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而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许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快使南亚地区恢复和平与稳定,不会因为战争的遗留问题对印度周边国家形成影响。

    要知道,最大的影响就是战争遗留问题,即由战争产生的难民。

    如果这些难民涌入周边国家,肯定是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这也正是周边国家心存余悸的主要原因。

    要想避免引难民潮,唯一的选择就是避免印度打内战。

    如此一来,队就得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在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前铲除印度前政权。

    从手段上讲,就必须攻占印度全境。

    也许不用占领印度全境,但是必须保证完全消灭印度前政权。

    明显,只有进军德干高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样一来,戚凯威就不得不面对增兵问题。如果牧浩洋卡住这个问题,戚凯威就将进退两难。如此一来,由陆战队分担部分作战任务,成为了折中选择,即通过增派陆战队来增加作战部队。

    当时,除了增兵,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后勤保障。

    完全依靠陆路运输的话,别说只投入四个集团军,即便再动用四个集团军,也不见得能够保证畅通无阻。以当时的情况,在选择陆路运输之后,就必须向同盟国求援,而有能力派遣作战部队的只有巴基斯坦。

    问题是,在政治层面上,肯定不应该让巴基斯坦介入过深。

    相对而言,印度民众对中国还不太反感,但是印巴矛盾已经积累了数十年,明显不会欢迎巴基斯坦军队。

    也就是说,如果出动巴基斯坦军队占领印度,只会使矛盾严峻化。

    至于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的地面部队,根本就靠不住,也不能指望什么。

    如此一来,陆路就走不通了。

    所幸的是,印度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东面是孟加拉湾、西面是阿拉伯海,有众多深水良港,还有大量能够供船只停靠的天然港湾,因而海路能够有效处理后勤保障问题。

    说得间接一点,只需陆战队伴随陆军向南推进,夺取沿途的港口,就能有效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而且陆军不用在乎能否守得住战线后方,因为补给是来自大海的方向,即战线侧翼,而不是来自战线后方。

    也就是说,陆军在德干高原上向南推进,实际上是打的一场战略运动战。

    能够说,戚凯威不可能拒绝牧浩洋的提议,必须在作战问题上向陆战队妥协,而且牧浩洋也保证给予陆军足够高的地位,并且由陆军主导进攻行动,陆战队只是在侧翼配合陆军起进攻。

    说服了戚凯威后,牧浩洋在当天晚上把庞跃龙请到家里,两人好好谈了一番。

    三月二十二日,在总参谋部高级将领会议上,牧浩洋正式提出了作战方案,戚凯威与庞跃龙都没有表示反对。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去了元府,向黄瀚林汇报工作。

    与黎平寇一样,黄瀚林很少过问军事上的事情,只是提出了作战目的,即按照原定计划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至于怎么打,那是总参谋长的事情,作为元,他只关怀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晚上,戚凯威就乘专机返回了**堡。

    庞跃龙在总参谋部多呆了几个小时,于二十三日凌晨,搭乘陆战队的运输机飞往南安达曼岛。

    今后,南安达曼岛将成为陆战队进军印度半岛的大本营。。。。T!~!

    ..

第一百零六章 陆战队热身

    第一百零六章陆战队热身

    新德里战役的结果,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

    虽然攻占新德里非常顺利,但是占领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新德里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孟买,也是印度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印度官方在战前公布的数据,新德里的人口过一千八百万,大新德里地区的人口过了六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新德里的城区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大新德里地区也不过几千平方公里,六千多万人拥堵在这么大个地方,生活环境有多么恶劣完全能够想像。当时,在新德里的一千八百万居民中,有六百万生活在贫民窟里,还有大约三百万流浪者与乞丐,每个市民每天获得的干净饮用水不足三升。

    能够说,占领新德里比攻打新德里困难得多。

    受此影响,第十三集团军在二十六日就停止了进攻。在第二十七集团军无法及时赶上来的情况下,不得不负责治安工作。

    这个时候,后勤保障上的问题显现了出来。

    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只有三条铁路,其中一条经过了克什米尔地区,运送能力非常有限,另外一条在南部地区,主要为巴军提供后勤保障,所以即便打通了铁路线,能够及时运入印度的物资也非常有限,补给的度远远跟不上消耗的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政府离开新德里的时候,几乎带走了所有库存粮食。

    没带走的,也被印度军队付之一炬。

    别的不说,养活六千万人,就是个大问题。

    这些人,每天至少要消耗掉六万吨粮食、十五万吨饮用水、以及大约五万吨其他生活必须物资。也就是说,仅满足六千万人的生活需求,每天就要向新德里运送二十六万吨各类生活物资,一个月就是八百万吨。以当时的情况,中巴军队最多在一个月内向新德里运送五百万吨物资。

    戚凯威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着手处理物资运送问题。

    如果仅仅保证六千万人生活,问题还不是很大,终究中国空军有一支足够强大的运输机群,陆军也有足够多的倾斜旋转翼运输机,只需新德里的机场恢复运转,物资运输问题就能得到处理。

    只是,这绝非长久之计。

    要知道,安顿平民已经占用了大部分运输资源,部队无法继续进攻,而且空运的代价也十分高昂。如果拿大型运输机运送粮食,往返飞行一趟消耗的燃油的价值就过了运送粮食的价值。

    要想处理这个问题,就得打通铁路交通线。

    一列挂五十节标准车皮的列车,一趟能够运送五千吨粮食,而一条单轨铁路线一个月至少能够送三百列,一条双轨铁路线一个月则能送上千列。也就是说,只需能够打通一条铁路线,就能处理物资运送问题。

    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即这条铁路必须通往某座港口。

    只有把铁路线与海运航线连接起来,才能保证从中国国内送的物资,能够源源不断的送到占领区。

    更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一座印度的港口。

    原因很简单,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已经船满为患,吞吐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当时,离新德里最近,而且最容易得手的就是肯帕德湾左岸的包纳加尔。问题是,到三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军队离包纳加尔还有数百公里,而且没有南下,仍然在北面与印军作战。

    摆在戚凯威面前的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出动一支地面部队去攻打包纳加尔。

    明显,间接从地面进攻是最愚蠢的选择。

    三月二十七日,戚凯威跟牧浩洋通了电话#39;》,提到让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攻占包纳加尔,然后北上与巴军会师,第十三集团军则从新德里南下,攻占斋蒲尔,然后与阿杰梅尔的巴军会师。

    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度打通这条战略铁路线。

    当时,戚凯威还提到了另外一套方案,即增派陆军部队,顺恒河而下,攻占坎普尔与勒克瑙,打通前往尼泊尔的交通线。

    只是,这个提议根本没有意义,或者说是用来与牧浩洋讨价还价。

    要知道,当时尼泊尔与印度还没有通铁路,因而就算打通了公路线,后勤保障问题也无法得高根本处理。最重要的是,增派陆军作战部队,只会进一步加大保障负担,而不会起到减轻负担的效果。

    明显,牧浩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天,他就跟庞跃龙通了电话#39;》,让庞跃龙派一支登陆舰队与一个陆战师过去,以瓜达尔港为基地,在肯帕德湾登陆。

    晚上,已经到达安达曼海的登陆舰队就出了。

    当时,登陆舰队里有两个陆战师,一个主力陆战师与一个常备陆战师。

    按照庞跃龙的安排,这两个师将是登陆印度的主力部队。虽然他不大情愿在肯帕德湾打一场登陆战,终究这与计划不同,但是第二支登陆舰队要到四月十日之后才能到达,他手里就只有这支登陆舰队。

    当然,在肯帕德湾让陆战队热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要知道,在十年前的战争中,陆战队的表现算不上优良,承受了过重的伤亡,而在这十年内又没有打过大规模战争。不管庞跃龙有多么自信,他都有足够的理由,让陆战队在踏上关键战场之前,熟悉一下战场情况。

    这天晚上,修复了动力系统的“长江”号航母也在两艘驱逐舰与四艘护卫舰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国的航程。因为核反应堆没有受损,所以“长江”号只需要修复蒸汽轮机与更换几台电机。起航之前,工程师对航母做了最后一次检查。按照海军的安排,“长江”号将在特遣舰队的护送下离开阿拉伯海,在斯里兰卡的加勒港与南海区舰队会合,然后跟随船队一同返回广州。

    当时,在能否需要修复“长江”号的问题上,海军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部分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修复“长江”号,因为受基本设想限制,“长江”号无法搭载第五代战斗机,也就无法在未来战争中挥关键作用。如果进行改进,除了需要占用船台周期之外,还要花费大笔预算。仅从修复花费上讲,就相当于建造一艘“昆仑山”级的三分之二。

    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修复“长江”号,并且进行必要改进。

    最终,牧浩洋采纳了后者,即修复“长江”号,并且为其安装两座一百二十米长的电磁弹射器。只是,“长江”号在修复之后将转为预备役,不再编入作战舰队,主要用来在后方培训飞行员与舰队官兵。

    要知道,在“黄帝”号退役后,中国海军就没有锻炼航母了。

    虽然在日常使用中,各大舰队承担起了培训飞行员的任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效费比非常不理想。别的不说,“昆仑山”号与“天山”号在服役三年后,就对弹射器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大修,花掉了近五亿元维护经费,而其设想寿命应该是五年,主要就是日常锻炼太多,导致弹射器提前报废。受此影响,“昆仑山”号与“天山”号还不得不在造船厂停靠半年。如果有锻炼航母,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至少没有必要让现役航母因为弹射器等设备毛病,把在役时间耗在造船厂里。要知道,以“昆仑山”级航母的造价,在造船厂里停靠半年就相当于浪费了数亿元。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长江”号还能挥余热。

    接下来的两天里,陆战队与陆军都在调兵遣将,戚凯威还与巴军总参谋长商议了新的作战部署。

    这个时候,陆战队的特点与优势显现了出来。

    登陆舰队虽然在表面上隶属于海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登陆舰队编在了陆战队的作战体系内。按照陆战队的编制,一支登陆舰队就是一支**的作战单位,能够单独实施登陆作战行动,也能单独为登陆部队提供全方面的作战支援。比如,登陆舰队里的快运输船就照顾了足够两个陆战师作战一个周的弹药物资。也就是说,在遂行登陆作战行动时,陆战队不需要额外的后勤保障支援。

    唯一需要的,就是海军提供的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

    由此可见,陆战队的**作战能力远远过了陆军,战斗力愈加全面。

    也就是说,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陆战队就能在任何地方上岸。

    三月三十日,特遣舰队返回阿拉伯海,开始为陆战队登陆肯帕德湾进行前期火力准备。

    当天晚上,登陆舰队到达肯帕德湾南面。

    虽然中国陆战队在肯帕德湾登陆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印军也是完沉默机,因为巴军已经在二十八日向南推进,前锋部队已经抵达艾哈迈达巴德郊外,并且在二十九日夜间攻占了甘地讷格尔。如此一来,如果印军死守肯帕德湾,就很有可能被巴军包围,并且在中国陆战队登陆之前被巴军歼灭。对印军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肯帕德湾,把主力撤离到包纳加尔对岸,阻止中巴军队从印度半岛西侧海岸线南下。要知道,如果守不住这道防线,孟买就将遭到攻击。在丢掉了新德里之后,再丢掉孟买,印度军民的士气肯定会遭受重挫,也就有可能迅战败。

    印军主动退守孟买,等于为陆战队扫清了登陆障碍。

    第一百零六章陆战队热身

    第一百零六章陆战队热身T!~!

    ..

第一百零七章 临时政府

    第一百零七章临时政府

    三月的最后一天,中国陆战队第三师与第十三师在肯帕德湾左岸登陆。

    因为印军防御部队早被击溃,所以陆战队选择在包纳加尔北面大约十公里处上岸,然后间接包围了包纳加尔。当天傍晚,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就攻入了包纳加尔,赶在天黑前进入了港区。

    虽然印军进行了破坏,炸毁了大部分基础设备,但是影响不是很大。

    四月二日,巴军与陆战队在艾哈迈达巴德南面会师。当天下午,第一列火车就驶入了包纳加尔港。

    当时,中巴军队手里有五千多节车皮与三百多台车头,能够保证每个月向新德里送八百列火车。如果有必要,还能够从巴基斯坦抽调火车头与车皮,并且修复另外几条从包纳加尔到新德里的铁路线。

    能够说,后勤保障不再是搅扰队的问题了。

    四月四日,第十三集团军攻占了斋蒲尔,与北上的巴军成功会师。

    次日,第一列从包纳加尔出的火车到达新德里,送来了四千余吨粮食。这个时候,顶替第十三集团军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已经在大新德里地区建立了一百多个配给站,安排数千名官兵,特地为印度平民分配生活物资。按照戚凯威的授意,第二十七集团军也开始培训与武装印度警察。

    与在西北地区的占领方式一样,第二十七集团军只负责控制主要交通要道,维持社会治安的工作由临时政府的警察部队负责。不同的是,在这个时候,戚凯威必须考虑成立中央临时政权。

    当时,牧浩洋已经给戚凯威下达了命令,让他尽快组建中央临时政府。

    现实上,这是黄瀚林的意思,因为黄瀚林不断认为,应该由印度人来管理印度,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从政治上考虑,尽快成立中央临时政府,能够使队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有合法性。此外,从战后的工作来看,尽快成立临时政府也有好处,因为能让临时政府愈加熟悉如何管理一个国家。

    只是,当时在印度的政权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说得间接一些,连中国高层都没想清楚,印度未来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说得简单一些,印度应该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还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国家,而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受此影响,当时成立的临时政府都是地区性质的。

    更重要的是,临时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恢复行政管辖权,而是协助占领军维护占领区的社会秩序。

    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地方临时政府根本算不上政府。

    结果,戚凯威在新德里建立的临时政府,也只是一个协助性机构,在各方面都需要占领军支持。

    比如,在成立治安警察部队的时候,所有装备都来自队缴获的印军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枪等轻型武器,以及一些军用车辆,没有配备重武器。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也只能维持社会秩序,如果遇到有组织的抵抗,比如分散在后方的印军游击队,还得由占领军出面清扫。

    当然,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就已经足够了。

    作为军人,戚凯威没有把成立临时政府的事情放在心上,而且他也知道,黄瀚林肯定会做出安排,不需要他来操心。再说了,到最后肯定得由黄瀚林做主,因而不管他对临时政府已经什么安排,都做不了数。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在后勤问题处理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继续推进。

    问题是,向南推进,还是向东推进?

    向南的话,就是进入德干高原,以进军班加罗尔为主要目的。向东的话,则是扫荡恒河平原,以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为主。

    当然,这不是戚凯威的问题,而是牧浩洋的问题。

    按照之前订下的作战计划,陆军应该在占领新德里之后,沿恒河而下,陆战队则将在适当的时候在恒河河口附近登陆。在控制了恒河平原之后,再根据战场情况,决定从哪个方向上向南推进。

    对于瓦解印度前政权来说,扫荡恒河平原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只需第十三集团军向东推进,已经进驻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第四十二集团军就将投入战斗。

    这样一来,戚凯威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后勤保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凯威必须转移重点,即把主战场放在东面,先让第四十二集团军扫荡印度东北地区,打通从孟加拉国南部港口通往印度的交通线,在进入恒河平原后,再让第十三集团军投入战斗。

    问题是,扫荡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战斗肯定不会太轻松。

    原因很简单,印度东北部地区,除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地区较为平坦之外,其他地区以山地为主,特别是在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与米佐拉姆邦等地,地形非常复杂,不适合机械化部队集群作战,对进攻一方的协助不是很大,很有可能出现不测情况。

    当然,戚凯威也早就有所准备。

    东线战场上,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作战的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即中国陆军唯一的轻型化部队。

    在陆军进行改变与裁撤之后,保留的八个集团军中,只有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完全按照轻型化部队的标准组建,其前身是第十五空降军,另外还有第十六集团军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部分部队。

    虽然名为空降集团军,但是编制内只有一个空降师与一个空中突击师,其他部队都是轻型化地面部队,比如原本隶属于第十六集团军的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以及原本隶属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一个山地步兵师。

    与其他集团军相比,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大特点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陆航机群。

    在集团军编制内,共有三个陆航旅,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与直升机一千二百余架,能够单独执行空降与机降作战任务,而且四个师与两个**旅都具备空降与机降作战能力,能够在极为复杂的地形下作战。

    能够说,这也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特点。

    除此之外,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是唯一能够与空军无缝隙合作的作战部队,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空军运输机群的支持,从集团军层面、到营连级作战部队,有一套极为完整的协同作战指挥系统。

    这些编制方式,赋予了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非常强大的作战灵活性。

    要说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重型准备。即便是机械化步兵师,也只有不到一百辆主战坦克,主战装备是空降战车,连火炮都以牵引式为主,没有配备自行火炮,更别说远程火箭炮了。

    也就是说,第十五空降军的地面突击能力非常有限。

    受这个因素限制,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主要配合其他部队,特别是重型装甲部队作战。

    一般情况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不会单独行动。

    戚凯威把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放在东面,就是希望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用其强大的垂直突击能力,协助第四十二集团军突破印军防线,避免让重型装甲部队进入山区,与印军打无谓的消耗战。

    要知道,在山区里面,受交通条件限制,装甲部队根本挥不了作用。

    四月五日,戚凯威返回昆明。

    这一天,牧浩洋也去了元府,在向黄瀚林汇报西线作战情况的时候,提到了在印度东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

    其实,黄瀚林并不担心作战问题。

    这与他不了解军事有很大关系,也与他信任牧浩洋等将领有间接关系。在他看来,如果连牧浩洋都打不好这场战争,就算出面干涉作战行动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还不如让牧浩洋放手去打。

    当时,黄瀚林最关怀的,还是印度的政治体制。

    虽然牧浩洋不是政治家,但是黄瀚林非常信任他,而且知道他的观点与建议,肯定与其他人不一样。

    “元,这件事我不好参与,终究……”

    “就当我们私下聊天。”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你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肯定有不同的见解。再说了,战争还没结束,而且印度临时政府肯定得在战争结束前成立。此外,十年前,你就以占领军总司令的身份,在日本组建了临时政府,有这方面的经验。”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仍然显得有点犹豫。

    虽然黄瀚林表现得很开明,在某些方面比黎平寇还要好一些,但是牧浩洋对新任国家元还不大了解,也就不敢放开说。

    “怎么,还有顾虑吗?”。

    “元,我不是有所顾虑,只是……”

    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好只是的,如果你觉得不大妥当,我就派你过去,特地负责这件事。”

    “这……”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说道,“成立临时政府,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备合法性。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消除国际社会的猜疑,让我们在外交上获得更多加分。”

    黄瀚林点了点头,鼓励牧浩洋说下去。

    这个时候,牧浩洋却有点迟疑,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说的话,肯定会影响到黄瀚林的对印政策。

    第一百零七章临时政府

    第一百零七章临时政府T!~!

    ..

第一百零八章 因势利导

    第一百零八章因势利导

    当时,对印政策确实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能够说,这不仅仅关系到印度,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更关系到中国的外交行动能否取得成功。

    比如,当时中国已经向法德做出许诺,保护欧盟在印度的利益。

    从政治上讲,先就得保证印度在战后仍然是一个**国家,不然中国做出的任何许诺都没有实际意义。

    在实际操作上,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即必须是民选政府。

    当时,法国与德国都通过外交途径明确提到,中国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欧盟才能承认事行动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在战后参与印度的重建事务,并且以此与中国改善关系。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法德的要求,印度新政权肯定得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一个高度集权的印度中央政权,很难保证不会再次成为中国的敌人。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战争迸前,中国当局就对印度的未来做了规划,而最佳结果是在印度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说得间接一点,就是提高各个邦的地位,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使印度完全丧失要挟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中国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作为高级将领,高层领导集体的一员,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安排。

    在黄瀚林的追问下,牧浩洋只能顺水推舟的提到这个方案,即在印度推行联邦制,在地方临时政府的基础之上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然后再通过全民大选产生正式政府,完成战争到和平的过渡工作。

    黄瀚林没有食言,当天就安排牧浩洋前往**堡。

    四月六日,牧浩洋经**堡到达新德里,会见了印度西北地区各个地方临时政府的代表与部族代表。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度是一个以部族为主体的国家。

    虽然部族不是政治机构,但是在很多时候,部族的影响力比政府还要大。要想处理印度问题,就得处理好部族的利益诉求。

    这一天,戚凯威已经在昆明下达了作战命令。

    按照他的安排,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迟将在四月十日动进攻,而庞跃龙的陆战队则将在陆军取得严峻进展之后,在恒河河口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恒河地区的印军主力。

    在新德里,戚凯威的部署给了牧浩洋很大的协助。

    面对几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确提出,队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能够和平共处的新政权,许诺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大选,并且协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当时,牧浩洋还明确提到,绝对不允许任何邦与任何部族闹**。

    这个时候,戚凯威的部署挥了作用,因为闹**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区的省份,而是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

    说得间接一点,牧浩洋的许诺足以让印度人相信,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