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不是能源、也不是粮食、更不是社会公共服务与公共福利,而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而且每一个人在物质富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都希望得到改善的生活空间。

    事实上,这非常好理解。

    可控聚变核能技术,特别是第二代可控聚变核能技术,彻底解决了能源问题,使能源不再是限制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至少在第三代可控聚变核能技术问世、以及发展到巅峰状态之前,能源绝对不是问题。

    在农业生产全面工厂化之后,粮食与食品,也绝对不是稀缺社会资源。

    终于公共服务与公共福利,前者直接与劳动力挂钩、后者则与生产力挂钩,因此也基本上不是问题。

    结果就是,在地球上,生活空间的总量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却是无限的。

    更要命的是,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极强的环保意识,因此保护环境是社会的头等大事。

    受妣影响,可供人类生活的空间就变得更加有限了。

    在二零八零年左右,中国做了一次调查,如果按照二零八零年的标准,即平均每个中国公民占用一百平方米的生活空间,那么中国可供开发的土地,最多只能养育一百亿人,再多就得想别的办法了。

    当然,这个调查结果有一个前提,即中国的国土自然率为百分之七十五,再扣除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地区。所谓的“国土自然率”,就是没有进行人为开发的国土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

    这是一个更加科学的概念,因为这包括了自然形成的森林、草原、戈壁、荒漠、冰川与湖泊等各种自然环境。只要没有进行人为开发,特别是与经济有关的开发,都可以认为保持了自然状态。

    那么,中国人口会在什么时候达到一百亿呢?

    当时,估计要到二十二世纪中叶·也就是二一五零年左右。主要依据就是,人口大爆发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在劳动力资源变得充足之后,公民自然会降低生育率·而不是平添社会负担。

    毫无疑问,这个估计非常不准确。

    要知道,决定人口大爆发的,即有公民的生育意愿,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此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即宇宙大开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

    事实上,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人口大爆发,几乎贯穿了整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生产力一直在飞速增长,人类迈向宇宙的脚步也在加快,从而带动人口继续膨胀。

    要知道,到二十二世纪末·全球人口总量突破了五千亿。

    中国,在二一一五年,人口总量就突破了一百亿·并且在二一五零年突破了四百亿,到二十二世纪末达到了一千亿。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到二十二世纪初期,中国的国土上就容纳不下那么多的人了。

    怎么办?

    当时,中国主要有两个应对措施,一是扩大土地的容纳能力,即大力发展立体城市,向天空要土地。到二十一世纪末,中国就建造了一万多栋高度在一千米以上的摩天大厦,在二十二世纪前二十年·摩天大厦的数量突破了两万栋。如果按照人均占用一百平方米的生活空间计算,这些摩天大厦就能容纳近二十亿人。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向海洋要生存空间,大力发展海洋城市。

    可以说,这也是二十一世纪末,全球最主要的问题·甚至差点引发新的战争。

    当时,中国召集美国、印度等具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家,在二零八二年开了一次全球性海洋会议,决定重新瓜分海洋,即确定每一个国家的海洋利益,特别是在国际海域所能占据的空间。结果这次会议遭到欧洲联邦抵制,甚至差点演变成中国与欧洲联邦的直接对抗,从而引发全面战争。最后,欧洲联邦做出妥协,在获得了足够的海洋利益之后,承认了由中国主导的海洋权益划分方式。

    从此之后,向海洋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在地球上的主要活动。

    要知道,陆地仅在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海洋占了百分之七十九,而且陆地上有很多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比如南极洲、比如海拔高度在五千米以上的高原、比如缺乏水资源的沙漠等等。在海洋上,除了北冰洋、以及另外三大洋的南北两极部分之外,其余大约百分之八十的洋面上,都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环境,欠缺的只是让人类在海洋上生存的立足之地。

    显然,在二十一世纪与二十二世纪,这绝对不是技术上的难题

    仅仅三年后,中国就建造了全世界第一座能够容纳一百万人口的海洋城市,并且开始免费为公民提供海洋居住场所。

    毫无疑问,在当时,这绝对是轰动性的事件,甚至不亚于去火星进行科学考察。

    只是,跟随后出现的海洋城市比起来,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到二十二世纪出,就出现了能够容纳一千万人的海上城市,而到了二十二世纪中叶,连容纳一亿人的海上城市也不罕见了。到了二十二世纪末,仅主要在太平洋上活动的海洋城市就能容纳大约一千亿人。当时,中国的一千亿公民中,已有大约六百亿公民永久、或者长期居住在海洋城市里。

    当然,在向海洋要生存空间的时候,中国也在向太空要生存空间。

    最典型的,就是把国际空间站打造成一个环绕地球的同步空间城市群,而这个城市群最终容纳了五亿人。

    看上去,这个数字并不多,但是这五亿人,都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

    所幸的是,在外层空间的使用权上,中国不需要跟任何国家商量,因为在大战期间签订的协议,使中国在二十三世纪中叶之前,都单独享有外层空间的权益,不需要跟任何国家进行妥协。

    只是,中国也没有独霸外层空间,毕竟国家大联合已经势在必行。

    事实上,正是在外层空间,人类之间最大的隔阂,即国家关系变得模糊,最终演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文明模式。在这个文明模式下,国家不再是划分人群的标志,只有所从事的事业与追求的理想,才是划分人群的唯一标志。正是如此,人类由此分裂成了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

    前者,追求的是飞往无尽的宇宙空间,在广袤的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者,追求的是地球上的安逸生活,并且在平静与平淡中渡过一

    这种价值观念、特别是人生价值观上的巨大区别,也最终导致人类文明再也不可能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

    可惜的是,在此之前,地球上的国家界线并没消失。

    从某种意义上讲,复杂的国家关系,正是人类文明的最大障碍,也正是宇亩人类迫不及待的摆脱地球人类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生存空间问题并不突出,或者说只是一个被政治家与野心家炒作出来的问题。

    要知道,在理论上,地球至少能够容纳一万亿人。

    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

    在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人类的生存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地球上,也就没有必要因为地球上的空间资源而发愁。

    要知道,在宇宙人类诞生后的一百年间,人类的总量又增加了两倍。

    到二十四世纪初,生活在太阳系里的人类已经超过了五万亿,其中只有大约五千亿长期生活在地球上,另外百分之九十都长期生活在外层空间、或者是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上的人类就达到了一千亿。事实上,这还不是月球的极限,因为在月球上,不存在保护环境的问题,也没有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更没有必要顾虑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繁衍,也就几乎可以在任何地点建立殖民地。

    换个角度看,人类文明的人口大爆发,证明了陆雯提出的第一定律。

    在科技允许的范围之内,任何智慧物种都具有无限繁殖的倾向。

    只是,陆雯忽视了一点,即物种的无限繁殖,也将促成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进而继续促成物种的无限繁殖。

    说得简单一些,物种的繁衍生息与科学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任何一个宇宙文明都能充满整个宇宙,从而不可避免的与其他文明发生遭遇,也就不可避免的为了生存空间、生存资源等等与其他文明发生冲突。

    只是,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在理论上,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以宇宙的容积,即便在宇宙的有限生命期间之内,也没有任何一个智慧物种能够占据整个宇宙。

    只是,物种之间的冲突,绝对无法避免。

    对人类来说,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人口大爆发不是坏事。原因很简单,量变必然引发质变。

    在人口海量膨胀的同时,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

    也许,这正是罗素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人类的生死存亡,就得看这两百年间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了。纟T!~!

    ..

第二百九十二章 量子理论

    在反重力场技术之后,人类取得的最大科技成果,绝对是量子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

    量子理论几乎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时问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家都认为,前者解释微观世界,后者解释宏观世界,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也能够完美的解释所有物理学现象。

    随着对量子物理学的深入研究,很多科学家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人类在量子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始于一项技术需要,即前面提到的量子通信技术。在理论上,量子通信技术不受空间与距离限制,能实时传递信息,通信效率远远超过已知的任何一种手段。

    为此,中国政府首先在该领域投入巨额科研经费。

    最极端的工程,就是环绕地球同步轨道,建立一条长达二十六万三千公里的环形粒子加速器。

    这项工程,足足花掉了二十年,在二零八二年才正式完成。

    事实上,这条环形轨道,正是后来的轨道城市的基础,即宇宙人类诞生之地就建立在这条环形加速轨道上。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一项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型工程。

    如禺从工程量上讲,月球基地都算不了什么。

    在二零六三年到二零八二年之间,中国政府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近三千万亿元,动用了差不多一千万名劳动力。为了向地球同步轨道运送物资设备,中国政府总共建造了三千艘大型轨道飞行器,最小的都能装载上千吨货物,最大的则能装载五千吨重的大型设备。在长达二十年的工期内,总共有大约两亿人参与、或者间接参与过该项工程,还有更多的人在从事相关工作。

    发展到最后,这已经不是中国的科研工程了。

    主要就是,耗费太大了。

    从二零七一年开始,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先后参与进来一些国家提供工程建设帮助,一些国家提供工程款项,最终演变成了国际航天工程。

    到最后,该工程花掉了近一点五亿亿元运送的物资设备总量高达四百亿吨。

    工程建成之后,在晴朗的夜晚,人们在地面上就能看到如同腰带一样环绕在地球上空的加速轨道。

    准确的说,是一串横挂在夜空中的“链珠”。

    原因很简单,在最初的时候,环形加速轨道不是一个完整的圆环,而是由一万多个加速结点组成每个加速结点的长度在一公里左右,直径大约五百米,是一个两端开放的空心桶状体,两个相邻结点的距离在二十五公里左右,没有直接连接,每个结点都单独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加速器工作的时候,被加速的粒子依次从这些结点中通过,在稍微改变方向的同时加速。如果是加速一颗质子在绕加速器飞行一周之后,速度就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

    最初的时候,有科学家对建造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提出了质疑。

    当然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反重力场推进技术已经能把飞船加速到光速,还有必要专门建造为粒子加速的加速器吗?

    只是,这种质疑也很没道理。

    重力场理论已经证明,通过反重力场技术给物体加速,与通常方式完全不同,即反重力场技术利用的是重力场能,也就是空间能,而这种能量对人类来说还极为陌生,对于研究微观物理学没有任何帮助。

    事奂上在此之前,中国物理学家已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

    当时,陆雯还没有退休,组织进行了一次针对微观粒子的加速实验,采用的就是反重力场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因为基本作用原理不同由空间能加速的粒子在相互碰撞时的物理表现截然不同。

    也就是说,用反重力场技术给微观粒子加速,根本就行不通。

    随着重力场理论的不断完善,科学家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关键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反重力场技术实际上是在微观层面上作用于物体之上,即在加速的时候直接针对基本粒子,因此通过反重力场技术加速之后的微观粒子在物理表现上,肯定会出现差异。

    显然,粒子加速器用的不是空间能,而是电磁能。

    如此一来,在加速的时候,不是直接作用在基本粒子上,因此微观粒子在加速之后的特征更符合量子理论。

    原因很简单,在量子理论中,根本不涉及空间能。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中国才决定建造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并且最后把几乎所有发达工业国家都拉了进来。

    事实上,这也是建造工作在二零六三年才正式启动的主要雁因。

    要知道,直到二零六三年,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才基本上肯定了空间能是超过了量子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的一种全新的能量,因此在进行与量子理论有关的实验时,肯定不能使用空间能。

    做个简单的类比,就好像在核爆炸中,牛顿力学三定律不起作用一样。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只是对于仍然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来说,还是花了好几年才搞明白。

    当然,这也正好吻合了罗素提出的科技大爆炸理论。

    说白了,就是人类提前了两百多年了解与掌握了空间能,科学发展规律被打破,提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此时的人类,就好像一群刚刚学会了生活的原始人突然进入了工业时代,发现到处都有火种,却对提高钻木取火的方法没有任何帮助一样。

    当然,这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因为量子理论是不可取代的物理学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量子理论是横贯整个物理学的,而且也只有量子理论能够准确解释微观现象。从根本上讲,重力场理论仍然是宏观物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宏观物理学现象。与广义相对论相比,重力场理论最大的突破是引出了空间能,并且把宏观物理学推广到了空间艄领域。也就是说,重力场理论,实际上无法完全解释微观物理学现象,仍然需要量子理论加以完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重力场理论,实际上又是微观与宏观物理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只是,这属于更加深奥的物理学理论了。

    当然,在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投入使用之后,物理学家很快就在量子理贞域取得了重大收获。

    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十多种微观粒子。

    这些新的发现,逐步完善了量子理论,并且对一些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了较有说服力的答案。

    只是,离成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时,物理学家已经发现,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仍然太小了,仍然没有让物理学家见识到理论上一定存在的基础粒子。

    所谓的基础粒子,就是最微小的、无法再分的粒子。

    或者说,基础粒子是组成现有世界的根本物质,已知的所有物质,不管是正物质、还是反物质,都是由基础粒子构成的。

    那么,基础粒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可惜的是,直到二十一世纪末,物理学家也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因为物理学家发现的微观粒子,实际上都可以继续分解。也就是说,这些微观粒子,实际上都是由更加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继续分解,就得依靠加速器,即让这些微观粒子以极高的速度碰撞。

    到了二十一世纪末,国际量子理论研究会的物理学家提出,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所提供的能量已经达到极限,仍然没有发现基础粒子,因此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出资,建造一座更大的粒子加速器。

    当时,就有物理学家提出,绕太阳建造粒子加速器。

    建造方式与地球同步轨道粒子加速器差不多,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安放上百万个加速结点,让被加速的粒子依次从这些结点间通过。因为规模大得多,所以科学家估计,能够在这台加速器里找到基本粒子。

    问题是,这项工程的规模与实际花费,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承受力。

    要知道,在理论上,环日粒子加速器的建造成本是地球同步轨道加速器的一亿倍,甚至更多。

    以当时的情况,恐怕人类联合起来也办不到。

    结果就是,政治家都认为量子理论物理学家是些疯子,也就暂时没有把建造环日粒子加速器的事情放在心上。

    必须承认,人类在这个时候,差点毁在了政治家手里。

    要知道,这一耽搁,就是足足二十年。

    对于分秒必争的人类文明来说,二十年几乎意味着毁灭与幸存的区别。

    当然,也不能完全责怪政治家,毕竟人类的经济实力在二十一世纪末依然非常有限,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科研工程。

    只是,有一点不可否定,即在物理学领域,量子理论已经成了拦路虎。

    能否在量子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够取得多大的科技成就。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量子理论上的限制,已经对人类文明的生活、生产、以及宇航探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下,就算有困难,也得上马了。纟T!~!

    ..

第二百九十三章 战神之星

    在二十一世纪最后十年,限制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继续究的是经济问题。

    有趣的是,到了二十二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推动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大发展的也是经济问题。

    准确的说,是经济发展需要。

    到了二十一世纪末,人类已经完成了在地月系里的殖民工作,不但建造出了环绕地球的轨道城市,还在月球上开辟了可供上千万人居住的殖民地,并且开始大规模的开采月球上的资源。

    进入二十二世纪,人类的足迹首次踏上了火星。

    可以说,这是晚来了近七十年的宇航创举。

    早在二十一世纪三零年代初,中国、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就提出登陆火星,而且开始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比如,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能够一次把一百五十吨货物送到地球转移轨道上。在此之前,中美欧俄都在培养火星宇航员,比如开展了全封闭训练。

    当财,中美欧俄把登陆火星当成了国家意志,特别是中国与美国。

    说白了,在中美冷战巅峰时期,登陆火星绝对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两个超级大国都不甘落于人后。

    为此,中国在二零三零年,就向全球招募了三十位“宇航自愿者”,让他们在完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一年的全封闭训练。主要就是,飞往火星的旅途,最少也要一年,在此期间宇航员完全与外界隔绝,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与地球联系。因为受到技术限制,第一批登陆火星的宇航员肯定不会很多,也许只有两到三人,所以在如此漫长的封闭环境中,宇航员的心理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此一来·就得首先就对对人类在全封闭环境下的精神状况进行研究。

    有趣的是,当时资源参加的三十人中,有二十二人是潜艇兵或者是退役潜艇兵。

    也许,在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上·与潜艇最为相似吧。

    可惜的是,二零三五年的全球自然灾害,彻底阻绝了人类飞出地球的道路,并且耽搁了足足二十二年。

    虽然在二十一世纪五零年代末,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登陆火星的条件就基本上成熟了,反重力场推进技术能在一周之内把宇航员送上火星·但是在这个时期,需要优先照顾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比比皆是,而且战后重建也是一大难题,结果登陆火星的计划遭到搁置。

    当时,人类没有积极登陆火星,也与经济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在火星上,并没有值得人类垂涎的资源·因此登陆火星只有宇航探险与政治上的意义,没有多少经济价值。

    显然,在二十一世纪下半叶·政治意义已经不太重要了。

    要知道,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中国根本不需要任何开创性的宇航工程来提高国家地位。

    至于宇航探险,基本上与政府无关,至少在政府变得足够富裕之前,绝对不是政治家考虑的因素。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登陆火星具有很高的意义,并为此四处奔走。

    比如,当时在中国·就有一些人认为,在飞往中太阳系的旅途上,火星可以做为人类宇航活动的前进基地。

    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合理。

    比如,火星离小行星带更进,因此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肯定要比让宇宙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往小行星带更加方便。

    问题是,仔细一想,这个说法就毫无道理了。

    原因很简单,既然能在火星上建立前进基地,为什么不选择一颗质量更小一些的小行星建立前进基地呢?

    要知道,小行星带,实际上与很多人的主观认识完全不一样。虽然在这片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宇宙空间内,有数百万个小行星、还有难以计数的陨石,但是这仍然是一片极为空旷的宇宙空间,小行星与陨石的分布距离以百万公里计算,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也绝对不是宇宙飞船的禁区。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宇宙空间里,有很多类似于谷神星、直径在一千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质量已经达到能够形成静流体平衡的程度,即能够形成规整的圆形星体,但是引力却比大行星小得多,因此在小行星上建立前进基地,要比在火星上划算得多。

    当然,并不是说火星就毫无价值了。

    事实上,在整个太阳系内,火星是除了地区之外,唯一拥有大气层与水,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行星。

    当时,就有人提出,应该考虑向火星殖民。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二零六零年左右,中国的科学家向败府提出了一项全面改善火星气候环境的行动方案。

    这套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改善火星的自然环境。

    整个改造工程分成三个阶段,预计耗时一百年。

    第一阶段为五十年,主要是改变火星的大气结构,使含氧量达到百分之二十,并且把大气密度提高一倍。为此,首先得在火星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聚变核电站工业链条,从火星两极的冰中提取氢元素,用来进行聚变发电,而产生的电能则主要用来分解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把碳元素固化处理,比如转化为石墨,另外还将以各种手段,释放出火星土壤里、特别是两极地区土壤里的甲烷,增加火星的大气密度。如果有必要,还将在此期间以人为的方式控制一颗、或者数颗冰彗星撞击火星,把彗星上的水带到火星上。完成改造后,火星的大气密度能够达到地球的百分之六十,含氧量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基本具备了供人类永久生存的大气环境。

    改造的第二阶段,主要就是造水,而主要方法,就是以人为的方式,让一些体积较小的冰彗星撞击火星,在火星上形成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并且通过水域的面积来调整火星的大气温度。这一阶段将持续二十到三十年,主要根据捕获冰彗星的效率、以及大气温度变化的速度决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在火星上种植绿色植物,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当鲺,到了这个阶段,火星已经可以供人类居住了。

    科学家预测,到八十弈之后,人类已经可以在火星上生活,而且在出户的时候不用穿着特制的宇航服,只需要穿上一件防紫外线肤色的特制外套。主要就是,火星的大气密度比地球低得多,无法形成浓密的臭氧层,也就无法阻挡来自太阳的强紫外线,必须为出户活动的人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为宏伟的计划。

    问题是,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在二十一世纪末,肯定没有。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经济上的,即这项宏伟的改造工程,比在地球上重新建立一个中国还要庞大,人类文明的总体经济实力,根本无法支持如何大的宇宙开发工程。

    到了后来,连科学家都放弃了。

    主要就是,改造火星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即火星的地磁场已经消失,而人类的技术手段无法使其恢复。

    要知道,一个强大的行星磁场,远比大气层重要。

    说得简单一些,地球上生机盎然,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一个强大的磁场,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磁场,那么太阳的任何一次黑子爆,都能在瞬间杀死火星上的所有生物。

    在二十一世纪的后五十年,太阳发生了四次大规模黑子爆。

    当时,所有居住在轨道城市里的人都被强制疏散到了地球上,而生活在月球基地里的人员则在地下保护所里避难。

    显然,当太阳喷发出的高能粒子横扫火星的时候,人类改造火星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要知道,直到二十二世纪中叶,人类才开发出强磁场保护系统,使得居住在地球轨道城市与月球殖民地里的人员能够免遭太阳黑子爆伤害。这些强磁场的作用范围都很有限,根本不足以屏蔽整个火星。

    虽然到了二十二世纪,人类也开始向火星移民,但是没有改造火星的自然环境,而是仿造月球模式,建立起了完全封闭的小型生态系统。后来,随着火星居民人口暴增,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