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我不,我想再玩一会儿。”小石头扭扭胖乎乎的小身板,撅起小嘴道,“爹爹不喜欢我,不让我玩。”

    “不行!现在睡觉,明天再玩。”顾青云低声喝道。

    “爹爹,小石头喜欢你。”小石头愣愣地看了会顾青云,突然放开手中的积木直接站起来搂着顾青云的脖子,在他的脸上连续亲了几口,涂上一层口水,奶声奶气道,“爹爹,这样小石头可以继续玩吗?”

    顾青云顿时哭笑不得,他看向一直在忍住笑的简薇,纳闷道:“这是谁教他的?”因为科举考试,他已经有段时间没和他好好相处了,尤其是前段时间怕影响到顾青云休息,小石头就到正房和方仁霄夫妇一起睡。

    简薇忙摆手道:“应该是外公和外婆吧。”

    顾青云直接把他抱起来,板着脸道:“你不睡我和你娘要睡了,你不乖我就不理你。”

    小石头还是不理,哭闹一番,在顾青云承诺今晚和他睡在一起后,他这才肯休息。

    于是,当天晚上,一家三口睡在同一间房里,简薇睡在大床上,顾青云和小石头睡在小床上。

    顾青云今天心情激荡,许久都没睡着,前面二十几年的往事浮光掠影般从他脑海里闪过,最后定格在管家那一声“中了”的喊声中。

    他忍不住苦笑,原来自己也不淡定啊,白天还能勉强端着,现在夜深人静了总忍不住想起。

    耳边传来小石头一起一伏的呼吸声,小家伙趴在他怀里兴奋了好大一会现在终于睡着了。

    等考上进士,小石头的教育问题要提上日程,他快三周岁,也该慢慢念书了,虽然他现在已经会背几首唐诗和几句三字经,但这还不够,而且他现在越来越顽皮,得好好管管才行,万万不能成为一个不学无术之人。

    睡得正香的小石头并不知道,他美好的幼儿时代即将结束。

    四月十五日顾青云成为贡士,四月十九日,他们这些贡士还得到皇宫的保和殿去再考一次试,这次考试称之为复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只有经过磨勘复试合格后,贡士才能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所谓的复试并不难,大家聚在一起排队等候,在礼部尚书等官员面前抽中一道题目,有一炷香的准备时间,时间到就当场口述答案。

    这些题目都不难,主要是考察考生们是不是有真才实学。

    毕竟殿试皇帝会出现,他能看到考生们的答卷,万一出现一两个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的贡士,那礼部和考官们都得跟着吃挂落。

    顾青云认为这相当于一场面试,因为这些官员会仔细打量他们的容貌身材等,虽说本朝为官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长得好看,但长得太丑绝对不行,万一吓到皇帝怎么办?而且他们认为官员太丑会影响朝廷威严。

    本次录取的贡士一共有二百三十名,从早晨到下午,复试才结束。不过还不能回家,礼部的官员接着就教他们礼仪,如见到皇帝怎么参拜、见到高官如何行礼等等。

    顾青云想起前世看到的电视剧,里面的大臣下跪的姿势一样,行礼的动作一样,连口中说的话都是一致的,原来根源就在这里。

    每位预备官员都会经过这种培训,这让顾青云深有感触。在古代越久,就越能感受到这种等级森严的氛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只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越雷池一步。

    否则就是逾越,是犯罪。

    学习这些礼仪并不难,大家能进入这里说明学习能力都不差,而且这关系到自己的小命,更是不敢记错,即使一天下来已经很疲惫了,还是得打起精神来认真学习。

    毕竟学习机会就这么一次,过时不侯。

    等他们能出宫时,已经是太阳西垂,大家饿得饥肠辘辘,虽说都想和其他贡士聊天结交,到这个时候也没心情了。

    除了一些来过皇宫的权贵子弟,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进入到传说中的皇宫,心情紧张得很,一整天都是神经紧绷的,现在放松下来,都觉得很是疲惫。

    于是大家草草打个招呼,个个找到自家的马车就回去了。

    晚饭的时候,方仁霄就问他是否学会礼仪。

    顾青云当然应是。

    饭后,顾青云和简薇在院子里散步,方仁霄照样牵着小石头出去逛,宵禁是九点钟,他们不会回来那么早的。

    “夫君,皇宫是什么样子的?”简薇难掩好奇,“中午在皇宫吃的那顿午膳如何?”

    顾青云捶捶自己的肩膀,摇头道:“当时我们都非常紧张,不敢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只觉得太和殿高大宽敞,里面的太监和宫女气质与众不同,个个都很沉默,能少说一个字绝对不多说一个字。午膳?一碗肉汤一筐的馒头,任由我们吃,可大家都不敢多吃。”生怕要多上厕所。

    说起午膳,顾青云回想起来竟然都忘记是什么味道了,只记得味道好像还不错,只是当时的气氛太紧张,都没有好好慢慢品尝,也不敢吃多。

    明明皇宫里有很多太监和宫女来来往往,可环境非常安静,大家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很沉默。

    顾青云觉得如果在那里住的话,久了他肯定受不了,寿命都会减短。

    接下来几天就是紧张的复习,顾青云一直闭门读书。

    四月二十一日,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一级,也是最后一场科考,地点也在那天复试的保和殿。且殿试只考策论题,时间只有一天,到了下午就要交卷。

    为了以防在皇宫上厕所,顾青云早上都不敢多喝水,不敢吃葱、蒜等味道重的食物,早餐只敢吃七分饱,还吃了有缩尿之功的白果。

    他和方仁霄一起出去的时候,连氏和简薇在他们身后一直看着,力图表现得不紧张。

    到达皇宫外,两人就分开,六部不在皇宫内办公,方仁霄还得继续走。

    “青云,放心考,最差也会是同进士,没什么的。”方仁霄安慰他后这才晃悠悠走了。

    顾青云其实不算很紧张,但被气氛感染,变得有点紧张了。

    此时皇宫外已经有贡士在等候,大家都是各自相熟的凑在一起,几乎所有的人都早到了,大家不敢踩着时间点来。

    顾青云特意注意一下庞喜林,他此时已经来了,此人容貌普通,脑袋比常人大一点,身高中等,身材适中,但整个人看起来精神非常好,和他们穿着统一的衣衫,人显得文雅大方,没有传说中的小家子气。

    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读久的人,只要不是书呆子,气质都不错,和普通老百姓站在一起,气质完全不一样,一眼就能认出来。

    终于,进场的时间到了。他们在宦官的指引下,自黎明开始进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后终于来到属于自己的书案,开始考试。

    刚才当顾青云跪下,口中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的心情非常激动,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能见到一国的统治者,古代的皇帝。

    只可惜不能抬头看。

    “平身。”当时皇帝低沉厚重的声音传来,可能是因为有皇帝光环在,顾青云只觉得很是威严。

    大家这才站起来,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考试了,皇帝要接着去上早朝,只有等下朝后才来这里。

    毕竟和国家大事相比,他们的殿试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特别是他们要考一天,总不能让皇帝在这里坐一天看着他们吧?

    二百三十名贡士坐在一起就是一大片,他们考试的书桌和现代的类似,中间只留一条道让人通过,可以让人一览无遗。

    周围有御林军在看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人敢作弊,你抖一下脚别人都可以看到。

    等试卷终于发下来时,顾青云开始审题,题目只有一道策论题,题长有两百多字,要求他们写两千字左右的策论。

    顾青云赶紧看题目,内容是:“朕恪谨继述,于兹有年。然犹田里未皆给足,风俗未底刑措。……何其效之未臻欤?抑别有其道欤?”

    看到这个题目,顾青云心里一紧,这题目的意思是说,我继承祖宗治国之传统已有数年,国家还未能完全强盛,为何国家不能达到大治?还有没有别的治国之策?

    郁闷,这种题目不算奇,他们这些人随便可以说出一堆治国之策来,可要写出水平,不能夸夸其谈就比较难了,没有点新意或干货怎么能脱颖而出?试题的范围这么宽泛,怎么才能有所侧重?他看过以前的殿试题目,那些题目都只是说某一方面的或对某一件事发表看法的。

    顾青云开始磨墨,心中暗自打腹稿。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可以写,可这些他知道的,朝中大臣和皇帝肯定也知道,他能厉害过他们吗?不可能!没有新意怎么行?靠文采取胜?很难。

    抬头不经意看了前面的人一眼,大家都没有开始动笔。

93|策论

    夏朝现在才建国不到三十年,国力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好转,人心思定,根据他看过的史书,相信只要后面的皇帝不乱搞,到建国五十年后应该会有个盛世的,国力达到顶峰。

    难不成现在皇帝就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皇帝看起来很心急啊。

    顾青云脑海里闪过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改革办法,可现在夏朝还没有到需要改革的那一步,他也没有勇气和智慧去进行改革,所以这些有“新意”的内容都不能写。

    提高商人地位和工匠地位?商人地位现在已经算高了,而且在古代经济不发达重农抑商是正确的。至于提高工匠地位这个的确可以有。

    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土地上,劝农桑兴教育,只有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比如纺织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效率会提高,为了利润,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多,农民就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这才叫“解放生产力”。纺织又需要很多女工,到时女性会出来做工,有了家庭收入,在家中的地位也会跟着提高。

    到时你就想把她们关在家里不出来,资本也不会答应……

    一炷香的功夫,顾青云把墨磨好后,心里就闪过各种各样的念头。他觉得自己唯一比别人好的地方在于,他曾经在一个资讯异常发达的地方生活过的,容易知道一些高屋建瓴的知识,只是要把它们改成这个时代的人容易接受的内容,需要他慢慢琢磨。

    不知为何,顾青云很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出格,即使这个朝代不因言获罪,不会大搞文字狱,他仍旧会害怕。

    他们的位置是按照会试的成绩坐的,一排十个人,顾青云的位置在最后一排,前面都是考生,他们之中已经有人开始动笔了。

    他没往左右看去,虽说这个距离他看不见别人的卷子,可他怕被那些虎视眈眈的军士说他作弊。

    不看别人,他开始在草稿纸上把自己的想法列出来。想来想去,顾青云先述说历朝历代为何都是开国时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到了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会灭亡,皇朝不断轮回的原因。

    皇帝昏庸,权臣夺位、党争、祸起萧墙、内耗、土地兼并等等都是朝代灭亡的原因,但终归到底还是农民的问题。

    从古到今,这个国家都是一个农耕民族,国家的强盛取决于中央集权程度,取决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只要能直接控制尽可能多的农民,这个国家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而对于农民来说,只要能养活自己,能温饱,就能继续活下去,农民失去土地,很有可能会变成流贼,或成为当地豪绅的隐户,国家就直接失去对农民的控制,失去土地的农民一多,国家就会乱起来。

    所以控制农民关键在于培养尽可能多的官吏,直接下到乡间,总体来说就是兴教育劝农桑。这些内容顾青云没有写太多,尽量用最精简的词组写出来。

    接下来顾青云就开始写人口是不断增多的,可是国家的土地是恒定的,为了让增加的人口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国家就应该去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在陆地,他们的范围已经够大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现在被他们打怕,可以更进一步去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把内陆的失地农民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到北方的草原,养牛羊马也是一条出路。

    顾青云接着就提出自己的海上发展战略,认为帝国应该从海上发展,外面还有更广阔的田地,足以找到可以耕种的土地,此外,海上还有丰富的鱼肉资源。

    其实还有什么石油资源,可惜这些不能写出来,只能写鱼肉了。

    他提起前朝时期,当时的统治者派太监下西洋的事件,当时因为前朝面临极为严峻的边防压力,重点都在边防上,国家重农轻商,将所有的物资征集起来,囤积在仓库,剩余产品很少能作为商品流通,所以下西洋缺少必要的商品支撑,加上前朝的手工业、商品交换较之南宋要大为逊色,航海获得的利益不多。

    一旦他们带回来的利润不够多,满足不了人们的期望,航海就只能拦腰斩断,其航海人员所获得的珍贵资料也被当时有历史局限性的官员直接销毁。

    顾青云当初读书读到这一段时,想起平行时空的明朝也是如此,让后人大为心痛和遗憾。

    三年前的会试题目就出现过解除海禁的内容,国家在打击海盗后,好像没有明显的动作,只知道东南沿海一带百姓出海已经没有人拦截,看来国家是采取默许的态度,暂时没有更大的动作。

    写到这里,顾青云见砚台没有墨水了,就加了些清水继续磨墨,看了看角落放置的五轮沙漏,时间还早,没到午时,继续写。

    要想商品丰富能出海贸易,只能靠工匠对目前的各种生产工具进行革新,顾青云提到水车、牛、犁田的工具、纺织的工具等,先进的生产工具才能节约时间,节省人力,所以就需要提升工匠的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简而言之就是发展科技。

    貌似自己写的都是老生常谈,会不会太没有新意了?

    顾青云说这些的时候知道会有文人看他不顺眼,不过他觉得这点没什么,最多是说说而已,动不了他,毕竟更激进的言论都曾经出现过。

    在市井中和别人聊天时,顾青云早就明白哪些线可以踩哪些红线不能动了。

    把这些都写在草稿纸后,顾青云就开始写自己的干货了。他认为前面的朝代太缺乏海权观念,大家关注的重心一直都在大陆上,缺乏对海洋战略价值的重视,没有重视制海权。此外,就是自以为是□□上国,没有了解清楚外面的世界就直接把其他国家当作蛮夷,沉醉在这种危险的世界中心地位。

    顾青云此时就用事例佐证,说他曾经在很多城市和外国人交谈过,他们有些是意外流落在这里回不去的,有些是前朝遗留下来的,他们来自各个国家,有些实力也非常强大。

    在这里,顾青云首先提出了海权的概念,指出人类在海上的机动性超过了陆地,比如从京城到他的家乡,乘坐海船时间就短了一半。

    中央政令能在越短的时间到达,那能控制的地方越多。而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他认为想要控制海权,就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还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写到这里,想到万一以后自己的国家能在海上肆无忌惮横行的样子,顾青云就一阵激动,脸上都觉得一阵阵发热。

    他深吸一口气,渐渐平静下来,继续写。

    什么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什么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这些都一股脑地写在草稿纸上。

    等他终于把自己想说的内容都写完后,顾青云听到一声钟声,知道是午时到了,该吃饭了。

    低头一看,嗯,不错,自己已经写好一篇策论了,就是好像字数多了点。

    这时候,盯着他们的军士开始换班,等他们换好后,他们才能开始用膳。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在自己位置上等着,小心地把自己的卷子和草稿移开。不久,就有太监和军士送来馒头和清水,只是大家胃口都不佳,惦记着考试,加上周围有一圈人在盯着自己,大都是草草吃完。

    顾青云这次有心思慢慢品尝了,发现皇宫里的馒头和外面的馒头吃起来除了口感细腻,里面竟然还加了鸡蛋,他还没吃就闻出鸡蛋味了。

    哼哼,其他的他可能闻不出来,但对于鸡蛋是绝对不会认错的。

    郁闷,难得来一趟皇宫,两次都是吃馒头,上次还有碗肉汤,这次只有一碗热水了。不过有热水他们也不敢喝多,免得要去方便。

    实际上按照殿试的纪律他们是可以去方便的,只是全程都会有人盯着,想想你脱下裤子都有人盯着怕你作弊……未免麻烦,大家干脆就憋着。因此白果是必须吃的,这是方仁霄等人的经验之谈。

    这次他和方子茗考中贡士,张修远也过来给他们传授经验,其中的重点就是早上在家里一定不要忘记吃白果,不要在皇宫里方便,尽量少喝水。

    对于顾青云这个经常喝水的人来说,今天是特殊日子,少喝一点是完全能办到的。

    看其他人,不是吃很快,就是吃很慢,还有和顾青云一样不急不缓的。事实上,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人,大家的心理素质都是很强大的,毕竟科考的环境决定了再恶劣的环境他们都待过。现在能在遮风挡雨的宫殿里考试,环境又通风透气,实在是一种享受。

    当然,前提是周围不要有这么多人高马大的大汉在虎视眈眈,很容易消化不良。

    等太监们收拾完东西后,顾青云看了看其他人,都开始继续埋头写字。

    唉,想踱步站立一会都不行,顾青云其实也怕时间不够,就只好继续考试。

    大概数了下,发现字数严重超过两千字,顾青云不死心,他一点都不想删除,觉得自己写得不错啊,都是重点,可再把题目审几遍后,确定字数要求是两千字左右,而他写的已经有四五千字了。

    这大概是写多了话本的后遗症吧?洋洋洒洒间就写了这么多字出来,因为是打草稿,速度很快。

    于是,接下里的时间里,顾青云开始努力精简文字,梳理其中的义理,删删减减,再润色一番,估摸着字数差不多了,赶紧抄写。

    “致治之道,必以教养为先,而教养之道,当以得人为要。”接着,一下笔,他就先论述重农桑、兴学校的重要性。

    “盖农桑所以养民,学校所以教民。是二者,衣食之本,风化之源,而君人者不可不以此为先务也。昔孔子之论治道曰:‘既富矣;而必教之。’孟子之论王政,必以均田制、兴学校而为说者,夫岂无征之空言哉?然非得人,亦无以行之。故又曰:‘为政在人焉’。”

    ……

    正在顾青云专心抄写的时候,就听到一阵脚步声传来。

    如今安静的考场出现这么大的脚步声,顾青云知道是皇帝来了,往前不经意瞄一眼,发现大家都转头看过去。

    顾青云也跟着看过去,除非是真的专心到一定境界,要不然听到声音去瞧瞧是人的天性,不能装得太过。

    等他定睛一瞧,竟然是皇帝带着一帮子重臣过来视察来了!

    顾青云为何知道是皇帝?因为全天下目前只有他能穿明黄色的龙袍啊!而且他身后的那帮子大臣,不是穿绯色的官服就是穿紫色的,本朝规定官服一品至二品是紫色,三品至四品是绯色,五品至七品是青色,八品九品是绿色。

    他赶紧收回视线,收回之前不经意地瞄了一眼左边,发现会元楚瑜和谭子礼一直没受影响,都在写。

    顾青云暗自惭愧,看来自己真的不够专心。

    他定下神来,继续抄写。

    抄着抄着,顾青云突然感受到了一道视线在关注自己,犹如实质般,紧接着眼角就出现一片明黄色的衣角。

    心里咯噔一下,顾青云的手差点就抖起来,幸亏他眼明手快,直接把手中的毛笔放到砚台里重新蘸上墨水,有了这个缓冲,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继续写字。

    很好,自己的手没有颤抖,写出来的字依然很稳定。

    顾青云知道,殿试其实很大一部分看的是书法,书法不好,你答得再好也会被扣印象分,因为这次的殿试只会糊名,不会有誊抄,直接就呈给八个读卷官打分的。

    好像感觉过了很久,皇帝终于从他身边经过,去看他前面一位考生了。

    顾青云能感觉到大家都在偷偷地关注皇帝的行踪,不乏有人惊得腿脚颤抖的,更有倒霉的,被皇帝吓得字都写不好或不小心写错了,只能抽出这张废纸,再重新写。

    当然,有人心惊胆战,也有人镇定自若,态度各异。

    顾青云还是比较激动的,毕竟第一次离皇帝那么近。如果以后他的官途不顺的,估计这是他一生中离皇帝最近的一次了。

    不是他胆小怯弱,也不是他没见过世面,实在是近距离接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特别是封建皇朝的皇帝,真的让他这种几辈子的平民激动不已。

    好吧,幸亏有多年的养气功夫在,顾青云还能勉强端着住,让自己快速镇定下来。

    如今最重要的还是写好这篇策论。

    “然是道也,我国家列圣相承,二十余年之间,天下太平,四海宁谧,出作入息,怡然于饱食暖衣之余,父慈子孝,蔚然于礼乐教化之内。其治效之隆,固也方驾唐虞,而超轶三代矣……”最后一段照例要拍拍今上的龙屁,这是政治正确。

    等顾青云写完最后一个字时,这才发现周围已经有人陆陆续续地交卷离开了。

    他们这次殿试是可以提前交卷的,他仔细一看,位置都空了三分之一,而皇帝一直都端坐在他们前面看着他们,偶尔自己还低下头写东西。

    其他大臣则早已离开。

    他暗自佩服,皇帝表现出来的是,他非常重视他们,能在这里坐一个时辰,真的算是他亲自主持了。难怪他下令考试及第后,考生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所有及第的人都会成为天子门生。

    顾青云看着自己的卷子,再重新审读一遍,发现该避讳的地方已经避讳了,结构合理,字数也符合要求,两千字多一点点,认为还算是完美,完全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等所有的卷子都晾干后,他想了想,抬头一看,一大半的人都交卷离开了,特别是前十名的早就不见人影,看看时间,还剩下不到两刻钟。

    他的速度竟然这么慢?应该是刚才修改的时候用的时间太长了,毕竟要压缩,还要留有侧重点,花费的时间比别人长。

    仔细把草稿看了一遍,没发现有不好或不该出现的文字,顾青云这才收拾好自己的笔墨纸砚,整齐地把东西放入考篮,最后举手示意自己交卷。

    见太监在自己面前把试卷糊名后,顾青云这才提起考篮,不敢看前面的皇帝,忙安静地在一名太监的指引下退出保和殿,一直走出宫门。

    宫门外不远处停有几辆马车,其中一辆就是方家的。

    “叔,你出来了。”顾三元看了一眼守门的军士,小声说道,“我们赶紧回去吧。”

    顾青云点点头,钻进马车,放好考篮后就疲惫地半躺在柔软的垫子上。

    顾三元跟着钻进来,他对这段路不熟,怕惹麻烦,赶车的是方家的车夫。

    “叔,你今天有点迟啊,日头都快落山了,我见很多人比你先出来,都把我们给急死了。”顾三元倒了一杯热水递给他。

    顾青云摇摇头,道:“先不喝,赶紧回家。”一天都没方便过了,现在一点都不想喝水。

    顾三元没有说什么,只好把水倒回去,忧心忡忡说道:“叔,你考得怎么样啊?”是不是出来的越快考得就越好?那阿叔到底考得如何?他本来很有信心的,可一见到那些提前出来的老爷们就觉得心有不安。

    “应该不怎么样。”顾青云好半响才回答。当他走出宫门的那段时间,他仔细想了想,貌似他提出的海权观点太超前了,当前的人们根本没有海权的观念,可能阅卷官和皇帝根本不会重视,那名次就不会高。

    他穿越前对这些军事之类的根本就没兴趣,只是或多或少都被动地接受过这类信息,其中的海权论他有点点印象,这才用自己的理解写下海权的概念和看法,只想着能让国家更加重视海洋,他不想让自己的国家经受平行时空所受到的那些屈辱。

    可现在看来,自己写的东西可能不会引起重视,还不如等他以后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写出来呢。

    失策了!

    一想到这里,顾青云就后悔得很,不知道他当时在考场上是怎么想出来的,还觉得自己写得很有新意,一定能得高分。

    顾三元顿时不敢说话了。

    顾青云闭着眼睛没有说话,心里很是难受,觉得自己这次应该是考砸了。

    临门一脚出现这种事情,让他很不舒服,虽然这只是他的猜测。

    此时内心后悔的他并不知道,三百多年后,他的这篇策论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他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体现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他的理论后来成为了夏朝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根据。

    即使后来顾青云出版自己的书籍,这篇策论就在其中,还扩展写成半本书,但最终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还是这篇策论,并成为学生必须背诵和理解的课文,让无数高中考生欲生欲死,又爱又恨。

    为此,他还坑苦了他的后人,因为他的后人还留有他的日记,大家都知道写这篇策论的前因后果,先入为主之下,做阅读理解时第一次都会做错,这让被扣分的孩子们郁闷不已。

    明明我们掌握的才是最准确的答案,为什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老师,先祖这段话不是这么理解的!可惜他们还不能说出来,说了也没用。

    现在的顾青云看不到也不知道以后的事,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靠自己的努力和一定的运气成为可以影响到别人的人,做着他该做的事。

    此时他心里苦恼得很,偏偏好不容易回到家,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脸上还得照常露出笑容。

    看着无忧无虑在院子里玩弄小虫子的小石头,顾青云觉得对他的教育应该开始了,他自己考不上状元,那就培养一个状元吧。

    顾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