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汤若望,听说过大铁船的传说吗?”杨改革很无厘头的问了这句,很怀疑,自己的这个世界里有其他穿越者。

汤若望莫名其妙的看着皇帝。大铁船?自己送玻璃镜子关这个什么事?不懂。

杨改革看汤若望的眼睛,见他没有什么异样,一副迷惑的样子,才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些穿越者。

……

杨改革对汤若望带来的这些礼物,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兴趣也有一些,也淘到了几件好东西。

一架“钢琴”,没事了可以自己弹奏弹奏自己唯一会的那首曲子,可以缅怀一下少年的时光,舒舒心。还可以交给郭桓,作为开演奏会的乐器。算是小小的收获。

得了望远镜一个,这个似乎不值一提,望远镜早就有了,这个,只不过花式更加的精巧罢了。

得了座钟样本一个,好东西,可以作为将来克隆的样本,制作出更多的座钟来,可以贩卖成更多的银子。

此外,这玻璃,真的是不能再耽搁了,这镜子,要尽早的出,否则,就赚不到钱了。

第125章 基督的降临(五)

杨改革决定结束这次淘宝之旅了。

自己的时间有限,不能老是耽误在这里。又想想,自己招汤若望进京,可还希望他给自己办事的,想了想,说道:“汤若望,朕召你进京,是想你为朕制作一些望远镜,翻译一些西方的著作,你可愿意?如果你愿意,朕可以聘请你担任客卿。客,表示你从遥远的地方而来,到我大明朝就为客,卿,表示你在给朕做事,如何?愿意吗?”

对于洋人,杨改改革向来的态度就是要谨慎。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所防范和区别是应该的,如果日后表现好,加以重任不迟。

客卿,可从来不在大明朝的官制之内,这个东西,要说是官,不是,要说不是,也是,带了一个卿字,给皇帝办事,这个东西,只能算是皇帝的私家供奉。算是杨改革“发明”出来,专门满足这些传教士的。

汤若望没有失望,这次送礼,效果还是有一些的,并没有完全的失败,虽然只得了一个什么客卿的头衔,精通明朝的汤若望自然知道这客卿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也比什么都没有的强。起码,是一只脚踏入了这大明朝的官场,并且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一个好的开头,至于借皇帝的力量推行宗教,这个事,还得慢慢来。

“臣汤若望谢皇帝陛下的赏赐。”汤若望很愉快的接受了皇帝的“邀请”,很快就称臣了。这个中国通,很会打蛇随棍上。在汤若望看来,接受皇帝的邀请去做事,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这种事,在西方非常的普遍,都以得到国王们的邀请,给国王们做事为荣,可以冠一个王家的头衔,这个东方皇帝的邀请,比西方那些国王的邀请可强多了。

汤若望很快就计算清楚了这其中得失。

“呵呵,那么,朕就该称呼你为汤卿了?”杨改革很欢乐的给汤若望一个新称呼“汤清”,我还“汤浓”呢,闷在心里哈哈大笑。

“……臣谢陛下。”汤若望不明所以。虽然是个中国通,但是也低估了皇帝的恶搞心理。

“既然汤卿接受了这个职位,那就是朕的臣子了,朕现在需要造一批天文望远镜,普通望远镜,汤卿可以先为朕培养一批懂得制做技术的工匠,这玻璃,朕会想办法的。”既然你当了我的客卿,那我可就不客气的,杨改革直接下命令给汤若望。这玻璃,自己已经快出了,工匠,也需要及早的培训了,望远镜,近在咫尺。

“臣遵旨。”汤若望这个中国通,“合儒超儒”的执行者,很地道的接受皇帝的命令,在汤若望看来,这原理和技术,根本就不难,自己那本书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培训工匠,也没什么,关键是这明朝没玻璃,汤若望不担心明朝造能造出千里镜。却没料到,这位皇帝陛下,是一位穿越者,刚过来,就开始弄玻璃了。如果知道,恐怕就不会这样爽快了。

……

汤若望走了,带着打开基督降临之门的美好愿望而来,不过,这个基督降临之门,显然不是那样容易打开的,汤若望和他的教会,倾尽全力,也只将这东方的大门,打开一个小门缝。基督要降临,显然,不能从门缝里挤过来。

……

送走了汤若望,杨改革松了一口气,今天召见汤若望,收获不小,也明白了东西方的一些情况,比如,从西方到东方,需要一年三个月的时间,来回要两年半以上。

这西方的玻璃制造业,已经很成熟了,运用极广,已经开始制造各种望远镜,制造天文望远镜了,有了天文望远镜,人类的视野,大大的开阔,不在局限于自己本身,这对于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意义十分的重大,东西方的差距,必将不断的扩大。现在知道了这个情况,奋起直追,为时未晚。

西方的机械制造业,也很发当,商品,已经开始向全球销售,比如钟表,自己应该复制,然后反倾销过去。

西方的大炮佛郎机在明朝十分的出名,明朝已经开始购买佛郎机大炮,并且仿制,并且运用在了实战当中。东方对西方的了解,一切尽在“佛郎机”之中。对于这个,杨改革很无奈,也很鄙视。

……

王承恩看着皇帝时而皱眉,时而远望,时而带着一丝焦虑的表情。也很担心,不知道为什么皇帝这幅表情?

等了半天,王承恩说道:“启禀陛下,陛下要找的那个锦衣卫找到了,已经在殿外恭候多时,陛下要召见吗?”皇帝虽然在思考,不便打断,但是这事,也是皇帝交代的,不得不办,不得不给皇帝说。

“……哦?是吗?那个锦衣卫找到了?叫什么名字啊?”杨改革从深思当中回过神来,见王承恩说起锦衣卫,想起自己的事,连忙问那个锦衣卫的名字。

“启禀陛下,那名锦衣卫名字唤作李若涟,乃陛下今科的武进士,现在为锦衣卫百户,乃陛下的门生呀!他家,可是文武两进士啊!他的哥哥,也是进士……”王承恩带着一点夸张的语言,十分高兴的给皇帝做汇报,介绍这位皇帝看重的锦衣卫百户,为什么这样高兴?皇帝慧眼识英才,一眼就相中了自己恩科的武进士,自己的门生,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这说明皇帝有眼光。

李若涟?自己恩科的武进士?杨改革对这个人没有一点印象,那不就是说,是个无名小卒?还要重用吗?又想想,不对,这个人是自己恩科的武进士,和自己是座师和门生的关系,又能考中武进士,想必是有点本事的,还和自己这么有缘分,这个人,还是可以重用的!至于是不是有名,没关系,有自己这位穿越者的指引,在这个历史上留下点什么名声,不难。呃,晚上回去用百度查查这个人的底细,杨改革最后决定到。

“这个,当真是件好事,有缘分啊!即刻召见。”杨改革立刻就决定召见了。

“遵命,陛下。”

……

“微臣李若涟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若琏相当的年轻,二三十来岁的样子,身穿飞鱼服,相当的精神。

果然是当天那个替自己下令的人,道:“你就是李若涟?不错。”

“回禀陛下,微臣正是李若琏。”李若琏好激动,今年真的是他的好命年,不光成了皇帝恩科的武进士,还得了一个锦衣卫百户的官,最重要的是,得了皇帝的赏识,还专门召见自己,这个,今年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拦都栏不住啊!回头看看自己家的祖坟,是不是冒青烟了。

“听说,你是朕恩科的武进士?”杨改革对于这个武进士,真的一点印象也没有。

“启禀陛下,微臣正是陛下恩科的武进士,为陛下门生。”李若涟高兴极了,中进士,有官当,天子门生,被陛下看重,这个……

杨改革觉得,这个人,和自己,看来,还真的有缘,否则,怎么自己就看重了他呢?谁有会想到,自己觉得有点看得顺眼的人居然是自己的“门生”,自己今年的恩科武进士?

“你跟朕有缘……”杨改革说了这句。

“朕看你挺精神的,准备交给你一件事,不知道你能不能胜任。”杨改革也不打算废话,准备直接把收印子钱的“活”,交给他。

李若涟感激得要命,能得皇帝陛下亲自交代的事,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和信任啊!“钦差”?心里狂跳,只想着把自己的心掏给皇帝看看,让皇帝看看自己的忠心:“启禀陛下,微臣必定肝脑涂地为皇上办好差事。”

“嗯,你有这样的觉悟,就好。朕这件事,和印子钱有关,你听说过印子钱吗?”杨改革对于一个锦衣卫百户这样的小角色,当然就没有废话,直接就交给命令了,能完成就重用,不能完成,锦衣卫难道还缺少百户吗?

印子钱?李若琏傻了,当然知道什么叫印子钱,就是高利贷。心里极度的不安,难道什么人欠了皇帝的高利贷?皇帝准备派自己去要债?李若琏觉得天都要崩溃了。皇帝也放高利贷,这说出去,别人会骂自己是疯子。更疯狂的是还有人敢欠皇帝的高利贷不还,嫌自己的脑袋长得太好了吗?李若琏彻底的石化了。

见李若涟傻傻的半天没反应,杨改革道:“怎么,不愿意?”

李若琏忽然醒悟过来,冷汗淋漓,惶恐的道:“回禀陛下,微臣明白,微臣愿意,愿意。”李若琏猛然醒悟过来,连忙答应下来。虽然这收印子钱不光彩,欠皇帝高利贷的人很牛B,不过,和现在的自己没多大关系,自己还是先答应下来再说,至于日后的事,日后再说,否则,这个君前失宜,就是大罪,知道了皇帝放印子钱,而又不给他办事,恐怕,自己没有好果子吃,除了接受,难道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嗯,你明白就好,这件事,不是叫你自己去放印子钱,放印子钱的人,有专人,其中一个叫做李为仁,你可能认得,司钥库的太监,他们负责放,你就负责收账,当然,是有人赖帐不还的情况下,你还要负责这银子的安全,不要让人卷跑了银子,还要负责看管那几个放账的人,不要让他们跑了,这管账的事,朕过一段时间,会派人负责的,现在,就由你负责暂代一段时间,明白吗?”

杨改革说了一大堆,把这放印子钱安排得妥妥的,李为仁那伙人负责放,李若琏负责看管人看管银子的安全,日后,自己找几个小太监负责管账,这样,一个放贷部门的各项功能就算是齐全了。

李若琏如同听天书一般听皇帝侃侃而谈。忍不住用手捏了捏自己的大腿,很痛,确定不是在做梦。这位皇帝,难道疯了吗?这李为仁是谁,在宫里做过侍卫的李若琏自然知道,这皇宫里的几个大太监的名字,李若琏还是知道的,派太监去放印子钱,这样疯狂的事,已经超乎了李若琏的想象了,还要派自己这个锦衣卫去收账,想到这里,更加觉得超级疯狂,世界上还有谁敢不还皇帝的钱?自己这收账的“活”,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虽然李若琏一个人傻傻的呆着,不过杨改革还是一个人说下去:“你回去之后,挑几下可靠的人跟你去办这些事,记得,这件事要保密,这件事跟朕是没有关系的,只是那几个奴才私自出去放印子钱,而你,只是负责给他们收账,懂吗?不要把朕牵扯进去,这种事,朕是不会承认的,当然,如果有人敢不还钱,而你又没有办法,或者拿权去压你,你可以告诉朕,朕会给你做主的,还有,务必不要让那几个放账的人跑了,管理好朕的银子,等过一段时间,做的好了,就会有人去接替你,不会叫你做一辈子的收账的。”杨改革说了一大通,又是许愿,又是暗示,又是安排的。将这件事,安排得好好的,就只要李若琏去安心去办差。

李若琏听天书听了半天,终于明白自己的职责了。就是皇帝放高利贷,派自己去收账。要说如果这事下个圣旨什么的,自己可就是名副其实的“钦差”了,可惜,皇帝永远不可能下这种圣旨。暗暗盘算了一下,发觉,自己接下这个差事,其实完全没一点问题,想这朝中的那个当官的不做点买卖,不收点租子?当真都是靠那点俸禄过活吗?

别人放高利贷,会派混子去要账,收钱,有些有后台的人,也会动用官府的力量去收账的,比如他们锦衣卫的人,就有不少干这种穿一身官皮去吓唬人的事。

皇帝派自己的亲军锦衣卫去收账,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只要做得隐秘,不在名面上承认,谁敢说什么?大家都在做,这可是潜规则,自己当然也可以做,只要不说是皇帝开的买卖就行了。这样,有了皇帝做后台,谁敢不还钱?谁敢拿权利压自己?这个可比什么一般的“钦差”给力多了。还可以经常接近皇帝,做好了,日后肯定会升迁,李若琏心里,已经对这件事,相当的喜欢了。期待着看那些用权利压自己不还钱的家伙被皇帝整治的窘样。

“微臣遵旨。”李若琏现在可以说是欢天喜地的接受这个任命,亲信,绝对的心腹啊!这事要是给皇帝办妥了,还怕没有将来?

“既然明白,那就去办吧,大伴,给李若琏拿六十万两银子的银票去,……李若琏,你回去之后,把这六十万两分成六份,给那六个放债的每人十万两,让他们出去放债,出钱和进钱都不过他们的手,记得回去了找一些可靠的人和你一起去办这件事,注意安全。”

六十万两……李若琏呆了,自己长这样大,虽然也是衣食无忧,但是,从没见过这样一大笔钱。就是银票,恐怕也要一个大包袱装着吧。李若琏彻底的石化了。

至于安全问题,其实,完全不要担心,只要不露白,在天子脚下,谁敢抢身穿飞鱼服,锦衣卫百户的东西?活得不耐烦了?

李若连背着一个大包袱,整整六十万两银票走了。看行走的模样,有点怪怪的,太过于机械了点,显然还没有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杨改革看着李若连消失在门外,心里盘算着,自己这六十万两银子,最早,应该可以从明天可以算利息了,哈哈哈!好买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自己这头明朝最大的巨无霸参与到这个市场里面去了,通吃!

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第126章 利益

崇祯元年。

三月二十三日。

金銮殿里。

朝臣们待皇帝入座,立刻叩拜在地,高呼万岁,三叩九拜。杨改革坐在龙椅上,忽然觉得下面这些人,怎么好像搞传销的啊!一群这样站成几行,然后高呼口号,和后世的传销洗脑,貌似没有什么区别啊!

那传销的每天都用同样的话给那些下线洗脑,这朝堂之上,每次也是一样,高呼同样的口号,带有洗脑的效果,看来,这传销的鼻祖,必定是中国无疑了,而且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平身吧。”杨改革轻飘飘的一句话,哪些人的“传销”仪式,终于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正式的传销洗脑过程,另外一个太监,代替了郭桓的位置,开始领唱朝臣们,这个,和后世的“传销”更加的像了,喊口号,唱歌,嗯嗯,就差来段体操舞了。

杨改革无厘头的想着。那群朝臣们,唱歌已经完毕,正事,就要开始了。

“今日,诸位爱卿,朕有一事,诸位卿家都好好的议议。今年朕的恩科,新晋进士即将出炉,朕思量着,这新科进士们,出去为官,应该多学一点实学,也好为朕的子民,天下的百姓造福,所以,朕给今年的恩科进士们安排了一个培训班,让这些新晋的进士们多了解一些实学,朕拟定了一些课程,诸位爱卿都看看。”前几日,杨改革和孙承宗他们,就商议着,把这件事,在早朝上面讨论一下,今天,杨改革首先就把这个事给抛了出来。其实,杨改革心里早有了底案,不通过也强行培训,不培训的取消天子门生的称号,分配万年老二的官去当。

崇祯帝的话一说完,下面的人就“翁”的吵了起来,纷纷交头接耳,这事,知道的人不在少数,赞成的,反对的,都早已准备好了“口水”,准备喷个痛快。杨改革看了看站在群臣当中的刘吉善,这位“圣斗士”满脸的轻风,的站在群臣当中,显得相当的自信,见皇帝望向他,他微微弯腰点头,表示明白。

一群的小太监们,鱼贯而入,将“课程表”分发给各位朝臣。

群臣纷纷拿起课程表,看了起来。给进士们开培训班,这个,在历史上,算是开了先河了吧,这进士,都是直接分配工作的,什么时候要培训了才分配啊?

有的大臣相当的不满,瞄过几张纸以后,就立刻出来开喷了。

“启禀陛下,臣反对,此事,以前从未有过,能考中进士自然是千挑万选,熟读四书五经,胸腹之中自有才学万千,为何还要再培训?再个,天下的士子从来都读的是圣人之学,为何现在弄一堆的不入流的杂学出来给新晋进士培训,这不是有辱圣人,有辱天下的斯文,有误天下士子吗?”

这火力,喷得,相当的给力。把这进士培训班说得一无是处。

不过杨改革可不准备接招,喷子们过于强悍,一接招,就变成自己和大臣们战斗了,自己可没那个能耐,杨改革很轻飘飘的说道:“嗯,这位爱卿反对,其他卿家呢?有何意见,只管说,朕今日不以言获罪,大家都只管畅所欲言。”杨改革一句话,把对准皇帝的火力,全部都转移出去了,在下面,自然有人给杨改革战斗。

杨改革的话一说完,这就有人站出来,给皇帝站场子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XX大人所言有误,想新晋进士们,已经位添进士,正要出去为官,为陛下牧守一方,多学一点实学,更能造福一方百姓,为何就学不得呢?难道诸位进士们都不想更好的为陛下分忧,为百姓造福吗?”

这人,是个马前卒,杨改革的圣斗士刘吉善还没出面,一个小卒子出来给皇帝站场子了。

“XXX,你胡言,这进士们向来都是学的圣人之言,为何要弄一大堆的杂学,不入流的东西来,圣人的教诲,圣人的学问还要不要学了?”反对的人立刻跳出来了,皇帝今日不以言获罪,这更好,可以加大火力,喷个痛快。

那个马前卒也不含糊,反击道:“陛下,XX大人所言有误,臣观这课程里,就有数学,数学也是君子六艺之一,圣人也是倡导的,为何就学不得?何时成了杂学了?”此人一说话,就出杀招,用圣人的言论讨伐圣人的言论。

“启禀陛下,臣以为XXX大人所说再理,圣人倡导的君子六艺,数数自然是其中之一,何时成了杂学了?XX大人所言才有误。”出来一个力挺这个马前卒的。

这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就是数学,那个马前卒一出手,就点中要害,科举虽然不考试数学,但是数学,确实是圣人倡导学习的,君子六艺之一,要说数学是杂学,显然,把圣人的话当耳边风。

刚才那个说弄一大堆杂学的官立刻闭嘴了,虽然也知道这数学是君子六艺之一,但是知道归知道,说还要说,立场还是要表明的,不出来喷几句,怎么显得喷子们的存在。

……

喷子们的喷口水行动,好像文明了许多啊!杨改革不经意间,有了这样一种感觉。

杨改革则坐在龙椅上,开始神游太虚,心里想着,昨天梦回百度查资料,才得知,这个李若琏,也算得上是这明末京城里的一个人物了,在锦衣卫里,混得还算可以,步步高升,最后死在了崇祯十七年防守北京城的时候,城破了自己吊死的,算是忠心可靠,有能力的人,不查不知道,才得知,这个人还是一个硬骨头,居然忤逆过崇祯皇帝,属于脖子比较硬的一类人。这个人,可以重用,不过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家居然还同时出了个文进士,一门两进士同朝为官,算得上是少见了,不过他那个哥哥可就没他弟弟那样硬骨头,野猪皮一来,率先就剪辫子投降了,后来被清朝的人弄到《贰臣传》里,算是遗臭万年了。

杨改革自己一个人神游太虚,慢慢的发觉,这下面那些喷子们不太对劲,怎么不起劲啊!这是怎么了?

刚才一直在争论的不过是几个小卒子在场前热身,大佬们一个还没出场。

杨改革奇怪了,今天这是咋了?大臣们都没吃饭吗?怎么喷的如此没有劲呢?出场的只是几只小蚂蚁,上了级别的一个都没出场啊!自己的那位“圣斗士”,也是没出场,怪事了。

料想中的激烈互喷的场面,没有出现,杨改革有点怪异了,咋回事?明朝的这些精英们脑袋忽然开窍了,知道开阔视野,学习先进技术了?

不敢相信,真的不敢相信。

杨改革再次道:“诸位卿家都没有什么意见?都不反对?”杨改革很是诧异,自己可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喷子们都怎么了?不给力啊!没有了喷子们的喷,很不习惯。

“那既然诸位卿家都觉得这培训班可开,那就这样定了……”杨改革试探着问了一下,看是不是真的。

听到皇帝要把这培训班的事定下来,才有人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进士班培训,可以,不过,这课程,是不是要调整一下?”

调整课程?杨改革看不出自己的课程那里要调整,自己这都是列的最低的要求,再低,就不行了,就不像后世九年义务教的课程了。这语文,数学,历史,物理,地理,体育,劳动,好几门课都是合并了的,再少,可真的不行了。

“卿家以为该如何调整?”杨改革觉得自己的课程没有什么值得调整的。不过还是问了问他该如何调整。

“启禀陛下,臣以为,诚如刚才那位大人所言,君子六艺,如果臣没看错,陛下只列了其中的数,如果体育是合并了御和射的话,那么,陛下的课程当中,还缺少,礼,乐,书,三样,如果陛下把这三样补齐,那么,这君子六艺,可就在我大明朝复活了,想必,新科进士们,学问品德,必定再上一层楼。”这位大臣娓娓而谈。

诧异!绝对的诧异!杨改革怀疑自己听错了,还有人觉得自己的课程开少了,还要增加音乐课,礼仪课,这个,这个,实在有点意料之外,杨改革本来以为,这群臣们必定会死守传统,反对自己开进士培训班,却没想到,还有人建议自己增加科目。这个,难道一夜之间,群臣都被洗脑了吗?

就在杨改革差异的时候,又有人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赞同XX大人所言,既然重复君子六艺,那么,就该复得全面一些。”

这都是怎么了?杨改革实在没料到会是这种局面。

下面的群臣又是嗡嗡嗡的议论着,但是,已近和平了许多,争论的根本就不给力!

……

其实,给进士们培训,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进士已经是科举的尽头了,已经不用考试了,说要培训一点什么数学,农课,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很实用,还不会影响到科举,不会影响到天下士子们钻研的内容,不会影响到文人们进阶的体系,对天下文人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这个不是重点,这里面的原因何在?

很简单,一旦进士们开始培训,这负责培训的人那就有了“座师”和“弟子”的事实,这个在古代的社会,就是十分重要的资源,特别是这些新科进士,更是相当重要的政治资源,这些进士,将来都是朝堂上面的顶梁柱。未来的阁老,几乎可以肯定会从这些进士当中出,所以,争夺这讲师的位子才是真,争夺未来的政治利益才是真。所以,也就了前面的战斗,都是小卒子在进行的场面,大佬则一个也没出来,都等着后面看好戏,把目标火力对准了那些讲师的位子。

……

杨改革莫名其妙的就通过了这个看似不可能通过的培训班。心里纳闷,今天这是怎么了?佛祖显灵了?上帝显示神迹了?明朝的精英都开窍了?还是这些明朝的精英一夜之间都被未来过来的人穿越了,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想追求进步了?

第127章 利益(二)

杨改革很纳闷,今天是怎么了?太阳没打西边出来啊?怪事了。这个决议,就这样通过了?杨改革还是不敢相信,真的通过了?

杨改革为了求证是不是自己的幻觉,又问道:“诸位卿家,没有其他意见?”这回,杨改革很不自信,带了点弱弱的味道。

……

杨改革一问,下面就有大臣出来答话了:“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的课程,还可以调整一下。”

杨改革纳闷,怎么了,怎么自己问一下才有人出来答一下?自己再一问,又才有人出来说话?牙膏?不挤不出来?

“以卿家看来,该如何调整呢?”杨改革还是问了句。

“回禀陛下,臣以为,既然培训班以君子六艺为课程,臣以为,君子六艺,还有一说,又谓《易》、《书》、《诗》、《礼》、《乐》、《春秋》,陛下既然要以君子六艺为课程,臣以为,还可以把这六艺列在其中……”

杨改革心想,果然没好事,自己一问,就问出问题来了,君子六艺,还有这一说,六本书?这要加到自己的三大班教案里去,那岂不是又成了在微言之中寻大意?那还有完没完?自己的新课程咋办?这一周的课程安排下来?进士们就是不睡觉,也安排不下啊!其“凄惨”程度,可能比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还“凄惨”啊!

“……卿家说得有道理……”杨改革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好说辞了,猛的拿眼睛瞟刘吉善,让刘吉善这“圣斗士”快点来给自己站场子,否则,自己就下不得台了。

……

刘吉善也很懂事,立刻就出班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刚才XXX大人所言有误,《易》、《书》、《诗》、《礼》、《乐》、《春秋》本就是对应的六艺,陛下已经将这六艺列入课程其中,又重新开课,岂不是重复?”

得了刘吉善出来站场子,崇祯帝杨改革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思索一下这群臣到底是为什么这样诡异呢?

“启禀陛下,臣以为刘大人所言才有误,这圣人之学,有四书五经六艺之说,陛下培训新科进士,当从这方面入手,从圣人之言入手,臣以为,四书五经六艺俱要开。”

来了一个还强悍些的,前面那个还只要求开六本书,这位倒好,一上来就开九本,外加六门“技术”课,十五门课了,如果还加上自己新添的课程,这进士们,会累死去。

“诸位爱卿多讨论讨论,好好议一议。”杨改革无法,只好再次把话题抛给大臣们。准备自己好好冷静冷静。

……

“启禀陛下,臣以为,新科进士培训班,可开,但这课程,臣以为,四书五经六艺,如同XX大人刚才说言,俱要开,不可偏废了某样圣人之学。”

“启禀陛下,臣以为XX大人所说在理,新科进士培训班,可开,但是里面的课程,应该俱在四书五经六艺之内,不可开些杂学,陛下的课程但中,臣看了,有不在这之列的,可剔除,有圣人之学就可以了,其他,例如,地理,天文,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