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以军的战报中,没有提到中**队的损失。
事实上,在这天上午的战斗中,中**队的损失微乎其微,只有十多辆反装甲平台被以军击毁,而且只有三辆离战线太近而被迫抛弃,其余的都被装甲抢修部队拖走,并且在数日后修复。
当时,以军前线指挥官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反装甲平台不易对付。
比如在贾比尔站西南的一场战斗中,依托简易阵地的六辆反装甲平台就让一个以军加强装甲营在两个小时内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主战装备,而且最后还是中**队主动撤退,不然以军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当然,这也不全是以军地面部队的问题。
在当天上午的战斗中,以色列空军依然没有夺得制空权,甚至不得不放弃早已安排好的打击任务,全力与中国空军争夺制空权。打到十一点左右,也就是以军杀入贾比尔站、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一个小时之内,以色列空军甚至没有进行一次空中支援,导致以军地面部队不得不独自作战。
经过艰苦的战斗,以军终于攻占了贾比尔站,打开了进入叙利亚的大门。
只是,在这五个小时的战斗中,包括第一步兵旅在内的三个以军旅几乎被打残,而其对手不过是总兵力相当于半个以军旅的三支突击集群。更糟糕的是,以军已经失去了继续向北推进的动力。
下午一点过,美国海军航空兵参战。
到这个时候,战场形势才有所改观,至少在美军支持下,以色列空军有能力为地面部队提供有限的空中支援了。
当然,中**队也顺利退到了叙军防线后方。
根据蒋博文在当天下午发回来的战报,在十七日上午的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仅有四十多名官兵伤亡,损失微乎其微。
接下来,就得看叙军能否守住防线了。
按照蒋博文的安排,叙利亚国防军必须在防线上坚守十二小时,因为第十三集团军需要这十二个小时完成部署。接下来,就算叙军守得住,也要主动撤退,但是不能让以军扩大突破口。
一切顺利的话,决战将在十八日凌晨打响。
问题是,叙军能够坚守十二个小时吗?
十七日下午,牧浩洋还收到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出现在了中东战场上。
第三十八章猛攻
第三十八章猛攻,到网址
来分享T!~!
..
第四十章 反击的本钱
第四十章反击的本钱
十八日凌晨…,在跟李明阳商量之后,牧浩洋把总参谋部的工作交给了周渝生,登上了飞往“泰山”号的专机。
途中,牧浩洋给“泰山”号航母战斗群的指挥官龚继飞少将下达了命令,让其率领舰队全通过阿南巴斯群岛,前往爪哇海,准备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并且在进入爪哇海之后加强防空戒备。
此时支“泰山”级航母战斗群已经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特遣舰队。
因为其他三支航母战斗群在战争迸的时候处于整训阶段,即便更换了舰载航空兵,也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龚继飞少将担任了特遣舰队司令,负责指挥舰队作战。
这个时候,周渝生已经按照牧浩洋的吩咐安排了侦察任务。
为了不惊动美军,周渝生没有调派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而是动用了部署在东南亚地区的反潜巡查机。当时,这些巡查机主要部署在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三座海军航空站,主要任务就是搜索在东印度洋上活动的美军第三舰队。到十七日夜间,反潜巡查机群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架。为了延长反潜巡查机的搜索半径,周渝生抽调了十二架在外观上与大型电动运输机完全一样的大型加油机,而且把这些加油机全部派往新加坡,只是全部伪装成了大型电动运输机。
把大型电动运输机改装成加油机,能够说是中国海军的功劳,与空军基本无关。
在战争迸之前,空军没有把大型电动运输机改装成加油机的想法,因为这种运输机的度太慢了,难以满足空军的作战要求。相反,海军却非常有兴趣,因为大型电动运输机的度与反潜巡查机相差不大,正好能够为反潜巡查机服务,而海军岸基航空兵的主力就是反潜巡查机。
只是,海军总共只有二十架这种加油机。
所幸的是,对一个方向上的战斗来说,二十架加油机绰绰有余。
要知道,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最大运载能力高达二百四十吨,而改装成加油机之后,最多能够运载一百八十吨航空燃油,足以为十架反潜巡查机补充燃油,因而只需要十二架加油机就能支持一百二十架反潜巡查机。现实上,因为电动飞机的后勤保障愈加简便,出动率比普通飞机高得多,所以只需合理调配,八架加油机就能支持一百二十架分批次出动的反潜巡查机。
海军没有大规模采购大型电动加油机,还与另外一个雄伟计划有关。
战争迸前,大型电动运输机已经大批量服役,海军由此深受启,决定研制一种全电动反潜巡查机。按照海军的规划,将出资研制一种充电飞机,以取代所有为反潜巡查机服务的加油机。这种充电飞机已经制造出了原形,其实就是在大型电动运输机上配备一座小型聚变反应堆。
这个项目,还有愈加长远的意义。
虽然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大型电动运输机不可能做到以聚变反应堆供能,因为这会占用其全部运载能力,使其得到应用价值,而且小型聚变反应堆过于高贵,但是海军已经遭到启,即用小型聚变反应堆供能,能够使大型空中平台获得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也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大型化的空中作战平台。在海军的秘密项目规划中,以至有一种以此为基础的“空中母舰”。只是,该项目与空军存在冲突,而且技术难度太大,所以海军不是很热心。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天亮前,牧浩洋登上了“泰山”号航母。
此时,舰队已经通过了阿南巴斯群岛,正四十五节的最快度南下,估计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进入爪哇海。
牧浩洋赶到的时候,龚继飞正在安排舰队防空任务。
从能力上讲,龚继飞并不差,算得上海军少壮派将领中的翘楚,不然也没资格成为“泰山”号的任舰长,也不可能在四十岁之前就晋升为海军少将,成为海军中最年轻的航母战斗群指挥官。
只是,龚继飞严峻欠缺实战经验。
七年前,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时期,他还是一艘驱逐舰的少校舰长,虽然参加了战斗,但是没有多少表现机会。
现实上,在龚继飞身上反映出了中国海军的问题。
此时,牧浩洋已经六十六岁了,章玉廷在阵亡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周渝生、晏鹰搏等人也都是六十多岁,而在中国海军中,上校与少将的平均年龄只有四十二岁,因而在这两批骨干之间存在断层。说得间接一些,就是中国海军中缺乏年纪在五十岁到五十五岁之间,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将领。
当然,形成这一现象的不是牧浩洋。
对于一支快展的军队来说,队很难避免人才断代所产生的问题,而且这也不仅仅是海军的问题。其实,早在黄瀚林与腾耀辉这一代,问题就已出现,只是因为牧浩洋这一代军人的表现足够优良,而且在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足够多的实战经验,所以这个问题不断没有暴显露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牧浩洋、戚凯威、母祁铁、周渝生、庞跃龙等人在中年的时候就挑起了大梁,才使得队在培养下一代将领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且没有给年轻将领足够多的机会。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仍然得上第一线指挥战斗。
所幸的是,现代医学技术的快展,使年龄不再成为限制将领能力的主要问题,也大幅度延长了将领的服役年限。以牧浩洋的身体状况,即便再服役十年,也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现实上,得益于医学技术进步,牧浩洋此时的身体状况与黄峙博在五十岁时相差不大。
要知道,黄峙博在五十岁的时候还是副总参谋长,要到五十五岁才取代陆风烈,成为队的顶梁柱。
牧浩洋没做休息,间接去了舰队作战指挥中心。
在询问作战部署之前,牧浩洋先询问了舰队的状况。
能够说,这也是他最关怀的问题。
“华山”号、“恒山”号与“嵩山”号服役不到半年,伴随的六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十二艘反潜战舰的服役时间也只有大半年,舰队的状况到底如何、特别是官兵的锻炼情况,牧浩洋心里完全没底。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支崭新的舰队。
虽然在扩军浪潮下,牧浩洋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提高了人员培训效率,比如让“泰山”号提前三个月服役,并且同时培训了两批舰员。后三艘服役之后,其中的一批舰员就拆散编入了三艘航母。但是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处理海军的人员问题,一是“泰山”号无法永久担任锻炼舰的角色,二是“泰山”级与以往的任何一种航母都有天壤之别,三是海军官兵需要足够多的锻炼。
总而言之,这三支航母战斗群的状态很不理想。
当然,除了航母,护航战舰也是个问题。
按照牧浩洋制订的规划,从“泰山”级开始,航母战斗群将只保留大型综合战舰与反潜战舰充当护航力量,而且按照一比三比三的比例配置,即一艘航母获得三艘大型综合战舰与三艘反潜战舰掩护。现实上,海军的造舰规划也是如此,“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在战前的订单就达到了十二艘。可惜的是,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与造船厂的合同,“黑龙江”级在战争迸前只建造了八艘,第三批四艘还没下水。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每支航母战斗群只有两艘大型综合战舰。为了提高舰队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得不把反潜战舰的数量增加到四艘。
虽然与以往的航母战斗群相比,这个配置已经足够强大了,但是离牧浩洋期望的标准依然有一段差距,特别是在防空作战能力上,反潜战舰无法取代大型综合战舰,而航母战斗群最大的要挟就来自空中。
所幸的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已经得到处理。
当时,“华山”号、“恒山”号与“嵩山”号搭载的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来自太平洋舰队的四支航空兵联队,而这四支航空兵联队都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官兵也处于最佳备战状态。
至于“泰山”号的航空兵联队,更是海军中的翘楚。
现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敢于把特遣舰队派上战场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四支实力强大的舰载航空兵联队,牧浩洋肯定会把反击时间安排在二零五三年,不会在二零五二年就让舰队出击。
四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配置都一样,各拥有四支战斗机中队、一支反潜中队与一支支援中队,拥有九十六架j…32与j舰载战斗机,十二架zq…1型舰载反潜巡查机、六架zj…2型舰载预警机、四架zy…2型舰载运输机与六架直升机或者倾斜旋转翼飞机,此外还能额外搭载四架备用战斗机。
单纯从航空作战能力上看艘“泰山”级相当于六艘“昆仑山”级。
掌握了情况之后,牧浩洋才着手策划作战行动。
第四十章反击的本钱
第四十章反击的本钱T!~!
..
第四十一章 进退两难
第四十一章进退两难
牧浩洋到达“泰山”号的时候,美军第三舰队正在向南规避。
早在十七日下午,美军第三舰队就与一架中国海军的反潜巡查机遭遇,只是巡查机的航线离第三舰队有两百多公里,而且美军没有进行拦截,所以没有觉第三舰队,以至没有意识到第三舰队就在附近。
只是,这次不期而遇,实在让第三舰队司令官尼克松准将捏了把汗。
当时,他的任务是监视巽他海峡与马六甲海峡,阻止中国舰队进入印度洋。在之前的作战部署中,第三舰队不但能够得到第四舰队的支持,还能获得来自澳大利亚的支援,作战行动没有多少难度可言。
用尼克松准将的话来说,他正急切的期盼着中国舰队前来决战。
只是,到了十一月初,情况出现了转变。
为了声援以色列,以及掩护迪戈加西亚,第四舰队被派往西印度洋,只留下了第三舰队独自坐镇东印度洋。
最初几天,问题还不严峻。
在尼克松看来,中国海军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知道,美军已经调整了部署,因而中国舰队不会急着杀入印度洋。
可是,到了十一月六日,随着新加坡沦陷,情势急转直下。
虽然尼克松掌握的情报并不多,但是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不会无缘无故的出兵攻打新加坡,其主要目的就是打通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就有情报表明,中国舰队已经退守南海。
如此一来,中国舰队随时有可能出现在第三舰队面前。
尼克松别无选择,只能让第三舰队向南撤离五百公里。如果顶在前方,仅凭第三舰队根本不可能击败中国舰队。更重要的是,在拔除了新加坡这个障碍之后,中国海军能够无所顾忌的动用岸基航空兵。虽然第三舰队也得到了部署在澳大利亚的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但是情况依然对尼克松非常不利。
原因只有一个:第三舰队处于守势,而中国舰队处于攻势。
任何一名海军将领都应该知道,舰队不是用来防守的,采取单纯的防御战术只能削弱舰队的战斗力。
以当时的情况,尼克松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岸基航空兵。
在他看来,只需第三舰队暴露行迹,根本用不着中国舰队出手,中国空军的数百架战略轰炸机、以及中国海军的数百架反潜巡查机就能全歼第三舰队,而在拿下新加坡之后,中国空军与海军还能在前沿部署战斗机,为攻击机群提供掩护。如此一来,只需第三舰队暴露行迹,死期也就不远了。
正是如此,尼克松才让第三舰队后撤了五百公里。
问题是,接下来几天,情势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
原因是,美国空军针对中国本土的战略轰炸行动很不成功,导致美国空军不得不先打击中国的外围地区,而东南亚又是主要用兵地点。结果就是,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战斗机不再为第三舰队提供掩护。准确的说,当时能够调来掩护与支援第三舰队的美军战斗机减少了四分之三。
能够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尼克松在十一月十日就向五角大楼请示,希望能让第三舰队再次向南撤离五百公里。
只是,五角大楼没有批准,而是答应给第三舰队提供警戒支援。
也就是说,空军不能派遣更多的战斗机掩护第三舰队,但是能够派遣大型预警机轮番为第三舰队提供防空警戒。
能够说,这已经是尼克松能够得到最好的答复了。
之前的好几场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早已证明,舰载预警机的区域探测与警戒能力远不如大型预警机,特别是在用被动雷达探测隐身战斗机的时候,效率仅有大型预警机的一半左右。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除非双方都在大洋深处作战,不然谁能得到大型预警机支持,谁就有消息优势。
对尼克松来说,最需要的也就是大型预警机了。
得到空军的支持之后,尼克松不再需要派遣舰载预警机升空,或者能够把舰载预警机放在舰队南面。如此一来,就算中国空军出动了大型预警机,觉了美军的大型预警机,也无法准确判断第三舰队的行迹。
也正是如此,第三舰队留了下来。
只是,到了十七日凌晨,情况再次出现变化。
得知第四舰队已经把舰载战斗机派往以色列,正在全向东航行,估计在十九日夜间与第三舰队会合的消息之后,尼克松差点一口气没有接上来,因为五角大楼此举意味着公布了美军舰队的部署情况。
由此,尼克松不难想到,中国海军肯定会趁此机会倾巢而出。
当天上午,拿到五角大楼来的细致消息后,尼克松稍微松了口气,而且对局势展抱有一丝幻想。
在他看来,战局还有可能朝另外一个方向展。
现实上,牧浩洋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即利用美军为第四舰队补充战斗机的机会,先在西太平洋上击败美军舰队。
从战略上讲,至少从保护本土安全来看,西太平洋的重要性远在印度洋之上。
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美军正在为攻打冲绳岛做准备,而冲绳岛是中国本土外围防线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中国当局坚持本土防御战略,就会不惜代价的挫败美军的进攻行动。
明显,中国舰队出兵西太平洋的可能性并不小。
现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在安排战略部署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十七日上午,牧浩洋在隐约感觉到很快就能获得进军印度洋的机会时,就跟庞跃龙通了电话#39;》,细致询问了冲绳岛的防御部署情况,以及陆战队有没有能力守住冲绳岛。当时,牧浩洋还让庞跃龙做了保证,即陆战队无论如何也要在冲绳岛坚守三个月以上。
得到这个保证之后,牧浩洋才在十七日夜间做出了出兵印度洋的决定。
当时,牧浩洋没有进军西太平洋,还有一个因素,即他无法肯定美军将从西太平洋的航母战斗群抽调舰载航空兵去补充第四舰队,而要确定这一点,至少需要两到三天,也将因而错过进军印度洋的最佳时机。如此一来,如果他选择进军西太平洋,很有可能撞上拥有九支航母战斗群的美军优势兵力,而选择进军印度洋的话,则有几乎百分之百的把握只会立即遭遇第三舰队。
有了这个判断,再做出选择就不那么困难了。
十七日下午,与中国海军的反潜巡查机不期而遇之后,尼克松不敢掉以轻心,再次让舰队向南规避。
只是,这次他选择的不是五百公里,而是一百五十公里。
原因很简单,如果继续向南移动,第三舰队就无法监视巽他海峡,也就不可能及时攻击进入印度洋的中国舰队了。
到了晚上,情况稍微有所好转,至少前来支援的大型预警机没有觉反潜巡查机。
尼克松似乎松了口气,所以在夜间十一点左右就离开了指挥中心。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两天没有睡觉了。
凌晨四点不到,情况急转直下。
尼克松被参谋叫起来,急慢慢的赶到指挥中心的时候,空军的大型预警机已经来了细致的空情警报。
中国海军像是疯了一样,竟然一口气派出了上百架反潜巡查机。
明显,这绝对不是前几天那样的警戒性搜索,而是有针对性的侦察行动,针对的就是落单的第三舰队。
尼克松不是傻蛋,立即想到,中国海军已经知道第四舰队还没赶过来,所以打算先干掉第三舰队。按照他的判断,中国舰队即将进入印度洋,以至很有可能参与攻击第三舰队的作战行动。
问题是,这个时候他仍然无能为力。
拦截中国反潜巡查机的任务不由第三舰队负责,而是由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空军战斗机担负。可惜的是,这些战斗机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大多部署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所以只能拦截对第三舰队形成要挟的反潜巡查机,以及那些飞往澳大利亚,负责对澳大利亚的军事力量进行侦察的反潜巡查机。
接下来生的事情,更让尼克松感到担心。
这些反潜巡查机没有飞往澳大利亚,而是重点搜索了苏门答腊岛南部,特别是离巽他海峡不到一千五百公里的海域。
明显,中国舰队正在驶往巽他海峡,而且即将进入印度洋。
此时,尼克松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要么让舰队继续向南规避,要么冒险北上封锁巽他海峡。
天刚亮,尼克松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五角大楼来了新的命令。
鉴于中国舰队很有可能正在开赴印度洋,乔丹上将建议第三舰队做好战斗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投入战斗,并且明确告知,第四舰队正在全赶来,估计将在十九日夜间与第三舰队会合。
明显,这根本就不是命令,因为没有明确告知尼克松该怎么办。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当时乔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他也有类似的想法,即中国舰队有可能开赴西太平洋。结果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乔丹上将给尼克松准将下达了这道模棱两可的命令。
第四十一章进退两难
第四十一章进退两难T!~!
..
第四十二章 四个小时
第四十二章四个小时
十八日上午七点半,中美军队在东印度洋上的第一场战斗打响。
当时,交战双方分别是美国空军的四架f…44c型战斗机与中国海军的四架j…32型战斗机,引战斗的是一架在巽他海峡南端大约五百公里处,即圣诞岛附近突然转向朝澳大利亚飞去的反潜巡查机。
根据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这架部署在印度尼西亚坤甸的反潜巡查机应该在凌晨…半起飞,因而在天亮之前就应该到达圣诞岛附近,然后向西南方向搜索。因为在起飞前地勤人员觉了一处具有严峻安全隐患的毛病,所以该机直到凌晨五点才起飞,结果在七点半到达圣诞岛附近。这个时候,其他反潜巡查机已经向西南方向转向了,而且后方指挥中心适当的调整了反潜巡查机的航线,弥补了缺少一架产生的问题。结果就是,这架反潜巡查机受命向东南搜索。
不是如此的话,不断在远处监视的美军战斗机根本不会前来拦截。
也正因为不断在远处监视,所以美军的大型预警机没有及时觉伴随反潜巡查机活动的护航战斗机。
要知道,当时海军为所有反潜巡查机都安排了护航战斗机。
因为海军的舰载航空兵在开战的时候没有遭受多大丧失,所以打到这个时候,中国海军并不缺乏战斗机。
这场战斗,成了一根导火索。
接下来的数个小时之内,中国海军与美国空军连续向该地区投入交战力量,到后来连中国空军也搀和了进来。
似乎,美军在这边抵抗得越激烈,就意味着第三舰队在此方向上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收到连续来的战报,牧浩洋先产生怀疑,随后连龚继飞都认为,第三舰队在澳大利亚西北近海海域的可能性非常苍茫。原因很简单,第三舰队有二十多艘大型战舰,根本不适合在近海活动。
与周渝生提供的潜艇部署情报对比之后,牧浩洋愈加肯定了这个判断。
当时,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投入了三十多艘潜艇,其中绝大部分是全电动潜艇,只有几艘攻击核潜艇。因为全电动潜艇不太适合在远离基地的远洋活动,所以大部分都被派往东印度洋的近海活动。这其中,有六艘分别部署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与龙目海峡,另外二十多艘都在澳大利亚附近,而且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北近海海域,只有四艘远航到了西南的珀斯港外。
如此大的潜艇部署密度,早就应该觉第三舰队了。
问题是,海军司令部没有收到任何一艘潜艇回的情报。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值得考虑,即在第四舰队向东赶路的时候,第三舰队会不会前去接应?
综合这两个因素,牧浩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第三舰队没在澳大利亚近海。
当然,他也没有阻止海军与空军向圣诞岛东南投入更多的兵力,因为舰队处于无线电静默之中,他也无法下达命令。此外,圣诞岛东南方向上的战斗,没有对海军的大范畴搜索行动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这边的战斗中,不需要动用反潜巡查机,出动的全是战斗机,而且以空军的战斗机为主。
换个角度看,圣诞岛东南方向上的战斗,对牧浩洋还很有利。
原因很简单:该方向上的战斗能够给敌人形成错觉,让敌人认为队将攻击澳大利亚本土。即便美军指挥官没有这么愚蠢,也会认为中国舰队指挥官做出了误判,认为第三舰队就在澳大利亚西北近海海域。如此一来,美军肯定会在这里加强投入,让中国舰队指挥官深信不移。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能够用来掩护第三舰队的战斗机将大幅度减少,从而使第三舰队变得愈加脆弱。
对牧浩洋来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第三舰队,然后予以致命打击。
当然,他还得让舰队经过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
下午,圣诞岛东南方向上的战斗打得愈加激烈了。只是,到这个时候,中国这边唱主角的已是空军。
在双方接二连三的投入制空力量之后,空中战斗以及由小股战斗机的遭遇战,演变为大批机群的空中大决战。似乎,圣诞岛才是整个印度洋的核心战场,交战双方都不惜为此投入全力。
主动扩大交战规模的不是美军,而是中国空军。
根据中国空军的作战记录,命令是由周渝生从总参谋部下达的,目的就是掩护特遣舰队通过巽他海峡。
虽然当时特遣舰队还没有暴露行迹,但是海军在凌晨动的大范畴侦察行动,以及上午的空战,已经表明特遣舰队正在驶向巽他海峡,因而美军有足够的理由向巽他海峡派遣侦察机。为了避免特遣舰队暴露行迹,就得在圣诞岛东南方向上投入重兵,迫使美军不得不动用更多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为了增强打击力度,空军还在下午出动轰炸机,攻击了澳大利亚西北的几座机场。
当然,正在关注这场空中“消耗战”的不仅仅有中国将领。
中午的时候,美军参联会主席、海军参谋长乔丹上将就给尼克松准将了一封电报,要他密切注视巽他海峡,并且提示他,中国舰队很有可能正在赶往巽他海峡,估计最快在十八日傍晚,最迟在十八日夜间通过巽他海峡。只是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乔丹上将依然没有替尼克松做出决定,而是让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在巽他海峡拦截中国舰队,还是等到第四舰队到达后再与中国舰队决战。
明显,这等于给尼克松出了个难题。
当时,第三舰队在巽他海峡南面二千三百公里处,具体位置在澳大利亚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