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可见,黄峙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预料到,中国陆军将打出国门,去遥远的战场上作战。
毫无疑问,军事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
到二零四四年,中国陆军总共只有八个集团军,不过规模都有所增加,平均每个集团军的总兵力高达六万,是之前的两倍左右,而三个王牌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五十四集团军的总兵力都在七万以上,拥有较为完整的作战编制,也拥有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
即便不考虑装备因素,中国陆军在二零四四年的战斗力都比第二次朝鲜战争时提高了两倍不止。
主要就体现在官兵素质上。
到二零四四年,中国陆军中,军官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七,高于美国陆军的百分之十四与欧盟陆军的百分之十二,士官与军士所占比例更是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同样高于美国陆军与欧盟陆军。
也就是说,在中国陆军中,士兵只占了百分之十五。
这就意味着,在中**队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士官,或者是具有一定战术水准的军士。
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精锐之师。
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在二零四零年底对全球十二个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军事实力做了一次全面评估,中美陆军在总兵力相当、装备技术水平相当、官兵文化程度相当、官兵平均年龄相当的情况下,中国陆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是美国陆军的一点五倍,其中就明确提到了中国陆军的军人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得到保留的八个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五十四集团军、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三集团军除了在人员编制规模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官兵的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方面,都没有区别,因此在扣除了人员规模因素之后,八个集团军的综合作战能力相差无几。
可以说,这也是黄峙博搞军事改革所追求的目的。
作为陆军将领,黄峙博不可能背弃陆军,而他理想中的陆军,就是一支素质均衡、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轮到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黄峙博与腾耀辉已经为他扫清了障碍,打造了一支足够强大的地面部队。
他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这支精锐之师。
第六十一章动力革命
二零四四年七月底,第十三集团军开始换装。
适应性训练与换装同步进行,即完成了换装工作的部队立即开赴广西与广东,进行针对性训练。
在印度作战,先要考虑的就是高温与高湿环境造成的影响,其次得考虑印度北部地区密布的河网,最后得考虑热带气候对官兵产生的影响。相对而言,中国的广西南部与广东南部地区与印度北部地区最为相似。
事实上,这也是戚凯威选择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原因,因为第十三集团军在主要驻地就是夏天同样炎热潮湿的重庆。此外,第十三集团军的官兵大多数来自南方地区,能够较快适应热带气候。
当时,先换装的是第一三一独立装甲旅。
在军区制改战区制的时候,陆军只保留了主力集团军番号,集团军下辖各级作战部队都变更了番号,并且有一套参考标准,即师旅级部队在集团军番号后面增加一位,一般师级单位为双数、旅级单位为单数,师属旅与旅属营则在所属部队的番号后面再增加一位,连与排级部队则以汉语数字表明。比如第一三一独立装甲旅下属第一装甲营的番号为第一三一一装甲营,而该营第一连则为第一装甲连,该连的第一排则为第一坦克排。与原番号相比,新的番号更能明确各部队的隶属关系。
在第十三集团军中,第一三一装甲旅是绝对的王牌部队。
该旅编有第一三一一装甲营、第一三一二坦克营、第一三一三装甲营、第一三一四机械化步兵营、第一三一五炮兵营、第一三一六火箭炮营、第一三一七防空营、第一三一八通信营、第一三一九后勤营与第一三一零旅部营共十个营,在旅部营下设有第一警卫连、第二通信连、第三侦察连、第四特战连、第五防化连、第六特勤连、第七工程连与第八勤务连,全旅总计官兵五千三百三十六人,作战人员三千六百八十四人。装备方面,坦克营拥有四十二辆主战坦克(即反装甲作战平台)与十四辆侦察战车(即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侦察型),装甲营拥有二十四辆主战坦克、二十六辆步兵战车(即多用途作战平台)与四辆侦察战车,机械化步兵营拥有十二辆主战坦克、三十九辆步兵战车与四辆侦察战车,炮兵营拥有二十八辆自行火炮(即火力支援作战平台的火炮型)与六辆侦察战车,火箭炮营拥有二十二辆自行火箭炮(即火力支援作战平台的火箭炮型)与六辆侦察战车,防空营拥有四辆防空指挥车、十六辆自行高射炮(即防空作战平台的高射炮型)与十二辆防空导弹射车(即防空作战平台的防空导弹型),通信营拥有四辆通信指挥车与十四辆侦察战车,后勤营拥有四辆指挥车、十二辆工程抢修车(即工程平台)与八十余台各类运输车辆,算上旅部营,全旅总计拥有主战坦克一百零二辆、各类装甲战车一百一百三十二辆、火炮与火箭炮五十门、高射炮与自行防空导弹二十八辆、以及其他车辆近两百台,此外在连排级步兵单位,还配备了一百二十四门大口径迫击炮、二百三十二套单兵反坦克导弹射器、八十六件单兵防空导弹、四百六十八具火箭筒。
不管从兵力,还是从装备上看,第一三一装甲旅都足够强大。
更重要的是,除了后勤保障能力有所欠缺之外,第一三一装甲旅拥有极为完备的自主作战能力。当然,后勤保障是所有国家陆军的通病,而且从未得到过有效解决,因此一般会把后勤保障部队放在集团军一级,在作战的的时候再根据各部队的实际情况,由集团军司令部进行分配。
如果算上先进装备产生的帮助,第一三一装甲旅的战斗力不亚于其他国家的装甲师。
当年年底,第一三一装甲旅在完成了适应性训练之后,紧急开赴雷州半岛,在没有进行任何前期侦察的情况下,与驻扎在该地的第四二二装甲师进行实战对抗演习。为了加大演习难度,戚凯威在演习开始前两个小时才通知第一三一装甲旅,而且没有告知对手是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王牌部队。即便如此,第一三一装甲旅仍然在演习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让第四二二装甲师不得不服输。
十二月二十四日,演习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一三一装甲旅搭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渡轮。
此时,第十三集团军的第一三二装甲师、第一三四机械化步兵师、第一三三独立步兵旅与第一三五独立炮兵旅均已完成换装,第一三七独立防空旅、第一三九独立后勤旅也即将完成换装工作。
一切顺利的话个月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全部开赴巴基斯坦。
当然,不是全走海运,两个师级部队将走陆路,即长途行军到西北地区,再经中巴铁路进入巴基斯坦。
在第十三集团军之后,第四十二集团军也将换装。
作为常驻南方地区的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也较为擅长在高温潮湿环境下作战,而且通过与第十三集团军进行对抗演习,已经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一些了解,各级官兵的积极性非常高。
只是,要到二零四五年六月底,第四十二集团军才能完成换装工作。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第四十二集团军将直接开赴昆明,在战争爆后进驻缅甸,前期只派遣工程与后勤部队前往缅甸。
可以说,这两个集团军,就能各自支撑起一个战区。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有独立防空旅,都配备了战区防空反导系统,防空掩护范围高达四百公里,反导掩护范围也在两百公里左右,足以覆盖整个战区,而其作战能力更是顶得上印度陆军的一个方面军了。
用戚凯威的话来说,这两个总兵力达到十一万的集团军就能打赢大规模地面战争。
当然,这句话肯定有水分。
别的不说,两个集团军都需要加强后勤保障力量,特别是战线后方的运输力量,也就得增派后勤保障部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两个集团军作战能力的,就是后勤保障能力。
当时,陆军依然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即电力供应。
按照陆军制订的装备规划,在“未来地面战平台”大规模装备部队的时候,将采购“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即以小型聚变核反应堆为主,集电、变电与输电能力于一体的电力供应模块。按照陆军的要求,“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可以分成多个功能模块,但是每个功能模块的质量必须控制在五十吨以内,尺寸则要控制在战略运输机的货舱容纳范围之内,而且具有公路行进能力,以便伴随地面部队作战,并且能够通过运输机空运,达到最基本的战术与战略机动性要求。
可惜的是,到二零四四年底,“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还在研制之中。
主要就是小型聚变核反应堆的技术难度太大,又必须集成在一个模块内,即便不包括装载底盘,质量也难以降低到五十吨以内。当时,最紧凑的设计也达到了一百二十吨,比陆军的要求高出了七十多吨,而且远远过了战略运输机的运载能力,即便是铁路与公路机动也非常困难。
所幸的是,陆军在二零四二年就启动了备用方案。
备用方案中,其他功能模块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用一台紧凑型燃气轮机取代了小型聚变核电站,燃气轮机的功率高达四十兆瓦,电力转换效率为百分之三十八,因此能够提供十五兆瓦的电能,能够在十五分钟内为八辆作战平台的动力系统补充百分之八十的电能,或者为四辆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武器系统补充百分之百的电能。相对而言,这个后勤作业效率不算低,因为一辆24式主战坦克需要二十五分钟才能加满油箱,同时需要三名坦克手与一名后勤兵操作,而为作战平台补充电能,几乎不费人手,而一辆载重二十五吨的油罐车一次也只能为十二辆24式主战坦克灌满油箱。从人员利用效率上讲,“燃气轮机型紧凑式电力供应系统”还要高一些。
照此计算,一个坦克营需要两套这样的系统,而装甲营与步兵营只需要一套。
问题是,燃气轮机需要化石燃料。虽然燃气轮机不像内燃机,没有挑食毛病,汽油、柴油、煤油都可以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浓度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酒精,或者是天然气与煤气,只是输出功率有所降低而已。可最关键的问题依然存在,即运送燃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
与以往相比,最大的改变之处就是,可以把补给点设在后方。
此外,因为电动机的效率比机械驱动高得多,因此能源利用效率也要高得多,所以在同等情况下,部队对燃料的需求要稍微低一些。只是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不可能为正在前线作战的战车补充电力。
为此,陆军专门采购了一批“电力输送车”。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专门运载燃料电池的后勤保障车辆。这些车辆在充满电后,可以到前线为正在作战的坦克战车补充电能,或者交换燃料电池。此外,在前线作战的坦克战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法相互补给。
不管怎么说,动力系统大变革,给中国陆军的后勤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考验。
中国陆军能否把电动装备的优势挥出来,还得看其战场表现。
第六十二章开战在即
进入二零四五年,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除了第十三集团军陆续开赴巴基斯坦,第四十二集团军开始换装之外,二零四五年第一个月生的最关键的事情就是:“昆仑山”级第三批四艘航母先后服役,并且编入了太平洋舰队。
牧浩洋担任总参谋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海军的指挥体系。
按照他的编排,东海舰队与北海舰队合并为太平洋舰队,南海舰队降级为区域舰队,主力战舰分别抽调给太平洋舰队与东印度洋舰队。如此一来,中国海军只有三支主力舰队与一支区域舰队。其中,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设在那霸,常备兵力为四支航母战斗群,东印度洋舰队的母港仍然是浩洋港,常备兵力为两支航母战斗群,西印度洋舰队的母港仍然是瓜达尔港,常备兵力为两支航母战斗群,南海区舰队的母港仍然是榆林港,常备兵力是以“北京”号巡洋舰为核心的驱护编队。在作战使命上,三支主力舰队都以控制海域为主,而南海区舰队则以护航为主。至于之前由海军承担的一些任务,比如护渔、海域巡逻等等,都被牧浩洋丢给了海警。
改编后,最大的变化还是在兵力调配上。
虽然牧浩洋的改革并不彻底,即各个主力舰队都有常备作战力量,但是总参谋部与海军司令部拥有更高调配权,即可以根据作战需要,随时从各舰队抽调作战舰艇,组成新的特遣舰队。
事实上,这也正是牧浩洋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
“喜马拉雅山”号、“喀喇昆仑山”号、“阿尔泰山”号与“大兴安岭”号服役后,海军多出了四支航母战斗群,而牧浩洋压根没有打算把这四支航母战斗群分配给主力舰队,而是由总参谋部直接指挥的机动部队。只是按照他的安排,这四艘航母将取代太平洋舰队“昆仑山”号、“天山”号、“南岭”号与“武夷山”号,然后由四支早已形成战斗力的航母战斗群组成特遣舰队。
说白了,就是在对印战争期间,让四艘还处于整训阶段的航母战斗群留守太平洋。
严格说来,这四支航母战斗群要到二零四六年才能形成战斗力,在二零四五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作战训练,让它们留在太平洋上,也只是做做样子,让虎视眈眈的美国海军不敢轻举妄动。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四艘级航母。
以中国海军在过去几年里的表现,特别是在中日战争中的表现,谁也不能保证这四支航母战斗群不会有惊人之举。
经过这番调整,牧浩洋手里已经有足够多的兵力了。
当时,算上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的话,中国海军能够向印度洋派遣八支航母战斗群。
只是,中国海军的对手也不弱。
二零四四年初,美国就按照承诺,向印度援助了五艘航母,以及组成五支航母战斗群所需的十艘巡洋舰、二十艘多用途驱逐舰、十五艘远洋护卫舰与五艘快战斗支援舰,并且帮助印度开工建造了第一艘攻击核潜艇。除了从美国获得援助之外,印度还从德国采购了八艘高性能常规潜艇。
进入二零四五年,美国还将向印度交付数十艘战舰。
在二零四四年,美国海军还在迪戈加西亚部署了一支航母战斗群,并且常年与印度海军进行协同训练,帮助印度海军提升作战能力。此外,美国还向印度派遣了一千多名海军军事顾问,资助印度培训了数百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为了提高印度海军航空兵的战斗力,美军甚至出动了假想敌部队,对印度海军飞行员进行近实战训练。可以说,在这一年里,印度海军航空兵在训练中烧掉的燃油就有一百多万吨,由高强度对抗训练导致的损失比正常情况高出了好几倍。
可以说,就算印度海军没有达到美国海军的战斗力水准,也差不了多远。
当然,在印度海军航空兵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飞行员是返回祖国的美籍印度人,有的还是第三代移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印度人都是有印度国籍与血缘关系的美国人,在文化、价值观、处世观等方面,都更像美国人。要知道,到二零四四年的时候,印度移民已经过中国移民,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亚裔族群。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到二零四三年底,美籍印度人总数已经突破三千万,成为仅次于墨西哥人之外,美国的第二大移民族群。
当然,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少得可怜的印第安人,其他人都是移民。
从规模上讲,印度海军比中国海军小得多,但是有足够的资本打垮中国海军的两支印度洋舰队。
为此,一月三十日,牧浩洋就下令让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进行联合训练。
四支航母战斗群聚在一起,总比分散成两支舰队好得多。
一月三十一日,牧浩洋成立了特遣舰队,委任章玉廷为特遣舰队司令,在特遣舰队进入印度洋之后,由章玉廷全权指挥战区内的所有舰队,即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都由他调遣。
二月一日,牧浩洋亲自到机场为章玉廷送行。
“牧总,还是那件事,什么时候打,你得给我一个确切的说法。”
“快了。”牧浩洋笑了笑,回答得非常简洁。
“快了是多久?”
“反正快了。”
“牧总……”章玉廷有点不依不饶,可是又不好把话说得太狠。
“这件事,我们早就谈过,是不是?”牧浩洋拍了拍章玉廷的肩膀。虽然章玉廷是标准的海军将领,没有在陆战队服役,但是他比牧浩洋还高了一截,只是看上去有点清瘦,很有海军将领的特点。“什么时候打,我们说了不算,这是上面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只是时刻做好准备,在上面让我们打的时候,我们就打,而且要打出成绩来。其他的事情,我也不能多说,你清楚保密规定。”
“好,给我一个大概的时间总成?”
牧浩洋笑了笑,没有开口。
“如果心里没有数,我就没办法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也就不知道该让舰队去哪,总不能在印度洋里瞎转悠。”
“你担心什么?我给你的都是核动力战舰,你总不会担心燃油不够用?”
“可是……”
“就这两三个月的事。”
章玉廷一愣,说道:“这么快?”
“四十二军三月底就能完成换装工作,老戚安排先西后东,所以不用等到四十二军完成适应性训练。”
“你能确定?”
“怎么,你还不相信我?”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章玉廷迟疑了一下,说道,“虽然我知道不是你的意思,但是我们都觉得,这次基本上都是戚凯威在做主,你这个总指挥只是挂名而已,根本没有挥作用。”
“你们,还有谁?”
“这还用说吗?”
牧浩洋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别想那么多了,我自己有分寸。你管好自己的事,不要以为我把舰队交给你了,就能安心睡大觉。在收到捷报之前,我肯定会盯着你,不要让我失望。”
“要不,你跟我一起去。”
“你想得美,我才没那个闲情。”牧浩洋又拍了拍章玉廷的肩膀,说道,“好了,时间差不多了,快上飞机。”
“行,等我到了再跟你联系。”
牧浩洋点了点头,目送章玉廷搭乘的要员专机升空,才回到轿车上,吩咐司机直接前往元府。
到底什么时候打,确实由元决定,不过也与牧浩洋的军事部署有关。
早在二零四四年,中国就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二零四四年六月底,杜小蕾以总理身份访问印度,正式提出,印度要么立即归还侵占的藏南地区,要么立即跟中国进行领土纠纷谈判,而且中国愿意派代表团去新德里,在印度的地盘上进行谈判,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印度必须在谈判开始前无条件驱逐所有**流亡份子,并且向中国移交人员名单。
显然,杜小蕾的这次访问并不成功。
回国后,杜小蕾立即出**了针对印度企业与印度在华投资的管制令,并且在全体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
战火还没点燃,经济战争就打响了。
到了当年年底,在中国表明立场,即与印度的纠纷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后,中国的主要盟国与大部分友好国家先后表示支持,巴基斯坦甚至提出,愿意与中国一道解决与印度的领土纠纷问题。
紧接着,针对印度的经济与贸易制裁战争全面打响。
事实上,这对印度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到二零四零年,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就是美国与欧盟,与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并不密切,中国搞的贸易制裁对印度经济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这足以表明中国的政治立场,即印度不服软,中国就要举起大棒了。
这也是促成印度加快军备建设度的主要原因。
一月底,杜小蕾再次飞往新德里。
这次,她不是去与印度总理谈判。用黄瀚林的话来说,总理是去给印度下达最后通牒。。。。T!~!
..
第六十六章 不可避免
在南亚战略上,印度只是美国的一颗棋子。
虽然受全球自然灾害影响,美国已经把战争提上了日程安排,但是在这三年内,美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那些主导美国基本政策的利益集团都深刻认识到,中国已经在战略上获得了决定性优势,而且这个优势足以确保中国在未来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保持对美优势。
显然,对美国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在战略上哪怕极为微弱的优势,也能左右两个级大国间的战略平衡,并且在具体层面上被放大无数倍。比如,中国在可控聚变核能上掌握的技术优势,在经济层面上就被放大了许多倍,即中国建立的地区经济体比美国建立的地区经济体更加牢固,实际获益也比美国多得多。
根据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在二零四零年做的一次调查,以中国为的东亚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已经过了以美国为的北美经济体,如果算上南亚、中东等地区,中国经济体的总体规模也过了美洲经济体。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体的效率比美国经济体高,即能够在人口规模相当的情况下,获得比美国高得多的综合经济实力。只要中国在能源技术上仍然保持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就不会改变,而且会继续放大,最终在经济上全面越美国,使美国丧失经济主导权。
这一点,在货币上已经反映了出来。
到二零三八年,全球气候灾难逐渐过去的时候,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接近美元,而到二零四三年,人民币的影响力已经过美元。当年,全球有七十七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人民币直接贸易协议,而继续使用美元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国家只有七十五个;前者囊括的人口总量在十八亿左右,而后者只有十五亿;从经济规模上看,前七十七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三百七十八亿元人民币,而后七十五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一百零三亿美元,约和二百六十多亿元人民币。
这些都表明,美国衰退已经不是预测,而是事实。
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美国不力求改变,而且是决定性的改变,被中国“和平越”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要想谋求决定性的改变,唯一的办就是战争。
问题是,对美国来说,在经济规模已经不如中国的情况下,贸然与中国开战,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显然,美国必须想方设的削弱中国。
如此一来,印度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正如牧浩洋的判断,美国当局试图通过战略越式展,抢在中国之前完成军事技术革命,把军事实力提升到新的高度上,在中国没有完成新一轮军事变革之前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此抢得先机。
暂且不说这套战略是否行得通,至少在实施阶段,印度显得至关重要。
说得简单一点,印度起到的战略牵制作用,能为美国提供数年时间,而美国需要的就是这几年时间。以二零四零年左右的国际局势来看,如果中国盯着美国,即通过进行新一轮军事变革,就得采取相对温和的对印战略,避免中印矛盾激化。原因很简单,在进行军事变革的时候,中国的军事力量肯定会有所降低,或者说军队的作战效率将受到影响,因此中国不大可能在这个时候对印度动战争。如此一来,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印度武装起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就算中国及时完成了军事变革,美国也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迫使中国两线作战、甚至是三线作战,从而掌握战略主动权,一直压着中国打,迫使中国在战败之前向美国妥协,或者在几年之后战败。相反,如果中国在此之前对印宣战,打算先消除后顾之忧,美国就能获得足够的战略展时间,并且利用印度削弱中国,同样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掌握主动权。
由此可见,不管中国是否对印度动战争,美国都能获益。
只是,实际情况与美国当局预料的有所不同。
从二零四零年开始,中国加快了军事变革的度,特别是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后,中国的军力展度远远过了美国的估计。别的不说,在二零四零年之后,中国的军费开支与美国旗鼓相当,但是中国的物价比美国的低得多,购买力相对较强,人员津贴开支也比美国低得多,因此可以在装备采购与研上投入更多的经费,等于中队能以更快的度进行装备换代。
结果很明显:美国的战略优势正在一点一点的丧失。
到了二零四四年,中国的军事变革度继续加快,军事开支再度过美国,而且大部分用在了装备采购上。
这个时候,美国当局已经意识到,中国很有可能向印度开战。
更确切一点,中国很有可能在印度完成国防现代化建设之前动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后顾之忧。
对美国来说,这绝对是个变数。
选择只有两个:一是直接支持印度,向中国宣战;二是间接支持印度,让中国在这里付出足够大的代价。
根据后来披露的一些消息,在二零四四年初,美国国防部做了评估,认为如果战争在二零四五年爆,美国直接参战将很难获得足以战胜中国的战略优势,反而会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败下阵来。
原因很简单:美国也没有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二零四五年爆,美国没有任何优势,即便能在战争初期掌握部分主动权,也很难获得决定性胜利,而中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