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来,这徐光启也该算是半个东林党人,至少,他是被阉党陷害过的,应该和东林党有共同语言的,可惜,人家那是铁杆的帝党,别人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东林党。

至于首辅施凤来和张瑞图之类,这个就不用考虑了,这些家伙,东林党的人都盼着他们下台呢,都准备接他们的班呢,可惜,也是可恨得很,原本摇摇欲坠的他们,到现在还没下台,还在内阁,还是大学士。这大学士名额有限,他们不让位子,这下面的人就上不去,上不去,这地位就低了,而东林党有分量,有前途的,顶多也就是个侍郎的角色,比如周延儒,就是礼部右侍郎,在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步,东林党诸人,恨不得拿起石头砸死挡在前面的那些人。

杨改革自己还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胡乱之中下对了一盘棋,才导致有如今的场面,否则,朝堂之上,绝不是像现在这样,自己能比较轻易的控制住局面,最高层的内阁现在都是些“魏党余孽”,都是些应声虫,要不就是自己人,将来会垄断朝政的东林党诸人,东林党中的佼佼者,现在的地位都比较低,大多处于侍郎的地步,比如周延儒,侍郎和内阁大学士争钦差的位置,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而东林党中的佼佼者想要爬到尚书,内阁这一位置,最快的,没有一年半载,那是不可能的。一年半载之后,这关系到朝廷数年之内的大事,移民钦差,早就归别人了。

杨改革纠结,东林党更纠结,齐党的家伙们,忙着和魏党的帽子划清界限,准备东山再起,使劲的搅和这件事,和东林党的人纠缠,勋贵们,则在一边清闲的打酱油。这就是商议移民钦差的大致情形。

下面的吵闹,杨改革也没心思去管,现在,还在一门心思的捋清自己的思路。依旧和王承恩小声的交谈着。

“大伴,这些勋贵们好像还没推出他们的人选啊!你可知道,这是为何。”杨改革盘算了半天,发现这勋贵们,还没推出自己的人选呢,要到那个时候,这恐怕会更加的复杂,到时候,这戏,恐怕更好看。

第228章 不放弃,不抛弃

杨改革正在好奇,这些勋贵们,来都来了,可是,现在还没有推出人选,这到底葫芦里卖得什么药?正在杨改革准备问问王承恩这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勋贵们出手了。

“启禀陛下,臣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就在下面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出来说话了。

这个人,穿得衣服很特别,又是站在最前面的,杨改革当下就上心了。当下就用给王承恩递手势。

王承恩会意,小声的道:“陛下,这位就是英国公,张惟贤。”

英国公?这个名号好熟悉啊!也经常看明朝小说的杨改革对这个名号很耳熟,这是个很NB的家伙,在明朝勋贵里面,是头面人物,当下就很热心的道:“呵呵,国公有什么话,只管说,有好意见,朕一定采纳。”

英国公张惟贤道:“启禀陛下,这件事,臣本不该插嘴,我等勋贵,本不该涉九卿之事,不过,移民赈灾,运送粮食需要走河运、漕运;运人,更需要走河运,甚至围湖,也是和河道相关的,所以,臣建议陛下,何不派遣一位熟悉河道的人协助钦差专事这河运、漕运之事,如此,必定可以使这次赈灾,移民能更好的完成……”

派遣一位协助钦差的人?专门管理这河运,河道,漕运?这个设想,倒是让杨改革很意外,本来以为勋贵们是想抢钦差,现在看来,这些勋贵们,是打算抢这河运,漕运的权利?本意不在钦差?或者说副钦差?还说什么勋贵们不干涉九卿们的事,只管漕运、河运之类的?

“哦,呵呵,国公可有人选?”杨改革试探性的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工部尚书兼右佥督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张九德十分适合,臣以为,内阁出一位辅臣任移民赈灾钦差十分必要,如此,才显得朝廷重视,才能压制地方,再有这河道总督从旁协助,更是再合适不过,如此,运送赈灾粮,运送灾民迁移,疏浚河道,甚至灌溉於田,更加的得力……”英国公张惟贤报出来的那一长串头衔,也是吓人,这个张九德,也算是一个牛人啊!干工部尚书这种活,是需要一定的实干能力的,这个人能干到工部尚书,还是什么总督河道,估计是和修河有关的,要这样,确实,这移民牵涉大批量的使用河流,这,也许,确实该用一位河道专家,杨改革有点心动了,更加让杨改革心动的是这家伙说要一位内阁出去坐镇,这意思就是要把东林党排除在外,因为东林党推出的人物是个侍郎,那岂不是说,这些勋贵的意思是?

自己的人马徐光启出任正钦差,勋贵们推出一位副钦差,专管河道,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政治?

有点意思,杨改革想通了其中的关键,决定试试这效果。

“嗯,国公说得有理,这移民赈灾一事,确实都和河有关,河道运输,河道疏浚,这确实需要一位河道专家的配合,那朕就定下来,此次移民钦差的事,由徐师傅出任,总揽全局,由张九德出任副差,专事河道,保证河道的畅通,能顺利,迅速的运送粮食和移民。”杨改革迅速的和勋贵们做了交换,这个,算起来,也算是有所得了,这是杨改革第一次和别人做妥协和利益上的交换,觉得感觉很奇怪,顺便,也准备看看这妥协之后的效果。

这种两方联手,我拿大头,你拿小头,强强联手的威力,立刻显现出来,皇帝的话一说完,立刻就有人跳出来大唱赞歌,头一个就是施凤来……

东林党的人,就傻眼了,这些勋贵们居然不是抢的钦差,而是抢专门负责治河的副钦差,这勋贵们历来都不干涉政事的,这是有规矩的,不过,这漕运,河道却是个例外,勋贵们干涉这漕运和河运,这个,也不算出格,算合规矩,这一下,这移民钦差的事,算是鸡飞蛋打了。这两方一联手,你说我和,一下子,就把这移民钦差的事瓜分了。连原本推出大学士刘鸿训的另外一路人马,齐党现在也改支持皇帝了,这下子,把这件事,算是敲定了。

东林党的人也有头脑敏捷的,有人立刻奏到:“启禀陛下,臣也赞成徐阁老担任钦差,不过,这钦差也确实是劳累得很,臣以为,配一位专管河道的副手,确实必要,如此,算是为钦差减轻了不少压力,所以,臣以为,陛下何不再派出一位年轻力壮的副手呢?徐阁老的年事已高,常年累月的为陛下,为朝廷奔波也是辛苦,陛下何不体恤呢?”

杨改革发现这朝堂之上的事,政治,确实有点意思,拉一派,打一派……,见这个人提出的建议也有点意思,这个人提出的身强力壮,应该就是指周延儒了。杨改革考虑了一下,徐光启确实年纪大了,自己也不想让他太过于劳累,这移民的事,绝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恐怕得数年之久,加上徐光启的身体又不好,前一阵子又吐过血,觉得这个人有必要考虑一下再加个副手。……这样,这朝廷主要的势力,都有所得,这件事,也算是高层达成的妥协,达成的一致,到时候移民的时候,下面的人,各方的势力,也不会出现扯皮,推诿的情况,这似乎更加有利于移民赈灾。

“嗯,有道理,这确实该加派个副手,这样,就让周延儒去吧,他现在才三十来岁,正是年轻,可以为徐师傅分担不少压力,如此,就这样决定了,一位钦差,两位副手,其他有司,人员,由钦差来决定吧……”杨改革定下这钦差的人选,觉得今天学到不少东西。

“陛下圣明……”朝臣们很一致的高呼万岁,高呼皇帝英明。这崇祯朝的第一肥差,花落帝党徐光启怀里,帝党在这次争夺中,得了头名,不过,其他人,也有收获,朝廷之上,是一副大欢喜的结局。

这定钦差一事,就这样从激烈的交锋,到峰回路转变成一正二副,算是尘埃落定了。

不过,这移民的事,还没完,杨改革等群臣高呼过万岁之后,又拿出太医院的防疫病条呈道:“朕想,在这移民赈灾过程中,大量的灾民集中,人口混杂,必须做好防御瘟疫,时病的措施,为此,朕特意查询过不少的医书,也问询过太医院,朕就嘱咐几句,希望徐师傅谨记,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严禁让移民喝生水,所喝之水,必须经过煮沸,冷了之后才能给移民喝,吃饭之前,必须洗手,第二,粪便向来都是疫病传播的罪魁祸首,所以,移民聚集之地,严禁随地大小便,粪便必须有专门的地方收集,必须定期掩埋,这些,必须形成规矩,必须严格执行,必须养成习惯,其他的,朕就不多说了。”杨改革抛出了自己的防瘟疫的方法。

其实,杨改革这样做,是有深意的,这明朝翻坛,其中就有瘟疫的“功劳”。为什么李自成这样容易攻破北京城?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是因为瘟疫造成北京城守军的战斗力急剧降低,李自成才捡了便宜。那不然,以野猪皮的战斗力,为什么数次入关,都没能攻下北京城?李自成一来,这北京城就轻松的攻破了?所以说,明灭亡有瘟疫的一份“功劳”,也算是说得过去的,杨改革现在就准备未雨绸缪了,准备开始给明朝普及防瘟疫的知识了,当然,一次不能普及的太全,一步步的来,等到崇祯十几年的时候,也许,自己就可以弄出一个很全面有效的防御瘟疫的办法,到时候,自己也别落得个钱还有,人没了的结局,那就悲剧了。

“陛下仁慈……”

“陛下怜悯……”

“陛下好生之德……”

群臣很感动,能为百姓考虑的皇帝,可不多啊!又是一阵马屁拍来,这个,杨改革也就受了,顺便把这份太医院呈上来的条呈给了徐光启。

接下来,按照一般会议的流程,就到了领导做总结词的时候了,杨改革是皇帝,当仁不让的领导,准备总结这移民赈灾一事,把这件事,告一段落。

“朕自登基以来,唯有一个愿望,就是我大明朝国强民富。朕的子民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不遭外敌入侵,在外族面前,总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然事情总是不甚如意,如今内有天灾连绵,外有强敌窥伺,真正的内焦外困之局面,但是,朕从来不放弃希望,努力的化解这一场场的危机,朕希望诸位臣工都能帮朕,以助大明共渡难关……,朕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大明倾覆,华夏沉沦……,朕对此次移民,寄予了厚望,这是我大明转危为安,化解内部矛盾的最佳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朝内焦外困之局面,必定会使得我大明彻底的糜烂,到时候,怕就是地狱降临,一副人间末世的景象……”杨改革打算把心里话,给这些大臣们说一说,至于有多少听进去,听懂了,能帮自己,那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过一个皇帝预测自己的王朝是一个末世的景象,即将倾覆,这个实在是够吓人,有的大臣听不下去,准备开口争辩,不让皇帝继续如此说下去。

杨改革看到不少的大臣脸色焦急,激愤得很,知道自己的话说得很重,但是,并不打算让这些大臣说话,用手压了压,大臣们只好作罢,听皇帝继续说。

“……朕一直坚信,只要努力,不放弃,事情总是有转机,事在人为,事情,总是能朝好的一面发展的,所以,朕希望此次事关我大明朝生死存亡之关键的移民过程中,要有‘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朕的子民只要不放弃求生,不放弃希望,只要还相信朕是他们的皇帝,他们是朕的子民,朕就绝不抛弃他们,即便是千山万水,寻遍天之尽头,朕也会给他们寻一块能安生立命的田地……”

皇帝的话虽然不算很煽情,也不是很热血,但是,这朝中的大臣,有不少都轻轻的呜咽起来,皇帝说出如此悲壮,如此凛然的话,让人苍然泪下。

皇帝的话让绝大多数大臣都很意外和震惊!没人能想到,一个刚刚登上皇位,搬到逆党,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会说出这种话几乎是绝笔一样的东西。这个,太让人意外了,以至于,大殿里,怪异的安静!没人知道该怎么回答皇帝的话。

杨改革几句话,很多大臣呜咽不止。其中更是有人开动脑经。

周延儒就是其中很聪明的一位,见众臣无法用言语回答皇帝的时候,灵机一动,振臂高呼:“不放弃,不抛弃……不放弃,不抛弃……”

周延儒这一高呼,立刻就被群臣响应,开始有人跟着振臂高呼:“不放弃,不抛弃……”

跟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振臂高呼:“不放弃,不抛弃……”

转眼之间,这“不放弃,不抛弃……”就成了海浪一般的呼声,声势浩大。

群臣中不少人,都是带着眼泪,声嘶力竭的振臂高呼“不放弃,不抛弃。”

杨改革也被感动了,没想到,自己这几句话,会有如此的煽情效果,也站起来,振臂高呼:“不放弃,不抛弃……”

不放弃,不抛弃,这个杨改革从后世的电视上得来的词,被用在了这次移民赈灾上,成了这次移民赈灾强有力的口号,也成了移民赈灾的指导性纲领。

……

海啸一般的高呼,好一阵子的煽情之后,众臣的情绪,才算是逐渐的安静下来。

杨改革准备乘机,把自己的那个银币计划抛出来,中国的封建历史上,从来没有大规模发行过银币的历史,更没有成功过,可想而知,要发行银币,是有相当大的阻力和难度的。如今要做到这一点,杨改革很害怕失败,一旦失败,自己今年的军费,诸多开销都没有着落,自己恐怕还玩不到十七年去,恐怕就要下台。

所以,杨改革特意的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机,利用移民赈灾这样大的事来煽情,利用剩余的激情还在,再把这件事抛出来搞定,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时机了。

“大伴,那个什么宝泉局的把银币送来了吗?”杨改革一直担心的那个银币,不知道那个九品官弄好了没,如果没弄好,那今天自己的这番造势,效果就要差很多,因为没有实物,说服力不强,如果有实物,这说服力就强很多,成功的把握更加的大。

“陛下,刚刚送来,还是热的呢。”王承恩小声的道,一边从一个锦盒里摸出几枚银币。

杨改革连忙接过,果然,到了手里,好似还有余温,再看看这银币的两面,一面是自己的字号“崇祯通宝”,另外一面,则是铸造的机构,铸造的时间,中间是币值,虽然不如袁大头精美,但是,也是字迹清晰得很,很好辨认,大小几乎分不出有什么差别,和洋鬼子那种砸出来的银币,还是有天壤之别。

呼……!杨改革松了一口气,天助我也,一夜之间就铸造出了银币。

“诸位臣工,今日,朕还有一件事,要和诸位卿家商议一下。”杨改革信心满满,准备通过银币一事。

群臣都望着皇帝,看看皇帝还有什么话说。

“想诸位臣工都知道,如今,我朝的开销巨大,亟需用钱,奈何户部无银,朕的内帑也快告罄,朕甚是焦急……”杨改革酝酿了一下,开了个头。

群臣听了,都不住的点头,这崇祯朝如今的开支,确实是大得不可思议,远超明朝历代皇帝,皇帝说缺钱,这话一点不假。

“……有人给朕出了个主意,让朕收回铸币权,铸造新钱,一来这是朕登基后必办的事,二来也好以此来缓解钱财上的压力,诸位卿家,都怎么看?”杨改革又酝酿了一会,继续说到。

“启禀陛下,这铸造新币乃陛下的权利,陛下登基,当然得造新钱,这又有何不可?收回铸币权,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啊!”施凤来又是第一个站出来给皇帝说话的。

群臣大多也是点头,历来新皇登基都是要铸造新钱的,如今已经是五月中了,铸造新钱,是时候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话不假,向来,朝廷铸造制钱,都是可以从中获利的,这铜七铅三,铜六铅四之说不是虚传……,这确实可以缓解一下钱财上的压力,臣恳请陛下收回铸币权,发行新钱……。”毕自严是皇帝的心腹,这件事,立刻就站出来给皇帝当托,接下口,演双簧。

“臣等恳请陛下收回铸币权,发行新钱……”大臣们也都跟着说道,这是别人皇帝的固有权利,这个得跟着皇帝走,谁反对皇帝发行新钱谁就是傻子。

“很好!”杨改革见毕自严亲自站出来给自己说话,和自己演双簧,觉得很开心。

“发行新钱,这个,朕有一点想法,……大伴,把这盒子东西,给诸位臣工看看……,诸位卿家先看看,然后再议论。”杨改革转头和王承恩说了一句,又才转头和群臣说。

王承恩领命,把这一锦盒的银币,分发给诸位大臣。

第229章 没蒙住

杨改革准备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出银币,希望成功的机会能大增。

王承恩已经把一锦盒的银币,分发完毕,不少大臣都是拿了几枚。群臣都用怪异的目光看着银币,然后再用奇异的目光看向皇帝。

杨改革被众多的目光灼伤了,觉得有点心虚,今天自己可是准备蒙这些家伙……

“诸位臣工都看到了,这个呢,是朕突发奇想,用银子造出来的,朕觉得,既然大家都使银子,何不把银子做成和铜币一样的制钱呢?如此,岂不是更方便?这枚银币,是朕让人设计的,这一枚银币,朕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一元。”杨改革想了半天,才说出这句话,生怕那些大臣给自己来一个生死不同意,那自己这半天的煽情算是白干了。

就在众臣还在迟疑,还在考虑这件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施凤来这个铁了心的要跟皇帝的人,立刻站出来为皇帝站场子。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乃天大的好事,臣看这银钱制作得精美,看成色也上佳,分量也足,当制钱,完全可以,想如今,零碎的银子都不好使,甚至需要用剪刀剪开才能使用,还有这各种银子,他成色不一样,还得估算这银子的成色,买卖双方,往往会因为估计不同而争闹不休的,如果陛下铸造成色统一,分量足的银币,这必定是万民之福啊!”施凤来现在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几条就给皇帝的事唱赞歌,不过,这几句话,也还是有作用的。

不少大臣听了施凤来的话,都觉得这话说得有道理,都不住的点头,这平时花钱的时候虽然都是下人去办的,不过,也知道,这使用小额的银子确实不方便,得用剪刀剪开,然后用称称,还得看看里面包没包铅块,还得估算银子的成色,这确实是挺麻烦的,如果如施凤来所说,制作成色统一,分量足的银币,确实可以减少不少的麻烦,朝廷制造铜钱不就是为了这个吗?如今制造成银钱,似乎也没问题,更何况,皇帝连银币都制造好了。

“启禀陛下,臣敢问知陛下这银钱里,银子占了几成?这一元当值多少?”一位大臣开窍了,问到了这银币的核心问题。

“朕的这个银币里,银子占了九成,每枚银币重库平七钱二分,一元银币当值银七钱二分,呵呵,这铸造银币要些火耗,工钱,这个,相信大家都明白的。”这个数据,是袁大头的数据,杨改革背了出来,也把自己这银币的币值说明了,更摆明了说明,这里面,自己要赚一部分钱。

这个话一出口。众臣更是议论纷纷。这银子占到了九成,这个银币确实成色足,要知道,朝廷铸造铜钱,有铜六铅四就算是好钱了,这有九成的银,制作得还这样精美,确实不容易,不过,有人又开始嫉妒皇帝得的那什么一成的火耗了,什么火耗需要到一钱银子去啊?怪不得皇帝巴巴的要铸造银币呢,原来是看上那一成的火耗了。

杨改革心里,很担心的,心中有点打鼓,生怕这些大臣给自己来个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反对这件事,刚刚自己分了不少的果实给大家,要是大家这个时候再反对自己,不给自己一点面子,那自己可真的就是悲剧了。自己可就要当街大骂他们无耻了!

周延儒今天虽然没争过徐光启,没当上钦差,不过,得了个副钦差的头衔,这个,已近让他很满足了,他今年才三十几岁,有的是时间,徐光启都可以当他的爷爷了,还能干几年?这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将来入阁几乎不成问题,当然,前提就是不能和皇帝的关系搞得太差,要得皇帝的欢心,见皇帝抛出了这个银币的问题,脑筋立刻转动,觉得自己该投桃报李了,这是一个讨皇帝的欢心的机会。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周延儒的小聪明还是有的,很快就想好了说辞,站了出来。群臣一看,原来是今天的红人,东林党的新星,钦差的竞争者,实得副钦差周延儒,都准备看看这个周延儒怎么说,如果周延儒说好话,这件事,估计是成了,这大概就算是东林党对这件事的态度了,有了东林党的支持,加上帝党本身,这几乎就没有什么事做不成,何况还有那些得了不少便宜的勋贵们,没有理由不给皇帝面子。

“哦,呵呵,周爱卿,有什么话?”杨改革看了看这个周延儒的脸色,发觉,这家伙的脸上,好像很和煦,应该是好事。

“回禀陛下,臣以为,如今我朝,这铜钱的铸造已经混乱不堪,该是陛下铸造新钱的时候了,再者,这零散银子的使用,确实有着诸多的不方便,铸成制钱使用,一来成色统一,二来分量统一,这绝对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陛下,臣赞成这件事。”

周延儒没有辜负皇帝对他的期望,说了赞成的话。

杨改革听了周延儒的话,心中一轻,这个可以看成是东林党支持自己了,再有自己的帝党,这事,基本算是成了。对于这件事,那些勋贵们,则不开口说话了。看来,自己的那些果子,没有白分。

“呵呵,周爱卿说得不错。”杨改革笑呵呵的说到,杨改革说了句赞成的话,也忽然发觉,也许今天自己办事,搞错了点什么。

其他大臣见这件事的基本盘已经定局,也纷纷出来说道这件事。

“启禀陛下,臣以为这件事是好事,想铸钱开局,为的就是通行天下,如今铸造银币,方便了天下百姓使用,好事啊!好事!”

“这位卿家所言有理。”杨改革笑呵呵的说道,这为了这银币的事搞定,杨改革也算是陪笑脸了。

“启禀陛下,臣敢问,陛下铸发银币,铸造得如此精美,那铜币呢?陛下还铸造铜币吗?两者是不是都同时发行天下?”

“朕以为,两者都发行,相辅相成,更好。”杨改革为了发行银币,开始接受大臣们的轮番轰炸,杨改革感觉,自己真的把什么事搞错了。

“启禀陛下,陛下收拢铸币权,是不是要废除各省的钱局?陛下打算保留那几个地方的钱局呢?”

“确实,这钱局实在是太多了点,发行的制钱也实在是太烂了点,币值也不稳定,朕准备收回铸币权之后,只保留两三个钱局……”杨改革有点目不暇接了。这都赶上新闻招待会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光是发行一种银币,这价值还是太重,平常百姓家,平时使用可能仍是不方便,臣恳请陛下,何不发行半元,或者价值一二钱银子的银币?后者铜钱里面增加当五十文,当十文的大钱?”张九德见大家都说话了,觉得自己也该说点什么,怎么的,现在当了移民副钦差了,也该在皇帝面前露个脸了,支持支持皇帝。

杨改革一看,提出这个问题的,正是新任的副钦差,工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河道总督,提督军务张九德。这个张九德的建议,还是很有建设性的。

“不错,不错,张卿家这个提议确实不错,这个,确实是朕考虑得不周全,疏忽了,户部侍郎毕自严可在?”杨改革发觉,今天自己这件事,虽然布局,煽情什么都做得很好,但是忽略了一件事,犯了大忌,那就是这事不该自己亲自上场的,这自己亲自上场,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什么事,都得自己直接面对众人,比如,如今大臣们的提问,就全得自己回答,这个,就让自己很被动,万幸的是这件事没有什么阻力,已经在默认的状态下通过了,杨改革又觉得好过一点,自己下半年,可全指望着这铸币的火耗过日子啊!

“臣在。”毕自严立刻出来答道。

“毕爱卿,铸币这事,本该就是户部负责的,如今,也就交给户部吧,这铸造新钱,也是你提醒朕的,也就由你负责,把这铸造新钱,发行银币、铜币的事,总结诸位臣工的意见,好好的合计合计,写个条呈出来,朕要用,……朕这铸造银币一事,也是一时兴起,并没有太多的考虑,诸多事宜,还不完善,这个,就看你的了……”杨改革打算抱头鼠窜……

杨改革泪奔,一个人面对所有大臣的火力,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自己今天真的搞错了,日后还是少亲自上阵,还是找托比较好一点,不过,今天这事由不得自己,为了赶时间,自己没有和别人商议,没有布置好,就连那银币,也是在最后的关头才送来,自己也没办法。

“臣领命。”毕自严是这件事的参与者,知道皇帝的意思,当即就接下这个差事。

杨改革虽然把毕自严叫出来给自己抗火力,不过,群臣们的火力,依旧一波接一波。

“启禀陛下,臣有话说。”

“说。”

“陛下,臣敢问陛下,这铸币要铸造多少?铸本多少?谁出铸本?钱息归谁?户部按例是要抽钱息的,该抽多少钱息?”这个大臣可能看明白了其中的问题,一下把问题问到了核心中的核心。

这个问题好专业,杨改革真的泪奔,这样复杂的问题自己可没考虑过,自己考虑的是那一成银子的火耗,其他的,归自己考虑吗?

“当然铸造得越多越好,也不怕大家笑话,铸造得越多,朕获利也就越多,铸本朕出,钱息当然归朕,当然,户部可以分润一部分,朕如今的内帑,大家也是知道的,都快跑老鼠了,下半年朕答应的诸多开销,还没着落呢,大家总不能看着朕饿肚子不事是?所以,就不要和朕争这个钱息了吧。”杨改革用开玩笑的口气和众臣说道,只希望众臣不再轮番轰炸自己,也在装可怜,希望这群人还没醒悟过来这铸银币是如何的赚钱,准备把和户部的利润分成搞定下来,如此,就是到了明天,自己也不怕了,定下来的事还想改,没门。

众臣才发觉皇帝的窘境,纷纷会心的笑了起来,皇帝说得也太顽皮了,什么叫内帑也能跑老鼠?不过皇帝的开销大确实是真的,光是下半年那二百万两银子的补发军饷,就让很多人头大,发觉,这皇帝确实不容易,确实该让着皇帝一点。也就不再问皇帝了。

见众多的大臣都不再发问,一副好笑的样子,杨改革心中暗喜,争准备找个由头,在这群人没有回过神,没有想明白这铸银币有多赚钱之前,搞定分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