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把杨改革打击得够呛,脑袋一时不灵光。任谁想到二十一世纪大家都自己印制红票子去用的场景,都要头皮发麻。
“那既然如此,就按照如此办吧,嗯,下次早朝,那位爱卿找个人把这件铸币混乱的事提一提,朕就顺势收了这铸币权,准备发行新钱,再过一段日子,朕就把这改发银币的事再说出来,如此,也不至于让朝臣们太过于难接受,几位爱卿以为如何?”杨改革的脑子开始运转起来。
“回禀陛下,该当如此,谨慎一些,确实好。一步步的走,也容易。”徐光启出来赞成了皇帝的话,这个确实比一下子宣布收回铸币权,发行银币要好得多。
孙承宗和毕自严也没有意见。
杨改革又想起来,自己那发行纸币一事,怕又要重新布局,重新布置了,不然和这发行银币会冲突,到时候别搞得银币没发行成,这纸币也跟着遭殃,那可就损失大了。
“对了,朕准备发行纸币的,这个,几位看看,朕该如何办?得和这发行银币配合好,不然乱了套,就不好收拾了。”杨改革又把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
孙承宗,徐光启和毕自严又互相看了看。
很快,徐光启就率先发话了:“启禀陛下,臣以为,这纸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利怕是远远不如发行银币的,臣以为,如今还是一切以发行银币为先,在不影响银币发行的情况下,酌情的考虑发行纸币的事,陛下以为呢?”
“嗯,……这个在理,如今发行银币最值钱,就先考虑发行银币的事,几位就看看,怎么在不影响发行银币的情况下,把这发行纸币安排一下,如果行更好,如果有难处,就暂且先搁置起来吧。”杨改革迅速的作出决断,这发行银币显然这两年的获利比发行纸币大得多,这先后的顺序,自然是首先考虑银币了。
第217章 石油
毕自严对这件事有话要说,看了看孙承宗,见孙承宗没有要发言的意思,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这发行纸币和发行银币,互相之间,并无太大的冲突,陛下的宝钞,是有储备银做依靠的,只要陛下保证不动用储备银,随时兑换这宝钞,这纸币,它就真正的称得上一个‘宝’字……,臣觉得,不必太过于担心纸币的问题。”
毕自严十分的看好皇帝发行纸币,这纸币,比银币,比铜币它又很明显的优势,前提就是它要保值,要能兑换,如果能做到这些,这纸币的前途比银币还要宽广。
杨改革觉得也是对的,这纸币,可是将来各国都使用的货币,自己发行纸币,是有保证金的,和银币牵扯倒不大,何况,自己首批纸币的面额,大概也就是两三百万两银子左右,这个,有一百万银子做保证金,问题不大,只要严防假钞就行。
“嗯,有道理,几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杨改革问道。
孙承宗,徐光启,毕自严又互相的看了看,都不作声。
“嗯,那就是没有了?嗯,那就这样吧,记得下次早朝的时候,把收回铸币权的事提一提,嗯,差不多就是这样多了。”杨改革抹了抹额头,这明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朝廷行政能力的腐败无能,对杨改革的打击,实在太大,这脑袋,实在是疼得厉害。今天,谈论的这些事,一会大喜,一会大悲,对身体极为不利,杨改革只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事情商量得差不多了,杨改革也送走了自己的几位心腹,才准备回去好好的睡一下,这头疼得厉害。
“大伴,明天记得让那个制作彩票的,叫什么武的,明天来朕这里一下,朕有事要吩咐……”杨改革在“倒下”之前,又吩咐了这件事,这发行钞票的事,还没完,这件事不能靠户部,也不能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还得把这钞票的样式,颜色,面额,等等都定下来。
交代完这件事,杨改革就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
第二天,睡了超常的时间,才觉得轻松一些,才觉得好过一些。
昨天对杨改革的打击,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杨改革一大早起来,就整理昨天晚上搞到的资料,这纸币,暂时怕是不可能有日后制作得那样精美了,杨改革打算启用明朝以前的宝钞版本,在以前的基础上,稍稍的改进一下,不求制作得多精美,也就比以前制作得好就行,至于其他的,日后慢慢的再来,可以慢慢的进化。这银币的事,更是查到不少有用的资料。
其中对杨改革触动最大的就是,就连这民国初年,以倒霉催著称的袁世凯,也在一两年之内,发行了好几亿元的“袁大头”,要是自己比照袁世凯的规模,这银币,怎么也不会低于一亿元以上,要按照节约一成银的情况来看,自己起码可以赚上千万个银币,这笔巨大的财富,让杨改革是彻底的心动。
不过也有不同,这袁大头他用的是工业时代的铸币机,自己只能使用铸造铜币的方法去铸造银币,这个,耗费的费用可能比袁大头多一些,可能会少赚一些,不过,这不是问题,以明朝年铸币轻松过亿的情况来看,这铸币的能力和技术,是相当强的,这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这损耗就越小,这铸造银币,无论如何,也得通过,杨改革还查看了一下这银币的配比,这袁大头和自己想得几乎如出一辙,也是将近九成的银,到这里,杨改革才轻松下来,如果袁大头用的是纯银,那自己的计划可能就有问题了,幸好,袁大头也是用得九成银,自己比照袁大头这个发行成功的典范,应该可以轻松不少。
杨改革把这银币的搞清楚了,心中的石头才落地,这才有信心面对明末的糜烂局面,否则,怕是要打理包袱往南京跑了,怎么也不能吊死的北京。
王承恩见皇帝收拾完毕,准备处理今天的事了,才凑过来,道:“启禀陛下,陛下昨日吩咐的,那个叫做刘阿武的人,今天一大早就到了,陛下可是要召见?”王承恩清楚得记得,昨天晚上,皇帝睡觉之前,可是吩咐他,一大早就要见刘阿武的。
“刘阿武?来了?很好,那就见吧。”杨改革一直就在搞这货币的发行的事,这银币的事,不用自己太操心,有现成的技术和体系,更有发行成功的典范供自己参考,自己只是把铜币改成银币就行,问题不大;这纸币,自己还得过问一下,情况复杂得多。这货币的发行准备工作搞好了,自己才会轻松很多。
刘阿武一大早就进宫,等待皇帝的召见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匠户,能得皇帝的多次召见,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不会搞砸了这份差事。
文华殿。
刘阿武一进来,就叩头:“草民刘阿武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相当的虔诚。
“起来吧,刘阿武。”杨改革看了看这个家伙,怕是最近的日子过得不错,看着,脸上也有些光彩了,和第一次见面时候的那个菜色完全不一样。
“谢陛下隆恩。”刘阿武小心的谢恩,这些礼仪,无论如何,也是不能错了的。
“刘阿武,朕今天叫你来,是想问你,新式宝钞的制作,有多大的进展,有哪些难处?如果是制作以前那种宝钞,可有难处?”杨改革开口就直接问了。
见皇帝问到宝钞,刘阿武心跳得就厉害,原来皇帝叫自己研究那个什么彩票,实际上是叫自己研究宝钞啊!这宝钞那可是能换银子的,可以当钱用的,这个归自己研究和制作?想到这里,刘阿武就激动起来。
“回禀陛下,陛下所说的那种新式宝钞,需要不怕水,耐用,不褪色,还要便宜,这个难了点,草民现在是在是没有多大的进展,最多也就是在纸上面做点文章,最多能做到是稍微有点抗水功能,耐用的话只能加厚一些,这个造价,就比以前的宝钞要贵了,陛下所说的那种彩墨,草民实在是没有什么进展,这个,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是以前那种老式宝钞,草民有十成的把握。”刘阿武很有信心的回答道,这大明朝以前的宝钞,他确实不难制作,一个普通的雕版师傅都能搞出来。问题是现在皇帝要搞什么新式宝钞,这对宝钞的要求就高了,说出来,吓死人,这时间又短,实在没能搞出什么名堂来。
“唔……是这样?”杨改革了解了一下自己新式钞票的研究进展,十分的不给力,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即便有自己开金手指,也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研究出来。
“各种面额的素样,可都有?”杨改革现在也不求花花绿绿的票子了,准备搞黑白的纸票子,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和以前的宝钞一样,这件事,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这得考虑事实,考虑到能力。这花花绿绿的各种油墨,这个,来日方长吧。先把票子发行出来救急再说。
“……素样?有的,有的,草民准备了不少的素样,都是没上色的。”刘阿武明白过来,立刻奉上自己制作的样票。
杨改革看了看刘阿武送上来的样票,各种面额的都有,一文的,二文的,五文的,到一角,五角,一元,再到十元,都不少。
杨改革看了下,这素色的票样,画得还是很精美的,白描的风格,和日后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很像。不过这画得内容,怕得改一改了,按照杨改革以前的意思,这各种不同的面额,画的图案是不一样的,杨改革决定结合以前的宝钞,把宝钞的那种天生的“防伪”功能体现出来,在每一张的钱币上面,印上“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那段话,如此,这宝钞才能很好的防伪,自己的钞票制作得实在不咋样,没有这句话镇场子,怕是不行。
“刘阿武,朕准备把这新旧宝钞结合起来使用,这新式宝钞你日后有时间了再去研究,先把原来宝钞上面印的那段话,叫做‘……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的,统统都印在所有的纸币上面,明白吗?这版面,你就重新设计一下吧……,还有,这新式宝钞是两面都印,现在,你就印一面吧,纸也不用太厚,明白吗?”杨改革既然决定结合以前的宝钞,那就自然得学全一点,以前的宝钞,可就只有一面的,这个,还节约了油墨。
“……启禀陛下,这,新式宝钞最小面额才一文钱,这地方太小了点,怕印不下啊!即使印下来,怕也看不清啊!”刘阿武一听皇帝的要求,就觉得这是个难题。这以前的宝钞为啥那样大?还不是怕别人看不清这纸上面的字,现在皇帝的新式宝钞已经很小了,再在这样一点地方上这样长一段字?还要印刷出来,这得考验功夫啊!难!不是一般的难!至于是印一面,还是印两面,这个问题都不大。
“嗯,这就是朕找你的原因,如果什么都好办,朕还用得着你吗?”这个问题,杨改革典型的只动嘴,不动手,要是什么都靠自己,那自己这个皇帝白干了。
刘阿武瞧了瞧那一文钱的宝钞,再回忆一下那段字,整个人傻了……
杨改革看刘阿武一副为难的样子,再看看自己桌子上的一文钱,再想想那段字的长度,想了想,又道:“朕再赐你一个放大镜,助你雕刻更小的字出来,如此,一定能印上的。”杨改革决心取消以前那种画得花里胡哨的各种图案,转而把这最给力的一句话印在上面,再在钞票上面印上关键的面额,稍微装饰一下,这钞票,算是成了,这种钞票,他还只印一面……
尽管只有这样粗糙的制作水准,但是,依旧比以前的宝钞要先进,起码,比以前的宝钞要厚实一些,起码,这种纸张,他稍微的有点抗水性,起码,按照杨改革的要求,一定要印制得很清晰。杨改革现在不求一步到位。只求一点点的进步,就已经不错了。
刘阿武知道自己不能拒绝皇帝,天下只有一个皇帝,但是却有无数个自己这样的人,听见皇帝可怜自己,赐给自己什么放大镜,又立刻谢恩:“草民谢陛下隆恩。”
“大伴,去拿一个放大镜给他吧。”杨改革吩咐道。
“遵命,陛下。”王承恩答应下来,又叫人到宝库里拿了一个放大镜给这个刘阿武,心想,这刘阿武事没做成,东西倒是得了不少,这个宝物,可值不少钱呢。
交代下去自己要办的事,杨改革又准备解决一些这家伙遇到的难题,虽然自己不是印钞厂的工程师,但是,也多少知道一些常识,加上昨天晚上的辛苦劳动,也是弄到不少资料,给这家伙指点一下,那是绰绰有余的。
“刘阿武,说说你现在遇到那些问题吧,朕如果能帮你解决,就帮你解决了。”
刘阿武很感激皇帝,皇帝还是很关心人的,赐了自己什么放大镜不说,还问自己有哪些难题。这样的皇帝,实在是个好皇帝。
刘阿武想了一会,道:“回禀陛下,草民如果是制作陛下现在要求的这种宝钞,则没什么难度,难的是陛下以前要求的那种宝钞,那个才难,遇到的难题,主要还是在墨上面,其次是纸张,最后是雕版,这个,都难。”刘阿武说了实话。
杨改革无语了一会,自己也许把这宝钞的质量降得太低了点,我靠,以前可是双面,复杂的图案,印刷得精美,甚至还要求颜色,甚至还带有防伪功能等等,现在到好,直接和以前大明朝用的那种宝钞看齐了,这质量,降得实在是有点厉害,两面变一面,彩色变单色,印刷精美的图案改成印制那几个字,就是纸张,稍稍强了点……
“墨的问题,这个,朕想想,这墨既要防水,又要不褪色,这,油能防水……,你在墨里面掺杂一些油试试,也许有用……嗯,朕听说,陕西那边,地下出产一种带有油性的黑水,好像叫石液,石油的,据说能燃烧,这种东西,也许能行。纸的问题,这个,要防水,还要耐磨,怕还和这材料有关,朕想了想,怕这造纸材料,你得用其他东西试试,朕推荐给你几种材料,比如这棉花,麻什么的,也许能行,你想这棉、麻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不是可以多次的浆洗吗?,更不怕水,也许,解决的方法就在这里,这印刷雕版的问题,朕已经赐给你放大镜了,也许能帮你解决不少问题,制作复杂的图案,你可想过,使用细小的针?用许多细小细小的针,按照一定的图案排列起来,不是就可以印刷出比较复杂的图案了……”杨改革一口气把自己弄到的资料,都说了出来。这都是日后印制钞票的资料了,这使用针作为印刷技术的突破口,这个,确实是个方向。
刘阿武一脸吃惊的望着皇帝,这皇帝给他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惊讶了!皇帝怎么知道这样多?要是皇帝也和他一样是个印刷工匠,怕皇帝的技术,会远超他。
王承恩也奇怪皇帝怎么知道这样多,不过,这皇帝就是皇帝,他必定和一般人不一样,这皇帝,还有梦中的神人教授,皇帝是真的不一样。
杨改革一口气把自己弄到的东西都说了出来,这件事,也就到这里了,其他的,不关自己的事了,其他的,只能等了。
“对了,刘阿武,那邸报的印刷,如何了?”杨改革说完了话,准备赶人,不过又想起来,自己印刷的报纸,这家伙还在研究呢。
“回禀陛下,草民正在做,最近都在忙这宝钞的事,就耽误了一些时间……”
“嗯,安心的做吧,不要急,先把这宝钞做出来再说……”杨改革在报纸和钞票之间,选择了钞票。
“草民遵命……”刘阿武偷看了一眼皇帝,答应下来。
……
刘阿武走了,脑海里全是皇帝刚才说的话,出宫时候,身上还多了一个放大镜。
走了刘阿武这个负责制作钞票,搞报纸的人,杨改革才松一口气,这钞票和银币的发行,得抓紧时间。
“大伴,记得让人到陕西那边,把朕说的那种埋藏在地下,黑色的,能燃烧的石油给朕搞一些来,不,搞很多来,分一些送到刘阿武哪里去……”杨改革想起来,这石油自己也得关注一下了,这陕西的石油,很早就有记载了,也许,自己该弄一个简单的提纯设备,分离一些油出来,也许,将来和野猪皮干架的时候,用得着。
王承恩吃惊的看着皇帝,不明白皇帝怎么会知道陕西那边有这种东西。
见王承恩衣服吃惊的模样,杨改革笑了笑,道:“大伴,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石油一事,记载在宋朝人沈括的《梦溪笔谈》里面了,可是有诗为证的‘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说在延州那边二郎山下,出产这种石油,有人用它燃烧出来的烟制作出来墨,比上等的松墨还要好,‘延州石液’就是说的这个,朕觉得,它可能就是朕需要寻找的那种东西,呵呵,现在你明白了吗?”杨改革卖了一会乖,这东西,都是昨天搞资料的时候弄到的,杨改革记得,小学还是初中的历史课本里,就有讲述这《梦溪笔谈》,里面好像就提到这个沈括发现了石油。
第218章 差点误事
王承恩张大了嘴巴,两眼只差冒星星了。这皇帝懂得的可真多啊!怪不得这样厉害,看来,这多读书是没错啊!
“奴婢受教了,奴婢受教了,陛下博览群书,奴婢羡煞了……”王承恩很痛快的拍皇帝的马屁。
“呵呵呵……呵呵,大伴,记得,派人多收集这种东西,朕觉得这沈括说得没错,这石油,怕是要大行其道啊!朕要派人研究它……”杨改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反正这宋朝就有人利用石油了,就说过这石油会大行其道,那自己干嘛不堂堂正正的利用呢?
“奴婢明白了,奴婢这就派人大量的去收集,不会让陛下失望的。”王承恩见皇帝能从宋朝的书里发现有用的东西,崇拜得不得了,立刻答应皇帝,大量的去收集这东西。
“嗯,记得,多用陕西那边的劳动力,对了,这次收集石油,不使用地方上的劳役,直接给银子,包三餐。”杨改革考虑了一下,说道。
王承恩十分不解,这动用地方的劳役不是很节约吗?为何还要给银子呢?还包三餐?这待遇也忒好了点吧:“陛下,这,为什么不使用地方劳役呢?如果全靠银子驱使,怕要不少钱啊!还得包三餐,这……”
杨改革自有自己的想法,陕西那地方,怕今年就要爆发农民起义了,自己这也算是解决一部分人吃饭的问题,只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的努力,这农民起义的规模,能爆发得轻一点。
“唉,大伴,你不懂啊!这天灾即将来临,这百姓吃不饱饭,会干什么?朕这也是多为百姓寻一条活路啊!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记得,这件事一定要派得力的人去做,一定要按照朕说的,不用地方劳役,给工钱,包三餐,一个工人,就是一个家庭啊!一个工人,一个月,就给个一两银子吧……”杨改革望着门外面的蓝天,希望自己这样,没有做错,能减轻农民起义爆发的威力。
王承恩没想到,皇帝是如此想的,张大了嘴巴,吃惊的看着皇帝。陕西那边的天灾,皇帝已经预示了,这……,皇帝说得对,这天灾没饭吃,老百姓就得造反,皇帝这是怜悯陕西的百姓,特地给陕西的百姓一口饭吃啊!不过,这陕西何其多的百姓,光凭挖一点石油,能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
“陛下,陛下的心是好的,可是,陕西的百姓何其多?陛下救得过来吗?这收集和运输石油,怕也需要不了多少人力啊!”王承恩想不通。
“呵呵,大伴,你不说,朕还没想起来,那干脆,把这收集石油的规模,再扩大,尽可能多的容纳一些当地的劳力……”杨改革忽然发觉,自己其实,完全可以在陕西那边大力的开采石油,把这石油当成产业做起来。
王承恩更加吃惊!这皇帝需要那样多的石油干嘛?又不能当饭吃,要怜悯那里的百姓,也不能花光自己的钱啊!要知道,皇帝为了搞钱,可没少费心思,现在居然要投到那个无底洞里去。
“陛下,陛下,这……”王承恩语无伦次,晕了,实在是想不通,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干。要这些没用的石油,还不如直接在那边赈济呢。
“呵呵,大伴,这个,你还不明白吗?这石油有大用,是能换很多钱的,比如这《梦溪笔谈》里就说了,这石油,是可以做墨的,做出来的墨,比上等的松墨还要好,嘿嘿,大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财路吗?另外,这石油是可以燃烧的,如果能从里面提取出比较干净的油,嘿嘿,怕能当灯油用啊!这天下何其多的人要用到灯油,这岂不是又是一个财路?”杨改革还有一个更大的用途没说,这石油能提炼出汽油来,要这样,这战场上,又多了一件利器,燃烧弹,对付骑兵,特别是铁甲骑兵的大杀器……
面对皇帝滔滔不绝的言辞,王承恩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许皇帝说得没错,这个,石油也许是条财路,而不是无底洞。
“奴婢明白了,奴婢这就派得力的人去寻访,定不会让陛下失望的。”王承恩被皇帝说服,也就完全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办了。
杨改革心里,却在思索这石油它是怎么提炼出来的,有点印象,好像是一种分离塔,在下面加热,分离塔里面的石油,会自己分成很多层,在不同的地方接出来的,是不同的东西……不过,这些东西,十分的专业,自己可能得弄点资料,外加山寨一个分离塔,这样,也许能搞到汽油,也许,自己还得查查这燃烧弹的资料,或者那个看小说时候知道的叫什么鸡尾酒的东西,不求有多好,只求将来和野猪皮干架的时候,用来招呼野猪皮的精锐,要让他们尝尝地狱的滋味。
……
五月十三。
又是早朝的时间,杨改革和自己几个心腹商量好了,准备收回铸币权的时候。一切都会从收回铸币权开始,所以,这个日子,对杨改革来说,很重要。
和往日一样,在大臣们洗脑般的唱歌,磕头之后,才迎来了最重要的时间,朝事。
杨改革用眼睛扫了一样孙承宗,孙承宗好似一个老僧入定一般,看不出有什么情绪。
再看徐光启,徐光启则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见皇帝看向自己,则微微的点了点头。
感觉到了徐光启点头,杨改革才放下心来,最近这几天,都在忙着搞“科技”,搞黑武器,晚上弄资料,白天就叫太监们制作相应的工具,十分的忙碌和累,都没时间和自己的嫡系好好的沟通一下,不过料想这铸造新钱是新皇帝的一大权利,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杨改革正忙着看自己的嫡系,看看自己的嫡系准备好了没,就有人出来奏事了。
“启禀陛下,臣接到陕西各地上报,言旱灾已经初现端倪,有些地方,已经可以预见是要绝收了,还请陛下提前赈济才是,否则……”一个“年轻”的大臣不顾朝廷的潜规则,率先就把这“最重要”的事说了出来。
本来,杨改革打算是在今天处理铸币权的事,没料到,这旱灾的事,倒是成了头等大事了,看来,这明末的天灾,已经开始了啊!考验自己的时候,来临了啊!杨改革稍稍的在脑子里思索了一下,就得出“英雄模式开启”这个结论,这是百分百啊!
这个年轻的“大臣”话一出口,下面的群臣就议论纷纷,杨改革也不打搅,这遇到事,有节制的讨论一下,也不是一件坏事,交流看法还是很重要的。
一个大臣不知道怎么地,高兴的跳出来,高声的喊道:“启禀陛下,应验了,应验了……”
正在烦恼和感概的杨改革觉得很意外,这天灾本来就是意料中的事,你在这里喊个鸟啊!还应验了,难道应验了很好吗?这干旱他就是个开头,结尾就是老子吊死在煤山上,明朝玩玩,你在这里喊应验了,不是咒老子早点归西吗?
“这位卿家,朕知道是应验了,不过你激动、高兴个啥?难道应验了很值得高兴吗?要知道,这天灾,干旱接踵而来,你觉得是个好事吗?”杨改革十分的不高兴,这脑残的家伙,天灾来了还高兴呢,真的是,吊死在煤山的不是你啊!我靠,杨改革心中暗骂。
这个大臣被皇帝一顿数落,顿时刮掉一层脸皮,不过,这高兴劲居然还没过去,恬这脸继续道:“回禀陛下,这天灾应验了固然不值得高兴,可是有件事,值得高兴啊!陛下梦中的神人,神人啊!能给陛下托梦,能预知后来的事……”
这个大臣心目中,天灾还没有那个什么子虚乌有的神人重要,杨改革为之气结,在这个大臣眼里,怕这神奇的神人,能预知后事的神人,比那个什么干旱更加有意思。
“这位卿家?你的意思是说,这天灾干旱还不如神人重要?是吗?”杨改革心中的怒火,不知不觉的就高涨起来,这家伙不开眼,咒骂老子早点归西。
“回禀陛下,臣不是说神人比天灾重要,天灾当然比神人更重要,不过,臣觉得有一件事,更加的重要,比天灾还重要。”这个大臣换了一副媚笑的脸,给皇帝答复。
“哦?有什么比神人,比天灾还重要?”杨改革纳闷了,比天灾还重要?莫非你还想把神人请出来显示神迹不成?要这样,我可就没办法了。
“回禀陛下,这天灾固然重要,可是,也远不如万岁爷的龙体重要啊!陛下英明神武,睿智清明,乃是千年不出的明主,圣君,……如今这神人告梦之事成为现实,说明这个神人确实有本事,确实是有大神力的,陛下何不求神人,告知如何长生不死呢?想这神人如此的关照陛下,必定会有办法的,到时候,陛下该当享受万万年的至尊啊!陛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岂能说不是好事?陛下以为呢?”这个大臣一脸的媚笑,说出了自己的意思。
呕……!杨改革看了这家伙的献媚,那样子,那声音,那语调,简直……没法说,杨改革想干呕。那马屁拍得,也不嫌恶心,居然敢把天灾说成好事,这思维是何等的强大,自己这皇帝,干一天都觉得累,如果穿越过来,不是穿越到了崇祯身上,自己打死也不愿意当崇祯的。还万万年?你当老子是干尸啊!不赈灾,十几年之后,老子就要吊死在煤山了,还万万年,万万年个鸟啊!
杨改革决定对这家伙行“注目礼”,这种事,杨改革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好。
朝中不少的人对这家伙拍马屁十分的反感,见皇帝用奇怪的眼神看着这家伙,似乎是在注视,心有灵犀,也跟着皇帝注视这家伙,不多时,朝中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秘密”,开始同样的用“注视礼”看这家伙。
这个说天灾是好事的家伙,终于感觉到有什么不一样了,环顾一下,才发现,自己被很多人注视了,媚笑的脸终于变色了,把头低得低低的。
杨改革心中狂骂了一阵子,又见这家伙把头低到裤裆里去了,才道:“诸位卿家,接着议事,既然这天灾已经有了端倪,那么,就都说说怎么办吧,正事要紧,不要说些无关紧要的事。”
杨改革觉得,还是先说正事吧,这天灾来临远比这个拍马屁的家伙重要。
朝臣们见皇帝发话,又开始干正事起来。
首辅施凤来打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