“唇语”交流了。

    关于唇语,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和纽约城市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视觉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多地识别听到的语言单词,特别是在某些噪音水平下,这样的提升最高能到六倍。人脑可以借助于视觉,从说话人的面部以及嘴唇的移动获得一定的视觉信息,可以帮助听者更好地识别说话的内容,在不同的噪音水平下,面部以及嘴唇的移动信息能帮助听者提高 10%到60%左右的识别率。

    两人无法用目光交流,唇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林轩无法理解隔开两人的这层透明玻璃是什么,应该不是地球人类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地球产品中,纤薄与坚固是无法兼而得之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玻璃既不是晶态,也不是非晶态,也不是多晶态,也不是混合态。理论名称叫玻璃态。玻璃态在常温下的特点是:短程有序,即在数个或数十个原子范围内,原子有序排列,呈现晶体特征;长程无序,即再增加原子数量后,便成为一种无序的排列状态,其混乱程度类似于液体。在宏观上,玻璃又是一种固态的物质。

    玻璃的演变充分展示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提升过程,但在宇宙进化的亿万年漫漫长河中,无论玻璃还是其它东西,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宇宙永生,人类、建筑、产品却没有那么幸运了,就像附着在水牛身上的牛虱一样。牛不在了,牛虱必将荡然无存。

    林轩无法面对堂娜,因为他心底里的思想状态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试想一下,谁会深深眷恋一个陌生世界、陌生恋人呢?

    此刻,对于林轩而言,被透明玻璃体隔住的世界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直至消失在他的视野里、记忆里。

    换句话说,他最终确切认为,自己找到的堂娜已经不是原来的堂娜了,而是一个貌似、神似、形似的陌生人。不过,悖论也随即产生,对面那女子不是堂娜又会是什么人?

    那么,归根结底,这种玻璃态的东西是谁制造出来的呢?

第三百五十四章 无限不循环石阶

    林轩再向深处想,蓦地哑然失笑:“制造?为什么必须是被制造出来的?为什么不是说这就是宇宙的原始形态呢?”

    上古神话中记载,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一片混沌。正因混沌,所以巨人盘古才有了“开天、辟地”之壮举。

    林轩看看眼前,不由地想到:“六角形蜂巢宇宙之内的形态亦是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岂不也是一种‘混沌’状态?与其说是盘古耐不住‘混沌’而开天辟地,不如说是盘古打破了蜂巢宇宙破茧而出,不是吗?”

    此刻,他一想到自己处在层层包围的六角形蜂巢之内,无法见青天日月,不能看星辰北斗,更不能呼吸纯净自然的空气,就觉得五脏六腑憋闷得喘不动气,几乎随时都能晕厥过去。

    至于“混沌”的形态,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就有所涉及,原文为——“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

    由此可知,“混沌”是一种状态,吞噬一切,极度黑暗。

    那么,现代物理学理论中,最能与“混沌”相匹配的的概念就是“黑洞”。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于1969年由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提??惠勒命名。

    物理学家对黑洞的定义为——时空曲率大到光都无法从其视界逃脱的天体。

    这种天体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在进入到黑洞的一个事件视界(临界点)内,便再无力逃脱,甚至目前已知的传播速度最快的光(电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紫外线和x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

    “那么,黑洞即混沌——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地球被包裹于黑洞之中,无法逃逸,永坠黑暗。后来,因为某种突发事件,黑洞被分解或者破坏,地球及太阳系其它星球才得以重回正常状态……”林轩自语。

    “巨人盘古”的神话来自于夏商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钟鼎、竹简记载,其真实状况是什么样的,根本无人可知。

    哲学家公认的真理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人类目前观察到的宇宙星空是“这样的”,所以“这样的”就是最合理的,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最终结果。

    林轩本来的猜想是——“黑洞吞噬一切之后,上古之神巨人盘古打破黑洞,将被吞噬物体全都释放出来,让世界恢复原先的面目。由此,地球上的植被开始慢慢生长繁衍,最终产生了人类的起源。”

    他转念又想到:“科学家最新研究理论显示,当黑洞死亡时可能会变成一个‘白洞’,它并非像黑洞吞噬邻近所有物质,而是喷射出之前黑洞捕获的所有物质。对了,不是巨人盘古开天辟地,而是吞噬太阳系的黑洞濒临死亡分解,所以变成了‘白洞’,逆向发展,把原先吞噬的天体全都释放出来。那个一吞一吐的过程,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完全来自于自然,不为任何力量所改变。”

    人与宇宙的成长过程是完全一致的,人是宇宙之内万物生灵中的一份子,所以其生命状态与宇宙的盛衰一一对应。

    道家创使人老子曾经提出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这四句话是做人做事的最根本法则,后人将其引申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这五句话,更准确地说明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林轩低声背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内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思想的进化尽头,就是“道法自然、天道自然”,唯有理解这一点,才能内心通达,无忧无惧。

    林轩想通了这一点,仰面向上,大笑三声,心里的郁闷全部抛开。

    人生于世,蜉蝣一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遇事全心全意投入,不拘小节,不谈名利,只求问心无愧而已。

    “要想活下去,或许也需要像盘古那样,打破这六角形蜂巢宇宙吧。”林轩无法确定下一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只是觉得,与堂娜的会面恍然如南柯一梦。如今,梦正在醒来,关于堂娜的记忆正变得模糊。

    渐渐的,堂娜在林轩的视野中无限后退,直至变成一个若隐若现的小黑点。

    林轩黯然叹息,感慨命运的巨灵之掌果真是无所不能,随意拨弄,人类就分分合合,漂泊不定。

    他转过身,前面是一条不到三米宽的青灰色石径,一路走低,向下延展,视界之内不见尽头。

    这石径的尺寸似乎很熟悉,林轩迟疑了一下,两侧没有其它路,只能沿着石径向前。

    他心中默默计算着,大约走了半小时后,石径渐宽,铺砌的石头也变成了纯白色。

    再向前,右侧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石台,高约五米,长和宽都是三米。石台上矗立着一座极目远眺的灰色雕像,雕工极为逼真,那雕像身上的军装、徽章都一丝不苟地雕了出来。最为神奇的是,雕像的五官更是传神,简直就像是活人站在上面一样。

    林轩停步,仰面看着雕像。

    他相信,只要是有点二战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认得那雕像是谁。

    雕像的鼻子并不坚挺,五官面目显得极为沧桑,如果没留着著名的一字胡的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德国人。正因为有了一字胡,林轩很容易就判断出,那是臭名昭著的二战纳粹元首雕像。

    林轩向上仰望,下意识地挥手致意,因为他感觉那真的像一个人而不像是石雕。

    他并未在雕像下停留太久,而是加速前进,想找到一个有生命热力的东西,获得一点温暖。但是,一个半小时后,他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这个地方。

    “这条路是无限循环的吗?就像著名电子游戏《无尽回廊》那样,反复旋转,无始无终?”林轩自言自语。

    他并没有迷路,只是因为他目前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清楚有了力量该往那里使。

    这条石径是没有岔路的,一半时间,石径两边是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一半时间,石径两边是高山峡谷,令人插翅难逃。

    所以说,林轩不可能走上另外一条路,只能留在这条路上。

    林轩停下来,坐在石阶上喘息,心中越发奇怪:“如果这世界里没有人类,又何来纳粹元首的雕像?既然有雕像,就必然有纳粹势力来过此地。如今呢,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哪里?”

    休息完之后,林轩有了精神,又开始了新一轮探索。

    这次,他在雕像脚下做了个小小的标记,然后继续向前。

    很快,当他又找到雕像时,陡然发出了短暂的呐喊,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对了对了,这是一条不循环路线,虽然石径相同、雕像相同,但这雕像已经不是刚刚那座,因为它的脚下并没有记号。”

    如果一直走下去,可想而知,对林轩的体能是个巨大的考验。

    他不希望自己找到的是一条无限的路——“无限”是跟“有限”相对产生的,从而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无限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

    《无尽回廊》的游戏设计者给出的就是一条“无限之路”,可以无休止地向前走,永远没有尽头。

    此时此刻,林轩最想看到的是“尽头”,揭开这神秘之境的最后一层面纱。

    林轩在学校里学过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点后有无数位,但和无限循环小数不同,它没有周期性的重复,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规律。所以,数学上又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如果眼前这是一条无限不循环的路,那么别说是步行了,就算是借助于地球上最快速的交通工具,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抵达尽头。

    无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

    无限不循环,则是世界上最无聊、最可怕的噩梦。

    连续经过了十五座雕像之后,林轩的力气消耗极其严重,只能半躺在石阶上休息。天空灰蒙蒙的,被雾霾全部笼罩,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我到底是在干什么?”他反复问自己。如果继续向前,必定还会去做这种简单的重复工作,出现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