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先北上,封锁从马六甲海峡前往迪戈加西亚的航线,也就有能力在二十一日夜间、或者二十二日凌晨截击正在前往迪戈加西亚的登陆舰队,使中国海军丧失攻打迪戈加西亚的能力。随后,美军舰队能够主动撤离到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等着特遣舰队主动找上门来。
由此可见,只需从西太平洋抽调舰载航空兵,美军就能在印度洋上掌握主动权。
现实上,这也正是阿诺德与里梅尔提出的建议。
两人都认为,美军应该先截击登陆舰队,然后把舰队撤离到澳大利亚西部。如果中国舰队没有开赴迪戈加西亚,而是奔赴西太平洋,还能够把抽调给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的航空兵派回去。
问题是,这个建议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别的不说,转移六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绝对不是说句话那么简单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办到。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从西南太平洋战场把六支舰载航空兵联队转移到西太平洋,最快也只能在二十五日完成。如果中国舰队杀奔西太平洋,此时已经夺取了制海权,说不定中国陆战队已经登上了关岛。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舰队的要挟下,美军舰队肯定会继续后撤,因而转移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难度将大大提高,以至无法完成。结果就是,美军舰队要么退到夏威夷群岛,要么冒险南下。这两种选择都意味着,关岛上的美军必须在没有舰队掩护的情况下独自作战。
毫无疑问,乔丹上将绝对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也正是如此,乔丹才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况下,决定先巩固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再决定能否出兵印度洋。
只是,到了二十日,战局出现了转变。
当天,中东战场上,“德拉会战”结束,以色列与叙利亚当局先后宣称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德拉会战”,能够说是中东战场上自“西奈半岛战役”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在这场会战中,以军先后投入三十二个旅、总计二十七万地面部队,叙利亚、约旦与中国陆军则投入了一个集团军、四个装甲师、六个步兵师、十二个预备师与六个**旅,总计三十八万地面部队。会战的结果是,以军经过苦战攻克了德拉,并且在会战结束前包围了安曼,中叙联军则在苏韦达省西南地区的战斗中,围歼了以军十二个旅,阻止了以军继续向北突击。
从结果来看,以军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以大约九万人伤亡的代价,围歼了德拉地区的近二十万叙利亚军队。可是在战略上,以军则大败亏输,因为丧失过于惨重,不得不放弃进军大马士革的计划。
会战打响后,以军先在没有攻占安曼的情况下进军叙利亚。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军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为战败埋下了伏笔,随后的战斗中,后勤保障成了以军最大的敌人。以至能够说,正是因为没有及时攻占安曼,以军才不得不在占领德拉后停止前进。
这场会战,也让蒋博文少将成为了叙利亚的“国际英雄”。
会战初期,蒋博文就意识到,如果把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置于以军正面,必然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消耗战。当时戚凯威已经明确告知虞世辉,短期之内不会向中东增兵,因而第十三集团军必须避免消耗战。受此影响,在部署兵力的时候,蒋博文把重兵放在了苏韦达省西南地区,只在叙军防线后方安排了六支规模不大的突击集群,以防守反击的方式负责支援叙军作战。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蒋博文在做这一部署的时候,明确告知六支突击集群指挥官,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协助叙军守住防线,而是在防线被突破之后,掩护叙军稳步后撤,避免叙军崩溃。
能够说,叙军能否稳步撤离到德拉,将是会战的决定性因素。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叙军被击溃,以军不但能够迅攻占德拉、向大马士革推进,还很有可能从侧翼包抄叙军在戈兰高地上的防御部队,从而使以军投入在戈兰高地上的十多个旅挥作用。
真要打成这个样子,就算第十三集团军再能打,也守不住大马士革。
为此,蒋博文还在大马士革与德拉之间部署了四支突击集群,设置了第二道防线,并且使之成为德拉方向上的预备队。在随后的战斗中,这四支突击集群在德拉方向上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全部集中在苏韦达省南部地区。
蒋博文的战术计划非常简洁:在以军猛攻叙军防线,并且迫使叙军撤离时,从侧翼起冲击,击溃以军。
在军事上,越是简洁的打法,越有可行性,也越有能力。
能够说,如果蒋博文面对的是第五次中东战争时的对手,那么他的这个部署就足以扭转中东战局。
只是,他面对的是以色列、以至能够说是西方集团中最出色的陆军将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动会战之前,巴拉姆已经对右翼上存在的要挟感到担心,而且断定中叙军队会在约叙边境线北面打一场大会战,挫败以军进军大马士革的计划,从而巩固叙利亚的边境防线。
更重要的是,当时巴拉姆准备延迟进攻,先攻占安曼。
只是,在会战起之前,巴拉姆改变了这个想法。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当时负责攻打安曼的以军指挥官,即以军第二军军长内塔尼亚胡少将明确表示,由他指挥的五个旅肯定能在十九日攻占安曼。
正是有了内塔尼亚胡的保证,巴拉姆才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动。
当然,巴拉姆对苏韦达省屡次的军事调动感到非常担心,所以在进攻起之前,他在右翼安排了六个旅,并且在后方部署了八个旅的预备队。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了四个旅的战略预备队。
按照巴拉姆的想法,如果决战无法避免,就得在右翼击溃中叙军团。
必须承认,巴拉姆做了充分准备,可是他在这个时候严峻低估了队的战斗力,也严峻低估了蒋博文在东面决战的决心。要知道,当时蒋博文把第十三集团军百分之五十的兵力都摆在战场东面。
第四十九章场外因素
第四十九章场外因素T!~!
..
第五十章 大漠扬威
第五十章大漠扬威
会战开始后,以军先在德拉方向上动猛攻,并且在戈兰高地与贝卡谷地方向上都动了进攻,以求牵制叙军的战略预备队,让叙军在两条不太重要的战线上消耗掉预备队,从而无法支援德拉。
现实上,当时叙军的战略预备队就两个师,而且是两个刚成立的预备步兵师。
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巴拉姆没有分兵作战,而是把主力集中在德拉,以军很有可能取得决定性突破,比如在攻占德拉之后,依然有足够的兵力向北挺进,或者及时攻占安曼。
明显,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戈兰高地方向上,以军的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而且这是叙军的主攻方向,哪怕只抽调一个旅,后果也难以设想。至于贝卡谷地方向上,就算有充裕部队,也很难及时到达,而且当时在贝卡谷地方向上,以军存在取得严峻突破的可能性,其战略价值将比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愈加突出。
说白了,巴拉姆的战略部署本来就是两线突破。
按照他的设想,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之后,叙军将把主力放在大马士革南面,如果此时能在贝卡谷地方向上取得突破,就能实现对叙利亚的战略大包围,在下一次会战中全歼叙军主力。
当然,前提是先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巴拉姆在“德拉会战”之前就制订了类似的计划,打算在德拉方向取得突破之后,快向贝卡谷地增派四到六个旅,而以军将在此期间围歼面向戈兰高地的叙军,把另外十多个旅解脱出来。等到以军整备停当,能够在以大马士革为中心的战略包围圈上投入五十个旅。
毫无疑问,只需达到这个目的,别说攻占大马士革,让叙利亚**都不是问题。
只是,雄伟的战略计划,必须以实力为基础。
会战初期,以军在德拉方向上的突击打得很顺利,战线稳步推进,但是没能大规模歼灭叙军主力部队。
根据以军的战报,当时好几次突破都被突然出现的队击溃,而叙军在队的掩护下,正一步一步的退往德拉。
也就是说,以军没能形成突破,而是在平行推进战线。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在推进的时候,以军的侧翼将毫无遮挡的暴露在队面前。
当时,巴拉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右翼部署了六个旅的反击部队。
到了十九日夜间,蒋博文起反击,在左翼、也就是以军右翼方向上一口气投入了十支突击集群。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博文有点操之过急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正面推进的以军离德拉还有二十公里,叙军的正面防线依然十分牢固。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蒋博文在二十日上午、也就是以军推进到德拉城外的时候动反击,就很有可能一举突破以军的右翼防线,然后包抄以军大后方,一举包围三十二个以军旅。根据这个判断,这些人认为,蒋博文依然欠缺实战经验,如果换成戚凯威,肯定不会过早起反击。
现实上,即便换成戚凯威,也会在十九日夜间动反击。
原因只有一个,正面防线上的叙军已经动摇了,而且撤离度正在加快,随时有可能演变成溃退。
真要如此,第十三集团军在东面的反击将得到意义。
要知道,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即二十日凌晨…,以军就打到了德拉城外,并且在天亮的时候完成了战术穿插。
当然,这也与蒋博文在二十日凌晨,从正面方向上抽调四支突击集群有关。
不管怎么说,当时蒋博文肯定认为,叙军即将崩溃,再不起反击的话,丢掉的将不仅仅是德拉。
结果就是,中以的精锐部队在苏韦达省西南地区遭遇了。
虽然蒋博文投入的反击兵力只有两万多,而以军六个旅有三万多人,但是在极适合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戈壁沙漠上,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能够挥到极限,而以军六个旅中,只有两个装甲旅。
在这场沙漠装甲战中,突击集群的机动作战能力与基本战术得到了充分验证。
相对而言,编制较为庞大的以军过于笨重,很难在高强度机动作战中掌握主动权,也就很难占据优势。
结果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提前动用预备队。
到了二十日凌晨,觉以军已经增派了四个旅的预备队之后,蒋博文认为时机成熟,迅在更东面的地方投入四支突击集群,对以军进行战役包抄,即从以军右翼以东大约二十公里处向南穿插。
如果这次穿插打成功了,那么以军在右翼的十四个旅将全军覆没。
可惜的是,这次穿插没有打成,或者说没有获得完全成功。
当时,巴拉姆已经意识到,队的突击穿插能力远过他的预料,所以在向右翼增派四个旅的时候,还向东面派遣了一个步兵旅。也就是说,巴拉姆非常担心队进行战役包抄。
此举,不但拯救了以军右翼,还拯救了以色列国防军。
根据战后用计算机进行的模仿演习,如果当时巴拉姆没有向最东面派一个步兵旅,蒋博文的四支突击集群将毫无阻挡的到达以军右翼侧后方,而且肯定不会停下来,而会在进入约旦境内之后,继续向西穿插,攻占贾比尔站,切断以军的总退路。要知道个突击集群肯定能够守住贾比尔站,围歼已经进入叙利亚境内的二十多个以军旅。打成这样,以色列国防军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结果就是支突击集群在以军防线上浪费了两个小时。
在这两个小时里,巴拉姆在右翼战线上依次展开了三个旅,并且从战略总预备队中抽调了两个旅。
这下,蒋博文打出了右钩拳没能击穿以军防线。
在突击受阻之后支突击集群放弃了进军贾比尔站的想法,转而向西北方向,也就是以军战线右翼后方穿插。
此时,巴拉姆犯了一个错误,认为右翼战线已经稳定了下来,而且有望在这里消耗掉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结果就是,在四支突击集群穿插的时候,巴拉姆又向右翼战线上增派了两个旅,而且是两个战略预备队的旅。
打到二十日清晨支突击集群完成了战术穿插。
这下,落入包围圈的以军旅已经达到十二个,而蒋博文已经投入了十四支突击集群,只是战况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当天清晨,蒋博文从正面防线上抽调了四支突击集群,加强在以军右翼的进攻力度。
现实上,这是蒋博文犯的一个错误。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没有这四支突击集群,以军右翼的十二个旅也在劫难逃,只是战斗持续时间稍微长一点而已。
为了尽快收获战果,蒋博文从正面战线上抽调了至关重要的作战力量。
当然,这也与战场过于混乱有关。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报,当时蒋博文认为以军在右翼遭到猛攻的情况下,已经放弃了攻打德拉的作战行动,因而正面防线上的压力大大减轻,也就能够抽调主力部队,加强右翼进攻。
问题是,以军在正面战线上的进攻力度并没降低。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以军在正面战线上仍然有多达十四个旅的进攻兵力,而且有四个旅的预备队,此外还有两个旅的战略预备队。也就是说,只需稳住了右翼战线,以军依然有能力攻克德拉。
现实上,巴拉姆在二十日上午,认为已经稳住了右翼战线。
在他看来,队放弃向西突击贾比尔站的行动,是队突击能力大幅度减弱的重要标志。
结果就是,在蒋博文从正面战场抽调四支突击集群的时候,巴拉姆反而让正面战场的预备队投入了战斗,而且把最后两个战略预备队的旅派了过去,力求在右翼战线上的战斗结束前攻占德拉。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当时巴拉姆还企图以反包抄的方式,吃掉右翼的队。
由此可见,双方都没有放弃取得严峻胜利的机会,而且都在为全歼对方的主力部队做最大努力。
现实上,双方的实力都严峻不足。
打到二十日上午十点,德拉沦陷。
这个时候,蒋博文才猛然反应过来,以军依然在猛攻,而且依然有很大的要挟。只是现在从东面抽调兵力,只会使他在以军右翼战线上的战斗完全失败,不但不可能打回德拉,还会使整条战线崩溃。说得更严峻一点,如果战线崩溃,叙军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防线将完全动摇。
蒋博文别无选择,只能动用手里唯一的战略预备队。
两小时后,紧急南下的四支突击集群在德拉北面三十公里处与以军先头部队遭遇,并且迅击溃了以军。
这场战斗,不但稳住了叙军战线,还使以军打消了北上的念头。
现实上,当时巴拉姆根本不清楚蒋博文手里有多少兵力,因为突击集群的兵力数量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编制灵活性非常大,所以巴拉姆不可能准确的知道蒋博文手里有多少支突击集群。
这个时候,以军右翼战线上的战斗也结束了。
在十八个突击集群的轮番冲击下,十二个以军旅在伤亡两万多名官兵、主战装备损耗过百分之八十、且撤离路线被完全封死之后,以军第三军团指挥官钠西尔少将被迫向队投降。
第五十章大漠扬威
第五十章大漠扬威T!~!
..
第五十二章 凶猛打击
第五十二章凶猛打击
二十日,美军没有加快向印度洋增兵的步伐,反而让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机动到了澳大利亚西南,在离珀斯港大约五百公里处待命。按照乔丹的安排,补充的舰载战斗机最快也要二十一日才能到达。
当天晚上,运载着第三陆战师的登陆舰队到达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海域。
因为特遣舰队已经西行,而且航速高达四十五节,所以登陆舰队没有进入浩洋港,而是径直前往十度海峡。当时,中国海军只调用部署在跃龙基地的倾斜旋转翼飞机,为登陆舰队送去了一批新鲜水果。
可以说,这很有讽刺性。
到了十一月底,美军在迪戈加西亚的部队已经快半个月没有尝到新鲜瓜果了,而中队却随时能得到新鲜食物。不是美国买不起新鲜瓜果,而是美军用在印度洋上的海运力量非常有限。
此时,特遣舰队正在岸基反潜巡逻机开辟出来的航线上,急速驶往迪戈加西亚。
牧浩洋的作战目的非常明确:以突袭的方式打击迪戈加西亚,赶在美军舰队到来之前完成前期火力准备。
至于是否登陆迪戈加西亚,还得由海战结果决定。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登陆舰队将前往科钦,但是不进入科钦港,而是在港口外活动。只有在舰队夺取了制海权,也就是击溃了美军舰队之后,登陆舰队才会开赴迪戈加西亚,在舰队的支援下发起登陆行动。
当天晚上,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按照前几日的规律,“访问”了迪戈加西亚。
西太平洋方向上,中国空军依然在重点轰炸关岛,甚至不惜血本的在当天晚上投下了上千枚巡航导弹。到了二十一日凌晨,部署在扶桑的弹道导弹部队参战,向关岛发射了上百枚弹道导弹。
二十一日上午,周渝生派出的登陆舰队在那霸停靠一夜之后,离开了那霸港。
这支舰队没有返回东海,而是向东进入菲律宾海,只是也没有前往关岛,而是向东北方向驶往横滨。
一切顺利的话,这支登陆舰队将在二十三日上午到达横滨。
这个时候,特遣舰队已经在轰炸迪戈加西亚了,所以登陆舰队进入横滨港,不会对牧浩洋的欺敌行动产生影响。
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正面效果。
要知道,关岛的守军超过了五万,此外在邻近的塞班岛与提尼安岛上,还有大约两万美军陆战队官兵,而冲绳岛上的中国陆战队总共就四个师,因此美军有可能认为,登陆舰队向冲绳岛运送了两个陆战师,中国将首先动用部署在扶桑的陆战队,而留在冲绳岛的陆战队只是战役预备队。更重要的是,即便特遣舰队开赴西太平洋,也只能在二十三日到达,因此登陆行动最快能在二十五日开始。如此一来,登陆舰队在二十三日到达横滨之后,正好能在二十五日赶到关岛。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战术安排极为巧妙。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这些安排与牧浩洋没有多大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要在西太平洋上搞一次欺敌行动,具体行动由周渝生策划。由此可见,很少在以往的战争中抛头露面的周渝生,实际上拥有很强的战略策划能力。
事实上,在腾耀辉退役后,周渝生就与牧浩洋、章玉廷并列为中国海军三大支柱。
如果杨禹方没有因病退役,他们四个就是中国海军自腾耀辉之后的“四大金刚”。
二十一日夜间,特遣舰队通过了九度海峡,转为向南航行。
按照计划,特遣舰队将在二十二日凌晨首次轰炸迪戈加西亚,只是当时牧浩洋还欠缺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即美军舰队的活动情报。
要知道,轰炸迪戈加西亚,等于暴露行踪。
如果不能提前搞清楚美军舰队的活动情况,暴露行踪就等于自寻死路。
从时间上看,如果美军紧急向第三舰队增派战斗机,那么在二十二日凌晨,美军舰队就能到达迪戈加西亚东南大约二千五百公里处,在及时转向之后,有能力在二十二日夜间或者二十三日凌晨攻击特遣舰队。
显然,特遣舰队不可能只花一天时间就完成登陆前的火力准备。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牧浩洋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即应该提前发动登陆行动,还是先干掉美军舰队。
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他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所幸的是,幸运之神再次站在了牧浩洋身后。
战场时间,二十一日十一点过,周渝生从总参谋部发来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报:一艘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面活动的“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遭遇了美军航母战斗群,而且明确探测到了三艘航母。
虽然这艘潜艇的伏击行动完全以失败告终,而且最终被美军击沉,但是在出手前,它及时发出了情报。
两个小时后,中国空军的一架远程侦察机在附近海域发现了美军舰队。
不止有三艘航母,在附近还有两支航母战斗群,而且每支都有三艘航母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依然在关岛以西海域活动,没有像牧浩洋想像的那样撤退到关岛以东。
由此可以证明,美军没有再次从西太平洋抽调舰载战斗机。
也就是说,美军认为特遣舰队正在开赴西太平洋,因此决定在菲律宾海决战。
那么,美国就不可能及时为第三舰队补充战斗机。
即便美军在印度洋上的部署极为大胆,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也在澳大利亚以西,离澳大利亚不会超过一千五百公里。
原因很简单,在没有导航卫星的情况下,战斗机只能依靠地面无线电导航站发出的信号确定方位,导航精度不是很高,因此只能确保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内准确与舰队会合。除非美军打算让舰队打破无线电静默,为机群提供导航信息,不然就不会让舰队与澳大利亚的距离超过一千五百公里。
如此一来,美军就不可能在两天之内赶到迪戈加西亚附近。
牧浩洋需要的,也就是两天时间。
在他的计划中,特遣舰队在两天之内就能完成主要的登陆前火力准备,然后把持续打击任务交给空军的战略轰炸机。
二十二日凌晨一点半,牧浩洋下达了攻击命令。
两个小时之后,第一批一百四十四架舰载战斗机在四十八架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首轮轰炸,重点打击了迪戈加西亚的指挥中心、通信设施、防空阵地与美军的空军基地。
因为“泰山”级航母的回收能力极为强大,所以第二批机群紧接着出发。
凌晨四点不到,迪戈加西亚遭到了第二次大规模轰炸,特遣舰队再次出动了一百四十四架战斗机,只是把护航战斗机的数量降低到了十二架。
第三次打击稍微错开了一些,主要是在返航的时候,避开前两批战斗机的降落高峰。
五点过,迪戈加西亚遭到第三次轰炸,三十六架J…33用精确制导弹药,对前两次轰炸中没有被摧毁的重要目标进行了补充打击。
此时,牧浩洋已经确定,迪戈加西亚的空军基地已经被彻底摧毁。
在这座小岛上,根本没有可以供美军战斗机转移的野战机场。
天亮前,牧浩洋让八艘大型综合战舰组成了炮击编队,全速开往迪戈加西亚,在二十二日夜间进行炮击。
为了安全期间,特遣舰队在天亮后向北转移了三百多公里。
因为大型综合战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最大射程高达八百公里,所以炮击编队不用靠近迪戈加西亚,而是在迪戈加西亚北面大约七百公里处徘徊,离特遣舰队一千二百公里,在舰载战斗机的掩护范围内。
之前的战斗让牧浩洋更加相信炮击的威力。
事实上,当时八艘大型综合战舰都采用的是防空配置,即只有一门大口径电磁炮,炮击能力并不强,还比不上“台湾”级巡洋舰。唯一的优势就是,新式大口径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与精度都提高了不少。
当然,特遣舰队的空中打击并没结束。
二十二日上午,在让飞行员休息了四个小时之后,特遣舰队再次让航空兵以三段式出击法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第二规模轰炸。到了傍晚,在炮击开始前,特遣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轰炸。
在这三次轰炸中,特遣舰队总共出动近一千二百架次战斗机,投弹数千吨。
除了在第一轮的前两次轰炸中大量使用了巡航导弹等防区外武器之外,其他的轰炸行动都主要使用精确制导炸弹等弹药。主要就是,在接下来的轰炸中,迪戈加西亚的防空系统已经没有威胁了。
入夜后不久,炮击编队投入战斗。
与轰炸相比,炮击更加猛烈,而且持续时间更久。四个小时之内,八艘大型战舰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八次高强度炮击,每次炮击的持续时间都为十五分钟,间隔的十五分钟主要是为了甄别炮击战果。这八轮炮击,八艘巡洋舰各投掷了两千多枚大口径炮弹,总投弹量接近四千吨。
毫无疑问,如此凶猛的打击,足以摧毁迪戈加西亚的军事目标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天的猛烈打击,也足以惊醒美军了。
第五十二章凶猛打击
第五十二章凶猛打击,到网址T!~!
..
第五十三章 巧合
第五十三章巧合
在战争史上,一些巧合因素对战局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了指挥官刻意策划的作战行动。
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巧合因素,就产生了类似的效果。
牧浩洋指挥的特遣舰队打击迪戈加西亚的时候,以军也发动了代号“大卫王”、以攻占安曼为目的的战役行动。
从战役代号来看,就能证明以军是多么重视这场战斗。
事实上,以军无论多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能否及时攻占安曼,将决定以军能够赶在对手之前,在叙利亚南部战场上发动决定性进攻。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以军不能抢在对手之前发动进攻,失败将成为定局。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二十日夜间,巴拉姆就向总理提交了新的作战计划。
在这份作战计划中,以军下一步不是进军大马士革,而是从德拉向西横扫,围歼戈兰高地突出部的叙军,从而把戈兰高地上的十四个精锐旅解脱出来,并且拉平战线,然后再考虑进军大马士革。
只是,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以军首先就得攻占安曼。
原因很简单,没有通过安曼的铁路与公路,以军无法在德拉部署更多的作战部队,也就无法在向西横少的时候,在东面组建一条足够强大的防线来抵抗依然盘踞在苏韦达省的中队。
按照巴拉姆的作战部署,在攻打安曼期间,他将对以军进行整编,利用那些被打残了的部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