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阁首辅首先接过本子,翻看起来,一看,脸色就绿了,瞬间又变得惨白,瞬间又是通红,看得出,这位首辅,憋得不轻,憋得难受。

也不等本子给其他内阁看,就率先道:“启禀陛下,臣绝不赞同陛下废除盐政,此乃,此乃……”内阁首辅一时也想不起该怎么说皇帝这种“很天真”的想法,气得不得了,快抓狂了。

杨改革端坐在宝座上面,笑着看这几位内阁。

几位内阁首先是看到这首辅大人的脸色,犹如唱戏的一般,变得极快,从最开始的正常,到惨绿,到惨白,再到通红。都觉得诧异,什么东西让首辅大人如此失色。纷纷把头张过来,看那本本子上写的东西。又听首辅说废除天下盐政,当时就觉得晴天一个大霹雳。轰在头顶!

一位辅臣匆匆的看了一眼本子也出来道:“陛下,绝不可废除盐政,这盐政乃是朝廷收入的支柱,如何去得?去了,这朝廷的支柱,也就塌了啊!”这个大臣更急,废除天下盐政,这种事,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

“陛下,这盐税,每年有一百多万两银子的税入,如果丢弃,那这户部岂不是更加不堪?每年的亏空岂不是更甚?朝廷拿什么来补这一百多万两的亏空啊!万万不可啊!陛下……”这位内阁更是急得不得了。废除盐政,这件事,皇帝也敢想,也敢提。

其他内阁更是不敢看皇帝,把脑袋低得低低的,心中纷纷思索这其中的原由。都在设想,这一旦盐政废除了,依靠这条链子得利得官员,不知几凡,都得喝西北风啊!皇帝这一下,不知道搞掉了多少人的饭碗啊!被这种大无畏的行事方式给吓住了。

杨改革早就做好了当“官僚公敌”的准备,这废除盐政,仅仅是个开端。自己这一刀砍下去,就要如同砍甘蔗一样,开一个口子,然后顺着这个口子,用巧劲,一口气把甘蔗剥到底,这样,才能吃到甘甜可口的甘蔗。

“朕知道这户部无银可赏,所以,特地准备了这个礼物,作为朕登基,大赦天下的礼物,送给全天下的百姓,真正的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沐浴到朕的恩泽,如何,不行吗?”杨改革就是装,装纯,装无辜,假装心里装的是天下的百姓。

几位内阁,更是气结的不得了,快抓狂了,不知道该怎么反驳皇帝,要知道,这盐课上的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但是却绝对不能抬到桌面上去说,一说,必定是牵扯出盐课里面的黑幕,这就是“官僚公敌”,皇帝敢说敢干,那是因为他是皇帝,普通官僚,就算是首辅,也没那个魄力,当“官僚公敌”,以前徐光启说过,结果闹到吐血。

“几位卿家不说话?那朕就当是没意见了,那就把朕的意思写道诏书里面去吧。”杨改革发觉,这几个内阁的战斗力相当的不给力,自己没说几句话,他们就支持不住了。杨改革那里知道,别人不是被他说得没话说了,而是惧怕这庞大的官僚利益,不想身陷这利益的纠葛当中去。

“启禀陛下,臣绝不赞成陛下废除盐政,如此,必将致使朝廷每年少一百多万两的银子,这个漏洞,如何去补?何况,这盐课,这两年,已经渐渐有了起色,逐步的增长起来,陛下,万万不可废除盐政啊!”一位内阁也算是有担当的,猜到皇帝可能是对这每年百万两的盐税银子不满意,变着方的要涨盐税呢。于是,当机立断,决定代那些盐商,在盐业上获利的官僚们说话,给皇帝涨盐课。

其他大臣也听出了其中的玄妙。立刻出声附和。

“启禀陛下,臣以为,X阁老说得在理,这每年一百多万两的亏空,如何去补?这户部已经是每年有着巨大的亏空了,再少了这一百多万两,这户部,每年过手的银子不到二百万两,这,实在有点寒酸,如何支得起这巨大的开销?何况,这盐课如今每年也是在增长的,今年恐怕能收到一百四五十万两的盐课啊!陛下,万万不可废除盐政,如此,户部亏空更甚,更是无力饷边,赈灾啊!”这位大臣听出了里面的“玄妙”,也决定给皇帝增加盐课,增加到一百四五十万两银子。这个,按照现在的统计数据来说,可以说是爆发式的增长,增长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但是,都绝口不提每年能收的盐税银子是多少。

杨改革一听到别人说盐税,就心中来火气,MD,一亿多的人口,一个人每年吃五斤盐算,每斤盐征收二十几个铜板,一年下来,那得多少?这本该每年一千多万两的盐课,每年给老子一个零头不到,还要老子给你们谢恩,当真是气人。杨改革决定给这些官僚一个好看。

“这个简单,不就是一百五十万两吗?朕出了,从内帑里出,为了给天下百姓一个恩赐,为了让朕的子民沐浴一下朕的天恩,朕这回,就当一下大户。如何,这下没问题了吧。”杨改革抛出了自己的搪塞之策。

用内帑里支一百五十万两给国库,用来抵盐课。皇帝的话,让这些大臣震惊!发傻!发痴!发呆!发懵!发晕!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怪,历来都是皇帝往内帑里扒拉钱,现在到好,这位主,一百多万两,一声不响的就要往外扔。内阁们真的是懵了,想不通皇帝是如何想的。

内阁们的脑经已经短路了,不知道该怎么思索这个问题,这朱家的孩子就不能出一个正常的吗?这位最不靠谱,最离谱,这种事也敢一口答应下来,这……皇帝的身影,在他们的脑子里,印象,已经越来越模糊,看不清……

杨改革看着地上那群白痴一般的内阁们,就来气,MD,这事,本来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事,一旦废除了盐政,其实,自己也不讨好,每年要白白丢掉一百多万两银子,节省点,够自己练两万精锐了。这打起仗来,把握也大许多,可惜,都是这些狗日的官僚太贪。本该一千多万两的盐课,到现在,给自己百十来万,当真是吃剩下的残羹剩饭,别人吃肉,自己啃骨头,得,一拍两撒,自己吃不到肉,大家都别好过,都别吃了。

杨改革的眼光,巡视这地上的内阁们,内阁们和皇帝一对视,目光立刻缩回来,这件事,内阁们其实都心里明白,知道是怎么回事,理亏得不敢和皇帝对视,没有底气,这件事,不就是大家吃肉吃得太厉害,到皇帝这里的时候,已经只剩下骨头了,皇帝不高兴,不乐意呗,不让皇帝吃大头,皇帝就让大家也都别吃,内阁们已经明白了皇帝的心思。不过,这事,怎么好说出口?前面已经有人提过给皇帝涨盐课的事了,看来,皇帝不仅没满意,甚至很愤怒。

刚才那个首先提出涨盐课的内阁思索了很久,满脸的焦急,思索再三,终于还是道:“陛下,臣还是坚决不赞成陛下废除盐政,虽然陛下可以用内帑抵盐课,可是,陛下,这盐课是每年都有入账,难道陛下每年都支钱给户部?如此,陛下的内帑又可以支持多久?”这位官员只差和皇帝摊牌了。

这精英们都很精,知道这皇帝的收入,每年也就那点钱,不过百十万两,有时候甚至还不足。这点钱,还要养家,养宫中数万太监、宫女,京营将士,百官,还要时不时的赏赐边关,时不时的赈灾救急,甚至还得准备点钱打仗,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可能有多少余钱,所以,也才冒着胆子把这该交的盐课一降再降,就是欺负皇帝知道大家贪污也没办法,皇帝也是穷光蛋,要想动盐课,就得掂量掂量这每年的盐课收入用什么来补,这没钱,人就没胆子,还是那句话,衣是人的毛,钱是人的胆,没钱,就没胆子动盐课。这就是盐商们有恃无恐的心理。算准了皇帝没钱,没胆子。

“没事,朕内帑里有多少钱,不劳卿家关心,每年,朕支援户部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就是,就当是朕替天下的子民补了这盐课上的亏空,让朕的子民,都感受一下朕的恩惠。”杨改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中心中在滴血,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一百五十万两,就这样打水漂了。这都是这群该死的狗日的精英,要是吃相好一点,给自己多留点肉,自己也不至于用这种同归于尽的办法来整这事。

拿到桌子上面来说的话实在不多,太多的都是潜规则,都是暗地里说的,都是桌子底下说的话,如今拿到这乾清宫的大殿上,如何说得出口。

内阁们也是惊讶皇帝的决心,这皇帝是怎么了,这内帑里到底有多少钱?敢夸下如此的海口?每年往户部里送一百五十万两银子,这每年户部解给内帑的钱,恐怕也到不了这个数吧。这皇帝发得哪门子疯?群臣开始计算这皇帝能坚持几年,几年会变成穷光蛋,几年能恢复盐课。

很快,内阁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皇帝是个傻子,皇帝发疯了。

第180章 挤

乾清宫里,关于废除盐税的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

皇帝想以每年一百五十万两银子的价格,终结官僚们依靠食盐获利的时代。

这种设想,实在是大无畏,几个阁老,已经被皇帝气得头晕脑胀了,不知道拿什么话跟皇帝说。

一旦皇帝真的把这废除盐政写进大赦里面去,在这条利益链条上获利的官僚们,都得去喝西北风。

一位内阁觉得自己实在不能看皇帝干出这种“荒唐事”。这种大赦一颁布出去,天下人都要疯了,官僚们气疯,百姓们乐疯。没了盐政,就只有了私盐,这官盐和私盐的差距,天壤之别。

“陛下,可是不满意这盐课征收得太少了?既如此,陛下,何不加收盐课就是,为何一定要停了盐政了?如此,岂不是因咽费食。”一位内阁告饶了,和皇帝说了实话,不说实话,皇帝这一杆子下去,这得打翻多少人的饭碗?

“不不不!朕打算赐福朕的子民,让朕的子民过一个好大赦,至于征得多,征得少,那倒是无所谓的。”杨改革坚持要废除盐政。

几个内阁见这根本就说不动皇帝,更是焦急。

内阁首辅真的是告饶了,整个人都沉侵在一旦废除盐政,官场上所带来的动荡,心中惶惶,害怕到很,跪下,道:“陛下,还请陛下明示该如何做吧,真的是不能废除盐政啊!臣知道陛下恼恨这盐课交得太少,臣一定劝导在册的盐商,让他们多交税,陛下万万不可废除盐政……”

首辅的突然跪下求饶,其他阁臣,也跟着跪下求饶,一个小型的AE就摆出来了,但是没有发招的意思。

“陛下,不可废除盐政,不可,……”

“陛下,万万不可废除盐政……”

几个内阁磕头,磕得这乾清宫像敲鼓一般。

杨改革看了也心疼。一是觉得这脑袋撞地板真的是疼,第二就是自己每年掏一百五十万两,真的是“心都疼”了。杨改革也不想出这笔冤枉钱。

“几位辅臣,朕也是读过书的,学过算术的,相信几位卿家都是士林中的佼佼者,必定也是精通六艺的,……不知道是朕的算术没学好,还是朕不够聪明,麻烦诸位辅臣和朕算一算这盐课的帐。”杨改革打算挑明了和这几个内阁算一算这盐税的账,否则,老是这样像说黑话一般的说切口,摆潜规则,也忒没意思。

几个阁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首辅道:“还请陛下明示。”

“我朝食盐卖多少钱一斤?”杨改革直接问了核心的问题,再不和这些官僚打机锋。

首辅的额头上冒汗,这盐税可不能算啊!一算就是漏洞百出。

“回禀陛下,我朝食盐,价从二百文到四五百文不等。”首辅还是回答了皇帝的话。

“很好,那朕再问你,朕的大明朝有万万以上的人口,这个也没错吧。”杨改革又问道。

首辅想了想,道:“回禀陛下,陛下统领过兆人口,此言不虚。”

“没人每年吃几斤盐?”

首辅没有回答。低头思考了半天,也没说话。

杨改革见这位首辅不愿意说话,又道:“那位辅臣知道,每人每年吃多少盐?”

一个阁臣还是应道:“回禀陛下,平民百姓,节约着,每年估摸七八斤盐够了吧。”

“真的只有七八斤?没有记错?”

这位阁臣想了想,咬咬牙,又道:“八九斤吧?八九斤吧。差不多了。”(按照明朝的盐引数量,每年出盐是六亿斤,是按照六千万统计人口算的,每人每年十斤盐。)

八斤,九斤?杨改革道:“那就算是九斤吧,那朕问你,我大明朝,每人每年吃九斤盐,就按一万万人口算,这该得多少盐?”这盐政的云山雾罩,其实,问题很简单,只要一个学过学术的小学生,就可以算出问题来。

“……”阁臣们都沉默,这个帐,没法算。一算,就有漏洞。都跪在地上,不吭声,低着头。

“既然你们都不算,朕学过算术,那朕就算一算吧,每年该吃盐九万万斤,这个算术,朕没算错吧?嗯?”杨改革又看了一下地上的阁臣们,阁臣没有一个说话的。都低着头不作声。

“每年的盐课是多少?也就一百万两银子吧。算一下,这一斤盐,课税几文钱?”说到盐课,杨改革就觉得自己的小学都白读了,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要算错。

几个阁臣依旧跪在地上,不说话,低着头,心里不住的在诅咒,诅咒那些盐商,太贪婪了,这种漏洞,一旦认真起来,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

“既然几位辅臣不愿算,那朕就算算吧,就按照十万万斤盐算吧,每年一百万两银子,每斤盐只收了一文钱的盐课……”杨改革吐出了这个冷冰冰的一文钱。

地上的大臣更是不说话。

“很好,这盐的售价在二百文以上,朕就能收到一个铜板的盐税,你们说说,朕还要这盐税干嘛?干脆,朕拔一文钱利天下,得了。朕也不稀罕这一文钱。你们说说,朕说得可对?”杨改革的算术,让这些大臣更是说不得话。

杨改革也是心痛自己的盐税,要是盐税在正常的水准之上,每年的进账,该在一千万以上,可惜,从来就没到过。

乾清宫的大殿里,就如此诡异的对立着,皇帝坐在高高的宝座上面,看着大臣,等待这大臣答话。

几个内阁跪在地上,头低得低低的,一声不吭。这时间,就这样持续下去。

承天门外的人群,早已等得不耐烦了,这大赦,按理说,早就该出来人宣读了,可是,都到晌午了,这出来宣读的人,还没出来,那地上跪的囚犯跪不起不说,这一旁看热闹的“群众”,更是议论纷纷,都在讨论到底这皇宫里在干什么,为什么一个大赦如此的难。

负责主持仪式的礼部官员,再也忍不住,叫了一个小黄门,让小黄门进宫去催催,这到底是怎么了,怎么大赦还不下来?

一个小黄门飞快的跑向皇宫。

王承恩出去了一会,回来就禀报道:“启禀陛下,这承天门外的XXX,X大人催问这大赦的诏书,什么时候能到,说这承天门外的百姓,已经翘首以盼多时了……”

有人催诏书了,杨改革反而不急,坐在宝座龙椅上,悠哉悠哉。

喝茶。

“朕知道了。”然后就没了下文。

今天是大赦的日子,日子是早就定好了的,如果订好的大赦日子却没有大赦的诏书下来,这个玩笑,可就开得大了,这魏案不能定音,这多少人得急出白头发啊!杨改革和这些阁臣拼耐性。

时间又一分一秒的过去,地上的几位阁臣,也在开动脑筋想办法。既要不能把盐商掐死,也不能不让皇帝满意。

一位大臣实在受不了了,出言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可以把这盐课,调高到五百万两,陛下以为如何?从每斤盐一文钱加收到五文钱,如此,陛下,该满足了吧……”这个内阁受不了了,要是这大赦的日子过去,诏书一直耽搁,下不了,这皇帝铁定的要重新拿魏案开刀,这得牵连出多少人来?这京城里,怕是有好几百的官僚得牵扯出来,谁没深交故友?为了京城里这好几百的官僚着想,还是把盐商的利益砍一砍吧,这些年确实,对盐商,过于放纵了。

“呵呵,五百万两,这位辅臣好气魄,只是不知,这五百万两能收得到吗?”杨改革也惊讶自己这位内阁辅臣的决心,居然可以一口气把盐课涨到五百万两去,这魄力,不可谓不足。这一下,估计会把盐商挤得呱呱叫吧。

那位开口的内阁,咬咬牙,下了决心,道:“回禀陛下,臣一定想办法,交齐这五百万两的盐课……”

从一百万两到五百万两,从一文钱到五文钱。杨改革觉得,这盐课和这些官僚就像女人的乳沟,挤挤,总还有的。

杨改革笑着道:“呵呵,不错,这位阁臣,倒是有魄力和决心,不过,朕以为,我朝的税率,是三十税一,也就是说,一斤盐卖到二百到四五百文,取个中间数字,就算三百文吧,三十税一,也该有十个铜板吧,怎么才有五个铜板?”

杨改革觉得这盐课和女人的乳沟一般,挤挤,就有了,于是,决定挤挤这“乳沟”。一下子,从五个铜板,要价到十个铜板。

地上的内阁们没晕死,一个铜板涨到十个铜板,这每年就得给皇帝交一千万两的银子,这个,吓都快把内阁们吓死了,这大明朝,一下就要成爆发户啊!要是如此,那些盐商,依靠盐商获利的官僚,还不得拔了他们的皮。

大殿里,又是静悄悄,漫无目的的对峙。

承天门外的人越聚越多,小黄门,又一次飞快的朝皇宫大内跑。这又是一个时辰过去了。大赦的诏书依旧未到。很多牵涉进魏案的官僚,开始焦急起来。不会出什么幺蛾子吧。这可是说好了的,交钱免灾,在大赦的时候,捎带他们一程,要是没有的大赦,那铁定的,就要重翻魏案啊!心中顿时惶惶不安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承天门外。

“陛下,外面又有人来催了……”王承恩也不敢大声的说话,这个的大殿,太安静了点。

杨改革照样坐在宝座的龙椅上,慢悠悠的喝茶,不急不躁。

地上的大臣,开始吃力起来,跪在那里,额头不住的冒汗。

刚才和皇帝一直“谈判”的内阁,再一次出来,准备和皇帝谈判,这次,不光是额头冒汗,这已经是青筋暴起,快要崩溃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把这每斤盐的盐课,提高的七个铜板,已经是极限了……”

这个内阁的话一出,地上的其他阁臣没晕死去。又涨价?七百万两?那盐商,和那些依靠盐政获利的人,会吐出七个铜板吗?他们这身皮,恐怕也不够他们剥啊!

杨改革坐在龙椅上,心中只想笑,自己还真的没看错,这盐课,果然如同女人的“乳沟”,再挤挤,又有了点。

“七个铜板?七个铜板能干什么?如今朝廷每年开支巨万,军饷,赈灾,兵费远没有着落,这七个铜板能干什么?这东虏随时会入关,这边关的饷银必定不能少,这拱卫京师的天下精锐,这饷银要不要?这赈灾,数百万,千万子民,如何安置?要不要银子?那一样少得了银钱?七个铜板?能干什么?”杨改革想的是一锅端,自己垄断这盐业市场,而不是每年收七百万两银子的保护费。七个铜板能干什么?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来源卖报歌……

地上那个和皇帝一直讨价还价的内阁,再也受不了了,本来是跪着的身子,一下子委顿在地,摊在地上了,被皇帝逼瘫了。

其他几个内阁,见有人被逼到这个份上,也是心中凄惨,泪流满面,不就是当个官吗?这容易吗?

“启禀陛下,臣才德有限,不能辅佐陛下,臣请辞,还请陛下放臣回乡,以求终老。”一位内阁实在受不了这种夹在皇帝和盐耗子之间这种气了。决定抽身,打酱油。

见有人带头,其他内阁也纷纷立起身子,出来请辞,这个官是没法干下去了,一头是皇帝,得罪了肯定不讨好,另外一头涉及成千上万同僚们的利益,得罪了,也干不下去。只好撂担子。

“呵呵,诸位辅臣,这是为何,为何都请辞?朕不过是给天下的子民恩赐几文钱的恩赏,为何诸位辅臣就请辞呢?朕自觉没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啊?”打酱油?没门,杨改革绝对不会现在放这些人离开,现在离开,那岂不是坐实了自己逼迫大臣的名声?

阁臣们想死的心都有了,看样子,皇帝是根本就没打算让他们退休。这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实在不好过。

一位内阁一直皱着眉头想了很久,貌似终于有了个主意,道:“启禀陛下,臣有一法,既可让陛下赏赐天下百姓,让天下万民沐浴陛下的隆恩,也可以使这盐课有所起色,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这些内阁,面对皇帝小学水准的算术题,实在没有什么话说,只能不断的想办法,折中,这个折,就是一折再折。从刚开始的一百五十万两,到五百万两,再到七八万两,现在看来,还不够,还得再折。

“哦?呵呵,有什么办法,说说看,如果可行,朕也不是不近人情的。”杨改革还想看看这位能出个什么主意,总不能把盐课涨到十个铜板去吧,要是那样,自己倒是不介意暂缓自己的砍盐商计划,先用这一千万两银子练几万兵,先把这野猪皮干趴下,自己手上有了这样多的兵,要砍盐商,岂不是更加容易?

“回禀陛下,臣是这样想的,陛下只是要恩浴天下万民,兼对这盐课不满意,其实完全不必废除盐课,如此,陛下每年也损失一百多万两银子,也是划不来不是?陛下,不如这样,陛下不废除盐政,只暂停盐政三年,如此,陛下既可以让天下人沐浴到陛下的隆恩,也可以避免每年向户部支帑百多万,此法,一举多得,陛下以为呢?”这个内阁提出的解决方法,倒是真的照顾了皇帝的想法,处处跟皇帝考虑。既得了名声,又不用向户部解银子。

杨改革觉得这个人倒是有几分水平,这种勾当都想得出。嘿嘿,有点意思。

“那户部的盐课呢?就不要了?没了朕这里补的一百多万两的银子,那户部的亏空岂不是更大?”杨改革看看,这盐商们的“乳沟”,到底能挤到什么程度。

那个内阁想了想,道:“陛下,臣以为,我朝一直以来,就有藏富于民的传统,臣以为,如今到了国家危难之际,也该这些盐商为朝廷效力了,陛下,可令这些盐商代天下百姓缴纳一百万两的盐课,或者让他们捐输一百万两于户部,以解朝廷的燃眉之急,陛下只要允许他们继续贩盐就行,想必他们会理解陛下的苦心的,如此,陛下,一举多得呀!”这位大臣的想法真的是越想越好。

嘿嘿,杨改革心中暗笑,这个想法,也够厉害,这种办法都能想得出,算什么?妥协了?自己不过稍微用了点力,这盐商和盐商的官代表就妥协了?这乳沟挤得也太容易了点吧。

“一百万两?一百万两怎么够?刚才有位辅臣不是说了吗?不是可以缴纳七百万两的盐课吗?怎么现在就变成一百万两了?”杨改革装傻,这“乳沟”好挤,干嘛不多挤挤,看看到底能到什么程度。

地上的阁臣们,个个翻白眼,这位皇帝陛下,实在太天真了。也是在太爱财了,也实在太精明了。

“……陛下……陛下,五百万两,停盐政一年,一年……”刚刚出主意的这位内阁,顾不得礼仪,像菜市场上和菜贩一般急着和皇帝讨价还价,要是能按照这个水准和皇帝“讲和”,也算得上是盐商们的胜利了。这停盐课一年,每年缴纳五百万,这也勉强能接受,其实,盐商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只不过把二百文的盐价提高五个铜板,就什么都出来了。涨价不过四十分之一,真的是不算什么。得,就从盐商这里抽五个铜板到户部,反正户部的钱也是要花掉了的,也没进皇帝的腰包,算起来,还是进了“自己”的口袋。这个内阁辅臣又悄悄地算起这个帐来。算明白了帐,心里就安定下来。和皇帝讨价还价的底气,也就越来越硬了。

第181章 双赢

五百万两银子,暂停盐政一年,朝廷可以得一笔巨款,皇帝又可以得恩赐天下万民的好名声,这位内阁大臣,已经美滋滋了。觉得自己出的这个主意实在是高。皇帝必然会见钱眼开。要知道,这五百万两,已经远超大明朝任何一位皇帝的岁入了,皇帝不过动动嘴皮子,用算术算一算,就可以获得远超明朝任何一位皇帝的岁入,想必,皇帝该满足了。

杨改革也在打着自己的算盘,自己最迟会在野猪皮进关之前砍山西的晋商,顺带的就会砍盐商,也不过一年的时间,要是这样,倒是和自己的计划并不相冲突,自己事先得了五百万两银子,可以用这笔银子造大战舰,可以赈灾,可以支军饷,算下来,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更大的飞跃,一年内,晋商卖国案必定爆发,顺带就会把盐商彻底打倒,如此,完全可以先把五百万两弄到手,解自己的燃眉之急,到了日后,以这个盐商涉嫌卖国,当汉奸,卖祖宗为名,自己不认账了想必也不会有人说自己什么,或者干脆乘机改革盐政都是可以的。

想了一通,杨改革觉得,可以和这些盐商的“代表”们妥协一下,于是道:“诸位辅臣以为如何?这样办行吗?”

几位阁臣你看我,我看你,觉得还是这样吧,这不就是停盐政一年吗?又不是永久取消了,反正,这盐课出在了人身上,大不了涨几文的价,盐商倒是不会太吃亏,就算他们今年吃亏为朝廷做点贡献吧,正好如今这朝廷也没钱花,几位阁臣互相看了看,点点头,心照不宣。

首辅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如此甚好,一来可以使天下万民沐浴到陛下的隆恩,二来可以使朝廷的岁入增加,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陛下,臣等无异议……”首辅代表内阁说了同意的话。

“呵呵,这样?都赞成了?那就这样吧,让盐商先把钱垫上,五百万两银子,一文也不能少,什么时候凑齐了五百万两银子,就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时间,在这之前,就暂停盐政。”杨改革不想和盐商直接打交道,杨改革可没有那样多的精力去管这事,只是逼迫官僚们自己去催促盐商交银子。

几位阁臣想了想,觉得既然都同意给五百万两银子了,那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不愿意交钱的盐商,官僚们有一百种办法“办”盐商。

“回禀陛下,应该没有问题的。”首辅和几个内阁交换了一下意思,同意了皇帝条件。

“好!爽快,那咱们就说说这五百万两怎么分配吧,朕是这样想的,这其中的一百万两,用来制造战舰,以保卫东南沿海各省,保卫乡梓,这一百万的造舰费用,一半由工部负责督造战舰,另外一半,由朕的内官负责,两边互相监督,互相应证,互相比较,谁造的战舰更好,更适用,更实惠,日后的战舰,就交给那边做,如此,也不失一个公平的办法,如此,也免得说朕把钱财都霸进自己的宫中了,如何?”杨改革想的是尽快的造舰,尽快的去搞朝鲜,打日本,挖金子,搞海外贸易,往外面殖民。才把这一百万两银子都用去造船。这不动则以,一动,就必定是风起云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