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的陛下,这可是一个不小的事,需要动用很多人力和钱财,难道现有的地图陛下还不满意吗?这些都算得上是精细的地图了……”听到皇帝要重新测绘地图,汤若望的洋人思维又胜过了明朝思维,说话开始不经大脑了。

“不,不,不,这还远远不够,朕觉得这些地图,都过于粗糙,不细致,也算不上完全的准确,这对于军事指挥有着不小的误导,朕准备大规模的重新测绘地图,勘测地质,以完善这方面的缺陷……”杨改革说道。

“哦,我的陛下,那陛下到底需要多么精密的地图,难道现在的地图还不够用来指挥作战吗?”汤若望是惊讶的问道。汤若望虽然也得皇帝看重,传教事业也发展得不错,可他总觉得,这些还不够,如今听到皇帝要重新勘测明朝的地图,就知道这是个大工程,既然把他叫来,一定是叫他参与,那这无疑,是一个传教的好机会,眼睛立刻亮了不少,学到的明朝思维和习性,一下子无影无踪了。

“至于多精细,朕或许不是制图的专家,也不懂怎么测绘地图,也不知道怎么勘测地理,不过,朕却是个能提要求的,朕的要求很简单……”杨改革带着一些骄傲的口气说道,说道制作地图,怎么测绘,怎么勘测,这些杨改革确实不懂,可不懂不要紧,只要能提要求就行,谁让自己是皇帝呢。

“……举个例子吧,原本是一个一丈长宽的东西,画到地图上,虽然不用画一丈那么长,可也绝对不能一边画一丈,一边画半丈,必须按照比例缩小,也就是说,可以把一丈缩小成一寸,或者一尺画到地图上,但决不能把两边都是一丈的东西缩小成一边是一尺,一边是半尺,朕的意思,你们可懂了?……”杨改革解释道。

两个人都是惊讶的看着皇帝,这个要求可真的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严格遵照比例……”杨改革又说道。

第750章 地理志

杨改革虽然对怎么测绘勘测地图不是很了解,但是却是个能下要求的主,下过了要求,就等着结果了,和汤若望和李天经聊了许久,才放这二人回去。

聊天过程中,杨改革又了解到不少关于明朝地图方面的事,算是收获不小。

明朝不是没有修过地图,从开国开始,就开始了修地理总志的工作,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对于地图的勘测、测绘和制作,已经积累了不小的经验,又和西洋的制图经验互相印证,出现比如《坤舆万国全图》这样水准极高的地图,就当是的实际制图水准来说,已经不弱,所以说,虽然杨改革对于新地图的要求有些高,实际也并不是太过份,并不是要以纯“架空”的方式来制图,实际,也是有迹可寻。

……

对于皇帝的新动向,朝野都有着不小的议论。

“听说陛下又要修志了……”本来朝议的官员,因为皇帝迟到,所以,暂且还算清闲。官员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谈论着如今朝堂上的新动向,说得最多的,当数人坛,不过最近,这个皇帝修地理志的事,成为了热门话题。

“是啊!这回,不知道陛下是想到了什么,忽然要修地理志了……”

“……不是说要建人坛么?怎么人坛还没建好,又忙着修地理志了?”有人不解的问道。

“……要我说啊!陛下从来不无的放矢,这回修地理志,只怕不是仅仅是为了修地理志那么简单……”有官员立刻把这个说了出来,介于对皇帝一向的认知,这种猜测,确实是十分有市场,一说出,立刻得到周围人的赞同。谁都不相信皇帝吃饱了没事修什么地理志,这件事,日后必定会有所指,就是不知道皇帝如今的这个动作到底是指向了什么。

“……此言不假,修地理志乃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的人力财力不计其数,听说,这次陛下的要求甚高,甚至有些苛刻,所以说,只怕陛下也不仅仅是为了修志这么简单,只怕是另有所指……”官员们三三两两的聊着。

猜测皇帝的意图,成了很多人热心的事。

……

“阁老,您对这次陛下忽然要修志的事如何看?”几个官员围拢着韩爌,其中一个问道。

韩爌沉吟了一会,才道:“自然是有所指……”。

“……敢问阁老指的这个有所指是指得什么……”

“……是啊!还请阁老赐教……”围拢着韩爌的官员立刻奉承着追问。

“如今陛下最关心的是什么事?”韩爌想了想,反问道。

“回阁老,如今陛下关心的事,莫过于人坛,再就是关外的战事了,莫非,都和这两个有关?”有官员猜测道。

“……莫非,真的是陛下觉得地理图册不甚精细,误导到了战事指挥,所以才一定要重修地理志?可如今东虏都即将被平,现在才重修地理志,是不是太晚了些?”另外一个官员猜测道。

“不,应该不是战事,关外东虏已经是穷途末路了,陛下也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东虏再耗费如此之多的精力去做这事,应该不是这个事……”有官员立刻否定了这个说法。

几个官员都看着韩爌,希望韩爌给比较确信的答案,大家都知道,皇帝不会无的放矢,既然有了动作,那自然有所指,既然有所指,那就要把这个有所指搞清楚,提前做些准备,好抢在皇帝前面有所动作,将来也好随着皇帝的大动作获利。

“此事,只怕还确实和战事有关,但,更肯定和人坛有关……”韩爌见众人都看向自己,说道。他的消息向来比一般人灵通得多,内幕消息也不是一般大臣能有的,说得话一般都比较靠谱。韩爌也是比较自信的,因为皇帝要做某些事的时候,有时候会提前吩咐一些话,这些话,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来源。

“真的和战事有关系?阁老,不会吧,我大明国力如今如日中天,还有谁敢在我大明面前放肆?”有官员不信的问道。

“阁老,和人坛有关,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的人不是很关心军事上的问题,倒是关心人坛的问题。

韩爌微微笑着,不住的抚须,却不搭话,一副高深的模样。

“还请阁老解惑……”几个官员奉承着。

正说着,一声“陛下驾到”,惊散了众臣的议论。

……

一番叩拜行礼之后,才是今日的朝议。

“今日朕是来迟了些……,就先说一声抱歉……”杨改革首先说道。

文众臣纷纷说不敢。

人“今日可有什么事要奏吗?”杨改革问道。

书施凤来第一个站出来,说了两件无关紧要的事。

屋大臣们也都是留了心思,倒是没太纠缠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待施凤来说过了,这才有官员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还请陛下明示……”

“哦,什么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听闻今日京城里传闻,陛下有意重修地理志,不知是否当真?”这个官员问道。这个官员问完了,一殿的大臣都看着杨改革。

杨改革暗笑了几声,你们的嗅觉还是蛮领命的嘛,自己这饵放得还是蛮成功的。

“这个事嘛,却有此事,朕有感于地理图册的误差还是太大,会导致对军情的误判,没有一个精密和准确的地图,就连制作沙盘也没有依据,甚是不便,……韩卿家,朕如果没记错,我大明的地理志也是多年没有修过了吧?一直都是用得以前的吧……”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确实如此,我大明的地理志,从开国之初就有修过,名为《大明一统志》,不过,此志不甚准确,多有误缪,用起来确实不甚方便,后来又经历代增补和修订,也才算是稍好一些,但依旧算不上精密……”韩爌立刻站出来回答道。

“是啊!我大明官方修撰的地理志错误无数,漏洞百出,基本不堪使用,如今又有《坤舆万国全图》这种精密和准确的地图,相比之下,更显得我朝官订的地理志不堪和寒酸,朕觉得,乘着如今有能力,还是得把这个地理志重修一下,……既然要修,那就要修个好的,起码不能比《坤舆万国全图》差,不然,我堂堂大明,天朝上国丢不起那个脸……”杨改革说道。

“陛下所言甚是……”韩爌见皇帝说这话,立刻接过话茬答应道。

这个朝堂确实比较活跃,也或许是杨改革惯的,不管什么事,总有人反对。

“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妥。”韩爌的话刚落音,就有人站出来反对。

“哦,有何不妥?”杨改革问道。

“陛下,修订地理志,乃是一向耗费巨资的事,陛下三思……”这个大臣说道,实在拿不出什么理由,也只能把这个拿出来说一说,实际如今皇帝不差钱,这个理由跟没说一样。

“朕知道户部没多少银子,这个钱,朕出了……”杨改革说道。

这个官员的头缩了缩,果然如他想的那般,皇帝会这么说,既然皇帝这么说了,那他的事也就做完了,剩下的就不是他的事了,他最主要的还是想表明态度,表明自己的存在。

“启禀陛下,臣以为,我大明官订的地理志,确实漏洞百出,确实不堪使用,相比起如今精致的地理图册,实在是寒酸,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确实有必要重新修订……”施凤来在这个问题上,很快就站出来为皇帝说话了,修地理志,这个东西,几乎大明朝每一代皇帝都在做,修志这个问题,向来都是每一个皇帝都很重视的,所以说,实际皇帝要重新测绘地图,重新修订地理志,根本不是多大的事,也根本没必要再争,这本就是皇帝的权利。

“嗯,说得不错……,朕确实准备重新测绘地图,重新拟定一个测绘地图的规矩,测绘出更加详细和准确的地图来,以超过目前比较精细和准确的地图,如此,才显得朝廷的庄重……,这事,如今朕还在询问中,具体要怎么做,还得待朕询问清楚……”杨改革说道。

众臣也都没有真的打算要阻止皇帝修地理志,更关心的是皇帝修地理志的背后隐含了什么意思。可皇帝说了半天,也没透露半点关于这事到底隐含了什么的话,让不少大臣急得不得了。

这个小朝议,也没有什么其他事,轻松的定了这么一件事之后,也就散了。众臣的心思都不在朝政上,都在这重修地理志到底是为了什么上。

……

散了朝议。

依旧有不少人围在韩爌身边,求韩爌给点明示,如今这个事,是众说纷纭,若得不到准确的信息,那可就错过了一次很重要的抢先投资的机会。

“阁老,阁老,您老开开恩,给属下解解惑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一个官员,巴结奉承得厉害。

韩爌一脸的笑意,若他不是得皇帝的“指点”,这件事,他也未必会有多清楚,得皇帝指点之后,再看这些人和皇帝的差距,那实在是太明显了。

“阁老,不是陛下要借重修地理志的事,来清量天下田亩吧……”有个官员,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不会,不会的……”知道内情的韩爌听了,立刻笑了起来。

“……清量田亩的事,陛下未必有这个心情去做这个事,即便是真的清理了天下田亩,又能多收几石税?陛下就看得上眼?陛下聚财的手段多得是,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陛下是不屑的……”韩爌带着笑意说道。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天下官员都在田亩上做了手脚,都在占朝廷的便宜,害怕皇帝清理田亩也是理所当然,但韩爌知道,皇帝绝不会为了多收几石税就得罪天下那么多人,清理出来的税入,皇帝未必看得上眼。

第751章 凋零

散了朝,李天经更是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问他皇帝到底是为了什么要修地理志的,先前如果说还是传闻,可如今都拿到朝堂上说了,那这修地理志的事,肯定是真的了,那就自然更要问个水落石出,否则,别人都知道内幕消息,而自己没有,岂不是显得自己无能。这件事还是要尽快的问出个底细来,不然,光这样让人猜测,实在是让人煎熬。

李天经算是焦头烂额了,同僚们实在太热情了,皇帝又不让他说,他是两头为难。

“诸位大人,诸位大人,就饶了李某吧,陛下早有吩咐,不让说,诸位这是要逼李某犯错啊!……诸位,就饶了李某吧……”李天经不断拱手直告饶,被这么多“大人”七嘴八舌的伺候着,他这辈子也就遇到这一回。

李天经固执,围拢在一起的大臣也不好再问,只得三三两两的散了,问到这份上了,还问不出来,也没办法。当然,肯定是不甘心的。

人群去了一大群,还有几人依旧围着李天经。

“长德,这里也没有外人,都是熟识信得过的,断断不会再外面乱讲的,长德,好歹也给我们透露一点消息吧,不用全说,就是稍稍的指向一些即可……”还有几个人围拢着李天经,都是和李天经关系不错的官员,准备再套下近乎,弄点消息。

“是啊!长德,我等都是多年的老友了,还信不过我等?”另外一个也说道。

李天经只能不断摇头来拒绝,如今他嗓子都说哑了,自从传出皇帝要修地理志,他就一直没得安生,只能不断的拒绝,如今,是再也不想说话了,只是摇头拒绝,心里也是有着不小的凄惶,他李天经短短的几天里,拒绝的人比他这一辈子拒绝的人还多,这可都是朝堂上的大人物,他李天经还要在这红尘中打滚,不是那不吃不喝的圣人。

“……不如这样吧,我等问,若是说得不对,长德就摇头,如果问到点子上了,无需长德兄点头或者摇头即可,如何?如此也不会坏了陛下交代的事……”另外一个李天经的好友见李天经一直摇头,忽然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是啊!长德兄,我等也不是要坏陛下的事,如今长德兄也看到了,朝堂上也并未有人阻止陛下要办的事,陛下所办的事,实际已经成了,即便长德兄现在吐露出些什么,想也无关大雅……”另外一个人也跟着说道,反正,今日就一定要在李天经这里弄点消息。根据情况,那个夷人汤若望只知道怎么修地理志的事,至于为什么要修,汤若望也不知,这个已经得到证实,也就问道李天经的时候,他支支吾吾,不肯承认自己知道什么,也不否则自己知道什么,于是,大家都知道了,他必定知道什么,自然是要把消息问到手的,难得遇到一回皇帝做事有迹可寻,不搭车受惠实在太对不起人了,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事要问清楚,不问清楚,太多的人吃不下饭,睡不了觉。

“是啊!长德兄,如今陛下的事已经成了,我等也不是要阻止陛下办事,长德兄稍稍透露一些,绝不会坏事的,难道长德兄还信不过我等?我等是绝不会胡乱在外面说的,长德兄也看到了,刚才朝堂上,我等也是支持陛下修地理的……”围着李天经的人见李天经的神情出现了松动,也立刻跟上劝说。

李天经算是筋疲力竭了,也焦头烂额够了,对刚才的话,倒是有了些意动,也确实,如今修志的事已成定局,即便他的嘴稍稍松动一些,想也不打紧,如今他拒绝的人实在太多了,如今又是几个最要好的朋友来问,他实在是无法拒绝,他总还要在这京城当官,日后总还有要求人的时候,若是不留一丝情面,只怕日后也没法和朋友同僚相处了,听到这种说法,内心开始稍稍犹豫起来。

“长德兄不否认,那我等可就当长德兄是同意了,那我等可就要问了……,若是说得不对,长德兄只管摇头,若是说到点子上了,也无需长德兄肯定什么,只要长德兄不再摇头即可,我等自然明白……”那个刚才出主意的人见李天经有所松动,立刻把这件事敲定,让李天经无法拒绝。

李天经算是筋疲力竭了,呆了下来,还在考虑要不要同意这事,好结束噩梦。

“……既然长德兄不否认,那我等就等长德兄同意了,那我等可就问了……”李天经还在犹豫,刚刚那官员已经当李天经同意了。

李天经无奈的看了看周围的几个老友,苦笑了一回,这人情世故总不能不顾,好在如今陛下的事已经定下来,他稍微透露一些,也不是什么太要紧的事,不然这人情世故实在是太伤人。

“陛下此次修地理志,可是为了清丈天下田亩?”刚才问话的那个官员立刻问道,话语里,带着不小的紧张,以如今皇帝的威望,若是执意要清理天下田亩,也没人能拦下,若是执行得真格,那估计当官的个个倒霉,谁家没有占点朝廷的便宜,所以,一定要搞清修地理志这事是不是和清丈土地有关,若是有关,那可真的是要了大家的老命,能阻止皇帝的唯一机会就是大家联合起来一起逼皇帝让步,可以如今朝堂上的局面,要真的能联合起来一致反对皇帝,那难度可真的不是一般的难,这可真的算是超难度的事了,朝臣们已经被皇帝打折了腰,还想联合起来对付皇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若真的要聚集起反对皇帝的能量,那已经是能“废立”皇帝的能量了,这种能量,别说皇帝不会容忍它出现,即便是大臣们自己也不敢想象。所以,一定要搞清这件事到底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李天经没有犹豫,立刻摇头否定,这事,以他知道的内幕,绝对和清丈田亩没有一点关系。

几个围拢在李天经周围的人,也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事总算是和清理田亩没关系,若是有关,那可真的是一个不妙的事,如今朝堂上难得的和气只怕立刻就是腥风血雨。

稍远些的地方也还有些大臣没有离去,依旧是在议论这件事,见这边不住的摇头,也没当回事,李天经肯定是又一次拒绝了。

“那就是和人坛之事有关了?”那个官员见和清丈田亩之事无关,又立刻问其他的可能。

李天经这回没摇头,也没点头,呆在了那里。

几个人立刻回过神来,这是没否认呢,那就是和人坛有关了?和人坛有关?人坛和修地理志的关系?八杆子打不着?还是有着厉害关系?几个官员开始开动脑筋思索起来。有了方向就好,有了方向,即便是差,也不会差太远。

“那这里面有什么厉害关系?长德兄……”有人想不明白,立刻问问道。

李天经依旧是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一脸的苦笑不说话。

几个人见李天经苦笑不说话,不回答也不拒绝,知道这事肯定和人坛有关了,李天经确实是知道内幕的,但他又不能说,也不好再为难他。

几个围拢着李天经的官员也都明白,底细大概也只能问到这里了,也只能确定基本方向,其余的,就只能看自己的能耐了。

“多谢长德兄指点,解了心中极大困惑,不然,这总睡不踏实啊!”一个官员立刻一脸轻松的说道。

“多谢长德兄……”

围拢着李天经的几个官员都道谢道,已经问得了准信,该离去了。

……

杨改革回到乾清宫,是黯然神伤。

再一次把这个奏本拿在手里,心里是说不出的惆怅。

前几天自己还在琢磨怎么用李之藻,还特意去了私信问李之藻事情。结果才几天,自己的信估计还在路上,就传来了李之藻去世的消息。

这也是今日杨改革上班迟到的原因,接到李之藻死在任上的消息,杨改革的心里不是滋味得很,想了很多,很久。

天堂很近,可地狱也从来没有远去。自己本以为经过自己的努力,地狱已经离自己很远了,可接到李之藻去世的消息,杨改革知道,天堂从来就离自己很远,地狱更是没有远去。

在这个大明朝,一同努力挣脱滑向地狱的诸多力量之一,悄然的凋谢了。

或许在普通人眼里,这就是一个部阁级的人物的死亡,或许算得上点事,可对于杨改革来说,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

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这一批新兴力量,逐渐的老去,正在凋谢。

凋谢的不仅仅是李之藻,杨改革记得,若是按照历史,徐光启只怕也活不了多久。

想到此,杨改革就是说不出的惆怅神伤。自己好不容易将大明朝从地狱里拉出来一些,可随着这批人的凋谢,这股新兴力量会急剧萎缩,对于自己拔出于地狱,有着极大的损失,这批新兴力量的下一代领军人物是孙元化,可如今孙元化的档次和地位还是太低,虽然自己是对他格外的关照了,可孙元化举人出身,本身就有着不小的硬伤,或者说,“天生就有缺陷”,如何承担得起发扬光大这一批新兴力量的重任?若是时间长,自己还可以给慢慢扶植孙元化,可如今李之藻的离去,让杨改革知道,时间不等人,自己必须准备后手,以备不时之需,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历史上,这一派新兴力量,以孙元化的死为点,彻底的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而来的就是各种江河日下,大明朝分崩离析。这一派力量在明末或许并不是决定性的力量,也无法撼动传统,或许也无法真正能改变历史,或许这一派的消亡和明朝灭亡没有多大的关系。杨改革却一直就觉得,这一派新兴力量大概是明朝最后的希望了,明朝无法从一个封建王朝转向资本,工业化,也就跳不出历史的循环。既然跳不出这个循环,灭亡也就是必然。从封建走向工业所需要的种种要素,这只新兴力量基本都具有,可惜,这只力量虽然也在明末活跃着,却并没有能将明朝带出地狱的深渊。随着老一辈代表人物的凋零而凋零。这只新兴力量的凋零,如今正在加速。

徐光启这批人会逐渐老去凋零,杨改革也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没惆怅烦恼过,可也只有到了人真的死了的时候,才真实的感觉到时间的可怕。似乎就是一晃间,人就没了,似乎只要再一个一晃,又一个死讯由会到来。

凋零。

这是杨改革最深的感悟。自己该怎么缓解或者说克服这种凋零?虽然一个或者两个人的去世对自己的全盘计划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也不能不说没有一点影响。

孙元化虽然一直得自己看中,可还是有着不小的缺憾,还是太年轻,还缺少能让人信服的成就,杨改革觉得,或许,该是自己做些补救的时候了,孙元化承担不起因为老一辈人物凋零而带来的压力,他们这一派,即需要在科学上有所成就,也需要在政坛上有所成就才能继续下去,没有了政坛上的支撑,他们所作的事则很难有所作为,传统力量的反扑,政治上的挤压可不是说笑,那么,自己就该找一个能挑得起大梁的人,或者说,再造一个领军人物?

杨改革自己肯定是支持孙元化以及这一批人的,可杨改革身为皇帝,也不可能直接上阵冲锋,那样就实在太被动,作为帝王来说,还是得需要有人来为自己出面办这件事。

想来想去,杨改革觉得,培养人才是来不及了,这种人才,没有十年,十数年的功夫,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等新培养的人在学识上有了一定的成就,再让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是几年能办到的。若是按照历史,徐光启的凋零,只怕也不是多么遥远的事,自己更需要在几年之内,找到一个可以担起科技,新兴进步力量这面大旗的人物,让这个人来承受传统力量的挤压,让这个人为新兴力量的壮大遮风挡雨。

备用的人选也有一些,杨改革也都思索过了,比如李天经。不过,杨改革又觉得不妥,虽然李天经的条件也不错,可杨改革担心,在明朝跃入工业化的关键点,只怕他也承受不起来传统统力量的反扑,他还是作为辅助力量,作为帮手比较好。自己要的这个人,还是要能直面传统压力才行,一般人只怕没这个能量,本来徐光启是可以的,可李之藻的死让杨改革感觉到了可怕,时间不等人,或许徐光启也坚持不到那一天的到来,自己还是得准备一个承受传统力量压力的人。

工业化绝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成的,等到工业化逐渐明朗的时候,势必会接受传统力量的反扑,那这个人,就要承担起接受压力的重担,为刚刚出世的工业化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至于为什么徐光启能承受这个压力,一是来自自己的支持,二就是徐光启在移民上的巨大成就,有这个巨大的功德成就作为后盾,徐光启才能承受传统力量对新兴力量的挤压,这也是一般人不行的原因。

想来想去,杨改革还是觉得,或许张显庸那家伙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这个家伙最擅长装神弄鬼,道家也喜欢搞些神神秘秘的东西,那家伙如今被人称作“真人”老神仙,天下“粉丝”不计其数,有着“肉身成圣”的架势,若是由他出面来承受传统力量的挤压,也不是不行。

他搞的那些研究,本身也是科技的一种,也是新兴力量的一只,他在政治上,本身就有一品官的头衔,但又和朝堂离得比较远,政治上的纠纷和排挤也不容易一下子传导到他的身上去,以他在生物和医学卫生方面的成就和“功德”,若说承受来自传统力量的挤压,也还是可以的,实在不行,可以让他“闭关”,只要这家伙不倒,新兴力量就不容易被搬到,等到新兴力量成长得够强大了,也就不怕传统力量反扑了。

若是用张显庸这家伙,也不用重新找人,也不用重新培养,立刻就可以拿来用,算是一个十分趁手的人了。

以传统世界获得的功德和成就护身,为新兴力量和世界打开大门,这是杨改革一直的打算。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必须拥有这种“属性”。

杨改革对着李之藻的死讯,沉默了许久。决定把张显庸推出来,让他再更加耀眼一些,成为一个能为新兴力量遮风挡雨的人,或者说,让他成为一个主动吸引来自传统力量挤压的人,说得更白一些,就是让他来吸引“仇恨”,让他当“MT”,当然,或许他就是一个副“MT”,主“MT”可能是徐光启,但考虑到徐光启可能“下线”……

杨改革的思绪已经清晰过来,工业化的成长,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有着强大传统习惯的明朝,要让新兴的力量成为不可撼动的存在,要让世人接受新的世界,少不得还得有人“遮风挡雨”,少不得还得倍加扶持。

“唉……”杨改革放下手中的奏本,长叹一口气。

“陛下……”王承恩关切的问道,皇帝已经端着这本奏本在那里坐了一个时辰了,让王承恩很是害怕,一个臣子的死,难道就这么让陛下伤神么?

杨改革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却没有喝到水,把杯子递给王承恩,示意王承恩加水。

王承恩连忙接过茶杯,赶紧给皇帝添水。

“良臣离朕而去也……,大伴你看,朕该如何回复这个奏本?”杨改革说道。

“……陛下,可是在为李振之的后事烦扰?”王承恩将杯子递给皇帝,回答道。

“是啊!此人虽然朕没见过,但朕也是知道他的经历的,他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想七十岁的高龄,不辞辛劳,还在为我大明的安危奔走,朕想到此人离朕而去,也是倍感忧伤啊!他的后事,自当是隆重些……,唉,想朕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