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伏藏师-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它是物理学史上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其内涵随物理学发展而演变。该词汇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译,古希腊人用它来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地球上的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在科学史上,它起初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人们逐渐增加其内涵,使它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的假想物质。
简而言之,“以太”不是真实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与空气近似,但又绝对不是指空气。
欧美玄学家经常用“能量场”来近似地解释“以太”,总算是勉强被世人接受。
林轩了解与“以太”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但他无法赞同堂娜的话,因为迄今为止,“以太”物质并没有被科学家发现并赋予正式的身份。
“你可能不相信,前苏联与近代俄罗斯也拥有自己的国内尖端物理实验室,水平并不于欧美。我们的科学家从蜘蛛网中的‘十六向游丝’结构得到启发,寻找到了以太存在的痕迹。欧美科学家扫描地球时,我们也正在用各种更为先进的仪器扫描地球,因为这星球不属于欧美几个国家,而是全球人类所共有,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担负起研究它、捍卫它的责任来。”堂娜继续向下说,但有点顾左右而言他的意思,并没有把林轩想要的答案说出来。
“我想知道‘以太’的其它情况,比如说,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是恐慌还是惊喜?是噩耗还是喜讯?”林轩追问不止。
“它将颠覆地球人对世界的所有看法,比如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周围都有空气,而空气中含有非常复杂的成分,主要由 78%的氮气、21%氧气、0。94%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成,但是现在,我们得知,以太也存在于空气中,或者说,长久以来被人类定义为‘空气’的东西,正是以太。”堂娜回答。
林轩的反应极快:“那样说来,只不过是把空气换成了另外一种名称罢了,人类生活的本质并未被改变,不是吗?”
空气是人类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经分析,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直到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里还有氦、氩、氙等稀有气体。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味无臭的。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须的,包括人来说,所有动物都需要呼吸氧气。此外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来源。
假如简单地把“空气”叫做“以太”,对于人类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
“没错,换汤不换药的话,的确毫无影响,但空气不是‘以太’,那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就像月球尘埃、火星岩石一样,无处不在,神秘莫测。比如现在,你以为我是处于海洋之中,但我很清楚,这里没有水,只有以太。正因为有这种东西,人类才可以脱离呼吸系统,偶尔地单独静一静。”堂娜苦笑起来。
那个洞口中,只露出她的脸,按照常识,如果她是在水中的话,那么水就会从那洞口喷涌出来了。
林轩低头沉思:“既然以太能代替水,则潜艇也能生存在以太里,对不对?”
他一直觉得,那神秘的二战德国潜艇没找到,总是心腹大患。
堂娜回答:“没错,而且它就在我脚下。”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毁灭前兆
林轩忽然觉得,自己已经被无数自相矛盾的概念缠住,左冲右突,都撞不破这张网。
普通人也许会跳开一步想:“就算我们身边全部充满以太,又有什么可怕的?空气是人类、动植物不可或缺的成长养料,那么当空气换成以太,一切仍然按照秩序进行,世界亦不会毁灭,大家岂不都平安无事?”
林轩想的却是:“这世界的生物环境秩序是数百万年前延续下来的,一旦地球人类生存的基础变了,那么人的生命岂不是就到了尽头?或者说,人必须进行某种变异,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全人类灭绝?如此说来,人周围充斥着的是空气还是以太,岂不是关系到能否生存的巨大命题?”
“堂娜,我必须到你那里去。”他深吸了一口气,“或者你到我这里来?”
就目前的情况看,那窗口的下沿在距离地面一米半的位置,以他们两人的身手,只要鱼跃一纵,就能摆脱困境。
以他们的绝顶智慧,或许可以克服这段凶险四伏的距离,汇合在一起,共同对付眼前困境。
堂娜急促地制止他:“不,不要过来!林轩,让我一个人失陷,总比两个人一起失陷好。这里的情况太复杂,我们应付不了的。”
她的那种恐惧表情绝对不是装出来的,能让一名俄罗斯超级间谍惊惧到这种地步,小窗之内,不知还有多少可怕真相。
林轩一笑,缓缓站起来,凝视着堂娜的眼睛:“复杂?这世界上的事还有比人的感情更复杂的吗?有些话,在雄巴村时没来得及告诉你,现在上天重新给了我机会,我终于有机会说出来了。”
男女之间的对白自古至今相差无几,堂娜立刻从林轩的表情上猜到他要说的话。
“不要说。”她再次制止林轩。
“为什么?”林轩皱眉。
“这种情况下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是错误而草率的,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每个人固有的平常心。有些话,说出来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感情也是一样。”堂娜幽幽长叹,“如果我们的未来是惶恐未知的,何必用一些话套住彼此的心?林轩,不要轻易许诺,因为很多生死承诺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只会让你苦恼终生。”
林轩长叹,他只是为了不留遗憾而毅然决定表白,可堂娜既然拒绝,就是代表即使他说出来,她也不会接受。
“堂娜,你为什么不给我机会,让我把话说出来?”林轩问。
进藏以来,他曾遇到无数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美丽女子,有家财万贯的全球首富外戚,也有学富五车的高等学府才女,更有早在江湖上成名立万的女中豪侠,但他从未动心过,直到在录像中看到堂娜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鬼湖拉昂措裂开的那道缝隙——他的心被撕裂了一般,痛不欲生,后悔不迭。
正是有了那种无法弥补的巨大缺憾,他才发现了自己内心最柔软、最不可碰触的秘密,原来他已经爱上了这位来自俄罗斯的低调美女。
恰在此刻,那巨大的立体海洋横向震动了两下,上下前后全都向外鼓胀,几乎瞬间埋没了小径,贴近右侧的石壁。
刹那间,堂娜远离了那个窗口,向后急速遁去。
“堂娜——”林轩大叫一声,身形一动,想冲过去援救。
“不要过来,不要过来!”堂娜的声音远远传来,随机,一枚三棱倒钩嗖的一声飞掷出来,正好挂住了小窗的边缘。那是高山攀岩的顶级求生设备之一,倒钩后面带着高弹绳索,让掷出倒钩的人借助绳索伸缩之力,好不费劲地脱离危险。
堂娜二次出现在窗口前,轻巧地收了绳索,再次叮咛:“林轩,无论我这边发生什么,你都不要过来。只要有一线生机,就马上原路返回,到安全的地方去。”
林轩回望,阶梯一级级上升,已经高不可攀。况且,他就算回到刚刚的隧道里去,就能保证一定可以通过镜面与萨曼莎汇合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他已经无路可退,被困在镜子的另一面。
“我已经进来了,回不到安全的地方去。不如,就让我过去,陪着你同闯天涯?”他问。
“你说的是‘进来’是什么意思?”堂娜不解。
“我们由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上山,又沿一条冰道进入地底,到了一个被镜面阻断的隧道里。后来,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穿过了镜面,到了隧道的另一端,然后就到这里来了。”林轩用最简单的流水账式语言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
当然,他们被镜面挡住之后,经过了非常多的尝试,谁都无法找到穿过镜面的办法。如果不是骆原举枪杀人,他也不至于拔出壁画中的长矛刺杀骆原,然后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穿过了镜面。
这段经历,每隔几分钟就会产生一次诡异的转折,林轩必须要反复思考,才能想清楚自己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堂娜开口了:“林轩,那镜面产生混乱,就是大崩溃的前兆。”
林轩急问:“什么是大崩溃?”
堂娜缓缓地回答:“数百年来,每一代都有闻名天下的大智者发出‘大崩溃’的预言,看得广的,预言内容涉及到全球、全世界、全宇宙;看得深的,预言内容涉及到物种变异、世界大战、星球大战;看得透的,预言内容则涉及到人性、兽性、神性、魔性、佛性乃至于禽鸟昆虫之性。我宁愿相信,那些预言都是正确的,只不过被其它随机突发事件冲撞而没有展开。人类是无知的,因其无知,才在这个星球上肆意驱逐、开采、挖掘、毁败,所以那些智者才不得不发出‘大崩溃’警告。”
她的声音如此沉痛而悲凉,令林轩立刻回想到看过的预言资料中一些不可忽视的重要线索。
“可是,很多智者的预言最后被证明是荒谬而错误的,根本不可能出现。迄今为止,也就只有《诸世纪》上的文字勉强算是解释得通,可它偏偏是马后炮一样的事后预言书,对人类没有实质的帮助。堂娜,你相信那些大预言,对吗?”林轩问。
堂娜重重地点头:“我当然相信,否则也就不会到藏地来了。”
第二百七十八章 从未开庭的审判日
别人费尽心机也无法穿越镜面,而林轩却在无意之中进入这里来,对于骆原等人来说,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只是,这种一往无前的行动已经没有时间考虑退路,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你相信的,是哪一种预言?”林轩问。
堂娜立刻回答:“在我心里最看重、最相信的,就是饱受世人诟病的‘末日审判’。”
两人都是当世万里无一的智者,对谈时往往只需要说几个字,对方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在欧美诸国曾经流传过无数次“末日审判”的版本,林轩相信,此刻堂娜说的是跟美国哈罗德??坎平传教士有关的那则“总也不开庭的末日审判”。
跟那个预言有关的内容如下:
1992年,来自美国加州奥克兰市“家庭电台牧师团”的哈罗德??坎平传教士出版了一本名为《1994》的书。他在书中信誓旦旦地预言,1994年9月中旬的某一天,基督将再临人间,世界随之毁灭。不过,1994年世界并没有毁灭。随后,他又再次预言,耶稣将在2011年5月21日下午6时第二次来到人间,人类将面对世界末日的“审判”,审判日之后的153天,也就是该年的10月21日,世界将彻底不复存在。
坎平自称,他悉心研究《圣经》50多年,通过复杂的数字密码计算出“世界末日”的精确日期。他做出两度惊人预言的依据是这样——第一,《圣经》上所说诺亚方舟的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4990年,距今恰好7000年。同时,上帝曾对诺亚说过,洪水开始前他有7天时间准备。上帝的一天相当于人类1000年,为此2011年应该是大灾难之年。第二,《圣经》上耶稣受刑的日期,是公元33年4月1日,到2011年5月21日,恰好是722500天。这个数字可用5x10x17x5x10x17=722500表示。这些数字在《圣经》中有特定含义,数字5表示赎罪或者救赎,数字0代表全部,而数字17则意味着天堂。
他曾在教会活动中向听众们详细解释预言的种种依据、“审判日”即将到来的各种预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反复提到的“镜面崩溃理论”,该理论曾被美国好莱坞导演们多次借用,拍成了诸如《魔镜》、《镜屋》、《镜面迷城》等等风靡一时的“镜”系列电影。同时,大陆最早接触这一理论的某位著名探险悬疑作家,也写出了一册名为《镜面杀人魔》的恐怖小说,行销亚洲,创下了单本销售百万册的记录。
林轩本想说“审判日并未到来”这句话,但他始终没说出口。
世事难料,有些坏事在上一秒没有发生,并不代表下一秒不会发生。而且,他相信堂娜说的,是另外一些人误打误撞,破坏或者延迟了“审判日”的来临。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盗墓之王杨天的身上,正是杨天在埃及沙漠中缠斗六臂幻象魔,才破坏了“1999恐怖大王从天而降”的预言,并最终将人类从死亡的阴影中解救出来。
那么,他也在想:“破坏了‘审判日’的人是谁?”
“经书上曾说,审判日必定到来。”堂娜说,“当镜面毁灭、内与外的世界相融合、虚幻秘境成为现实、魔与人失去限界……只有审判日,才能保证地球的存在,上帝震怒,消灭所有寄生于地球上的物种,让一切由细菌的年代重新开始。”
两人处于绝境之中,本应为自己的生命和未来而担心,但在此刻却同时想到了全人类、地球甚至宇宙的最终命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地球遭到清洗之时,他们也只是六十亿人口、不计其数生物中的沧海一粟,无法摆脱大预言的桎梏。
“那样一想,人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林轩苦笑起来。
在进入镜面的刹那,他所在的空间无限放大,身体和视角无限远离地球,飞向遥远的太空。那一刻,他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渺小。
堂娜长叹着回答:“是啊,当一个人进入了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超越生死、人鬼、苦乐的边界之后,不管他身为一只毛毛虫还是一只蝴蝶,其结果都是相同的。正如你们中国古人庄周一样,蝶亦人,人亦蝶,人亦鱼,鱼亦人,在各种生物的生命形态中自由穿梭,借着智慧之舟的托载穿越于时空之中,才是最伟大的。”
作为一名超级间谍,她对各国文化都有极深的涉猎,连中国最古老、最睿智的诸子百家著作都能信手拈来。
“蝶亦人”的例子来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典出于《庄子??齐物论》一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在这里,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进行描述,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物化的观点。故事极其短小,但其中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而且,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就曾根据这个典故写出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千古名句。
同样,历史上著名的《梁祝》故事,也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内容,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痴男怨女最后的结局升华为“化蝶”,生不能同寝同穴,死则转生为比翼蝴蝶,双双对对,翩然花丛之间。
“人亦鱼”的例子则是来源于著名的庄子、惠子《濠梁之辩》。
那段冠绝千古的智者辩论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蝶亦人”的故事只发生在一人、一蝶之间,人物与结构相对简单,可以看成是平面图形、二维世界。
“人亦鱼”的故事则发生在感叹者、听者与鱼这三者之间,即三维立体世界,逻辑结构则骤然增加数倍。
同理,林轩与堂娜的交谈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也相对简单。
林轩的第六感忽然强烈地感觉到,这个类似于立体海洋的世界里,似乎并非只有他们两个,而是包罗万象,复杂纷呈。
于是,他陡然间脱口而出:“堂娜,你所在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面究竟有什么?”
“以太。”堂娜极痛苦、极困惑、极艰涩、极忧惧地低声回答,“在这里,处处充满了以太,绝望的以太。”
第二百七十九章 宇宙大爆炸
“堂娜,你可以……出来吗?”林轩明知这句话问得有些多余,但还是满含希冀地问。他希望得到一个答案,最起码知道,到底如何才能让堂娜离开那地方。
堂娜摇头:“我们之间相隔的距离不是眼睛看到的这么远。”
只一句话,就浇熄了林轩心头小小的希望。
他当然知道,眼中所见的事只是简单的表象,深藏在表象之下的,才是决定事情能不能进行的本质。
“我知道,我就知道……这里的一切,都与我们日常所见的物理世界迥然不同。堂娜,告诉我,我怎么做才能帮到你?”林轩又问。
他向狭窄小径的前面、后面各望了一眼,忽然苦笑着说下去:“其实,我已经是自身难保了,就算把你从那边救到这边来,我们仍然无法逃脱这诡异的困境,无法……通过镜面回到外面的世界去,是不是?”
堂娜欣慰地点头:“你终于懂了。”
林轩艰涩地一笑:“真的是困境中的困境,就像噩梦中套着的噩梦一般,双层桎梏,就算解决了第一层,仍然要被第二层所困。太难了,太难了……可是这一切都是因何而起的呢?凭我们两个人的智慧,怎么可能一步步陷入困境?”
如果追溯这件事的根源,大概林轩这边要追溯到三年之前还没有进入西藏的时候。他从组织领导那里接到任务,好奇心被点燃,然后花了一年时间做功课,把西藏的资料、与“地球轴心”相关的资料全都记熟,然后苦练体能,学习藏语,最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行程,直达雄巴村。
他被好奇心所牵引着,走向困境,无法停步。
当然,任何一名探险高手都会在人生中陷入这种悖论怪圈,一次次险中求胜,死里逃生,便一次次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要攀登更高的山峰,征服更大的谜题。没有人在后面督促,自己就会加倍努力,以战胜自我为终极目标。
中国古人早就总结出来这样的谚语——瓦罐难离井沿破,大将军难免阵前亡。
同理,探险高手往往死于最后一次探险中,被自己逼上绝路。
“也许这一次,就是我的人生结局了。”林轩暗自感叹。
“我之所以走入困境,正是因为太追求生命中的荣耀,包括国家的使命、家族的荣誉,肩上担负着太多东西,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能在任何艰难环境中得手而归。我太骄傲,终于导致今日之败。不过我知道,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逃离这里。”堂娜满脸决绝,眼中闪烁着智慧之光。
“是什么办法?”林轩问。
他在那蓝色立体海洋之外,不清楚里面的情况,所以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极少,只能先听堂娜的叙述。
“一次大爆炸,就足以打破这混沌世界,就如同宇宙大爆炸一样。”堂娜立刻回答。
林轩一凛,他当然知道“宇宙大爆炸”代表的意义。
“你明白了?果然,我们总是心有灵犀。”堂娜长叹一声。
他们两个也许是天生的一对,因为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永远都是毫无障碍的,甚至能从对方的话里举一反三。比如这一次,堂娜提到了“宇宙大爆炸”,林轩就迅速想到了那样做的可怕后果。
“那是不可以的,就像饮鸩止渴一样,解了渴,照样会死。”林轩说。
欧美科学家研究宇宙形成时认为它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而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则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巨人盘古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凭借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于是,中国神话把盘古称为人的老祖宗,也就是创世之神。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编写的《述异记》一书中详细记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无论哪种理论,都等于是对地球进行翻天覆地的全新改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任何地球内部的大爆炸,都会在地表形成难以估量的毁灭性伤害。那样的话,林轩和堂娜也就没有未来了。
试着推断一下,他们此刻应该是在珠峰之下,最多也不可能逃离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覆盖范围。在此地发生爆炸,则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夷为平地,亚洲西南的各个小国很可能就永远从地球版图上抹去。
关键是,凭他们两个的力量,能引发一场轰动地球的大爆炸吗?
两人眼神相接,林轩想到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已经反映到堂娜眼睛里去。
“你在怀疑,现代人无法引发大爆炸?尤其是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更无力施为?”堂娜问。
林轩默默地点头。
堂娜皱着的眉头忽然散开了,眼中出现了一抹奇异的亮色:“林轩,我问你,如果地球资源任你调用,你会用什么办法发动爆炸?”
林轩自然而然地回答:“当然是核爆炸。”
核爆炸是指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几微秒的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核武专家们为了便于和普通*比较,核武器爆炸释放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的重量来表示,称为*当量。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数千万开(开氏度),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射,接着形成冲击波(即激波)向远处传播。
人类发明核武器之后,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有了相当复杂的质变,不再停留于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而是将毁灭敌国的超人之力集中在一个小小的按钮上。
二十一世纪中,就连各国小学生的课本上都印着核武器的介绍,可见它是目前全人类毫无异议的“终极武器”。要想产生“宇宙大爆炸”的力量,非它莫属。
“没错,正是核爆炸。要想获得核爆炸,必须掌控核武器。那么,现在我就站在一艘二战德国潜艇上,它的内部放着很多历史资料,证明二战后期,德国人已经造出了核弹,而且其数量百倍于美国人。元首下达过事关‘最高机密’的手谕,主要内容是——”
第二百八十章 核弹消失事件
蓦地,那立体海洋又发生了一次急促的震颤,这次连林轩脚下的阶梯也跟着动起来。他仰面向上看,视界之中,右侧石壁、左侧海洋都在呈波浪状颤抖,似乎两边随时都能一起崩溃,坍塌下来,将他埋葬在废墟之内。这种两山夹月的地形是兵家之大忌,为“十大死地”之一,但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地停留在这里。
“大崩溃就要到了——我继续说,元首的最高机密就是集结核弹于柏林城西部、西北部、北部那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堡地下室之中,封锁‘核弹制成’的消息,只等盟军在节节推进的大好形势下任由多处重要指挥所暴露出来,德军随即就会发出核弹,将盟军高层全部摧毁。也就是说,元首实际一直都有控制欧洲战事的能力,只是引而不发,高瞻远瞩,等待最后战机。”堂娜说。
在二战中,柏林是最受关注的城市,因为元首的一次次闪击行动命令,就是从柏林向着四面八方播发出去的。而且,盟军方至少派出了二百多个秘密间谍小组,依托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水道,对柏林频繁展开毁灭性破坏活动。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二战全球的焦点,它的命运中注定了要产生兴盛的高峰与衰败的低谷。
从地理环境分析,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城市内部还有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穿过。
纵观柏林城历史,一战并没有给柏林带来严重的破坏,但是在1919年柏林爆发了工人起义和内战,1920年发生了卡普暴动,连续动荡之后,同年4月27日,柏林同其周围的8个城镇、59个村庄合并为“大柏林”,人口暴增,城市实力也成倍增长。1939年二战爆发,元首曾幻想在战后将柏林建设为其欧洲帝国的首都,更名为“日耳曼尼亚”,可见他对这个城市有多看重。
二战后期,盟军的空袭和苏联红军的进攻使柏林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令元首多年的苦心经营化为泡影。这段时间内破坏性最大的,当属1943年11月22日的“柏林战役”。英国皇家空军派出764架轰炸机,展开大规模轰炸,炸毁了东起蒂尔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门子施塔特的整片区域。从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盟军一共对柏林发起13次大规模空袭,其中9次的轰炸规模在500架以上,摧毁了柏林四分之一的市区、四郊和市区内的150多座电气、军火、通讯设备和轴承工厂,炸死1万多人,并使150万人无家可归。市区90%的建筑被摧毁,树木全部被砍光,水电系统也遭到彻底破坏。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调集了220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