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体素质和修养品德。”
众大臣才明白皇帝的意思,就是以后要天天诵诗啊!这虽然没有前例,但是似乎也不是坏事,毕竟,诗也是陶冶一个人情操的好东西。反正,这大明朝的皇帝们,一个比一个怪异,有不上朝的皇帝,有当大将军的皇帝,有做木匠的皇帝,出这样的事,也就好理解了,众大臣觉得这皇帝还真是无厘头。
接下来的议事,杨改革就有点头疼了。
第一条,就是关于罢蓟辽督师王之臣的,这个杨改革多少还有点印象,这王之臣可不是啥好东西,罢免了就罢免了,可是,他的继任者,可是袁崇焕啊!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罢免王之臣,几乎没有人出来反对,很顺利通过,让袁崇焕上台来,也有不少人支持,如果皇帝点头,估计也没问题,问题就出在一旦袁崇焕上台,就要如同历史的那般,一要杀毛文龙,二来后金野猪皮估计就要进关了,还有诸如兵变的问题,大概也都出在这一年。多多少少和袁崇焕上台有关系,三就是他那著名的,忽悠皇帝的五年平辽了。
杨改革为这个问题大为头疼,想了想,还是定下决定:“召袁崇焕回京,朕有事要问他。这事就如此吧。下一个议题。”
众位大臣看皇帝一个人坐在宝座上皱着眉头好半天,才下了一个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奇怪。
下一个议题就是关于禁海的,禁漳、泉人贩海,杨改革直接给这奏折画一个大大的红“X”,众大臣看了,也都吸了口凉气,很少见皇帝如此的行为,这奏折可真的是惹到皇帝了,或许皇帝的哪根筋不对。
下一个就是关于军饷的问题了。上报来的是陕西已经几年没发过军饷了。要是再不发,估计这都该造反了。
杨改革头疼得很,自己这才上任多久啊,军饷这个窟窿就要开张了。
头疼归头疼,问道:“诸位爱卿,这军饷到底该发多少啊?”
兵部尚书首先发言道:“回皇上,这陕西军饷历年共欠下八十余万两。急需补发,否则,时间一长,军士必然哗变。”
户部尚书立刻来道:“启禀皇上,户部无银,只余了散碎银子七八万两,如何给陕西发军饷?请皇上恕罪。”
“臣请皇上发内帑以济军饷。否则军士哗变,则事更难为。”一个杨改革不认识的大臣出列如此说道。
“臣也请皇上发内帑……”另外一个大臣也如此说道。
“臣也请……”
“臣……”
最近一段时间,杨改革给众大臣的印象实在太好,温文尔雅,从来不发怒,也不随意处罚人,大臣们的胆子也就逐渐成长起来,早些时候因为魏案的影响比较沉闷的早朝,也逐渐变得热闹起来。
杨改革也百度过一些这几年的历史,知道一些,今年就是哗变年,闹饷的高发年,如果这次给了陕西补发军饷,那么,山西的呢?蓟辽,东江那边的呢?还包括众多的客军呢?补发不补发?他们听到陕西补发了军饷,还不闹腾?
光补发一路,还不如全体一次性补发完毕,免得今年再搞哗变。主意一定,杨改革就问道:“各边历年共有多少欠饷?包括关内外的客军。”
兵部尚书立刻出来奏道:“启禀皇上,历年各边共欠饷高达三四百万两。”
“三四百万两?”杨改革多少有些准备,还是大吃一惊!这明朝的财政真的是烂透顶了。悲哀啊!那些地主老财、官僚、大商贾们攒了那样多的钱财,死人也舍不得多交点税,想尽千方百计的偷税漏税,搞得明朝没有钱支付最起码的军饷,日后野猪皮进入中原,摇身一变成了统治阶级。这些地主老财、大小官僚士人阶级、大商贾的钱估计都一股脑的归了别人了,自己还得给别人做奴隶。想到这里杨改革就气不打一处来。
杨改革坐在龙椅上沉凝了半天,才说道:“各边的欠饷,一次性补发五成吧,待来年情况好点了再补发另外一半,钱……朕出了。”杨改革郁闷不已,还一分钱没进了,就这样花出去近二百万两。有出无补,实在不是个好事。还是赶紧去弄钱去,否则前线没军饷,就是不哗变闹饷,估计也没多少心思作战了,战斗力估计也降到农民军水准了,和后金打,就是一个悲剧。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杨改革想到了一个很好的词来表达自己目前的境遇——饷奴。
二十一世纪有房奴,每月都为按揭发愁,有卡奴,每天为还信用卡的帐而奔走不息。在这十七世纪的大明朝,堂堂的大明朝皇帝陛下,沦为一饷奴,时时刻刻都要为军饷发愁。
地上跪了一地的大臣,听说皇帝掏银子补发军饷,一个个都跪在地上口呼“圣明”。
杨改革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又想到这银子恐怕少不了漂没,贪污,截留,恐怕真正能到军士手中的只有一二成都还算好事。心里都快发狂。打仗可是要那些军士去拼命,难道还指望你们这群漂末狂,贪污狂去和野猪皮干架不成?
杨改革决心敲打敲打这些漂没,贪污犯们了。
杨改革用手压了压,一旁的太监立刻会意,用尖细的嗓音喊道:“肃静,肃静!”
大殿立刻安静下来。
杨改革扫视了大殿里的众大臣,说道:“朕前些日子听说了一些词,朕对这些词很感兴趣。不知道诸位大臣可有兴趣和朕一起研究研究。”
众位大臣一听说皇帝要研究词,心想皇帝不是又发疯了,要我们读什么词了吧,虽然词是个好东西,可是这成天的读诗词,也不是我们大臣的本份啊!哪有朝臣们一天到晚都搞诗词的。该教育教育皇帝了。
“谁能给朕解释一下,这‘漂没’一词该如何解释?”杨改革的话声音很大,整个大殿都听得清清楚楚。
抓狂!震惊!难以置信!荒唐!羞耻!等等词汇一一写在这些大臣的脸上,心上。
站在后排的一“小官”估计没太懂味。跳出来奏道:“启禀皇上,漂末乃指船行海上,难免为风浪所伤,沉没一些,所以,才有了漂没一说。”
“嗯,那一般漂没几成啊?”杨改革继续问道。
“启禀皇上,一般漂没三成……”刚说完,这个“小官”就回过味来了,这哪里是什么讨论词啊,分明是皇帝埋怨大家漂没他的东西啊,敲打大家呢,自己还冒冒失失的跳出来,真的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三成,很好,也就是说朕这二百万两银子,你们准备漂没朕六十万两银子咯?”
“臣不敢……”一群大臣异口同声的说道。也都吓得不清。
第12章 禁中语失窃
一大群的大臣都跪在太和门大殿上,大气都不敢出一下。谁也没想到,温文尔雅的皇帝会忽然发飙。问起这漂没之事。居然还有一个极品说漂没三成,这真的是够滑稽,如果按照大明律,六十万两够这一大殿的人去剥皮点灯了。
杨改革真的有点发火了。
带着愤怒的声音在大殿里回旋,震得瓦片都快飞起来。
“再给朕说说什么叫做吃空响,喝兵血,什么叫做贪污,截留,什么叫做孝敬……”杨改革厉声在大殿的宝座上嘶吼了半天,最后自己实在是累了,才准备收工。
看着地上一地的忐忑不安的大臣,杨改革觉得今天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反腐课,应该能有点效果。
于是,又换了一幅面孔,对待这些大臣。
“众位爱卿,其实朕也知道我大明朝的薪俸低下,文武百官都难以养家糊口,便免不了会有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些难以启齿的龌龊事,朕也不怪大家,毕竟,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如今是天灾连连,外有不臣之贼窥测,所谓内忧外患正是我朝目前之写照,正是用兵,用人之时,所以,朕请诸位卿家还是以大局为重,回去好好商议一下,这拨款下来,到士卒之手,究竟还要剩几成?你们文臣武将都要有个数,不要超越了商议的底线,也让普通军士有个饱饭吃,才有力气杀敌。才不至于让大明朝的国防线如同虚设,免得日后做那异族的胯下奴,脚底泥。没有超出这个底线的,朕也就不追究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杨改革没等大臣回过味来,又继续说道:“其实,老是漂没,孝敬,截留,贪污,也不是件光彩的事,朕准备等过两年,国力有所恢复,逐渐增加官吏军士的薪俸,让各位都堂堂正正的享受该有的,再也不收那肮脏银,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地上的大臣,有的张大了嘴,满脸的惊讶,震撼,有的则一幅不可置信的表情,有的则是羞愧难当,有的则是木纳不知所以,百官的百态尽显杨改革的眼底。
杨改革叹了口气,今日和大臣们有了摊牌的意味,也不知道是好是坏,不过为了军饷能到一线士兵的手中,必须要有所动作啊!随即转身离开。退朝了。
下朝后,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这漂没之事。议论皇帝的话。也是褒贬不一。反正,整个京城,沸沸扬扬。杨改革为整个明末的投下了一枚小石子,虽然小,但是激起了层层波浪。
下朝后,杨改革才意识到自己恐怕犯了大错,自己的枪杆子都还没硬,就这样对付整个官僚体系,甚至还包括军队,实在是愚不可及。自己手里仅有的牌就是锦衣卫,还有太监们,得罪的是整个官僚体系,光靠他们还是不靠谱,自己还要想想办法才行啊!否则自己被那些大臣教育不说,以后都群起而攻之,自己可没好日子过,政令估计真的出不了紫禁城了。
想到这里,杨改革又回忆了一下自己早年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技术”帖子,怎么对付和分化官僚阶级的。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清朝雍正的“密折”制度,这种制度可是分化官僚,把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一大法宝,但是也有害处,害处就是每天都要看额外的巨量“密折”,并且回复,累那就是一个字。雍正估摸着也是这样累死的。
杨改革想了想,自己还年轻,头几年估计还扛得住,以后就逐渐减少“密折”的数量,估计自己能活得比较久,想来想去,还真的只有这一招暂时可行。
传说“密折”出现之后,你眼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就会把你今天所说的某些不地道的言行,不地道的事给皇帝报告上去,过两个月,你就莫名其妙的被降级,离职了,所以,对于这种“密折”,官员们是相当恐惧的。能很好的分化官僚集团。
于是,杨改革费尽心思,开始准备搞“密折”。
不过杨改革的不是历史专家,也不是雍正,自然不可能回忆起着“密折”具体是如何施行的,不知道这具体的制度,也不知道该给谁放“密折权”。
想来想去,杨改革还是觉得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到百度去搜搜再说。否则光靠自己在这里瞎琢磨,也弄不来事。
晚上,杨改革是早早的就睡了,梦里,梦回百度,当真的是搜索到了“密折”这东西,是雍正的主要政绩之一。杨改革翻了一些页面。
对雍正搞得“密折”多少有了些了解。
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这雍正大概是活活累死的。就像这二十一世纪在网吧里上十几天网,忽然猝死一样。很难长寿。
你想啊!这样多的官员,每人每天上一个“密折”,这得有多少官员有给皇帝上“密折”啊!这要花多少时间去看,去回复这些“密折”啊!估计也只有论坛里那些灌水的“水王”才扛得住。就是起点的很多写手估计都没有雍正“日更”的多。
杨改革白天里还设想给一些“小官”,或者是有声望的闲散人员也弄一个“密折权”呢,现在看来,如果按照雍正的那种搞法,杨改革觉得自己可以得个大明朝“灌水大帝”的称号。或者得一个“日更两万”的光荣称号。
想来想去,按照雍正的搞法肯定是不行的。自己恐怕还活不到1644年就要累死。
想来想去,杨改革先给这“密折权”定下一个数量,不能超过两百份,再多估计自己就没有时间看了,何况太累,然后将这两百份的“密折权”分散到全国各地,给社会上有声望的名士一些,大商人一些,大地主一些,给一些重要的官员一些,给中层官僚一些,低层的依然要有一些,军中还要有一些,反正大明朝的各个阶层,各地都要有一些,这才有利于自己控制大明朝。
主意想好了之后,就要开始实施了。以什么名目实施呢?
泄露禁中语?杨改革苦笑,这当真是一个好名堂,不少皇帝都用过,自己按照这个意思,搞一个禁中语失窃。然后出“密折”,首先给一些大臣,然后扩大范围,到中层官员,再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这样就不会受到太大的阻挡。
想明白了,杨改革也就安心的睡觉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
杨改革就苦着脸来到文华殿。这里是平时和辅臣们商议朝政的地方,和太和门的“早朝”是不同的。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几位辅臣一起给杨改革行礼问安。
“诸位卿家快请起,朕早就说过,不要这样多的虚礼,你们都是辅臣,朕要的是你们辅助朕治理国家,而不是整天给朕磕头,可记得了?”
“臣等谢陛下隆恩。”然后几位辅臣也都爬起来了。
几位辅臣见杨改革苦着脸,一副不高兴的样子,都摸不着头脑,难道又有什么事惹到皇帝了?于是其中一位问道:“陛下,是否有不高兴之事?”杨改革最近对这几位辅臣都还不错,和颜悦色的。所以几位辅臣也都随和惯了。
“禁中语失窃。”杨改革不置可否的说了句。
几位辅臣也是吸口凉气,泄露禁中语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大罪,流放杀头都不在话下。关系、影响到很多人的命运的。
“前几日和几位辅臣说的一件小事,没想到的锦衣卫密报,说京城人尽皆知。朕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是知道,臣不密则失其身,君不密则失其国……”
几位辅臣又准备跪下去口呼有罪。
杨改革及时制止,道:“索性泄露之事不过是小事,否则就不是今天这样君臣在这里随口说说了。今日也没什么事要议,几位辅臣就议一下这禁中语失窃的事吧,再议论一下‘密’字怎么写,看有什么法子,以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几位辅臣很快也就这事议论起来,得到结论也很快,那就是加强皇宫的管理,严训各位臣工,注意保密。
杨改革听完几位辅臣的话,又从衣袖里抽出一份折子,说道:“这是朕想出的办法。密折制。可以有效的避免禁中语失窃。”
几位辅臣接过杨改革的折子,看了起来,没看多久,脸色就有了变化。这哪里是什么禁中语失窃啊!分明就是皇帝想着法的集中手中之权啊!试想,大家都用密折了,所有的事都由皇帝暗地里批了执行了,还要我们辅臣,还要上朝干嘛?
一位辅臣想了想,还是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不可,朝政始终是要实施的,自然要光明正大,才得名正言顺,如此暗地里操作往来,恐怕过于阴暗,不是我天朝上国的施政之法。也有损国体。”
另外一位辅臣也说道:“臣也认为不妥,这行事过于阴暗,难免有人从中恶意诬告,肆意陷害,易导致好人受害,小人猖狂。”
杨改革一看,已经有两位辅臣反对了,要是再让其他几位辅臣发言,估计就是全反对了,这样自己搞“密折”估计也就行不通了。
于是压在另外一位辅臣之前发言,道:“这事朕明白,朝政自然依然是走现有的路子,不会有变化。朝政的实施自然是光明正大,不会有损国体的。至于恶意诬告,陷害,朕想只要坐得端,行得正,根本就不惧怕什么小人的诬告,除非他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几位辅臣听到皇帝如此说,也就不说话了。
杨改革又说道:“朕的这个密折制是为了朝中之事的保密,不是为了让小人诬告专门设立的,何况,朕准备是给几位辅臣,各部尚书,大臣们给这密折之权,难道说,你们几位辅臣,各部尚书,大臣都是小人,整天都没事干了去诬告别人?”
听到杨改革这样一说,刚此说密折会变成小人诬告途径的那位辅臣脸立刻红了起来,这地图炮开得可真的是大,把朝中的辅臣,尚书,大臣一网打尽。以后出门估计都不敢见人了。
就这样,小范围的“密折制”就这样算是推广开了。范围仅仅在几位辅臣,几位尚书,一些大臣之中,当然,效果另说。
第13章 震惊!吴三桂进了新军
杨改革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很忙,根据王承恩说的,三月就是恩科的殿试时间。自己还要选题目,还要主持殿试,选状元,榜眼,还有探花这些东西等等。
对于崇祯元年的恩科会试,杨改革没有做什么改动,杨改革梦回百度查询过,多少有点资料,知道这次会试选中的“贡士”,在未来的岁月里,出了很多大牛,或者很出名的人,比如史可法就是这次中的贡士,所以,杨改革没有改变这次会试的进程,基本按照历史自身的走向在进行。不过,会试过后,就是殿试了,这就该杨改革头疼了。
新军的筹备工作也做得差不多,由于道路的远近,舍人们进京的速度当然不一样,已经有一批到了,杨改革也不准备等下去,先开始训练,后来的跟上就是。
另外,自己一直很想见面的袁崇焕也很快就要到京城了,杨改革还有很多事要和袁崇焕好好聊聊,关于关外的军务、政务等等,很多想法都还没成型。也还不知道怎么和袁崇焕谈。比如毛文龙的问题等等。
还有捞钱的事,几乎都还没有什么进项,拍卖自己的字画收藏还刚刚起了个头,还没看到钱,玻璃才刚刚试制,至于魏案,毕竟人数太多,现在还没完结,所以,暂时还没任何的进项,倒是支出不少,一下子补发军饷就掏了二百万两,然后玻璃又出了十万两,还有定做手榴弹,也是源源不断的要钱。
以后的日子肯定少不了打仗,打仗少不了要银子粮食,杨改革忽然想起来,这崇祯年的粮食可比银子值钱多了,这银子没着落,就连粮食也还没什么着落呢。明末的粮食,一来由于天灾的问题,是少了不少。还有相当一部分都在大地主,大商家手里,还要想办法弄出来才好,另外就是新式作物,比如土豆,番薯,玉米,该弄的就要快弄了。
想到这里,杨改革觉得自己的头奇大无比,脑门裂疼。
杨改革忽然发现,自己身边没有多少可靠的人给自己出个主意,弄个计划什么的。想到粮食,推广新式农作物,又想到徐光启。这位大明朝著名的人物,也该是让他抛头露面的时候了。
“召徐光启回京,官复原职。”杨改革若有所思的喃喃自语。
“陛下,那位徐光启?”王承恩问。
“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还有那位徐光启?”杨改革没有好声气的说道。杨改革很奇怪,自己脑海里居然会有徐光启的一些记忆,这可能是原来那个崇祯的记忆,很深刻,所以自己现在居然还有印象。一想到他,就脱口而出。
“原来是徐子先,徐大人,奴婢明白。”王承恩答应道。得益于搬到魏忠贤,所以很多人都在起复,起复徐光启算是赶大潮,并不算什么事。
……
文华殿里,杨改革和几位辅臣商议着朝政。
杨改革问他们该怎么生财。几位辅臣出的主意很简单,加税,加赋,杨改革听了马上就枪毙了。心道,加税加赋恐怕最后都要加到了那些本来很贫困的老百姓身上,这不是逼着逼人造反吗?那些官僚阶级的税你收收看,看你能收到多少?
没有人可以商量一个主意,杨改革很沮丧。这崇祯元年的事,这才刚刚开了个头,局面就已经这样危险了,这日子可在怎么过啊!
杨改革烦躁得不耐烦了,于是又跑到小萝莉皇后那里,来了个白日宣淫,一泄如注,快活了一回,心思才逐渐冷静下来。
组织了一下自己的思维,杨改革觉得首要第一件事就是赶快练兵,首要第二件事就是弄银子,第三件事就是安排后路,有了这几样,多少可以在明末的这个局面里扑腾几下,至于其他,就暂时靠后吧。
有了这个思路,杨改革觉得自己的思维清晰多了,目标也清晰多了。其他的暂时别管,先把新军练好了再说,有了枪杆子,自己的腰杆才硬。
想到这里,又想起孙承宗来,不知道他搞得怎么样了。
“大伴,孙师傅最近如何了?咱们去看看吧。”杨改革问王承恩。
“回陛下,孙师傅最近在练新军呢。陛下可是要去看一看?”
“嗯,去看看吧。”杨改革回答道,心中暗想:军事才是第一啊!枪杆子里出政权,军事都没弄利索,居然想着和那些明朝士大夫玩勾心斗角,争强好胜,掺乎他们的那框子烂事。自己真的是瞎了狗眼,昧了心了。恐怕到头来少不了要到煤山上走一遭,想到这里,杨改革觉得自己的脖子上一凉。身子居然打了个哆嗦。
杨改革给孙承宗选定的这个训练场,位于皇城西南角外侧,打通了几厅院子的院墙,填了些土,做成一个操场,连同作为宿舍的几栋房子一起用围墙围了,又做了一门,作为出入的地方。由于才到了几十人,所以显得很宽敞。
还没进院子。就听见里面的喊叫声: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这些杨改革耳熟能详的口令,从这个院子里传出来,杨改革觉得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军训。那可正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大好时光啊!多么令人怀念。
孙承宗虽然不大看得上皇帝的练兵手册,可也不好全把皇帝的手册弃之不用,捡了些觉得有用的东西练着,不足的地方就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里补。
正准备推开院门进去,忽然发现自己进去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些年轻的小伙子!来一个慷慨激昂的演讲?还是来一个绘声绘色的“表演秀”?还是看着一地的人给自己磕头?
杨改革还是进去了,不管怎么说,这新军是一定要练的,而且必须要练好,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什么给什么。自己不就是为了明年和野猪皮干架的时候不萎吗?自己不就是想多活几年吗?这难道这也有错?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地上果然跪了一地的人。尽是一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这正是杨改革招的“天下舍人”。剔除年长的和年幼的,范围从副千户,甚至百户,到指挥使,总兵的弟子,应有尽有。
杨改革信先给孙承宗问候一下:“孙师傅可好?”
“托陛下洪福,臣尚好。”孙承宗回了杨改革。
地下的人听见了,也都对孙承宗得皇帝的信任感到羡慕,暗自YY自己是孙承宗该多好。
“嗯,好,诸位都平身吧。”
“谢陛下隆恩。”地上一地的人都爬了起来。
“在这里过得可还习惯?”杨改革笑着对一名估摸着十三四岁的小毛孩问道。那声音,温和的就如同冬日里的艳阳高照那样温暖着人心。杨改革虽然不知道怎么当一个皇帝,不过,每天7点的新闻联播可看了一二十年,怎么也有十几年的功力。亲民这东西还是知掉的。
那被问候的小毛孩激动的哭了出来,呜咽着道:“回,回陛下,过得还习惯,习惯,就是有点累。”
“呵呵,现在累一点不要紧,孙师傅对你们严那是对你们好,要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现在对你严一些,将来到了战场之上,就会救你一命的,明白吗?”杨改革和蔼的笑着,抚摸着小毛孩的脑袋。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陛下这两句话真是金玉良言!臣一定铭记在心。”孙承宗虽然不喜欢拍人马屁,但是对这两句话可是正儿八经的推崇了。
“呵呵……”杨改革对于孙承宗的奉承么有什么话要说。
转头又对那小毛孩说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小的,小的叫雷大用。”
“嗯,雷大用?好,你要好好训练,知道吗?将来给朕当大将军。要保卫我大明朝知道吗?”杨改革循循诱导着。
“是!陛下,我雷大用将来一定要给陛下当大将军,保卫大明朝。”这个叫做雷大用的小毛孩一本正经的回答杨改革。嗯,现在种下了一个种子,不知道将来会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啊?杨改革心里这样想到。
“嗯,加油,好好干,朕看好你们的。”杨改革努力的激励着。
“嗯……”得到的是一个坚定的回答。那叫做雷大用的小毛孩已经激动的忘乎所以了。
杨改革放过给这小屁孩幼小的心灵继续栽种“忠诚”的种子,转而准备给另外一名“小孩”种种子。
“呵呵~人高马大,蛮高啊!小伙子,这样帅,你叫什么名字?”杨改革又问另外一个看上去十五六岁的少年。
“回陛下,小的叫吴三桂……”这个少年的话雷得杨改革是外焦里嫩,震惊!正儿八经的十分震惊!
杨改革就像被定格的电影一般,动作硬生生的停在了半空。动作十分奇怪。外人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杨改革这时的心里,已经翻天了。
吴三桂啊!这个大明朝的头号叛徒,清朝的头号走狗,历史上骂声滚滚的汉奸啊!就这样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而且还是一少年。更加搞笑的居然还是自己新军中的一员。杨改革不禁赞叹着世事的奇妙。
半响,杨改革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连忙咳嗽一下,掩饰一下自己的尴尬。问道:“嗯,吴三桂?可是吴襄之子?”对于吴三桂一家,杨改革第一记得的就是他小老婆陈圆圆,然后才是他老爹吴襄,因为李自成杀了吴三桂老爹,抢了他的小妾陈圆圆,才有怒发冲冠为红颜,他老爹也是历史上有名气的人物。
“回陛下,小的家父正是锦州总兵吴襄。”吴三桂倒是自信得很,一点不害羞或者激动什么的。回答得也很得体。
“正是将门虎子啊!呵呵,好好干,朕的左右手将来就是在你们之中产生。将来守卫、保护大明朝的重任,也必将会是你们承担,你们也必将载入历史的。”杨改革不知道用什么话来激励这位大明朝的终结者。终结者啊!自己现在还要激励他好好干,这世界可真的是奇妙。只好用一句你们会载入历史来含糊其辞,至于说的对不对,得体不得体,杨改革顾不得那么多。
“是,陛下,我吴三桂必定以保卫陛下为己任,为保卫大明朝流尽最后一滴血。将来做一个名流青史的大将。”吴三桂很来劲,很兴奋的说道,皇帝居然知道自己就是锦州总兵吴襄的儿子,这不是简在帝心吗?这下可发达了,殊不知皇帝曾经一念之下,要他们父子的命。
杨改革那个不是味,现在就杀了吴三桂肯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杀个吴三桂,将来必定还会有李三桂,张三桂的。看来,这新军的洗脑教育要马上展开啊,政委似乎必不可少啊!这该怎么弄啊?麻烦,杨改革心里暗自叹息道,这小说和真实世界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啊!别人一下就弄个政委,然后军队就嗷嗷的能打仗了,可自己咋办呢?谁该当政委?有了政委对上野猪皮就不萎?
接下来是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