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你们已经说好了,我也不好插手。”黄峙博又点上了一根烟,说道,“调整了装备发展计划后,你再去成飞一趟,把战斗机的事情确定下来,让大连造船厂尽快开工。其他的问题,如果需要我出面,随时来找我。”
“我明天去绵阳。”
“绵阳?”
“解决‘黄帝’号的动力问题。”
黄峙博愣了一下,说道:“决定采用核动力方案?”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我还没来得及提交评估报告,但是根据我与侯名耀总工的交流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希望‘黄帝’号再服役二十年,而且能够适应十年之后的战争,核动力是唯一选择。”
“这样的话,工期要延长多久?”
“关键不是工期,而是核反应堆能否及时研制成功。”
“确实如此,核反应堆搞不出来,一切都是白搭。”黄峙博点了点头,说道,“我帮你安排飞机,晚上就过去。我会跟九所打电话,让他们派人去机场接你。谈好了就回来,这边还有很多事。”
“行,我马上去机场。”
“不带行李?”
“只谈一些基本问题,具体事务还得交给技术军官负责,呆不了多久,说不定明天就赶回来了。”
黄峙博没再多说,拿起电话,吩咐秘书为牧浩洋准备一架要员专机。
在牧浩洋赶往机场的时候,黄峙博又给九所负责人打了电话。
作为国内唯一的、也是最专业的核能研究机构,绵阳九所搞核武器出身,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涉足核动力领域。
虽然起步比较低,但是九所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原因只有一个:在核动力领域,九所没有依赖外来技术,完全自主研发。
虽然在最初的二十几年里,九所没有取得多少研究成果,在技术上根本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巨头,但是在完成了技术积累之后,九所厚积薄发,在二零一一年研制出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第四代快堆。
正是如此,中国跻身核能强国之列。
因为九所拥有开发核反应堆的全套基础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与军方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一代核潜艇与大型航母的动力系统,就由九所负责开发。。。。
更多到,地址H!~!
..
第十六章 准备
与其说是科研所,还不如说是一座军事基地。(网)
研究所并不大,警戒却十分严密。三米高的院墙上至少有数十部监控摄像机,还有一个连的警卫部队。至于外面的便衣特工,那就更多了。这些只是看得见的警戒措施,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警戒措施。
没什么好奇怪的,在这里工作的都是中国顶尖的核技术专家。
随便拉一个出去,都能让伊朗这类的国家获得最尖端的核技术,甚至设计出能够实用的核弹头。
所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不过他并非关键人物。
牧浩洋专程赶来,不是与所长吃宵夜,而是找专门负责军用核反应堆研制工作的蒲玉婷总工,一名科技界的女强人。
搞核能的,没人不认识蒲玉婷。
她是核能专家,她的丈夫也是核能专家,一个搞核动力、一个搞核武器,而她的两个子女中,长子在核潜艇上当轮机长,女儿则是核电站的高级工程师,一家人都从事与核能有关的工作。
真正让她出名的,还是由她亲自设计的第四代快堆。
在此之前,国内核电站的反应堆几乎被外国企业垄断,不但民族安危系于他人,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在二零一零年,中央批准动工的四座核电站中,仅采购反应堆就花掉了两千多亿。如果这些反应堆在国内建造,价格至少能降低一半,今后的维护费用则能降低三分之二。
第四代快堆,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二零一五年开始,国内建造的所有核电站都采用了九所的第四代快堆。虽然政府没有在政策做出明确限制,只规定参与竞标的企业,本土资本必须占到百分之五十一以上,以免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但是在竞争中,与九所合作的国内企业开出了合资企业根本开不出的价格。
在技术层面上,真正掌握了第四代快堆技术的国家也没有几个。
不可否认,蒲玉婷肯定赚了不少钱。按照外界估计,仅国内核电站的专利,她就能分到几千万。如果算上帮助巴基斯坦建造的两座核电站,她在这几年里获得的专利分红就在一亿以上。
同样不可否认,蒲玉婷并不爱钱。
根据二部提供的情报,蒲玉婷已经把她的大部分资产捐助给了慈善基金。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后,她向盛世平牵头成立的慈善基金捐赠了五千万。因为不爱钱,所以在别人削尖脑袋往里钻的时候,她却跳了出来,接受军方邀请,以总工程师的身份,为军方研制军用核反应堆。
显然,军用核反应堆与民用核反应堆有很大的区别。
民用核反应堆最重视能源利用率,而军用核反应堆最重视尺寸。
在做得足够小的情况下,要想让核反应堆达到军方提出的技术标准,比如堆芯寿命、输出功率、自然循环系数等等,需要做的绝对不是按比例缩小,而是从头做起,连设计思路都得调整。
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尖端技术。
见到蒲玉婷,牧浩洋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大概是年纪上的差距吧,让牧浩洋觉得这个深居简出的女科学家是个妈妈级的人物。
“没想到,你连夜赶了过来。”
“蒲工,耽搁你休息了吗?”
“没有。请坐吧。”蒲玉婷笑了笑,神态很祥和,只是也有一些疲惫。“今晚正好轮到我加班,还有几项数据没有确定下来。黄总给我打了电话,说你过来确定研制进度。造船厂催得很急?”
“是啊,不然我也不会连夜赶来了。”牧浩洋准备掏烟,最后还是忍住了。“我跟侯名耀总工谈过,都认为核动力是最佳选择,关键就是能不能及时获得反应堆,不然航母的改造工作将拖延一年以上。”
“听说,你有两个硕士学位?”
“电子与通信。”
“不错嘛,像你这样的技术军官并不多。”
牧浩洋笑了笑,不知道蒲玉婷扯这些事干嘛。
“科研工作急不来,再急也要按部就班的进行,不然出了问题,谁也担不起责任。更何况我们搞的是核反应堆,真要出了事,受害的是成百上千的军人。”蒲玉婷把一杯清水递到牧浩洋手上。“最初的时候,HF为国产航母研制,所以对进度的要求并不高。别的不能保证,如果军方要求加快进度,我们只能二十四小时轮流转,争取在一年半后交付第一批两座反应堆。”
“一年半之后?”
“如果给予适当的奖励,还能缩短两到三个月。”
“怎么奖励?”
蒲玉婷拿来一份文件,交给了牧浩洋。“这是我拟定的研制进度表,分成几个阶段,希望军方能够给予阶段性奖励。”
牧浩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
“我不在乎这些,可是干实事的年轻人都要养家糊口,有的还没结婚呢,总不能让他们把青春奉献出来,却什么也得不到吧。”
“行,我亲自向黄总请示,应该没什么问题。”
“奖励力度越大,大家的积极性就越高。”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只要干出成绩来,奖励是应该的。黄总很通情达理,知道在基层做事的都不容易。”
“那就好。”
“蒲工,奖励是一方面,我们要对研制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每个阶段的研究都能及时完成。”
蒲玉婷点了点头,说道:“这个要求很合理。”
“事情确定下来后,我会派几名技术军官过来。”
“行,我给他们安排位置。”
“他们不参与研究工作,只负责监督。虽然九所与军方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希望你能向大家说明情况。”
“这是当然的,大家都能理解。”
“行,没别的事,我就不打扰你了。”
“连夜赶回去?”
牧浩洋点了点头,顺手拿起了放在茶几上的军帽,起身说道:“明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我必须赶回去。”
“我就不挽留你了,今后有时间可以经常过来看看。”
牧浩洋没多罗嗦,告辞后直接去了机场。
此时,黄峙博已经赶到元首府,参加由傅秀波亲自召开的紧急会议。
议题只有一个:喜田多一郎访问新德里产生的影响。
会议开始后,李国强首先介绍了情况。
喜田多一郎不是一个人去了新德里,随行的也不只是政府官员,还有三百多名商人与企业家。
“经贸方面的情报,我们还在努力搜集,初步估计,日本将在未来五年之内,在印度投资一千亿美元。”李国强一反常态,在做报告的时候,用了大量还没有确定的信息。“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喜田多一郎将在离开新德里之前,与克鲁沙签署一份逐年增长的日元贷款协议。”
“规模有多大?”傅秀波问了一句。
“至少有一万亿日元,而且今后每年都将增加百分之十以上。”
“有没有规定贷款的用途?”文廷贵的神色也很严峻。
“初步判断,主要用来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文廷贵锁紧了眉头。
李国强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喜田多一郎的意图很明显,”傅秀波灭掉烟头,说道,“中日关系已经决裂,日本需要印度的市场、更需要印度的廉价劳动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印度的教育严重滞后,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产业工人。可以说,这是一笔长远投资,最快也要五年后才能生效,十年后才能产生显著效果。”
“准确的说,日本将帮助印度加快工业化进程。”黎平寇补充了一句。
“这不仅仅是经贸合作,甚至超越了以往意义上的战略联盟。”陆风烈忍不住了,“只要印度发展起来,我们将变得无足轻重,而一个工业化的印度,必然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与我们争夺全球市场。日本此举,就是要在我们与印度之间制造不可调和的矛盾,把印度变成我们的对手。”
“印度现在就是我们的对手。”黄峙博笑了笑,随即摇了摇头。
“问题不能这么看,如果十年后,我们还是现在的样子,什么崛起、什么复兴都是无稽之谈。”傅秀波故意看了易援朝一眼,又说道,“印度在发展,我们也在发展,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不是印度,而是像日本这样的工业发达国家。如果只是经济上的问题,没有什么需要担心。”
“那么,日本的目的是什么?”黎平寇问了一句。
“利用印度进军印度洋,同时通过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使印度的野心膨胀起来,成为我们战略生命线上的最大威胁。”傅秀波叹了口气,说道,“日本要进军印度洋,我们也要进军印度洋。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对中东的石油、非洲的矿产、欧洲的市场、南美洲的资源需求都将急剧增在我们的战略航线中,百分之八十得经过印度洋,也就得从印度的家门口通过。如果日本与印度联合,当我们再次与日本发生冲突,很有可能遭到战略封锁,在战场之外输掉战争。”
“印度还没有这个实力。”
“但是存在这种可能,别忘了,我们不但与印度存在领土争端,还在印巴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平衡作用。”傅秀波看了黄峙博一眼,说道,“一颗火星就能引爆火药桶,我们绝不能希望敌人能够仁慈一些。”
“那就得做好准备。”陆风烈趁机说了一句。
论调定了下来,其他事情就好说了。。。。H!~!
..
第十七章 从基础做起
八月二十四日,傅秀波应巴基斯坦总统沙米尔邀请,飞赴伊斯兰堡,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元首专机起飞不久,牧浩洋就回到了北京。
让他略感意外的是,腾耀辉专门赶来接他。
“元首正在飞往伊斯兰堡。”
牧浩洋一愣,说道:“基本政策已经定下来了?”
腾耀辉点了点头,说道:“我没有参加高层会议,不过黄总昨晚做了安排,今天上午召开军事会议。”
“现在开战不大可能吧?”
“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今后,所以我们得从基础抓起,为五年、也许是十年后的战争做准备。”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腾耀辉的意思。
“过来之前,我跟黄总谈过,希望能够增加海军预算。”腾耀辉笑着摇了摇头,“你也知道黄总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我一个人去说,肯定没有多少用。如果由别人、比如他信任的人提出来,也许更加有用。”
“腾将军……”
“我没有要求你做什么,只是希望你深入考虑一下,特别是下一场战争的性质。”
“这……”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哪怕是十年之后,我们也无法彻底击败印度,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战争在所难免,也是一场目的与规模都很有限的战争。不是我自大,在局部冲突上,海军才是决定性力量。”
牧浩洋没有吭声,哪怕他持同样的观点。
“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恐怕十年之后,赢得胜利的就不是我们。”
“腾将军……”
“你好好考虑,做到一名海军上校应该尽的职责。”
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比起黄峙博,腾耀辉更难应付。
来到总参谋部,黄峙博已经去了会议室,其他参会人员,包括联合办公室的几名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军兵种的几名高级将领都已到场。
牧浩洋的位置在陆雯旁边,显然是黄峙博特别安排的。
“人到齐了,我们开始吧。”黄峙博亲自主持会议,没有让秘书进入会议室。“外交部已经公布了消息,元首将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走之前,元首已经定下了主要方针,我们必须为下一场战争做好准备。”
没人感到惊讶,喜田多一郎的新德里之行,已经为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祸根。
“首先,我们得明确下一场战争的性质。”黄峙博敲了敲桌子,说道,“根据元首与其他高层领导的判断,如果战争在十年内爆发,规模不会很大,最多是局部冲突,我们没有理由扩大战争规模。”
黄峙博把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腾耀辉的眉头跳了几下,两位空军将领的神色也有点激动,只有戚凯威的神色黯淡了下去。
“如果仅仅是一场局部冲突或者局部战争,我们就得对装备发展规划做出调整。”黄峙博特意看了腾耀辉一眼,说道,“具体的问题,会在随后下达的规划书中做出说明。现在我只想强调一个问题,即不管谁轻谁重,我们的目的都一样,打赢下一场战争。所以我希望各位能够从大局出发、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军队的整体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听到这,牧浩洋暗自松了口气。
黄峙博已经做出让步,自然不需要他来当和解人。
虽然装备发展规划涉及到十年之后的事情,但是当时最重要的,就是二零二零年国防预算的分配方式。
按照国务院给出的标准,二零二零年的国防预算将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七。
这只是账面数字,扣除二零一九年百分之四点八的通货膨胀之后,实际增长率只有百分之十二点二。
即便如此,国防预算的增长率仍然在政府开支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科研与公共开支。
具体方面,二零二零年的国防预算总额为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亿元,约合一千七百六十亿美元。
虽然仅次于美国,但是相对比例并不高。
同为二零二零年,美国的国防预算达到了九千八百七十亿美元,而美国的经济规模总量为中国的二点七倍。如果以国防预算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为准,中国为美国的二分之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用在了国家建设上。
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国防预算。
通过参与科研、国有军工企业盈利、参股国有企业盈利分红等方式,还能获得大约三千四百亿元。
如此一来,实际国防预算为一万六千亿元左右。
这笔钱中,大约三分之一,也就是五千三百亿是二百二十万军人、以及一百多万预备役军人的津贴。
平均分摊下来,军人的年津贴在十二万左右。
在二零二零年,这个收入不算高。为了留住更多的职业军人、或者说为了增强军队的吸引力,必须提高津贴待遇。按照黄峙博的要求,如果预算有盈余,将在二零二零年七月推出新的津贴标准。
剩下的一万零七百亿元中,至少得拿出三千七百亿用来维护现有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的日常训练。
也就是说,剩下的只有七千亿元了。
这笔钱,仍然不可能全部拿来采购武器装备,因为从国务院分摊了大约一千二百亿元的科研开支、七百亿元的日常行政开支、一千六百亿元的基础建设开支、以及五百亿元的公共项目开支。
结果,真正能拿来采购新式武器装备的,只有三千亿元。
这笔钱能做什么事呢?
一架J…20就要大约四亿元,J的单价是二点八亿,052C级驱逐舰的建造成本高达七点六亿,054C级护卫舰也达到了四点七亿,而第一艘国产航母仅仅启动建造工程就需要投入十四亿。
说得更形象一点,三千亿只够买七百五十架J…20、一千余架J。
如果用来建造航母战斗群,最多能够组建两支,且不包括日常维护费用。
可以说,钱根本不够花。
即便如此,还要把这三千亿分成好几份,让陆海空二炮各占一份。
这下,问题出来了。
如果要在十年内打造出一支能够远征印度洋的舰队,二零二零年至少得投资一千二百亿元。
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按照腾耀辉提交的海军预算报告,除了采购第一艘国产航母初始投入的十四亿元,还得在“黄帝”号的改造工程中投入八亿,即将动工建造的061型远洋防空巡洋舰、055型多用途驱逐舰、058型远洋护卫舰总共需要投入五十亿元,J…15的改进费用为一百二十亿元、新型舰载战斗机需要七十亿、启动反潜巡逻机项目需要四十八亿,此外还要为建造095型攻击核潜艇与096型战略核潜艇投入近两百亿。这些还没有包括采购新式弹药、研制电磁弹射器与新式电子设备。
可以说,一千二百亿都不见得够花。
黄峙博做出了让步,但是没有完全采纳腾耀辉提交的预算计划。
最终,黄峙博只给了海军百分之三十五的份额,即一千零五十亿元的装备采购费用。因为空军的开支同样巨大,二炮也是重要的远程打击力量,所以黄峙博只能压缩陆军开支,满足海军的胃口。
根据新确定的军费分配比例,陆军只占了百分之十七。
必须承认,黄峙博做得非常道义。
为了压缩陆军开支,他必须顶住来自陆军内部的压力,甚至得忍受陆军将领在私下与公开场合中的指责与非议。
即便如此,仍然有一百五十亿的缺口。
黄峙博尽了力,剩下的就该腾耀辉做出表率了。
当然,真正的压力不在腾耀辉身上,而是在牧浩洋身上,因为他负责海军装备建造与采购的审核工作。
过了他这关,还要提交给陆雯,做技术可行性审核,最后才交给腾耀辉。
相当于百分之一十二点五的经费缺口,牧浩洋不得不在装备项目上做文章,即暂时放弃一些意义不大的项目。
对海军来说,这等于忍痛割爱。
牧浩洋非常清楚,腾耀辉提交的装备建设规划已经非常保守了,几乎每个项目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已经到了最后审核阶段,所以腾耀辉也不可能提出无理要求。
真要砍掉几个项目,肯定会对海军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还得应付腾耀辉。
真正忙起来后,牧浩洋才知道,总参谋部绝对不是人呆的地方,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更不是世外桃源。
忙到八月三十日,牧浩洋才算有了点头绪。
跟腾耀辉多次商议后,最终确定了几个迫切性不太大的项目可以暂缓。
当然,具体的工作还没完成。
也没有必要急着拿出最终结果,因为要到十月底,才向国务院提交国防预算,还有两个月的周转期。
当天晚上,牧浩洋收拾行李,搭上了飞往大连的专机。
黄峙博安排的海军军官补习班即将开学,作为首批学员之一,牧浩洋得在八月三十一日上午到海军学院报道。
为了方便在职军官深造,补习班只在周末授课。
在百忙之中参加补习,让牧浩洋能够缓口气。如果每天都跟装备项目打交道,他肯定会发疯。
偶尔出来透口气,换下环境,才能让他在工作中更加积极。
来到大连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刚走下飞机,牧浩洋见到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却多年没见的好兄弟。。。。H!~!
..
第十九章 水深火热
经过第二次朝鲜战争与东海战争,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学网*
虽然《国防白皮书》只是官样文章,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外交辞令,缺乏具有价值的具体数据。比如在提到海军建设的时候,只宣称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建设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舰队,没有提到舰队的具体情况。但是在军事家眼里,这样的官样文章仍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同样拿海军来说,要想打造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舰队,至少需要拥有航母;因为美国海军是中国海军的头号假想敌,也是唯一具备全球作战能力的海军,所以中国海军远洋舰队的标准绝对不会低于美国海军;由此可以判断,中国海军至少会在二零三零年之前建造三支航母战斗群。
毋庸置疑,中国正在大举扩军。
随后,中国国务院公布的国防预算也证明了这一点。高达百分之十七的军费增长率远远超过了美国,在全球主要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增长下去,中国将在二十年之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军费开支国。
只是,到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将超过美国。
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只是这次站在中国对面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
十一月十一日下午,日本防卫省发表声明,宣称中国的扩张性国防政策对日本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个声明,只是在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做铺垫。
三天后,喜田多一郎亲自前往国会众议院,正是提出将自卫队改组为国防军。
同一天,以退役军人身份出任外务大臣的中岛俊夫启程前往华盛顿,就改组军事力量寻求美国的支持。
显然,这只是做做样子。
如果美国没有点头,喜田多一郎肯定不会去国会公开提出改组军事力量。
中岛俊夫去华盛顿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采购军事装备,以及从美国获得扩军需要的技术支持。
经过五天的激烈辩论,日本国会众议院在十一月十九日通过了由首相提交的法案。
此时,中岛俊夫已经回到东京,并且带回了美国赠与的厚礼。
按照美日两国公布的消息,美国将与日本在军事领域进行全面合作,为日本提供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战略打击力量之外的一切技术装备,帮助日本重建国防力量,也帮助日本获得独立自主的防卫能力。
名为防卫,实际上就是在武装日本。
只不过,冷战性质的军备竞赛拼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与军事技术,更加倚重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不考虑美国的话,日本在经济实力上没有任何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欠缺的就是经济实力。
虽然东海战争是一支强心针,围绕着军事重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前提是日本几乎花光了外汇储备。
停战后四个月,经济上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早在八月份,就有经济学家预测,沉重的战争负担、以及在中国市场全面败退,日本很有可能在二零二零年遭遇经济寒流。
虽然十月初,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为日本提供了一笔紧急贷款,由西方七国集团控制的国际清算银行、国际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向日本注资,但是没能阻止日本经济日益恶化。
十一月初,日本的失业率达到百分之十六,超过了金融危机时期的最高点。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没有特别举措,日本必然在军备竞赛中败下阵来,而且输掉的不仅仅是四支护卫群与几百架战斗机。
日本必须采取特别举措。
十一月三十日,喜田多一郎以经济治理不力为由,宣布辞去内阁总理职务。随后自民党在推举首相时分裂成两大派系,国会被迫解散,提前举行大选。
因为在东海战争中遭遇惨败,自民党在大选中没能获得多数席位,而民主党受过于偏激的政策影响,也没能获得单独组阁所需的议席,所以两大政党必须通过拉拢其他党派,组建联合政府。
从此开始,日本进入了政治动荡时期。
事实早已证明,联合政府比单一执政党组阁的麻烦更多。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日本也就搞不出什么特别举措。
从根源上讲,问题不在政府身上。
以日本的情况,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很简单:让日元大幅度贬值,以此促进外贸,增强企业活力。
作为以进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货币贬值肯定是一剂良药。
要知道,在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在二百四十以上,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与美元的汇率降低到一百二十,结果是日本经济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几乎没有发展。
问题是,日元贬值,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日本手里有足够多的外汇储备,不然急剧贬值的日元,很快就会榨干日本企业的再生产能力,让日本经济在转型期陷入泥潭。二是需要由政府控制的央行,不然货币贬值最终会转嫁给平民百姓,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导致日本爆发国内动乱的主要根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