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伴,立刻通知参谋部的人到文华殿议事。”想到了就去做,吩咐王承恩通知大臣们开会。

“遵命,陛下!”王承恩出去了。

杨改革一个人收拾桌子,这桌子上的东西,连王承恩也没看到,王承恩就只看到皇帝一大早起来,就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却不知道皇帝干什么。

文华殿里。

三三两两的大臣,终于到齐了。很多大臣因为赶时间,走得气喘吁吁的。见皇帝还没到,才安心下来。

杨改革在暖阁里,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这老板肯定是要最后一个出场的。无端的浪费了很多时间。杨改革只恨这明朝没有电话,否则,一个电话,这些人来的速度可以加快一倍不止。

“吾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谋部的人一起磕头。

“起来吧。”崇祯杨改革很平静的说着。径直来到大沙盘前面来。

“前段日子,推测出来的,东虏后金绕道入京一事,想必大家也知道了,根据孙师傅推测的,最迟明年秋冬,东虏后金就会入关,到时候,京师防御是个大问题,朕已经想好了,准备事先调集一批精锐入京,拱卫京师,诸位卿家有意见吗?”杨改革也不废话,直接就来到了问题的核心,调兵入京。

一位大臣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此时就调,为时尚早啊!如今才四月,到明年十月,起码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如此早的调集天下精锐入京,一来,岂不是告诉东虏后金,我大明朝有了准备,东虏敢不敢入关还两说呢,再者,这开拔,人吃马嚼的,所费不菲啊!望陛下三思。”

如果纯粹是对付野猪皮,现在这个时候调集兵马,确实是早了点,其实,到明年再调都不迟,这确实省了一大批的粮饷,开拔费什么的。不过,杨改革可不光是为了对付野猪皮,这明显的,陕西的起义,今年估计就要开始了,现在不做准备,什么时候准备啊?还有,自己准备调集天下精兵,拱卫京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去砍盐商,到时候,天下精兵都在自己手里,谁敢不听自己的?杨改革也怕把那些官僚阶级逼急了,狗急跳墙啊!所以,天下精兵都在自己手上,才够安全。

“哼,东虏不入关更好,朕巴不得能吓唬住他们,这位卿家可想过,我大明江山万里,从南走到北,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是调兵,从南方到京师,得多久?没有半年,怕是走不过来吧。这传圣旨过去,又是一两个月,这开拔还得准备,所耗时间,更是久远,如何不提前?再者,那推测的是明年秋冬季节,万一东虏后金提前了呢?该咋办?援兵未到,是要朕亲征还是要朕看着东虏屠杀朕的子民?”

要是野猪皮不进关,杨改革巴不得呢,不过那是不可能的,野猪皮不进关,他们自己就要饿死,自己就要散架,不用明朝去打。所以,肯定会进关的,不管多困难,都会进关。

杨改革劈哩哗啦的一阵乱侃加教训,把这位大臣弄羞愧难当,晕了。

这大明朝实在太大了点,从最南边走到最北边,万里之遥就算没有,七八千里的路还是有的,每天走五六十里路已经是古代精锐部队的表现了,也要走一百多天,四个月,怕是到不了。

“陛下所言甚是,陛下所言甚是。”刚刚出言的这位大臣立刻汗颜,没想到皇帝如此的明白,不是个傻瓜,自己还准备忽悠他的,没忽悠成。

另外一个大臣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敢问陛下,陛下打算从最南边调兵?莫非是诰命夫人,都督签事,总兵官秦良玉,秦老夫人?”(秦良玉老公姓马,应该叫马老夫人,不过为了叫得亲切,直观,还是叫秦老夫人。)

“正是,朕打算调秦老夫人入京,拱卫京师。”杨改革很爽快的答道,没想到,这秦良玉在这明朝廷里,也是大名鼎鼎啊!自己不过是提一下从南边调兵,就有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她,看来,这威名远播,就是形容这种人的。

“陛下圣明,秦老夫人乃我朝有名的战将,巾帼不让须眉,精通战阵,久经沙场,战绩出众,乃不可多得的巾帼英雄啊!”这个人,看样子,对秦良玉很推崇啊!看来,这秦良玉能打仗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明朝朝廷上下的心理,丝毫没有因为秦良玉是个女人就偏见她。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就要和东虏后金开片了,根据以往的战绩,自然需要能打仗的战将出场,否则,碰上御驾亲征,外加那种一触即溃的场面,那可就是悲剧,另一个土木堡之变啊!大明朝,还丢不起那个人,自然是要推崇一下这能打仗的人。

“嗯,那既然诸位卿家都无异议,那就召秦老夫人带兵,即刻入京,拱卫京师,数目,朕以为,就以六千为数吧。”杨改革见朝廷里,对秦良玉能打仗的印象非常深,居然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就将就着,通过了召秦良玉进京的决议。

其实,这个决议,根本不需要通过,杨改革是不通过也要召,通过更要召的,这和野猪皮对砍,镇压农民起义,可全靠他们了,杨改革可不想自己日后走上绝路,更不想自己砍杀自己的妻儿,吊死在煤山上。

一个大臣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这带六千,是否太多了点?这秦老夫人远在四川,要入京,路途太过于遥远,这兵费,恐怕所费……”

这个人是户部的,杨改革凭感觉就能猜出,一议事,说道银子的肯定是户部的。杨改革其实对这个数字也是很纠结的,人越多,这粮饷明显的就要耗费得大,但是少了,镇压又不给力。这个大臣,算是把话说到杨改革心里去了。

孙承宗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六千之数,不多,想当年,在辽东战场,秦总官兵的‘白杆兵’,血战东虏,逐次加兵,累至八千以上,才能和东虏相持,如今,陛下要防备东虏入关,切不可如前次,逐次加兵,成了添油之势,所以,臣以为,六千之数,适宜。”

孙承宗不愧是老将,这搬出这先前的战例,就把杨改革说服了,也把其他大臣说服了。

“那就六千吧,至于这所需费用……,朕知道户部无银,就从朕的内帑里出吧。”杨改革咬咬牙,决定还是六千,既然孙承宗说了战例,又说六千可以,那就六千,说到费用的时候,见户部那官又准备出来“有话要说”,只得先出来堵住他的嘴,免得他废话。

那户部的官见皇帝揽下出兵的费用,才松一口气,又见皇帝对自己一副“咬牙切齿”的模样,吓了一跳,忽然觉得自己这户部尚书当的可真是差劲,每到做事,皇帝就要从自己的内帑里掏钱,这恐怕,很不受皇帝待见啊!吓出一身冷汗,连忙用袖子抹抹额头上的汗。

“费用是多少?”杨改革又问了一句。这古代出兵的费用,杨改革是当真没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不过想想,就知道自己问错了人,又见有人噘嘴,准备说话,才想起来,这明末的“漂没”特色,自己怎么这样快就忘记了?又连忙又说道:“那就先给十万两吧,让秦老夫人把将士们喂得饱饱的,朕直接派人把银钱送到秦老夫人手上,让秦老夫人尽快开拔。”杨改革匆匆就吐出了十万两这个数字,平均每个人十六两,大概需要四五个月走到京城,每个月每个人消耗银子四两,算不得多。毕竟这是精兵,还是长途跋涉,消耗多些。

兵部尚书见皇帝问要多少出兵费用,噘噘嘴,心中高兴,这个问题正该自己回答,如果皇帝给钱,这出兵费用自己雁过拔毛,弄个“三成漂没”没问题,准备报个一二十万两银子,正要开口说话,又见皇帝说了十万两,又要自己直接送钱到秦良玉手上,心中懊恼,觉得这皇帝实在太精乖了。又一想,也不怪皇帝,这还有人在朝堂上对皇帝说“漂没”一般是“三成”呢。怪不得皇帝不信任咱。懊恼得很,不过已经走了出来,又不好退回去,只好随便的说一些:“启禀陛下,臣以为,十万两多了,秦老夫人的‘白杆兵’,可以在州县地方就食,可以靠沿途的州县供给,要不了十万两之多。”兵部尚书心里暗道:得,自己一分不得,也不能让别人得了。

靠沿途的州县供给,这个杨改革多少知道一些,不过,杨改革以为,手中有钱,心中不慌,老是靠地方州县供给,万一这供给不利,那当兵的岂不是没饭吃,要散伙了?这貌似在后来历史当中,多次出现类似的情形啊!特别是召天下兵马勤王的时候更是一团糟,这个苗头,自己得注意,不能太相信地方上的能力了。

当下就说道:“嗯,沿途就食地方,地方州县供给,这十万两,就是开拔费吧,让秦老夫人给众将士置身合体的衣裳,买双合脚的鞋吧,这天下的精锐,也该穿得体面一点啊!”

兵部尚书一翻白眼,得,这十万两还是归了别人,自己连个腥味也没闻着。当下又退了下去。

第141章 遣将

杨改革和众大臣话里藏针,来来往往的对打了一阵,明里暗里都过了几招,这秦良玉带六千兵马入京,拱卫京师,算是达成一致了,至于皇帝自己掏钱给兵费,这个也只能随皇帝,谁叫皇帝拿的是内帑呢?这银子不经过户部,也不经过兵部,什么人也没办法,谁叫皇帝精乖呢?

这秦良玉带兵入京,算是有了定论。

不过接下来,人选就不好弄了。杨改革百度出来的,比如洪承畴,孙传庭,卢向升这些,那都可是在“农民起义”爆发之后,才逐步崛起的将领,而且还都是进士出身,现在,都还按部就班的当官呢,没一个有秦良玉那样的威名和资历。

再者,让他们转到武职,当将领,恐怕不行,现在武人的地位太低,无缘无故的让一个进士转到武职里,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是不可能的,至于日后是怎么领兵的?那是因为农民造反了,他们去镇压,也才顺势成了领兵的将领。否则,是不可能去领兵的。杨改革也纠结了,这些百度回来的人选,根本抛不出来啊!

想来想去,真正的武人,就只有满桂,赵率教,战绩和资历还算靠谱。祖大寿三兄弟现在,官阶还小了点,要拱卫京师,恐怕还轮不到他们。要拱卫京师,这起码得要一个总兵的名头,否则,单位太小了,朝廷也看不上你,要拱卫京师,总不能这里调一个营,那里调一个团吧。祖大寿现在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副总,他那两兄弟,位子更低,更不靠谱。

杨改革头疼,自己的这些资料,又不能公开,只好看看诸位大臣,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高人推荐。不过这也是缘木求鱼,这历史自己都知道,那个行,那个不行,自己一清二楚,让这些朝臣推荐拱卫京师的人选,恐怕费力不讨好啊!杨改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诸位卿家可有拱卫京师的人选?都不妨说说。”崇祯帝杨改革无奈,只好让群臣们都说说,给自己腾出点时间好好考虑下该如何让这些人出场。

下面的群臣见皇帝让大家推荐拱卫京师的人选,又见皇帝亲发内帑十万两给秦良玉,都知道了,这次拱卫京师是个肥差,皇帝也相当的大方,一个个都心动。准备把和自己有关系人推出来。

“启禀陛下,臣举荐XX总兵XXX,XX总兵武勇过人,效忠朝廷,乃我朝不可多得的战将,陛下可召他入京,拱卫京师。”一位老臣首先就推荐了。这样好的机会,那里会错过。

杨改革用手支着下巴?XX总兵XXX,根本没听过啊!无名小卒一个,也就不感兴趣了,但是这是众大臣第一个推荐出来的,又不好直接说不行,想想,道:“这个人可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战绩?”

“呃!”刚才那个推荐的大臣傻了,没想到皇帝会这样问。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啊!老夫出面,皇帝都不给几分薄面?这面子往哪里搁啊!下不得台,下不得台。

“拿不出什么值得说道的战绩,也就不要给朕推荐了,免得到时候转进如风,抛君弃父,大家脸上都不好看。”杨改革对这种不负责任的推荐可没好脸色,MD,这可关系到我日后的生存问题,你也敢跟我打马虎眼,杨改革气不打一处来。很想扁一顿这家伙,又看人家七老八十了,唉,还是算了。

刚才推荐的那个大臣被皇帝如此的奚落一顿,脸上挂不住,脸上红彤彤的异常尴尬,用袖子遮了脸面,退了回去。

杨改革发现,自己根本没必要问他们,问他们干嘛?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他们推荐的人有没有用,难道还准确得过历史?自己连这后来的历史都知道,还问他们干嘛?缘木求鱼。

想了想,于是就问道:“朕查看了一下我朝带兵将领的名册,找了一些战绩还算出众的,诸位卿家议一议。”

众大臣争准备跃跃欲试的推荐一些人选过来,见皇帝又要自己提名人选了,又只好看看皇帝准备提那些人,暗自骂刚才推荐的那个老家伙,你推荐什么不好,偏偏推荐个无能的,连带我们的推荐机会也没了。

“满桂。”杨改革第一个就提出了满桂。这个人,后来可是在北京保卫战当中,下了大力的,忠心就不用说了,战力也是可以的,和野猪皮打对战的人,战斗力,也是一顶一的。杨改革自然第一个就提到他了,而且这满桂,杨改革本来就准备调回来,自己还有重要的任务给他。再者,他和袁崇焕不和,袁崇焕已经申请过把满桂调走了,不过那次被皇帝骂了一顿,加上次次被皇帝和孙承宗“虐”,袁崇焕就再没提这事,于是天天蹲在家里练“星际”。

“启禀陛下,陛下可是说太子太师,都督佥事,锦衣卫签事,总兵官满桂?”这个人一连报出了一连串的头衔,够长的。

吓!杨改革没想到,这满桂,头衔还蛮多,刚开始还不觉得,觉得他是一个武将,不就是某某总兵而已,没想到,还有这样一长串头衔。

“嗯,正是,朕说的就是他,满桂的战绩大家想必也知道,朕也就不多说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准备放袁自如巡抚辽东,这满桂和袁自如据说不和,刚好可以将满桂调回,避免将相不和,乃两全其美之事。”一位大臣立刻出来说道这袁崇焕和满桂之间的八卦,表示调满桂回来这是好事。

“此事朕也知晓,所以,特地乘这次调天下精锐入朝拱卫京师之际,调满桂回京的,即避免了他和袁崇焕不和,又可以拱卫京师,两全其美。”

“臣无异议!”

“臣也无异议!”

……

一群大臣都没有意见,都觉得调满桂入朝,避开和袁崇焕的不和,两全其美。

“那该多少兵为好?”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满桂乃太子太师,都督佥事,位与秦老夫人相仿,臣以为,也该带六千精兵入朝为宜。”一个大臣很快就计算出来,满桂该带多少兵了。不过,不是根据战力,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出来的,而是根据地位,品级计算出来的。

杨改革虽然对这种以地位和品级决定带多少兵的计算方法很无奈,但是这六千之数,却也刚好和自己心目中的人数差不多,也就忍住没发作出来。

“嗯,如此甚好,那就也是六千吧,也是十万两银子的开拔费,朕会派人送去的。”杨改革很快就敲定下来出兵的费用了,自己虽然出了大钱,出了大血,但是这个值,历史上,勤王的时候,因为地方上没有做好后勤,来勤王的兵马半路上溃散的也不在少数,这个,一定要提防,出兵了,一定要给银子。

“启禀陛下,臣以为,满桂满大人那边离京师近,又有马代步,很快就可以到京师,根本耗费不了十万两。”这位兵部的尚书,见这次调兵,银钱又没有从自己手边过,于是,又出来,跟皇帝说,要不了十万两了。

“嗯,这个到也是啊!爱卿说得有理。”杨改革发觉,这个人看着有点讨厌,但是有时候说话也是靠谱的啊!这关外到关内,很近,又有马代步,的确,恐怕不要一个月,兵马就能进京了,如果事情紧急,恐怕一两个星期入京也是可以的。

杨改革觉得这个人顺眼了点,刚准备夸奖几句,准备降低一下这开拔费,边上就有人出来“捣蛋”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XX大人如此计算,有误,想秦老夫人的乃步卒,长途跋涉四五个月时间才能入京,确实艰辛,十万两也确实不多,这太子太师,满桂满大人那里,离京师近,又有马代步,速度极快,本不该需要十万两,但是,正因为是有马,乃骑兵,这骑兵的费用数倍于步卒,这乃常识,所以,虽然路途较近,但是开拔费用,确实昂贵得多,十万两,不多也”这个人好像对兵部尚书不感冒,“啪啪”上来就给兵部尚书扇了两耳光,基本军事常识都不知道还当兵部尚书。

杨改革听了,不知道是说得有道理,还是没道理,这骑兵的费用确实比步兵贵得多,虽然只有六千人,但是考虑到一个人至少一匹马,这马嚼用起来,能顶几个人,马吃得不好,它还罢工,拉稀,更是要好好伺候着,所以,耗费更是厉害,这样算起来,十万两,开拔六千人,也不算多啊!

杨改革混乱了,于是,又开口问孙承宗:“孙师傅,以你看,该多少?”

军事不决问孙承宗,这个觉悟,杨改革愈发的强烈。

“回禀陛下,臣以为,给八万两,足以。”孙承宗给了一个折中。

“嗯,那就八万两吧,朕会派人送去的。”杨改革立刻决定下来。

兵部尚书噘噘嘴,好,这八万两,又和自己没啥关系,又用眼瞥了瞥刚才那个打自己脸的人,心中暗恨。

“下一个,朕准备调赵率教入京,拱卫京师。”杨改革直接说了自己的第三位人选。

“陛下可说的是太子少傅,左都督,世袭锦衣卫签事,总兵官赵率教?”照样有人提了一大串的头衔出来。

杨改革发现这明末好多武将的头衔,都相当的高。动不动就是太子XX,然后是都督XX,然后是锦衣卫XX,最后实职是总兵官。头衔虽然高,但是也都不是很给力。归低阶文人指挥不说,还要给文人胡乱的杀头。

“正是,朕准备召赵率教入京,拱卫京师,这赵率教的战绩,大家想必也都知道吧。”

众大臣觉得皇帝说的尽是废话,这武人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战绩,能升到这样的高位来?朝廷可不是开批发部卖官的地方,纷纷心中鄙视皇帝。

“敢问陛下要带多少兵马入京?”这回没有反对的,直接就问带多少人了。

“四千。”杨改革一口就说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历史上赵率教带兵入关救援的时候,就带了四千人马,想必,赵率教对这个数字的人马都是比较有自信的,看重的,有信心的。所以,杨改革也就认准了四千了。

“陛下,为何不是六千?前两位可都是六千啊?陛下如此厚此薄彼,恐怕……”一个大臣建议皇帝,既然大家的品衔都差不多,那就不要有差别。

杨改革听烦恼的,很不喜欢这种拿品级说事的,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孙师傅,你以为呢?”

“四千精骑,尚可。”孙承宗也挺认真的,特意加了四千骑兵几个字,这关外和野猪皮对战,敢称精兵的没马,那真是个笑话,也防备着有人从中搞鬼。

“嗯,那就四千精骑。费用呢?”杨改革直接就定下人马了。

“六万两。”孙承宗也很干脆,给了三个字了事。

“嗯,那就六万两,朕照样会派人送过去的。”

兵部尚书不噘嘴了,熄了心思了,这开拔费是不会从自己这里过了,自己眼馋也没办法。

……

“下一个,朕准备召祖大寿入京,众爱卿以为如何?”

“敢问陛下,可是宁远副总兵祖大寿?”这回,这个人给的头衔及其的短,前面还带了个副字。

“正是!祖大寿的战绩大家都知道吗?”杨改革以战绩说事,大臣们都渐渐习惯了。这个还是比较公正的,拿不出好的战绩,什么也别说,夸上天皇帝也不鸟你啊!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人不妥。”有人出来反对了。

“如何不妥?是战绩不行吗?”

“回禀陛下,不是,祖大寿他战绩到还算出众,也和东虏后金野战过,确实乃一员猛将,不过,他乃一副总兵,这品级也过于低了点,再说,我朝总兵都不知几凡,要找精锐来拱卫京师,还不至于从副总兵里找吧,如此,也太失我天朝颜面了,显得我天朝无人啊!”

杨改革对这个反对的理由无话可说,关键的是战绩,还跟颜面有关系?这个离谱,难道调某人入京拱卫京师了,还要给一衣带水的邻居们通报一声吗?还要看下他们的反应?如果他们觉得不行,这还不能算数?

不过也有人给祖大寿站场子的。“启禀陛下,臣以为XX大人说得有误,祖大寿现在虽然只是副总兵,但是那是在锦宁大捷之前就是副总兵,经过了锦宁大捷积功,这功劳如果算在内,……还请陛下唯才是举。”

杨改革今天已经有点头晕了,这个祖大寿,杨改革一直在迟疑要不要调他入京,想这历史上,祖大寿也是一位能左右历史转折的关键性人物,如果他当时见了袁崇焕的手书,见了孙承宗的使者,没有回头,而是呆在关外不回来和野猪皮干架,这明朝的历史,恐怕真的要大改写了,……杨改革头晕,也不打算在这里面费心思,直接问孙承宗得了:“孙师傅,以你看?”

“回禀陛下,臣以为,关外辽东精兵已经抽取过度,不可再抽取关外的精兵入朝了,陛下忘了,如今,东虏后金正在清扫入关的道路,正在和蒙古人打仗呢。想必日后,陛下放袁自如巡抚辽东,袁自如也势必要再次清扫一番蒙古,这精锐如果尽入了关,这袁自如要想清扫蒙古,可就难了。”孙承宗是个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

杨改革才发现,自己已经在关外抽取了一万人的精锐了,真的不能再抽取了,幸亏这孙承宗提醒,否则,自己会把这祖大寿,以及他们几兄弟都弄到关内来呢。那时候,袁崇焕恐怕就要对着剩下的“辽东精锐”哭了。

“孙师傅说的有理。朕忘记了。差点坏了大事,如此,就不再从关外调兵了。”杨改革暗自责备,自己做事,还是无头无脑啊!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多亏了孙承宗,不然,自己这半桶水要想拯救大明朝,估计也悬。

“众位卿家可还有其他人选要推荐的?”杨改革有点累了,决定问问大臣们还有什么人,如果没有自己熟悉的,那就准备结束这次会谈。

一干大臣七七八八的也举荐了一些。杨改革一听,没有一点印象,立刻枪毙。这听都没听过的人,弄到京师里来干嘛?吃干饭啊?决战的时候转进如风吗?

“如此,调天下精兵入朝,拱卫京师一事,暂且就到这里,日后如果有那位爱卿能推荐合适的人选,也是可以再调入的,反正,这东虏入关还有一段时间,今天,暂且就到这里吧。”

……

会议开了一段时间,实在是没什么值得发掘的人了,杨改革才宣布这次会议结束,然后立刻用圣旨,召这三个地方的兵马入京。

会议结束,杨改革揉了揉自己的额头,真的是头疼。这事关整个国家的安全战略布局,国家运转,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进去,实在是累。

待众人都走了。杨改革喝了口茶,开口问道:“大伴,记得上次朕召那个归附我朝的蒙古部落首领的,叫什么来着?”

杨改革调满桂入京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布局蒙古那边的一招棋,因为自己最近实在太忙,差点给忘记了。现在想起来,又连忙问情况。

“陛下可是问归附我朝的蒙古首领,那个叫能乞兔金歹青的?”王承恩一口就报出了那个蒙古部落首领的名字。

“等等,大伴,那个叫什么?什么歹青的。”杨改革对这个名字,念得饶口。

“回禀皇上,是能乞兔金歹青。”王承恩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给皇帝听。

“哦,明白了,能乞兔金歹青。嗯,很好,他到了吗?”

“回禀陛下,已经到了,在外恭候多日了,一直等待陛下召见呢。”王承恩如实的回答了。

早到了?嗯,好,自己刚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了。杨改革道:“到了,好,那就召见吧,朕在暖阁里休息一会,等那个人来了,再叫醒朕。”杨改革决定乘着召见人的这个空隙,打个盹,实在太累了。

“遵命,陛下。”王承恩吩咐一个小太监去传旨叫人,又服侍皇帝睡下。

第142章 皇协

杨改革太累了,刚刚眯了一会,就觉得好像有人叫自己,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王承恩。王承恩那张还算白净的脸上,微微笑着,很是和善,带着一点歉意的道:“陛下,那个蒙古部落首领到了,正在殿外……”

王承恩得了皇帝的吩咐,人来了就要叫醒皇帝,见皇帝睡得正酣,本不想打搅,但是一想皇帝先前有话在先,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叫醒皇帝,脸上带着歉意。

“噢,到了?这样快?大伴,朕睡了多久了?”杨改革觉得自己好像才躺下一分钟,就被王承恩叫醒了啊!时间也太短了点吧。

“回陛下,陛下睡了半个时辰了,陛下还没睡好,不妨多睡一会,让那个蒙古部落的首领多等一会,不要紧的。”

“半个时辰?”杨改革揉揉眼,眼屎都有了,这绝不是睡一分钟就能睡出眼屎的。

“不睡了,帮朕穿好了衣服,立刻召见吧。国事为重。”杨改革艰难的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穿上衣服,洗漱了一把,才觉得这精神比刚才好多了,脑袋也轻了许多。

……

“归附之臣能乞兔金歹青叩见皇帝陛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地上,一个大约三十来岁的人,穿一身毛裘,身材也还魁梧,样貌也还彪悍,一看就是个大老粗,不过这小眼睛一咕噜咕噜的转,就有点不太配套了,用一口还算熟练的官话给杨改革叩头。

杨改革到现在还念不转这个人的名字,什么能乞兔金歹青,实在是念着饶口。

“你就是那个能乞兔金歹青?归附我朝的部落首领?”

“回禀皇帝陛下,臣正是。”这个人说话很有点生硬,但好歹,咬字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的,勉强能听懂。

“那你为什么归附我大明呢?”杨改革貌似是说的废话,其实,是有用的,蒙古人那边相信的就是实力,相信的就是拳头,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事先不把这谁强谁弱点明了,不把这双方的地位点明了,杨改革怕这个人心存侥幸,忽悠自己。

能乞兔金歹青见皇帝问起为什么归附大明,那可是一部心酸血泪史,蒙古诸部落都是大鱼是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地方,投靠大明,自然是在其他地方混不下去了。

“回禀皇帝陛下,大明朝乃仁慈之邦,繁荣之地,小臣久在关外,渴慕之极,一心向往大明,闻得陛下乃圣明天子,得惶惶天威感召,特来归附,还请陛下收容。”这个人看上去是个大老粗,没想到说话倒不傻,拍马屁很顺溜,楞是没说错一个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